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最新)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总结]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总结]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精选最新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精选最新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勤俭,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忠孝廉耻勇
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没有24个字,完整顺序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1、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2、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3、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4、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5、信:儒家的伦理范畴。

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6、忠:儒家的道德规范。

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

7、孝:儒家的伦理范畴。

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

8、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9、节:气节和节操。

10、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11、勇:儒家的伦理范畴。

指果断、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12、让:指谦让、礼让。

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忠孝礼义十二个字详解

忠孝礼义十二个字详解

忠孝礼义十二个字详解
忠孝礼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个核心价值观之一,每个字都代表着一种道德准则。

以下是对忠孝礼义十二个字的详细解释:
忠:忠诚、忠实、忠心耿耿,是指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对事业等的忠诚。

孝:孝顺、尊老爱幼,是指对父母、长辈等的孝敬和关爱。

礼:尊重、尊严、尊贵,是指人际关系中的礼节、规矩和尊重。

义:正义、公正、道德,是指对事物、对人、对社会的正义和公正。

诚:真诚、诚实、诚信,是指人际关系中的诚实守信和真诚待人。

恕:宽容、原谅、体谅,是指对别人的过错宽容、理解和原谅。

智:明智、聪明、博学,是指对知识、对事物的认知和掌握。

勇:勇气、坚强、敢为人先,是指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

谦:谦虚、谦逊、谦和,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保持谦虚和低调。

让:谦让、让步、让利,是指在人际关系中的让步、让利和妥协。

信:信任、信仰、信心,是指对别人和事物的信任和信仰,以及对自己的信心和信仰。

义:仁义、人情、情义,是指对人类、对社会的关爱和情感。

这十二个字涵盖了忠诚、孝敬、礼仪、正义、诚实、宽容、明智、勇敢、谦虚、让步、信任、关爱等方面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仁义礼智信24字格言

仁义礼智信24字格言

仁义礼智信24字格言
1义气为本
“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精神领域最精深的思想。

阐发了人类行为规范的严格标准,它代表了华夏文明一脉相传孕育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

“仁”,仁者,有仁义之心,仁慈恳厚,是以仁爱来表达人性最基本的尊重,仁者心胸宽广,心肠慈悲,为众生着想,体恤他人,慷慨宽厚,对人和谐相处。

“义”,义者,尊重社会公德,朴实守信,决不贪图二心,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权力成为社会正义的工具,做到诚实守信,忠诚可靠,廉洁奉公,履行应尽的义务。

“礼”,表达文化情义,彰显气节风度,礼来自于内心,成就了社会良好秩序。

形式上可以宗教仪式,也可以其它形式,但内容千变万化,以重视精神世界和灵魂世界为主,它可以增强感情,增进彼此和谐,传递友谊。

“智”,客观识别权力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判断正义正当步骤,运用智慧求索良策,发挥智谋勇于创新,大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真正的“智”。

“信”,尊重他人,做到心诚实意,精神上坚守正义,坚决反对任何虚伪虚假行为,信任他人,以善良和信念去支持伟大事业,将自
己的精神注入社会,服务大众,达成和利益大家的公平交流,这就是“信”。

“仁义礼智信”,中国的优良传统礼仪,传扬着友爱、和谐、谦让、诚信等理念,这是中华文明的当家之道,我们古人认为,以义气为本,才能使众人和谐相处,每个人都要记住这四字,在实践中见真理,遵守仁义礼智信,把它融入到生活中去,这家气不但能增强感情交流,更能够把社会公德氛围铸就得更加火热。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古人对忠孝仁义礼智信有特殊的恪守情怀!也是为人处世的一条行为准绳,甚至放到今天,也是传家宝。

忠诚于国家、君主为忠。

不管古时还是今日都讲究对父母,对祖辈的人伦孝道,是属孝的范畴。

仁为做人的原则,讲究人性善良敦厚。

义是处世讲道义,有原则,不胡作非为,为人所敬重之义!礼则为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真诚,有礼乐尊卑有序之意。

智是要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明理,格物致知,只有读书才有智慧,才能更好的践行仁和礼。

信指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的诚信,讲信用,要言而有信,不马虎不妄语,不夸夸其谈,要有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七个字也诠释了古人对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一种智慧和行为世范,值得学习,模范!。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仁义礼智信24个字理解

仁义礼智信24个字理解

仁义礼智信24个字理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仁:关爱他人,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2.义:公正合宜,符合社会道义
3.礼: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4.智:求知识,明理性,发挥智慧
5.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正文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下面我们来详细理解一下这 24 个字的含义。

首先是“仁”。

仁的意思是关爱他人,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以仁为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充满爱心,和谐相处。

接下来是“义”。

义的意思是公正合宜,符合社会道义。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坚持正义,维护公平,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道义。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公正,人们才能安心生活。

然后是“礼”。

礼的意思是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遵循礼仪,尊重他人的习惯和风俗,不侵犯他人的尊严。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人们才能友好相处。

再来是“智”。

智的意思是求知识,明理性,发挥智慧。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把握生活。

最后是“信”。

信的意思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诚实待人,遵守诺言,不欺骗他人。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信任我们,
我们也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总的来说,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之欧阳化创编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之欧阳化创编

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作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 ຫໍສະໝຸດ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十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礼义之邦”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华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华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华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华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精选爱岗敬业明礼诚信24字

精选爱岗敬业明礼诚信24字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公民个人层面概括出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软实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

特别是由于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体制机制的不够完善、思想道德领域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现象,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出现了动摇。

面对发展形势的复杂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如何形成社会共同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把公民的道德观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公民个人层面提炼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它是公民日常生活中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

爱国,即热爱祖国,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神圣、最深厚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倡导爱国,既要从情感上发自内心地爱国,也要理性冷静而不是狭隘偏激地表达爱国情怀,要成为遵纪守法、自信包容、成熟理智的现代公民。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有事业心和进取意识,要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体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弘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是内心的态度,信是外在的行为,诚信要求公民诚实劳动、以诚待人,为人处世讲信用、守承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优秀基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尤其要注重培养公民的诚信品格。

友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即人与人和睦友好、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人人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二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善,人可以利用自然,但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忠孝仁义礼智信廉由来1、忠弦高稿军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

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

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2、孝缇萦救父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

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

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仁“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4、义季扎还愿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

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

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

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5、礼孔融让梨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

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6、智诸葛恪得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

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

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信明山宾卖牛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

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8、廉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伯禽趋跪】周鲁伯禽。

观于桥梓。

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原文】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

三被笞。

以问商子。

曰。

南山之阳有桥木。

北山之阴有梓木。

盍往观。

伯禽见桥高而仰。

梓卑而俯。

还告商子。

曰。

桥者父道。

梓者子道。

明日。

伯禽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礼。

实开礼教之源。

且尝一饭三吐哺。

一沐三握发。

以礼天下之贤士。

其子伯禽未谙礼节。

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

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

俾尽乎礼。

诚不愧为君子矣。

【白话解释】周朝初年间时候。

有个周公的儿子。

名叫伯禽。

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

就被他的父亲痛打了三次。

伯禽就去问商子。

这是为了什么缘故。

商子道。

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

叫做桥木。

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

叫做梓木。

你何不去看一看呢。

伯禽听了商子的话。

就去看了。

只见桥木生得很高。

树是仰着的。

梓木长得很低。

可是俯着的。

就回来告诉商子。

商子就对伯禽说道。

桥木仰起。

就是做父亲的道理。

梓木俯着。

就是做儿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

伯禽去见周公。

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

一登堂就跪下去。

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二、【宋桓罪己】宋桓未立。

深明大体。

遇水恤民。

言惧名礼。

【原文】周宋大水。

鲁庄公使吊焉。

公子御说。

承父命对曰。

孤实不敬。

天降之灾。

又以为君忧。

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

宋其兴乎。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

且列国有凶。

称孤。

礼也。

言惧而名礼。

其庶乎。

罪归诸己。

则和气致祥。

人心欢洽。

罪归诸人。

则戾气相感。

民怨沸腾。

公子御说以天灾引咎自责。

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

有恤民之心。

厥后果称贤君。

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

鲁国里的庄公就差了人去吊问。

宋国庄公的公子名叫御说的。

受了他父亲的命。

对鲁国差来的人说道。

因为了孤的不敬。

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

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

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

就此拜受了贵国君侯的赐问了。

鲁国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

就说道。

宋国将要兴起了。

从前夏朝禹王、商朝汤王、每每归罪自己。

所以他们的兴起来。

是很快的。

亡国的君主。

像夏朝的桀、殷朝的纣、件件归罪别人。

所以他们的亡国。

也是很容易的。

并且诸侯列国里面。

有了凶灾的事情。

就自己称孤。

这是最合于礼的。

言语既然恐惧。

称呼又很合礼。

这样说来。

宋国的兴起。

是无疑的了。

三、【鉏麑触槐】鉏麑刺盾。

奉命而来。

不贼恭敬。

竟自触槐。

【原文】周晋鉏麑、勇而知礼。

灵公不君。

赵宣子数谏。

公患之。

使鉏麑贼之。

晨往。

寝门辟矣。

盛服将朝。

尚早。

坐而假寐、麑退而叹曰。

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

不忠。

弃君之命。

不信。

遂触槐而死。

鉏麑、一力士耳。

其于赵盾。

无恩怨之可言。

非若灵辄之翳桑受惠也。

况将君命以往乎。

乃见盾之不忘恭敬。

遂不忍贼民之主。

触槐以死。

其重礼为何如乎。

而盾之获免全在礼。

人可斯须去礼乎。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晋国里有一个人。

名叫鉏麑。

生平既然勇敢。

又是很懂得礼体。

晋国的灵公却是一个无道的昏君。

他的臣子姓赵名叫盾的、后来的谥法就叫赵宣子、劝谏了好几次。

晋灵公很讨厌他。

就差了鉏麑去行刺。

可是鉏麑去行刺的时候很早。

赵宣子的寝室门、却是已经开了。

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

预备上朝去。

因为时候还早。

赵宣子正坐着小睡。

鉏麑见了这样情形。

就退了出来。

叹着一口气说。

一个人平居时候。

不忘了恭敬。

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了。

去刺死人民的主人翁。

这就是不忠。

抛弃了君上的命令。

这就是不信。

不忠不信。

那里能够在世上做人呢。

就自己向槐树上撞死了。

四、【孔子尽礼】至圣孔子。

老聃是师。

事君尽礼。

温恭威仪。

【原文】周鲁孔子、幼嬉戏。

陈俎豆。

设礼容。

适周。

问礼于老聃。

仕鲁。

摄行相事。

事君尽礼。

入太庙。

每事问。

从而祭。

膰肉不至。

遂行。

过宋。

与弟子习礼树下。

燕居。

申申夭夭。

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孔子为三代完人。

所尽不仅礼也。

惟礼教以周孔为尊。

周公制礼。

孔子定礼。

而礼教得以大明。

以天纵之圣。

犹问礼于老聃。

且入太庙。

每事必问。

子贡欲去告朔饩羊。

犹曰我爱其礼。

故为万世之师也。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鲁国里有个大圣人。

就是人人最尊敬的孔夫子了。

孔夫子在幼年游戏的时候。

就陈设了礼器。

装了行礼的仪容。

可见他生性是喜欢讲礼的。

到了周朝。

就在老子那儿问礼。

后来在鲁国里做司寇官。

代理着相国的职务。

他的服事君王。

非常的尽了礼节。

走进周公的庙里。

每一种事情。

都要向人家问着。

有一次、跟了鲁国的君主行祭礼。

可是烧熟的祭肉。

没有分给孔夫子。

孔夫子因为他们无礼。

没等到脱下礼帽来。

就离开了鲁国。

走到别地方去。

路过宋国地方。

和一班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夫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

他的容貌很舒畅。

神色很愉快。

外面虽然温和。

可是仍旧带着严肃。

外面虽然威严。

可是不流于刚猛。

外面虽然恭谨。

可是心里仍是很安泰的。

他遇着放得不正当的坐位。

就不肯坐下。

割得不方正的肉。

他就不肯吃。

可见得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

也是不肯苟且的。

五、【石奋恭谨】石奋父子。

敬谨持躬。

忠孝慈悌。

万石家风。

【原文】汉大中大夫石奋、无文字。

极恭谨。

四子皆以谨。

官至二千石。

因号万石君。

归老于家。

过宫门。

必下车趋。

见路马。

必式。

子孙为吏来谒。

必朝服见之。

不名。

子孙有过。

为便坐。

对案不食。

诸子相责。

肉袒谢罪。

改之。

乃许。

许止净谓石家父子。

以敬谨持躬。

故事君则忠。

事父则孝。

教子则慈。

治民则化。

文王以小心翼翼而兴周。

武侯以一生谨慎而治蜀。

至晋则竞尚旷达。

倮身相对。

子呼父名。

蔑视礼法。

遂召五胡之乱矣。

【白话解释】汉朝有个大中大夫。

名叫石奋。

他虽然没有什么文学。

可是做人很恭敬谨慎。

他有四个儿子。

个个都因为谨慎。

所以都做了吃俸禄二千石的官。

因为了这个缘故。

所以人家把石奋称做万石君。

万石君在朝廷里告了老。

回到了家里住着。

但是偶然经过皇帝的宫门。

必定跳下了车子快快的走着。

看见了皇帝所用的马。

一定俯了头、表示着敬礼。

他的子孙有做了官来见他的。

万石君必定穿了朝服才见他们。

也不再去叫他们的名字。

子孙偶然有了过失。

万石君就便坐着。

对了桌子不肯吃饭。

等到儿子们大家互相责备。

脱去了上身的衣服谢着罪。

改过了。

才答应他们。

六、【仇览自整】仇览宴居。

以礼自整。

不责妻孥。

免冠内省。

【原文】汉仇览、一名香。

为蒲亭长。

劝人生业农事毕。

乃令子弟还就学。

其剽轻游恣者。

皆役以田桑。

严设科罚。

平日宴居。

必以礼自整。

妻子有过。

辄免冠自责。

妻子庭谢。

候览冠。

乃敢升堂。

三子皆有文史才。

元最知名。

石奋子孙有过。

不责子孙。

而以对案不食化之。

仇览妻子有过。

不责妻子。

而以免冠自责化之。

陈元母告元不孝。

览以教化未至。

亲到元家。

为陈人伦孝行。

元卒成孝子。

其礼教之化人。

诚足为后世法。

【白话解释】汉朝时候有一个人。

姓仇。

单名一个览字。

又一个名字就叫香。

做了蒲县地方的亭长。

每每劝百姓们农业完了之后。

就叫子弟们去读书。

子弟们里面、或者有些轻佻游荡的。

就叫他们服役。

或是耕田。

或是种桑。

很严厉地设下了科罚的条例。

平日间在家里安居的时候。

必定用礼仪整饬自己。

妻子们偶然有了过失。

仇览每每脱去了自己的冠帽。

自己责备着自己的教化不好。

他的妻子们觉悟了。

在庭前谢着罪。

等候到仇览戴起冠帽。

才敢升上堂来。

仇览有三个儿子。

都有文史的才学。

内中有个叫仇元的。

是最有名望。

七、【卢植楷模】卢植侍师。

左右美姬。

未尝一盼。

数载如斯。

【原文】汉卢植、字子干。

刚毅有大节。

师马融。

融左右多列美姬。

植侍讲数年。

未尝一盼。

融以是敬之。

董卓议废立。

众唯唯。

植独抗论不回。

曹操尝曰。

植名著海内。

学为儒宗。

士之楷模。

国之桢干。

昭烈微时。

尝执经门下。

礼为男女大防。

人之心志。

最易为女子所移。

故孔圣尝以未见好德如好色勉人。

马融坐高堂。

施绛帐。

前授生徒。

后列女乐。

亦以试诸生之心耳。

植侍讲数年。

未尝一盼。

即此守礼一端。

可以风世矣。

【白话解释】汉朝末年间的时候。

有一个姓卢的人。

名叫植。

表字叫子干。

他的为人刚毅。

很有气节。

拜马融做先生。

马融的左右。

多排列着美貌的姬妾。

卢植在先生的面前。

侍立着讲书。

有好几年。

没有一次把眼睛去看她们的。

马融因为这个缘故。

所以很敬重卢植。

那时候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董卓的。

聚合了朝廷的臣子。

会议废立皇帝的事情。

许多的人都畏惧董卓的威权。

只有唯唯的答应。

独有卢植说着反对的论调。

曹操曾经称赞他说道。

卢植的声名。

彰著于四海之内。

他的学问。

可以做儒家的宗师。

是读书人的模范。

是国家的干材。

蜀汉昭烈帝贫贱的时候。

曾经在卢植的门下受业。

八、【孙晷温恭】孙晷独处。

未尝倾斜。

穷老告索。

欣敬有加。

【原文】晋孙晷、恭孝清约。

每独处幽暗之中。

容止瞻望。

未尝倾斜。

虽侯家丰厚。

而布衣蔬食。

躬耕垄亩。

诵咏不废。

欣然独得。

亲故有穷老者数人。

恒往来告索。

人多厌慢之。

而晷欣敬逾甚。

寒则同寝。

食则同器。

朝野称之。

人能于独处幽暗之中。

容止瞻望。

常不倾斜。

则其动容周旋。

必中礼矣。

人能于穷老告索之时。

有求必应。

不生厌慢。

则其敬老怜贫之礼尽矣。

况事父孝。

事兄恭。

喜人善。

畏闻人恶。

非深于礼者不至此。

【白话解释】晋朝时候。

有个姓孙名晷的人。

他的为人恭谨孝友。

清静俭约。

就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幽暗的地方。

他的容貌举止。

和两目观望的时候。

没有倾斜一些儿的。

虽然他的家里。

因为是封侯的。

所以很富厚。

可是他穿的是布衣。

吃的是蔬菜。

并且亲自在郊野里耕种田地。

仍旧不废弃读书吟诗的功课。

他很欢欣地、似乎有独得的快乐。

他有几个老年穷苦的亲戚故交。

常常到他家里来借钱。

人家多讨厌他们。

怠慢他们。

但是孙晷是格外的欢迎。

格外的敬重。

天冷的时候。

就同他们一处睡着。

吃饭的时候。

就同他们一桌吃着。

朝廷里的人和郊野里的人。

都称赞他的。

九、【荣绪拜经】宋臧荣绪。

笃爱五经。

孔子生日。

膜拜典型。

【原文】南宋臧荣绪、幼孤。

灌园以供祭养。

母殁。

朔望辄拜。

甘珍必荐。

隐居京口。

教授生徒。

学者称为披褐先生。

甄明至道。

惇爱五经。

以孔子庚子日生。

其日、陈五经。

衣冠拜之。

又以饮酒乱德。

言常为诫。

其纯笃如此。

孔子删诗书。

定礼乐。

赞周易。

修春秋。

为万世礼教之师。

是五经所在。

即礼教所在。

臧荣绪以尊敬孔子而笃爱五经。

以孔子生于庚子日。

乃于是日陈列五经。

且具衣冠而拜之。

而谓五经可废也否耶。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候。

南宋朝的臧荣绪。

从小就没有了父亲。

他亲自在园地里种了菜蔬。

拿来做祭祀祖宗和供养母亲的用度。

后来他的母亲死了。

他在初一和十五这两天。

每每很恭敬的拜着。

有了甜美珍贵的食物。

也一定要献供的。

臧荣绪隐居在京口地方。

教授着一班学生。

当时的读书人。

因为他虽然不做官。

却是很有学问。

所以称他叫做披褐先生。

他的为人表明大道。

笃爱那诗经呀、书经呀、易经呀、礼记呀、春秋呀、这五部经。

因为孔夫子是在庚子那一天生的。

所以他到了这一天。

把这五部经陈列在书桌上。

穿了礼服、戴了礼帽拜着。

他又因为喝酒是要扰乱人的德性。

所以常常说着警诫的话。

他平生品行的纯正和笃实。

大概都是这个样子的。

十、【原平恭耕】郭子原平。

事死如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