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小平 6《最后的姿势 》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最后的姿势读后感1今天,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为拯救四位同学的生命而英勇牺牲。
5月12日这天下午,谭老师正在教室了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祖国着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楼房摇晃起来,谭千秋老师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到:”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同学们立刻往操场跑去。
可是,有四位同学没冲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自己在桌子上面,双手撑在上面,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位学生。
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了谭老师头身凹下去,还是做着原来的动作,下面的四位学生都还活着,在场人员全都感动了。
谭老师护住学生的姿势被定格为永恒,他的永恒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学完这篇课文,我体会到了,谭老师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取了四位学生的生命,他也许在新了想着:学生的未来很广阔,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绝不可以死去。
我们大家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最后的姿势读后感2他,绵竹市东汽中学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将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它不是别人,他就是在地震中救出四名学生的谭千秋老师。
5月12日下午,当教学楼摇晃起来,谭老师立即让同学们逃跑,可在教学楼即将坍塌之际,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砸下来的天花板,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学生们。
当人们从废墟中找到谭老师时,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声明中最后的姿势,而这个姿势也被永远定格在了人们脑中。
谭千秋,一位平时默默无闻平时耕耘在三尺讲台的老师,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毅然用自己并不强健的体魄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天空,用血肉之躯建起了坚实的“长城”,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打造出生命之门的钥匙。
我为他的勇敢,为他的举动,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愧于自己的职业而震撼,而流泪。
最后的姿势_教案教学设计_2

最后的姿势本文是关于最后的姿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最后的姿势》是新课文,它的出现把我们带回到一年前令人落泪的时刻,缅怀那些在地震中离去的四川人民,追忆那些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英勇无畏、舍身忘死的英雄们。
通过不断地朗读,一字一句的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中抓住第二段四处环境描写正面烘托,让学生细品其中蕴含谭老师高贵的品质。
谭老师语言、动作的描写更显无私大爱。
第三段让学生如入角色,感受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学习救援人员的话时,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行为的细节描写,对比两种描写方法,从正、侧面感受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多么令人感动,这最后的姿势令同学们心潮澎湃,用激情表达对谭老师深深的敬意。
【教学内容】《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第十一册p30——p33教学过程一、朗读中复习旧知1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学生齐读课题)2师: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谭千秋是一个怎样的老师?生:谭千秋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积极的老师。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生:喜欢。
师:好,就读出你们的喜欢吧!(学生用喜欢的语气轻快地朗读第一段)二、朗读中感动悲壮一幕——学习第二段过渡:谭千秋老师留给我们第一印象是美好的,那就让我们怀着美好走进这位令人无比敬仰的老师,感动于他那悲壮的一幕吧!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其中你觉得那句话令你印象深刻或是被他感动,把它读给大家听,好吗?生:好------(学生开始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那些读书有困难的学生)(一)读出我们的感悟1、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品格师:现在,请你们把印象深刻或是被感动的地方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指名朗读,并说说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依次出示学生的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
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师:为什么呢?你有何感觉?生:“阴沉沉的”让我感觉难受,觉得会有事发生似的。
最后的姿势原文 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3篇)

最后的姿势原文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3篇)最后的姿势篇一2023年11月3日的一天,我正好是40岁,当时我成功在中国大陆上创建了一家属于中国的手机公司,并成功地在中国大陆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发行上市。
15年之后我的这个手机品牌已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建起了分公司,后又将这个品牌推行到美国,欧洲。
2023年6月的某一天,这时我正好70岁,我有两个孩子,一个男的一个女的比较大的是男的,今年42岁,比较小的是女的,她今年37岁,一天我在步行回家的路上,突然昏倒在地,路过的行人看见我昏倒在地,马上打了120把我送到了医院到了医院,医生先对我进行了一些基本的治疗。
过了一会儿我醒了过来,发现我的妻儿正在病床旁守着,我看到我醒啦,悲伤的脸色马上就变的喜悦了当我神智完全清醒的时候医生来为我进行身体检测,后经过检查断定我是因为工作繁忙而引起了绿色作文网某种心血管儿疾病可能会引起死亡。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我的家人刚刚还一副喜悦的表情,现在又变得悲伤了,这次的悲伤比刚才还要严重,医生为我开了点药,让我要按照她说的服用方法每天服用。
一个月后,我按照医生的话,每天吃药,可还是没有见效,某一天我突然觉得胸口很痛,呼吸不上来,慢慢的我又昏倒了,医生给我做了紧急手术,我的家人在手术室外焦急的等待着手术做完了,医生走出了手术室,我的家人连忙上前询问着我的情况,当他们得知我已淹淹一息的时候,眼泪控制不住的往下流,他们赶忙跑到了我的身边,我申请的望着我们家人,然后用我微弱的语气,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以前我因为工作繁忙,没怎么关心过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无论工作多忙忙也要多关心关心家人,两个孩子诚恳的点了点头,就这样我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最后的姿势作文篇二通过两个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恪于职守的谭老师,认识了舍己为人的哈尔威船长,认识了智勇双全的郑成功,他们都是英雄,也许只是默默无闻的,但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谭千秋,他只是某一所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但他在灾难来临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他这种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精神,却让人不禁敬佩!5月12日清晨,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给小女儿洗漱穿好以后,便早早去学校了。
最后的姿势

第6课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地震究竟有多可怕呢? 学程单一: 1.默读课文二至七自然段,用浪线 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你仿佛 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还感受到了 什么? 2.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3.自学时间:4分钟
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 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 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 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 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 晃起来!地震!3个感叹号突出情况紧急。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 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 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 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 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学习单二: 自由读第一段,你觉得他是一个怎 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从“平时”“早早”等词语,可以看 出谭老师关爱自己的家人,对工作十 分尽责。
学程单三:
1.完成《补》17页第一、二大题;
2.时间:5分钟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句子部分。 ★★.《练习与测试》一、二、五题。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 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 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 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 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 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 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 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 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 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第二段
1的姿势
•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 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008.5.12
• 2008年五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 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 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生命姿势。
(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 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深陷下去,血肉模糊,身下还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 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 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 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 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 生。
• 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进行细节描 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 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 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 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 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 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 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 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 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最后的姿势》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将废墟描绘得如同坍塌的梦境,将救援描绘得如同寻找希望的旅程,这种语言风 格使作品更加具有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
05
文章寓意与价值
文章寓意解读
01 02
生命的意义
文章通过描述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的选择,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 长短,而在于如何去活。谭老师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不在长短, 而在于无愧于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谭千秋老师生死存 亡之际的伟大选择,感悟他舍己为人的 高尚品质。
VS
教学难点
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外貌 、语言、动作及侧面描写塑造英雄人物形 象。
学生问题与应对策略
学生问题
对于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或感同身受。
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讲解课文背景、人物描写及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同时,可以结 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敬仰。
文章主题探讨
本文主题是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师 德和奉献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
业和学生的热爱。
通过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和为学生 留下的宝贵财富,彰显了他伟大 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文章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 学习谭老师的奉献精神和对待工 作的热情,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
的贡献。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形象特点
舍己救人的精神
谭千秋老师在危机时刻选择保护学生,而非自己逃生,展现了一种高尚 的舍己救人精神。这种精神是人间大爱和无私奉献的体现。
03
教育者的使命
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彰显了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诠释了为人师表的风范和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6 最后的姿势

“如果要快速逃离 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 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 希望留给了 学生。”
每当回忆起谭老师,他的同事们总是十分感慨,一位老师这样说:(出示指名读)
•
你读到了一位什么样的谭老师?
四十个小时前,他正为疼爱的女 儿梳洗打扮,早早地来到学校上 班。三十二个小时前,他正为学 生们讲课。三十一个小时前,他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现 在,他已经永远离开了人间…… 你有什么想对谭老师说的吗?
小练笔: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 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谭老师从教 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 级教师,而且还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 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 玩耍时受伤,因此他也被同事们誉为“最 疼学生的人”。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 满活力的身影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用身 体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 这位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是眼含热泪的说这句话的,这热泪中包含着什么?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眼含热泪的向身边的人们说:(引读)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热泪盈眶的和我们大家说:(引读)
13日22点12分,当救援人员扒开一层层瓦砾,搬开一块块砖头, 抬走一块块水泥板后,终于发现了谭老师,(引读)我们发现他的 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 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现在谭老师的姿势是怎么样的?
理解为什么要用“死死地护着”?刚才是 谭老师的姿势是双手“撑在”课桌上,现 在成了“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从这 “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 从这“撑在”到“趴在”我想到: 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顺文句,读通课文。
2.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
废墟.洗漱.吱吱凹下去谭.千秋妙语连珠
坍.塌.诠释
..震撼.幽默感.救援生死攸.关
①对照生字表,读准生词。
②识记生词,(尤其加点的字)理解词义。
3.全班展示。
(读词语、说词义、选读课文)
活动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做上段落标记。
2.组内交流: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②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考虑分段,并说说理由。
3.展示质疑。
活动三:速读课文,初知人物。
1
2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ó)想散.(sǎn sàn)步废墟.(qū xū)
2.听写词语。
6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活动方案】
活动一: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
3.全班交流。
活动二:深情诉说,缅怀谭老师。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
①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②画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边读边写写感受。
2.组内交流①和②
3.感情朗读展示。
活动三: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
(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
【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写几个地震灾害中出现的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
巩固提升
一、拼写展示。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âi xū()。
二、词语浏览。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地动山()生死()关血肉()糊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震撼()废墟()绘声绘色()
坍塌()诠释()妙语连珠()
三、按要求写句子。
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
把这句话改成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2.用“生死攸关”写一句话。
3.在“5.12”大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人物。
请选择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个人物,用一句精炼的话赞赞他们。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这句话从、、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
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标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现了。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老师,您走好……
1998年11月13日,广州市十六中57岁的李新源老师,写下最后一行板书后,
轰然倒在讲台,再也没有醒来!
作者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篇稿子。
她说,就以这篇文章为李老师
送行。
①老师,您走的时候,我们聚在操场上,一个个肃然而立。
女生的眼泪一行又
一行,男生也个个眼睛湿润。
目送您离开校门的一刻,不知是谁带头擦干了泪水,
大家没有恸哭,只是静默地为您送行。
您一生为学生的牵挂太多太多,今天,一定
要让您安心地离开。
②阳光穿过云层,赶来为老师送行,老师,您披一绺阳光上路吧。
您如阳光,
一辈子都在照耀别人。
③送走您,我们回到教室,泣不成声地抄您留下的板书。
班长忽然站起来,缓
缓走上讲台,用手擦去“离高考还有188天”的标语,然后执起一根粉笔,重重地
写下了“1998年11月13日”。
④最后一堂课的情形一次次地在同学脑中重现:上课铃响过10分钟,您由班主
任搀扶着出现在教室门口。
您依旧和蔼地笑着,但显得那么吃力。
您坚持写板书,
直到挺不住,想坐下来歇歇,但是还没坐稳,就一头栽倒在地。
⑤同学们围在您身边喊您,给您擦汗,但您浑然不知。
老师,您就这样,在讲
台上为生命画上句号吗?
⑥老师,您听见您的学生的呼唤了吗?我们的眼眶情不自禁地多次决堤,随着
泪潮涌来的是往日一个接一个的片段:
…………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泣不成声:______________ 浑然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完成练习。
“您如阳光,一辈子都在照耀别人。
”
①这句话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句中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
这
句话表达了学生_________________。
②仿照这句话,写一句赞美自己老师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您就这样,在讲台上为生命画上句号吗?”说明了老师的一生是怎
样的一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