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小平 6《最后的姿势 》

合集下载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最后的姿势读后感1今天,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为拯救四位同学的生命而英勇牺牲。

5月12日这天下午,谭老师正在教室了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祖国着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楼房摇晃起来,谭千秋老师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到:”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同学们立刻往操场跑去。

可是,有四位同学没冲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自己在桌子上面,双手撑在上面,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位学生。

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了谭老师头身凹下去,还是做着原来的动作,下面的四位学生都还活着,在场人员全都感动了。

谭老师护住学生的姿势被定格为永恒,他的永恒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学完这篇课文,我体会到了,谭老师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取了四位学生的生命,他也许在新了想着:学生的未来很广阔,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绝不可以死去。

我们大家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最后的姿势读后感2他,绵竹市东汽中学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将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它不是别人,他就是在地震中救出四名学生的谭千秋老师。

5月12日下午,当教学楼摇晃起来,谭老师立即让同学们逃跑,可在教学楼即将坍塌之际,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砸下来的天花板,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学生们。

当人们从废墟中找到谭老师时,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声明中最后的姿势,而这个姿势也被永远定格在了人们脑中。

谭千秋,一位平时默默无闻平时耕耘在三尺讲台的老师,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毅然用自己并不强健的体魄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天空,用血肉之躯建起了坚实的“长城”,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打造出生命之门的钥匙。

我为他的勇敢,为他的举动,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愧于自己的职业而震撼,而流泪。

最后的姿势_教案教学设计_2

最后的姿势_教案教学设计_2

最后的姿势本文是关于最后的姿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最后的姿势》是新课文,它的出现把我们带回到一年前令人落泪的时刻,缅怀那些在地震中离去的四川人民,追忆那些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英勇无畏、舍身忘死的英雄们。

通过不断地朗读,一字一句的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中抓住第二段四处环境描写正面烘托,让学生细品其中蕴含谭老师高贵的品质。

谭老师语言、动作的描写更显无私大爱。

第三段让学生如入角色,感受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学习救援人员的话时,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行为的细节描写,对比两种描写方法,从正、侧面感受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多么令人感动,这最后的姿势令同学们心潮澎湃,用激情表达对谭老师深深的敬意。

【教学内容】《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第十一册p30——p33教学过程一、朗读中复习旧知1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学生齐读课题)2师: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谭千秋是一个怎样的老师?生:谭千秋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积极的老师。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生:喜欢。

师:好,就读出你们的喜欢吧!(学生用喜欢的语气轻快地朗读第一段)二、朗读中感动悲壮一幕——学习第二段过渡:谭千秋老师留给我们第一印象是美好的,那就让我们怀着美好走进这位令人无比敬仰的老师,感动于他那悲壮的一幕吧!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其中你觉得那句话令你印象深刻或是被他感动,把它读给大家听,好吗?生:好------(学生开始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那些读书有困难的学生)(一)读出我们的感悟1、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品格师:现在,请你们把印象深刻或是被感动的地方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指名朗读,并说说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依次出示学生的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

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师:为什么呢?你有何感觉?生:“阴沉沉的”让我感觉难受,觉得会有事发生似的。

最后的姿势原文 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3篇)

最后的姿势原文 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3篇)

最后的姿势原文最后的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优秀3篇)最后的姿势篇一2023年11月3日的一天,我正好是40岁,当时我成功在中国大陆上创建了一家属于中国的手机公司,并成功地在中国大陆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发行上市。

15年之后我的这个手机品牌已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建起了分公司,后又将这个品牌推行到美国,欧洲。

2023年6月的某一天,这时我正好70岁,我有两个孩子,一个男的一个女的比较大的是男的,今年42岁,比较小的是女的,她今年37岁,一天我在步行回家的路上,突然昏倒在地,路过的行人看见我昏倒在地,马上打了120把我送到了医院到了医院,医生先对我进行了一些基本的治疗。

过了一会儿我醒了过来,发现我的妻儿正在病床旁守着,我看到我醒啦,悲伤的脸色马上就变的喜悦了当我神智完全清醒的时候医生来为我进行身体检测,后经过检查断定我是因为工作繁忙而引起了绿色作文网某种心血管儿疾病可能会引起死亡。

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我的家人刚刚还一副喜悦的表情,现在又变得悲伤了,这次的悲伤比刚才还要严重,医生为我开了点药,让我要按照她说的服用方法每天服用。

一个月后,我按照医生的话,每天吃药,可还是没有见效,某一天我突然觉得胸口很痛,呼吸不上来,慢慢的我又昏倒了,医生给我做了紧急手术,我的家人在手术室外焦急的等待着手术做完了,医生走出了手术室,我的家人连忙上前询问着我的情况,当他们得知我已淹淹一息的时候,眼泪控制不住的往下流,他们赶忙跑到了我的身边,我申请的望着我们家人,然后用我微弱的语气,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以前我因为工作繁忙,没怎么关心过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无论工作多忙忙也要多关心关心家人,两个孩子诚恳的点了点头,就这样我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最后的姿势作文篇二通过两个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恪于职守的谭老师,认识了舍己为人的哈尔威船长,认识了智勇双全的郑成功,他们都是英雄,也许只是默默无闻的,但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谭千秋,他只是某一所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但他在灾难来临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他这种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精神,却让人不禁敬佩!5月12日清晨,谭千秋老师像平常一样,给小女儿洗漱穿好以后,便早早去学校了。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第6课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地震究竟有多可怕呢? 学程单一: 1.默读课文二至七自然段,用浪线 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你仿佛 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还感受到了 什么? 2.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3.自学时间:4分钟
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 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 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 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 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 晃起来!地震!3个感叹号突出情况紧急。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 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 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 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 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学习单二: 自由读第一段,你觉得他是一个怎 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从“平时”“早早”等词语,可以看 出谭老师关爱自己的家人,对工作十 分尽责。
学程单三:
1.完成《补》17页第一、二大题;
2.时间:5分钟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句子部分。 ★★.《练习与测试》一、二、五题。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 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 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 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 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 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 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最后的姿势》PPT课件解析
• 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 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 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 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 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第二段
1的姿势
•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 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008.5.12
• 2008年五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 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 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生命姿势。
(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他双臂 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深陷下去,血肉模糊,身下还死死 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 着!”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 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 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 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 生。
• 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进行细节描 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 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 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 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 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 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 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 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 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形象生动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将废墟描绘得如同坍塌的梦境,将救援描绘得如同寻找希望的旅程,这种语言风 格使作品更加具有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力。
05
文章寓意与价值
文章寓意解读
01 02
生命的意义
文章通过描述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的选择,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 长短,而在于如何去活。谭老师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不在长短, 而在于无愧于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谭千秋老师生死存 亡之际的伟大选择,感悟他舍己为人的 高尚品质。
VS
教学难点
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外貌 、语言、动作及侧面描写塑造英雄人物形 象。
学生问题与应对策略
学生问题
对于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或感同身受。
应对策略
通过深入讲解课文背景、人物描写及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牺牲精神。同时,可以结 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敬仰。
文章主题探讨
本文主题是谭千秋老师的高尚师 德和奉献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
业和学生的热爱。
通过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和为学生 留下的宝贵财富,彰显了他伟大 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文章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 学习谭老师的奉献精神和对待工 作的热情,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
的贡献。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形象特点
舍己救人的精神
谭千秋老师在危机时刻选择保护学生,而非自己逃生,展现了一种高尚 的舍己救人精神。这种精神是人间大爱和无私奉献的体现。
03
教育者的使命
谭老师的英勇行为彰显了教育者的使命和责任。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诠释了为人师表的风范和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6 最后的姿势

6  最后的姿势
(引说) 让我们和获救的学生一起深情的回忆:(引读)
“如果要快速逃离 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 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 希望留给了 学生。”
每当回忆起谭老师,他的同事们总是十分感慨,一位老师这样说:(出示指名读)

你读到了一位什么样的谭老师?
四十个小时前,他正为疼爱的女 儿梳洗打扮,早早地来到学校上 班。三十二个小时前,他正为学 生们讲课。三十一个小时前,他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现 在,他已经永远离开了人间…… 你有什么想对谭老师说的吗?
小练笔: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 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谭老师从教 26年以来,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 级教师,而且还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 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 玩耍时受伤,因此他也被同事们誉为“最 疼学生的人”。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 满活力的身影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 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用身 体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 这位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是眼含热泪的说这句话的,这热泪中包含着什么?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眼含热泪的向身边的人们说:(引读) 你就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你热泪盈眶的和我们大家说:(引读)
13日22点12分,当救援人员扒开一层层瓦砾,搬开一块块砖头, 抬走一块块水泥板后,终于发现了谭老师,(引读)我们发现他的 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 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现在谭老师的姿势是怎么样的?
理解为什么要用“死死地护着”?刚才是 谭老师的姿势是双手“撑在”课桌上,现 在成了“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从这 “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 从这“撑在”到“趴在”我想到: ____________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6.最后的姿势主备人: 陈莉主备研讨人: 陈国胜洪文杰审核人: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审核时间:【教材分析】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生的无私大爱。

课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除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

另外,对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绘声绘色、生死攸关”等词语。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法。

4.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资料链接】资料一: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资料二:谭千秋谭千秋,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师,被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

地震中,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

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双臂将四名学生掩护在身下成功获救,自己献出了51岁的生命。

资料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通识备课
课题:《6.最后的姿势》课时数:2
教材简析:
复备栏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篇文章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
4.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复备栏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业设计:
1.为谭千秋老师写一段颁奖词。
2.阅读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大爱无言:英雄父亲谭千秋的承诺》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
1.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学生自学交流。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品格。
课文脉络清晰,主线明显。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言行,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这是课文的主线,同时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即环境描写和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最后的姿势》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的《最后的姿势》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最无私的爱。

今天,我读了《最后的姿势》,深深地感动了,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母爱伟大,特别是生命被死神骤然紧逼时,更显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壮。

故事写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几十万鲜活的生命,霎那间归为寂静。

许多母亲,都把孩子紧紧护在怀中,僵硬为不朽的雕塑。

这些孩子在母亲的怀里虽然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们的身体却毫发未伤。

母亲们死了,但她们的这种姿势,将永远留在世人心中。

母爱不朽,在人世间永恒,动物们也是如此。

这也是一那么关于母爱的故事,动物们之间的亲情也同样震撼人心。

一只母鼠,被铁夹夹断了后腿,它拼命挣脱,挣扎着回到自己的窝里,窝里有九只幼鼠,它们还没断奶。

母鼠趴在窝里,断腿鲜血淋漓,不能再动弹一步。

它仍给幼鼠喂奶,最后的时间里,就啃吃自己那条断腿,维持一点可怜的奶水……母爱比山高,母爱比海深。

我的母亲也给了我无私的爱,让我铭记于心。

那天下雨,我没有带伞,当天上下起倾盆大雨时,我懊悔也来不及了。

我急得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我在教室里来回踱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时,妈妈来了。

她撑着一把伞,对我只是平淡地说了一句“走吧”。

我在妈妈的伞下走回家。

走到半路,我随便问了一句:“妈妈,你撑得到吗?”妈妈笑了笑,说:“撑得到,一点儿都没淋湿,快走吧。

”我们便继续往前走。

回家后,我身上没有一块儿湿的,我以为妈妈也没有淋湿。

可是我一回头,看见妈妈在换衣服。

这时我才明白,妈妈为了不让我淋湿,宁愿自己被雨淋。

为了不让我担忧,说自己并没有淋湿。

这件事虽小,却反映出母爱的伟大。

读了《母爱不朽》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是: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它总是在无声中给我们带来温暖,母爱不朽!XX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是我国人员伤亡最为沉重的一次大地震。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最后的姿势》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让人们对生命、爱情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她依然坚强地活着。

她的爱情经历也是曲折而感人,她和男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小说中的描写细腻而真实,让人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主人公的坚韧不拔,男主人公的深情厚谊,配角的善良与真诚,都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向读者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小说中的情节设计也非常巧妙,扣人心弦。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让人捉摸不透,时而悬念迭起,时而波澜壮阔。

每一个情节都让人惊心动魄,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整本书。

作者通过这些情节设计,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对故事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最后的姿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爱情的伟大,人性的复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珍惜他们对我们的爱和关怀,因为爱情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此外,我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因为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不易。

总的来说,读完《最后的姿势》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生命、爱情和人性的思考之作。

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触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真情和力量。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说明小海镇中心小学茅晓平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二、预习课文,了解5.12地震的感人事迹三、完成课后习题【设计意图】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灾难突如其来时,四川德阳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个年轻的生命,自己却不幸遇难。

谭老师为学生讲的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人生的价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所有的人们上了最后一课。

让学生通过朗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学习救援人员所说的话时,我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行为,感受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不仅让救援人员“永生难忘”,也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另外,使学生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答案阅读原文

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答案阅读原文

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答案阅读原文《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老师,散发出来的一种舍身救人的灵魂精神。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最后的姿势》阅读原文①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tán)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

他给小女儿洗漱( shù)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②天空阴沉沉的。

③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④谭老师正讲得起劲,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⑤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⑥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tān)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⑦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⑧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xū)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āo)下去,血肉模糊。

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

⑨“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⑩一个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

但事实证明,在生死攸(yōu)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⑪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

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51岁的宝贵生命诠(quán) 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课时:2【教材解读】《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那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躯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选文结合时代精神,表达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明白得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圈划文中的生字新词;2.文中哪些语段讲的是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3.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圈画出来,细读品悟,写下自己的读书体验。

【教学板块】第一板块:图片入境,导入课文1.出示相关图片2.板书:最后的姿势3.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但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专门的生命姿势。

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如何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第二板块:读顺课文,读明白姿势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

第三板块:品读姿势,丰富英雄形象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扫瞄,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A、护生的姿势谭老师赶忙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躯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顺文句,读通课文。

2.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
废墟.洗漱.吱吱凹下去谭.千秋妙语连珠
坍.塌.诠释
..震撼.幽默感.救援生死攸.关
①对照生字表,读准生词。

②识记生词,(尤其加点的字)理解词义。

3.全班展示。

(读词语、说词义、选读课文)
活动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做上段落标记。

2.组内交流: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②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考虑分段,并说说理由。

3.展示质疑。

活动三:速读课文,初知人物。

1
2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ó)想散.(sǎn sàn)步废墟.(qū xū)
2.听写词语。

6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活动方案】
活动一: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
3.全班交流。

活动二:深情诉说,缅怀谭老师。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
①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②画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边读边写写感受。

2.组内交流①和②
3.感情朗读展示。

活动三: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

(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写几个地震灾害中出现的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

巩固提升
一、拼写展示。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âi xū()。

二、词语浏览。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地动山()生死()关血肉()糊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震撼()废墟()绘声绘色()
坍塌()诠释()妙语连珠()
三、按要求写句子。

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

把这句话改成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2.用“生死攸关”写一句话。

3.在“5.12”大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人物。

请选择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个人物,用一句精炼的话赞赞他们。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这句话从、、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

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标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现了。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老师,您走好……
1998年11月13日,广州市十六中57岁的李新源老师,写下最后一行板书后,
轰然倒在讲台,再也没有醒来!
作者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篇稿子。

她说,就以这篇文章为李老师
送行。

①老师,您走的时候,我们聚在操场上,一个个肃然而立。

女生的眼泪一行又
一行,男生也个个眼睛湿润。

目送您离开校门的一刻,不知是谁带头擦干了泪水,
大家没有恸哭,只是静默地为您送行。

您一生为学生的牵挂太多太多,今天,一定
要让您安心地离开。

②阳光穿过云层,赶来为老师送行,老师,您披一绺阳光上路吧。

您如阳光,
一辈子都在照耀别人。

③送走您,我们回到教室,泣不成声地抄您留下的板书。

班长忽然站起来,缓
缓走上讲台,用手擦去“离高考还有188天”的标语,然后执起一根粉笔,重重地
写下了“1998年11月13日”。

④最后一堂课的情形一次次地在同学脑中重现:上课铃响过10分钟,您由班主
任搀扶着出现在教室门口。

您依旧和蔼地笑着,但显得那么吃力。

您坚持写板书,
直到挺不住,想坐下来歇歇,但是还没坐稳,就一头栽倒在地。

⑤同学们围在您身边喊您,给您擦汗,但您浑然不知。

老师,您就这样,在讲
台上为生命画上句号吗?
⑥老师,您听见您的学生的呼唤了吗?我们的眼眶情不自禁地多次决堤,随着
泪潮涌来的是往日一个接一个的片段:
…………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泣不成声:______________ 浑然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完成练习。

“您如阳光,一辈子都在照耀别人。


①这句话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句中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


句话表达了学生_________________。

②仿照这句话,写一句赞美自己老师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您就这样,在讲台上为生命画上句号吗?”说明了老师的一生是怎
样的一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