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目录基本介绍概念的提出产生与人口红利的关系是挑战更是契机中国是否临近刘易斯拐点正在临近提前来临没有来临不会突然来临面对“刘易斯拐点”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新的劳资关系给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关于刘易斯简介代表著作展开基本介绍概念的提出产生与人口红利的关系是挑战更是契机中国是否临近刘易斯拐点正在临近提前来临没有来临不会突然来临面对“刘易斯拐点”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以合理的产业政策吸纳剩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新的劳资关系给农民工以城市公民待遇关于刘易斯简介代表著作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介绍相关图表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3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在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出现民工荒。
编辑本段概念的提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这时到来的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经济开始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
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便是按新古典学派的方法确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指的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逐渐出现招工困难、民工荒等。
中国目前已经连续几年出现用工荒,甚至在金融危机后的09年初也是如此,2011年尤其严重。
虽然有看法认为这只是中西部大力投资把劳动力留在当地的结果,但更多人结合近几年的用工情况和低水平工资上涨速度超过中高水平工资等现象,认为中国已在过去的几年内某一时刻出现了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影响是:工资上涨速度加快,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将增大,但将推动通胀,并使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有放缓趋势。
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劳动力的逐渐短缺、工资水平的逐渐提高都仍是个渐进的过程,且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
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这个意义上,"刘易斯拐点"不啻为一种"倒逼",跨过这道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番崭新的广阔天地。
浅析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式微
浅析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式微作者:王志立来源:《商业文化》2012年第01期摘要: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
刘易斯拐点到来,必然伴随着人口红利式微。
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的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必须着眼于人力资本投资,即在以往以“量”取得人口红利的优势消失之后,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再创以“质”取得的二次人口红利。
关键词: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人力资本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66-02一、刘易斯拐点自从2004年在珠三角出现“民工荒”开始,对刘易斯拐点的讨论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关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争论方兴未艾。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中,蔡昉提出,中国的劳动增长速度变得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过去,毋庸置疑,中国会在2009迎来第一个刘易斯拐点,而且会在2015年迎来第二个刘易斯拐点;荣世芳(2009)通过对1997-2005年之间的经济数据的分析得出,我国在1997年就已经迎来了第一个刘易斯拐点;张晓波(2009)通过对甘肃省农忙和农闲的工资收入的研究发现,在剔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实际工资水平仍然是不断上升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易斯拐点到来的特征。
与此同时。
相左的观点也很强烈。
樊纲(2007)则表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仍未到来,农村还有2.5亿-3亿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刘洪银(200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农村还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中国尚未进入刘易斯拐点时期。
学术争论智者见智,无需加以评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2009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余波尚存的情况下,中国俨然出现了“民工荒”与“加薪潮”。
特别是富士康公司连续的跳楼事件、南海本田罢工事件等等,均以涨工资为终结的事实,更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刘易斯拐点到来的经济特征。
二、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正确认识并判断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对调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政公大鹏老师政公教育什么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刘易斯拐点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通过二元经济模式提出。
刘易斯拐点现象产生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
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
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江西法检考试上饶事业单位考试刷题巩固1、下列关于经济学名词的解释,错误的是()A.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B.基尼系数——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C.寡头垄断——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D.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产品产量所增加的成本【解析】C。
本题考查了微观经济学名词。
A项正确,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B项正确,基尼系数是联合国规定的用来衡量各个国家、地区、种族和行业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统计指标。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与人口红利的关系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目前我们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大学本科生以上的“高级劳动力”倒是在增加,但质量并不乐观),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
“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更不用说中国的劳动人口总量巨大,到2030年仍有9.7亿,比现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仍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却仍认为“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
产生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我国的“刘易斯拐点”研究——诠释、判断与反思
2014年第5期(总第206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ECONOMICSNo.5,2014(Tot.No.206)我国的 刘易斯拐点 研究诠释㊁判断与反思周建锋(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㊀要: 刘易斯拐点 预示一国将经历劳动力由过剩到短缺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㊁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转型过程㊂本文通过利用马克思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分析,证实了我国农业内部还存在剩余劳动力以及2004年开始显现出的 民工荒 的事实㊂但我国日益严重的 民工荒 浪潮并未能形成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㊁农民市民化之间的和谐互动,我国并未能出现与二元经济模型预测相一致的转型㊂从根本上讲,我国并未出现 刘易斯拐点 ㊂关键词: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中图分类号:F241 2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5-0104-10DOI:10 3969/j issn 1000-4149 2014 05 012收稿日期:2013-12-03;修订日期:2014-03-08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课题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JBS10032)㊂作者简介:周建锋,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厦门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㊂TheResearchofChina s LewisTurningPoint :Interpretation,JudgmentandReflectionZHOUJianfeng(SchoolofMarxism,Fuzhou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Abstract: Lewisturningpoint indicatesthatacountrywillexperiencethetransitionprocessthatlaborischangingfromsurplustoshortage,theincomegap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isdiminishing,theeconomicistransformedfrombasedagriculturaltobaseonindustry.TheanalysisoflaborsupplyanddemandsituationfromMarxisttheoryaboutthedegreeofrealizationoflaborvalue,thepaperconfirmedthefactsthatthereexisttheagriculturalsurpluslabor,andtheshortageofmigrantworkersstartfrom2004.However,theseriousshortageofmigrantworkersfailedresultinaharmoniousinteractionofnarrowingtheurban⁃ruralgapandpopulationurbanization.Thetransitionbasedonthedualeconomymodelpredictsdoesn tappearinourcountry.Fundamentally,Lewisturningpoint doesn tappearinourcountry.周建锋:我国的 刘易斯拐点 研究Keywords:surpluslabor;Lewis⁃Ranis⁃Feimodel; Lewisturningpoint ;thedegreeofrealizationoflaborvalue发展经济学大师阿瑟㊃刘易斯(ArthurLewis)1954年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㊂在文中,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只能获得相对较低㊁仅能维持生存的工资①,而且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并不会影响农业生产;城市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且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获得的工资高于在农村就业的工资水平,从而城市工业部门能得到所需的由农村提供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㊂但随着城市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张,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最终将会被吸收光,将呈现农村劳动力②由过剩到短缺㊁劳动力工资由一成不变到不断上升的态势㊂在刘易斯看来,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由过剩到短缺的转变是一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一个必经阶段,而这一转变的交点则被称为 刘易斯拐点 ㊂刘易斯曾在1979年预言: 由于缺乏物质力量抑制农村人口迁移,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每年增长3%的国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不在现代工业部门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2]㊂ 然而,我国 民工荒 现象自2004年在沿海局部地区出现,近年来更是蔓延至一些中西部地区㊂当今我国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紧缺的图景完全颠覆了刘易斯当年的预测,这是否意味刘易斯错了呢?如果刘易斯没错,那怎么解释我国的 民工荒 浪潮? 民工荒 是否意味着我国真正跨越了 刘易斯拐点 ?一、文献综述刘易斯拐点 描述的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变,国内外绝大多数研究在判断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往往等同于判断一国农业部门劳动力是否过剩的问题㊂对于判断一国农业部门劳动力是否过剩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是,通过直接考察农村劳动力供求数量上的变化来判断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㊂一部分研究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尽枯竭,尽管分析得出的 刘易斯拐点 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但都承认我国 刘易斯拐点 已经显现的事实[3 6];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农村还大量存在,我国只是处在向 刘易斯拐点 迈进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出现 刘易斯拐点 [7 9]㊂其二是,通过对比由于劳动力稀缺性变化所导致的相关经济变量的变化差异来说明 刘易斯拐点 是否到来㊂有学者基于农民工工资在2005年以来出现大幅度上升以及相伴随的农民工劳动力短缺的事实[10 12],有学者从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的态势与农村劳动力减少的直接关联性角度[13],有学者从农业劳动边际产出由负到正的变化视角[14],还有学者通过我国愈演愈烈的 民工荒 ㊁ 涨薪潮 和 劳资纠纷 现象,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新态势[15],得出我国已经越过 刘易斯拐点 的结论㊂但同时有研究表明:我国非熟练工人平均每年实际工资增长率为负数或零[16],我国还未出现同期韩国㊁日本越过 刘易斯拐点 的一些特征[17],由此推出的结论是:我国还未出现 刘易斯拐点 ㊂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对我国是否出现 刘易斯拐点 存在较大争议㊂刘易斯只是描绘了 刘易斯拐点 出现时的特征,并没有告知其出现的衡量标准㊂因此,判断我国是否出现 刘易斯拐点 ,还必须仔细研读 刘易斯拐点 的内涵,找到 刘易斯拐点 的最本质含义㊂①②由于在传统农业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并不存在广泛的雇佣关系,农民作为劳动力其收入主要从农业家庭经营中获得,为表达方便,本文中的农村劳动力工资等同于家庭经营收入㊂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留在农村的农民基本在农业内部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本文中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为相同概念㊂㊀‘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5期二㊁ 刘易斯拐点的内涵及判断标准图1㊀刘易斯 拉尼斯 费景汉模型刘易斯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建立了二元经济经典模型,但只是粗略勾勒出 刘易斯拐点 出现的图景,而对 刘易斯拐点 的详尽分析则是刘易斯的追随者拉尼斯和费景汉的重要贡献㊂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经典模型进行了拓展[18],其构建的模型(一般被称之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简称为刘-拉-费模型)可以通过图1来表示㊂在图1中,CD表示农村劳动力供给曲线,Or表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的起点,Oc表示城市工业部门雇佣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的起点㊂在不考虑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只要在城市工业部门就业获得的工资(W∗)高于在农业部门就业获得的最低生存工资水平(W1),农村人口就会不断涌向城市,进而形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㊂第一阶段为N1N2部分㊂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其工资水平停留在维持基本生存的工资水平(W1)㊂城市的工业部门遵循劳动力边际产出等于工资水平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其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数量(OcL1)由固定工资水平(W∗)与劳动边际产出曲线(M1N1)的交点决定,从而农村劳动力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劳动力(OrL1)停留在农业内部就业,一部分劳动力(OcL1)在城市工业部门就业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工业部门劳动生产效率也得到提升,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也随之由M1N1逐步上升到M2N2,被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也由OcL1上升到OcL2,由此,一国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N2N3)㊂而连接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N2点则是 刘易斯第一拐点 ,其对应吸纳的农村劳动力水平为OcL2㊂在这一阶段,由于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工资水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过程将会得到延续,但由于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农村劳动力供给曲线并不是水平状,而是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趋势㊂这一变化使得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并不只停留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W1),而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而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㊂同时,在这一阶段,由于农村就业人员获得的工资会高于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W1),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的工资水平仍停留在固定工资水平(W∗),相对于第一阶段(N1N2),在农民数量减少的基础上,第二阶段(N2N3)的城乡收入差距①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并最终在N3点趋于一致㊂N3点则是 刘易斯第二拐点 ,由此,经济发展越过N3点的N3W∗部分则是第三阶段㊂在这个阶段,城乡差别已经消失,并且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表现出相同的稀缺性,城市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工资水平呈现一一对应的同步上升态势㊂由此可见,刘-拉-费模型将 刘易斯拐点 进一步分为 刘易斯第一拐点 和 刘易斯第二拐点 ㊂进一步来看, 刘易斯拐点 (不管是 刘易斯第一拐点 还是 刘易斯第二拐点 )关注了两个主题㊂其一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人口的供求问题㊂在 刘易斯第一拐点 之前,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不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率㊂而在 刘易斯第一拐点 和 刘易斯第①在刘-拉-费模型中,考察的是农民在农村从事家庭经营收入和城市居民就业收入的差距,因为在城市就业的居民的劳动收入主要通过工资性的收入表现出来,因此,为了表达方便,后面直接将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和城市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之间的差距等同于城乡收入差距㊂周建锋:我国的 刘易斯拐点 研究二拐点 之间,农村过剩劳动力被吸纳完毕,换言之,城市工业部门在吸纳农村人口的同时,农业生产效率也得到提升,农村就业人口工资呈现上涨态势㊂ 刘易斯第二拐点 则是城乡一体化后,劳动力整体短缺的描绘㊂其二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㊂刘-拉-费模型中,在 刘易斯第一拐点 未到来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被稳定在一个固态水平(W∗-W1);在跨越了 刘易斯第一拐点 后,城市工业部门工资仍稳定在W∗水平,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上升至W2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也随之不断缩小;而城乡收入差距在 刘易斯第二拐点 以后真正消失㊂而且在刘-拉-费模型中, 刘易斯拐点 的出现是与城乡就业人口及城乡收入差距的调整同步的过程㊂具体而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呈现三个阶段(由OcL1上升到OcL2为第一阶段,由OcL2上升到OcL3为第二阶段,OcL3到OcOr为第三阶段),而与之相对应的城乡收入差距(等于W∗-W1㊁小于W∗-W1㊁0)则呈现阶段性的下降㊂在刘-拉-费模型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使经济转型㊁ 刘易斯拐点 出现的手段,而且,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㊂从这种意义来看,两者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㊂而如果仅仅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核心指标来判断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则从根本上忽略了 刘易斯拐点 需要表达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最核心目的㊂因为刘易斯构建的二元经济模型从本质上是描述一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经济转型,因此,判断我国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的必要条件是:其一,我国农业部门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以及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是否呈现短缺状态;其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在一定时期呈现明显缩小的态势;其三,在前面两个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消灭后,与之相匹配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呈现不断缩小的动态变化㊂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剩余劳动力的解读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商品的价格由劳动力商品价值所决定,并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㊂换言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一致时,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价值将会相等㊂当劳动力供给小于劳动力需求时,劳动力价格高于价值㊂反过来说,当劳动力价格小于㊁等于或者大于劳动力价值时,劳动力供需状况分别对应的是供给过剩㊁需求平衡㊁供给不足三种情况㊂对一国来说,劳动力是否过剩也可以通过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关系反映出来㊂这也就是说,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偏离程度是与劳动力供求状况一一对应的映射㊂假定在t时期,劳动力价格用劳动力工资来表示,一国劳动力价值㊁劳动力工资分别记为Vt㊁Wt㊂如果仅考察t时期的劳动力需求状况,只需要计算出WtVt即可㊂定义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t=WtVt,当θt>1时,劳动力工资Wt大于劳动力价值Vt,表明在t时期劳动力是短缺的;当θt=1时,则表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之间达到了平衡;当θt<1时,则表明劳动力已经过剩㊂刘-拉-费模型将农业劳动力工资收入在达到 刘易斯第一拐点 前假定为不变的工资水平,在达到 刘易斯第二拐点 前的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假定为一固定水平㊂在现实中,不管是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还是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都是不断变化的,而不是固定的静态水平㊂即劳动力工资上涨并不意味着和劳动力短缺有必然的联系㊂以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来考察劳动力的短缺情况,则能更贴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动态变化㊂具体而言,考察 刘易斯拐点 中的劳动力的需求情㊀‘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5期况,不仅要考察劳动力工资的变化情况,还需要考察劳动力价值的变动情况, 刘易斯拐点 表明的是农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短缺㊁农业规模不断萎缩和城市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动态演化过程㊂这一过程中,农业规模和城市工业规模是不断变化的,使得与之对应的劳动力需求规模也不尽相同,即劳动力是过剩还是短缺是个相对概念,对 刘易斯拐点 的分析应在动态分析框架中展开㊂假定在t+1时期,劳动力价值(Vt+1)㊁劳动力工资(Wt+1)都在变化(相对于t时期的Vt㊁Wt),自然θt+1=Wt+1Vt+1也不相同㊂从动态视角来看,我们需要比较在不同时期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变化㊂如果θt+1>θt,则表明相对于t时期,劳动力工资在t+1时期变化的正向幅度要大于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幅度,这也说明劳动力供给在相对减少;反之,如果θt+1<θt,则表明劳动力的供给在相对增加㊂ 刘易斯拐点 还必须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的变化情况㊂假定在发展初期t时期,农村和城市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分别为θRt㊁θCt㊂在刘-拉-费模型中,在发展初期,城市工业部门并不能马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存在过剩的情况,刘-拉-费模型中暗含着农村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Rt<1以及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Ct<1这一假设条件㊂假定在t+n(n>1)时期出现 刘易斯第一拐点 ,这时农业已经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达到了维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平衡㊂同时,当越过 刘易斯第一拐点 后,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与农村劳动力工资的向上调整一一对应㊂换言之, 刘易斯第一拐点 的出现必须建立在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Rt θRt+n-1<θRt+n=1<θRt+n+1 )的阶段性跳跃的基础条件之上㊂由于 刘易斯第一拐点 出现后,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相对较高,仍然会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种流动直到在城乡收入趋于一致的 刘易斯第二拐点 出现后才会停止㊂假定 刘易斯第二拐点 在t+n+m(m>1)时期出现,则意味着劳动者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就业,所获得的收入相等,城乡劳动力流动出现动态均衡㊂而越过 刘易斯第二拐点 后,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增加的直接效应是劳动力工资的不断上升㊂这也就是说,t+n+m(m>1)时期是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求平衡的时间点,城市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也将呈现(θCt θCt+n+m-1<θCt+n+m=1<θCt+n+m+1 )阶段性动态演化的过程㊂四㊁对 我国是否出现 刘易斯拐点 的实证分析和判断判断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的条件,将涉及两个核心变量:城乡劳动力供求状况以及城乡收入差距㊂如果用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进行分解,判断城乡劳动力供求状况可以先分别估算出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R=WRVR和θC=WCVC的值,然后再分别把θR和θC与1作比较㊂城乡收入差距则可以用劳动者在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的工资水平来衡量,定义城乡收入差距系数为δ,将城乡收入差距系数记为δ=WCWR㊂由此可见,判断 刘易斯拐点 是否出现将涉及WR㊁VR㊁WC㊁VC四个变量㊂1.我国城乡劳动力价值(VR㊁VC)的估算马克思认为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㊁发展㊁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19]㊂具体而言,劳动力价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①维持劳动者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养活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受教育或训练而花费的一定量的价值㊂从周建锋:我国的 刘易斯拐点研究图2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劳动力负担人口数变化㊀㊀数据来源:农村每一参加劳动的就业者的负担人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城镇每一参加劳动的就业者的负担人数除1979㊁1980年外,其他年份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1979年和1980年的数据通过城镇总人口数除以城镇就业人数得到㊂某一年份的截面来看,在一国中,既存在刚出生的婴儿,也有参加工作的劳动者,也有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维持劳动力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将通过社会必需品的支出㊁对养老和家庭抚养费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来体现,即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三部分都会通过一相应支出值表现出来,但注意到必需的生活资料需要满足劳动者本人和家属子女生活所需,故需要以家庭支出作为测算依据,而不能仅仅计算单个劳动者的生活消费支出㊂由此,得到一均衡式:V㊃P1=C㊃P2,其中V为劳动力价值,P1为家庭中就业的人数,C为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①㊁②㊁③的人均图3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家庭人均支出变化㊀㊀数据来源:农村家庭人均支出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中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㊂城镇家庭人均支出由‘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中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和社会保险费支出的加总㊂由于数据缺失,城镇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在1978 1980年的数据直接用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替代㊂支出值,P2为家庭的总人数㊂进一步就可得到劳动力价值的估算公式:V=C㊃P2P1,定义p=P2P1,则V=p㊃C㊂为了估算城乡劳动力价值,需要计算每一年度的p和C值㊂这里选取的p值就是在家庭内每一参加劳动的就业者的负担人数;C值则是一家庭的生活费支出值①㊂根据1982 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我们能分别找到和计算出1978 2012年每个年度城镇②家庭和乡村家庭中所对应的p和C值㊂由图2和图3可知,城镇和农村家庭在C和p值上都存在差异,由公式V=p㊃C可知,城图4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劳动力价值变化乡劳动力价值也必然存在差异㊂图4是估算的1978 2012年城镇和乡村每一年度的劳动力价值㊂可以看出,城乡劳动力价值尽管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㊂2.城乡收入差距系数δ的测定在刘-拉-费模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来源于传统的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之间较大的劳动收入差异㊂在农村就业的①②在生活费支出中,由于我国目前只在城市建立了覆盖面较广的养老保险市场,因此,相对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的生活费支出将不仅包括社会消费支出,还包括农村所没有的养老保险费用的支出㊂根据我国‘城市规划法“对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㊁市㊁镇 ,本文将城市与城镇视为同一概念㊂㊀‘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5期农民,其劳动收入通过家庭经营获得,在城市大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以被雇佣而获得工资的形式呈现㊂因此,在衡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系数δ时,农业劳动力工资将用家庭经营收入替代,而城镇劳动力收入则仍沿用劳动力工资的指标㊂在图5中,我们计算出了每一年度城乡收入差距系数δ㊂可以看出,δ值在1978 1984年间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在1985 1997年间较为平稳,在1998年以后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㊂从1978 2012年的整体变化情况来看,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㊂图5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㊀㊀数据来源:农业劳动力人均收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每一年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家庭经营收入㊂城市劳动力人均工资则直接选取‘中国统计年鉴“(1982 2013)每一年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指标㊂3.城乡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R㊁θC)的测算上面的分析中已经估算出WR㊁VR㊁WC㊁VC这四个变量值,由此可以计算城乡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C=WCVC和θR=WRVR㊂图6是对农村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的估算㊂从中可以看到:在1978 2012年长达35年的时间序列中都存在θR<1,这也就是说,在农业封闭经济体系中的农民,从事家庭农业经营并不能有效实现其劳动力价值,农村还存在剩余劳动力㊂而且在2000 2012年间,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θR)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农业经营需要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农村还存在大量可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㊂图6㊀我国农村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变化由图7城市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出:在1978 2002年都存在θC<1的情况㊂在1978 1996年之间θC值在整体呈现波动的特征,但自1997年以后θC随时间不断增长㊂在这一时期,尽管城市劳动力过剩,但这种过剩的状况在不断得到改善㊂在2003年的时间点上,存在θCʈ1,这也就意味着2003年是城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的时点㊂在2004 2012年间θC>1,并且存在不断拉大的态势,这也与2004年以后我国愈演愈烈的 民工荒 趋势遥相呼应㊂图7㊀我国城市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变化4. 我国是否出现 刘易斯拐点 的判断从我国农业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来看,在1978 2012年35年的时间序列中都存在θR<1,这与刘-拉-费模型中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原始假设相吻合㊂自然,也不满足由θRt<1向θRt+n=1演变的判别条件,这也就直接否决了我国已越过 刘易斯拐点 的结论㊂从我国城镇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来看,1978 2002年存在θC<1,2003年存在θCʈ1,在2004 2012年存在θC>1,城市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周建锋:我国的 刘易斯拐点 研究度的变化呈现θCt<1⇒θCt+n+m=1⇒1<θCt+n+m+1的阶段性演变轨迹㊂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从我国城市劳动力短缺的事实来看,2004年是我国 刘易斯拐点 显现的时间点㊂但如果按照刘-拉-费模型来看,城市劳动力短缺理应是越过 刘易斯第二拐点 以后的产物,这与吴要武得出的 我国已经跨越了 刘易斯第二拐点 的结论相一致[20]㊂但在刘-拉-费模型中, 刘易斯第二拐点 的出现表明城乡劳动力收入趋于一致㊂然而,1978 2012年的城乡收入差距系数δ在整体上是不断扩大的,城乡劳动力收入并不存在趋于一致的态势㊂由此可见,我国只是出现了城市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这一现象并不能直接等同于 刘易斯拐点 的出现㊂进一步来说, 刘易斯拐点 的本质在于刻画经济转型中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态势,显然,我国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也直接否定了我国出现 刘易斯拐点 的结论㊂五㊁对 刘易斯拐点 理论的反思我国城市既出现了诸如劳动力短缺㊁农民工工资上涨等与 刘易斯拐点 相符合的基本特征,也出现了诸如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等背离 刘易斯拐点 的现象㊂由此就引出几个问题:作为最大的二元经济体,为什么我国发展的实际与 刘易斯拐点 的基本特征不相吻合?这是否意味 刘易斯拐点 的分析本身存在缺陷?抑或是 刘易斯拐点 在解释中国问题时遇到 水土不服 的窘境?只有澄清这些问题,才能对我国 民工荒 ㊁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找到合理的解释㊂首先, 刘易斯拐点 预示着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的人均劳动效率也得到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不断缩小甚至消失的演变路径,但刘-拉-费模型中的这一分析结论蕴含着几个严格的假设条件㊂第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建立在城市工业部门工资和农业部门工资调整存在时滞的基础上㊂在刘-拉-费模型中,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处于停滞状态,而农村劳动力工资稳定在固定水平的时间相对较短㊂这也暗含着一种推论:在 刘易斯第一拐点 未出现时,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以及收入差距将客观存在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较多的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消失,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注定是一个漫长过程,按照刘-拉-费模型的研究逻辑就必然存在一个较长期的 大部分农民相对贫困式 的城乡收入差距的 鸿沟 ㊂第二,刘-拉-费模型遵循的是工业和农业非平衡发展的逻辑㊂在刘-拉-费模型中,农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部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完毕的基础之上,城市工业部门是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㊂托达罗(Todaro)就曾经批评刘-拉-费模型中单纯通过劳动力的城乡间转移即可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观点,在其模型中认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不能仅仅片面强调城市工业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农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平衡发展[21]㊂从我国发展历程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但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少,农民工严重过剩,使得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水平以下,形成城市工业部门的 人口红利 ,从而成为城市工业部门更快发展最有力的支撑㊂在假定农业生产部门效率低下,城市工业部门存在能支撑更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前提下,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存在 路径依赖 的惯性㊂第三,农村劳动力同质化假设㊂在刘-拉-费模型中,劳动力被分为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和农业部门劳动力两种不同的类型,而农村劳动力本身的差别却被抽象掉㊂这也就是说,在刘-拉-费模型中,农村劳动力是同质化的㊂在现实中,农村劳动力本身存在劳动力素质㊁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㊂如果在刘-拉-费模型中引入农村劳动力异质化这一假设,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㊂对于发展中国。
如何看待“刘易斯拐点”
吸 引 更多 的劳动 力 ;第三 阶段 ,
农 业和 工 业 的 劳 动 生 产 率 差 别 消
除 ,城 乡保 障 差 别 消 除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转 变 为 一 元 经 济 结 构 。 划
过 程 中农 村 富 余 劳 动 力 逐 步 向 非
农 产 业 转 移 , 逐 渐 减 少 以 致 最 终
枯竭 。
去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一 直 享 受 着作
为 人 口 大 国 所 带 来 的 “ 口 红 人 利” .大 量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为 中 国 制
刘 易 斯 认 为 ,发 展 中 国家 经 济 发 展 是 工业 部 门 相 对 农 业 部 门
阶 段 ,传 统 农 业 部 门 中 的 剩 余 劳 动 力被 现 代 工 业 部 门 吸 收 完 毕 ,
是 “ 口红利 ” 人 ,即 由 于 年 轻 人 口 数 量 增 多 形 成 的 廉 价 劳 动 力 , 能 够 提 供 给 经 济 发 展 相 对 便 宜 的要 素 价 格 。 对 于 很 多 发 展 中 国 家 而
“ 易 斯 拐 点 ” 的 到 来 . 预 刘
示 着 剩 余 劳 动 力 无 限 供 给 时 代 即 将 结 束 , “ 口红 利 ” 正 在 逐 渐 人 消 失 。 毋 庸 讳 言 ,数 目庞 大 的 廉
价 劳 动 力在 当 下 的 中 国 经 济 崛 起
过 程 中扮 演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角 色 。
言 。廉 价 劳 动 力 是 发 展 的一 个 重
要 要 素 , 这 一 点 ,在 我 国 目 前 的
学 奖 得 主 刘 易 斯 在 人 口流 动 模 型 中提 出 的一 个 概 念 ,即 劳 动 力 过
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
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华尔街称中国正在进入刘易斯拐点工资将大幅上涨推动物价升高-渣打银行上周对在华客户进行调查显示,今年工资将提高9%到15%,有45%的公司发现今年招工难度加大。
/hB2uA3 //入门程序员的工资多少?今年也在大幅上涨,Android和iOS程序员更是价高难招”对于入门程序员薪资问题,笔者无从知晓,但提问中涉及到的刘易斯拐点,却是一个应当引起大家关注并重视的问题。
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遂撰本文,讨论刘易斯拐点对中国已经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1.何为刘易斯拐点对刘易斯拐点比较正式的解释是,劳动力供给由过剩向短缺过渡的时间窗口(参阅百度百科刘易斯拐点词条),通俗而言,即“干活的人渐渐少了,不干活的人渐渐多了,以至于劳动力逐渐呈现短缺状态”的时间窗口。
该时间窗口的表现即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出现招工难问题,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代工厂)的生存日渐艰难等,不一而足。
2.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提到刘易斯拐点,就必须提到与之对应的一则概念,人口红利,亦即是劳动力过剩的更加学术的说法(参阅百度百科人口红利词条)。
事实上,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的经济发展,可视为60-70年代婴儿潮所带来的人口红利,通过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之中得到释放的结果。
而刘易斯拐点也就意味着,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最终因人口老龄化演变成人口负担。
3.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分析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原因,依照学术规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被工业化吸纳的结果,由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托达罗、哈里斯等人发展及补充。
其核心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化提供了无限的劳动力,使得工业化得以在低工资水准中得到发展,当刘易斯第一拐点出现时,无限劳动力逐渐变为短缺,工业工资水平开始上升,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直至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吸纳完毕,农业及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出相等,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此即刘易斯第二拐点。
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视角谈刘易斯拐点问题
力 、广阔的市场前景 、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 了大量 外资外企 .使得 中国每年经济接近两位数 的增长速 度大 步向前 发展 。事实证明 ,中国的这一发展模式
是正 确 的 .对 中国的发展起 到 了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渐下降 。无限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劳动力工资 大幅上涨 。用工企业成本随之大幅上涨 .以低廉劳 动力 为立身基础的劳动密集 型企业 竞争力削弱 。对 于 占主要 地位的欧美 海外 市场来说 .当价格低廉的 优势不再 。中国劳动 密集 型企业就无法 与越南 、印 度等新兴世界工 厂竞争 。以越南为例 .现在 总人 1 2 1
目前 国际分工 大致有 三个 层 面 .一是 欧美 发
化 给中国敲响了警钟 .中国必须对形势 的这一实质 性变化做出应对 目前 我 国经济发 展模 式简 单粗 放 .处 于 国际 生产链条末端 。在我国 目前的发展模 式中 .劳动力 占据 了重要位置 。关于此问题的讨论 。有一个 避不
开 的话题 .就是 中国的刘易斯拐点 问题 。1 9 5 4年 ,
1 2 . 3 %、9 . 9 %、6 - 3 %、6 . 1 %和 1 . 5 %。 中国农村 的剩
之一 。农村 的这些冗余 的劳动人 口对 于社会 生产 来 说是一种 巨大 的浪费 如果 能把这些剩余 的劳 动人
余劳动力转移 的流向与方 向是相对集 中的 .随着 经 济 发展水 平 的逐 步提 高和 高新 技术 企业 的广 泛兴
经济学家刘易斯在著名 的文章 《 劳动无 限供给条件
下的经济发展》中首次谈及了 “ 二元经济”的这种
4 0 2 0 1 3  ̄ - 1 7 期( 6 月)
中国农村 的劳动 力过 剩 .并且 科 学文化 素 质
小度写范文[浅谈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模板
[浅谈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关于刘易斯拐点,无疑是各界最关注的问题,要说舆论中最热门的词,它应该是其中一个,关于此的研究、分析可谓汗牛充栋。
可是在我看来,多数的分析不免过于高屋建瓴,过于自上而下了,数据的、理论的等等,但对于我们却没什么实际用处,这些作者的定位,不是为了学术成果,就是为了提供给庙堂之高,现实意义差了很多。
一谈到刘易斯拐点,多数的逻辑就是如何快要来临或已经来临,农村低端劳动力的逐渐短缺,从而促使人工成本如何上升,对于经济造成如何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出各种政策建议,甚至不断有放开计划生育的政策建议,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只不过是一个即将被用尽的生产要素而已。
人力成本的低廉促使低端制造成为中国的一项竞争优势,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资金成本的低廉,使得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种资源禀赋会自然的造就一种优势,会自然的促使形成一种模式,这都是经济学应有之义。
而只要是资源,就会被耗尽,否则不可能成为有价资源,就如空气一样,供给无限,就不会有价格,当然,未来新鲜空气可能除外。
而今,低成本劳动力面临萎缩,从而不断推高工资,这时需要想到的或许应该是发掘新的资源,或者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在优势,进而形成新的发展逻辑,而不是放开生育,再造人口红利,那样不仅是违背了发展规律,而且会对未来资源分配与利用造成极大的破坏。
历史告诉我们,抱着过去的优势不放,就是衰亡的开始。
既然人力成本上升,为何不提高技术优势呢?科技时代了,还要缅怀人海时代么?放开计划生育,还真想得出来,让农民工继续制造低端劳动力,然后还不给户口、不让上学,道德高点都没有站上,过于狗血了些,奇怪,难解。
况且,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其实更具一种结构性的意义。
在低端劳动力不断缩减,造成成本迅速上升的同时,其实结构性的另一端,中端劳动力的供给是在迅速的提升的,其成本上升缓慢,这从应届毕业生难找工作、工资低的现实可以得到验证。
所以,在面临低端劳动力向下的拐点时,何不转换思维,寻求发挥中端劳动力的成本及效率优势呢。
浅谈劳动经济学之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之争1.何谓“刘易斯拐点”?你认为判断它是否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
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
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2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又有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之分。
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这入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的二元即指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
中国“刘易斯拐点”真的到了吗
中国“刘易斯拐点”真的到了吗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基本介绍相关图表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3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在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出现民工荒。
编辑本段概念的提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这时到来的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经济开始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
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便是按新古典学派的方法确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
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1972年,刘易斯又发表了题为《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的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两个转折点的论述。
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
刘易斯拐点带来的影响与对策
2014年05期总第744期另一方面,当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增长成果外溢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在海外大量购买奢侈品,把奢侈品价格挤上来了,国际社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失衡,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抱着一个开放的心态,努力遵守游戏规则,逐步适应逐步发展,不要动辄就想着把国外的东西都买下来。
国际市场已经发展几百年了,如果中国企业不遵守规则,根本进不去市场。
只有先进去,等到力量大了,才能改变游戏规则。
四、核心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不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者是不恰当的进入了一个正在衰退的行业,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很难有强的竞争优势。
企业提高核心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是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技术创新能力。
究竟何种技术、资源或知识对核心能力起着主要的作用,这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情况来确定。
随着我国走向市场经济,随着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也必须建立起配套的相关的风险机制,鼓励和刺激社会资金流向技术创新主战场。
结束语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对企业来说不言而喻,这就需要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去研究和实施。
而我认为核心能力的构建要以技术创新为基础。
此篇论文对核心能力的内涵以及有关的技术创新进行了阐述,从模型和机制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探讨,以及针对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建立适应市场的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的结合将成为热点问题。
而对于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性回避、不确定性分析、技术改进措施等也都是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坚持围绕中国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聚焦经济热点、汇集各方观点、共谋发展思路,形成了媒体牵头、社会支持、共话经济、促进发展的良好社会效益。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想实现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发挥骨干作用。
刘易斯拐点
(一)何谓“刘易斯拐点”?判断它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刘易斯拐点”是对发展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标志性节点的俗称。
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假说,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在第一阶段,农业中有大量过剩劳动力,工业部门吸收过剩劳动力;第二阶段,农产品逐步出现短缺,工业贸易条件恶化,转移工人工资开始上升,工业吸收过剩劳动力的进程减慢;第三阶段,工业在继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在提高,农业的剩余可以满足工业部门的需要,而且农业中的商品化过程也在加快。
等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二元经济不再存在。
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经济要经历两个拐点。
工业部门规模不断扩大,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继续吸收劳动力转移导致工资水平提高,由此产生了经济学上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
此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提高,直至与现代经济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相等,不存在实质性的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消失,长期发展的任务结束,第二个“刘易斯拐点”到来。
俗称的“刘易斯拐点”,就是指第三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二元经济不再存在的那一点。
从概念来看,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城乡工资收入平衡。
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逐渐出现枯竭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人均能够收获更多的农场品,但是由于留守农村的均是年龄较大的劳动者,他们的精力和效率都不高,所以总体上的农场品数量并没有增加,农产品出现供不应求,此时市场上的农场品价格上涨,留守在农村的劳动者获得较高的收入,城乡的个人直接经济收入的差距慢慢缩小,由于城乡的福利机制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城市的就业者不会立即回到农村,所以农村的劳动力出现短缺的现象并不立即得到缓解,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也不会得到立即的改善,农村就业人员仍然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来源,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人口红利的降低甚至消失。
刘易斯的中国拐点
---------------------------------------------------------------最新资料推荐------------------------------------------------------刘易斯的中国拐点刘易斯拐点这五个字恐怕是现代中国社会被使用最多、也是最热的一个经济学术语。
但刘易斯拐点具体指的是什么,很多人实际是一知半解;再追问刘易斯是谁,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论文网威廉阿瑟刘易斯于 1915 年出生在英属西印度群岛一个黑人家庭,就学于伦敦经济学院, 1940 年获博士学位。
殖民地黑人身份及成长经历,使刘易斯更加关注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
上世纪 50 年代后,他开始专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主要著作有《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
刘易斯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后发国家的经济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准还是那么低?他发现,如果将关注点聚焦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卢锋向《英才》记者介绍,刘易斯的理论更重视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相信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要最大限度地把经济剩余转化为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分配有利于储蓄阶层或资本家阶级是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市场机制下实现的较高储蓄率、投资率,对于发展是1 / 8非常基本的条件。
尽管刘易斯提出其理论后,各方颇多争论,但其作为发展经济学开拓者的地位,则是无可争议的。
他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还担任过加纳等国的政府顾问和联合国一些专门机构的要职,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1979 年,刘易斯与舒尔茨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刘易斯拐点对于时下曝光率颇高的刘易斯拐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对《英才》记者做了详细解释。
刘易斯最早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把产业分成传统和现代两类。
传统产业的低价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
刘易斯拐点
首先阐释刘易斯拐点没有来临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认为现在断言中国剩余劳动力消失还为时过早,不仅在农村,城市也有剩余劳动力。
对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工资、消费价格和通胀开始上升的担忧过度,混淆了劳动力需求的周期性上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没有把加薪事件放在过去的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中来看。
曾连续7年参与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说“拐点”是否真的已经出现?韩俊认为,这种说法没有根据、也不合适。
他给出一个数字:去年工资性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4成以上,而国家各类补贴的比重仍仅为3%左右。
因此,提高农村转移就业,仍是增收的主渠道。
他透露,“十二五”期间,尽管全国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将有所下降,但将达到2000万人以上。
过去几年,致力于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国,城乡差距却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
缩小城镇差距的做法之一,是扩大城镇化率。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大约为46%左右,大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城镇化率提升的过程,是农民向市民转型的过程。
但彻底转型,不仅仅是取消农村户口,而是解决他们的市民待遇。
“现在,中国不仅有城乡二元结构,还有‘新三元结构’:农民、农民工、市民。
”在韩俊看来,要消除结构藩篱,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但越晚解决问题越大。
针对中央提出的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农民工落户门槛,农民工彻底退出将需要30到50年时间。
最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研究表明,目前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还是以青壮年为主,尚有余力。
所以,总体而言,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刘易斯”拐点所定义的是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是定义劳动力从内地向沿海地区的转移。
目前,劳动力从内地向沿海转移的速度或许已经放慢,但是,内地的农村劳动力仍然不断向内地城镇转移。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已现,中国经济转型势在必行核心要点1. 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和最低工资上调标志着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从人口转变角度看,我国人口抚养比将迎来上升拐点,人口红利逐渐衰竭;从人口迁移角度看,工资成本大幅上升,我国已出现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供给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是我国面临的长期趋势。
各种指标显示,刘易斯拐点已现,人口红利逐渐衰竭,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未来几年仍受益于人口红利。
我国人口结构变迁或人力资源条件的改变是驱动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
2. 从日本经验看,新兴产业、消费行业和服务业在经济转型期的持续高成长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回报,显著超越大盘指数。
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人力资源约束驱动的高成长行业,及其带来的投资机会。
3.看美国的发展历程,他们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人口红利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相对日本较小,促使美国产业升级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两次西迁运动。
随着人口的增长,正是这两次西迁运动和政府主导的西部大开发使美国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变。
4.从日本和美国发展经验看,人口红利衰竭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并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未来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将有三大趋势:一是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发展,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到内地转移,沿海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三是低端产业逐渐从中国退出,转向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外后进国家转移。
5. 劳动力供给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将给中国带来五个方面的产业变迁:一是加速消费行业成长,二是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产业成为朝阳产业,三是机器替代人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速成长,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信息产业提升劳动生产率,五是工资增长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将驱动经济与产业转型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1999年开始,中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人口数量长期保持着低水平增长的状态。
刘易斯拐点理论导致中国贫富差距恶果
刘易斯拐点理论导致中国贫富差距恶果作者: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徐祥临发表时间:[2010-11-01] 点击次数:212 所属栏目:经济三农问题困难重重,贫富差距拉大,正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缺陷等市场经济理论教条顶礼膜拜的恶果“刘易斯拐点”是伪概念在2010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读到老同事、著名经济学家周天勇教授的新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来临。
文章中写到:“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中民工荒的出现,有人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到。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周教授笔锋所指,应该是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蔡昉教授。
早在几年前,蔡教授就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注:转折点就是拐点),他指出“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人们以往并不熟悉的发展环境。
”当然,首先公开否定蔡昉教授观点的并不是周天勇教授。
面对两位老朋友的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他们都错了。
其共同的错误根源在于他们在理论上都承认“刘易斯拐点”。
笔者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已经证明,所谓“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重大缺陷,是个可以被证伪的虚假概念。
在一个虚假的概念上争来争去,肯定争不出个结果来:周教授依据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客观事实,认为中国还没有到达刘易斯拐点;蔡教授依据沿海地区已经出现民工荒、工资水平明显上涨的客观事实,认为中国已经达到刘易斯转折点。
如此这般,谁是谁非,恐怕刘易斯在世,也说不清楚。
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需要理论和政策创新。
“刘易斯拐点”虚假的简单证明笔者将“刘易斯拐点”证伪的初步研究成果包含在《运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精髓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一文中,已经于2009年12月20日、30日分两期发表在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动态》杂志上。
本文试图把初步研究成果进一步细化,更为撰写规范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创新学术论文做进一步铺垫。
希望得到经济学界同仁的批判。
证明“刘易斯拐点”虚假的逻辑起点是证明“生计工资”(拉尼斯、费景汉亦称之为“制度工资”)的虚假。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过往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
但是“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
根据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大大快于此前的预测,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
由于计划生育的长期实施,劳动力总量已经到了转折的关口,劳动力从充分供给向有限剩余转换,导致了民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种种现象的出现。
就目前我国出生率低,老龄化情况严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来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确有很大的必要性。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认为,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应该在20年之后,那时将正逢中国正处于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时期,如果政策效果达到预期,新生劳动力将对劳动力市场起到十分及时的补充,持续的“人口红利”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这样就能给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要素,及时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关于刘易斯拐点,无疑是各界最关注的问题,要说舆论中最热门的词,它应该是其中一个,关于此的研究、分析可谓汗牛充栋。
可是在我看来,多数的分析不免过于高屋建瓴,过于自上而下了,数据的、理论的等等,但对于我们却没什么实际用处,这些作者的定位,不是为了学术成果,就是为了提供给庙堂之高,现实意义差了很多。
一谈到刘易斯拐点,多数的逻辑就是如何快要来临或已经来临,农村低端劳动力的逐渐短缺,从而促使人工成本如何上升,对于经济造成如何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出各种政策建议,甚至不断有放开计划生育的政策建议,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只不过是一个即将被用尽的生产要素而已。
人力成本的低廉促使低端制造成为中国的一项竞争优势,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资金成本的低廉,使得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种资源禀赋会自然的造就一种优势,会自然的促使形成一种模式,这都是经济学应有之义。
而只要是资源,就会被耗尽,否则不可能成为有价资源,就如空气一样,供给无限,就不会有价格,当然,未来新鲜空气可能除外。
而今,低成本劳动力面临萎缩,从而不断推高工资,这时需要想到的或许应该是发掘新的资源,或者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在优势,进而形成新的发展逻辑,而不是放开生育,再造人口红利,那样不仅是违背了发展规律,而且会对未来资源分配与利用造成极大的破坏。
历史告诉我们,抱着过去的优势不放,就是衰亡的开始。
既然人力成本上升,为何不提高技术优势呢。
科技时代了,还要缅怀人海时代么。
放开计划生育,还真想得出来,让农民工继续制造低端劳动力,然后还不给户口、不让上学,道德高点都没有站上,过于狗血了些,奇怪,难解。
况且,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其实更具一种结构性的意义。
在低端劳动力不断缩减,造成成本迅速上升的同时,其实结构性的另一端,中端劳动力的供给是在迅速的提升的,其成本上升缓慢,这从应届毕业生难找工作、工资低的现实可以得到验证。
所以,在面临低端劳动力向下的拐点时,何不转换思维,寻求发挥中端劳动力的成本及效率优势呢。
低端劳动力对应的是低端制造业、建筑业、手工业等,这其中要么是以出口为主,以劳动力成本优势打开国际市场,赚取外汇的,要么是科技含量不高,比如建筑。
而中端劳动力的较低成本和较为丰富的供给,对应的可能就是升级后的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产业等等,恰好是十二五等国家战略规划所支持或指向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战略是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中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丰富也是产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低端劳动力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原因,那么中端劳动力是否会成为促使中国向服务业大国转换的驱动因素呢,这恐怕不止是凭空想象而已吧。
最后,如果允许开个玩笑,那些建言放开计划生育的列位,倒是有与国家大政方针作对的迹象。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