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担当的大国青年——记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田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有担当的大国青年——记三好学生标兵田妍

田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乌尔都语专业07级本科生,曾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北京大学辩论队副队长,外国语学院辩论队领队兼教练等职务,曾获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奥运会先进志愿者个人,第七届、第八届北大之锋辩论赛冠军,两岸四地高校世博电视辩论大赛亚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赴华盛顿、波士顿、纽约、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塔林、伊斯兰堡、拉合尔、卡拉奇、澳门等地参加国际和校际交流。

资料图片:田研在2009-2010学年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发言

专业没有冷门“小语种”的大世界

2007年9月,田妍被保送进入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开始学习乌尔都语。乌尔都语是哪国的语言?这几乎成了田妍大学四年里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巴基斯坦的国语乌尔都语,对于这个“绝对冷门”的专业,田妍自己的好奇与未知并不比其他人少。但是带着对季羡林大师、金克木先生、外交家李肇星及唐家璇的尊重与景仰,田妍克服畏惧,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在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清浊音、大舌音、喉塞音,这些都让一个地道的北方女孩儿吃尽了苦头。她曾练大舌音练到缺氧而晕坐在地上,也曾练喉塞音练到嗓子摩擦出血。但是不服输的个性让她在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摸爬滚打之后,成为了班里第一个发出大舌音的女生。

由于成绩优异,还是大二学生的田妍有幸代表中国学生在巴基斯坦驻中国使馆举行的活动中进行演讲,演讲结束,所有巴基斯坦使馆的人员无不惊讶、赞叹与感动。“巴基斯坦与中国交往的历史悠久,巴中友谊根植在每一个巴基斯坦人民心中。今天看到中国青年如此学习巴基斯坦的语言,热爱巴基斯坦的文化,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和感动,巴中友谊地久天长。”巴驻中国大使秘书在活动上对田妍说的这番话,让她认识到了学习语言的魅力。随着对乌尔都语文学和文化的不断学习,田妍越发感觉到这个语言的神奇魅力,并对南亚伊斯兰文化、巴基斯坦部落文化、民间文学中的苏菲神秘主义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言成了她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同时,她的语言也成了中巴友谊传递的使者:在巴基斯坦小说协会来华访问的研讨会上发表对于乌尔都语文学的理解、在中国访问学者赴旁遮普大学访问期间作为学生代表讲话、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表达对巴基斯坦人民的新年祝福……这些经历都让田妍感到幸运和光荣。

对于乌尔都语的热爱,不仅仅表现为她三年以来排名第一的专业课成绩,更表现为她对于中巴友谊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本学期初,当巴基斯坦遭受史无前例的洪水侵袭时,田妍号召全系同学在北京大学发起募捐活动,仅一天就募得善款近一万元。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亲切接见了募捐活动组织者,对中国学生表现出的人道主义与国际责任给予了高度赞扬。

如今,已是大四学生的田妍对这个“小语种”有着自己的认识。“其实小语种并不是说她的适用范围或者人群少,可能只是人们日常听说到的少。像乌尔都语,它的使用范围和人群其实非常广泛。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把钥匙。基于对语言的掌握,会对巴基斯坦这个国家乃至整个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更清楚的认识,对其宗教、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每一个在北京大学学习语言的学生,都不仅仅追求熟练地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认识世界,承担国际责任,做大国青年。”

开启各种可能“小人物”的大梦想

田班长,田主席,田队长,田代表……田妍说,她最喜欢的称呼不是这些,而是亲切的“妍姐”。09-10学年,田妍第一名高票当选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从此院里就有了这样一个亲切的称呼,妍姐。能在外院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一直是她觉得最幸运的事情,不过作为主席,如何继承外院活动的风格,展示外院的特色,并且凝聚每一个成员、服务每一个同学,着实让她费了不少脑筋。“爱是光,被爱是热,也许你永远都不知道,曾经有一束光照耀过你,只要你感受到温暖就足够了。为大家服务,不是求大家一定要记住哪届学生会,记住哪个部长,而要真正做到想同学之所想,为他们解决现实的问题。事不在小,有帮助就好。”基于这样的理解,外院学生会的活动从来不搞形象工程,而是始终坚持服务于每一个人。“有事儿,找学生会”“没事儿,咱有学生会呢”一直是田妍这一届学生会在学院中努力建立的一种氛围。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紧密,跨文化交流成为高校教育中的又一课题。外国语学院多语种的优势,使其自然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先锋军。为了在全北大传达跨文化交流的信号,经过了近一个月的讨论与策划,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外国语学院文化节”应运而生。大型交流图片展、跟我学外语、跨文化交流留学生论坛……一系列活动在校园里掀起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之风,对“做大国青年”这一信念和理想的树立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深刻思考“大国青年”这一主题并将其付诸学生会实践的过程中,田妍自己也身体力行,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与校级交流活动,开拓视野,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青年的形象。在一次与芬兰学生的交流中,田妍发现他们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误解,她不仅详细解释,还在返回中国以后与赫尔辛基大学华人学生会联系,建议开展中国文化的讲座,以求更多人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如今国际交流日渐增多,每个在外的中国青年就是中国最好的名片,展现健康、积极的大国青年形象,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辩论思索生活“小辩手”的大承担

尽管很少给自己贴上“辩手”的标签,但是作为外国语学院辩论队前领队兼教练,她已连续三届站在“北大之锋”的决赛舞台上,并且两次捧起北大之锋冠军的奖杯。辩论,确实给田妍的大学本科生活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提及辩论,田妍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对辩论的理解其实并不深刻,只是对于一起和队友探讨辩题,各抒己见、发现问题、深度挖掘的思考形式无法抗拒。每个北大人因为学科和背景的差异,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辩论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和厚重的知识背景,辩论便成了交流思想的最佳平台之一。

“如果参与到辩论队的讨论之中,你就会发现,每个北大人都对诸多社会和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有着深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记得某场比赛是讨论:二氧化碳控排应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还是行政规制。当时辩论队几乎搜集了一切可见的资料,特别对《京都议定书》做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比赛结束之后,田妍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整理成文,其论文《试论市场机制与行政规制在实现二氧化碳控排中的有效性》发表在了《环境科学年鉴》上。

2010年4月,借上海世博之契机,首届“两岸四地高校世博电视辩论大赛”开赛在即,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上海世博会,时隔16年后,北京大学重组校辩论队。凭借在前三届北大之锋的优异表现,田妍有幸成为了这一届辩论队的副队长,随后开始了长达4个月的比赛征程。当时已经是大三学生并且仍是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的她,正面临着工作、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参加此次辩论赛,无疑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之不易的实习也要暂时放弃。出于对辩论的热爱和对母校的责任,田妍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个任务,再次高速运转起来。那段时间,她跟宿舍同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我想睡个觉。

北京大学辩论队总教练朱峰老师评价田妍:“田妍是个非常非常努力的辩手,能非常好地理解、执行与贯彻赛前的一切部署,尤其是半决赛和决赛的表现,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执行教练刘蔚然表示,田妍在队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场上的50分钟,在新队伍的磨合与融合上,作为老队员,田妍功不可没!然而与这些评价相比,田妍更在乎的,是面对电视转播的压力,如何在场上和队友一起表现出北大人的精神与风貌,思辨与深刻。

在决赛最后的拉票环节,当北京大学辩手说到,“清晨,当我仰望未名湖、博雅塔,我看到了北大,而北大之上的,是国家”时,田妍顿时潸然泪下,这个镜头被摄像师及时捕捉,成为世博辩论赛决赛的经典一瞬间。百度贴吧上一位网友留言:“一名北大学子对于北大的感激、热爱和深深的责任感在一瞬间的迸发,令每一个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人为之动容。”

从来,北大人所承负的就不只是一个光环,更多的是责任与承担。大国青年也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更需要切实的努力与行动。我们相信,田妍会怀揣使命,勇敢迈向新的征程。

PS:介绍这一位同学,也许我们很多同学会觉得离自己比较遥远,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就可以了!但是田妍同学最为感动我的是她学习小语种时的那股韧劲和执着,再回想身边很多同学对英语学科的抱怨、对自己一直英语都不行很抵触的头像行为,觉得大家还是太过于善待自己了!没有太多借口,一切根源还是自己不够努力,没有动力!大家还是闲下心好好想想该怎么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