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汇率的内外稳定机制及其协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汇率的内稳定机制及其偏差
汇率内稳定机制是指通过影响决定汇率的内在因素及市场供求规律以保持 汇率稳定的系统安排。这种安排可以是自然演进的结果,也可以是人为设计的 结果,或是两者兼而有之。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汇率的内稳定机制经历 了 两 大 阶 段: ( 1)从 1816 年 开 始, 长 达 116 年 的 金 本 位制 度 。 在这一 制 度 下, 汇率由铸币平价和外汇供求决定。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受外汇供 求 的 影 响 而 上 下 波 动 , 但 由 于 黄 金 输 送 点 的 限 制 , 其 波 动 幅 度 很 小 ( ± 5% 。 一 7%o) , 因 而 这 一 阶 段 的 汇 率 内 稳 定 机 制 的 基 础 是 黄 金 ; 在 1944 一 1971 午 的 布 雷顿 森林体系下, 美元 与黄 金直接挂钩, 规 定 1 盎 司黄金兑 换 35 美元, 其他国 家 货 币 与 美 元 挂 钩 , 并 允 许 上 下 1% 的 波 动 幅 度 , 汇 率 内 稳 定 机 制 的 基 础 是 黄 金 和 美 元 。 ( 2)由于“特里芬难题”无法解决,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不足, 1973 年 后 牙 买 加 体 系 替 代 了 布 雷 顿 森 林 体 系 , 即 大 部 分 发 达 国 家 采 取 浮 动 汇 率 制,政府对汇率不加以固定,也不规定上下波动的界限,而是听任外汇市场外 汇供求变化决定本国货币的汇率,而许多发展国家采用的是钉住汇率制,即本
的机会成本增大。
其次,境外对冲基金的杠杆效应显著。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有相当多观点认为国际银行贷款资金比对冲基金更具不稳定性;甚至有分析 表明,对冲基金主流是健康的,大部分对冲基金是“套利者”而非“投 机 者 ” 。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世纪之交的金融动荡中,对冲基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泰国金融危机小, 索罗斯的外汇投机便是例证。他们或是大量拆借被投机国的货币(一般为币值 高估的货币),全盘抛售后,引发该国货币大幅贬值,再买回还贷,获取差额 ; 或是在现汇市场上抛售被投机国货币,同时购进美元与该国货币的期货,获取 交割时的差价;或者根据被投机国为了阻止投机而提高利率的判断,在股市与 汇市之间作对冲交易,以获取股市波动的差价。事实上,对冲基金无非是一种 投机组合,是两种或多种投机的对做。由于外汇投机和对冲基金均属于远期外 汇交易,通过保证金制度下的不断抵押贷款,其资金有一个杠杆效应和放大效 应 , 其 杠 杆 比 例 一 般 为 1: 20-50, 有 的 甚 至 更 大 , 如 索 罗 斯 虽 然 只 有 25 亿 美 元左右的自有资金,但他随时可动用的资金却达到 1250 亿美元左右。因此,亚 洲金融危机后国际清算银行推出《与高杠杆金融机构往来时的审慎手册》,并 从 中 给 出 了 加 强 对 冲 基 金 监 管 的 政 策 建 议 。 据 1[ 估 算 , 全 世 界 对 冲 基 金 规 模 达 6000 亿——10000 亿美元,很显然,当这些对冲基金运作时,靠几个国家的 外汇储备是难以招架的。更有甚者,当对冲基金发动冲击造成外汇市场和股票 市场的剧烈波动时,人们的市场心理预期会恶化,进而引发信贷资金的迅速撤 逃。 再次,外汇投机耗费外汇储备的突发性。早在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中,克
网货币与美元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关系,并允许汇率在较小的幅度内波 动 。 特 别 是 1978 年 国 际 货 币 基 金 组 织 正 式 取 消 黄 金 条 款 后 , 各 国 纸 币 发 行 不 再 规定含金量,此时汇率的内稳定机制从中长期来看是山购买力平价以及经济增 长状况所决定的。而从短期来看,应反映国际收支状况、利率水平以及外汇的 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决定汇率内稳定机制的既不是黄金, 山不是美元,而是各国货币所代表的实际购买力。当然,这种汇率的内稳定机 制有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扰动,诸如外汇投机、人们的预期以及突发的新闻 等。 牙买加体系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因经济规模较小,开放程度较高,进出口 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个国家,因而倾向于实行钉住汇率制。虽然钉住汇率 制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扼制通货膨胀和维持国家信誉,但它也有明显的弊端, 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与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1. 本 币 严 重 高 估 。 发 展 中 国 家 采 取 钉 住 汇 率 制 , 将 本 币 同 与 其 经 济 联 系 密 切国家的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关系,并通过这个比价换算水 币,与其它外币之间的汇率。这样,不管汇率的内稳定机制如何运作,汇率必 然高度稳定。当名义汇率超过本币的实际价值或国际通货膨胀差异对,就会出 现本币高估现象。例如,1988 年开始墨西哥政府实行以美元为“锚 ” 的 钉 住 汇 率制,这对墨西哥的涉外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 20 世纪 90 年代 初,墨西哥经济不仅洗刷了拉美债务危机的耻辱,而且成了拉美经济发展的典 范,通货膨胀率也由 1987 年的 160%下降到 1994 年危机前夕的 6.9%。但是, 同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只有 3%左右,加之美国 1994 年接连 6 次提高利率,进 而使比 索对美元高估 了 30%,严重威 胁了墨西哥的汇率 内稳定机制。不久, 在 国际投机力量的攻击下,银行倒闭,资本外逃,钉住汇率制度崩溃,金融危机 爆发。
论汇率的内外稳定机制及其协调
回眸上个世纪,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探究危机爆发的原因,中外学者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各种观点可谓是汗牛充栋。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 异议,即汇率的急剧波动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从爆发危机的发展中国家来看, 其汇率制度大多是汇率变化很小的钉住汇率制。尽管在危机爆发前夕,这些国 家试图以汇率的外稳定机制来稳定汇率,但终未摆脱金融危机的厄运。我们认 为:在钉住汇率制下,发展中国家汇率的内外稳定机制都有偏差,抵御或化解 金融危机的关键在于汇率内外稳定机制的协调,其合理的路径是正确设定汇率 变化的目标区、加强区域性的货币合作和限制投机资本的“无度”流动。
恐慌使阿根廷经济陷入困境,引发大规模的社会骚乱,并且引发巴西、乌拉圭 等地的金融动荡。
二、汇率的外稳定机制及其偏差
汇率的外稳定机制是指通过影响汇率决定的内在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而 将汇率稳定在一定水平上的一系列安排。其中,政府以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 是直接的外稳定机制,而政府以其他措施调节汇率则是间接的外稳定机制。 从实行钉住汇率制的发展中国家来看,危机前夕政府大多采取直接的外稳 定机制 ——动用外 汇储备直接 人市干预,这样做也许 能够取得局部、暂时的 效 果,但就总体、长远而言,其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会带来惨烈的后果。
最后,外汇储备干预与国内宏观经济目标的矛盾加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采取钉住汇率制,在这种汇率制度下,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则本国 对外国货币需求增多,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如汇率波动超过了规定的幅度, 该国政府就必须拿出部分外汇储备,在市场上出售,以增加外汇供应,平抑汇 率波动的幅度。但是,逆差国家政府的这种干预一方面会使逆差国家原本稀缺 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当政府抛售外汇、购进本国货币的同时,市 场上本币供给会相应减少,银根抽紧,从而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反之,一 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则外币供给增多,外币贬值,本币将升值。如果汇率 波动超过规定的幅度,该国政府就必须在外汇市场上购进外汇,以增加本国的 外汇储备。但是,顺差国家政府的这一行动会使国家的外汇储备愈发增加,本 币供给扩大,容易形成通货膨胀压力。总之,当政府人市干预行动与国内经济 发展目标大相径庭时,则会激化国民经济的内外部均衡矛盾。
2. 经常项目逆差加大。由于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
即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 1,因而汇率高估会影响该国的外贸出 口,同时刺激进口,促使贸易收支的恶化。贸易收支是构成经常项目的主要细 目,因采取钉住汇率制而出现本币的严重高估,使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收支恶 化,甚至出现长期的、大额的经常项目的逆差。例如,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中, 本币高估对墨西哥的外贸出口造成了致命打击,90 年代以来墨西哥经常项目一 直处于逆差状态,到 1994 年经常项目逆差额达 280 多亿美元,占 60?比重的 8% 左右,大大超过 5%的国际警戒线。
首先,动用外汇储备干预的机会成本巨大。外汇储备作为政府可以随时动 用的外币资产,从量上看,其储备规模一般应相当于 3—4 个月的进口额或 40% 的外债余额,此外还应考虑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经济的开放程度、国家对外 借款的能力、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合作状况等 因素。从质上看,外汇储备的币种选择则取决于软硬货币的利差,当软硬货币 之间的利差大于软币贬值程度时则选择软币;当软硬货币之间的利差小于硬币 升值程度时则选择硬币。但是,由于 1973 年浮动汇率制后,各国汇率波动无常, 特别是人们的心理预期和一些突发事件(如 9 • 11 事件)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越 来越大,这必然会给软硬货币的判断带来很大困难。另外,目前各国外汇储备 的投资方式过于单一,尽管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和芬兰银行等把部分外汇储 备交给国际著名的投资基金代管,但绝大部分国家还是把外汇储备存放在该货 币的发行国或购买发行国的债券,那么外汇的投资收益率与利息收益率之差便 成了外汇储备的成本。由于外汇储备机会成本的存在,过多的外汇储备无疑是 一种外汇资产的闲置和浪费,而且储备过多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又会使其潜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鲁格曼就指出,与钉住汇率制度相矛盾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耗尽国家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耗尽并 不是一个平稳的、渐进的过程,而是有一个临界 点,在这个临界点上,投机者 会突然将政府手中看似充足的外汇储备全部买光,从而使钉住汇率制丧失物质 基础,提前崩溃。1994 年 12 月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时,墨西哥政府动用其 250 亿 美 元的 外汇 储备 ,并借 用 250 亿 美 元外 汇阻击 外 汇投 机 ; 1997 年泰国 政 府的 300 多 亿 美 元 的 外 汇 储 备 也 在 投 机 者 冲 击 下 迅 速 告 罄 。 而 且 投 机 攻 击 和 外 汇 储 备 的 耗 尽 通 常 发 生 在 危 机 发 生 国 货 币 汇 率 上 升 或 过 分 高 估 之 后 , 如 从 1988— 1994 年 , 墨西 哥 比索 对美 元 的实 际 汇率 上升 了 30% 以 上, 这也 正 是发 展中 国家 钉住汇率制遭受外汇投机的隐患所在。
3. 短期外债压力增强。发展中国家为了缓解经常项目的长期、大额逆差,
常常会通过提高利率,以吸引大量的外资流入,形成其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收支 顺差,进而弥补经常项日的逆差。同时,发展小国家还经常以直接举借外债的 办法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世纪之交的数次金融危机表明,这种用资本和金 融项目的顺差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的做法,容易加大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压力。 如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前夕,墨西哥政府为了缓解经常项目的逆差,一方面对外 发行大量以美元计值的短期债券;另一方面则开放本国证券市场,允许国际游 资进入,这些举措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重大隐患。
4. 短期资本抽逃引起金融恐慌》在钉住汇率 制下,如果实际汇率长期偏离
内稳定机制所耍求的汇率水平是很危险的,它不仅造成经济关系的扭曲,而且 会在政府被迫调整汇率水平(宣布本币贬值,或放弃钉住汇率制)时,打击市 场信心,引起资本抽逃,以及本币大幅度的贬值,直至爆发金融危机。例如, 2002 年初,当阿根廷政府被迫放弃 1 美元兑换 1 阿根廷比索的货币局汇率制度 时,比索曾一路下跌至 1 美元兑换 4 阿根廷比索,这使市场信心顿挫,居民疯 狂挤兑银行,汇市和股市严重下挫,金融机构大量倒闭,资本大量抽逃,金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