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内涵作用及政策建议
j;ii?蔓li;粪什么是县域经济?由于县域经济的研究近几年才兴起,严格地说,到目前为止,县域经济还没有一个固定和统一的概念,但是从部分专家学者的论述中,还是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县域经济的内涵。
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论述:一是县域经济就是在~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
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复合性;二是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
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区域性。
三是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
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特色性。
四是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
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系统性。
综合分析,我认为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
从这个定义看,县域经济的特点有四:一是区域性。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具有一个特定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定的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二是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二三产业各部门。
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看,它既包含城镇经济,又包含农村经济;从经济活动的产业特征看,它囊括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决定了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中介性质。
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
当前,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全国属于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单位有2070个(包括1643个县、377个市级县、50个财政收入和市政建设相对独立,并能够提供完整经济社会资料的区)。
县域单位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5%.经济总量占一半以上.财政收入占23.6%,年未金融机构存款占28%,投资总量占全国的1/3。
特别是,我国13亿人中。
有9.3亿人口是农村户籍,同时还有1.6亿人生活在2000多个县级单位的小城镇中,这就意味着全国11亿人生活在广大县域单位之内,而全国生活在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只有不到2亿人。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中国的农 村经济时代。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重点在 乡村。农村经济获得了短暂的较快发展。但 严格说,这是不完全的农村经济时代。因为 农村改革重点在土地,将土地承包给农民。
19
第二阶段,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 进入城市经济时代。1984年,中国改革重点从 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拉开序 幕;1992年中国进行土地要素和资金要素的体 制改革,真正开启了城市化进程;1997年,国 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大规模地投 资于基础设施,启动内需,城市化进程加快。 到2000年,中国设市城市从1980年223个增加 到663个,出现了东南沿海经济带、长三角、 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城市群。
一是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是我国县域经济的现状; 三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3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一)县域经济的定义。县域经济是以县 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 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 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4
• 首先,从县域经济的空间存在讲,它具 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 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 济。
5
第二,对比宏微观经济来讲,县域经济属于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范畴,处 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 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从微观角度分析,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 微观经济单位,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宏观角度分析,
6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 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 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是多种经济成分 的结合体,具有综合性、层次性、网络性等特 征,既包含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 济、私营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形 式,又包含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及金 融、保险服务业等多种产业,还包括财政、计 划、税务、物价、土地、社会保障、工商行政 管理等各种经济管理活动,几乎包括了主要的 国民经济部门与经济活动。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的内涵县域经济的内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
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县域经济
浅析县域经济摘要: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县域经济是指县级(包括县级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基础经济,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我国县域经济,找出适当的发展模式,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链;规模化;产业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一、目前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1.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县域经济是指县级(包括县级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基础经济,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中国目前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县级市)共2000多个。
人口占70%,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0%。
经济总量2008年——2011年一直保持在全国gtp50%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规模,产品档次不断发展状大。
其中主力军就是乡镇企业,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就拿我们盖州市而言,gtp的80%来源于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的50%是乡镇企业,可以说,县域经济内的乡镇企业不权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成就,而且也为社会稳定增加就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1.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一种民本经济。
因为它的主体直接占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相联系,搞好本地区的县域经济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就业、农村生产、农民增收的根本问题。
从而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缩小,实现农民创业不离乡,就业不出村,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们多年的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2.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彻底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但我们也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城乡之间的差别,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反而是差别越来越大,甚至有很多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城市像欧洲。
县域经济的基本定义及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县城和乡镇为依托,以县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经济的整体发展基本依靠于本地农业,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基础,同时包含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一种区域性经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经济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
在当前的县域经济结构中,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5%,农业人口占比重高达78%;县域平均的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占县域GDP的38.7%,并且主要是围绕以资源为基础的生产和交换的活动建立起来的,这些都体现了现阶段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做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来推进涉及“三农”问题的各项改革,并指出城乡关系和“三农”问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统筹城乡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提高农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活力,通过打造优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区的工业化步伐,以实现微观经济的活跃,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间接提供经济支持。
当然,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还存在诸多问题:1.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全国百强县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则很低。
各省的县域经济发展也不均衡。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还存在城市化水平低、资金和人才严重缺失的问题。
2.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产业结构滞后,大多数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大,第二、三产业相对落后;在农业生产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经济类作物推广率低,农业生产率呈劳动投入过多的低水平状态。
县域经济报告2023
县域经济报告2023引言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单位为统计和研究的经济活动,是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2023年县域经济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涵盖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状况、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数据和情况。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希望了解县域经济的现状与趋势,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增长1. 总体情况2023年,全国各县地区生产总值(GDP)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县域经济增长率平均为X%,相较于去年的X%,增速有所提升。
经济规模较大的地区增长明显,而经济相对较小的地区增长略有放缓。
2. 区域差异在各个地区之间,县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域经济增长相对较快,这些地方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便利的交通条件。
而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增长相对较慢,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 主要驱动力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驱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传统产业逐渐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领域转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同时,技术创新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产业结构1.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传统农业行业的总称。
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的占比逐渐下降。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X%。
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仍然依赖农业和渔业进行经济支撑。
2.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
随着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有所减少。
2023年,全国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X%。
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升级是第二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3.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部门,包括金融、商贸、旅游等。
在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3年,全国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X%。
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增长和经济结构升级。
就业状况1. 就业结构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就业状况。
发展县域经济
03
县域经济发展策略与措施
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地区优势
总结词
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地区优势,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任务 。
详细描述
根据县域内外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 经济发展策略,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地区优势,实现经济快 速发展。
01
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
根据县域内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有利于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
,鼓励企业进行横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02
引导产业集聚和发展
通过建设专业园区、提供优惠政策等手段,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
产业集聚效应,降低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03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鼓励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
2023
发展县域经济
目录
• 县域经济发展概述 •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 县域经济发展策略与措施 • 县域经济典型案例分析 • 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01
县域经济发展概述
县域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 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 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THANK YOU.
加强人才引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 给予创新人才项目支持等。
建设创新平台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人才提供发挥 才华的舞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 培养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国庆节的县域经济推动与发展
国庆节的县域经济推动与发展国庆节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可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各地可以通过举办活动、推出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县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县域经济的内涵、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国庆节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重要性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通过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地方创新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活动。
县级行政区域是我国乡镇与城市之间的重要环节,也是连接国家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纽带。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的脱贫致富。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农民生产方式等手段,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其次,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城乡资源优势的互补。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依托地域和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链条和价值链,加强城乡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效利用。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以提高城市周边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最后,县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城市扩展和空间布局的优化。
以县域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可以逐步改变传统城市发展的单中心模式,推动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实现城市功能和农村资源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二、当前县域经济所面临的挑战虽然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县域经济基础较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一些县域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相对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
此外,一些地方在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问题,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不足。
其次,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资源等因素的差异,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这种不平衡不仅限于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存在于县与县之间,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调配的力度。
最后,一些县域经济存在着市场需求不足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
县域经济的提出及其内涵研究述评
县域经济的提出及其内涵研究述评作者:张海军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摘要]中国县域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于是人们在实践探索的同时,从政策和理论层面对县域经济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本文从县域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视角,就县域经济的内涵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梳理。
[关键词]县域经济实践探索发展视觉[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37-02[DOI]CNKI:22-1010/C.20111011.1333.001自秦置郡县以来,“县”就是我国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基本单元,成为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因此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目前已成为政府和理论界的重要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一、县域经济的提出及其实践探索(一)县域经济的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才开始使用县域经济这一概念,90年代后半期,县域经济的研究逐渐走热,开始出现许多县域经济的专著。
1998年12月,有“中国县域经济研究第一所”之称的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成立。
1999年《经济日报》开设“县域经济”专版,同时还成立了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除此之外,2002年7月6日,《经济日报》专门创办《中国县域经济报》,极大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宣传和研究。
全国一些地方政府和知名的高校此时也陆续创建了区域经济研究类机构,其中大多涉及到县域经济的研究。
从此,研究县域经济步入规范化、应用化的重要阶段。
虽然十六大以前,文件中一直也在使用“县级经济”这一概念,但直到十六大,“县域”和“县域经济”概念才首次被写进党的正式文献中。
之后历次人大重要会议,都曾在其报告中提及县域经济发展,这从政策面来说,极大推动了大众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关注。
(二)县域经济的实践探索80年代初期中国进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使农村经济获得了短暂的较快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县域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和小康社会都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县域经济的内涵入手,对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和特征进行了综述。
同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作出了综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指标;发展模式1.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1.1 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高焕喜(2005)指出,县域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县域经济是县域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狭义上,县域经济指的是以县级经济区域为地理空间,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孟宪江,刘福刚(2005)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特殊区域经济。
冯德显(2004)指出,县域经济指的是县域范围内,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系统,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
朱舜(2001)认为,县域经济是县行政区域多种经济活动交织形成的经济有机体。
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涉及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
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包括县城经济,乡镇经济,村域经济各个层次。
1.2 县域经济的特点区域性。
王怀岳(2001)指出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的行政界线。
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集中在这一范围内。
有学者认为,由于各个县域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的不同,不同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存在明显区域性的特点。
开放性。
陈清(2004)指出,由于县域之间存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县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和梯度。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以与外界交往为前提。
浙江县域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浙江县域经济的生机与活力浙江省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究其原因,通常被归结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先行。
殊不知,这种先行正是通过县域经济的大力发展,特别是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得以实现。
2000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占GDP比重已达71。
从浙江省的实践看,县域经济有其重要的发展特点。
所谓县域经济是指在一个县级区域范围内各种不同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经济活动的总称。
县域经济的主要内涵是:在一个县级的行政区划内,以县城经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调控的要求,根据县域条件和优势,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多部门结构、多层隶属关系和多级生产力水平构成的地域性的综合经济体系。
它处在城市和乡村、一次产业和二次产业、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直接承担着农村现代化的重任,形成了明显的发展轨迹,也展示了县域经济应有的发展内涵:民众经济:群众首创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发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县域经济处于社会经济的最基层,讲到底是广大民众的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
浙江省县域经济能取得率先发展,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中获得先发优势,与其说是来自于政府的较早地规划和积极引导,不如说得益于政府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较早地突破了对市场经济实践的各种限制。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中许多奇迹是难以用经济学理论完全诠释的。
嘉善县,地属于杭嘉湖平原,没有一片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中心和中转中心;海宁市,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既没有牧场,也没有什么畜牧业,却成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造中心和批发中心。
浙江省还有许多地方经济集散地和增长点的形成,也都类同。
显然,这种现象不可能靠政府规划出来,也难以用经济学论证得出。
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在市场经济中的创造、创新。
其源动力在于有创造力的千百万广大民众,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为获取市场信息而翻墙参加广交会的飞跃集团的邱继宝,修鞋匠出生的正泰集团的南存辉,2000元钱和三只染缸起步的传化集团的徐冠巨等等,都是千百万勇于创业民众的杰出代表,也正是这样的广大民众开创着市场经济的先河。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说明指标体系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要点提示:1、县域经济不是农村经济。
县域经济属于行政区域经济范畴。
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突破农村经济意识,才能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
2、县域经济是"民众经济"、"草根经济",不是"学院经济"、"官僚经济"。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由其内生力量推动的。
县域经济通过自己的争取,才被社会所关注。
3、壮大县域经济是一个新思维,是区域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体制改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思维。
一、县域经济县,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已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45个,县级市374个,县1470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参加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单位不包括市辖区、福建省金门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等3市,共计2012个。
全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占全国GDP的55.15%。
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是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在《经济日报》县域经济周刊等有关单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县(市、旗)的支持下,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甄别,核实,按照科学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方法完成的。
第一届,从2000年开始,历时一年多,于2001年11月完成。
发布于2002年1月第二届,发布于2002年12月第三届,发布于2003年11月第四届,发布于2004年11月第五届,发布于2005年12月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特点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特点:全面、客观、可比1、全面。
经济学县域经济论文
经济学县域经济论文县域经济是指国家行政区域中的县级经济体系。
在中国,县域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县级行政区域众多,涵盖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周边地带。
这些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因此,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和指导,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县域经济是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
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
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则可以成为城市和农村经济之间的桥梁,促进城乡经济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通过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一些县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同时,一些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因此,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最后,应该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当前,一些县域经济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上,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其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并重视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考虑到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应当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其发展。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民的产业发展能力,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提,助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摘要】发展县域经济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性,先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从而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创新;特色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本。
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前提。
1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县域经济不能等同于县及县以下经济,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内,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以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为直接目的的一种区域经济。
它的内涵如下:1.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域为中心,乡镇(特别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1.2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一方面市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没有国界,更没有县界;另一方面县域经济是现代经济,不是“诸侯经济”,必须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跳出县域发展经济,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而不能画地为牢,在小圈圈里搞鸟笼经济。
经济发达的县,有一条普遍的经验:即发展县域经济应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的大趋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1.3县域经济是特色化、多样化经济。
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县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尽管我国各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我们看到县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由于各地特色的不同,其县域经济必然呈现多样化。
每一个成功的县域经济都有各自显著的特点:有的一县一品、有的一县多品。
如特色农业(山东寿光),特色工业(如浙江绍兴县,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著名的纺织城,绍兴县发扬传统的轻纺优势,全力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他们以工业区做为载体,培育了一批工业突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
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县域经济是指在国家区域经济中,以县(市)为单位,以县域为范围,以县域为主体,产业聚集区、县域产业联盟、农村产业就业、城镇化为重点,县政府经济发展的数量性和质量性的总和。
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
县域经济作为民生经济,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注重发展质量,致力于人民群众的福祉与幸福。
实现县域经济的民生化,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合理规划和布局县域发展的产业结构,发展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附加值,增加人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
其次,县域经济要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产业是实现县域经济民生化的关键之一。
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注重农村产业发展,扶持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此外,县域经济的民生化还需要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要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农民土地收益,推动农村土地资产的流转和规模经营。
最后,县域经济的民生化还需要关注社会民生领域的发展。
要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事业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要加强扶贫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推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教育机会和养老保障。
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实现县域经济的民生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县域经济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县域经济概念的提出,应在改革开放以后。
而理论界给予特别关注,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
自2000年以来,县域经济的提法越来越频繁,说明社会各界对县域经济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简述(一)县域经济指行政区划中的县级地域(空间),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立足自身实际,依据市场导向,借助产业政策、行政机制、财税手段,持续有效地聚合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县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地域为基地,以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对外开放为纽带,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为己任,坚持市场发育与战略谋划紧密结合,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两个中心,成长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实力的区域经济格局--在动态上,表现为经济的运行状况,在静态上,表现为经济的综合成果。
县域经济在运动方向上是循环的,在运动方式上是滚动的,在运动性质上是连续的,在运动成效上是螺旋式的。
(二)县域经济发展是指县域经济的战略方式、运作过程和目标成效。
从质变的判断角度看,它是静态时点上县域经济取得的综合成果,从量变的判断角度看,它是动态进程中县域经济的运行状况;从质变和量变相结合的判断角度看,它是县域经济的循环演进(包括各个阶段的成果形式),是动态与静态的兼容并蓄。
静态时点上的结合成果,是对县域经济进行的纵向为主的质与量的比较和总结,包括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改进、优化和升级、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主要以财税收入、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财力、产品与劳务增加数量、居民储蓄与消费、企业效益等指标来反映。
动态进程中的运行状况,是对县域经济运行进行的综合比较与分析,包括经济政策的适应性、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实现途径的有效性,主要以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后劲等指标来反映。
循环演进,是对县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的全方位的检验与审视、修正与完善,通过综合静态与动态指标,进一步完善(制定)具有较强承前启后作用的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重新聚合经济社会资源,形成更高层次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县域经济形态。
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和高质量发展——以湖北为例
作者简介:宋菲菲(1985—),女,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编辑;宋亚平(1957—),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摘要:对县域经济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的研究,是我们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促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搞清楚、弄明白的重大问题。
县域经济已由“丑小鸭”变成“火凤凰”,体量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不仅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具有直接的保障关系,而且对建设现代化强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三大政策,是党中央为决战“三农”问题投下的一枚“先手棋”。
由此产生的重大历史契机,不仅可以为县域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广阔空间,而且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和维护社会公平发展的客观需要,更属于区域经济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客观反映与必然结果。
关键词:县域经济;市场经济;湖北;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127(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20)02-0074-07(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80;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和高质量发展宋菲菲1,宋亚平2“县”在我国行政区划管理体系中虽然层级较低,但辽阔的县域既是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纵横捭阖的“交叉点”,也是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彼此渗透的“结合部”,更是国家意志与百姓愿景融会贯通的“连心桥”。
县域涵盖了我国90%以上的国土面积和拥有68%的总人口,理所当然地可以被称之为国家的根基。
所以秦汉以来,关于“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一直被历朝历代奉为治国理政之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同志曾经意味深长地讲过:“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1]。
因此,自新中国的旗帜在天安门城楼高高飘扬之日起,我们党就始终高度重视县域党的组织建设与政权组织建设,殷切希望县域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队伍充分发挥维护稳定、保障民生、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域经济的内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
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编辑]县域经济的运用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
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
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
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enterprise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运用。
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
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 (manage)的压力。
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1990年以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从75.6%,降为2004年的59%。
来自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上升到了34%,从新增的收入来看,50%以上是来自务工收入。
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
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编辑]发展县域经济须注意的问题第一,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
在一定意义上,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
第二,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enterprise结合起来。
龙头企业enterprise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强服务的积极运用。
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 enterprise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enterprise,以龙头企业enterprise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enterprise向小城镇转移。
第四,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
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
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运用。
据有关估算,“十一五”期间,还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如果县域经济发展,将会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就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运用。
第五,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
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
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县就是使县的财力增加。
这两个方面是要统一的。
农民收入增加了,县里的财力也就能增加。
从“三农”来看农民增收是中心。
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看到这个根本目的。
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把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根本目的。
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落在农村增收上。
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农民是否增收。
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就可以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和一些产业的开发上有所遵循。
所以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
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
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来展开。
从国家宏观上来讲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
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首先,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作为农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
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investment)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根据新的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是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
“十一五”规划提议明确要求,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理顺省以下的财政管理(manage)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省级直接到县的财政体制。
根据这个精神,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给县级政府更多的调节余地。
其次,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
是否可以考虑探讨对县域新办的企业enterprise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enterprise初期发展的困难。
县域经济发展确实很难,当地的条件各方面都有限,那么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不同于城市企业enterprise的一些政策,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
第三,在金融信贷方面还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要健全融资担保机制。
要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enterprise融资担保机构。
解决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enterprise 担保难问题。
要深化信用社政策。
要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
第四,投资(investment)政策。
一是要积极调整投资(investment)结构,加大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力度。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investment)上也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这样既能够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environment),也能够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