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美学的思想与特征

摘要:孔子是儒家的美学的创始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试看孟子的描述:“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滕文公下》)。于是孔子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来规范人的内心,具体来说就是“承礼启仁”,也就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关系。儒家学说在美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对于美学的思想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中国美学的特征。

关键词:和统一美善

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孔子对于

自然界的东西,如山、水、树木、秧苗,并无直接的兴趣,因此从来不把自然

界的东西当做没的对象,不会为了欣赏而欣赏。他欣赏自然界时,总是把它所

表现的特质,在人的身上找到相对应的情感,然后以以自然界为比喻和象征,

说明人的主体形态。譬如他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水

活泼流动,表示人在变化万千的现实处境中可以随遇而安,不受制约。山则显

示人内心沉静稳定,不仅临危不乱,而且安之若素。再者,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的兴趣不在于河水流速,而在于感

叹人与时间与生命奔逝不返,暗示我们应该要及时努力进德修业。由此就可看出,山水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其本身不足以成为审美观赏的对象,却只是被孔

子拿来作为比喻,暗示人的应行之道。

在《论语》中也有许多就人的形体和器物称为美的思想。譬如,子夏曾引《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来向孔子请教。

“美目”之为美,因其合宜,如黑白分明,比例匀称。再者,“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宋朝是个美男子,说他美,并无关于人格,只是说他身材合宜、面貌姣好、看来俊俏而已。孔子又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娇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子贡又曾

形容孔子学问之伟大,说:“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子张》)。称宗庙为“美”,因其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孔子的美学受恢复周礼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且过多地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强调美统一于善,但孔子对美善统一的艺术基本原则的阐述

以及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命题,为儒家美学建构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从根本

上规定了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的形成。下面我们就说说其美学特征。

首先,儒家美学最典型地继承华夏民族古老的礼乐传统,对远古的巫术礼仪进行改造、扬弃,使“诗”、“乐”及各类艺术成为“仁学”体系的一个组成

部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孔子讲究饮食之道,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他

当然能欣赏鲜美的肉味,但是在聆听韶乐之后,居然三个月之久没能分辨肉味,那是因为韶乐的美感远远超出了视觉味觉之上,音乐美已经通于人心。真正的

音乐是无声的,所以才有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才有了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

(《述而》)。《荀子.乐论》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古人不能无乐。”这里前面一个乐指音乐的乐,后面两个乐指快乐的乐。快乐,是人

不可避免的人情,人不可能没有快乐之情。“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

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人有好乐恶苦之情,

如果社会没有相应的满足渠道,天下就会大乱。乐就是古代贤王制作来防止天

下大乱的。古代贤王制作音乐时就注意融道入乐,融善入美融入人情,以道来

泄导人情。《礼记.乐记》的思路跟观点与《荀子.乐论》如出一辙:“故人不

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夫乐者,乐也”古代礼乐传统是以氏族血缘传统为根基的。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原始氏族社会的遗风并没有被消除,反而是长期地保

留下来,氏族血缘宗法关系和统治关系紧密结合。血缘关系的长期留存使人与

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礼乐传统浸染着浓厚的伦理色彩。不

难看出,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家的美学理论总是和礼义、伦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儒家美学因其基于血缘关系而统一于伦理学。《乐论》、《乐记》均成于

战国时期,观点相同,文句也差不多,比较相近,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音乐

美学思想,也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对音乐美的基本看法,继承礼乐传统,用音

乐有节度的写到人情,使美乐相融。

其次,儒家美学把美善统一的境界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主张艺术与伦理

的高度统一性。儒家美学的一系列命题,如孔子的“文质彬彬”说,孟子的

“浩然之气”说,《乐记》的“致乐以治心”论,《毛诗序》的“志”与“情”统一说等,都是把艺术(诗、乐)和伦理(仁、礼)结合起来,体现着美善统一的

境界。在儒家思想中,人的行为表现和社会风气也可以称为美的,这当然就可

能涉及善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颜渊》)。这里

是以美通于善,见人行善,则促成之。从政的要诀之一是:“尊五美,平四恶”(《尧曰》),五美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

不猛”,这显然与从政者的美德有关,亦即牵涉于善。孔子说:“礼之用,和

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先王之道是指依据礼乐、相沿成习的

社会风气而言,此风气符合人的道德修养所需,可以称之为美。至于“里仁为美”(《里仁》),这四个字更明显地把美等同于善,或者“以美为善之表现

形式”。在儒家中,这种表现人行为和社会风气的思想,并不少见。从这个层

面上来说,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

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

此外,儒家美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注重“天人合一”,在

“天”(自然、自然规律)与“人”(人的意志情感)的统一中寻找美的本质。儒

家美学把自然看成是可以体现人的情感和道德理想的,人与自然存在“比德”

关系,天人统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

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继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常常偏离到某

种狭隘的道德比附的说教上,要求自然附会和符合人世的现实规范与秩序,从

而束缚了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和观赏。但这并不影响其寻找自然与人的统一性,

把人与自然合在一起,用自然表现人的情感道德,以寻求自然美的本质。在儒

家看来,只有天人合一才能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使情感世界处于和谐,

使人心合乎规范,使行为合乎礼义。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