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依宪治国具体是什么

合集下载

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

依照宪法执政为执政党提供了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

打江山、坐江山,改革开放的政绩实效曾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依据,但依宪执政则是执政党未来长期执政的最重要前提。

宪法能把执政党的意志转化为人民的根本意志,实现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根本统一;宪法确立党的民主与人民民主发展的轻重缓急秩序,避免中国民主发展陷于民粹和僵滞;宪法确立了执政党的宪法地位,使执政党的领导有了宪法和法律的支撑与保障;宪法要求“一切政党和社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从而能够厘清党的行为与国家行为的边界,确保宪法和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依照宪法治国能制约权力专横,防止权力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普适性真理。

法治能够规约权力,民主能够让权力谦卑,这亦是政治文明的一条重要规律。

作为民主制度产物的宪法能够借由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与监督制度、公民言论自由制度、真实的选举制度,来保证权力源于民、属于民、依于民、归于民,从而展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宪法,规定的预算决算制度、审计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如能严格恪守,则可以打造一个廉能政府,防止政府权力无限地扩张;宪法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制度构成政府权力的边界和政府施政的目的,而司法机关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则能有效防范公权侵犯公民利益,形塑公平、正义的保护者的高大形象。

依照宪法治国能给予人民关于未来的良好预期,并能为人民提供梦想成真的机会。

尽管关于幸福的理解有着强烈的主观向度,但人格有尊严、权利有保障、发展有机会、未来有预期,却是构成最大公约数的幸福衡量标准。

中国有着由法律、法规、条例、政策构成的多种行为准则体系,但只有以宪法为根本的行为准则,才能力避准则林立造成人们行为选择的无所适从,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统一,实质是引领人民生活的行为判断标准的统一;宪法能够把人民当家做主、自由自主支配生活的诉求制度化、法治化,使其“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而避免因权力的恣意带来社会生活的彷徨无措;对宪法的忠诚集中表征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宪法被尊重和恪守,是人民对国家、民族抱有信心的力量源泉。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与西方宪政模式不同,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政体是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既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又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选举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路线,将人民大众组织起来管理国家,则是民主的实质。前者为后者服务,后者决定前者的性质。党将人民大众组织和团结起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和法律,管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人民民主。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
马钟成《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5日 01 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讲的社会主义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有着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的根本差异。划清两者之间的界限,才能保证依法治国、依宪执政沿着正确的轨道推进。
在美国宪政模式中,司法机构的确独立于人民,但是并不独立于大财团。美国建国以来,联邦最高法院要么被大资本要么被奴隶主所控制(如1836年—1864年的《托尼法案》就公开判定美国的自由黑人不是宪法中所言的公民),以保障个人权利为名维护少数人利益。南北战争以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一直是大资本的代理人。即便是从垄断财团内部来说,联邦最高法院也并非政治中立和独立的机构,其基本规律是垄断财团中哪个党派派别势力大,它就倾向于谁。
二、政治主体和利益主体上的差异
在自由主义和宪政理论看来,社会中并非由阶级和人民构成,而只是诸多利益不同的群体、团体、阶层或个体。为解释个体权利的来源,自由主义不得不援引神权或自然法理,认为上帝或自然法赋予了每个个体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因为个体、群体之间的利益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冲突的,这就需要多个政党代表不同个体、集团的利益,实现自由竞争、轮流坐庄,以此保障个人权利——主要是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宪政理念,必然派生出多党竞争制、三权分立、军队非党化、司法独立等制度架构。

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一、依宪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一)依宪治国的内涵与意义1.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立法、行政与司法机关的相互关系;各项国家权力的界限及其行使程序。

同时,宪法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详细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依宪治国,这是因为:第一,依宪治国决定了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治权”,即规范公权力的运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限权”政府。

我国宪法为各类国家机关职权的行使开列了“权力清单”,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都不能违背宪法的规定。

宪法自身的根本法性质和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特性,决定了宪法是对公权力行使具有最高约束力的制度,无论是行政权、司法权的行使,还是立法权的行使,都应受到宪法的监督制约。

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进程中,宪法就是这一“制度的笼子”的基本骨架。

因此,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说,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宪“治权”。

第二,依宪治国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奠定了基础。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强调对公权力的约束,其最终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公权力可能恣意妄为带来的侵害。

为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也同样开列了公民的“权利清单”,即在宪法中详细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通过宪法最高法律地位的特性彰显这些公民基本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

因此,从“权利保障”的角度来看,依法治国先要依宪“保权(权利)”。

第三,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法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良法以及良法的良好执行。

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在这一问题上,“依宪治国”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保障了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是体系完备、内在统一、科学合理、合乎宪法的“良法”。

依宪治国的意义

依宪治国的意义

依宪治国的意义依宪治国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点与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强调指出,我们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把实施宪法摆在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的重大举措和郑重宣示。

它充分展现了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自信和对在新时代坚持依宪治国执政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自觉。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新时代坚持依宪治国执政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宪治”意识,努力开辟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境界。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我们党科学总结近70年治国理政经验得出的最新结论,是对依法治国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宪法者,国家之根本也。

我国宪法是与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艰辛探索与时俱进的。

我们党最终把领导人民制定并执行宪法和法律作为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经历了长期认识过程,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建国之初,我们党对国家的治理基本处于无法可依、主要靠人治的状态。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使我们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文革”十年动乱彻底砸烂公检法,宪法和法律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几乎走到崩溃边缘。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82年,我们党深刻汲取“文革”法纪败坏的严重教训,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领导人民对1954年宪法进行重大修改完善后正式公布实施,并强调一切按法律办事,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化”。

之后,又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3年对1982年宪法作了不同程度修改,并一以贯之强调,国家治理应由“法制化”转向“法治化”,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奋斗目标。

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

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

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石作者:贾清来源:《北方经济》2014年第12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这在党的决议文件中首次出现,它为全面推进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进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厘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决定》的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在现代法治国家中,首先要树立宪法的权威依法治国,自1979年作为理念被提出,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党内民主程序正式写入党的文件,1999年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到党的十八大上升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致走过了这样一个历程。

在我看来,一个现代法治国家,首先要树立宪法的权威。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得到了党内外的普遍赞赏及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并就未来落实宪法提出了四条要求:一是人民民主;二是依法治国;三是保障人权;四是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很全面,体现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根本是依宪执政。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宪法。

新一届领导提出“法治中国”的概念,如果说“法治中国”是一栋大厦,宪法就是整个大厦的基础,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就像梁和柱,其它的法律规则就像砖瓦。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个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机构的产生、职权和运作程序等最基本的制度都是通过宪法确立下来的。

宪法一旦确立,便具有不以任何组织和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刚性和稳定性,所有的法律都必须统一于宪法,所有的权力都不能逾越宪法,包括执政权力。

为什么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为什么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为什么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宪”就是指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要依法治国的话,那就要依宪治国,应该说这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问题。

而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处于法律体系金字塔的最顶端。

所以,要依法治国首先要从宪法开始。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

实行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就是依照宪法治国。

一、依宪治国可以限缩国家权力和增进公民权利从特征层面而言,宪法以对国家权力的构造和限制为核心内容,以保障并增进公民权利为终极追求。

国家和公民作为最主要的宪法主体,实行依宪治国对二者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正面效应。

二、依宪治国能够制约权力专横,防止权力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普适性真理。

法治能够规约权力,民主能够让权力谦卑,这亦是政治文明的一条重要规律。

作为民主制度产物的宪法能够借由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与监督制度、公民言论自由制度、真实的选举制度,来保证权力源于民、属于民、依于民、归于民,从而展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宪法规定的预算决算制度、审计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如能严格恪守,则可以打造一个廉能政府,防止政府权力无限地扩张;宪法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制度构成政府权力的边界和政府施政的目的,而司法机关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则能有效防范公权侵犯公民利益,形塑公平、正义的保护者的高大形象。

三、依宪治国能给予人民对于未来的良好预期,并能为人民提供梦想成真的机会。

尽管关于幸福的理解有着强烈的主观向度,但人格有尊严、权利有保障、发展有机会、未来有预期,却是构成最大公约数的幸福衡量标准。

中国有着由法律、法规、条例、政策构成的多种行为准则体系,但只有以宪法为根本的行为准则,才能力避准则林立造成人们行为选择的无所适从,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统一,实质是引领人民生活的行为判断标准的统一;宪法能够把人民当家做主、自由自主支配生活的诉求制度化、法治化,使其“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而避免因权力的恣意带来社会生活的彷徨无措。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字号∙∙∙评论邮件纠错2014-11-05 00:49:27来源:法治周末作者:陈磊四中全会的法治解读②法治周末记者陈磊10月28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5天前,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决定》。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该表述列于《决定》第二部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莫纪宏认为,《决定》充分肯定了依宪治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也意味着依宪治国成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应当不断坚持的法治道路。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磊指出,依法治国包括依宪治国,“法”包括宪法与其他法律等,宪法是根本法,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也是依法治国最重要的要求,所以说,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成为党的政策和行动纲领经历了10个年头。

2004年,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正式提出“依宪治国”的概念,并将依宪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描述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莫纪宏表示,这是党的正式文件第一次肯定“依宪治国”一词的价值,并且将依宪治国视为依法治国的“应然”价值目标,“其核心含义是要突出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

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今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强调“两个坚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一个月后,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重申了依宪治国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关键词 依法依宪治国

关键词 依法依宪治国

关键词依法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

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在规则治理上下功夫,在中国特色上费心力,在加快建设上用力气,在全面推进上做文章,在有效治理上见成效。

要把“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公正”、“诚信”、“和谐”等理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江必新)唯有依靠法治,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稳定。

法治的第三个优越性在于,宪法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作为终极力量保证实施的,它能够克服政策、道德等社会规范体系的局限性。

(张文显) 推进“依法治国”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

“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
宪法的功能决定了依法治国首要是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能够制约权力专横,防止权力腐败,保证政
府的廉洁高效,保证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有效防
范公权侵蚀私权。 依宪治国能够给予人民美好生活的预期。通过宪法的
人权保障功能,让人们看到生活有保障、权利有增进、
发展有机会,人民才会真正的恪守、拥护和信仰法律, 才会凝聚人心民意助力国家崛起。
系,也包括动态意义上的法律制定、法律实施等制度,体现 着政权的属性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民主并无必然的联系。
法治:与人治相对,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的方式方法必须符 合法律规定。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理论 以及相应的制度体系、运行状态和价值系统,不仅强调形式 上的法律规则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强调“法律至上”的价值 理念和取向。
主讲人 马老师
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四中全会回顾
十一届四中全会 1979年9月25日至28日
讨论通过《中共中央
十二届四中全会 1985年9月16日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三、依宪治国的本质特征
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区别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 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 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 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 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 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 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 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 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政治05/2021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周叶中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十一个坚持”的明确要求(《求是》杂志2021年第5期)。

在“十一个坚持”中,第四个坚持就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系统地阐明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提供了遵循。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把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日召开的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这就从性质、内容与实践等方面更加明确了宪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对于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

在现代法治国家,宪法普遍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这种根本法地位是由宪法的权威性确立的,而宪法的权威性则根源于宪法的民意基础。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2.1《坚持依宪治国》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2.1《坚持依宪治国》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一节坚持依宪治国知识点梳理为什么要保障宪法实施?如果宪法得充分、有效的实施,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那么,国家行使将会违反法治的要求,我们的幸福生活就不能真正实现。

怎么保障宪法的实施?保障宪法的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加强宪法监督。

一、根本活动准则1、宪法的构成:宪法除序言外,设有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微、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我国现行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实施的新中国第四部宪法。

3、我国宪法的本质: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4、宪法的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5、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6、宪法权威的重要性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7、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8、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9、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10、宪法和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的区别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二、最高法律效力1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1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表现(1)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2)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13、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1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可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得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浅析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浅析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浅析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作者:李玲玲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5年第02期[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首先是要依宪治国,这是习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进行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中明确提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深入理解和掌握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大力健全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维护宪法的权威性,是我们必须明确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依法治国;核心;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这是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在我们全力以赴向这个梦想大踏步前进时,时隔17年之久的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唯一出路和历史选择,也是依法治国历史跨越。

为实现这一目标,依宪治国就是依法治国的根本途径。

一、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课题中应有之意依法治国,就是全体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来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各项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明确的说就是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不受侵犯,而宪法,恰恰就是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保障书,保证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正当行使为宪法的根本目的。

宪法里也明确的规定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权利的行使,这充分体现了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这部分的力度。

依法治国为何必须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为何必须依宪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提出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就是要人们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时必须以现有政体为前提,这是尊重宪法的体现,也是我国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要义。

现代社会一般都认同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也提出依法治国就是要依宪治国,可见,宪法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但是,虽然知道宪法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宪法,似乎宪法距离人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那么,宪法的根本性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依法治国一定要依宪治国?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根本大法为了理解上述问题,首先要了解宪法的概念和历史。

如果从最宽泛的角度理解,宪法应该说古已有之。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只要形成一个国家状态,自然就会有国家的政体,以书面或非书面形式对政体构成做出的规定,都可以算作宪法。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经历过许多政体改革,都通过立法形式对改革内容进行了确认。

当时,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还就不同的政体进行过比较和研究。

但是,很长时间里,宪法只是有关国家政体的内容,它与普通百姓的关系也就不密切,也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或根本大法的含义,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宪法概念。

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宪法概念并不是上述广义理解的,狭义上的宪法主要是指近现代以后出现的宪法。

通常说法是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87年的美国宪法,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是1791年法国宪法。

只有英国是个例外,因为英国并非法典化的国家,也没有成文宪法,它的宪法是指历史上出现的一系列和宪法内容相关的法令、判例和惯例,所以其宪法文本可以一直追溯到1215年的《大宪章》。

但一般说来,狭义的宪法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从那里开始,宪法深入人心,如今不管什么制度的国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必须有宪法,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必须有成文的宪法法典,而且相当多数的国家认为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那么,近现代的狭义宪法概念和以前的宪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它会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这要看西方宪法产生的逻辑。

依法治国核心是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核心是依宪治国

责法定 、 执法严 明、 公开公正 、 廉洁高效 、 守法诚信 的法治政府 。
建设 法治政府 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公权力约束。我们要依法履行
政府 的职能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 制度来 约束公权力 的行使 , 将
程序规范细化使之更加严密 , 确保每项权力都受到法律 的严格 约束。在编制权力清单时不能只是简单 的通过和公 布几个简单 的环节 , 还应涉及如何定期更新 、 如何 提高其执 行力 等问题 , 这 样才能为权力 清单 的更新 、 完善和执行提供制度保 障。
国法治 建设 的进 程。但是 , 我 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在 ” 文化 大 革命 ” 的十年 内乱时期 , 遭到 了严重破坏。直到 1 9 7 8年提出 了
( 2 ) 坚持依 宪治 国, 必须增强 党依宪执政 的宪法思维和 能 力 。改革 开发 以来 , 我们 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 主义市 场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 已经形成 , 但是在立法 的领域还存在着
不少 的问题 , 集 中表现 为法律 的针对性 、 可操作 性不 强 , 层次
检察权的制度 ,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 检察权是深 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 目标。司法机关要充分发挥司法权威化 解纠纷 、 定分止争功能 , 克服司法实践 中时常发生法院裁判不受
和法 治方 式的能力 。领 导干运用法治思维 和法治方式能力 , 直
方略 ” 这一方 针在党 的十五 大第一 次提 出 , 1 9 9 9年正 式把 ”
依 法治 国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 ” 载入宪法 。党 的十八 大进

接决定党依法执政理念 的落实 , 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 的
( 4 ) 坚持依宪治 国, 必须大力推进司法制度改革。《 决定》 提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容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容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容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它意味着一个国家或政府必须依照宪法的规定来进行治理和执政。

依宪治国的核心思想是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种原则的实践能够确保政府的权力得到限制,同时也能够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宪法的权威性
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前提是宪法的权威性。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是国家政治、法律和制度的基础。

政府必须遵循宪法,不能违反宪法规定的原则和规则。

2. 立法依据宪法
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另一个内容是,政府必须依据宪法制定法律。

宪法赋予国家权力,但也规定了政府的权力范围和限制。

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法律必须符合宪法规定,不能违反宪法。

3. 维护公民权利和自由
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政府必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人身自由等。

政府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4. 司法独立
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另一个内容是,政府必须保障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法治的基础,政府不能干预司法活动,不能干扰司法裁决。

司法机关必须依照法律行使职权,保障公正和公平。

总之,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一项重要的原则,能够保障政府的权力得到限制,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司法独立,促进国家的法治建设。

这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

谈谈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认识

谈谈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认识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指依法依宪来治理国家,依法决策、依宪执政。

在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已被写入宪法,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实践。

这一原则的贯彻不仅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举措。

那么,究竟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如何影响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呢?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依宪治国的内涵依宪治国,顾名思义就是以宪法为根本基础来治理国家。

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必须成为国家行为的根本准则。

依宪治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依法治国。

法律是保障国家权力合法行使和公民权益的基本途径,依宪治国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对立法的监督,保证法律的公正实施,使法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生命线。

2. 依宪执政。

依宪执政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政过程中要始终遵守宪法,依据宪法来行使权力。

这就要求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不能违宪行使职权,确保政府的权力行使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

3. 坚持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国家和人民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依宪治国就要坚持宪法的权威,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和行动指南。

以上几点是依宪治国的基本内涵,也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基本要求。

二、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它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保障公民权利。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公民享有依法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2. 维护社会稳定。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能够使政府依法行使权力,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3. 促进经济发展。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保障经济发展的公平公正,提供法治保障,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4.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效率和水平。

试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试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试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论文关键词:依法治国核心依宪治国宪法至上宪法观论文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由于我国是一个成文宪法国家?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宪法观以及宪政所蕴涵的精神与法治观念的高度一致?因此?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以确认后?年月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第五条。

从此“?依法治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规范?而且上升为重要的宪法规范?同时?这一转变也蕴涵着一点?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这是由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宪法的内容、宪法的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从“法律至上首先是宪法至上”得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宪法规范指明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而法治作为人类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历史上的先贤圣人先后对它作过论述和实践?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法治而反对人治?他提出的“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后来的学者中对法治的一个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法治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顺便就能定义的概念。

”“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

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是表述了法律的各种特征?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包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

”中世纪末期英国着名法官科克在其任内?曾力主排斥国王对司法权的干预?确立了对后世宪法发展具有巨大意义的“法的统治”原则?强调国王必须服从神和法律?而国会则必须服从普通法。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容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容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容依宪治国,是指国家政权依据宪法法律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依宪执政,是指政府和政府官员必须常常遵循、尊重和执行宪法法律。

在中国,宪法是国家和人民的最高法律,颁布实施宪法是最根本的保障和规范。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对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实现国家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从不同的层面来阐述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容。

第一层面: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是指国家各方面的活动必须在宪法的法律框架内进行。

在这一层面,需要实现以下内容:1、保持国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我国宪法规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保持国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的管理模式。

2、完善财政和税收制度。

保持国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需要通过财政和税收制度的完善,来确保国家的资源得到有效地调配和使用。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当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之一,要实现依宪治国,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提供法律依据,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层面:依宪执政。

依宪执政,是指国家政府和政府官员必须遵守、尊重和执行宪法法律。

在这一层面,需要实现以下内容:1、建立健全的组织和制度。

在依宪执政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的组织和制度,以便于宪法法律得以顺利地实施和实行。

2、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政府和政府官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法乱纪,行政行为必须合法、合理、公正。

3、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为了保证依宪执政的实施,需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独立性和公正性,保障人民的司法权益。

综上所述,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国家权力得到限制和规范的体现、是实现国家管理和治理的重要途径。

我们必须切实加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实践,保证宪法的法律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发挥宪法的保障和规范作用,为全国人民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的依宪治国具体是什么
依宪治国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点与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对于维护人民额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宪法的依宪治国具体是什么
依宪治国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点与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

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

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