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水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精选全文
研究方法
1. 整体试验 2. 体外试验 3. 调查研究:以已有试验结果、已有知识为基
础,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体内实验法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
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
一般的实验动物有: 狗
小鼠
大鼠
家兔
豚鼠
仓鼠
按照染毒时间的长短: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一次或24小时; 亚急性毒性试验(subacute toxicity),15-30天; 亚慢性毒性试验(subchronic toxicity),1-3个月; 慢性毒性试验(chronic toxicity),6个月-2年, 低剂量反复染毒
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
繁殖实验、蓄积实验、代谢实验及“三致实验”
体外实验法:
植物、微生物、动物体外试验(器官、组织、 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试验)
调查研究
为了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人体上进行论证,有 时需要进行人群调查.
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 群接触的安全性时的不确定性
1 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 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
3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 人可能的暴露途径基本一致。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方向
1、多种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联合作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及
其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3、进一步研究致畸作用的机理 4、早期观察的敏感指标:环境污染物对动物
神经功能、行为表现、免疫机能的影响 5、环境污染物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6、由细胞水平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
环境毒理学13
一些放射性物质污染水体之后,可以被浮 游生物吸收和蓄积,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 对环境中的高等生物产生危害。
污染水体最危险的放射性物质有90Sr、 137Cs等,这些物质半衰期长,化学性能与生命 必需元素Ca、K相似,进人生物和人体后,能 在一定部位积累而增加对人体的放射性辐照, 进而引起变异或癌症。
3)环境因子 环境物理因素如温度、盐度和光照等能明显 地影响海洋生物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和蓄积作用。 如较高的温度能促进巨蛎对Cd的吸收,也能 显著地促进墨角藻对Cd的累积。 又如海带吸收碘的试验说明,光照能够显著 促进藻叶对碘的吸收。
6.2.3 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生物转化与降解 污染物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后,直接和 间接地接触各类水生生物,并发生生物转 化和降解作用。 一般认为,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相比, 其他水生生物的降解作用是很微弱的。
水生动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有体表吸 收、鳃吸收和肠道吸收等三种途径。 无脊椎动物: 能够直接从水中吸收溶解性的有机物,如氨基酸 等。 瓣鳃类软体动物: 通过鳃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溶解态烃,鱼从海水 中吸收无机汞、甲基汞和卤代烃主要也是通过鳃来 吸收。 处于食物链高营养级的动物: 主要通过取食摄取被污染的食物、悬浮物和沉 积淤泥中的污染物。
介水传染病
水环境是病原微生物生存和传播的媒
介。 进入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大多来自人 或动物的排泄物,或死于传染病的人或动物, 如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钩端螺 旋体、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6.4 石油污染海洋水体
①石油在水面上扩散,1L石油可扩散至100~ 2000m2,油膜覆盖海面会造成生物窒息作用,使 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②在海浪等因素的作用下,乳化油比水面的油膜有 更大的危害性,大量的水生生物因接触中毒而死; ③石油的特殊气味影响海洋生物的回游路线和浅海 繁殖区,对于水生生物幼体的作用更为敏感;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和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过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并已有文献记载。
18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Bonaventura 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
毒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影响的学科,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一、毒物的种类和毒性毒物是对生命有害的物质,其种类繁多,包括有机污染物质、无机盐、放射性元素等。
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物的特性和浓度,毒物的毒性可通过化学试验来测定。
不同类型的毒物对不同的生物体有着不同的毒性,如鬼笔菌素对罕见的艾滋病毒患者有着治疗作用,但对健康人群却有毒性。
有些毒物只在一定的浓度下具有毒性,而在其它浓度下甚至有利于生命体。
毒物的危害对不同的生物体是不同的,人类和动物体与植物体受毒性影响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毒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传输随着人类及其活动的增加,环境中受污染物质的影响逐渐增大。
毒物在环境中分布的主要途径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这些媒介使毒物在环境中进一步传播和扩散,对生命环境产生威胁和影响。
污染源和生物体之间的有机物传输是生物毒理学研究的关键之一,通过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探讨污染物的来源、安全性和影响以及生物体的生命保护机制。
三、毒物的代谢和毒素学毒物在生物体内是如何代谢的?代谢是指生物体将毒物转化为更可研究或更好控制的物质的过程。
生物体通过物质代谢来清除毒物,使其对生命体的毒性减小。
然而,有些毒物的代谢产物可造成更强的毒性,并威胁生命体。
毒物的代谢过程可以通过化学、生物和形态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
毒素学是研究毒物和其产生的病因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的学科。
它既关注毒物的组成和结构,也研究毒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的体内效应。
四、环境毒理学的应用环境毒理学吸收了许多相关学科,如生态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计算机模拟等,深入研究毒性对生命体的影响,保护环境及人类健康。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繁广,例如:1. 监测环境质量: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监测水、空气、土壤中的化学物质,以保障环境质量和生命安全。
2. 评估环境影响和风险: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和风险。
水域环境中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水域环境中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水域环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承载着无数的生物种群和提供着人类所需的许多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域环境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生态毒理学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污染物对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探索水域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生生物包括了各种鱼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污染物对这些生物的毒性效应,我们可以了解到污染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例如,一些有机污染物如农药和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可以对鱼类的生殖能力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鱼类数量的减少和种群结构的改变。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水域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探索污染物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决定了它们在水体中的分布和浓度,进而影响到生物体的暴露和毒性效应。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在水体中的寿命和生物体的累积情况。
例如,一些重金属污染物如铅和汞,可以在水体中长期存在,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最终对鱼类等高级消费者产生毒性效应。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预测和评估水域污染物的风险提供依据。
此外,生态毒理学研究还关注污染物对水域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功能的影响。
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社会系统,其中各种生物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污染物的存在和毒性效应可能会破坏这些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功能退化。
通过研究污染物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从而为保护和修复受损的水域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开展生态毒理学研究,科学家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和调查方法。
实验方法包括了室内实验和野外实验,通过控制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反应,来研究其毒性效应。
《水环境毒理学》课件
基本概念和原理
1
生态毒理学
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生物监测
通过检测生物体内污染物水平来评估环境质量。
3
物种敏感性
不同生物物种对污染物的毒性反应程度。
水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
1 环境保护
2 水资源管理
评估水体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环 境管理提供科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水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
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于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 意义。
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毒性评估
评估水体中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效应。
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污染物对水环境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毒性机制研究
探究污染物对生物的毒性机制。
废水处理与修复
研究废水处理与修复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毒 性。
《水环境毒理学》PPT课 件
欢迎来到《水环境毒理学》课程的世界!通过本课程,将深入了解水环境毒 理学的概述、重要性、研究内容、基本概念和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对今后的 展望。
概述
水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的科学。
水环境毒理学的定义
水环境毒理学是研究水体中的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的 跨学科科学领域。
3 工业排放控制
4 新材料风险评估
监测和评估工业废水的毒性,提供排放控 制方案。
评估新材料对水环境的风险,以支持环境 友好的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总结和展望
水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将继续深入,为研究和解决水污染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推动水环境的健 康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原理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3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4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化学污染物的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2.1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概念2.2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机制2.3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评估方法2.4 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的环境管理意义第三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方法3.1 毒性评价概述3.2 急性毒性评价3.3 慢性毒性评价3.4 亚慢性毒性评价3.5 长期毒性评价第四章:环境毒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1 实验设计原则4.2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4.3 实验数据的可信度评估4.4 实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技术5.1 实验设备与材料5.2 实验操作步骤5.3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5.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六章:生态系统水平的环境毒理学研究6.1 生态系统毒理学的概念6.2 生态系统水平毒理学研究方法6.3 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案例分析6.4 生态系统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七章: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7.1 生物标志物的概念与分类7.2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7.3 生物标志物的选择与检测方法7.4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8.1 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8.2 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8.3 环境毒理学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8.4 环境管理中的案例分析第九章:大气环境毒理学9.1 大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9.2 大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9.3 大气污染物的毒性评价9.4 大气环境毒理学在空气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第十章:水环境毒理学10.1 水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0.2 水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0.3 水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0.4 水环境毒理学在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一章:土壤环境毒理学11.1 土壤污染与健康的关系11.2 土壤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1.3 土壤污染物的毒性评价11.4 土壤环境毒理学在土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二章: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技术12.1 生物降解的概念与机制12.2 生物修复技术的分类与原理12.3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2.4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第十三章:化学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13.1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13.2 化学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13.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案例13.4 降低化学污染物健康风险的策略与措施14.3 学术交流的技巧与注意事项14.4 提升环境毒理学研究影响力的策略第十五章: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15.1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重要性15.2 环境毒理学实验教学案例设计15.3 实验教学的实施与评价15.4 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技术等多个方面。
第十章 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一、水体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水体污染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 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 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 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被称作水体污染。
一、水体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水体污染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 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 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 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被称作水体污染。
一、水体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水体污染来源
1、工业生产废水
工业生产废水具有如下特点: ➢量大、污染范围广、排放方式复杂; ➢污染物种类繁多、浓度波动幅度大; ➢ 毒性、刺激性、腐蚀性、pH变化幅度大、悬浮物和富营 养物多; ➢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规律差异大,恢复不叫困难等特点。
一、水体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水体污染来源
四、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引起急性、慢性中毒
1、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是指芳香烃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所生 成的化合物。
特殊臭味,易溶于水,易被氧化,单元酚与余氯结合形成 氯酚既有特殊臭味。苯酚毒性大,易挥发。
四、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引起急性、慢性中毒
1、酚类化合物
其毒性作用主要是与细胞原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变性蛋白; 酚类化合物还可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刺激骨髓,进而导致全身中毒症 状。 进入人体后在肝脏解毒,大部分被氧化而丧失毒性,随尿液排出体外, 小部分被氧化呈多元酚。 当进入人体的量超过人体的解毒功能时,引起慢性中毒:头晕、头痛、 皮疹、皮肤瘙痒、精神不安、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和食欲不振、吞咽困 难、流涎、呕吐和腹泻等慢性消化道症状。 酚为非致突变物,却是一种促癌剂。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原理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解释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强调其研究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
强调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和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强调实验方法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并解释实验设计的原则。
第二章: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2.1 毒性评估方法介绍毒性评估的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解释不同毒性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并强调其适用性。
2.2 毒性参数的测定介绍毒性参数的测定方法,包括毒理学参数和生态学参数。
强调测定毒性参数的重要性,以评估化学物质的生态风险。
第三章: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毒理学研究3.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解释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强调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威胁。
3.2 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机制介绍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机制,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强调不同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差异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第四章: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毒理学研究4.1 有机氯农药的特性解释有机氯农药的化学特性和生物积累特性。
强调有机氯农药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和对生物体的毒性。
4.2 有机氯农药的毒性评估介绍有机氯农药的毒性评估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
强调有机氯农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第五章: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毒理学研究5.1 有机磷农药的特性解释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强调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环境分布。
5.2 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评估介绍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评估方法,包括神经毒性实验和代谢毒理学实验。
强调有机磷农药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六章: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毒理学研究6.1 重金属的来源和毒性介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如工业排放、农业使用等。
阐述重金属对生物体的毒性,包括它们的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作用。
6.2 重金属的毒性评估方法讲解评估重金属毒性的实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发育毒性试验。
《水环境毒理学》PPT课件
▪ 二.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线粒体、染色体)
▪ 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形态、种子、生长和繁殖)
▪ 四.种群和群落水平的毒性效益(藻类)
▪ 五.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物质、能流)
▪ 六.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 1.水体温度
▪ 2.水体PH
▪ 3.光照 (反应)
▪ 4.水流速和流量的影响(混a合、沉积)
水环境毒理学
环境系
a
1
第一节 水域生态环境概述
▪ 一.水域生态环境的特点 ▪ 水环境特点: ▪ 1)水密度大,具有较大的浮力 ▪ 2)折射性 ▪ 3)物质循环比陆地快 ▪ 4)复杂的垂直分层和流动性 ▪ 5)浮游生物代谢率高,繁殖快。
a
2
1.1我国饮用水卫生现况
▪ 一级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 0.98亿人 ~10%
a
4
长江水源的污染情况
a
5
滇池的富营养化污染
a
6
二、水域生态环境的组成
▪ 非生物:水 离子 气体 微量元素 胶体
▪
生产者
▪ 生物 消费者
▪
分解者
a
7
三、水中污染物的类型
▪ 水体污染指:
1、理、化、生、放射性等特性改变。 2、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如危害健康等。 3、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水质恶化。
水体污染物:
▪ There are 700 million people in China, whose drinking water is not safe.
▪ Fresh water availability per person in China, on average, are less than one third of the world average.
水环境毒理学.
白磷酸酶广泛存在于细胞中, 对任何一种蛋白进行催化脱磷酸化作 用。蛋白磷酸化与脱磷酸化是细胞内无所不在的反应, 正是这两种反应 的特定平衡协调着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过程。若这两种反应中的任意 一种改变了其活性, 则由之而来的将是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紊乱, 包括肿瘤形成过程的促进。
❖ 采用生物标志物作为敏感的生物效应“早期预警”工具,在环境质 量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Goksoyr 等提出:生物标志物是生 物体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有毒化合物时,在分子、细胞等水平上发 生异常变化的信号指标。如果这些异常变化先于严重的结构损伤, 标志物就有助于确定生物体所处的污染状态及其潜在危害,为严重 毒性伤害提供早期警报。
酶的催化活力是证明MFO 诱导作用存在最早和最常用的方法。在 正常鱼中, 由于EROD 和AHH 活力很低, 有时无法测出, 因此, 检测 EROD 和AHH 催化活力是确定鱼中诱导反应的最灵敏的方法。对胚胎 进行诱导剂微量注射可看到孵化后鱼苗中肝EROD 的诱导。用酶活力 测定证明诱导作用存在, 其方法较为成熟, 但是酶活性的表达需要酶蛋 白的一定结构的维持及辅因子的存在。由于野外条件的限制, 诱导剂和 内源性物质的存在, 这些都会影响酶活性的表达, 而且当样品量较少时 ( 如鱼卵、鱼苗) , 酶活性测定较为困难。
因此, 水环境中分子标志物作为污染的早期预警的研究要重点放在: ① 多种因子的综合污染研究; ② 生物标志物在野外水体的真实环境的早期诊 断和生态风险评价的应用研究; ③ 污染物对分子标志致毒机理的深入研究。
2.分子生物标志物在监测水体重金 属中的应用
❖ 重金属具有亲脂性、高富集性和难降解性,进入水体后容易在水生 生物体内积累,并随着生物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增加重金属的潜 在危害;水体中的重金属还能对生物产生显著毒性作用。
水体污染的毒理学危害PPT内容
1、水体污染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
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1)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
砷、铬、铵类、笨并(a)芘等,还可诱发癌症。
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
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
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
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
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
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
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
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
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
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
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3)水的富营养化的危害在正常情况下,氧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
溶解氧不仅是水生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而且氧参加水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污染物转化降解,是天然水体具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原因。
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
环境毒理学(听录音整理)
第一章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主要有:1、体外试验:(1)、微生物试验;(2)、哺乳动物体外试验(器官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2、体内试验: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有三种: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生物性迁移。
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吸附、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生物性迁移有三种形式: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这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在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该种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种污染的浓度)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系数(BAF)=生长发育前阶段污染物的浓度/生长发育后阶段污染的浓度)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系数(BMF)=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三种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化学转化作用: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
1、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2、在水体中的转化以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水解反应为主;3、在土壤中的转化以水解反应为主。
第三章:生物转运:各种环境污染物与机体接触后,在体内通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使外来化学物在体内发生位移,称为生物转运;毒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1.被动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用载体,不消耗能量)2.滤过(通过膜孔,以水为载体,不消耗能量)3.主动转运(逆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消耗能量)4.易化扩散(顺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不消耗能量)5.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在不同场所的吸收方式:1、在呼吸道:(1)、以气体和蒸汽存在的毒物,到达肺泡后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通过呼吸膜进入血液;(2)、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吸收,吸收情况与颗粒大小有关。
水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分析
水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分析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
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然而,在人类快速发展的同时,水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这些污染物对水生生物造成的生态毒理学影响已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一、水环境污染物的来源水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其中,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化合物、氨氮等。
二、水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水环境污染物对水生生物有复杂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这些效应可能是直接致死或亚致死,也可能是长期的慢性效应,如生殖障碍、行为改变、免疫抵抗力下降等。
1. 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重金属是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它们在水体中吸附到底泥中,被水生生物吸收到体内,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铅、镉、汞等重金属能引起鱼类的行为改变和生长减缓,导致脏器损伤,并可能在繁殖过程中引起异常。
另外,重金属对水生动物的免疫抵抗力有影响,使得它们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2. 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有机污染物是指来自工业和农业活动的碳氢化合物、氯化烃以及其他类似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经常被水生生物吸收和积累,影响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能引起生殖障碍和行为改变。
此外,这些有机污染物还可以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和免疫抵抗力。
那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更容易受到这些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3.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氨氮是由动植物的排泄物和底泥的分解产生的一种氮源。
高浓度的氨氮对水生生物有严重的毒害效应,特别是对硬骨鱼类。
氨氮在水体中会转化为有毒的氨,使鱼类的鳃受到直接损害,导致其呼吸困难和死亡。
三、水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为了了解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类型和浓度,人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监测体系。
水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各类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危害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
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
内容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
它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书籍环境毒理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有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等特点。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其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①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②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毒作用的评定,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动物实验方法进行的:急性毒性试验:其目的是探明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短时间接触后所引起的损害作用,找出污染物的作用途径、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并为进行各种动物实验提供设计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维管束植物各器官富集污染物的一般规律与
陆生植物相似,但器官之间的差异没有陆生植物
明显。它的所有器官都能吸收水中的污染物,都
可称为吸收器官。
生物在不同生育期接触污染物,体内பைடு நூலகம்集量有明
显差异。
水稻的根在不同时期对铅富集量大小顺序为:拨
节期>分蘖期>苗期>抽穗期>结实期。
七、影响污染物吸收和代谢的因素 1. 污染物的浓度: 2. 不同器官的差异:
长期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
1、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包括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2、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
3、自我调控能力下降。
六、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1. 水体温度:温度主要影响变温动物的生理过程,改变
生物的代谢活动和生物积累能力,同时也影响污染物质的酶
1. 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受其生活型的影响)
水生微生物和浮游植物主要是吸收水中的污染物,
尤其是离子态的污染物;
沉水植物既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又利用底泥中的
污染物;
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污染物来源最多,水、陆
(底泥)、空都有。
2. 水生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水体中的污染物进入动物体主要有三条途径:动物的体表; 鳃和肠道吸收污染物。
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和转移 1. 相对静水的水环境的特点(以湖泊为例) 湖边缘的潜水湖滨区,在这个区域内生存着大量的水
生植物、无脊椎动物和小鱼,在这个区域内形成了完整 的食物链关系。
由湖滨区向湖心的亚湖滨区,这个区域内的生物相
对较少。
深水区,在这个区域内由于很少有水的对流运动,水体
↓
秋沙鸭 22.8 ppm
↓
鹭鸟 26.4 ppm
↓
银鸥 75.5 ppm(放大150万倍)
第二节 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理 一、分子水平的毒性效应 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尽 快确定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进行早期预测。 检测的指标包括:DNA损伤、混合功能氧化酶和胆 碱酯酶等。
鱼脑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下降可以反映出水中有机磷和 氨基甲酸酯的污染程度。 鱼血清中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升高,指示水体中有机氯
杀虫剂和汞污染严重、鱼体内肝脏受损。
二、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
出现可见症状之前,植物在组织和细胞中出现的生理生 化和亚细胞结构等微观方面的变化:
1. 对植物根、叶细胞核的影响:如镉污染会引 起根和叶细胞内核变形,外膜肿大,内腔扩大,
种类的种群明显减小,其他的种类具有很大的波动变化。
五、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 在水环境中,污染物影响水生生物种群和群落结 构变化,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到损害。生态 系统中的相互作用亦可使水生生物种类组成发生 变化。 当污染物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持续作用于水生生 态系统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 生态系统健康受到影响,逐步走向衰退。
严重的核膜内陷。
2. 对植物根、叶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结构的
影响:如镉污染会使线粒体表现为凝聚性线粒体,
膜扩张;铅污染导致叶绿体膜系统溃解,叶绿体
呈球形皱缩等。
3. 对植物根尖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的影响:大麦根
尖经重金属离子处理后,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不同 程度下降。重金属对根生长的抑制主要是由于抑 制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同时,重金属处理后的细 胞中,有丝分裂出现异常,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
无机毒性物质;
3 有机无毒物质;
4 有机有毒物质,包括农药、酚类化合物、多环芳
烃(PAHs)、多氯联苯(PCBs)和表面活性剂。
从环境毒理学的角度,水体污染物分为:
物理性污染物:包括非溶解性污染物、热污染、 及放射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如酚类、苯类、 卤烃类、油类等;无机污染物,如砷、铜、铅、 镉、汞、氰化物等。 生物性污染:包括致病细菌、致病病毒及寄生 虫等。
水生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有如下特点:
(1)较小的动物体或处于食物链低营养级的生物,直接从 水中吸收污染物是一条主要的途径;而个体较大或处于高 营养级的生物,主要通过取食来吸收污染物。 (2)同一种动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 (3)在急性污染的情况下,动物主要从水中吸收污染物; 而在慢性污染的情况下,动物主要通过取食来吸收污染物。 (4)与食物的供应情况有关,食物充足时,主要通过取食
一般不易被生物转化和具有脂溶性的 物质容易在生物体内发生蓄积。
六、生物富集
不同种类生物、处在不同发育期的生物和不同的器
官生物富集规律不同。
以链鱼为例,其不同器官富集重金属铅的量从大到 小的顺序为:鳃>鳞>内脏>骨骼>头部>肌肉。 水稻各器官铅的富集量差别很大。各器官含铅量的 大小顺序为:根>叶>茎>谷壳>米。
四、种群、群落水平的毒性效应 1. 种群效应:较高浓度污染物使水生生物种群在短时
间内发生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趋于灭亡,而较低浓度下
长期接触污染物的生物种群可能对毒物产生耐性和抗性。
2. 群落效应:关于群落变化的研究多以大型底栖生物
为对象,因为其种类和数量多,生活相对固定且易于采
集。在受到严重污染之后,一些种类已不复存在,某些
的途径来吸收污染物。
四、污染物的代谢
水生生物可以通过体内的生物转化作用改
变它从环境中吸收的污染物质。
污染物质发生生物转化作用以后会影响其在环境 及生物体内的分布、积累及其毒性作用。
五、污染物的蓄积 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与其在生物体内的累 积和生物富集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脂溶性
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十章 水环境毒理学
第一节
转化
污染物在水体与生物体内的迁移
第二节 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理
第三节 水体污染对人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第四节
水域生态毒理学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杨 利伟在太空中拍摄到地球是一个兰色的星球。
水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水环境是人类生存空间 的重要组成。 水环境特点有: 1、密度大,具有较大的浮力; 2、具有折射性,能将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到大气 中,其长波辐射被吸收,水深处则以绿光为主;
相比显著增高。一般来说,汞和镉的细胞学毒性
最大,其次是铅和镍,再其次是铜和锌。
4. 对植物核仁的影响:在重金属作用下,大麦细
胞中核仁的结构和数量也发生很大变化。如出现 多核仁现象等。
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1. 对动、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防腐漆添加剂
TBT(三丁基锡)可引起软体动物的畸形等。
以及不易被生物体代谢分解的污染物质容易通过食物链或 食物网进行迁移和转化或者发生富集。
水体中的DDT浓度约为0.00005ppm
↓
浮游生物 0.04 ppm
↓
刚毛藻 0.08 ppm
↓
网茅 0.33 ppm
↓
蛤 0.42 ppm 鱼 1.24 ppm
↓
燕鸥 3.42 ppm
↓
河鸥幼体 55.3 ppm 成体18.5 ppm
链鱼体内铅的含量:鳃>鳞>内脏>骨骼>头部>肌肉。 水稻各器官含铅量为:根>叶>茎>谷壳>米。
3. 毒物的性质:渗透力强的种类,能穿透表皮并转移
到内部组织,渗透力弱的种类,则多停留在植物表面上。 污染物的存在形态直接影响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积累。 如污染物是以离子态、结合态、还是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 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由于种子中蛋白水解
酶活性严重受抑制,贮藏蛋白质难以水解为简单
氮化合物以满足幼胚发育的需要。
(重金属对种子萌发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3. 对动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水体中污染物对动物内脏的破坏作用极明显。(如氯丹
使鳟鱼肝脏退化;DDT使鳟鱼鱼苗肝脏出现空泡;有机氯和汞使
分解者:水底沉积物表面的数量为最多,因为这
里积累了大量的死亡有机物质。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50年来,生产和 生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不能循环利用,造 成水体污染,严重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 能和水资源的利用,还直接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20世纪60年代美国把水中污染物大体分为8类:
1、耗氧污染物;
3、合成有机物; 5、无机及矿物质;
2、致病污染物;
4、植物营养物;
6、土壤、岩石等冲刷下来的沉积物; 7、放射性物质; 8、热污染。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根据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
物性质及其污染特性,水体污染物分为: 1 无机无毒物质; 2 无机有毒物质,包括重金属毒性物质和非金属的
3. 光照:太阳光可以直接诱发有机污染物发生光解作
用,不可逆地改变了反应分子,影响其在水环境中的归 趋。一个有毒化合物的光化学分解的产物可能还是有毒 的。例如,辐照DDT反应的产物DDE在环境中滞留时间比 DDT还长。
4.水流速和流量的影响:影响污染物在水中的稀释
和沉淀量。
第三节 水体污染对人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释放也是一个污染物质的来源,比如有些水生生 物自身会产生一些生物毒物。
2. 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 (1)通过大气沉降或污水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 环境;
(2)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环境;
(3)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环境:
l 在化学品生产、排放、流通和使用过程中,有毒化学
物质或直接释放于环境,或随废水排入水体。 l 由于突发事故造成大量有毒化学品外泄,进而污染水 体(如油污染)。 l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处置不当,有毒化学品经淋溶、 渗透等途径进入水体。
3、水域中物质循环的速度比陆地快;
4、水域具有复杂的垂直分层和流动性; 5、浮游生物代谢率高、繁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