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生六种评量整理表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電腦化課程本位評量的應用
進行學習的分析
職業教育之評量應用
優點
具功能性
強調個別化
發現學生的學習潛能
評量與教學緊密相關
找出學生真正的困難,對學習提供實質的幫助。
目的是找出學生的潛能,而非鑑定或分類,可避免標記的問題。
以成功為導向的學習歷程。
減少受試者的焦慮:因互動性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當高
較不會低估文化不利或身心條件不利學生的認知潛能:分數代表學生答題結果離正確答案思考路徑的遠近。
信度及效度的問題:過程無法標準化
計分不易:評量者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同時進行計分。
過於耗費時間與精力。
信效度的問題:編製過程不嚴謹。
測驗品質良莠不齊
測驗進行:可以跨時間以相同的內容範圍對學生重複施測,了解學生進行補救教學後的成效。
步驟
1蒐集資料
2進行生態分析:
找出學生主要的生活領域常去的地方常做的活動須具備的技能評量學生目前的表現評估所需要的輔助。
3細列教學目標
4設計教學內容
5教學
1呈現問題
2學生解題:以放聲思考方式
3評量者分析學生可能的思考問題:以了解學生如何產生學習,同時企圖評量學習者是否有改變的潛能。
對象:每位學生都具有某一程度的行為潛能。
內容:隨個案生活的環境而改變。
過程:評量–教學–再評量。
目標:評估學生的潛能和個人學習表現的進步,不侷限學生當時的表現水準,也不和同儕比較。
原則:評量的過程中要同時探索提升學生認知改變所需介入的方法。
目的:評量獲得的資料常做為教師教學決策的依據。
測驗材料:取自學生的學習經驗中
評量與教學間能緊密結合:
可隨時了解學生的進步,並調整和改變教學策略。
編製過程簡單易行
評量訊息簡單明瞭易於溝通:
結果通常用分數或排名來表示。
不易導致標記問題:
以促使學生完成學習為原則。
能因應個別差異進行評量
缺點
評量耗時費力
生態環境難以成為教學情境
零類化的教學原則。
個別化的教學難以完全掌握
輔具的設計問題
4評量者誘導學生解答問題
5計分
1決定評量的主題和範圍
2以行為目標陳列學習內容
分析學習所需技能
3順序陳列學習目標
按照難易度決定教學的順序
4評量學生的起點行為
5進行教學
6評量學習狀況:雙向細目表
7整理成績:長條圖
運用原則
注重功能性:
以個案為中心,十分適用於中重度障礙學生。
兼顧心理與生理年齡
依據評量結果進行教學
名稱
生態評量
動態評量
課程本位評量
意義
透過各種方式,對學生在各種生態環境中的能力進行分析,以利於教師為學生設計功能性的學習目標並進行教學。(以個案的生態環境為中心進行評量)
一個不斷在流動的評量過程,包含教學前、中、後持續地進行。並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對學生進行能力的評估與提升其能力的教學過程。
對學科內容的學習表現進行評估,以確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教學需求。
注重在自然情境中進行教學
輔助需求的評量
職場能力之評量應用
掌握評量的目的
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施測
以自我標準參照為評量方式
以學生在不同時間的表現進行比較(例如協助量是否有減少)
善用後設認知晤談及放聲思考
對學習障礙學生的鑑定及應用
電腦化動態評量的應用
應用於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教學評量
於學習期間連續地評估
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
以「所要考的題材為所教的內容」為原則,以學生在實際課程內容上的表現做為教育決策依據的評量系統。
可從課程參照、個別參照、同儕參照三個向度進行。
目的
以個案目前及未來可能的生活環境所必需的行為功能為評量重點。
評估學生的學習潛能範圍,發掘學生未來表現的潛在水準。
分析學生的認知歷程
分析適當的教學介入策略
特徵
功能:依評量結果,調節教學結構、提供支援系統、增進學生適應的行為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