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考语文每日一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19030413

合集下载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新大纲】【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

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

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

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三年高考2018-2019_2018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2277

三年高考2018-2019_2018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_2277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2022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考点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检测含解析

2022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考点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检测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劳动的范畴和内涵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延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

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记·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

”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

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尚书·周官》中写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

先秦儒家关注的是一种“礼制”,而不是使用价值层面的劳动致富,也不是精神价值层面的劳动快乐,是一种自然分工的“伦理化”,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

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荀子在《天论》中所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表达了对勤劳耕作和勤俭节约的认同。

墨家是劳动者的学派,《墨子·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这是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

墨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成分,是民族振兴、国家进步的精神力量。

《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中写道:“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

”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持消极态度,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新人教版选修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试题含解析系列

新人教版选修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试题含解析系列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1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

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管理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儿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参考答案】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原弊[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Ⅲ)语文(附答案详解)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Ⅲ)语文(附答案详解)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Ⅲ)语文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1.(2019·福建省泉州市·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

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3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6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6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

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湖北省应城二中聂攀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

如孙犁的散文《黄鹂》,由实而虚,经过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

读完全文,经过一番揣摩,就可以领悟到溶化在艺术画面里的生活感受和得到的人生见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破坏人生和文艺“极致”的义愤。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1:1999年第23题第1问: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的失败,亦是合作塑像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又由于集体创造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那么这成功失败是属于集体,而不仅仅属于个人。

这段文字中的每一句话都明说着或暗含着作者的一种观点。

哪一句话表达作者对“教育的最大成功”的观点呢?首句说教师的“成功”,自然不是;次句说“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有点像,但不是。

2018-201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分析(江苏卷)

2018-201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分析(江苏卷)

高考语文阅读题分析(江苏卷)总述2016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着眼于《2016年江苏省高考说明》的相关要求,立足于大语文视野所关注的“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关系命题,基本保持了近几年试卷的结构、题型。

总体来说,题型规范,难度较前几年有所降低。

下面就阅读考查的试题作一评述。

惊喜的发现,今年文言文终于没有考佶屈聱牙式的说理的论述文了,而是选用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记叙类文本。

题型与去年一样,文言实词的理解较好解答,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也是表达简洁,意思清楚,没有故意在每个选项上设置重重机关为难考生。

古诗词鉴赏,依然是紧贴《考试说明》,材料选择了“唐诗宋词”中的宋词——辛弃疾的一首即兴感怀,借古讽今的词。

考题设置上由去年的三道题变成两道题变成了两道,比往年少了一道,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情感的感悟体会。

值得注意的是,此词涉及到《史记选读》中《李将军列传》里的相关内容。

同时,第11题的命题方式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第101页“品读与探讨”里第二题如出一辙。

可见,语文的教学要回归语文教材、注重知识积累,平时训练要扣本扣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会明》,文本讲的是一个旧时代军队中的伙夫的事情,借他的视角讲述那个时代生命的卑微和老百姓对生活的基本诉求。

选材的宽广程度超越了去年《比邻而居》,深入人性的根本,突显悲悯、卑微但又乐观、坚强的双面人格,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认识。

四个题目从概括情节、人物分析、情节作用和探究意蕴的角度出题,强调答题的精准度,答题角度的全面性。

答题过程中也可能遇到波折,但难度在正常范围之内,需要细心审题、理清答题思路。

论述类文本节选北师大教授郭英德的《成人不自在》,以孙悟空为例论述人面对“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中如何找到最佳位置。

选文体现对自由与约束的深层思考,摆脱了去年纯文艺理论的思考,既有文化色彩,又有现实反思意味,是一篇很不错的文化随笔,在设题上与去年类似。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

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

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

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

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

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

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

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

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

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

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

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

2018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1周阅读理解观点态度含解析

2018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1周阅读理解观点态度含解析

阅读理解观点态度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6•北京,D)Why College Is Not HomeThe college years are supposed to be a time for important growth in autonomy(自主性)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identity. However, now they are becoming an extended period of adolescence, during which many of today’s students and are not shouldered with adult responsibilities.For previous generations, college was a decisive break from parental control; guidance and support needed to come from people of the same age and from withi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however, continued connection with and dependence on family, thanks to cell phones, email and social media,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ome parents go so far as to help with coursework. Instead of promoting the idea of college as a passage from the shelter of the family to autonomy and adult responsibility, universities have given in to the idea that they should provide the same environment as that of the home.To prepare for increased autonomy and responsibility, college needs to be a time of explor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This process involves "trying on" new ways of thinking about oneself bother intellectually(在思维方面) and personally. While we should provide "safe spaces" within colleges, we must also make it safe to express opinions and challenge majority views. Intellectual growth and flexibility are fostered by strict debate and questioning.Learning to deal with the social world is equally important. Because a college community(群体) differs from the family, many students will struggle to find a sense of belonging. If students rely on administrators to regulate their social behavior and thinking pattern, they are no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finding an identity within a larger and complex community.Moreover, the tendency for universities to monitor and shape student behaviorruns up against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young adults: the response to beingcontrolled by their elders. If acceptable social behavior is too strictly defined(规定) and controlled, the insensitive or aggressive behavior that administrators areseeking to minimize may actually be encouraged.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young people are likely to burst out, particularlywhen there are reasons to do so. Our generation once joined hands and stood firmat times of national emergency. What is lacking today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adolescent’s desire for autonomy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n unsafe world.Therefore, there is the desire for their dorms to be replacement homes and not placesto experience intellectual growth.Every college discussion about community values, social climate and behavior shouldinclude recogni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importance of student autonomy andself-regulation, of the necessary tension between safety and self-discovery.67. 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continued parental guidance to collegestudents?A. Sympathetic.B. Disapproving.C. Supportive.D. Neutral.67. BDo you like shopping? Or does the thought of wandering round the shops fill you with terror? For some of us, shopping is an enjoyable way of spending our spare time and our money. For me, it’s something I would rather avoid. Thank goodnessfor the Internet! It’s more convenient to buy CDs, electrical items, even food, from the comfort of your sofa. But that’s not the only reason:pri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e can buy goods and services cheaper online. But sometimes the problem is knowing what to buy. This has led to a type of shopping called "showrooming".Showrooming is something I’ve done. I will go to a shop to see, touch and try out products but then go home and buy them online at a knock-down price. I’m not alone in doing this. Research by a company called Foolproof, found 24% of people showroomed while Christmas shopping in 2013.Amy Cashman, head of Technology at TNS UK, says the reasons for this new shopping habit are that"people are lacking time, lacking money and they want security about the products they are buying". She explains that consumers are not only shopping online at home but they are using the Internet in store or on their smartphones to shop around.But does this mean technology will kill shops? Certainly shops will change. They will have to offer more competitive prices or encourage people to buy more by giving in-store discounts or free gifts.We mustn’t forget that buying in a shop means you can get expert advice from the sales assistant and you can get good aftercare. It’s good to speak to a real human rather than look at a faceless computer screen but at least by showrooming, you get the best of both worlds!1. The two questions in Paragraph l are raised to .A. introduce the topicB. give two examplesC. compare different opinionsD. get answers from readers2. What does showrooming mean in the text?A. Trying in shops and buying online.B. Showing products in a room.C. Buying something in a store.D.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3. According to Amy Cashman, which is not the reason for showrooming?A. The lack of time.B. The comfort of the sofa.C. The shortness of money.D. The security of the product.4.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showrooming is .A. criticalB. neutralC. supportiveD. casual【文章大意】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新的购物方式——showrooming(先在实体店试选好,然后在网上购买)。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详释考纲内涵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

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

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如2002年上海卷第5题: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论述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优秀

论述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优秀

三、客观题和主观题
主观题
常见提问方式: ①(作者认为,)应该……才能……? ②“……”,这种说法正确吗? ③有人认为,……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 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④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有什么样 的复杂心情? ⑤作者引用……的用意是什么? ⑥请说明作者对……的态度。
三、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途径
一个原则:整体把握全文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分析文章 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三条途径:
①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 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 观点态度。 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 的观点。其标志性语词往往是“认为”、“以 为”、“感到”等。
例1:某年高考题第23题第1问:这篇《创 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相 关原文是这样的。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 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 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 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 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 此崇拜之活人。 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 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的失败,亦是合作 塑像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又是由集体 创造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那么这成功 失败是属于集体,而不仅仅属于个人。
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 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 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 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 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 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 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 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

高中语文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高中语文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山东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解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2020年高考必然考查到。

2018年高和2019年高考,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含解析)

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母题原题】【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新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必修1

新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必修1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例文略。

参考9月10日典例部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荐。

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

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

本考点考查的内容有: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选项。

作为文言文必考的题目,该类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也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设置答题陷阱。

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具体而言,其常见的陷阱有: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这是命题者最青睐的设误陷阱。

命题者在选项中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的说成坏的,小错说成大错,想法说成行动,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如此之类;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给考生造成干扰。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的褒贬感情和是非价值观。

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

可以一目了然;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眼就给人以明确的答案,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

因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应该是近几年来考试的热点和难点。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统观全文,筛选出可以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在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2)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方面情况去跟另一方面进行对照。

如议论文中,常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记叙文中常用侧面陪衬、烘托来加强正面人、事、物的表现,说明文中也有比较的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或起侧面烘托作用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

(3)从遣词造句或描写的形象中去体会。

文章不是无情物行文中一定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褒贬。

而在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

(4)借助于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如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整体把握文意和全文的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

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参考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试题分析】考生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判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态度,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

这些观点态度不是读者阅读时的认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

(1)“分析观点态度”指根据文意分析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分析支撑作者观点的论据。

(2)“概括观点态度”指根据作者对事物或事理的具体描述和阐释体会作者的意思,揣摩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观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开篇明义,直抒胸臆的;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的;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的;……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

大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现在在高考中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一般为3分。

但也有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的,如典例。

其常见的考查角度有:①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态度;②作者对文中事物的观点;③文章的写作目的与主旨;④作者抒发的情感。

这一考点常常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把握以下方面来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是删繁就简,锁定重点。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

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是留心结语,仔细推敲。

现在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传记,在这样的文章结尾大都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

如例题中结尾处的“故柳宗元曰”,《史记》的文段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

因此,大家一定要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综合分析,简要概括。

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了。

这就要求大家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藏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是借“题”解“文”,妙用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句,试题中对文章做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甚至总结出“倒读”一法,从列在后面的分析概括中巧妙寻找解读原文的钥匙,这也不无道理。

五是审视答案,再查疏漏。

审视答案常用的方法有:①代入法。

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

②析错法。

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错因。

③否定法。

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若否定不了时,表明答案准确无疑。

命题陷阱:1.不尊重原文,随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文中作者身上,从而拔高或贬低作者的观点。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地对观点态度加以评价。

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够明显或分散在文章各处,出题人故意断章取义,抓住只言片语,乱加褒贬。

一、课内阅读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②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③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血濡.缕濡:浸湿,沾湿。

B.人不敢与忤.视忤:逆。

意思是躲着对方目光。

C.请辞决..矣辞决:辞别,告别。

D.士皆瞋.目瞋:发怒。

2.请对选文中出现的五处“以”字做分类梳理。

3.中国古典小说中通常每一回都有一个回目,比如《水浒传》的第十五回回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回目的主要功能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某回书的故事梗概。

形式上一般采用两个基本对仗的句子。

请按照提示,为选文写一个回目。

4.第④段中荆轲对太子丹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第⑤段中在易水河畔他却又唱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前后矛盾的?请阐释一下你的理解。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D.然后以禁,则齐.齐:一致6.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

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

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一什么身份”等。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