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异化与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本质:异化与发展

摘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入手,阐述“社会关系总和”的非价值性及演进维度,着重阐析异化与发展问题。异化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其理论基石之一;异化是人的本质一种表现形态。人的本质是一个理论论述,不涉及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异化劳动下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问题,有价值悬设。发展的过程总是与异化相随,异化是发展的环节,发展的命题意义在于不断扬弃异化。

关键词: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异化;发展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门,资本主义与现代化在一定意义和范围内是同一的,经过百年发展,到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物质财富已经有了很大的积累,而且也正是在那个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对外扩张,侵占不发达国家为殖民地以掠夺原料和销售产品,或许可以这样说,全球化已经拉开了帷幕,只不过当时没有这个表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仍然可以说马克思的理论没有过时,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多启示和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苏联专家粱赞诺夫在20世纪20年代整理《巴黎笔记》时发现的。从20世纪30年代始,《手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学者据此将马克思的思想解读为人道主义的思想,而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手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受到广泛关注。《提纲》短小精练,是马克思的一个只有短短11条、不足1500字、为了“供进一步研究”而制定的新世界观的“纲”,对于人的本质做了明确的定义。《提纲》中关于“人”的思想是原则性的,这一思想在后来《形态》中得到充分的展开、深化和发展。

综观马克思的所有著作,特别是早期著作,有两个方面的背景值得我们重视,一是马克思的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其所表达的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明显的批判意识,看上述三部著作可以明显地体会这一点。任何的批判为了达到效果有时必定矫枉过正。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分辨。二是要把马克思的思想放在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来理解。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大量的社会财富,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对马克思著作中问题的理解应该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不应只停留于思辨分析和概念演绎。

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类”的本质,是整体的、历史地认识“类”的存在状态;二是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应该定位于“个体”人,主要着眼于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是综合的,既从“类”的高度认识人的存在状态,又立足于时代背景生活关注入的生存发展状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思想理解为人道主义

诚然是误读,但我们应该承认,马克思的思想有人道主义关怀。就其出身和受教育水平而言,马克思可以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他是一个“天才”,假使他从事其他事业,仍然必定成就巨大,但他却选择了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事业,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关心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以至于终其一生生活穷困潦倒。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尚的情怀。

一、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述,都会说到《提纲》。《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不理解社会关系,说费尔巴哈“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上述论述,同时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二是超越了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区别。我们都把它当作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定义性论述。通观《提纲》,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值得深思:

(一)“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非价值维度的中性表达

《提纲》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与清算,关涉“人的本质”的价值判断的痕迹不明显,仅仅从这个定义我们并不能得出马克思所要表达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理想,诸如人际关系的对立与和谐、个体的贡献与满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本质”是对事物的本原性的认识,能够经受横向差异比较和纵向变迁发展的考验,“价值”以效用和利益为基本底蕴,是在当下中凸显比较选择的倾向,两者不是一个直接对等的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马克思在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研究了他之前的许多哲学家的思想之后,特别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之后提出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对《手稿》关于人的存在的提升和总结,又是《形态》中深入论述人的发展理论的开启。

(二)“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立足于人“类”,又着眼于个体人,具有发展性特征

这个定义强调了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又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规定,那种“把社会关系和个人以及人的活动割裂开来,这样,实际上又把社会关系弄成了脱离人的活动的某种抽象物”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当我们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不要否认个体的人,更不要否认人的活动。因为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发展。

人的本质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演进中展现的。《形态》中指出,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劳动而达到自己生命生产的时候,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是自然关系,一是社会关系”。这里的“自然”涵盖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劳动生产对象的自然界及其资源。“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它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指个人进行生产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对于个体而言,是历史先在的,继承下来的。“个人怎样表现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人的社会性不同于动物的群体性,社会性主要指社会关系。马克思又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里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它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种社会关系是通过合作和交往体现的。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马克思强调社会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而是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一种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往方式,社会发展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发展。这里的“社会关系”仍然是一个非价值的表达。在他的“异化”思想中,“社会关系”隐含了马克思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二、异化:人的本质的一种表现形态

异化概念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在马克思之前,就出现了异化概念。“异化(M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字的alientio和alienare,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中文翻译成异化,以便和同化相对立,包含有异己化、对立化的意思”。简而言之,异化就是指人与其产物的关系,它的中心内容是反映人的活动对人的反作用,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由主体产生的客体总是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本身,或者说是被创造者对创造者的排斥和危害。马克思之前的很多学者论述过人与其产物的对立关系,但是“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才被提到哲学的高度。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了主体和客体(包括劳动者和商品)的分裂和对立,他认为,只有在劳动的异化(对象化)中,人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也只有劳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异化(对象化)是绝对精神回归本身的环节与必经之路。

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异化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全面地分析了异化劳动现象,认为社会生产中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异化劳动是物的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二是异化劳动是自我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三是异化劳动是类本质的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异化劳动是人同人相异化,即人同他人相对立,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不论从“类”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上述四个方面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异化,确证和发展人的本质的生产劳动因为其异化结果成为人的存在的对立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道主义或者人本主义。异化劳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批判总会矫枉过正,马克思的本意绝不止于批判,而在于建设,正如其墓碑上所言:“哲学家总是在不断地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很多学者将《手稿》视为马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