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一、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关键字: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
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
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70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1.1 北方建筑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1.1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
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
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
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
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1.1.2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其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建筑设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不同地方的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这种特征来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建筑设计,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首先,地理环境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各个地区拥有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由于地势低洼且多河流和湖泊,其建筑设计常常融入水系环境,流水、池塘等元素常见于成都的建筑中。
又如位于北方的内蒙古,寒冷干燥的天气让当地的蒙古包成为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
这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制约,也有人为的选择。
其次,气候条件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物需要采取不同的室内外布局和材料。
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式设计,以增加通风和采光,同时减少热量积聚。
而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则需要更好的保温和采暖设施,同时考虑到雪灾等极端天气条件。
这些因素都会在建筑设计上得到体现,成为地域性特征的一部分。
此外,文化背景也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习俗决定了建筑的外观、结构和内部布局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如风水学以及尊孔崇圣的思想。
而印度的寺庙和清真寺设计则反映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仪式。
有趣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现代建筑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标准化,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相似的场景出现在各个城市中。
这也导致了一种无特色、无特点的建筑风格。
因此,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对地域性建筑的认识和认同感。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及关系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及关系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的关系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的关系摘要:气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气候的地域技术。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条,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都有着其特定的建筑特征,也有着其不一样的气候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现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来分别对建筑特征与其气候条的关系进行总结。
我国区域可划分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这里只对其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几个典型省市进行总结。
关键词:不同地域建筑特征气候条关系■华北地区的气候条与建筑特征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20xx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 0°C (北京市气象局)。
1月-7至-4°C, 7月25至26°C O极端最低-27. 41,极端最高421以上。
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
20xx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亚洲南部地区的气候主要为热带和亚 热带,全年高温多雨,湿度较大。
关系
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主要体现 在通风和遮阳方面。轻盈的墙体和开 放的屋顶结构有利于通风,降低室内 温度。同时,大窗户的设计也有助于 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空调的使 用。此外,遮阳设施也是该地区建筑 的重要特点,以防止太阳直射导致室 内过热。
东部地区气候条件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湿润多雨,年平均降雨量较高,因此湿度较大。同时,由 于靠近海洋,夏季通常较为凉爽,而冬季则相对温暖。
大洋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南部地区建筑特征
由于南部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寒冷和干 燥,因此建筑通常会采用厚实的墙体 和较小的窗户设计,以保持室内温度。 同时,为了防止风吹雨打,屋顶通常 会设计成陡峭的。
02 欧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欧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01
02
03
建筑特征
木结构为主,墙体较厚, 窗户较小,屋顶陡峭。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 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关系
建筑特征适应了冬季寒冷 的气候,厚墙和窗户小有 助于保温,陡峭的屋顶可 以减少积雪。
欧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建筑特征
石材和混凝土结构为主,墙体较薄,窗户较大, 屋顶平坦。
04 非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非洲北部建筑与气候
北非地区气候干燥,大部分属于沙漠 和半沙漠地带,因此建筑多采用厚重 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以减少热量的 传递和蒸发。
北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 影响,常见尖顶、拱形结构和马赛克 装饰等,这些设计既可以反射太阳光 ,又能降低室内温度。
非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美洲西部建筑与气候
•· 适应多样气候,强调稳固和耐用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的特点●南北方民居的不同●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一、南方民居的特点南方一带气候温润,无严寒酷暑,房屋朝向均为南或东南。
这一地区民居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进深深,防热通风效果好。
另外在平面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做法,门窗基本采用低的槛窗及长格扇窗。
在造型和平面处理上变化繁多,非常自由灵活,悬山、歇山、硬山、四坡水屋顶皆应用。
民居墙身薄,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造成了明秀轻松的外观。
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予人以明快的感觉。
南方民居,能让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
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一般的民居,进门口便是一个天井,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
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
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也是一种景致。
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二、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在大家的印象里,多半是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城里的四合院。
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其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西北地区的窑洞,是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能美化生活环境,用材简单,手法自然。
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
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分析
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分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地理环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建筑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如山川、气候、土壤等都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域的土壤、石块、木材等资源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建筑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例如,在石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砖石结构建造厚重的建筑,如欧洲许多古老城堡的建筑风格;而在典型的沙漠地带,人们则倾向于利用沙漠中的沙石等材料耐高温特性,建造适应沙漠气候的特殊建筑风格。
其次,不同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也对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各地的气候形式千差万别,如炎热干燥的沙漠气候、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等。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必须考虑建筑的隔热保温、通风通气等因素,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师倾向于选用透气性好的材料,采用阴凉通风的设计,如西班牙的传统白色建筑;而在极寒地区,则需要采用保温材料、加强建筑结构强度,如北欧国家的传统木屋。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
山地、平原、河流等地理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形状、布局及结构设计。
以中国为例,古代汉族建筑的风格直接受制于地理环境。
山地地区的土家族使用坡屋顶和高墙,以方便排水和抗震;河流丰富的地区,如扬州等,注重对水利的利用,建筑布局常围绕河流而建,形成独特的水乡风情。
这些例子表明地理环境对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最后,地理环境还对建筑风格中的装饰和细节产生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不同,这种差异在建筑装饰和细节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海洋沿岸地区,建筑通常会运用海洋文化的元素,如船帆形状的屋顶、海藻纹饰等;而在内陆风景秀丽的山区,建筑则常常以自然元素如花卉、鸟类等进行装饰。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
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
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
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
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
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
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3.土楼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其主要目的是D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旅游景点推荐
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旅游景点推荐引言天气和气候是决定一个地区旅游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选择旅行目的地时,了解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最佳旅游时机。
本文将介绍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并为您推荐一些独特而美丽的旅游景点。
北欧寒冷的北极圈•在北欧地区,位于北极圈内的国家气候寒冷,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在冬季,北极圈之内的国家如挪威、芬兰和瑞典等有大片的雪地,提供了丰富的冬季活动,如滑雪、雪橇狗和北极光观赏。
•夏季,北极圈之内的城市如赫尔辛基等,白天颇长,温度适宜,是观赏独特自然景观和游览历史建筑的理想时段。
温暖的波罗的海•位于波罗的海周围的国家如丹麦、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气候相对温和。
•夏季,这些国家的气温适宜,阳光明媚,是享受海滩度假和水上运动的好去处。
•秋季,波罗的海沿岸的国家景色如画,树木变为绚丽的红黄色,是欣赏自然美景的最佳季节。
南欧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等地中海气候温暖宜人。
•夏季,这些国家拥有美丽的海滩和艳阳天,是度假放松和享受水上运动的好去处。
•秋季,地中海沿岸国家天气依然宜人,大部分地区避开了夏季的拥挤人群,秋天的阳光照在古老的城市上,别有一番风味。
热带岛屿•像塞浦路斯、马耳他和巴厘岛这样的海岛享有温暖的热带气候。
•这些岛屿拥有美丽的海滩和清澈的海水,是潜水爱好者和海滩爱好者的天堂。
•一年四季都适宜旅行,但夏季是最热的季节,也是人们前往这些热带岛屿度假的高峰期。
北美洲多样的气候条件•北美洲是一个拥有多种气候条件的大陆,从北部的极地气候到南部的热带气候,气候差异明显。
•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等北部地区,冬季非常寒冷,但夏季阳光充足,是观赏极光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在美国的加州和佛罗里达等南部地区,气候温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如沙滩度假、探索国家公园和追寻好莱坞的脚步。
南美洲热带雨林•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如亚马逊雨林。
•雨林气候湿润炎热,全年高温多雨。
(完整版)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
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
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
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
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摘要通过对地理环境诸因素的分析,从降水、气温、光照、风4个角度入手,阐述了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分析了各地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并且考虑了气候条件的重要性。
为利用气候创造出实用、安全、舒适、美观的现代建筑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气候;建筑;建筑特征;气候条件人类的发展进化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自然气候条件的差异,对不同区域的建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建筑是人类适应自然气候的产物,建筑的万千变化是气候复杂多样的结果。
本文从气候的几个因素人手,分析了气候对建筑的具体影响。
1.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
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
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不同地方气温也不同靠近南北极的地区气候寒冷而靠近赤道的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就有不同的建筑。
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与房址的选择上。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以起到保温保暖的作用。
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 cm,德国38 cm,波兰、立陶宛50cm,俄罗斯则超过63 cm 3。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不同地域的建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形成除了受当地人文文化的影响外,很大一部分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窑洞是陕北农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的深层文化,是陕北人民创造了窑洞这一民间艺术。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
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在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傣家的竹楼。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
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
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
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最后,再让我们回到我们的首都--北京,来领略北京四合院的风韵。
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3.土楼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其主要目的是D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地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一、国内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关系根据我国气候的五个划分区来选择所在区典型的建筑特征:1、严寒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总体分析: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做厚,窗户尽量做小,房间有火炕或者是其他采暖设备。
①东北民居: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厚,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
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
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
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
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
这样的窗户缺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
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据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两铺炕,也可能是一铺炕,一铺炕都是在靠窗户的南侧。
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
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
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的特征,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样式。
人类发展进化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1、华北地区的建筑特征
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2、华东地区的建筑特征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
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
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
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3、西南地区的建筑特征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
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4、西北地区的建筑特征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