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建筑形态地域特征初探
浅析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居住区设计
防冰雹和防雷措施;施工应考虑冬季寒冷期较长和夏季多暴雨的特 身体尺度和心理尺度的需求,并有无障碍设计。
点。
建筑帅阿尔瓦·阿尔托在帖米欧(Paimio)结核病疗养院建筑设计
1.2 夏季防热设计要求。a.建筑物夏季防热应采取环境绿化、自 充分考虑了病人的起居需要,而不是单纯追求理想化和抽象化的造
然通风、建遮阳和维护结构隔热等综合性的措施。b.建筑物的总体 型模式,建筑的每一个细部的处理都是从环境和生活出发,尊重医
这个工厂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你们是工厂的主人,要管理好这个
一代伟人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萦绕在我们后人的脑海
工厂,应该给全国的工厂做出榜样。”下午 5 时许,主席离开车辆厂, 中。六十一年过去了,三千六百万的龙江人民在主席题词精神的鼓
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当时哈尔滨最高的建筑物—— —国际旅行 舞下,学习奋斗,励精图治,各行各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哈尔
·236·
工程科技
浅析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居住区设计
冯玉茹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312)
摘 要:建筑方案设计对居住建筑得起着重要作用。建筑师从方案设计之初通过运用适宜性建筑被动设计方法,从而合理利用环境资 源,提高住宅建筑的生态化水平。因此建议设计者在工程设计初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充分发挥潜力使建筑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题,不时的插话做一些重要指示,他说:“当前城市的工作重心就是 “学会生产工作”、要“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告诫我们要继续
恢复和发展生产,我们进入城市了,要学会建设城市,管理好工业,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后来,中共黑龙江省委为永久纪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的艰巨任务。”针对哈尔滨建国初期百 念这一题词,特将省委创办的理论刊物定名为“奋斗”。
寒地建筑
寒地建筑分析建筑是时代产物,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综合反映。
基于不同地区、城市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应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
寒冷地区是一个具有特殊气候条件和丰富文化背景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亦呈现出寒地建筑自身的鲜明特色。
分析建筑物质形态与其背后的气候、文化、经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全面地把握寒地建筑形态的地域特征,创造更加合理、丰富的寒地建筑形态。
1气候条件1.1寒地气候特征研究地区气候,首先要了解气候的类型、特征以及温度、太阳辐射、风、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分析建筑如何适应、利用气候的有利因素,防止和改造其不利因素,为建筑的形态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我国《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中的温度分区为标准,本文中的寒地是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一IO ̄C的地区。
从全国建筑气候区划图中可见,这一区域包括广大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的东北部。
这些地区的共同气候特征是:①冬季严寒、漫长,采暖期(年日平均温度<5 ̄C的天数)均在145天以上;②夏季无酷暑,短暂,平均气温≤25oC,相对湿度≥50%;③年降水量200~800ram。
除了以上特征外,其他一些气候因素往往也会成为影响寒地建筑创作的制约条件。
如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短,太阳入射高度角偏低,盛行西北风和偏西风,并有大量降雪等。
1.2适应气候的建筑功能要求一般来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气候环境应当具备:充足的阳光,不过分剧烈的温度变化,柔和的风以及中等的湿度。
然而任何一个气候区都不可能每时每刻提供如此适宜的自然气候环境,恶劣天气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筑成为满足人类生活舒适性的“庇护所”。
由于寒地存在年平均气温较低,日照时间短,风沙大,冬季降雪等特点,建筑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气候的功能要求。
一方面,寒地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加大了建筑的能源损耗,使寒地建筑的保暖和节能成为首要问题;另一方面。
浅谈寒地农村乡土建筑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浅谈寒地农村乡土建筑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针对寒地农村乡土建筑,从乡土居住形态对乡土生活的适应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向传统乡土居住形态学习的有效途径,立足我国寒地这一特殊地区,研究适应该地区乡土生活的居住形态,从而促进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寒地乡土建筑现状特征发展趋势传统寒地农村乡土建筑受建筑技术水平的制约,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各种有利因素,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具有丰富多样的地方建筑形式、空间构成和细部构造。
农村乡土建筑是生活、生产、劳作的基础,是传统与习俗的载体,根植于大众生活之中,是基本的建筑状态,最初体现着生存的根本需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更是进一步加强。
1.寒地农村乡土建筑现状我国寒地的地理纬度偏高,在严寒的冬季,获取日照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要求建筑之间需要较大的间距。
形成低密度的聚落建筑群。
大多数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采用“一”字形,而院落建筑的围合形式,多为“U”形布局的三合院式平面,满足基本的采光、日照要求。
我国寒地乡土建筑的就地取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形态。
1)寒地乡土居住建筑采用独特的火炕供暖方式,满族的“万字炕”或“蔓子炕”,汉族的“南北炕”,朝鲜族的“地炕”,在保证室内适宜的气温的同时,为室内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形成以“炕”为中心的家庭起居生活,极具有地方特色。
在吉林地区许多民宅中,将北向外墙做成双层的,利于抵挡严寒,同时,两层墙间的空间,可作为储藏间,具有一定的功能意义。
2)寒地山区木材是可以广泛利用的资源,多用木头搭垒建造房屋,还用木片搭瓦,用空心树做烟囱;木头垒成的房屋又称为“井干式房屋”,是一种特色地方木构建筑形态。
3)寒地平原,最常见的民居是”草坯房”或称“土坯房”。
“土坯房子篱笆寨”,是民间百姓对这种房屋的概括。
老百姓用草和泥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
在阳光下晾干,用来垒屋。
土坯盖房,冬暖夏凉,经济实惠,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住宅形式。
浅析寒地民居特点及对节能低碳的探索
浅析寒地民居特点及对节能低碳的探索第一篇:浅析寒地民居特点及对节能低碳的探索浅析寒地民居特点及对节能低碳的探索[摘要]:寒地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与气候条件,广泛分布于地球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本文概述了我国寒地地区气候特征和对当地建筑形式的影响,国内寒地民居在应对寒冷气候的技术处理办法以及在节能减耗等新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介绍了发达国家寒地地区住宅建设的关键技术,包括能源节约,低碳环保等方面的的研究与探索,阐述寒地开发新技术的国际经验对国内寒地民居改造技术的启示,和对未来我国东北寒地地区民居建筑技术革新的建议[关键词]寒地民居节能环保新技术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与大自然不断抗争的智慧的结晶,旨在创造一个微环境来满足人满对健康和安全以及生产过程的需求。
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及气候地理环境等的综合体现。
建筑是城市是标志,在不同地区,建筑应该具有它独特的地域性。
在建筑实践中,气候因其作为主要影响因素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建筑”和“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从起初躲避自然灾害,保护自身健康安全开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在长期的建筑活动中,人们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积累经验,逐渐形成自己地区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一、我国寒地地区气候特点我国寒冷地区分布广泛,其中囊括东北大部分地区,与其他寒冷地区的分布状况不同,我国东北地区和处于相同纬度的国家相比,冬季的温度与高于我国纬度的国家相持平,例如俄罗斯,芬兰,挪威等国家。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北纬40至55度之间,在我国东北部,亚欧大陆东侧,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
地域辽阔,包括东三省及内蒙古的一部分。
处于寒温带的东北地区,有着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受东西伯利亚寒冷气流的影响,成为同纬度中温差最大的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东北地区在冬季日照时间普遍较长,并且日照角度偏低,可以更深入的射入住宅之中,所以冬季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
浅论寒地建筑屋面形态设计要点
浅论寒地建筑屋面形态设计要点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冬季时间长,温度较低,整体的季节性差异明显。
因此在北方的建筑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地域性,将气候要素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候的严寒,在南方地区很多优质的建筑设计理念都无法在严寒的北方地区实现。
近些年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技术提升,北方地区的建筑的屋面形态逐步突破了技术瓶颈,建筑模式得以优化更新,并致力于与城市的整体环境相整合相协调。
一、寒地建筑屋面形态的设计要点1.形态差异寒冷的气候会为建筑带来多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北方寒地建筑设计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厚重、规整,在位置以及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阳关照射,并在在方向上尽量避免寒风侵袭。
在建筑实践中,北方大多数建筑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通常利用很多南方建筑优秀的设计理念以及外形结构,打造出观赏性较强的建筑,然而这种方式不仅增加工程造价,还而也很难适应北方地区的寒地特征,因此在形态上的差异是寒地建筑与普通建筑最主要的差异之一。
寒地建筑在设计上利用封闭式阳台特点,最大程度减小内部热量消耗,不要一味追求空间的通透感而降低寒地建筑自身的功能性与实用性。
2.环境差异寒地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在气候比较严寒的地区,最大的差异就在建筑所处的环境上。
因此在设计上,要充分融入地域性特征,以免导致设计不合理、造价偏高和建筑功能缺失的弊端。
例如北方地区的冬季气候较低,且环境萧肃,许多建筑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到气候特征,为了美观性加入许多生态绿地以及小湖泊等,但是由于环境差异,这些设计的功能的很难充分发挥,而且在后期的维护花费大量资金。
3.技术差异现代的建筑技术强调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因此寒地建筑在设计中,更要注重技术的实用性以及有效性。
在寒地建筑的屋面形态设计中,要从环境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环境特征,并且结合建筑本身的功能,不要一味流于形式,更要发挥建筑的技术性功能。
在建筑技术的应用方面,要重视实用性,例如寒地建筑要注重保温技术的应用,并适当调整其他方面的耗能指标,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而且实现与城市环境的相整合。
浅析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
ACADEMIC RESEARCH | 学术研究80一、引言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对建筑工程的施工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寒地建筑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无法充分利用先进的建筑工程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建设趋向于经济化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两者的关系,促进北方寒地建筑的发展。
同时,需要强化寒地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
寒地建筑设计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建筑风格特点不突出。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本文对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展开分析。
希望对寒地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北方地区寒地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寒地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较长、干燥且温度较低。
这种较为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制约着我国东北地区建筑工程的发展,尤其是在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影响较大。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使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需要排除所有不利因素,如地区总体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较低,交通状况较差。
此外,东北地区由于受到气温较低的影响,许多先进的建筑设计思路和经验无法适用,设计工作开展较难。
目前随着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快,建筑环境也不断提升。
同时东北地区建筑设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仍然存在,仍以参考其他地区建筑设计为主。
存在缺乏本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建筑设计理念,导致东北地区建筑设计体系不完善、秩序混乱。
东北地区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自身特色的发展。
主要的原因是建筑设计思路没有针对性,对地区地形和气候环境分析不到位。
1.建筑设计形态差异为了将东北地区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建筑设计上,北方寒地建筑设计应加强自身特点的建立,尤其是厚重性和规整性。
对于东北建筑布局上,应着重注意采光设计,并避免空间组织受寒风过分侵袭,提高采光和抗寒风能力。
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建筑设计思路还是主要借鉴南方地区的城市建筑风格。
东北高寒地区居住建筑构造形式分析与探讨
东北高寒地区居住建筑构造形式分析与探讨作者:郭建郭婺张道明王丹丹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6期摘要:根据东北高寒地区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特点,基于现代的建筑设计理论,分析、研究该地区居住建筑的建筑形态及居住模式。
通过对居住建筑平面设计、形体处理、构造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应注意整体结构的布局合理,考虑细部的优化设计,改善东北高寒地区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质量,营造居住宜人的建筑环境。
关键词:东北高寒地区;居住建筑;建筑构造中图分类号:TU2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085 — 03新时代的发展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的便捷,同时在建筑方面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东北地区,通过新时代的建筑创造力,应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建造的节能环保、生态的居住建筑,不仅促进东北高寒地区绿色节能的居住建筑形式,结构类型转型升级,同时也推动了城镇居住建筑、结构、节能一体化设计技术升级与普及推广。
具有东北特色宜人的居住建筑布局形式,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构类型,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可行的居住建筑,将营造出良好的宜居建筑环境,实现东北高寒地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高寒地区居住建筑形态东北高寒地区冬季漫长寒冷,持续时间占全年的1/3以上,冻土期长、冻土深、多风雪;夏季短促且不炎热。
冬季一般时间可持续为当年11月份开始至第二年3月结束,这期间盛行偏北风,早晨和夜晚多烟雾、粉尘等且降雪较多、寒风刺骨。
冰冻期可长达4个月,越偏向北方越寒冷,冬季持续时间也越长。
在非降雪期,以晴天居多,寒冷且干躁。
春、秋两季气候特点相似,春季一般是3月末或4月初至5月、9~10月为秋季。
春季气温升高较快但不很稳定,昼夜温度起伏大,可谓是乍暖还寒。
由于此时的温度波动大、复杂多变且冷暖交替频繁,常有“倒春寒”“春寒料峭”之说,另一个显著的气候特征是多沙尘、大风。
寒地城市的特色风貌营造初探——结合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案例
寒地城市特色风貌营造初探——结合加格达奇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案例岳晓婧摘要:我国北方地区拥有许多具有典型寒地气候特征的城市,随着城市快速建设和发展,伴随着寒地城市自身风貌特色的缺失,因此受到规划设计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基于寒地城市特征分析、国内外相关城市建设方法经验借鉴以及寒地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实践,就如何营造寒地城市特色风貌进行了初步归纳,从总体城市空间格局、公共开敞空间、建筑空间以及城市色彩四个层面提出了寒地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寒地城市;城市特色;风貌1.寒地城市的概念1.1概念界定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1。
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º以北,如加拿大、美国、冰岛、瑞士、日本、俄罗斯联盟、中国以及中亚的伊朗、阿富汗等国家,每年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平均气温在0º或0º以下2,并伴有降雪、昼短夜长现象,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都属于较寒冷的地区3。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部最冷地区,本文结合的案例加格达奇就是我国北方寒地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1.2寒地城市风貌气候影响要素寒地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主要受以下几方面气候要素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严寒地区城市设计应以解决保温问题为首,这也是寒地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依据。
风:城市空间格局受到风向和风速两个变量影响,街道走向合理布局、建筑空间有机组织以及科学的空间规划手段可引导风向和降低风速,良好舒适的风环境营造是实现寒地城市景观空间架构和舒适性的重要手段。
太阳辐射:冬季充足的日照极大的影响着严寒地区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布局、建筑群体组合和单体布局应满足合理的日照间距、场地向阳空间最大化以获取充足阳光,这是寒地城市特色空间布局的出发点。
降雪:频繁的降雪往往给寒地城市带来雪清理和利用方面的问题,有效的城市特色空间组织可大幅度提高积雪的清理度和雪利用率。
浅谈寒地建筑形态的适寒设计理念
浅谈寒地建筑形态的适寒设计理念引言:任何一种建筑形态都与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与此同时,建筑形态对资源的消耗情况也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何在低耗能的目标下,建设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不仅成为建筑商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
那么,在气候较为寒冷的北方地区,其建筑将会是一种什么形态?面对寒冷的气候环境,聪明的人类将以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抵御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在下文中对寒地气候环境和建筑形态的关联性进行相关研究。
一、寒地气候环境与建筑形态应变的关联机制世间万物的存在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同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客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无法改变客观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我国北方地区,属于大陆性和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越往北冬季更为漫长,最冷甚至达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受这种特殊气候的影响,生活在北方的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并适应变化中的环境,其建筑形态上也在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
建筑形态的改变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环境选择、因地制宜的结果,是动态适应的过程。
气候环境和建筑形态在绝对的运动中建立起自动调节机制,建筑形态能够在环境中保持高度敏感,从而不断适应环境的任何微妙变化。
建筑如同生长在环境中的植物,都需要扎根于土地,在大地中汲取养料,需要沐浴阳光、滋润雨露,在与自然界亲密接触中获得永生。
然而,这种汲取和获得并不是无节制的,气候环境与建筑形态应变之间的关联机制还应该遵循"低耗能"原则。
实现低耗能目标的建筑形态是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结果,同时符合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我国,建筑节能经历了漫长而又艰难的发展过程,现阶段低耗能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节能50%以上的标准,即以采暖区当地一个采暖期每建筑平米标准煤耗量的节能比例。
具体而言,低耗能建筑是指尽量不用或少用一次能源,而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物进行采暖和制冷。
东北寒地民用建筑设计分析
东北寒地民用建筑设计分析摘要: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东北的建设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特殊的气候为东北寒冷地区建筑设计带来许多制约条件。
本文浅析了东北寒地民用建筑的结构形态等特点,对寒地民用建筑的设计要点进行了简要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东北;民用建筑;设计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且漫长,以敦化市为例,市区年平均气温2.6℃,10月末至次年4月初城区温度达到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为-39℃。
气候条件成为了东北寒冷地区的民用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民用建筑设计上防寒措施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因此对于设计和开发人员不但要考虑到民用建筑的布局美观,还要选择适应气候条件的建筑形态,应用符合当地环境的工程技术。
1.形态结构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为抵御气候影响,该地区建筑的形态构成多以厚重、敦实、规整为主。
民用建筑楼宇排列整齐,与南方相比较为密集,建筑墙体厚重且保暖[1]。
开发人员在布局规划程中会争取更多阳光,在空间组织的设计上避免寒风侵入。
民用建筑的群体布局遵循寒地气候,多为防风御寒的群体布局,设计者通常以阳光院落化解风寒、竖向屏障阻挡风袭、空间梯度诱导风势。
同时采用集聚收缩的单体形构,建筑造型简洁、规整,避免了复杂的轮廓[2]。
在空间应变上趋利避害,更加重视建筑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如门厅、楼梯间、阳台、地下室、屋顶平台、空中花园的热缓冲区域规划,为住宅增加一个良好的温度阻尼区,减少外围护体系热损失,提升室内空间热舒适度。
2.环境设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住宅环境和居住体验的要求也不断攀升。
近年来民用建筑在环境设计中出现许多创新点,以南方地区尤为突出,各种新颖、美观的住宅环境设计吸引了大量居民的眼球。
但在东北寒地环境设计中,忽视地域条件和气候特点,盲目引进、移植不适合本地域且代价高昂的“新规划、新景观”的现象反而会导致居民的居住体验舒适度下降[3]。
建筑师要考虑适应寒地气候和生活习俗的环境,设计便于居民使用和后期维护的住宅环境,避免因冬季的漫长寒冷带给住户消极的生活体验。
寒地建筑外界面形态的探究
寒地建筑外界面形态的探究课题信息:寒地建筑外界面低能耗形态的设计研究,吉教科合字[2015]第277号,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最初的建筑是抵御外界恶劣自然环境的场所,其本质是人们用来与外界分割的空间体。
建筑表皮是包裹这个空间体的"外套",是划分内外环境的界面,内外的交流都要从中经过,它具有庇护自身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双重功能。
而建筑外界面的各种形态,需要技术保证才能实现,同样,它又始终受到技术环境的客观影响,二者互为作用,相辅相成。
1建筑外界面的概念解析界面作为建筑的专用名词特指围合空间的三个面--底面、垂直面、顶面。
作为空间的外在形式普遍存在于建筑中,并依赖于具有一定体积、强度和材质等物理指标而具有实体性质。
建筑的本质是由界面围合的空间,空间因实体才具有使用价值。
实体界面将抽象的设计观念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形象,使建筑成为具有实用功能又蕴涵意义的空间环境,并由此引出界面的色彩、式样、质感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们对建筑的认知,并通过界面对环境产生诸多影响[1]。
2寒地建筑外界面形态的生态技术表达2.1经济技术表达寒地占据我国北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对外交流闭塞,造成了寒地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存在一定局限,极大地限制了建筑外界面形态的创新和进步。
南部地区的一些先进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由于造价偏高、维护复杂,很难在寒地推广。
运用现代技术去适应气候特征,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最少的能耗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有技术表现倾向的建筑形态,是寒地建筑设计要解决的新课题。
2.2建筑技术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建筑中技术因素不再被动地支撑着建筑形式或仅仅作为其实现的手段,而是作为造型要素直接参与到建筑形态的塑造。
同时,建筑技术手段自身的变革,也会超越风格流派等文化因素,对建筑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寒地区域受自身寒冷气候的影响,使得建筑外界面设计创作受到束缚。
严寒地区建筑结构防冻胀解读
该商业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强化了地基处理,增加了保温措施以减少温度变化对结 构的影响,并定期进行维护检查,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冻胀问题,确保了建筑结构 的稳定性。
失败案例:某桥梁工程
• 总结词:忽视防冻胀设计、材料选择不当、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
• 详细描述:某桥梁工程在严寒地区施工过程中,忽视了防冻胀设计,材料选择不当以及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导致建筑 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冻胀问题,影响了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05
工程实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某住宅小区
总结词
合理设计基础、采用抗冻材料、加强施工监控
详细描述
该住宅小区位于严寒地区,通过合理设计基础结构,采用抗冻胀性能良好的建 筑材料,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控,成功避免了冻胀问题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成功案例二:某商业中心
总结词
强化地基处理、增加保温措施、定期维护检查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热工要 求,合理确定保温层厚度,确保保温 效果。
排水设计
地面排水
设置合理的地面排水设施, 及时排除地表积水,避免 积水结冰对建筑物造成危 害。
屋面排水
合理设计屋面排水系统, 确保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结冰对屋面造成破坏。
管道防冻
对暴露在室外的水管、消 防管等管道进行保温处理, 以防管道因冻裂而损坏。
严寒地区建筑结构防 冻胀解读
• 严寒地区概述 • 冻胀现象及其影响 • 建筑结构防冻胀设计 • 新型防冻胀技术 • 工程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目录
01
严寒地区概述
严寒地区定义
01
02
03
04
05
严寒地区是指气温长年 较低,通常在零度以下 的地区。这些地区可能 包括寒带、亚寒带和寒 温带等。
小寒的冬季农村建筑风格
小寒的冬季农村建筑风格冬季是寒冷的季节,而在农村地区,冬季的建筑风格更加独特。
小寒的冬季农村建筑风格充满了温暖和舒适的氛围,同时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本文将探讨小寒时节农村建筑的设计特点、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室内布局等方面。
一、农村建筑设计特点小寒时节的农村建筑风格与其他季节相比,更注重保温性能和防寒保暖。
建筑的整体设计通常采用紧凑且坚固的结构,以减少对外界冷空气的侵入。
同时,墙体和屋顶的施工也更加注重隔热材料的选用,以有效地减少热量的散失。
另外,小寒时节的农村建筑在设计上也融入了一些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它以简洁、朴实为主旨,大多使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和装饰,体现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二、建筑材料的选择在小寒时节的农村建筑中,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至关重要。
首先,建筑材料应具备较好的保温性能和抗寒性能。
例如,在墙体的选材上,通常选用具有较强保温效果的砖块或保温板,这可以有效地阻止冷空气的进入。
其次,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农村地区通常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因此选择具有环保认证的木材、竹子等天然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更好地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三、室内布局在小寒时节的农村建筑中,室内布局也十分重要。
合理的室内布局可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照明。
通常,农村建筑会将主要的生活区域朝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以利用太阳能的辐射。
同时,室内布局也应注重采光和通风,保证空气质量和室内的温暖。
四、小寒的农村建筑风格与当代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增长,小寒的农村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引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和新材料,将当代建筑元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农村建筑风格。
总结:小寒的冬季农村建筑风格以保温性能和舒适度为设计重点,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室内布局。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满足了农村居民对于保暖的需求,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和历史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寒的农村建筑风格也逐渐与现代化相结合,展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魅力。
寒地木结构景观建筑的设计初探
寒地木结构景观建筑的设计初探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北方寒冷气候区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酷热,春秋两季气候干燥且常有风沙天气。
这些地域性气候特征是建筑材料和技术选择方面所必须应对的自然条件。
木结构建筑具有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等优势,因此,在严寒地区推广使用木结构建筑形成趋势。
文章重点就寒地木结构景观建筑的设计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寒地;木结构;景观建筑;设计目前,我国建筑业主要采取的结构方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然而这种结构体系不利于节约能源,而且材料损耗大,因此难以适用于当今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由于寒冷地区冬季漫长,不利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施工。
木结构建筑具有绿色节能的特点,同时具有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施工周期短、安全系数高等优势,因此符合我国绿色生态发展的国策。
一、木结构景观建筑在寒地应用的优点木结构是中国历代传统的建筑体系,但由于材料单一,大量使用未加工的原木,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而且未加工的原材料在耐火、防腐等方面性能都较差,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形势要求。
当今,木结构建筑制作工艺越来越现代化,材料更加多样化。
因此,寒地木结构景观建筑在寒地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木结构景观建筑的气候适应性优势木材是一种绿色的节能材料,由于具有大量微孔结构,其导热系数低、热阻值高,具有天然的隔热、保温性能。
木结构建筑屋顶、墙体等热阻值都远高于混凝土建筑。
在相同节能标准条件下,木结构景观建筑可以减少许多保温材料,从而减少墙体厚度,增加更多的可利用空间。
同时木材又是一种可以回收利用、自然降解的材料。
(二)木结构景观建筑的装配化优势木结构景观建筑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装配式技术搭建完成,其承重构件、木组件等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输至施工地点,进行现场组装,规模较大的木结构景观建筑可采用吊装拼接完成。
装配化建造可以缩短施工周期、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冬季施工带来的各种问题。
(三)木结构景观建筑的结构“韧性”优势木结构建筑构件之间采用“柔性”连接,使建筑结构在承受较大荷载的同时,允许通过形变来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对于瞬间冲击载荷和周期性疲劳破坏,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寒地气候条件下城市建设初探
寒地气候条件下城市建设初探王小树[摘要]建筑是反映城市建设和发展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要素,不同地区城市的气候条件,建筑应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及建筑形式。
文章从分析气候因素在环境要素中的重要性及寒地城市气候特征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出发,通过探讨世界发达国家寒地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发展,由此对我国寒地城市建设提出了相关思考。
关健词:寒地城市;气候特征;生态建筑;城市建设Discuss of the Winter Cit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limatic Change influenceWang Xiao-shu[Abstract]:The building is the foremost and direct element in city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should be have its special region characteristic and building form because of the dissimilarity climatic condition.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climatic factor is importance in environmental factor and the climatic features of winter city have some influence in c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oncrete measur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winter city construc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orldwide, and proposes relative perspective for winter city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Winter city; climate features; Ecosystem building; city construction1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建筑是时代产物,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综合反映,基于不同地区、城市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建筑形态。
寒地建筑
寒地建筑分析建筑是时代产物,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综合反映。
基于不同地区、城市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应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
寒冷地区是一个具有特殊气候条件和丰富文化背景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亦呈现出寒地建筑自身的鲜明特色。
分析建筑物质形态与其背后的气候、文化、经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全面地把握寒地建筑形态的地域特征,创造更加合理、丰富的寒地建筑形态。
1气候条件1.1寒地气候特征研究地区气候,首先要了解气候的类型、特征以及温度、太阳辐射、风、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分析建筑如何适应、利用气候的有利因素,防止和改造其不利因素,为建筑的形态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我国《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中的温度分区为标准,本文中的寒地是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一IO ̄C的地区。
从全国建筑气候区划图中可见,这一区域包括广大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的东北部。
这些地区的共同气候特征是:①冬季严寒、漫长,采暖期(年日平均温度<5 ̄C的天数)均在145天以上;②夏季无酷暑,短暂,平均气温≤25oC,相对湿度≥50%;③年降水量200~800ram。
除了以上特征外,其他一些气候因素往往也会成为影响寒地建筑创作的制约条件。
如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短,太阳入射高度角偏低,盛行西北风和偏西风,并有大量降雪等。
1.2适应气候的建筑功能要求一般来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气候环境应当具备:充足的阳光,不过分剧烈的温度变化,柔和的风以及中等的湿度。
然而任何一个气候区都不可能每时每刻提供如此适宜的自然气候环境,恶劣天气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筑成为满足人类生活舒适性的“庇护所”。
由于寒地存在年平均气温较低,日照时间短,风沙大,冬季降雪等特点,建筑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气候的功能要求。
一方面,寒地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加大了建筑的能源损耗,使寒地建筑的保暖和节能成为首要问题;另一方面。
寒冷区域论文建筑生态特点论文
寒冷区域论文建筑生态特点论文摘要:今天的中国。
城市化的进程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
立足于丰厚的建筑传统和当代的观念和技术。
在解决大量建造的需求的同时。
不要忘记造福子孙后代。
生态设计是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重要策略之一。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实践。
1.寒冷区域建筑气候的特点1.1寒冷地区的地域和气候特点地域和气候条件是居住建筑建设时首先面临的自然挑战。
它直接关系到人居环境的布局形态模式和舒适性。
在极端气候环境中。
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居环境的结构形态、道路系统、建筑布局、开放空间设计等。
对特定地域和气候条件的把握是绿色居住环境的重要内容。
因其特殊所以就更需要设计来反映它、表达它。
我国寒冷地区范围广,其四季分明。
冬季漫长。
地形地貌多样。
自然和人文传统丰厚。
长期以来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居住建筑特色。
同时。
我国寒冷地区大多在内陆,经济、信息和意识相对沿海地区落后。
居住建筑在中国城市化和住宅商品化的背景下。
在设计上因袭南方流行的建筑。
缺乏对所在地域和气候的分析和研究。
1.2寒区的居住建筑传统寒区传统民居建筑是古人长期对寒地环境的选择和适应。
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生活经验总结。
它融合了宗教及民间信仰,神性、艺术及日常行为于一体,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朴素的自然环境观的理解及对理想居住模式的追求。
其中基于风水传统形成的负阴抱阳的规划格局。
背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
前方开阔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
可以得到良好的通风。
四周的小山可以起到防风、防洪的作用,形成适宜的小气候。
周围的水源既保证了生活用水又为发展农牧渔业提供了方便:合院的居住单元,使得居住形式和自然环境有很好的结合,对于采光、通风、蓄热有好的效果;火炕、火墙、火炉、火地以及火盒等等的建筑构造。
使得室内温度在寒冷的冬季也温暖如春。
建筑材料一般为砖木泥土陶瓦。
以今天的生态环境理论的角度来看。
其居住建筑和环境和自然、气候、地域人文有很好的结合,尽管营造技术和舒适度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关于寒地城市建筑色彩独特性及特定文化内涵的研究
如何打造寒地城市建筑色彩的独特性并赋予特定文化内涵?
营造寒地建筑色彩的独特性——地域性的因素分析
气温气候方面
建筑色彩还直接受到气温气候的影响。寒冷气候地带,由于植物生长期较短,冬季寒 冷,气氛单调,因此在建筑色彩应选择上应以庄重的暖色色调,深颜色为主的色彩体 系,使城市亮起来,同时还应该注意将各个色彩在色调上达成统一,使环境统一而丰 富。
➢ 在寒冷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冬季严寒地区的建筑色彩宜采用暖色调,建筑多配以红、橙、黄 等色,其暖色的效果在大部分季节里有助于营造温暖的环境氛围。在高纬度地区,冬季晴天多, 日照时间长,室内阳光会增强表面色彩的效果。
➢ 北方地区气候严寒,风多日照少,室外照度低,空气透明度小,灰尘大,宜选用中等明度的暖 色。暖色从属暗色,较耐污染,天长日久也不易褪色。
如何打造寒地城市建筑色彩的独特性并赋予特定文化内涵?
寒地建筑色彩混乱的原因分析
➢ 建设单位未经审批,自行装修,建筑色彩不符合城市建筑色彩主色调。
➢ 规划审批符合城市主色调,但建设单位未按审批的建筑色彩要求进行建设,规划部门 也未能及时加强项目的管理验收。
➢ 城市色彩的商业化运用。由于建筑色彩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许多 新建筑都在争夺色彩的话语霸权。一些有权势的单位或企业纷纷在建筑色彩上大做文 章,他们不顾城市色彩的整体协调,争相选择最时髦的建筑、装饰材料或最鲜亮的色 彩来装饰建筑外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
在寒地城市,红色、粉色和金色都是受居民喜爱的颜色。在哈尔滨市总体城市设计中, 设计者结合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以“明快、含蓄、温暖、和谐”的原则,设计建筑 色彩,确定城市总体色彩以明快的暖色系为主基调,以此为基础调整变化颜色的色相、 明度和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既丰富多彩又统一和谐的寒地城市色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 筑设 计寒地建筑形态地域特征初探鞠叶辛1, 梅洪元2(1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哈尔滨 150006; 2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哈尔滨 150090) 【摘 要】 从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经济技术等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寒地建筑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明确寒地建筑形态的地域特征,对寒地建筑形态创作的合理性和丰富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寒地建筑形态;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经济技术【中图分类号】 T U-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6864(2004)050022-02 建筑是时代产物,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综合反映。
基于不同地区、城市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应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
寒冷地区是一个具有特殊气候条件和丰富文化背景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亦呈现出寒地建筑自身的鲜明特色。
分析建筑物质形态与其背后的气候、文化、经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系统、全面地把握寒地建筑形态的地域特征,创造更加合理、丰富的寒地建筑形态。
1 气候条件的特殊性111 寒地气候特征研究地区气候,首先要了解气候的类型、特征以及温度、太阳辐射、风、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分析建筑如何适应、利用气候的有利因素,防止和改造其不利因素,为建筑的形态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我国《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中的温度分区为标准,本文中的寒地是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10℃的地区。
从全国建筑气候区划图中可见,这一区域包括广大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的东北部。
这些地区的共同气候特征是:①冬季严寒、漫长,采暖期(年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均在145天以上;②夏季无酷暑,短暂,平均气温≤25℃,相对湿度≥50%;③年降水量200~800mm。
除了以上特征外,其他一些气候因素往往也会成为影响寒地建筑创作的制约条件,如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短,太阳入射高度角偏低,盛行西北风和偏西风,并有大量降雪等。
112 适应气候的建筑功能要求一般来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气候环境应当具备:充足的阳光,不过分剧烈的温度变化,柔和的风以及中等的湿度。
然而任何一个气候区都不可能每时每刻提供如此适宜的自然气候环境,恶劣天气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筑成为满足人类生活舒适性的“庇护所”。
由于寒地存在年平均气温较低,日照时间短,风沙大,冬季降雪等特点,建筑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气候的功能要求。
一方面,寒地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加大了建筑的能源损耗,使寒地建筑的保暖和节能成为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在寒冷地区,冬季能获得必要的日照也是建筑设计中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
阳光具有强烈的热效能,在冬季能提高室温,是寒冷地区的重要热源补充,起到节能的作用。
阳光在寒冷的气候下还可以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令人振奋。
因此,寒地建筑应尽量争取良好的朝向,充分利用太阳能来调节室内舒适度。
此外,我国寒地区域基本上处于季风带,冬季大部分时间受西北冷空气流控制,寒风的侵袭会大大降低室温,并导致积雪。
因此,这一地区的建筑布局还应考虑防止冷风侵袭,并减少积雪的要求。
113 遵循自然气候的形态设计自然气候是建筑创作的制约因素之一,但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具有生命力和启发性的因素。
巧妙地利用气候与建筑之间的矛盾,使之异化,成为建筑创作的灵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合乎逻辑与美学的富有个性的建筑形态。
防寒保暖、争取日照、挡风避雪是寒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功能、形式和维护结构等。
寒地建筑针对特殊的功能要求,形成了适应气候的独具特色的空间与建筑形式。
一方面,寒地建筑主要通过相对封闭紧凑的平面布局和提高外维护结构的绝热性能以抵御外部气候的不利影响。
在建筑的外部形态上则体现为简洁有力的体量组合、浑厚丰富的外部形象和色彩明快的装饰风格等。
另一方面,合理的建筑空间组织不仅能够适应相对稳定的自然气候,更能创造适宜的建筑微气候,改善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因此,在寒地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对内部空间的温度分区和巧妙组合创造出自然生态的室内环境和积极活跃的空间氛围,并最终导致丰富多变的建筑空间形态。
2 地域文化的连续性211 寒地地域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必然是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尺度,从而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审美取向,导致了建筑中处理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式的差异并最终体现在建筑形态的地域特征中。
生活在东北、中原地区的北方人,他们有着相对高大强壮的身体,粗犷直率的性格,他们的行为稳重保守,思想豁达奔放。
在长期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并依靠独特的场所和空间形式来回应与自然的关系。
面临严酷的气候条件,他们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抗,将自身的生活场所与外界隔离以削弱其影响,而强调其内部积极的生活氛围。
他们认为建造活动是改变原有环境、创造新的环境平衡的活动,新的建筑不仅要适应它所处的环境,而且还要反映由于它自身的参与所构成的新的22 低 温 建 筑 技 术 2004年第5期(总第101期)环境关联,旨在对抗中寻求和谐。
212 延续文脉的建筑场所精神“建筑不仅要遮风避雨、组织生活,而且应该给人以心灵慰藉。
”在不同的地区,人们依靠熟悉的建筑形态特征及其象征手法,揭示该地区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而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与其所处环境的联系,形成所谓的“场所精神”。
时代的发展导致了地处寒地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们对生活环境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由此导致建筑形态的不断变更,文脉的延续性和形态的更新应是一个一致的、对应的过程。
对文化传统的尊重首先表现为原有城市肌理和聚落环境的延续和发展,其次是建筑的基本形式比例、材料构造和工艺技术的理解和再创造,使新的建筑既能传达“场所精神”,又能适应时代特定的生活方式。
213 尊重人文环境的形态设计尊重人文环境的建筑形态设计包括了对建筑外形的研究,也包括了对空间层次、人工材料与自然环境、使用功能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考虑。
相对于南方建筑强调与自然融合的外部形式而言,寒地建筑在形态上则更多的表现为对抗自然,常采用实体量、几何性、封闭、外张感和独立自足的个体化造型,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寒地建筑由于自身与自然分界的清晰,体量组合的明确以及维护外墙的厚重、封闭,使其室内外存在很强的环境感受对比。
建筑设计更像是一种将自然环境转译为文化环境的活动,人造物与自然物的并置创造了一种和谐与冲突,而这种冲突的强烈程度构成了建筑的特征。
因此,寒地建筑在群体组合、单体造型、色彩、细部、空间等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同时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并持续作用于新的建筑形式和格局。
3 经济技术的局限性311 寒地经济技术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影响建筑形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物质生产现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必然使不同地区的建筑形态呈现不同的面貌,而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也必然会为建筑形态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寒地占据我国北部地区,地理位置的偏僻和对外交流的闭塞造成了该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存在一定局限,这极大地限制了寒地建筑形态的创新和进步。
相对我国南部地区来说,一些先进的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由于造价偏高、维护复杂,很难在寒地推广。
此外,寒地区域由于自身寒冷气候的影响也使得建筑在设计时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技术对策,而寒风、积雪等其他不利因素更给人们建造房屋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
因此,建筑的体型系数、保温墙体构造、外饰面材料和建造施工等技术手段在以往的寒地建筑设计中已成为形态创作的束缚。
如何使寒地建筑中这些特有的结构、材料和设备等因素在建造活动中具有意义,并经过建筑师的创造,转化为一种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建筑形式,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氛围,成为寒地建筑形态设计中应多加关注的内容。
312 因地制宜的建筑技术关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建筑中技术因素不再被动地支撑着建筑形式或仅仅作为其实现的手段,而是作为造型要素直接参与建筑形态的塑造。
同时,建筑技术手段自身的变革,也会超越风格流派等文化因素,对建筑造型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样的技术、设备在寒地建筑中的应用,其手法应有别于其它地区,呈现出寒地独特的建筑美学特征。
一些新型轻质保温墙体材料的研制和应用,不断改变着寒地建筑的形态特征,节能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发展也为寒地建筑带来了形式与功能的高度结合。
传统寒地建筑封闭、厚重的建筑个性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消失,通透、轻盈不再是南方建筑特有的个性。
同时,由于气候条件决定的建筑细部和构造形式更应显示出寒地建筑的技术特征。
随着人们对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寒地建筑设计的崭新课题是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去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适应气候特征,达到最少的能耗,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根植于自然的,有技术表现倾向的建筑形态。
313 倡导地方技术的形态设计在寒地范围内,技术的发展战略应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的需要。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选择适合寒地经济水平的适用技术。
建筑师需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技术的作用,以适用技术为手段,创造独特的寒地建筑形态。
寒地建筑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寒地区域的经济技术水平,提倡将当代的先进技术有选择地与建筑特定的需求和现实条件相结合,并注重技术发展与寒地文化的融合,避免在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于原有文化的冲击和破坏。
另一方面要重视对传统技术的提升与改进,从地方材料、构造方式等要素中发掘传统技术的潜力,继承有代表性的技术传统,并实现传统技术的现代化。
只有保证了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建筑师才能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寒地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提供的可能性,丰富建筑形态的技术内涵。
4 结语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寒地建筑在其所处区域特定条件的影响下,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某些显著的形态特征,这些“约定俗成”的特征必然使得建筑师在从事寒地建筑的创作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同时,寒地区域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与社会发展的机遇相结合,带来了这一区域经济的高速腾飞和文化的交融更新,为寒地建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广阔的平台。
建筑师面对时代的挑战,更应在继承传统寒地建筑文化和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融入现代建筑文化、技术和审美意识的,适应现代寒地建筑发展趋势的形态模式。
参考文献[1] 张家诚.中国气候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2] 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毛刚,段敬阳.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J].世界建筑,1998,1.[收稿日期] 2004-07-28[作者简介] 鞠叶辛(1980-),女,内蒙古赤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