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歌词的变化_冯礼慈
香港流行乐坛三十年1

《香港流行乐坛三十年》2台本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设置置顶推荐日志转到私密记事本中南海发表于2009年01月21日 14:47 阅读(2)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权限: 公开这个时代的其他重要歌星林子祥林子祥见证了整个香港乐坛的发展,他早年是唱英文歌的,改唱粤语歌后走的是民族风格的路子,《千枝针剌在心》、《在水中央》带有明显的古典小调味道,而他创作的另一类歌如《爱到发烧》、《阿lam日记》则走了另一个极端,是完全的西洋风格。
后一风格曾被认为是林子祥的代表,是喝过洋墨水者的形象。
阿lam的另一些著名作品如《真的汉子》、《敢爱敢做》、《男儿当自强》则充分展示了他的超人的歌喉。
在谭、张争霸的时代,林子祥仍然牢牢把住他在歌坛巨星的地位,显示出不俗的实力。
徐小凤徐小凤是真正的“前流行歌年代”的歌星。
在粤语歌流行之前,她是唱国语歌的。
七十年代的《卖汤圆》、《叉烧包》等歌曲的风格显然与当代所谓的流行歌不同,那个时候她已经是一位非常走红的著名歌星了。
七十年代末,徐小凤顺应潮流唱起了粤语歌,《随想曲》、《风的季节》、《星星问》、《风雨同路》等是其代表作。
徐小凤以其雍贵大方的形象在香港歌坛独树一格,是一颗长青的巨星。
92年她举行的告别演唱会连开43场,创下香港乐坛的纪录。
区瑞强区瑞强以其独特的田园气息在香港乐坛中独树一格,《陌上归人》、《渔火闪闪》是其代表作。
区瑞强也许不曾大红大紫过,但他独特的风格还是在香港乐坛留下深刻的印记。
蔡枫华蔡枫华的《倩影》、《绝对空虚》是乐坛的经典名曲。
他在香港乐坛的地位也许并不十分显赫,但却是一位不得不提的重要歌手。
不久前他又重出江湖,不过这次带来的尽是不利传闻。
三、谭张争霸将香港乐坛带至全盛时期所谓谭(咏麟)、张(国荣)争霸,其实是一个张国荣追赶谭咏麟的游戏,谭咏麟在强劲对手面前一直保持领先的位置。
两人的歌迷势成水火,互骂甚至互殴的冲突不时出现。
最过份的事件是谭的歌迷划花了张国荣的爱车并留下“张国荣死于爱滋病”的恶毒辱骂。
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史

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史
粤语流行歌曲,一般指香港的用粤语广州话唱的流行曲,由于香港的原创作曲家是广东人,又叫广东歌[1]。
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
一如其他流行音乐,粤语流行曲是一种商品;一种反映某段时期社会面貌和价值观的商品。
粤语流行曲的起源
一般说法粤语流行曲源于1950年代初期,但确切的源头仍然莫衷一是,有着不同的说法。
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乃不争的事实。
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2],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大量套用易于上口及流行的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
1950年代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三为阶层:上层是英国殖民政府高官、外资商行高层与一小撮华人商办与富商;中产阶层只占少数;下层是佣工、文员、和占大多数的劳动人口。
各阶层的交往与流动不多,泾渭分明,绝少互相沟通[3]。
但1949年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万人,是战前的四倍多。
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数的资本商家和专业人士外,绝大部份都是操粤语的广东农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
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
港台流行音乐发展史

港台流行音乐发展史港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一(七十年代)香港,粤语的兴起与台湾,国语的起步香港,人口不过八百万,但随着一个人的出现,一切都改变了,造就了日后香港乐坛的辉煌,他,就是许冠杰!粤语歌的开山鼻祖、创作才子,其实用什么赞美之词都不过份,因为他最后用实力证明了一切,他就是香港音乐的唯一代言人。
此后的罗文、林子祥、温拿五虎(成员包括谭咏麟、钟镇涛等)、张国荣等等,追随者他,踏步向前。
台湾人口两千万左右,七十年代初期大多为英文歌的天下,不过三十年代夜上海的音乐还是占主流,但中后期校园民谣的出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港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二(八十年代)香港,为偶像疯狂的年代与台湾,国语的起飞香港,提起八十年代,人们首推的是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陈(百强),以他们为代表的香港乐坛,繁荣鼎盛,当年一个不入流的香港歌手张明敏从中央台唱红全国,香港人点都不点,而中央台过年请谭咏麟时,谭咏麟只是给他们一盘录像带,上写:“《水中花》,请大年三十播放”(有出入,但大差不差)即使是今日,还有很多的乐迷还是愿意听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沉醉于那个年代。
台湾,随着大批的新一代音乐人的成长,台湾音乐也到了收获期,因为最难得的是他们始终坚持原创并不断的借鉴学习日本音乐,从而摆脱了早期的台湾音乐的束缚,终于为华语乐坛的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个时代的代表齐豫、姜育恒、文章、蔡琴、罗大佑、黄莺莺,邓丽君等。
港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三(九十年代)香港,四大天王谁主浮沉与台湾,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香港,随着谭、张、梅、陈的淡出,新一轮的造星热潮将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张学友推到了一线,史称四大天王,天王们还是凭借着各自的不懈努力,最终站稳了脚跟。
他们超越先辈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国语专辑均过了百万,从而打破了香港红歌星,在台湾发唱片每每惨遭滑铁卢的宿命。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著名乐队BEYOND主唱黄家驹的意外身亡,香港乐坛在中后期也加速了自己的原创音乐人才的培养。
TVB52周年台庆,一首粤语版《东方之珠》唱出香港人的香港精神

【TVB52周年台庆,一首粤语版《东方之珠》唱出香港人的香港精神】2019年11月19日晚,TVB52周年台庆举办,晚会主题由沿用多年的《万千星辉贺台庆》,改为《珍惜香港发放娱乐TVB 52周年》,播出形式由直播改为录播,是建台52年来的首次。
无线阿姐汪明荃和郑裕玲担任司仪,表示希望给香港人喘息之机和互相鼓励,能铭记包容、尊重、爱和珍惜的初心。
【TVB的初心即我们的责任,无论面对几多风雨,我们以我们的专业,上下一心,制作最好的节目,为每一个香港市民发放娱乐和分享快乐!】晚会以《金宵大厦》主题曲《今宵多珍重》和去年最佳剧集《跳跃生命线》的主题曲《但愿人长久》开场,陈豪、唐诗咏、马国明、陈展鹏、胡定欣、黄智雯等TVB众星纷纷亮相表演。
台庆尾声,TVB全体明星登场,由两位主持人汪明荃和郑裕玲领唱,以群星大合唱粤语版《东方之珠》完美落幕。
对于临时改名的原因,TVB制作部回应:“无线电视是一间与香港人一起成长的电视台,同喜同悲,希望透过‘珍惜香港发放娱乐’这个节目为大家注入正能量,为香港打气……愿大家一同携手,珍惜我们的香港,愿香港变回一个开心温暖的地方。
”。
这几个月来,所有国人对香港的关注,可能比过往回归后的22年加起来还多。
每一位有良知的国人都不希望香港乱下去,香港同胞更希望香港早点好起来。
作为香港娱乐事业的带头大哥,TVB真正起到了带头的作用,用一台充满正能量的台庆晚会,向全港市民发出深情的呼吁:珍惜香港。
其实,从90年代末期开始,香港的整个娱乐事业就开始急剧下滑,歌坛影坛都越不来越景气,作为香港娱乐明星摇篮的TVB也是。
近年,甚至就在今年的早些时候,也不断爆出TVB明星艺人纷纷离巢的消息。
然而,作为一家存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娱乐巨人,TVB创作过无数优秀的影视作品,培养出无数优秀的影视巨星;TVB不仅有足够深厚的底蕴,更有一直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这台《珍惜香港发放娱乐TVB 52周年》晚会,在TVB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办出自己的风格和风骨。
粤语流行歌曲20年(1983-2003)

粤语流行歌曲20年(1983-2003)粤语流行歌曲在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从1983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正是粤语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
许多经典的粤语流行歌曲在这个时期中诞生,深受广大粤语流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这20年间的粤语流行歌曲,带您重温这段难忘的音乐历史。
1983年,《粤才一族》成立,这是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之后,香港粤语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包括张国荣、陈百强、黎明、郭富城等一大批优秀的歌手纷纷崭露头角。
诸如旅港的陈冠希、张学友、郑伊健、何韵诗、张柏芝这样的歌手也开始在80年代展露头角,成为了粤语流行音乐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存在。
在80年代的粤语流行音乐中,《一生中最爱》(黎明)、《女人花》(陈百强)、《朋友》(谭咏麟)、《一片痴》(张国荣)等歌曲成为了经典的代表作,至今仍被广大粤语流行音乐爱好者津津乐道。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深受听众的喜爱。
这段时间也诞生了很多不朽的经典曲目,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和经典。
进入90年代,粤语流行音乐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期。
在这个时期,粤语流行音乐开始受到了更多不同音乐风格的影响,不仅保留了80年代的港风特色,还融入了更多流行乐、摇滚乐、电子乐等元素,使得粤语流行音乐更加多元化。
此时代表性的歌手有陈奕迅、王菲、Beyond、张学友等。
陈奕迅无疑成为了代表性的存在。
他的歌曲《爱情转移》、《十年》等不仅曲调优美,歌词深刻,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了90年代粤语流行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匆匆那年》等歌曲,为粤语流行音乐注入了更多的摇滚乐元素,受到了众多听众的推崇。
在这个时期,还有一支乐队被粤语流行音乐爱好者奉为经典,那就是Beyond。
他们的歌曲《海阔天空》、《灰色轨迹》等充满力量与温情的歌曲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Beyond 用他们的音乐传达了对生活、对爱情、对社会的思考,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起,香港成为亚洲乐坛的重要中心,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流行歌曲。
本文将回顾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并介绍其中的重要里程碑和代表性人物。
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香港电影工业兴旺,电影配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要来源。
在这个时期,香港的流行音乐主要受到西方摇滚乐和流行乐的影响,其中以美国摇滚乐队的音乐最为受欢迎。
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包括黄霑、谭伟文等。
进入6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开始融入更多的本土元素。
当时,一些本地音乐人开始创作自己的歌曲,并以粤语为主要演唱语言。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摇滚乐、流行乐,也有民歌和情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手之一是邓丽君,她的歌曲风靡一时,成为香港乐坛的代表人物。
70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
当时,香港的音乐产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
流行音乐的风格也更加多元化,包括摇滚、流行、民歌、电子音乐等。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包括张国荣、陈百强、罗文等。
他们的歌曲不仅在香港风靡一时,也在整个华语乐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80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的转折点。
随着亚洲乐坛的崛起,香港的音乐产业开始面临竞争和变革。
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加多样化,包括摇滚、流行、舞曲等。
同时,一些新的音乐流派也开始兴起,如粤语说唱和地下音乐。
代表性人物包括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等。
进入9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进一步发展壮大。
当时,香港乐坛涌现出了一批新的音乐人和歌手,如张敬轩、容祖儿、谢霆锋等。
这些新一代的音乐人在音乐风格和形象上都有所突破,为香港流行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香港的音乐产业也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一些歌手和乐队开始在海外举办演唱会和巡回演出。
进入21世纪,香港流行音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产业也面临着盗版和数字化的冲击。
第五讲 香港文化(续2)

第五讲香港文化(续2)(三)流行音乐歌潮·汐韵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历程A、早期香港粤语流行曲B、黄金时期C、与内地等华语乐坛同发展为重新提振粤语流行曲,曾志伟助力广州亚运宣传时创意多多的他正构思找两地电视台合作,组织香港歌手在珠三角举行巡回演唱会,一方面为亚运升温;二来将盛极一时的粤语流行曲重新提振。
曾志伟还认为应加强宣传运动会及广州的历史、艺术文化、旅游饮食的特色。
2004年香港有关文化管理部门发行纪念香港流行文化人物邮票,其中有梅艳芳、张国荣、罗文、陈百强和黄家驹等。
这是香港文化名人形象首次在邮品上展示。
梅艳芳被称为香港“舞台皇后”的梅艳芳的形象,2004年在香港山顶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取材于1995年梅艳芳复出演唱会上身着粉红色服装的造型,其短衬腰裤、神采面容皆栩栩如生.由英国雕塑家制作的梅艳芳蜡像造价100万港元,是一般人物蜡像的2倍.泣不成声慈母泪,犹闻爱女天籁音。
讲述梅艳芳生平的香港电视剧《梅艳芳菲》主演为既“貌像”又“神似”的香港知名演员陈炜.张国荣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从香港文华东方酒店跳楼自杀,亡前曾被抑郁症困扰。
张国荣的遗作是与林嘉欣主演的《异度空间》。
传闻他的自杀与本片拍摄后心情极度消沉有关。
斯人已去,音容犹在。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第一个特点:香港在文化上利用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信息,多层次多领域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资源. 2010年4月26日香港演艺人协会发起的“演艺界情系玉树关爱行动”大汇演在香港红馆举行,成龙、刘德华,张学友等200多名香港影星参与演出。
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炫目的舞台设计,几百位来自港台内地的演艺明星身穿简单的白T恤,为了玉树又走到了一起。
汇演准备了100条热线接听各界打来的捐助热线,谭咏麟、钟镇涛等明星也充当起接线员,亲自接听热线电话。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第二个特点: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与合作。
双方鼓励和支持各自管辖的文化机构、民间团体和个人在“一国两制”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粤语流行歌曲20年(1983-2003)

粤语流行歌曲20年(1983-2003)作者:郭佳媛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12期【摘要】粤语流行歌曲曾在20世纪80-90年代作为引领全球乐坛的流行趋势,影响并大力推动了流行乐坛进程,而粤语流行歌曲所经历的起源、兴盛和衰退,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
本文从粤语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入手,探究粤语流行歌曲的起源和特点,梳理粤语流行歌曲的风靡及衰落的历史进程,起止时间为1983-2003年。
【关键词】粤语;粤语流行歌曲【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粤语,又名广东话,它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原地区的通用官方语——“雅言”,因粤语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如词汇、发音等),有不少古楚语和古百越语遗存,是研究汉语历史和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它主要在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等地区使用,声调基础是比汉语四声更加丰富的“九声六调”体系,在我国众多语种中占据闪光地位。
语言的繁荣必然推动与之相关的文化进步。
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与粤语相融合,使两者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演变出引领全球乐坛的流行趋势——粤语流行歌曲。
一、粤语流行歌曲的风靡原因(一)粤语流行歌曲的起源怎么界定粤语流行歌曲?《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粤语流行歌曲词条解释道:“粤语流行音乐,是具有流行风格的商业娱乐音乐,20世纪70年代末起源于香港,旋律受当代日本音乐影响,但仍保留中国特色。
”香港是粤语流行歌曲的发源地。
直至1971年12月,“开山鼻祖”许冠杰《铁塔凌云》第一首粤语歌曲,正式揭开了香港流行乐坛的序幕,1973年电视剧《啼笑姻缘》同名粤语主题歌出现,抒情的旋律加上母语的演绎立马受到了港民的喜爱,这也打开了粤语流行歌曲的大门,使香港乐坛逐渐衍生出拥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品种——粤语流行歌曲,它的出现让港人为自己的母语感到骄傲。
此时的粤语流行歌曲虽然赢得了大众的认同,但在音乐旋律创作上仍然受制于粤剧粤曲的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印象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4香港流行歌词的变化〔香港〕 冯礼慈 香港粤语流行曲歌词,在过去十年间,出现了重要而有趣的改变。
香港的“现代粤语流行曲”,广被认定以1974年为分水岭。
1974年,许冠杰的《鬼马双星》与顾嘉辉制作(仙杜拉主唱)的《啼笑姻缘》推出,揭开了香港“现代粤语流行曲”的序幕。
1974年至1984这十年,香港粤语流行曲歌词特点有:(一)许冠杰的广东话通俗口语歌词为乐坛一大特色。
(二)“顾嘉辉式”中式小调武侠剧流行曲,承载着大量中国古雅诗词韵味的歌词。
(三)“第一代”填词人主要有郑国江、卢国沾和黄沾……等。
1984年至1994这十年,香港粤语流行曲歌词特点转换成:(一)中式小调武侠剧流行曲古意歌词与许冠杰广东话通俗口语歌词逐步减少。
(二)现代生活题材书面语歌词成为最主要歌词成份。
(三)爱情题材歌词开始成为压倒性的主要题材。
(四)“第二代”填词人有林夕、林振强、潘源良、陈少琪、周耀辉及周礼茂等等。
到了1994年,香港粤语流行曲歌词又出现新的转变,这些转变使香港流行曲新派化和潮流化了不少,但同时令部分香港歌迷接受不来,从而对香港流行曲兴趣减退。
过去十年来香港流行曲歌词的转变,也让香港歌词跟台湾(及中国大陆)的国语歌词有了更大的分野。
1994~2004年香港粤语流行曲歌词的转变,可依以下几大类来说:刁钻意象、创奇比喻过去十年来香港粤语流行曲歌词的最大转变,是在语言上的基本改变:由有话直说,转变为 冯礼慈原是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毕业生,向来兴趣多多,从早年酷爱电影、和友人夹BAND、制作广告、画漫画、踢足球、玩计算机游戏到热衷网上纵横,全是他的最爱。
因当年爱好舞文弄墨,及后得以进入杂志圈工作,于是顺理成章,成就了一段出色的“文字因缘”。
曾办纯音乐杂志《Top》的他,虽以失败告终,但他很洒脱地说:“因为我根本不是做生意之人,所以就不大执着,没很大怨恨,没太多嗟叹。
做过了,还是好的。
”漫画家国志鸣论及他这本音乐杂志时,曾这样写道:“我认为这是一本香港有史以来包容音乐品种最广、视野最阔、通俗得来又高雅得起的音乐杂志。
而这本杂志在停刊以后,可以说从没有一本后起的音乐杂志,能够全面性地超越《Top》。
”此番话真代酷爱音乐者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冯礼慈也出版过不少书籍,都是图文并茂的佳作,如《在都市的森林和原野》、《石屎人》、《激光人》、《号外Yuppies》、《不是甚么哲目》等。
生活迫人,他只好仍努力地在红尘冲刺,余时则写写画画,不断开拓自己。
虽然没能如陶令般归隐山林、优悠林泉,或为自己多留一点自在的空间,多点作画,寻求艺术上的更大突破,使他深以为憾,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心灵能恒常地具有新意,文字时见新鲜感和魅力,也就值得我们在“文字表演者”的舞台下,为他大力鼓掌了。
作者冯湘湘,女,加拿大华文作家·67·换过另一角度来说;由清晰转为隐晦;由平白的比喻发展为新诗式的意象。
就单以比喻而言,过去十年歌词中的比喻,也愈来愈新颖出奇,天马行空。
填词人很多时自觉地在创作奇特句子,彷佛在进行互斗新奇的比赛。
这情况主要始自林夕于1994、1995、1996几年间为王菲所写的歌词作品。
当时林夕在王菲《胡思乱想》、《Di-Dar》、《浮躁》、《玩具》等专辑所写的歌词,用了中文歌词前所未有的较为隐晦意象式写法(当中虽然有些是国语歌词,不过林夕是香港人,王菲当年也属于“香港人”,故这些作品也被纳入香港歌词作品)。
例:王菲《迷路》曲:C.Y.Kong词:林夕情是往日情感 时是昨日时针携同着前尘一起远行困在记忆的森林这时期林夕为王菲写的歌词表达出迷离、迷幻的抽象意境,手法跟过往香港粤语流行曲歌词(以至台湾的歌词)大不相同,题旨不易明白。
这批作品的水准和艺术性高,而且王菲唱片大受欢迎,于是,这类意象式写法歌词就在香港乐坛迅速传开。
加上当年(1994)香港一新进填词人黄伟文加入填词界,令这类意象式歌词更获新力量灌注,作品收成更丰。
黄伟文作品构思新奇出众,所用比喻往往出人意表,而他对意象的运用,也算擅长。
故此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林夕加黄伟文的创作下,诗意的意象和奇特的比喻,成为了香港歌词一大特色,跟七、八十年代歌词的平白显易,在语言上有了强大而基本上的改变。
例:郑秀文《大暴走》曲:R at Lee/Edwar d Chan/Charles Lee词:黄伟文路灯歪曲了 路牌发火了……曾横越那座桥 和来路一起烧了 世界配乐就似突然换上“凶兆”……记忆的海啸 热恋的返照……被你上紧 心里面的发条……这类新派歌词出现后,不喜欢它的乐迷指它艰涩、难懂,说它“不知所谓”。
渐渐地就令部分乐迷对香港流行曲失去兴趣,这也是不少乐迷指责香港流行音乐近年比不上以前的其中一个原因。
而在手法取向上及语言方向上,这也是香港歌词跟台湾歌词近年差异愈来愈大、距离愈来愈远的地方。
虽然被指为艰涩、难懂,但个人认为这是香港歌词近年一大跃进,这是香港流行曲近年一大收成,是香港乐坛足以自豪之处,其成就自有历史来做评说。
广东话Hip Hop粗话歌词爆发2000年,香港乐坛出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东西———广东话粗话歌词!粗话(侮辱性不文语)歌词,在外国乐坛是平常事,但在香港主流乐坛未见过,连在台湾、大陆主流乐坛,也是未之有也。
1999年,一队名作LMF (Lazy Mutha Fucker/大懒堂)的香港Hip Hop乐队,推出专辑《大懒堂》,以粗话冲击整个社会,由地下提升到主流,令社会上下大为震惊,成为了全港热辣话题!例:LMF《X家拎》(部分粗话无法键入,以X 代。
另部分字词乃香港广东话回语,跟国语书面语意思不同。
)唔闷到你应 以为自己好卵型 挑那星 u knu wut da fuck I'm sayinX家拎 u knu wut da fuc k I'm sayinX家拎 喂喂喂你话你系边个边个我唔卵识啵……卫道之士大力打击L MF这些粗鄙歌词,但无数乐迷与开放的社会人士对LMF发出鞭挞社会之态度大表赞扬。
以侮辱性不文话语入歌词,在华人社会确是个禁忌,L MF的《大懒堂》及他们其它作品在华语音乐历史上,开拓了新的一页,打破了坚固的禁忌枷锁,是一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
虽然到目前为止华语乐坛尚没有太多的粗话作品出现,但LMF的突破性,实不容抹煞。
少年校园情话歌词的诞生香港乐坛自2000年起,出现了明显的”稚化”现象,即出现了大量年少偶像派组合/歌手,整个乐坛的歌曲,大都以年少歌迷(十来岁的中学生)为对象。
这现象由T wins的大受欢迎而起,其它唱片公司便纷纷依样葫芦地炮制出相若的年少偶像·68·组合/歌手。
在这情况下,歌词也就出现了相应的新题材,专为少年歌迷而写的歌词应运而生。
这类少年歌词具体地、实在地写出时下香港青少年的生活实况,包括了少年男女恋爱感受、渴望恋爱到临、同性之间为爱情竞争与妒忌等等,而这些题材,都活生生发生在学校、课堂、图书馆、戏院、球场、地下铁……等的场景内。
T wins、Shine、Cookies、Boyz等组合或歌手的歌曲,就有大量这类歌词。
例:Twins《明爱暗恋补习社》曲:伍乐城词:黄伟文先生早 校长早各位早谁共我研讨 展开初恋的态度AB君谁又会待我最好?谈情可否当“代数”?他七岁那天有多高?“历史”可否看得到?他的舞跳得有多好?“会计”科可会预计到?问爱恋易学难精 可否恶补 然后你也会劝我 嬉戏别要那么早若爱恋亦是成人班必修一课 盼望能提前共我探讨如此写实的场景,如此具体地触及到听众生活的歌词,在香港(自许冠杰以还)一直甚为少有。
少年偶像派歌曲虽云浅俗、商业化与深意欠奉,但在触及社会现实及能反映港人(虽然只限于年轻人)心态这两方面而言,却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青少年潮流语大量涌入流行歌词跟少年校园歌词相近的,是青少年潮流语大量涌入近年的香港流行歌词。
举凡有关时下潮流如潮流商场、潮流电影、手机术语、瘦身纤体、电玩游戏、各式电子产品……在过去三数年间都一一入词了。
许多潮流语都具体详实,非常“In”,细节丰富,很真实。
即使是英美的流行曲,也没有如此多的潮流语,甚至日本乐坛,也未必有这么多的实况式潮流语在其一般流行曲内。
在这方面,香港流行音乐又是很具特色的。
例:Shine《去吧!旺角楂Fit人!》(注:歌词中“好景”、“家乐”、“信和”、“先达”、“兆万”等,是香港潮流商场名字)。
曲:徐天佑/James Ting词:黄伟文让我们占领旺角!让我们先攻占家乐!让我们占领旺角!直杀入好景那天国!让我们占领旺角!让我徒手反转先达!让我们占领旺角!十秒后冲击信和!触及社会民生题材稍见增加香港流行音乐素被批评为只谈爱情与风花雪月,而欠反映社会情况的作品,大体而言这是事实。
03、04年,这情况似略有改变,“沙土”事件引发多次演艺人发起慈善筹款之活动,为“沙土”筹款的专辑出了好几张。
另外梁汉文于04年初推出的专辑《03/四季》,全碟歌曲更都触及香港目前面对的风浪和难关(全由林夕填词)。
例:梁汉文《新闻女郎》曲:王双骏词:林夕当美军要开战时 听你报许多次你的嘴角有恨意 或者声线有含意跑呀跑你使我留意 所有动荡大事谁又无辜 死于沙士 可以怎咬字提及那七一 维园的足迹逐寸铺明白你强忍的笑容 为现场骄傲怀念殒落巨星但愿未提到 彷佛你也想哭诉……题材虽然仍涉及爱情,但都有现实处境作背景:沙土、政制问题、香港信心危机、维港巨星汇、游行以至美国出兵中东……都有触及。
这是香港很久以来首张广泛关联到社会问题的主流唱片,香港流行歌词有可能自始会有较多与现实有关联的作品来。
虽然我们不会期望香港流行曲一下子会有大突变,但倒希望真能会有较为像梁汉文《03/四季》这样的专辑出现。
以上是香港流行曲歌词在过去十年的几个大转变,这些转变使今天香港歌词跟过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有了很不相同的面貌。
今天香港歌词比以前潮流化、少年化、抽象化、意象化,比以前新派、出奇、不拘一格、天马行空。
在某些例子上,会是过分隐晦难明、哗众取宠,或显得为新奇而新奇,不过,整体来说,香港歌词在过去十年是蜕变出了新鲜的面貌来,追贴时代,衍化出了一代新的歌词风格。
说到底,这是正面和积极的,多于是负面和退化的了。
作者冯礼慈,男,香港专栏作家、漫画家、乐评人·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