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
第六页,共36页。
[题组递进(dìjìn)] (2015·湖南十二校第一次联考)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 (bǎohù)综合试验区是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 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bǎohù)区分布略图”。读图完 成(1)~(2)题。
第七页,共36页。
(1)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第十页,共36页。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zhōu biān)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
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2.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 ()
第二十七页,共36页。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看出,图示时期两湖水体面积有时增 加,有时减少,但变化(biànhuà)基本同步。第2题,在图 示 时 期 , 鄱 阳 湖 水 体 面 积 不 断 变 化 ( b i àn h u à) , 有 增 也 有 减,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降水量的变化 (biànhuà)而变化 (biànhuà)。 答案 1.B 2.A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 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经济(jīngjì)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件
循环经济 资源输入减量化, 集约利用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8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提出 背景 关注 重点 低碳经济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保 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护全球气候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 用 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 提高能源效率、开发 定位 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 利用清洁能源 用 发展要求——都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四、环境战略 1.实施原因 (1)发展指经济发展、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 (2)现阶段各项工作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对策: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 境保护体制。 五、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既是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 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归宿点。 2.稳定战略 (1)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 (2)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22-
(2)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 求解。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 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在确定完填空内容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 的正确性。
-23-
对应训练 (2015黑龙江双鸭山期末)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 煤炭深加工的发展,其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 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3知识梳理 能力突破 典题试做 题组训练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2017.8一、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广泛收集关于高考的信息,以考试动向为依据,以年级组、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和方针为指导,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保证一轮复习扎实有效的进行。
地理学科一直是文科生的瓶颈,高三复习更要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要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梳理知识,从微观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广度。
二、复习进度自2017年8月30日-----2018年2月31日教学内容:(包括节假日约26周,每周5课时 130课时)时间内容重点知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和地图8.30 第一讲1、地球(重点:经纬网图中方向的判断、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最近航线的判断、两个日界线的应用、区时计算)8.31—9.5 第一讲2.地图(重点:地图上方向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判读、计算、综合应用)9.6—9.11 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结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重点:地球的普通性、特殊性,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9.12—9.13第一次月考9.14--9.20第三讲地球的运动(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及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9.21—9.27 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9.28—9.30 第二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0.8—10.11 第三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常见的天气系统10.12—10.14第四讲气候类型及其判读10.15—10.18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10.19--10.20 第二次月考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21—10.24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四单元10.25—10.26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0.27--10.30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31—11.3第三讲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4—11.7第一讲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11.8—11.10第二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11.11—11.14 第一讲城市空间结构11.15--11.16第二讲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单元区域产业活动11.17—11.20 第一讲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11.21--11.23 第二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1.24—11.27 第三讲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1.28--11.29第三次月考12.01--12.05第四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2.06—12.08产业活动与人地协调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12.09—12.14 第一讲区域的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12.15—12.20 第二讲区域经济联系第二单元12.21—12.24 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开发与保护12.25—12.27第二讲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12.28—12.30 第三讲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1.02—1.04 第四讲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1.05--1.08第三单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以专题形式1.09--寒假前第四部分区域地理力争下学期开课前以专题形式完成选修《环境保护》和《旅游地理》三、复习思路本阶段以单元复习为主,准备按下列步骤进行:(1)看:看教材、看练习册上的知识板块、看原来的听课笔记。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高考地理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
第一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考纲要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1)内容: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2)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3)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4)水土流失地区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温馨提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古就有,人类社会之前,自然原因是主要原因;人类社会之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四、水土流失的治理[温馨提示]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实际上就是各种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在小流域不同范围内的综合利用。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示意图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及特殊的土壤组成,是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2)人为原因: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2.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0.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件 鲁教版必修3
第十五页,共43页。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战略工程,它需要社会各 领域广泛参与。
请思考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同的区域采取怎样的发展 措施?
有的关联示意图会留几个空框要求考生填空或选择填空,在推理时 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当已知条件逐 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判读关联图时一定 要在完成了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 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
第二十二页,共43页。
第七页,共43页。
中国(zhōnɡ ɡu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pángdà)的人口压力
第八页,共43页。
2.资源(zīyuán)短缺令人担忧
第九页,共43页。
3.深刻(shēnkè)的环境危机
第十页,共43页。
[例1] (2011·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cáiliào), 回答问题。
第二十五页,共43页。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判读这类图示,对每一个框和箭头都要进行梳理,在头脑 要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找出突破口。例题中 外围的三个条件:“向市场提供(tígōng)产品获得资金”表明 该农业生产是商品农业,“资金用于大规模农业机械化”“资 金用于实现农田水利化”表明该地区适于机械化生产、农业生 产需要灌溉或排涝。图示左侧信息:小麦主要供给面粉厂,秸 秆用于喂养牲畜、制造沼气。沼气池一方面提供(tígōng)燃料, 另一方面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生 态特征。右侧体现类似的关联性。
2017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地理(中图版)-第10章-第23讲-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的是( A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栏目 导引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近年来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引发图示地 区的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 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D ) A.①处修建水平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B.②处开垦草地发展种植业 C.③处开垦草地发展种植业 D.④处修建水平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栏目 导引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对黄河三角洲有何影响? 提示: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放缓;海水对三角洲的侵蚀作 用加强;影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和 东北平原,其中黄__土__高__原__的水土流失最严重,江__南__丘__陵__ 造成的损失最大。因为江南丘陵地区人口、城市多,产 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造 成危害最严重地区。
(3)农业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
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草粮带状间
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栏目 导引
(4)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栏目 导引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与危害 1.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
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因素
表现
产生的影响
地理 位置
过渡性
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 比较脆弱
栏目 导引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因素 土质 气候 地质 植被
表现
产生的影响
疏松
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 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
读图,回答1~2题。
1.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A.臭氧层破坏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要能源,植被破坏严重,加上地形坡度较大,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故水土流失严重。
第2题,该区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故保护植被是关键,要保护植被(封山育林,禁止采伐太绝对),必须解决好该地能源紧张的状况.答案:1.B 2。
C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4.下列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D.黄淮地区的洪涝解析:第3题,由图中可能变动带的位置可以推知,可能变动带向西北方向迁移,说明该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使原有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件
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
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C.隔坡梯田
B.坡式梯田
D.反坡梯田 )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C.利于机械化耕作 B.修筑难度小 D.便于灌溉施肥
湿地 萎缩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 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 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 生物多样 性减少 人为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 过程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
流域综合开 发的背景分 析,流域的 综合开发, 流域综合治 理的措施
1. 结合流域开发前后植被、 居民点耕地变化示意图 以及河流流量变化示意 图,考查流域开发对河 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2. 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景观 图,考查工程建设对河 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1.以等高线地形图和区域 区域发展农 2014课标Ⅱ, 综合题 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农 区域农业生产 业的条件 37题,24分 业生产条件和布局。 的条件、布局 2.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数 特点、问题, 据和背景资料,考查区 农业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的 域农业生产带来的问题 的方法与途径 可持续发展 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 施。
[深 度 解 读 ]
1.水土流失成因——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及特殊 的土壤组成,是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具
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四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课件 中图版
转为流动沙丘。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 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 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C (2)D
4.[ 高考经典, 37(1) , 12分 ]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
生态平衡 与提高 __________ 经济效益 相结合, ②原则:坚持维护 __________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水资源 。 ①合理利用__________ 生物 措施和______ 工程 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②利用_____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能源 问题。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_______ 人口增长 。 ⑤控制__________
命题角度二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3.(2015· 山东文综, 5 ~ 6)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
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 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 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快、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植被破坏导致的土地荒漠化
等,因而我国绿洲地区在发展时要注意控制人口数量、
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注意生态保护等。 答案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控制人口数量 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任答3点)
【万能模板】 快速确定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 (1)熟记主要生态问题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
专题四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考情分析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课时
南美洲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原始森 林,发挥着强大的生态环境效益,近年来,雨林被大量砍 伐破坏。 解析 植被破坏后,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从而下渗减 少、地表径流增加(zēngjiā)、地下径流减少;植被破坏 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则大气水来源减少而降水减 少。 答案 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大气降水减少;下渗减少; 地表径流增加(zēngjiā);地下径流减少。
第三十页,共50页。
思考 方向
必背术语
生活 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
经济 措施
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
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 措施 旅游等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
1.常见(chánɡ jiàn)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问题 思考方向
必背术语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 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 矿;坡地开垦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 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荒漠化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
第3课时(kèshí) 区域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微专题6)
第一页,共50页。
考查内容
区域存在的 考 情 环境与发展 分 问题及其产 析 生的危害,
以及有关的 治理保护措 施
五年 层级要 考查形
考次 求
式
特别提示
关注区域典型生
态环境问题。如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检测鲁教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鲁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鲁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鲁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选择题(2015·高考重庆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②雾霾严重③珊瑚退化④海平面上升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马尔代夫的领土主要由一系列的珊瑚礁、岛组成,海拔低。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海平面上升及珊瑚的退化。
答案:D(2017·广州模拟)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2~3题。
2.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3.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防护林建设B.气候变化C.经济发展水平D.环境污染解析:第2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第3题,结合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可判断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十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课件鲁教版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 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 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 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
影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
②突破农业的区域性限制
③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④在我国东北地区大面积推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沼气池可以处理生产、生活垃圾,提供肥料、 能源等,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第4题,该农场的水稻生产 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稻种植 少,且生物作用微弱,不适合该生产模式。 答案:3.D 4.B
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获取和解读信息] 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赤潮发生的最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 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项。第(2)题,根 据材料中“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 ℃”推断,6 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故选D项。第(3)题,赤潮是 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 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 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故选D项。 [答案] (1)A (2)D (3)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2012·福建文综,5~6)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图中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 ℃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分布,可知甲处的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大于两侧,说明影响其弯曲的因素不可能是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我国东北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大气环流相同;结合东北的地形特征可知甲地为平原,其两侧为山地,地形因素造成了等值线的弯曲。
第2题,甲地海拔较两侧低,气温较两侧高,因而≥10 °C积温大于两侧,其等值线也向北弯曲;东北地区西部的高原地区降水少,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量大;我国东北地区降水的总体特征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答案 1.C 2.A(2012·海南地理,16~18)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
据此完成3~5题。
3.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A.耐旱B.耐涝C.抗病虫害D.占耕地少4.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B.洪涝C.台风D.冻害5.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C.降水少,地形平坦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解析第3题,由图中年降水量线可知该地年降水量小于200 mm,属于干旱地区,故该地种植该品种枣树是利用了其耐旱特征。
第4题,由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强,故多冻害。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洪涝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枣树耐旱,干旱对其生长影响较小。
第5题,由“品质优良”可知要选择有利区位。
由图可知,该地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降水少,地形崎岖,土壤水分缺乏,故A项正确。
答案 3.A 4.D 5.A(2016·东北名校第二次调研)以色列是世所罕见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但其农业不但满足了国内95%左右的需要,还大量出口农产品,并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输出农用物资设备和传授农业生产技术。
结合下图,回答6~7题。
6.影响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恶劣自然条件表现在( )A.气候湿热、旱涝频发B.热量不足、冻土广布C.风沙肆虐、台风连连D.土壤贫瘠、水源奇缺7.以色列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交通B.光照C.技术D.市场解析第6题,以色列位于地中海沿岸,主要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土壤以荒漠土为主。
D正确。
第7题,以色列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得益于其发达的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政策支持。
C正确。
答案 6.D 7.C(2014·重庆文综,3~4)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
据此完成8~9题。
8.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A.人口数量减少B.城市化率提高C.土壤质量下降D.粮食单产提高9.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解析第8题,人均耕地=耕地面积/人口数量。
材料中提到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说明乌克兰的人口数量减少,A项正确;城市化率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人均耕地无直接联系,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有关,而与土壤质量及粮食单产关系不大,C、D项错误。
第9题,人均耕地增加,即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扩大,所以人均粮食产量会增加,A项正确;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粮食大量出口,C项错误;农业生产投入、亩均农业产值与人均耕地面积无直接联系,B、D项错误。
答案8.A 9.A(2013·江苏地理,15~16)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
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1999~2011 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11.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在减慢;而粮食产量波动上升,有些年份出现粮食减产现象;2003年以前,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下降,但两者并不同步;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第1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03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上升,这显然与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有关。
答案10.D 11.C(2015·银川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农作物主产区某年6月16日发育及收获进程分布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农作物在甲乙两地的发育晚于同纬度地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水较少B.地势较高C.技术落后D.旱灾频发13.该农作物在丙地与同纬度内陆地区同时成熟,但丙地收割却较晚的原因可能是( )A.阴雨天气不利于收割和晾晒B.机械化水平低影响收割进度C.劳动力短缺影响收割进度D.市场价格走低导致农民收割意愿不强解析第12题,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上,乙地位于黄土高原上,地势比同纬度地区高,气温低,农作物发育成熟较晚。
第13题,丙地为江淮地区,6月中旬正值梅雨季节,阴雨天气较多,不利于农作物收割和晾晒。
答案12.B 13.A二、综合题14.(2013·四川文综,13)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甲和图乙,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该题以等值线为载体,考查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农业发展情况。
第(1)题,仔细阅读图形,根据图例判断,首先说明整体差异状况,再说明分布变化情况,然后找准极值所在位置。
如果选择图甲气温距平图作答,根据图示:图中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西部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如果选择图乙降水距平百分率图作答,根据图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增大;西南部偏多量最大,达1~2倍。
第(2)题,春季气温回升导致洪涝灾害严重地区主要因为冬季降雪多,而气温低,融化少,导致地面积雪多。
西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
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判断,西部海拔低于200米,为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第(3)题,东北地区热量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降水较少,主要是以旱地为主。
根据气温较常年低,导致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根据降水较常年多,导致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以耕作;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影响农作物产量。
答案(1)图甲: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乙: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15.(2016·河南林州一中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常市(位置见下图)水稻种植已有170多年历史,曾被评为“全国优质大米之乡”。
近年来,五常大米屡屡曝出造假问题,目前市场上标售的90%的五常大米都是掺假的。
(1)说明五常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
(2)有人提出通过扩大五常大米的种植规模可以减少市场造假行为。
你认为扩大五常大米种植规模是否可行,并阐述理由。
(3)如果你是当地领导人,为了规避五常大米的造假行为,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五常大米以质量取胜,而质量与当地的特色区域环境密不可分。
尤其是气候环境、土壤环境等。
第(2)题,从影响生产规模扩大的自然与科技角度分析。
第(3)题,强化品牌意识,加强法制管理和市场监督,提高大米生产过程的透明度有助于规避造假行为。
答案(1)夏季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冬季漫长而寒冷,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小。
(2)可行: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投入较低,扩大种植规模的潜力大。
不可行:气温偏低,只能一年一熟,扩大种植规模的潜力不大;区域环境承载量有限。
(3)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法制管理;提高防伪技术,加强信用监管;加强对五常水稻种植的科学指导,努力建设全程可追溯体系;在水稻的种、收、卖等环节全面增加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