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论文

合集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品都存在着一个“ 意义空白” 和不确定区域 , 教师在
教 学 中应该 挖掘 出可供学生进行 丰富联想 的语 言 、 情 节等因素 , 让学生插 上联想的翅膀 , 进入作者所创造的 情 境 中 , 人物 、 事情节等进行合乎情 理 、 对 故 符合 逻 辑
128
都是可以感知的。语 文课的内容是最直接 的感 知材料 , 学生可 以调动听觉 、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 品 中的美。例如, 我们学习( 三峡》对“ , 素湍 、 绿潭 、 倒影 、 怪柏 、 泉 、 悬 飞瀑” 可 以亲 自体验文字 的描述 , 以听 , 可 录音 , 可以看电视录像。教师调动一切可行方式 , 能让 学 生有 最 直接有效 的感觉 、 知觉 , 来树 立美 的意识 , 激 发美的情趣 。学 习《 天净沙 秋思》 就可 以引导学生先吟 诵 后作 画的形式 , 头脑 中呈现 “ 藤 、 在 枯 老树 、 昏鸦 ” 以 及 萧 条 、 凉 的秋 景 , 有 以这 些 景 物 、 色 为 背 景 的 荒 还 景 “ 断肠人在天涯” 的整体 画面 , 进行感 知体验 , 从形式到 内容 , 画面到意境 形成一个有机结合 的整体美 , 从 从而 感 受 到蕴 含在画面 中游子凄苦 的心境 和沉郁 的情 绪 。 只有通过感知,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才能把握审美对 象的各种感性状貌 , 才可 以引起 美感 , 不断激 发他们学 习的强烈兴趣和求知 欲望 , 为进一步赏析 、 理解奠定感 性 基础 。平 常说 的“ 真情实感 ”必须要 先有“ , 实感 ” 才 , 能有“ 真情” 。刘姆《 文心雕龙 神思》 : “ 说 登山则情满于 山, 观海则 意溢于海 ” 就是说通 过感 受 , 发的情 感 。 , 激 感 知能化 无声 的文字为有声 的语言 ,学 生需调动所有 感官“ 目视 、 口诵 、 听 、 耳 心惟 ”进行综 合 的心理体 验 , , 形成立体 交叉思维 , 使其从多方面感知作品。 在审美活动中 , 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想象在已有 的 知觉 、 表象及其相互 联 系的基础上 , 对这些知觉和表象 予以重新组合与安排 , 不仅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 , 而 且赋予他们以新的形式和意义。在当今的教学实际中, 许多教 师对课文过 实 、 过细的分析 , 不给学生 留有 想象 的空 间 , 生 只能成 为被动 的“ 学 接受 器 ” 思维被 遏制 , , 能力被苑 囿。没有想象 、 联想 , 对知识的认 知就不会扩 展和深化 , 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实际上大量 的

浅谈阅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河南省柘城县第二实验中学刘西峰邮编:476200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美的知觉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我们初中语文课本入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他们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

因此,我们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应当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重视美感效应,创造审美氛围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虽多是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佳作,但在美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并不是一接触到课文就能立即发现文章中所蕴含的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文章的天地。

首先必须注意导语的设计,使之“未成曲调先有情”,做到以声夺人,以情感人。

如我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可以开始,我说:“春是一个极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

一提到春,在我们的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杨柳吐绿、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象;就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天街小雨润如稣,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一首首描绘春天的优美诗句,然而这些容量都很有限,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春》中描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听到这里,学生仿佛忆起春天的景色,急于想了解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在熏陶渐染中,很自然地把学生引进了诗情画意之中,审美意识也更为强烈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文学的基础,要写作一篇感人的佳作,作者必然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重视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律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Jn 0 6 u e2 0
在 语文教 学 中培 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王 劭
(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0 7 ) 3 00
摘 要: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净化学
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认识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品位,通过感受
Ab ta tAe tei d c t n i o ra o tn e i ie eta hn , n whc td ns e tu is f rte sr c : s t e u a o s fge t mp ra c Chn s e c ig i i h su e t’ n sa m o h c i i n h h b a t fn t r n eb a t ftermo el ds o l eao s 。 td ns s i t h udb ui e n er e uyo au ea dt e u o h i h y t r h a h udb r u e su e t’p r o l ep r da d t i n d is i f h
收稿 日期:2 0- 2 2 o 5一1 —_ 9 作者 简介 :王 劭 ( 9 6 16 一 ),男 ,湖北 蕲春 人 ,讲
“ 文学是人学 ” ,语文课所 教授的文章都是 人类情感的反映 ,它们大都是抒发作者情感或作 品 中人物情感的优秀之作 ,这些情感无论激越还
是平淡 ,无论悲还是喜 ,都是经过作者美学加工 的,蕴含有深刻 的美学特质 ,值得我们细心体会 的。这些情感在老师耐 心细致 的讲 授之下被一一
多结构 、多要求 的美学 系统 ,荟萃 了古今 中外 的 名篇佳作 ,从不 同侧 面 、不 同角度反映 了不 同时

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论文

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论文

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摘要: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忽视以至放弃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的现象笔者谈些感想,认为审美教育对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审美情感至关重要。

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做法以供探讨。

关键词:审美情趣赏心悦目中认识美鉴赏中理解美模仿中创造美(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以至放弃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往往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本容量的增大和升学竞争的激烈而步步严重。

不少教师的教学,常以“可能考到的”为范畴,以讲评分析性的命题为中心,艺术欣赏很难插足其中。

我听几位老师教学《孔乙已》一文,其内容都无外乎写作背景介绍,篇章内容概括、人物定性,写作特点分析、如何认识精神胜利和国民性等等。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无意或无暇把学生领进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欣赏中。

这种教法,由于没有从形象到抽象的真切体验,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除在一定程度上应付考试外,几乎无所收获。

致使不少学生强烈地反映:本来饶有兴味的课文,被教师一分析,就味同嚼蜡了。

由此可见,当今语文教学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审美情感。

而要重振语文教学精神,也必须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入手。

(二)审美情趣的培养就是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人的情感和共鸣,使人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科学知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

我们欣赏齐白石创作的水墨画《虾》就是产生类似的感受。

那姿态各异的虾的形象,真的活灵活现,生意盎然,富于情趣。

令人观后,觉得大自然确实无限美好,呈现一派生机,洋溢着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百分之七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珍品,即使说明文也大都是具有文艺性的可学小品。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发掘其中的美育因素,并善于捕捉进行美育的契机,抓住可感性、形象性和愉悦性。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打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听其言、入其境、体其味、动其情、熏陶感染,有所收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按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论文

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论文

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作为美感丰富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从而引导儿童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即在训练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耳濡目染,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思,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同时,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的形象要使儿童感受到美,就必须让儿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审美对象,凭借这些审美对象,激发他们愉悦的心情,感知美的形象。

比如,我在教看图学文《秋天》这一课时,采用了图画再现美、音乐渲染美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

当我把放大的《秋天》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太美了!”图中蔚蓝的天空、棉絮似的白云、金黄的稻子、明镜般的湖水,正在落叶的梧桐,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秋色。

那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事物,无不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赏心悦目。

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我站在( ),看见( ),我真想( )……”同时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轻快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声中看着画面,想象自己来到了画中,成了画中的一员,同学们情绪高涨,争着发言:“我站在金黄的稻田边,看见麻雀飞来飞去,真想和它说说话。

”“我站在清清的小河边,看着小鱼在落叶底下做游戏,真想和它们一起玩”。

“我站在树下,看看蓝天,看看稻田和小河,觉得太美了!”显然,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运用情境,理解美的实质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对美的鉴赏能力还很低,往往只注意事物的外表,还不能从本质上去区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既然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使之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应是语文教学除“工具性”之外的重要任务。

前些年,由于过多强调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训练,使汉语言中丰富的文学因素被大大忽略了。

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以及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

由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则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健康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而不应该是刻板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在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中,本来是一篇文辞优美,激情洋溢的课文,他们却教得苍白无力。

什么解释词义,划分段落,逐层分析,把好端端的一篇文章搞得支离破碎。

这样的教学不但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了信心,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要在教学中激发自己的灵感、激情和想象力,以美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殿堂,进而塑造美好的心灵。

二、让语文课堂香飘四野我们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在体味中感受形象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中,作者是这样大量生动逼真地,为我们细腻地塑造了一位受尽剥削和苦难的旧中国贫苦妇女——大堰河的形象。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缝补、洗衣、煮饭、喂猪、抚养孩子,酷热的夏天到禾堂里晒粮,严寒的冬天到结冰的池塘里洗萝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

但鼎湖山对于学生来说甚是遥远,所以导入非常重要。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在执教时特别注意了导入的妙用,效果非常好。

上课一开始,我首先放映课前在网上下载的鼎湖山美景让学生去感受图画的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表达,使他们在学习前首先从视觉感知鼎湖山美的境界,为进一步体验教材中文字描述的美即理性感知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学生们被美景吸引了,对课上的学习内容也显得兴趣盎然了。

是啊,导入设计得妙,往往瞬间就可以勃发学生学习热情,引人入胜。

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集中学生的兴趣。

但我认为导语也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

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活动。

只要恰倒好处,就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受到愉悦美。

二、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激发学生说话、写作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延伸的重要环节。

《鼎湖山听泉》一课,作者听到的鼎湖山泉声及听泉时的美妙感受部分是教学重点,写得很美,但让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这种美,离不开意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意境中去领悟鼎湖山泉声的美,从而体会到作者感受的美。

审美情趣下的初中语文语感培养

审美情趣下的初中语文语感培养

收稿日期:2019-10-11作者简介:王丽云,女,福建省平潭城关中学中级教师。

语感,即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是能通过阅读来感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母语所带来的神圣性与丰富性的一种文学体验,是能感悟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语言张力的文学能力,是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语言感受力是语文能力的关键,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修养的必备品格。

审美能力是人文修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语感能力相辅相成。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雅俗。

一、教师范读,传递语感初中阶段,学生的朗读能力仍普遍存在欠缺,如:普通话不标准,停顿不明,断句不清;朗读无丝毫感情,像小和尚念经一般,一个声调一个语气等。

朗读是一门艺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能使语感得到提升。

因此,为了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适应语感直觉性的特点,教师的范读就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范读前,要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容风格。

在范读时,不但朗读还要“美读”。

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等把课文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身临其境般地通过声音展现出来。

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体其味、缘其情,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视其人、闻其声,感受着文章语言的魅力,领略着文章的气势、文法,并在脑海中思索:“老师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等问题。

学生在思索中感悟着语言内在的深刻含义、情感韵味、思想感情;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展开想象,拓宽内心视角,在教师的引领下渐入佳境,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起伏,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美,体会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以语流的起伏跌宕来感悟文章之美,学生的语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及富于节奏感、音乐美的诗歌,如积极乐观、清新明丽的《春》,闲适安宁、美妙幻境的《天上的街市》,雄浑豪放、磅礴大气的《沁园春•雪》,质朴清淡、真切感人的《背影》,苍茫遒劲、慷慨悲慨的《登幽州台歌》等。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毛主席 曾经 批评 某些 假 马克 思 主义者 , 口头上 赞成 马 克思主义 , 但行动上却不执行 马克思 主义 , 并形 象地 打了个 比方 , 说这些人连 日“ 好箭 , 好箭” , 将箭在手里搓来 搓去 , 就 是不 肯射出去。欣 赏人家 的美文 , 不能只停 留在欣 赏上 、 叫 好上, 光有心动没有行动 , 而应 该尝试 自己动手写美文 。 第一, 挑选那 些能够 充分 展示 美、 含金量 较 高 的、 来自 现 实生活 的好 素材来 写。俗话说 : “ 巧 妇难为无米 之炊。 ” 要 写成美 文 , 前提是要有好 的素材 。在 阅读 、 鉴赏 人家 的美文 时会发 现 , 那些美文都有一个共 同点 , 就是 所取 的素材 都有 闪光点 , 这闪光点 可 以是思 想 的火 花 , 可 以是情 感 的火 花 , 也 可以是多种 美 的火花 的碰 撞 。这些 素材 表 面看很 平淡 , 实 际上都包 含着深 刻 的 内容 、 深 邃 的思 想 。善 于捕 捉好 素 材, 是写好美文的首要条件 。 第二, 饱含着 能够打 动读 者 的具有强 大感 染力 的 美好 情感 。文章不 是无 情物 , 美 文更 是有情 物 。美 的情 感 能够 深深地感染读者 、 打动读者 , 牵着 读者 的鼻 子走 。我 们经历 过 吊唁的场合 , 看 到那 些哭丧 妇们 , 边 哭边 述说 , 由于感 情 真挚 , 发自 内心 , 常常引得 周 围的 人也 跟着抹 眼泪 。如果我
善 于品味美文 中的美 , 就像 品酒 、 品茶那 样 , 不 慌不 忙 , 不 躁 不急, 慢慢 品味 。此外 , 还 应该 加强记 忆 , 把美 的东 西贮存 在脑 中 , 永志不忘 。不少人读到高尔基 的《 海燕 》 之后, 把 那 些 精美的语句牢牢记在脑 中, 直到 晚年还记忆 犹新 。 美 文具 有诱 惑 力 , 碰 到美 文 , 你 会 不 知不 觉 地 被 它俘 虏, 它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地 吸住你 , 叫你 无法逃 脱 。有时 简 直 到了只可 意会 、 不 可 言传 的地 步 。我们 常 说 的 “ 妙 不 可 言” , 用 于特 指阅读美文真是恰 到好处 。 阅读美 文是 “ 韩信用 兵 , 多多 益善” 。世界 上的 任何 事 情都是 由量 变引起 质变 的。 只有 广 泛地 阅读 美文 , 对美 文 来者不拒 , 才能使美在思想情感 上引起共 鸣 , 才能使 美在 身 上深深 地扎根 。亲近美文 , 把 玩美文 , 痴迷 美文 , 久 而久之 , 也会使 自己的情趣美起来 。 . 引导学生从 审美开始 , 广泛 阅读 美 文 , 这 是我们 语文教 师义不容辞 的责任 。 二、 从审美着眼 , 学会鉴 赏美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与求知一、善于在激趣导入中明确教学目标首先,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伊始。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充分发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正能量作用。

其次,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属于天然性“生动活泼”一族,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有着强烈的依赖性。

再次,很多小学生没有欣赏过大草原风光,他们对于草原只是停留在极其简单的浅薄认知上。

正因为如此,笔者在揭题并介绍作者老舍先生之后,随即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平台,分别展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光,展现了“一碧千里、人欢马叫、热闹非凡”的大草原风情,展现了“襟飘带舞、令人神往、如临其境”的大草原人文等画面,为小学生提供了难得一见的“视听盛宴”。

看着眼前这一切,他们不断地发出了“太美了!”“好热闹啊!”“多让人向往啊!”之类的由衷慨叹。

在如此“愤启悱恻”状态下,笔者把教学目标作出了谈话式展示:“今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行去观光内蒙古大草原,尽情领略大草原那独特无限的景美、人美、情更美吧!”由此更加激发了学生早已有之的学习期待。

二、善于在自主学习中引导求知审美自古以来,“读”一向就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样道理,笔者始终认为——“书读百遍,其情亦现〇”对于蕴含既丰又美元素的《草原》一文,我们更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引导小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极开展求知和审美活动,让他们在阅读学习中理解与深思、感悟与体会。

以本文第一自然段学习为例。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读、多读、反复读,从中找出自己喜欢或者认为“好”的地方,并且能够简单地说一说理由。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中大胆说出个性化观点。

然后让大家闭上眼睛,随着与之相应的美妙音乐再次“进入”那迷人的大草原,进行感悟与强化。

最后,让小学生结合各自想象力,以“我看到……我想……”这一句式来说一句话。

如此而为,小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非但自觉主动地参与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在轻松愉悦中获取了不同以往的享乐,较好地实现了“求知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生的审美情趣日益被忽视。

审美情趣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人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是培养他们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学作品是人们对生活的反思和表达,是美的载体。

通过读取名著名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的语言、情感和形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师还应该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美和真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也是必不可少的。

艺术作品是人们对世界的感悟和表达,是美的陈述。

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观赏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在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艺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节奏等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情趣也是非常重要的。

自然是天地之间最大的艺术家,自然界中蕴含着无穷的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组织学生到郊外野外踏青,或者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的美妙。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和景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情趣也是教育的关键。

生活是最真实的艺术,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感受和创造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例如通过观察校园、社区等环境中的美景,欣赏同学们的优秀作品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美有更加深入的感悟和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自然和现实生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美的存在。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和观察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审美情趣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和观察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要指导学生去追求美、喜欢美和欣赏美。

在人的一生中,对审美情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从课本当中体会到人格的美、建筑的美和自然景色的美等,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的情感,以此感受到更多的美。

一、从自身的美感入手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的美感出发,使自己具有健康的美感和审美意识。

教师只有具有了这些品质,才可以感受到艺术与生活当中的美,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对语文教师来讲,我们一是要使自己的美育修养得到加强,使用美的语言传递美的信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

语文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关注自己的衣着打扮,当然,这并非刻意的,而是要做到庄重与大方。

二是要使自己的体态语言展现出来,应用美的形象表达美的信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满自信,仪态大方,在举手投足之间和一瞬的表情都要具有美感,从而使自己变成美的渊源,使学生体会到美就在自己身边,并得到熏陶。

二、从体会自然的美入手实际上,美的事物就跟空气一样时刻环绕着我们。

教师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体会,进而能够比较自然地接受教育,自然的熏陶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本方式。

在自然界的环境当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无尽的情趣,学生可以倾听小溪与山泉的歌唱,感受大海的澎湃,也可以陶醉在满山开放的鲜花当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宝坻师范附小殷晓玉李永凤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广阔舞台。

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品格。

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品格情操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是精心选择的,每篇课文都是语言规范、思想内涵丰富的佳作。

在教学中,我根据美育的目的、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选择的从四个方面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根据遣词造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是思想和语言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选择了许多我国优秀作家的作品,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带有很强的音韵美。

教学时教师利用朗读,点词抓句,让学生细细品味富有激情和美感的语言,能深深敲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沉浸在其情其景之中,给予美的享受。

如在讲读《第一场雪》一文时,抓住“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几个重点词的朗读,使学生领略到描写大雪景色的精美语言。

又如讲读《桂林山水》一文,利用朗读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受所描绘的景色美。

抓住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两个排比、比喻及句中“啊”字的变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真秀啊(wa)”等,进行品读指导;学习描写桂林山水时,抓住“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怪石嶙峋”、“危峰兀立”等词语,反复朗读,读出漓江水的清、静、绿,桂林山的奇、秀、险,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自己真正是荡舟绿波之上,行游画卷之中。

在感受景色美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通过创设情景,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许多文章都是作者耳闻目睹、亲临其境的感受。

离开了具体情境,就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优美的意境。

探求课文的“美”,首先应入“境”,只有入“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性。 首 先 要 指 导 学生 朗读 . 无 声 的 文 字 变 为 有 声 的语 言 . 把 人 于 眼 、 于 口 、 于 耳 、 于 心 , 文 章 的 人 物 、 景 、 出 纸学 生 的立 体思 维 , 方 面 的感 知 教 材 , 假 思 索 的感 形 多 不 受 审 美 对 象 的 美 。 堂 上 , 师 必 须 充分 调 动 自己情 绪 的 感 染 课 教 给 信 使 融 充 课 程 标 准在 义 务 教 育 的各 个 学 段 围绕 识 字 与 写 字 、 阅读 、 力 . 知 识 、 息 附 加 情 感 色 彩 , 课 堂 具 有 健 康 、 洽 、 满 写作 、 口语 交 际 、 合 性 学 习 等 五 个 方 面 , 别 提 出 了 美 育 的 温 暖 的心 理 和 责 任感 的氛 围 。 尽 量 做 到 使 学 生有 亲切 感 、 综 分 要 享 使 和谐 、 快 , 到 情 感 交 融 , 能 使 学 愉 达 才 具 体 任 务 和 要求 。美 育 的 维 度 贯穿 在 语 文 课 程 的 目标 体 系 之 受感 , 课 堂气 氛 轻 松 、 中。 构成 语 文 素 养 整 体 推 进 和协 调 发 展 的基 本 要 素 之 一 。 生进 入 最 佳 的 学 习状 态 。 次 , 写 作 训 练 中培 养 学 生 的审 美 其 从 苏 霍 姆 林斯 基 曾说 过 :感 知 和领 会 美 ,这 是 审 美 教 育 的 “ 感 受 。 养 审 美感 受 能 力 的 重要 一关 是 克 服 思 维 惯 性 , 日常 培 将 基 础 和 关 键 , 审 美 素 养 的核 , ” 是 t。 因此 , 设 美 的 情 境 , 学 态度 转 变 为 审 美 态 度 ,将 科 学 的分 类 标 准 转 变 为 审 美 的 分 类 l 创 给 生 美 的享 受 ,让 学生 充 分 感 知 和领 会 美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标 准 , 这 种 审美 标 准 , 虹 可 以不 再 是 太 阳光 和 雨 雾 相 互 作 按 彩 而 白杨 树 倔 强 地 挺 立 着 , 然 俨 趣 。在 识 字 与 写 字方 面 , 要求 逐 步 体 会 汉 字 的 优 美 , 会 书 法 用 的 产 物 , 是 通 向 幸 福 的桥 梁 , 体 的 审 美 价 值 : 阅 读 方 面 , 求 感 受语 文 之 美 , 步 获 得 对 文 北方 农 民 的化 身 。 文 教 材 浓 缩 了 中 囝悠 久 的语 言 文 化 , 章 在 要 逐 语 文 学 作 品正 确 的欣 赏 方式 和初 步 的 欣 赏 能力 ; 写 作 方 面 , 求 中蕴 含 着 美 的情 趣 、 的 意 味 、 的想 象 , 以让 学 生 在 美 文 在 要 美 美 所 感 情 真 势 , 力 表 达 自 己对 自然 、 会 、 生 的 独 特 感 受 和 真 中提 高鉴 赏 水 平 的 基 础 上 实现 美 学 创 作 是 非 常有 意义 的 。 努 社 人 切 体 验 : E语 交 际方 面 , 够 逐 渐 注 意 自己 和对 方 说 话 的表 在 l 能 审美 教 育 应 该 诱 导 激 发学 生 对 审 美 客 体 的喜 悦 感 、 自南 质 惊 才 产 情 和 语 气 , 使 说 话 有 感 染 力 和 说 服 力 ; 综 合 性 学 习方 面 , 感 、 疑 感 、 异 感 等 , 能 真 正 调 动 审 美 主体 的 审 美潜 力 , 并 在 能 够 随着 审 美 能 力 的 提 高逐 步 开 展 一 些 相 对 独 立 的 评 赏 活 生 审 美激 情 , 行 深刻 的审 美 体 验 。 美 创 作 力 是 一种 形 式 感 进 审 觉 力 , 语 文 教 育 中 , 现 为 学 生语 言形 象 的感 受 与 领 会 以及 在 表 动。 既 也 审 美教 育 还 须 借 助 审美 媒 介 施 教 ,充 分 发 挥 审 美 媒介 的 对 文 学语 言 的运 用 能 力 。发 展 这种 能 力 , 是 美 育 的 要 求 , 传 导作 用 . 创设 审美 情 境 。 来 自居 易 说 :感人 心者 , 先 乎 情 , 是 语 文课 程本 身 的要 求 。 “ 莫 教 学 中 .教 师 可 以引 导 学 生对 课 文 一些 精 彩 的语 段 及 词 莫 始 乎 言 , 切乎 声 , 深 乎 义 。” 堂教 学 的过 程 , 一个 信 莫 莫 课 是 息 传 递 的过 程 。 统 的 信 息传 递 主要 途 径 是 教师 的语 言 。 应 句 作 赏 析 、 摩 , 拓 其 审 美 联 想 和想 象 能 力 , 导 学 生 品 析 传 而 揣 开 引 用 多 媒 体语 文课 件 教 学 , 文 字 直 接搬 上显 示 屏 , 充 满 感 情 文 中极 富 艺 术 表现 力 的词 语 , 高 语 言 理 解 能 力 , 把 把 提 深刻 体 会 作 通 对 去 色 彩 的 语 言 或者 创 设 的情 境 打 上课 件 , 看起 来 更 直观 , 教 学 品 的 内 蕴 美 , 过 对 美 的 形 象 的 感 受 , 美 的 本 质 的认 识 , 在 中可 起 到 事 半功 倍 、 言有 尽 而 意 无 穷 的作 用 。 领 悟 它 所 包 含 的人 生 意 义 和 美 学 价 值 .从 而 拨 动 学 生 心 灵 的 琴 弦 , 养其 高 尚 的审 美情 趣 , 高 审 美 创 作 能 力 。 教 师 只 有 培 提 ■、丰富知识 。 提高 鉴赏水平 怎 样 在 教学 中培 养 学 生 的 审美 情 趣 ,实 现 人 格 的 完 美 和 创 设 具 体 的 语 境 , 学 生 通 过 比较 来 揣 摩 、 悟 , 能 在 潜 移 让 领 才 心 灵 的 和 谐 呢 ?语 文 教 材 为 学 生认 识 世 界 提 供 了丰 富 多 彩 的 默化 中让 学 生 吸 收 这些 典 范 的语 言 材 料 ,让 学 生 从 具 体 的 语 空 间 , 者 充 分 利 用 这 些教 材 指 导 学 生 借 鉴 前 人 的 美 的 经 验 、 言环 境 中培 养 审美 想象 和审 美 创 新 能 力 。 师 美 可 启 真 。 可 储 善 . 可 怡 情 , 可 净 化 灵 魂 。 美 情 趣 美 美 美 审 美 的规 律 、 的表 现方 法 , 成 合 乎 要 求 的 听 说 读 写 能 力 , 美 形 形 需要 老师 潜 移 默化 的熏 陶 引 导 , 在 成 学 生 美 的 心 灵 、 的 人性 。 育 的施 行 与 德 育 、 育 不 同 , 美 美 智 在 的培 养 不 是 一 朝 一 夕 的 事 , 培 社 逐 语 文 教 育 中 . 更 有 其 特殊 的规 律 与 要 求 。 通 过 可控 的定 向 它 它 语 文 学 习 过 程 中 , 养 爱 国主 义 感 情 、 会 主 义 道 德 品 质 , 的方 式 运 用 美 的 形象 激 发 学 生 的 情 感体 验 ,潜 移 默化 地 影 响 步 形 成积 极 的人 生 态 度 和正 确 的价 值 观 ,提 高 文 化 品位 和 审 学 生 的情 感 阶 值 取 向 ,在 持 续 的高 质量 的情 感 熏 陶之 中培 养 美 情 趣 。 学生 高雅 的情 趣 、 尚 的人 格 。 文 材料 尤其 是 文 学 作 品 同 时 高 语 参考文献 : 1刘 汝 见 , 养 学 生 良好 的 审 美 情 趣 【 , 文 教 学 与研 . 培 J语 I 也 是 美 育 的 材 料 . 中饱 含 着 美 的形 象 、 的情 感 , 们 可 以 其 美 我 20 3期 发 掘其 中 的审 美 价 值 ,在遵 循 语 文 教 育 一 般 规 律 的 同 时 也 按 究 .0 9年 2 2刘 春 英 , 语 文 教 学 中培 养 学 生 的 审美 情趣 [ , 龙 江 . 在 J 黑 ] 照 审美 的特 殊 规 律 来 组织 和运 用 这 些 材 料 。 在 语 文 教 育 中 .教 师不 能 用 固定 的 框 框 限 定 学 生感 受 力 科 技 信 息 .0 9年 0 20 2期 3王 红 岩 , 文教 学 - 生 审 美 情 趣 的培 养 [ , . 语 9学 J 现代 语 文 ] 和 想 像 力 : 反 , 保 证 审 美 的 积 极 健 康 的方 向 的前 提 下 , 相 在 教 师应 该 努 力 调 动 学 生 已 有 的经 验 储 备 , 供 各 种 条 件 , 学 生 f 学研 究版 12 1 提 使 教 ,0 0年 0 1期 的情 感 思 维 活 动 尽 快 跃起 来 , 富 知识 含 量 , 尽 可 能 达 到 它 丰 并 作 者 简 介 : 立 波 。 林 省 松 原职 业技 术 学 院 。 师 ; 究 包 吉 讲 研 们 所 能够 达到 的广 度 与 深 度 , 赏水 平 才 会 得 到 相 应 的提 高 。 鉴 方 向 : 文课 程 改 革 语 三 、 导引, 深人 实现审美创作

培养小学生创造审美能力论文

培养小学生创造审美能力论文

培养小学生创造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魄。

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让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一、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反映或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如大自然雄伟壮丽、绚丽多姿的景物;社会生活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情景;人物形象高尚机智、生动感人的细节。

此外,课文的语言美,如生动形象、凝练含蓄、新鲜多样、韵律和谐等。

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挖掘出这些美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点燃儿童心灵的火花,启迪儿童爱美的心智,陶冶儿童爱美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意境美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

学生的兴趣来源于教师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语文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由此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如课文《草原》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

文章不仅把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朗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一碧千里的草原,绿色的小丘,白云一样的羊群……仿佛使人走进一望无际、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从而产生对大草原的美的向往,而且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浓浓深情,又把依依惜别的蒙汉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 文 教 学 中 审 美情 趣 的培 养
吴海 莹
(靖江市第四中学, 江苏 靖江 214500)
曾有人说 : “ 教学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则更是一 门艺 术。 的确 , ” 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语文教学中 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位成功的教师, 应运用他出色的语言感召 力和榜样示范力,让他的学生在精彩有限的时空内体验并获 得美的熏陶, 感染和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生活 、 渴望美 的人, 长大后以满腔热情和浓厚兴趣去追求美 、 创造美, 去感 恩社会 、 回报社会。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
的“ 内在美”从而在激发主体意识中陶冶美的情感。 , (三)诱发审美体验。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学中学生是关键 , 因此, 课堂上要让学生勤于探究和思考 , 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 膀, 激发心游万初的想象和联想, 从而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 受, 给课堂注人生机。文学作品大都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 课
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将文章 的审美 因素与学生 的审美经验接
任, 在教学中尽心着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以实现其
人格的完美 、 心灵的和谐。
(一)渲染审美氛围。 一位好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亲和力, 要 寓教于美, 寓教于乐, 使学生有亲切感。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 彩诗篇、 名作佳句 , 我们要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 充分调 动情绪感染力, 用文学的语言把学生领进教材, 让他们循着教 师指引的方向很快进人最佳学习状态。例如, 在讲析诗歌时, 我们可以先介绍其相关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置身其中, 然后再 引导他们用真情去反复诵读, 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 , 语流的快 慢疏密, 这样作品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也随之流露出来。从《 过 零丁洋》 中读出文天祥“ 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种宁死不屈的民 族气节;从《 春望》 中目睹了政治腐败 、 国破家亡的惨状 ; 从《 有 的人》 中感悟了鲁迅的“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奉献精神。由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在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同时, 注人真 挚而强烈的情感, 再引导他们用心去品味, 去评判, 激起他们 愉快的情绪体验, 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力。 这样, 是非曲直, 真假善恶, 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 加之文学作品的深厚感染 力, 定能让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渐渐他们就会明晰孰是孰 非, 心底自 然形成衡量美丑善恶的标准。 一张名人画像会砒砺 学生的志向, 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 一片美丽的风 景可激起学生对大 自 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当然, 只有当 我们教师创设了融洽温馨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放松身心 地在语言文字中仔细品读,教师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 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审美情感。我们都知道,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 魂, 是学生 自 主学习的原动力 , , 因此 我们不能架空了情感去 上语文课, 如果把语文课简单地_ L成政治课, 势必违背了教学 规律, 其收效甚微也是必然。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课文 的题材、 、 、 体裁 风格 思路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法 , 注入真情 这一催化剂, 因材施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章不是 无情物”剖析文章时要注重以美感人, , 以情动人, 用炽烈的情 感撞开学生的心扉。 教师要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 以 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 , 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通过对词句的 品味和分析, 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 把身心沉浸于美的意境 中, 这样就会心有所感, 情为所动, 更加热爱美、 向往美和追求 美。学生身临其境了, 教师倾注的细微的情感点点人其心田, 强烈的情感声声撼其心灵。例如, 学了《 生命的意义》学生定 , 会被顽强执着的保尔所感动, 觉树立无私奉献精神; 《 自 背影》 读完后, 我们都会被朱 自 清父子的深情感染而潜然泪下。 我们 要在真情感状态下, 借助作者的笔触,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 流。在真情的交流中, 自由轻松的氛围中, 自 在 学生 然会被陶 冶情操, 会为长江三峡的险峻, 天山景物的壮丽, 南国风光的 旖旎而心驰神往, 自觉产生热爱 自然和生活的情感。这样 , 凭 借审美对象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感, 既是一种享受, 又是一种 陶冶。 在教师的不断引领下, 学生美的心灵便从真情实感中铸 造, 在感受人物、 、 社会 自然的“ 外在美” 的同时, 也体会其蕴含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论文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表现出更高、更丰富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分析形象感知形象美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它既保留着生活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无不感染着人、教育着人,表现出艺术美。

分析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美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具体可感的形象。

教材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形象和与生活有关的情境。

只要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就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知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

如《清澈的湖水》,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还刻画出小洁这个爱护环境讲文明的小女孩形象。

课文展示的美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洁的行为美更是感染着孩子们,在他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受美。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具体可感性,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

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身理条件,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情境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既再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动。

高尚的情感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获得对现实的自我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又一途径。

情感迁移激发情感。

从“以情动人”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缺乏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经常无动于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摘要:人有外在美和内在美之分,其实文章亦如此。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由外在的音韵美、形式美,向内在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人格美,逐层引导其体味鉴赏。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60
大凡谈论学习经验者不外乎提兴趣二字。

兴趣引发思考,思考带来质疑,质疑触动发现,发现便会给人类带来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同样,兴趣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语文国度中审美情趣的感染力则是语文学习兴趣的源头。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擦亮他们的眼睛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进而创造美。

《全日制高级中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审美情趣的培养便与之不谋而合,皆是为人文素质教育导航。

语文教育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涵盖了广泛的内容。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一般都是经过时间锤炼、历史挑选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

文本的赏读、字句的体验是一美;用文字语言勾勒的形象的自
然物、生动的人物、激荡的感情是二美;作品中思想的品鉴是三美;作品所映射的作者精神世界的崇高是四美……如此细分下去还有
很多很多。

美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触手可及的某个地方,但可能会因为某些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如仍然用冷淡的知识分析法等,美又转瞬即逝,我们只能慨叹课文中最本质的教育因素与学生失之交臂。

在探索语文教育审美情趣的培养的过程中,笔者作了如下尝试:一、音韵美、形式美等文章的外在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文章语言的音韵美、句式的结构美。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应大步走出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误区,强调文为心声。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有人豪情万丈,气吞山河;有人郁郁满怀,愁绪万千;有人愤愤不平,尖锐泼辣;有人浪漫温馨,柔情似水……我们都可以将这些情感朗读出来,授予学生以第一现场版的感受。

教师可仔细地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节奏和重音,语速和语调。

引导学生尽量找到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处、缝合点,酝酿好情感进行朗读。

情感表现在朗读中,便是有行云流水,有轻快跳跃,有缓慢低沉,有激昂慷慨……例如:《琵琶行》中叙述琵琶女弹奏部分的朗读,就有几起几伏。

用语速的快慢,读出乐声的急缓;用语调的轻重,读出乐曲旋律的极尽腾挪变化。

“此时无声胜有声”出口后,仍余韵萦梁;而当读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时因
音乐达到高潮而语音高昂激越。

文章语言的音韵美在朗读中可谓能尽现了。

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在他的格律诗创作的“三美”主张中,就有“建筑美”一说,即讲究句的匀称与整齐。

有的语句上下结构相似、形同对偶,表现出一种对称美。

如《我的空中楼阁》中“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有的语句整散结合,既有整句的清晰严谨,又有散句的精悍跳跃,它们两相互补,句式上体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

如《我与地坛》中“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另外,因为不少语句运用了排比,而使其具有磅礴的气势美。

如《我有一个梦想》中多处用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式,表达了黑人内心最热烈的自由平等的梦想,颇显其锐不可挡的正义气势,当年令二十五万听众沸腾,如今仍让全世界铭记。

句式的结构美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愉悦,从其本身阐释了文章“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创作宗旨。

培养了学生具有对文章外在美探索成功的初步体验,他们才会兴趣盎然地去挖掘其内在美。

二、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人格美等文章的外在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塑造的形象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

这里的形象美包括自然形象美和人物形象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表现自然形象美和人物形象美的段落篇章。

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到沈从文的《边城》……可谓数不胜数。

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经历进行分析。

因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这些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已不再是客观的形象了,它们已经融铸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人文化的美,即意象美。

学习《边城》时,笔者运用了“引导想象”法引导学生欣赏湘西边陲的自然形象美和人物形象美。

所谓“引导想象”,即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放映出来”。

(魏书生:《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笔者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湘西的自然风光和其中美丽清纯的翠翠及她身边善良的人们。

”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以下画面:蔚蓝的天空衬着绵绵群山,山泉潺潺地流淌着汇集成清澈透亮的河水。

青翠欲滴的绿,万籁俱静的幽静,纯净而清新的自然物,十六岁的翠翠,编着长长粗粗的麻花黑辫,以震撼人的年轻的美貌,撑着长篙从碧绿的河面上走来。

一到晚上,淡淡的月光笼罩住整个山区,悠扬的山歌荡漾在河两岸,更是唱软了青年人的心。

人常期待的浪漫温馨生活也不过如此吧。

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回味着湘西迷人的风土人情,领受着那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的形象美,有温柔、宁静、清新的诗情画意,有令人温暖、感动的心灵……学生们接受着美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就激发了他们对美的情感的向往,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课,当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美的洗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组部接触得到美,最终(下转第62页)(上接第60页)能创造美。

语文教育不能缺少美育的维度,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以自觉的意识,负责的精神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上是笔者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谈了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一点心得,以求教于同行。

作者简介:蒲藻,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关爱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而活泼的课堂深为学生们所喜爱。

曾荣获学校优质课评选一等奖,陕西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一等奖,并在“课改十周年——全国有效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雨霖铃》公开课的展示。

2011年荣获西安市教育局颁发的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语文学科三等奖,陕西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一等奖。

并在“课改十周年——全国有效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雨霖铃》公开课的展示。

2012年撰写的论文《雨霖铃》获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一等奖。

在“十年校庆”导学案教学系列评选活动——公开课评优中荣获一等奖,教学设计二等奖,教学质量单项考核优秀奖。

多年来都担任备课组长。

2011年开始,协同组员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十一五”重点课题的研究。


年7月25日到北京参加了本课题的结题会议,提交了教研成果,并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之子课题《中学语文学科有效课堂的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证书。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阳光中学 710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