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摘要:人有外在美和内在美之分,其实文章亦如此。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由外在的音韵美、形式美,向内在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人格美,逐层引导其体味鉴赏。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60

大凡谈论学习经验者不外乎提兴趣二字。兴趣引发思考,思考带来质疑,质疑触动发现,发现便会给人类带来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样,兴趣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语文国度中审美情趣的感染力则是语文学习兴趣的源头。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擦亮他们的眼睛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进而创造美。

《全日制高级中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审美情趣的培养便与之不谋而合,皆是为人文素质教育导航。语文教育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一般都是经过时间锤炼、历史挑选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文本的赏读、字句的体验是一美;用文字语言勾勒的形象的自

然物、生动的人物、激荡的感情是二美;作品中思想的品鉴是三美;作品所映射的作者精神世界的崇高是四美……如此细分下去还有

很多很多。美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触手可及的某个地方,但可能会因为某些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如仍然用冷淡的知识分析法等,美又转瞬即逝,我们只能慨叹课文中最本质的教育因素与学生失之交臂。

在探索语文教育审美情趣的培养的过程中,笔者作了如下尝试:一、音韵美、形式美等文章的外在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文章语言的音韵美、句式的结构美。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应大步走出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误区,强调文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有人豪情万丈,气吞山河;有人郁郁满怀,愁绪万千;有人愤愤不平,尖锐泼辣;有人浪漫温馨,柔情似水……我们都可以将这些情感朗读出来,授予学生以第一现场版的感受。教师可仔细地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节奏和重音,语速和语调。引导学生尽量找到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处、缝合点,酝酿好情感进行朗读。情感表现在朗读中,便是有行云流水,有轻快跳跃,有缓慢低沉,有激昂慷慨……例如:《琵琶行》中叙述琵琶女弹奏部分的朗读,就有几起几伏。用语速的快慢,读出乐声的急缓;用语调的轻重,读出乐曲旋律的极尽腾挪变化。“此时无声胜有声”出口后,仍余韵萦梁;而当读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时因

音乐达到高潮而语音高昂激越。文章语言的音韵美在朗读中可谓能尽现了。

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在他的格律诗创作的“三美”主张中,就有“建筑美”一说,即讲究句的匀称与整齐。有的语句上下结构相似、形同对偶,表现出一种对称美。如《我的空中楼阁》中“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有的语句整散结合,既有整句的清晰严谨,又有散句的精悍跳跃,它们两相互补,句式上体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如《我与地坛》中“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另外,因为不少语句运用了排比,而使其具有磅礴的气势美。如《我有一个梦想》中多处用酣畅淋漓的排比句式,表达了黑人内心最热烈的自由平等的梦想,颇显其锐不可挡的正义气势,当年令二十五万听众沸腾,如今仍让全世界铭记。句式的结构美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愉悦,从其本身阐释了文章“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创作宗旨。培养了学生具有对文章外在美探索成功的初步体验,他们才会兴趣盎然地去挖掘其内在美。

二、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人格美等文章的外在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课文中塑造的形象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这里的形象美包括自然形象美和人物形象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表现自然形象美和人物形象美的段落篇章。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到沈从文的《边城》……可谓数不胜数。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经历进行分析。因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这些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已不再是客观的形象了,它们已经融铸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人文化的美,即意象美。学习《边城》时,笔者运用了“引导想象”法引导学生欣赏湘西边陲的自然形象美和人物形象美。所谓“引导想象”,即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放映出来”。(魏书生:《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笔者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湘西的自然风光和其中美丽清纯的翠翠及她身边善良的人们。”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以下画面:蔚蓝的天空衬着绵绵群山,山泉潺潺地流淌着汇集成清澈透亮的河水。青翠欲滴的绿,万籁俱静的幽静,纯净而清新的自然物,十六岁的翠翠,编着长长粗粗的麻花黑辫,以震撼人的年轻的美貌,撑着长篙从碧绿的河面上走来。一到晚上,淡淡的月光笼罩住整个山区,悠扬的山歌荡漾在河两岸,更是唱软了青年人的心。人常期待的浪漫温馨生活也不过如此吧。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回味着湘西迷人的风土人情,领受着那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的形象美,有温柔、宁静、清新的诗情画意,有令人温暖、感动的心灵……学生们接受着美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就激发了他们对美的情感的向往,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课,当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美的洗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组部接触得到美,最终(下转第62页)(上接第60页)能创造美。语文教育不能缺少美育的维度,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以自觉的意识,负责的精神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上是笔者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谈了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一点心得,以求教于同行。

作者简介:蒲藻,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关爱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而活泼的课堂深为学生们所喜爱。曾荣获学校优质课评选一等奖,陕西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一等奖,并在“课改十周年——全国有效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雨霖铃》公开课的展示。2011年荣获西安市教育局颁发的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语文学科三等奖,陕西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一等奖。并在“课改十周年——全国有效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雨霖铃》公开课的展示。

2012年撰写的论文《雨霖铃》获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一等奖。在“十年校庆”导学案教学系列评选活动——公开课评优中荣获一等奖,教学设计二等奖,教学质量单项考核优秀奖。

多年来都担任备课组长。2011年开始,协同组员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十一五”重点课题的研究。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