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进化》专题知识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进化》专题知识讲解一、知识结构导图二、知识点巩固生物的进化1.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地层越深,生物出项得越早,越低等)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3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将适应环境的个体保留叫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达尔文进化论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生存食物和空间有限)→适者生存→遗传变异6.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三、冲刺提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0•遵义)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A.结构简单→结构复杂B.低等→高等C.体型小→体型大D.水生→陆生【答案】C【解析】ABD、低等→高等、结构简单→结构复杂、水生→陆生,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ABD正确;C、高等生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如蜂鸟,因此体型小→体型大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C不正确;故选:C。
2.(2020•台安县二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兼葭”是芦苇,它是一种单子叶植物,以下植物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卷柏B.大豆C.玉米D.葫芦藓【答案】C【解析】A、卷柏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蕨类植物。
A不符合题意;B、大豆用种子繁殖后代,且其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有两片子叶,属于被子植物的双子叶植物。
B不符合题意;C、玉米用种子繁殖后代,且其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有一片子叶,属于被子植物的单子叶植物,与芦苇的亲缘关系较近,C符合题意;D、葫芦藓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属于苔藓植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0•兖州区模拟)关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观点,米勒用实验进行了证实C.人类进化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答案】B【解析】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
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答案:D分析:1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丙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 .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A、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B、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D、②和③之间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D。
2、马(2N=64)和驴(2N=62)交配后产生的骡子既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又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骡子体细胞中含有63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B.骡子不育与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有关C.马和驴能杂交生出骡子,但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该实例说明动物的精卵识别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答案:D分析:骡体内的63条染色体有32条来自于马,31来自于驴,因此这63条染色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骡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产生生殖细胞,因此无生殖能力,从而证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八班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原始大气〔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简约有机物〕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2. 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分是没有氧气。
3.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4. 米勒的试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约有机物。
5.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约有机物。
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合到原始的海洋中。
6.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7.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1.比较法:依据肯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缘由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假设干万年的繁复改变系形成的。
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约,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越多;而在越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繁复,越高等,陆地生物化石越多。
3. 生物进化的历程:〔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涌现的顺次,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次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如细胞色素C〕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说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时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初中地理【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1.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2.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
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生物演化)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3.进化论的演变。
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
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
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
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
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初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物种的过程。
在初中生物学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进化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进化的证据1.化石记录: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骸、足迹或痕迹,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生物的演化历史和形态特征的改变。
2.同源结构:不同物种的器官结构、胚胎发育方式等相似之处,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这就是同源结构的证据。
3.生物地理分布:相似环境下的物种更容易发生变异、演化,所以相近地区的物种普遍相似。
例如,大陆漂移和隔离导致了不同陆地上的动植物群落的差异。
二、进化的机制1.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环境中的竞争和适应选择会导致个体间的差异,较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个体会更容易遗传给后代,从而逐渐改变物种的性状。
2.突变与变异:突变是基因发生的突然变化,变异是指种群中个体间的遗传差异。
突变与变异是进化的源泉,为自然选择提供了遗传变异的基础。
3.基因流与遗传漂变:基因流指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遗传漂变指由于偶然事件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改变。
这两个机制会影响物种的基因组成和遗传多样性。
三、进化的模式1.平衡适应与逐渐改变:平衡适应是指物种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能够维持一定的适应性,而逐渐改变则是指物种在逐渐变化的环境中逐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2.分岔进化与并行进化:分岔进化是指从一个祖先种群中分化出两个或多个新的物种,而并行进化则是指不同种群在相似环境下独立演化,产生相似的新特征。
3.同域竞争与异域竞争:同域竞争是指物种在相同的生态位上产生竞争,而异域竞争则是指不同物种在不同的生态位上产生竞争。
这些竞争将推动物种分化和演化。
四、人类进化人类进化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生活在非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发展出直立行走、大脑发育等独特特征。
人类进化的证据主要来自化石记录和基因研究。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鳃裂,这说明()A.鳃裂将来发育成肺B.胚胎的呼吸依靠鳃裂C.胚胎在水环境中发育而成D.陆生脊椎动物和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答案:D分析: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彼此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即都有鳃裂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也消失了,这种现象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在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迅速重演了它们祖先的主要发育阶段,即都有尾。
同时,也说明古代脊椎动物原始的共同祖先生活在水中,所以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鳃裂。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彼此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但是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即都有鳃裂,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由此可以说明脊椎动物和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D正确,故选D。
2、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C.基因重组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答案:BA、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A正确;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C、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C正确;D、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二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B.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C.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答案:D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
生物的进化的学说知识点
生物的进化的学说知识点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他认为个体间的差异会导致个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不同,进而影响其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
适应性较高的个体会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将其适应性的特征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导致种群在时间中的逐渐进化。
2. 突变与遗传:突变是指在基因组中发生的变异,可以导致生物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突变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从而在种群中引起遗传变异。
一些突变可能具有适应性优势,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因此这些有利的突变在进化中可能得到保留。
3.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在小种群中由于随机的遗传变异而引起的基因频率的变化。
这种随机性通常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对演化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4. 基因流动:基因流动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基因的交换。
当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发生时,这些种群之间的基因池将合并,从而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基因流动可以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在进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5. 岛屿生物地理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物种如何适应和演化。
在孤立的岛屿上,物种可能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和资源利用竞争,从而导致物种的适应和演化。
6. 放射适应:放射适应是指一种物种分化为多个相关物种,以适应不同的生态位和资源分配方式。
放射适应通常发生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如岛屿或山脉,物种之间的分化可以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来促进。
7. 共同祖先:进化理论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祖先。
通过对现存物种和化石记录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推断出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和共同祖先的存在。
8. 进化证据:进化理论得到了大量的科学证据的支持。
这些证据包括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胚胎发育、生物地理分布等。
通过这些证据,科学家可以了解到生物在地球上逐渐演化的历程和规律。
9. 分子进化:分子进化研究通过比较基因和蛋白质的序列来揭示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到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物种的适应和演化。
高一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是错误的)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手段)、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内因)、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2.先进性: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而来的,并对生物进化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3.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的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三、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2.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可以相互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3.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4.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5.基因型频率:某种特定的基因型的个体占种群内全部个体的比例。
6.遗传平衡(哈代温伯格定律)满足的五个条件:(1)种群非常大;(2)种群中所有雌雄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3)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新基因加入)(4)没有自然选择。
满足这五个条件,群体经过一次随机交配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保持不变。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3.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是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初中生物进化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进化知识点汇总生物进化知识点汇总进化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物种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变化并逐渐改变的过程。
本文将汇总初中生物学中与进化相关的知识点,包括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的证据、进化的机制和自然选择。
一、进化的基本概念1. 定义: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变化并逐渐改变的过程。
2. Darwin的贡献: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起源的演化论,主张进化是通过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机制实现的。
3. 物种起源:物种起源的原理是通过突变、遗传与选择的综合作用来解释物种的变化。
二、进化的证据1. 生物化石:化石是指远古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它们显示了生物在地球上存在的历史。
2. 时代地层:地层是地球表面的各个岩石和土层,含有不同年代的化石,可以用来研究生物的演化过程。
3. 比较解剖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一步验证了进化的事实。
4. 生化和遗传证据: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DNA、蛋白质等生化分子,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进化程度。
三、进化的机制1. 突变:突变是遗传物质发生的突发变化,是进化的基础。
突变通过改变基因组,产生了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2. 基因交流:基因交流指的是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物质交流,包括有性繁殖和杂交等方式。
3. 基因漂变:基因漂变是指由于遗传性状的随机变异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4. 选择压力:选择压力是指环境对个体或种群的选择作用。
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从而改变物种的性状。
四、自然选择1.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提出的进化机制,它包括适应性选择和性选择。
2. 适应性选择:适应性选择指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环境中的某些特征有利于生存和繁殖,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传递其有利的基因给下一代。
3. 性选择:性选择是指一些与个体的性状有关的选择压力。
例如,雄性动物通过展示自身的优势特征来吸引异性,从而提高自己的繁殖成功率。
4. 过渡形态和适应性放大:过渡形态是指在物种演化过程中存在的中间形态,它们显示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的相似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七单元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思维导图和知识要点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思维导图和知识要点思维导图:知识要点: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这一结论的获得有许多化石证据支持。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 亿年前。
3.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
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6.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 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的。
9。
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10.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11.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但是从大分子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的过渡还没有被实验验证)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生物进化的历程(1)采用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C.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A分析: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B、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表现型种类就更多,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B正确;C、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C正确;D、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2、受精前隔离是指隔离发生在生物交配受精以前,包括时间、空间、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隔离。
现有菊科植物的两个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在自然状态下,前者在夏季开花,后者在早春开花,不能正常杂交繁殖后代。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理隔离属于受精前隔离范畴B.菊科两个种群开花季节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两个种群内的生物属于同一物种D.两个种群因基因库的差异将导致隔离的产生答案:C分析: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不同的选择方向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
不同的物种,其基因库中的基因组成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A、受精前隔离是指隔离发生在生物交配受精以前,包括时间、空间、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隔离。
高一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进化知识点总结生物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以及生物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化和适应,如何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对高一生物进化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进化概述进化指的是物种在漫长的时间内从简单的形态逐渐发展演化为复杂的形态的过程。
进化理论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进化中,有两个重要概念需要了解,分别是自然选择和突变。
自然选择:根据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和繁殖后代,从而逐渐改变物种的性状。
突变:指的是在生物个体基因中产生的突发性变异的现象,这种变异可能是有害的、无害的或有益的,而有益的突变会在进化过程中得到保留。
二、进化证据为了证明进化的存在和论证生物的起源与发展,科学家们提出了多个进化证据。
古生物学证据:根据化石记录,可以看出不同物种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例如,通过考古发现化石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类祖先。
生态学证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特点也是进化的证据之一。
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物种的适应和变异。
生物地理学证据: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分布的地理规律。
例如,根据大陆漂移理论,物种的分布与大陆的漂移有关,支持进化的观点。
分子生物学证据:通过比较物种之间的基因和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推断它们的演化关系。
三、进化机制进化机制是指导致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
下面列举了几种重要的进化机制。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进化过程中最基本的推动力之一。
通过基因突变,个体的遗传信息发生了变化,从而可能产生新的优势性状。
基因流动:基因流动是由于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而引起的。
它通过基因的移入和移出,改变了种群的基因构成。
基因漂变:基因漂变是一种随机性事件,它独立于个体的适应度。
在一个小型种群中,通过基因漂变,个体的基因频率会发生随机性的改变。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和繁殖后代,从而改变了种群的性状。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必考知识点归纳
洛阳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变化一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B.若进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长期保持稳定,则基因频率不变C.若种群存在某些个体致死现象,基因频率也不一定改变D.有性生殖下的基因重组通过改变基因频率而加快了进化的进程答案:C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A、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种群中某些基因型个体的生存,才会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而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A错误;B、若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作用淘汰和保留个体数目相当,则种群数量长期保持稳定,但基因频率仍然改变,B错误;C、若种群存在某些个体致死现象,基因频率也不一定改变,如一个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原来A、a基因频率均为1/2,若基因型为AA、aa的胚胎不能存活,则生存下来的种群中A、a基因频率仍为1/2;若只有AA个体不能存活,则种群基因频率会改变,C正确;D、基因重组本身不具有直接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效应。
如在随机自由交配中基因频率并不改变,但是基因重组丰富了生物的基因型和物种基因库,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促进了有利突变在种群中的传播,进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进程,D错误。
故选C。
2、下图是使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效果会越来越差,可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杀虫剂来避免这个问题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答案:B分析:即使没有环境的诱导,变异也会发生,环境的诱导会增加变异的概率。
生物演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演化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进化和自然选择1. 进化概念:生物进化是指生物体的性状和物种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过程。
进化是一种基本的生物现象,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2. 自然选择:是指生物体根据其适应环境的程度,对环境的适应程度高的生物体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的过程。
在自然选择中,适应性强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繁殖后代,从而逐渐改变整个物种的性状。
3. 近缘种:指生物学上较为接近的两个物种,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的祖先,并且在生物学性状上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
4. 同域种:指共享生态位的两个或多个物种。
它们之间通过分工协作在同一个生态位上繁衍,并根据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行资源利用和生存。
二、遗传和突变1. 遗传:是指父代向子代传递遗传物质,包括基因、染色体等遗传物质。
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决定了后代的性状和特征。
2. 基因:基因是生物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包括DNA和RNA,负责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
3. 突变:突变是指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的现象,它是进化的原动力之一。
突变可以是点突变、染色体突变或基因突变,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和特征的改变。
三、化石记录和生物地理学1. 化石记录: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骸或遗物的痕迹,它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资料。
通过化石记录,科学家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以及过去生物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等信息。
2. 古生物地理学:是以生物地理学为基础,研究古代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的学科。
通过古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生物的变化和分布,揭示生物演化的过程和规律。
四、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1. 生态位:指生物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生态位包括生物的食性、生境选择、生活习性等特征,它决定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和适应能力。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维系着生物圈的稳定和平衡。
《生物的进化》 知识清单
《生物的进化》知识清单一、什么是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指的是生物种群在世代延续中发生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作用下的适应性改变。
简单来说,就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这种变化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方向和规律的。
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1、化石证据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
比如,从古老地层中的简单生物化石到较新地层中的复杂生物化石,展示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
2、比较解剖学证据不同生物的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被称为同源器官。
例如,人的手臂、鸟的翅膀、鲸的鳍,尽管它们的形态和功能有所不同,但在骨骼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3、胚胎学证据不同生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结构。
例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胚胎在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这反映了它们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4、分子生物学证据通过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比较,可以揭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大分子物质的相似性越高。
三、生物进化的理论1、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拉马克认为,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会变得发达,不使用的器官会逐渐退化,并且这种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但现代遗传学表明,获得性性状一般不能遗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该学说认为,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生物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现代综合进化论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结合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论。
该理论认为,进化是群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迁移是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重要因素。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单选题1、某昆虫种群中,DD基因型个体占40%, dd基因型个体占20%,已知dd在性成熟前死亡。
若该昆虫种群之间能自由交配,则下一代中基因型Dd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D、d基因频率分别为()A.37 .5% 75% 25%B.12 .5% 75% 25%C.25% 75% 25%D.48% 60% 40%答案:A分析:题中显示,DD基因型个体占40%, dd基因型个体占20%,则Dd个体的比例为1-40%-20%=40%,又知dd在性成熟前死亡,则该昆虫种群中能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和Dd。
因昆虫种群中能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和Dd,且二者的比例1∶1,则该群体中雌雄配子的比例分别为D∶d=3∶1,则该群体的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Dd出现的概率为2×1/4×3/4=3/8=37 .5% ,DD的概率为3/4×3/4=9/16,dd的概率为1/4×1/4=1/16,则D的基因频为9/16+1/2×3/8=12/16=3/4=75%,则d的基因频率为1-75%=25%,A正确。
故选A。
2、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A.表现型B.基因型C.不利变异的基因D.肽链结构答案:A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对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选择,具有更多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生物更容易在环境中生存下去,而生物的这些特征都是生物表现型的不同方面。
故选A。
3、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个种群就是—个物种②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①②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D分析:物种是指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物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种群是指生活同一地区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展开全文1、种群与物种项目种群物种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生物进化、生活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生活地域同一地点一定自然区域,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判断标准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它通过个体间的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相互联系物种是分类学的单位,反映了生物的本质属性:种群是生态学的单位,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也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种繁殖、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例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种群)。
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比较共同点: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不同点: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生物进化论克服了这一缺点。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
而现代生物进化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自然选择来自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而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则将选择归于不同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在进行。
3、基因频率的常用计算方法(1)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设二倍体生物种群中的染色体的某一座位上有一对等位基因,记作A和a,假如种群中被调查的个体有n个,三种类型的基因组成为:AA、Aa和aa。
在被调查对象中所占的个数分别为n1、n2和n3。
基因A的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则p=(2n1+n2)/2n,q=(n2+2n3)/2n。
(2)通过基因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即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用教材例子讲解如下:AA基因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教案+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教案+重要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教案+重要知识点_起源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标要求: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生命起源的四种学说,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其中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教材中资料分析部分呈现的素材有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学说的观点,原始地球的大气特点和气候、地质条件,米勒实验的装置。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 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1. 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2. 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第七章生物的进化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
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的频率为5%。
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
浅色基因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的频率上升为95%。
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
6、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
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
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8、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100=60%,a基因频率=1-60%=40%。
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
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 基因频率=0.3+1/2×0、6=60%。
③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