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课程

合集下载

灭菌_培训课件

灭菌_培训课件
第六页,共三十七页。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 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 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 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 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
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第七页,共三十七页。
正常菌群对人体的有利作用
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第十八页,共三十七页。
(三) 方法— 物理灭菌方法
1. 热
湿
煮沸法
力 灭 菌

流通蒸气法
灭 菌
高压蒸气灭菌法

间歇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

热 灭 菌
焚烧和烧灼 干烤法

第十九页,共三十七页。
(三) 方法— 物理灭菌方法
① 煮沸消毒法:煮沸100℃经5-10 min。主要用于一般外科手术器械、胶管 和注射器等的消毒。
所有外科工作人员都应自觉地遵守这个法则: 一切与伤口或体内组织器官接触的物品必须是无 菌的。
②为防止疾病的传播,对传染病患者的排泄物 和实验废弃的培养物亦须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
第十六页,共三十七页。
(二)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1、灭菌(disinfection) :杀死物体上所有 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 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胞。
(3) 改变细 菌细胞壁或 细胞膜的通 透性,如新 洁尔灭、肥 皂等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七页。
2.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用途
名称 石炭酸 来苏儿
乙醇
常用浓度
3%~5% 2%
70%~75%


器皿、排泄物消毒
皮肤消毒
皮肤、体温表消毒
升 汞 0.05~0.1% 非金属器皿浸泡

实验三 细菌的分布消毒和灭菌ppt实用资料

实验三 细菌的分布消毒和灭菌ppt实用资料
1%石炭酸 点状生长、单个菌落(O) 取普通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盖暴露于空气中约15-30分钟,然后盖好,放37℃温箱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计算有多少个菌落。 掌握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丙组:不作任何加热处理 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掌握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 甲组:煮沸(100℃,5min) 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掌握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化学消毒对细菌的影响
乙组:高压灭菌法(121 ℃,20min)
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
紫外线灭菌(8人一组)
掌握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抑菌圈
鞭毛变异
变形杆菌
迁徙生长(H)
0.1%石炭酸 点状生长、单个菌落(O)
接种大 肠杆菌
班级、姓名/学号、 大肠 枯草
uv30’
培养箱
接种枯 草杆菌
抗生素的抗菌试验
• 4人一组 • 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1号、2号 丙组:不作任何加热处理
故紫外线常用于手术室、无菌室的空气消毒及物体表面消毒
• 密集划线 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
• 观察细菌鞭毛的变异 • 熟悉生物因素对细菌的作用
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 取普通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盖暴露于 空气中约15-30分钟,然后盖好,放 37℃温箱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计 算有多少个菌落。
手指细菌的检查
• 用手指直接涂于普通琼指平板上,放37℃ 温箱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记录有多 少种不同特征的菌落。
煮沸与高压灭菌法
• 2人一组 • 菌液:大肠杆菌/枯草杆菌 • 甲组:煮沸(100℃,5min) • 乙组:高压灭菌法(121 ℃,20min) • 丙组:不作任何加热处理

中护微生物实验3细菌分布检查与消毒灭菌实验

中护微生物实验3细菌分布检查与消毒灭菌实验

一、细菌的分布检查
1.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材料:琼脂平板 方法:将制作好的琼脂平板敞开放置在空气中 5min -10min,后盖上皿盖,然后分别做好标 记,37度温箱内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意义:检测环境达标与否
2.咽喉部细菌的检查
(1)咽喉拭子法:
材料:血平皿、咽拭子 方法:
1. 用干净棉签咽部取材; 2. 将取得样本以分区划线形式接种在血平皿上; 3. 37℃ 温箱内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
第5格作为空白对照。 盖上皿盖,置37度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皮肤消毒实验
材料:琼脂平板、2.5%碘酒、75%酒精棉球 Leabharlann 法:消消毒



37℃温箱内培养24小时 意义:比较皮肤消毒前后细菌分布情况
2.热力灭菌实验(示教)
取4支肉汤培养基标以1、2、3、4号 1、2号接种大肠埃希菌(无芽孢菌) 3号接种枯草芽胞杆菌(芽胞菌) 4号管不接种细菌作对照。 将其中1、3号同时放入100度水浴内煮沸5分钟。 然后将4支管同时置37度温箱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在涂布细菌的培养基表面,各纸片距离大致相等。纸片放置后不要再挪 动,因挪动将影响实验结果。 4.把平板倒放在 37℃温箱内培养 18~24 小时后取出观察结果,测定 抑菌环的大小。
三、药物敏感实验(纸片法)
• 抑菌环的形成:琼脂平板内含有大量的水分,纸片上 的药物具有水溶性。因此可逐渐扩散到周围的培养基 中,其浓度将随与纸片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从而 形成了以纸片为中心,药物浓度逐渐减小的浓度剃度。 当药物浓度降低到某一程度时,细菌足以抵抗其抑菌 杀菌作用;在此范围以外,细菌将正常生长,而在此 范围以内则无细菌生长。以此界线为边缘所形成的抑 菌杀菌的区域称为抑菌环。

14-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14-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4.需消毒的物品应洗刷干净放入消毒剂内浸 泡;
5.挥发性消毒液应存放有盖容器内。
(三)生物学方法
抗生素 噬菌体
思考题
解释: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症、消毒、灭菌、无菌?
常用的湿热消毒灭菌方法有哪几种及主要 用途?
紫外线杀菌的原理及用途? 化学消毒灭菌剂使用注意事项?
(三)空气中的细菌 真菌孢子、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
球菌、金葡菌、链球菌等
二.细菌在人体的分布 正常菌群: 存在于正常人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
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
正常成人机体由1013细胞组成,人体携带的细菌 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即,达1014。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紫外线:波长200~300nm有杀菌作用。 265~266nm杀菌作用最强。机制:破坏细 菌的DNA结构致细菌死亡
过滤除菌:只能除掉大的细菌,病毒、支 原体等小的微生物不能除掉。常用于不耐 热的血清,抗毒素,生物药品等的除菌。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低温可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减慢,故常用于
保存菌种。如冷冻真空干燥法是目前最好 的保存菌种的方法。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一.概念:消毒、灭菌、无菌、防腐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报告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报告

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下细菌的分布情况,并利用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对比实验,以了解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情况及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效果。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实验室培养基- 培养皿- 取样棉签- 75%酒精- 进口细菌培养基- 紫外线消毒仪- 温度控制箱2. 实验方法a. 取样在实验室内外各选取5个不同环境的位置,如洗手间、桌面、空气、水龙头等,用棉签进行取样,并分别划线涂抹于培养皿中。

然后在同一位置同时用另一根消毒过的棉签进行擦拭,作为对照组。

b. 培养将涂抹过的培养皿置于37摄氏度的温度控制箱中进行培养。

c. 观察观察培养皿中细菌的产生情况,记录细菌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d. 消毒灭菌将消毒液涂抹于部分培养皿中,将部分培养皿放置于紫外线消毒仪中进行消毒处理。

e. 对比观察对消毒前后的培养皿进行数量和分布情况的观察,比较不同消毒方法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三、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环境下取样可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差异性,如洗手间细菌数量较高,空气中细菌数量较低。

对比消毒灭菌后的培养皿发现,75%酒精对大部分细菌具有杀灭效果,紫外线消毒亦能显著减少培养皿中细菌的数量。

四、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知,细菌的分布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环境下细菌数量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

消毒方法对细菌的杀灭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环境和细菌种类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对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情况和不同消毒方法的杀灭效果。

实验结果为环境卫生管理和细菌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细菌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实验意义本实验结果为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制订合理的消毒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也为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本实验通过对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布特点和不同消毒方法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数据支持。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优秀课件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优秀课件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优 秀课件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 土壤:多为非病原菌,能形成芽胞的可存活数年。 • 水:来自土壤和动物排泄物,易引起消化系统
传染病。 • 空气:唾液、飞沫传染。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或医院细菌种类和数量多,注意消毒。 • 无生命物体的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 • 正常人体:有生命物体的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
• 电离辐射
高速电子、X射线、γ射线
• 微波 波长1mm~1m
(三)滤过除菌法
• 滤过除菌法:用物理阻留的方 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去除 以达到无菌的目的。主要用于 不耐高温的血清、抗毒素、抗 生素、药液等的除菌。
• 滤菌器:效能与滤孔大小、滤 器电荷有关
二 化学消毒灭菌法
➢消毒剂的种类:酚类、醇类、重金属盐类、
操作技术。
一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辐射杀菌法 ➢滤过除菌法
㈠物理消毒灭菌法
• 1、热力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 湿热灭菌法煮沸法
流通蒸汽法(间歇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121℃,103.4kPa,15-30分钟
焚烧 干热灭菌法 烧灼
干烤(160~170℃/2h)
同一温度下,湿热比干热效果好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 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 而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 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 道黏膜上广泛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 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
表皮葡萄球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件致病菌
▪ 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正常菌群相对稳定,但在特定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e.干烤法
9.将牛奶加热62℃30分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a.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吸收
b.杀灭牛奶中的所有微生物
c.杀死牛奶中的病原菌
d.使牛奶不含活菌
e.防止或抑制微生物在牛奶中生长和繁殖
10.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____________。
a.100% b.95% c.75% d.50% e.30%

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正常菌群中的某些细
也可致病,这些细菌群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引起疾病的条件:
①寄居部位改变
②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③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不适当的的抗菌治疗: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会导致菌群失调, 严重的菌群失调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 菌群失调症。由于这些疾病往往是在抗菌药物 治疗原有感染疾病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新感染, 所以,临床又称二重感染。
第二节、消毒与灭菌
一、基本概念
1.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
2.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 的芽孢)的方法。
3.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 4.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
的操作技术。 5.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6.卫生清理:将微生物污染的无生命物体表面
水中的细菌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空气中的细菌
请思考:
1. 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中有没有细菌? 2.哪些地方存在细菌?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一)人体正常菌群及意义
1.正常菌群的概念: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 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群。它们通常对人体 无害甚至有益,故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十五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十五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决病人的健康问
区、学校、老人院、临终
题,满足病人的
关怀医院
健康需要。
④工作方法仍以护理程序为
• 场所局限在医院 主
弱点
见病不见人
• 对象局限于病人
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20世纪40年代)
健康-----无病 疾病原因-----细菌或外伤引起的损伤和功能异常 护理-----协助医生诊疗,消除身体的疾患,恢复正常
第十五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学习目标】 1.简述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分布及意义。 2.解释正常菌群、菌群失调和条件致病菌的概念。 3.解释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4.列出物理消毒灭菌常用方法,说明其作用原理和适用
范围。 5.简述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和影响消毒剂
作用的因素。
思考:
1.什么是条件致病菌? 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一、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大,种类多
10-20cm 2.水域中的细菌 3.空气中的细菌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㈠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1 概念: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
查体:体温可达40℃,急性病面容,面色潮红,呼 吸急促。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压积46%,白细胞 升高。收集痰标本做革兰染色和培养。革兰染色可见 多核白细胞,未见占优势细菌,仅见少数革兰阳性和 阴性双球菌。抗嗜肺军团菌荧光抗体检查痰液,结果 阳性。患者系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引起的条件致病 菌(嗜肺军团菌)感染。
从病人出发 ✓工作地点---在医院内,局限于健康恢复方面
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
1943年,奥立维尔(Sister Olivia)认为:护理是一 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 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实验三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实验三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实验三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三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的】①了解细菌⼴泛分布于⾃然界及正常⼈体,树⽴“有菌观念”,从⽽认识⽆菌操作对于微⽣物学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性。

②了解正常⼈体中寄居着种类繁多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引起⼈类疾病,称为正常菌群。

③熟悉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学习常⽤的消毒灭菌⽅法。

④了解不同细菌对外界因素具有不同的抵抗⼒。

⼀、细菌的分布检查(⼀)空⽓中的细菌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

【⽅法】①取普通琼脂平板⼀只开启⽫盖,培养基⾯向上放于实验桌上,暴露5~30min后盖好。

②置37℃培养18~24⼩时后观察结果。

【结果】(填表10-1)平板培养基表⾯或多或少有菌落⽣长。

(⼆)地⾯⽔中的细菌检查【材料】地⾯⽔(河⽔、井⽔或池⽔)、⾼层琼脂培养基、1ml⽆菌吸管、灭菌培养⽫。

【⽅法】①以⽆菌吸管吸取1ml地⾯⽔,加⼊灭菌平⽫中。

②将已溶化且冷⾄45℃左右的⾼层琼脂倾注⼈上述平⽫中,加盖后轻轻摇动,使⽔与琼脂充分混匀,静凝。

③37℃24⼩时后取出观察,计数菌落。

【结果】(填表10-1)(三)⾐服、票证、头发、⼿指⽪肤上的细菌检查【材料】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

【⽅法】取普通平板⼀个,⽤蜡笔在平板背⾯玻璃上划成四等分,并贴上标签(图10-1)。

然后以⽆菌操作法,⽤⾐袖⾓、票证、头发及⼿指或指甲内污物,在平板培养基表⾯相应部位轻轻涂抹,置37℃培养24【结果】填表培养基表⾯涂抹处有菌落⽣长。

⾐服、票证、头发、⼿指⽪肤上的细菌检查(四)正常⼈体咽喉部的细菌检查⾎液琼脂平板培养基、灭菌棉拭、接种环、酒精灯。

【⽅法】取灭菌棉拭⼀⽀,在被检查者咽喉部轻轻涂擦后,再涂于⾎液琼脂培养基—侧,然后改⽤灭菌接种环作分离划线接种。

盖上⽫盖,37℃孵育24⼩时(或者采⽤咳喋法)。

【结果】(填表10-1)琼脂平板表⾯有菌落⽣长。

其中占优势的是⼀种细⼩菌落,其周围有草绿⾊的不完全溶⾎环。

此为咽喉部的正常菌群—甲型链球菌。

细菌的分布、消毒灭菌

细菌的分布、消毒灭菌
伴生 commensalism 互生 mutualism 寄生 parasitism 2. 佶抗 antagonism
(二) 机会致病菌和医源性感染
(opportunist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
医源性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Colonization: 人的皮肤表面: 1012 , 口腔: 1010 , 胃肠道:1014
口腔正常菌群的形成: 1. 出生时无菌,随着母亲的第一次喂食,细菌
开始定居; 2. 在出牙之前(6-9月),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为优势菌,占98%; 3. 随着出牙, S. mutans 和 S. Sanguis(血)
开始定居,厌养菌定居于牙垠与牙根的空隙 中,口腔菌群趋于复杂。 4. 到青春期,类杆菌及螺旋体开始定居
口腔正常菌群的作用: 1. 占领口腔,使其它微生物不能定居 2. 合成营养物质 3. 刺激交叉抗病原体免疫 4. 产生细菌素、脂肪酸、过氧化物
佶抗细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的生态关系
(Ecologic relationship) 1. 共生 synbiosis
病源与非病源的微生物及芽胞。 灭菌后的物品为无菌(asepsis)状态。
防腐(antisepsis)─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防止和抑制
微生物 的生长繁殖, 称为防腐或抑菌。
消毒剂与防腐剂的区别在于tics: microbicidal 但必须对皮肤及黏膜无害 Preservatives: static agents 通常用于食物,食入无毒。 Disinfectants: Microbicidal 不一定杀芽孢。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优质最全版】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优质最全版】

2.水中的细菌
(1)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 土壤、空气、动植物尸体、人和动物的排泻物、工业及
生活污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志贺氏
菌属、霍乱弧菌等。可引起消化系统传染病,甚至爆发流行。
因此,做好水的卫生学检查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3.空气中的细菌
(1)空气中缺乏营养物质与水分,且受日光照射,细菌不易繁殖。 (2)但由于人群和各种动物的呼吸道及口腔中的细菌可随唾液、

抹布和砧板上的 细菌模式图
针头上的细菌模式图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人体正常菌群及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土壤中的细菌
☆ 土壤是细菌生存的天然场所(因为土壤中有水分、营养物 质、空气、一定的PH环境和温度)。
☆ 自然界中,以土壤的含菌量(种类)最多,土壤素有“天 然培养基”之称。
{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 {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包括芽胞在内的所 有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微生物的方法。 {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 无菌(asepsis):不含活菌的意思。防止微生物进入机 体或物体的操作方法,称为无菌操作或无菌技术。进行微生 物实验、外科手术及医疗技术操作等过程,均需进行严格的 无菌操作。
{煮沸法:水温100℃经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常用 于食具、刀剪、注射器等的消毒,细菌芽胞需煮沸1~ 2小时才被杀灭。水中加入2%碳酸氢钠,可使沸点达 105℃,既可促进杀灭芽胞,又能防止金属器械生锈。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种类繁多的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它们与外界环境及宿主一起构成相对平衡的生态体系,大多数细菌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有些细菌侵入人体或因某些原因导致人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时,可以引起疾病。

因此,了解细菌在自然环境及正常人体的分布,认识正常菌群的作用及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关系,对加强无菌观念、正确使用消毒灭菌方法、防止医院感染、传染病及菌群失调的发生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细菌的分布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水分、适宜的pH及气体环境。

因此,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很多,一般离地面10cm~20cm耕作层的土壤中,细菌含量最多。

土壤中的细菌多数为非病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病原菌可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以及死于传染病的人畜尸体,多数病原菌在土壤中容易死亡。

但有一些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它们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或几十年,并能通过伤口感染,因此,当伤口被泥土污染时,应采取清创等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水也是细菌生存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主要来自土壤和人、动物的排泄物等,水中细菌的数量通常是地面水多于地下水,静止水多于流动水,沿岸水多于中流水,由于水容易受人和动物的粪便及多种排泄物的污染,所以水中可含有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等病原菌。

水源被污染可引起多种消化系统传染病的流行,因此,保护水源,加强水和粪便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空气中缺乏营养物质与水分,且受日光照射,细菌不易繁殖。

但由于人群和各种动物的呼吸道及口腔中的细菌可随唾液、飞沫散布到空气中。

土壤中的细菌也随尘埃飞扬在空气中,因此空气中可存在不同种类的细菌。

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或医院,空气中细菌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

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脑膜炎奈瑟菌等,可引起伤口或呼吸道感染。

细菌的分布消毒灭菌教案

细菌的分布消毒灭菌教案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教案首页章节课题: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课时:1本章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本章属于细菌学总论的一部分,为病原微生物个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德育目标要求:培养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是其成为思想水平高,技术过硬的医护人员。

教学重点、难点:1 正常菌群及其生理意义2物理消毒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滤过除菌)3化学消毒灭菌法(种类,消毒机理和用途)教学方法手段实施设计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的展示一些图片。

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1 简述正常菌群及其生理意义。

2 列举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

第三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第一节细菌的分布一、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一)、土壤土壤中细菌可分三类:①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②土壤中腐物寄生菌;③来自人或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进入土壤的致病菌。

土壤中细菌大部分为非致病菌。

(二)、水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垃圾及人畜的排泄物等。

目前用测定大肠埃希菌群数来判定水源被污染的程度。

我国规定饮用水的标准为1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l00个,1000ml 水中大肠埃希菌群数不超过3个。

(三)、空气空气中的细菌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飘扬起来的尘埃。

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比室外多,尤其在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空气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空气中的细菌也是培养基、生物制品、医药制剂以及手术室等的污染来源。

总之,自然界中的细菌几乎是无处不在。

二、细菌在人体中的分布(一)、正常菌群概念:正常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议:不要引用生水!
可编辑版
6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3、空气
可编辑版
7
(三) 、空气
空气中的细菌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飘 扬起来的尘埃。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比室外多,尤 其在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空气中细 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 的传播。空气中的细菌也是培养基、生物制品、 医药制剂以及手术室等的污染来源。
可编辑版
14
3.免疫作用:①作为与宿主终生相伴的抗原库,刺激宿主产 生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物质对具有交叉抗原组份的致病 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②促进宿主免疫器官发 育,实验发现,无菌动物免疫器官发育不良,使之建立正 常菌群两周后,免疫系统发育与普通动物一样 4.抑癌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在致癌剂作用下,无菌大鼠比普 通大鼠的癌症诱发率高2倍。正常菌群的抑癌作用可能是其 能将致癌物质转化为非致癌物质,此外与其激活巨噬细胞 活性及提高免疫功能有关 5.抗衰老作用:肠道双歧杆菌有抗衰老作用。健康乳儿肠道 中的细菌约80%是双歧杆菌,成年后这类菌逐渐减少,老 年后产生有害物质的芽胞杆菌类增多。机体吸收有害物质 后,加速机体衰老。正常菌群可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能保护细胞免受活性氧的损伤,有抗衰老作用
适用于接种针、环、试管口及废弃的物品或尸体。
可编辑版
23
干热灭菌法
干烤:加热至160~170℃2小时可达到灭菌的目的。此
法适用于玻璃皿、金属用具等的灭菌。
电 热 鼓 风 干 燥 箱
可编辑版
24
湿热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121.3 ℃、103.4kpa 15~20分钟
煮沸消毒法
水煮100 ℃ 5分钟(繁殖体) 3小时(芽胞)
皮肤 口腔
葡萄球菌 、类白 喉杆菌 、铜绿 假单胞 菌、非 致病性分 枝杆菌、 丙酸杆菌 、白 假丝酵母菌
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乳杆菌、类白喉棒状 杆菌、梭菌、放线菌、螺旋体
鼻咽腔 外耳道 眼结膜 胃 肠道
尿道 阴道
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奈瑟菌、类杆菌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葡萄球菌、干燥棒状杆菌、奈瑟菌
可编辑版
18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
消毒: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菌、
非病原菌的繁殖体及芽胞)的方法。 无菌:物体上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
技术。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可编辑版
19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总之,自然界中的细菌几乎是无处不在。
可编辑版
8
请思考:
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中有没有细菌?哪 些地方存在细菌布
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 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正常人体的血液、内 脏、骨骼、肌肉等部位是无菌的。
可编辑版
10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部位 主要菌类
第三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可编辑版
1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江河、湖泊、
海洋、土壤、空气中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 细菌存在。在人类、动物、植物的体表,以及与 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大量细菌存在。
可编辑版
2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土壤
可编辑版
3
一(、一细)菌、在土壤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般无菌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类 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双歧杆菌、真细菌、乳杆菌、白假丝酵 母菌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乳杆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白假丝酵母菌
可编辑版
11
三、人体正常菌群及其意义
(一)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
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 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称为正常 菌群。
可编辑版
12
2、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衰老、抗肿瘤作用
可编辑版
13
1.生物拮抗: 正常菌群与粘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 在定植处形成一层生物膜,对机体起占位性生物屏 障作用。其机制是寄居的正常菌群,通过空间和营 养竞争,以及产生代谢产物抵制病原菌定植或将其 杀死。抗生素使用不当将会破坏这一保护作用,引 起病原菌的侵入 2.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在生命活动中,能影响和参与 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与合成。如肠道正常菌群 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能合成维生素B和K被宿主 吸收。所以,长期使用抗生素时,可抑制某些肠道 杆菌生长,出现维生素缺乏,应与补充。此外,正 常菌群还参与人体的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及激素 转化等过程
可编辑版
15
3、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在特殊情况下能引 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可编辑版
16
致病条件 引起机会感染常见的条件或因素:
可编辑版
17
4、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 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改变,导致微生 态失去平衡称为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症:由于严重的菌群失调引起 了临床症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
➢ 热力灭菌法 ➢ 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 ➢ 滤过除菌法 ➢ 超声波灭菌法
可编辑版
20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高温杀灭細菌
干热灭菌法
焚烧----最彻底的灭菌方法 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方法
干烤----加热160-180℃ 2小时
红外线
可编辑版
22
干热灭菌法
焚烧与烧灼:用火焰直接把微生物烧死。此法彻底可靠。
土壤中细菌可分三类:①天然生活在土 壤中的自养菌;②土壤中腐物寄生菌;③ 来自人或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进入土壤的 致病菌。
土壤中细菌大部分为非致病菌。
可编辑版
4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2、水
可编辑版
5
(二) 、水
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垃圾及 人畜的排泄物等。目前用测定大肠埃希菌 群数来判定水源被污染的程度。我国规定 饮用水的标准为1ml水中的细菌总数不超过 l00个,1000ml水中大肠埃希菌群数不超 过3个。
流通蒸汽消毒法
水蒸汽100 ℃ 15~30分钟(繁殖体)
间歇蒸汽灭菌法
反复多次流动蒸汽间歇加热灭菌
巴氏消毒法
较低的温度(61 ℃ 30分可编;7辑1版.7 ℃ 15~ 30秒)杀灭致病2菌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