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干货】民事法官的裁判理念和方法

合集下载

裁判的思路方法

裁判的思路方法

裁判的思路方法
裁判的思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认裁判目标:在开始阶段,裁判需要明确裁判的目标,这涉及到确定争议的事实、适用的法律条款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确立裁判目标有助于确保裁判活动的方向明确,避免不必要的偏离。

2. 收集证据:裁判应全面、公正地收集证据,包括听取证人证言、获取物证、调查相关文件等。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裁判应保持中立,对证据进行客观分析。

3. 分析法律关系:在明确双方核心争点的基础上,裁判需要分析法律关系性质,确定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否存在变动。

这有助于裁判对案件进行定性,为进一步适用法律条款奠定基础。

4. 适用法律条款:根据分析的法律关系,裁判需要选择适用关联法律条款。

在此过程中,裁判应遵循法律逻辑,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5. 作出裁判结论:在综合考虑证据、法律关系和法律条款的基础上,裁判需要作出最终的裁判结论。

裁判结论应具有逻辑严谨性,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此外,裁判在思路方法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中立性:裁判在处理案件时应保持中立,避免受到任何一方的影响,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性。

2. 注重事实依据:裁判在作出结论时应以事实为依据,确保裁判结果的客观性。

3. 遵循法律程序:裁判在处理案件时应遵循法律程序,确保裁判过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4. 关注社会效益:裁判在作出结论时,应关注裁判结果对社会的影响,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法官所需的法律知识与技巧解析

法官所需的法律知识与技巧解析

法官所需的法律知识与技巧解析在司法领域,法官是执法的主要角色之一,他们的决策和判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为了胜任这一重要职责,法官需要具备广泛的法律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对法官所需的法律知识和技巧进行解析,以期对这一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法官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是法官的基础,他们需要熟悉宪法、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和判例。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法律,法官才能准确地把握案件的本质和法律适用。

此外,法官还需要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经济学、会计学等,以便更好地审理相关案件。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法官才能在司法实践中游刃有余。

其次,法官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官需要从大量的证据和法律条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帮助法官理清案件的事实和法律关系,从而做出准确的判决。

此外,法官还需要具备辨别真伪和判断证人证言可信度的能力,以便从复杂的案情中找出真相。

只有通过不断训练和实践,法官才能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另外,法官需要具备公正和中立的原则。

法官是司法的代表,他们的决策和判决应当遵循公正和中立的原则,不受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影响。

法官应当客观地审理案件,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做出公正的判决。

此外,法官还需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过程的公开和公平。

只有具备公正和中立的原则,法官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此外,法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官需要与当事人、律师等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以便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和各方的意见。

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帮助法官更好地处理案件纠纷,化解矛盾,达到公正和和解的目的。

此外,法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以便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决理由。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法官才能提高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最后,法官需要具备决断和抗压能力。

审理案件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法官需要在压力下做出准确的决断。

民事案件审理要遵循哪些原则

民事案件审理要遵循哪些原则

民事案件审理要遵循哪些原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以民法理论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为基础,以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民事权利类型来编排体系,结合现行立法及审判实践,将案由的编排体系划分为一级案由、二级案由、三级案由和四级案由。

民事案件审理要遵循哪些原则(一)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1、所谓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的时候,只能以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作为基础,而不能以其他别的东西作为根据。

审判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正确应用法律,对案件作出正确处理。

2、所谓以法律为准绳,就是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审判人员办理民事案件,只有以法律为准绳,才能做到正确、合法、及时的处理案件,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贯彻实施。

(二)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应当遵循:1、“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2、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3、法院调解原则 ;4、处分原则 ;5、辩论原则。

民事案件从立案到开庭一般要三十天左右,具体看什么案件和案件的实际情况。

大概所需要的时间如下:法院立案向五天内向被告送起诉状副本,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后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收到答辩状后五日内向原告送达答辩状副本。

内容推荐: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有以下几种情况:一、20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审理期限为20日。

二、1个月,1.5个月:即:1+0.5=1.5个月审限为1个月至迟不得超过1.5个月的案件:1、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刑事公诉案件、2、被告人被羁押的3、第一审刑事自诉案件和第二审刑事公诉、4、刑事自诉案件的期限为一个月。

三、3个月或3.5个月,延长2个月:1(1.5)+2=3(3.5)个月审限为1个月经院长批准可以延长2个月的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2个月。

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在司法审判中,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公正、公平的审判结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介绍其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应用方法。

## 审理思路审理思路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案件的事实和法律规定,形成的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一个合理的审理思路能够帮助法官全面、深入地了解案件,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 1. 掌握案件要点在审理案件之前,法官首先要对案件的要点做全面的了解。

要点包括案件的基本事实、争议焦点、涉及的法律规定等。

通过对要点的准确把握,可以帮助法官快速地抓住案件的关键问题,为后续的审理提供指导。

### 2. 从事实到法律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法官首先需要全面了解案件的事实。

具体而言,法官需要掌握案件的证据、证人陈述、当事人的主张等。

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法官还需要对相关的法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通过将事实和法律相结合,法官可以准确地解决案件中的法律问题。

### 3. 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审理案件时,法官要始终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

无论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如何,法官都应该坚持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地进行审理。

法官应该客观、中立地对待案件的各方,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只有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司法审判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 裁判要点裁判要点是指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官在作出裁决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合理的裁判要点有助于确保司法裁判的准确、公正。

### 1. 法律适用的准确性裁判要点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法律适用的准确性。

法律适用不准确可能导致判决错误,影响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法官在作出裁决之前,要仔细研究相关的法律规定,确保其正确适用。

### 2. 事实认定的准确性在作出裁决之前,法官需要对案件的事实进行认定。

事实认定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裁决的正当性。

法官应该充分考虑各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判断。

司法裁判规则

司法裁判规则

司法裁判规则司法裁判规则是司法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障公正审判、维护法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裁判规则是指在司法审判过程中,法官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经验,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判断和决定的一种规则体系。

下面将从司法裁判规则的基本原则、司法裁判规则的作用和司法裁判规则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

司法裁判规则的基本原则是公正、公平、公开、独立、快捷和便民。

公正是司法裁判的核心原则,要求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客观、公正地对待各方当事人,不偏不倚地做出裁决。

公平是指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应当按照法律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公开是指法院应当在法定范围内,对于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独立是指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干扰。

快捷是指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便民是指法院应当为当事人提供便利的诉讼服务,使当事人能够便利地行使诉讼权利。

司法裁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司法裁判规则是司法实践的指导原则,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以依据司法裁判规则进行判断和决策。

司法裁判规则可以帮助法官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正确适用法律,保障案件的公正审理。

然而,当前司法裁判规则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完善和改进。

首先,司法裁判规则的适用有时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不同的法官在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判断时,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司法裁判的不确定性。

其次,司法裁判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参与性。

在司法裁判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法官的专业意见和当事人的诉求未能充分参与,导致司法裁判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

最后,司法裁判规则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司法裁判规则包含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和应用起来较为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加强司法裁判规则的完善和改进。

首先,应当加强司法裁判规则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法院工作人员对案件调解的技巧和方法

法院工作人员对案件调解的技巧和方法

法院工作人员对案件调解的技巧和方法引言在法律领域,案件调解是一种常见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相比于诉讼程序,调解可以更快速、更经济地解决争议,并且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关系。

然而,案件调解并非易事,需要法院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法院工作人员在案件调解中的技巧和方法。

一、倾听和理解在案件调解过程中,法院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到的是倾听和理解。

他们应该耐心地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了解他们的诉求和关切。

只有真正理解了当事人的立场和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调解。

此外,法院工作人员还应该善于观察和分析,从言语和非言语的细节中获取更多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案件。

二、中立和公正作为调解的中介人,法院工作人员必须保持中立和公正的立场。

他们不能偏袒任何一方,而应该客观地处理案件。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摆脱个人偏见和情感因素,以公正的眼光看待案件。

只有在中立和公正的基础上,调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沟通和引导沟通和引导是法院工作人员在案件调解中必备的技巧。

他们需要善于与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法院工作人员还需要引导当事人探讨解决方案,并协助他们找到共同的利益点。

在沟通和引导的过程中,法院工作人员应该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以避免引起误解或激化矛盾。

四、灵活和创新案件调解并非一成不变的过程,法院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灵活和创新的能力。

他们应该根据不同案件的特点和当事人的需求,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调解方法和技巧。

有时候,一些非传统的方法可能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因此,法院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提高自身的调解能力。

五、耐心和坚持案件调解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法院工作人员具备耐心和坚持的品质。

他们应该耐心地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协商,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时候,案件调解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法院工作人员不能轻易放弃,而应该坚持下去,直到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结论案件调解是法院工作人员在解决纠纷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民事诉讼法是指导和规范我国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文件。

它明确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民事诉讼制度。

一、基本原理1. 合法性原则民事诉讼法以合法性原则为基础,确保民事诉讼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根据这一原则,只有法律规定的涉及民事权益的纠纷可以通过诉讼来解决,当事人必须依法主张自己的权益,法院只能在合法程序下作出判决。

2.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所有当事人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法官应中立公正地对待案件,遵循平等原则处理纠纷,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3. 公开原则公开原则是指民事诉讼过程应对社会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案件的情况和审判的公正性。

除非按法律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法院将开庭审理及判决结果向公众公开,以促进司法公正和公众监督。

4. 审判主导原则审判主导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官是案件审理和判决的主体,负责指导和组织整个诉讼过程。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主动发现事实、查明真相,确保判决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5. 程序公正原则程序公正原则注重保证诉讼活动的公正性和程序的合法性。

它要求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益,确保当事人有权利进行辩论和举证,确保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二、实践应用1. 起诉阶段在起诉阶段,原告应提供证据材料和起诉状,明确要求法院判决并申请进行调解。

法院对于符合证据规定的起诉状,会受理案件并进行立案登记。

在这个阶段,被告可以提出答辩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据支持。

2. 举证阶段在举证阶段,当事人应当通过书证、证人证言、物证及鉴定意见等方式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法院会根据证据的适用规则,进行认定和鉴定,并组织庭审,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

3. 审判阶段在审判阶段,法官会对案件进行综合审理,依法作出判决。

双百优秀裁判文书的形与神——裁判思路与说理技巧

双百优秀裁判文书的形与神——裁判思路与说理技巧

双百优秀裁判文书的形与神——裁判思路与说理技巧一、概述裁判文书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对案件办理结果的书面表达和宣告,是裁判者在司法实践中承担责任、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形式,具有法律效力和社会影响力。

双百裁判文书是全国法院普遍推广的一个项目,其目的是要求法院每季度至少公开100件民事裁决书和100件刑事判决书供社会监督,维护司法公开、公正和廉洁的原则。

优秀的双百裁判文书应当在法律表述、事实认定、裁判理由、文书结构等方面表现出色,反映法官在司法裁判活动中的思维逻辑和说理技巧。

二、双百优秀裁判文书的形态1. 法律条款准确引用双百优秀裁判文书首先要求在法律条款的引用上做到准确无误。

法官在裁判文书中引用法律条款,应当遵循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明晰的表述方式,确保所引用的法律条款与案件事实和裁判理由相互契合,做到“条文常新”,避免敷衍和武断的现象出现。

2. 事实描述生动客观双百优秀裁判文书对案件的事实描述应当生动客观,抓住案件的主要矛盾和争议焦点,运用清晰简洁的文字表达,全面、客观地呈现案件背景、当事人主张、证据情况等关键要素,避免空泛、笼统和片面的描绘。

3. 裁判理由严谨清晰双百优秀裁判文书的裁判理由应当严谨清晰,确保逻辑结构严密、推理过程合乎法律逻辑和司法实践规律,合理推导和结论匹配,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4. 文书结构条理分明双百优秀裁判文书的文书结构应当条理分明,包括标题、标题陈述、正文、裁判结果、裁判时间、文书送达等基本要素,排版整齐、表述规范、无错别字、无语病。

5. 风格规范、语言平易双百优秀裁判文书的风格应当规范,语言平易,注重用词精准、表述准确、逻辑清晰,避免大而空、大而笼统的表达,提倡文史道理、简洁明了的写作方式。

三、双百优秀裁判文书的神韵1. 法律思维水平高超双百优秀裁判文书体现法官的法律思维水平高超,能够运用丰富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巧深入分析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准确把握司法裁判的原则和规范要求,确保裁判思路清晰、合法合理。

民事诉讼中的裁判

民事诉讼中的裁判

被告提起反诉时,原告经 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 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 可中途退庭。
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 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 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 由拒不到庭的。
被告(非必须到庭的)经 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 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 可中途退庭。
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告(非 必须到庭的)的法定代理 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 理由拒不到庭的
整理课件
裁定与判决区别 一览
适用事项
目的
前提依据 和作出阶段 形式
裁定 程序性问题
清除诉讼障碍,推进诉讼进程。
程序性事实,依民事诉讼法在诉讼的 任何阶段作出
口头或书面
判决
权利义务问题(实体法律 关系)
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 益纠纷
法院认定的法律事实,依 实体法在案件审理的最后 阶段作出
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3.既判力的宏观功能 (1)维护法律秩序 (2)维护公共利益
整理课件
(二)既判力的性质
1.实体法说 2.程序法说 3.权利实在说 4.新程序法说 5.折衷说 (1)新实体法说 (2)综合既判力说
(三)既判力的基准时点
既判力的基准时点,意思是在该时点争讼的权利义务关系之存否经过 了确定,并不是说当事人于此时刻就享有该权利或负有该义务。
整理课件
三、既判力 (一)既判力的涵义与功能
既判力在大陆法系法学理论中,是用来说明判决效力的范畴,大陆 法系的学者一般认为,判决生效后即具有确定力,分为形式上的确定 力和实质上的确定力,既判力就是指判决实质上的确定力,即“形成 确定的终局判决内容的判断的通用力”。
既判力具有以下功能:
1. 既判力的消极功能:判决确定后,当事人不得就同一诉讼标的再行起 诉,如再行起诉应予驳回,这种既判力禁止反复的效果就称为既判力 的消极功能,也可称为既判力的消极作用。

2024年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要点

2024年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要点

2024年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加强民事审判
工作,提高审判质量效率效果,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推动法院工作
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1. 完善民事审判制度机制,提高民事案件审判质量,降低当
事人诉累,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2. 优化民事审判流程管理,提高
审判效率,确保审判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 加强民事审判队伍
建设,提高法官素质,确保民事审判工作的公正、廉洁、高效。

三、重点任务
1. 完善民事案件审判流程管理,优化审判流程节点,缩短案
件审理周期,提高审判效率。

2. 加强民事案件裁判标准研究制定,规范民事案件裁判尺度,确保裁判结果公正。

3. 深化家事审判改革,完善家事审判机制,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4. 加强
民事执行工作,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确保当事人合法权
益得到充分保障。

5. 加强民事审判队伍建设,提高法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

6. 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民事审判工作深度融合,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成效。

3.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4. 完善考核机制,激励法官依法公正审理案件。

以上是2024年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要点,请予以贯彻执行。

法官的工作技巧和执法规范

法官的工作技巧和执法规范

法官的工作技巧和执法规范作为司法系统中的核心角色,法官承担着审理案件、维护法律公正的重要职责。

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并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还需要掌握一系列工作技巧和遵守执法规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法官的工作技巧和执法规范。

首先,法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法官需要与当事人、律师、证人等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法官更好地理解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点,从而做出公正的判断。

此外,法官还需要善于倾听,尊重各方的意见,充分发挥公正、中立的角色。

其次,法官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分析能力。

法官是法律的执行者和解释者,必须熟悉各种法律条文和法律原则,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具体案件中。

法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准确判断案件的关键问题,并运用法律原则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

此外,法官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法律知识,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法官需要保持独立和公正的原则。

法官是司法独立的守护者,必须在审理案件时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受外界干扰和压力。

法官还需要保持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案件。

在判决案件时,法官应当依法审理,不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确保每一起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处理。

此外,法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审理案件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工作,法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案件和当事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法官保持冷静和理性,在高压环境下做出准确的判断。

法官还需要具备应对紧急情况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庭审的顺利进行。

最后,法官需要遵守执法规范和职业道德。

执法规范是法官行使职权的基本准则,包括法官应当遵守法律、公正审理案件、保守秘密等规定。

法官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包括廉洁奉公、廉洁自律、尊重当事人权利等。

遵守执法规范和职业道德可以保证法官的行为合法、公正,维护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

综上所述,法官的工作技巧和执法规范对于司法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公正审判至关重要。

民事诉讼中的裁判

民事诉讼中的裁判

民事诉讼中的裁判民事诉讼中的裁判目录一、民事判决 (4)(一)民事判决概念 (4)(二)民事判决分类 (4)(三)民事判决书的内容 (7)(四)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 (8)二、民事裁定 (10)(一)民事裁定概念 (10)(二)民事裁定与民事判决的区别 (10)(三)民事裁定的内容 (12)(四)民事裁定的法律效力 (12)三、民事决定 (14)(一)民事决定概念 (14)(二)民事决定的适用情况 (14)(三)民事决定的特点 (14)(四)民事决定与民事判决 (15)(五)民事决定与民事裁定 (15)(六)民事决定的内容 (15)(七)民事决定的法律效力 (16)认可的调解协议,它们各有自己独立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法律效力也有所区别。

狭义的民事裁判仅指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和裁定。

法院裁判是人民法院解决民事争议的依托,它体现了人民法院对具体案件及案件审理过程中特定问题的态度,对于解决民事案件中的实体性和程序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事判决(一)民事判决概念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查明和认定的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以国家审判机关的名义,对案件中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争议,作出权威性的判定,称为判决。

民事判决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作出,称为判决书,判决书是人民法院对案件行使审判权的重要表现,也是诉讼中的重要法律文书。

(二)民事判决分类民事判决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可以做不同的分类:1.民事判决就其所解决的诉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给付判决、确认判决和变更判决。

给付判决是确定当事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关系,责令负有义务的当事人履行一定义务的判决。

给付判决的特点是它使当事人一方产生实体义务,如果负有义务的当事人不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确认判决是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判决。

例如,确定当事人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收养关系的判决。

变更判决是变更当事人之间原有法律关系的判决。

法律基本知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法律基本知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法律基本知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与制度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与制度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法律程序,其基本原则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并探讨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一、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民事诉讼的基石,在诉讼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在法庭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法院不会因当事人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其他身份特征而对待他们不公平。

平等原则体现了法治的核心价值,为实现公正的审判提供了基础保障。

2.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民事诉讼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全面客观地评估证据和法律适用,确保裁判的公正性。

法院应当公正无私地行使职权,依法审判,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的裁决,维护诉讼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 主动性原则主动性原则要求法院积极主动地审理案件,发挥司法职权,保障当事人权利。

法院有责任发现和查明案件的事实,确定案件的争议点,并适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各方当事人也应主动提供与案件有关的真实、完整的证据。

4. 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原则是保障司法透明度与公正性的重要保障之一。

根据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应当公开进行,以充分保障当事人和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当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采取限制审理公开的措施。

二、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1. 诉讼主体民事诉讼主体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原告是提起诉讼请求的当事人,被告是被诉讼请求对象的当事人,第三人是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诉讼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诉讼中得到平等保护,同时,每一方都有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 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是指依法进行民事诉讼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程序规定。

包括起诉、应诉、举证、辩论、判决等环节。

诉讼程序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定期限,并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法庭作为诉讼的舞台,负责组织和指导各方当事人的行为。

3. 证据规则与质证制度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提交和运用是争议解决的关键环节。

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作为一名法官,审理案件是我们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审理案件的过程需要我们拥有清晰的思路和正确的裁判要点,确保公正、合法地做出判决。

审理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梳理案件事实。

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明确当事人的诉求和被诉方的辩解,把握案件争议的核心问题。

二、审查证据。

仔细审查案件材料和证据,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认真评估,确定哪些证据对案件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确定法律适用。

根据事实和证据,结合法律规定,判断哪些法律规则适用于本案。

四、分析法律问题。

对法律适用进行分析,明确本案的法律问题和争议焦点,深入掌握有关法律知识。

五、进行辩论。

在庭审过程中,引导当事人进行实质性的辩论,让当事人尽可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漏判。

裁判要点是在审理案件的基础之上,根据法律规定、之前的判例以及具体的实践经验,对案件的裁判依据和判决结果做出具体的规定和指导。

一、法律依据。

在判决中,必须基于法律法规来判断和裁决。

根据不同情况,应选择适当的法律进行引用。

二、证据认定。

裁判时需要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客观的认定。

必须按照证据清晰、正确的原则,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充分性来进行相关证据的认定。

三、适用法律规则。

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准确适用相关法律规则,准确裁定案件结果。

四、裁判结果。

判决结果必须是合法、公正、公平的,确保被裁定方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

在裁定结果时,需要考虑被诉方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影响。

综上所述,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是透过案件的形式,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法律的实际运用过程。

作为一名法官,我们需要对这些思路和要点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完成审判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制稳定。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不断完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

法官职责的基本知识

法官职责的基本知识

法官职责的基本知识作为司法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法官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他们需要遵守法律,确保每个案件得到公正和公平的处理。

本文将探讨法官的职责和责任,以及他们在司法系统中的角色。

一、审判职责法官的首要职责是审理案件并做出裁决。

他们需要仔细研究法律、证据和案情,并根据法律规定做出合理的裁决。

审判职责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案件准备:法官需要研究案件的相关法律、判例和证据,确保在审理过程中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2.听证会:法官负责主持听证会,倾听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证词,并提问以了解案件的底细。

3.评估证据:法官需要评估双方提交的证据,并判断其有效性和可信度。

4.法律解释:法官应当解释适用于具体案件的法律,确保裁决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精神。

5.裁决:法官的最终职责是根据法律和证据,做出有权威性和可执行性的裁决。

二、维护司法独立性法官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维护司法独立性。

司法独立性意味着法官不受任何干涉和压力,可以独立地行使职权。

这种独立性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在司法独立的环境下,法官才能做出公正、无偏见的裁决。

法官在维护司法独立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独立裁判:法官应该独立地裁决案件,无视外界的政治和经济压力。

2.不受干预:法官不应受到政府、行政机构或私人团体的干涉,以免对判决结果产生不正当的影响。

3.尊重权威:法官应当尊重其他司法机关的决定,避免干预其他法官的独立裁判。

4.抵制贿赂:法官应当严格遵守反贿赂法规,确保没有人可以以金钱或其他利益来干扰他们的决策。

三、确保公正和公平法官的职责还包括确保每个案件都得到公正和公平的处理。

这意味着法官需要对每个案件采取中立的立场,并给予双方公平的机会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为了确保公正和公平,法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听取双方意见:法官应该倾听双方当事人的观点,并确保他们有平等的机会陈述自己的理由。

2.遵循法律程序:法官需要确保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遵守适用的法律程序,以防止任何不公正的行为。

民事诉讼中的审判公正和公开原则

民事诉讼中的审判公正和公开原则

民事诉讼中的审判公正和公开原则一、概述公正和公开是民事诉讼中两个重要的原则,其目的在于确保公平的审判过程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审判公正和公开的定义、意义及其具体运作方面进行探讨。

二、审判公正原则民事诉讼中的审判公正原则是指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依法公正、中立、公正地对待当事人,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审判结果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它是司法活动的核心价值体现。

1. 审判权的独立性审判公正的首要条件是审判权的独立性。

法院作为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关的第三独立的权力机构,应当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其他权力干涉或影响。

2. 法官的中立性法官应当在审理案件时保持中立立场,不受当事人、其他利益关系人或外界干扰。

他们应当依法、依据事实和证据进行判决,不能以个人偏见或其他不正当因素来影响判决结果。

3. 法律适用的公正性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依法适用法律,并以法律为依据进行裁决。

他们不应当凭个人意愿或偏好对案件进行裁决,而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公正判断。

三、审判公开原则审判公开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向社会公众开放,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它是法院对外承担责任、保障司法透明的重要举措。

1. 公开审理的必要性公开审理可以有效促进司法公正,防止滥用审判权力,避免司法腐败。

同时,公开审理也有利于密切司法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加社会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

2. 公众知情权的保障通过公开审理,人民群众可以了解案件的进程、证据和判决结果,保障了他们的知情权。

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案件,公开审理也能够让公众了解到相关信息,参与到案件的监督中。

3. 保护隐私权和商业秘密在公开审理中,法院应当切实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商业秘密,对于有必要封闭的内容应当进行适当限制,以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公正和公开原则的运作为了确保审判公正和公开原则的落实,我国法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机制。

例如,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了法官的行为准则和程序规则;设置了公开法庭,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利用,提供了方便全民了解司法工作的渠道。

精选民事法官裁判理念和方法范例【三篇】

精选民事法官裁判理念和方法范例【三篇】

司法的功能定位不能脱离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的存在、法治文化正在建立的阶段以及司法权在现有政治架构中的实际权力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司法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公众对实质公平的追求与需要是当代中国司法所必然回应的需求,这些决定着应当将当代中国司法的功能定位于解决纠纷,并通过解决纠纷实现其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控制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社会分工趋于细密,法律的专业性变得越来越强,距离普通群众也越来越远,当事人因为在经济、文化、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诉讼能力差别较大,在诉讼时也往往实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这就要求在坚持和维护程序公正、形式公平的同时,应当最大限度地保障那些真正享有权利的人通过诉讼使其权利得到法院的确认和保护,而那些违约者、侵权者则被追究相应的民事责任。

绝不能只强调程序、形式而忽略了程序所服务的实体内容,离开了对当事人实体权益的保障,民事诉讼制度就如同是一艘在河上漂流的没有目的地的航船。

为此,法官审理案件应以依法办案、实质公平、化解矛盾为目标追求,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从四个方面实现实质公平:一是把握利益诉求,正确认定事实;二是契合法律精神,准确适用法律;三是坚持换位思考,妥当平衡利益;四是依法服务大局,服从大局要求。

法官应当通过诉讼指导、依职权调查取证、公开心证等方式,努力减少当事人之间诉讼能力的差距,确保双方当事人富有实质意义地平等参与诉讼,避免当事人诉讼能力和技巧的差异成为案件审判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法官不仅要信仰法律,熟谙法条和技巧,还要把握国情、社情、民情和大局,善做调解和解工作;不仅要追求个案的公正,还要满足公众和社会整体对司法的需求,回应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一名优秀的法官,应当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完备的法律知识、精湛的庭审技巧、丰富的社会经验、严格的职业操守、高尚的人格情怀,缺少哪一项都难以胜任审判工作。

在当前的司法环境下,法官尤其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个体素质:(一)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法官对职业、专业应当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时时刻刻想到法院的职能是什么,当事人到法院来要得到什么,我该怎么做。

解析法官庭审技巧

解析法官庭审技巧

法官庭审技巧法庭是法官进行审理和裁判案件从而解纷止争的特定场所。

在法庭这一特殊的舞台上,法官的庭审技巧高低对于实现审判的公正与效率,维护法庭权威和法律尊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从事民事审判多年,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对之作些粗浅的归纳,以求教于同仁。

从法庭上法官居中端坐于讼争双方之间的场景设置以及从纠问式向诉辩式之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来定位,法官在法庭上的角色应该是中立的和被动的,相应的对法官的基本要求是“静听、多思、少说”六个字。

首先,法官应耐心细致地倾听讼争双方的诉辩意见。

听是基础,兼听则明嘛。

听不光是实体公正的要求,也是程序公正的要求。

法官通过听讼能查明事实,同时也使当事人情绪和主张受到尊重,为服判息诉打下基础。

法官在听讼时不要老是低头看案卷,应抬起头来观察原、被告双方的言行举止及反应,捕捉一些细微的信息形成法官的内心确信,从而判断真伪,查明事实。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简单案件没有问题,困难案件就要求法官运用生活情理等经验法则来确定案件事实,当然这种经验法则是建立在理性推定的基础之上。

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创立了五听制度,即通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种察颜观色的方法来确定当事人的陈述真假。

虽然这种方式近于主观,但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这实际上是司法心理学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

下面是一起运用经验法则判决的案例。

原告王某诉被告张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因二人发生借贷时未打借条,原告在诉讼中不能提供证明借贷关系事实的直接证据,但能提供一些间接证据证明其曾多次向被告及其丈夫主张过债权。

办案法官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最终作出了有利于原告的判决。

其一、原、被告系姑表姐妹关系,除本案纠纷外,双方均认可无其他矛盾。

其二、被告不但否认借款9500元的事实,而且否认了曾两次偿还原告总计2200元的事实,同时完全否认双方存在任何经济往来。

其三、在庭审及庭后的多次调解中,原告情绪激动,诉讼积极,被告则消极应付,异常平静,仅明确否认双方借款事实,并未进行积极辩驳。

民事审判思路

民事审判思路

民事审判思路
民事审判思路是指在进行民事案件审判时,法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采取一定的审判思路和方法进行判断和裁决。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民事审判思路。

1. 事实与证据审查:法官首先要对案件中涉及的事实进行审查,并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充分性。

通过收集、鉴定和掌握案件相关的证据,判断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确定事实是否构成诉讼请求的依据。

2. 法律适用:法官需要掌握并正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对案件所涉及的法律规则和条款进行解释和适用。

在审判过程中,法官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合理判断并确定适用的法律规则,以保证裁判的法律正确性和合理性。

3. 公平公正: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应坚守中立、公正原则,维护当事人的诉权和辩护权,确保双方在案件审理中平等的机会和地位。

法官应该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理由,并予以审慎评估,确保裁判的公平公正。

4. 查明事实,确定责任:法官需要充分了解案件的经过和相关的事实,通过辩证分析和证据比对,查明案件的真相和责任。

在审判过程中,法官需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判断案件中各方当事人的行为、权益和法律责任。

5. 效力裁判:法官的审判裁决应具备法律效力,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审判裁决应当基于充分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确保裁判的法律效力和合理性。

同时,法官还需要按照相关程序规定,及时制作、送达和执行裁判文书。

以上仅是一些常用的民事审判思路,实际的民事审判过程中,法官还需根据具体案情和法律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审判,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案件的合理解决。

法官的审判技巧与庭审管理

法官的审判技巧与庭审管理

法官的审判技巧与庭审管理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法官作为司法机关的核心,其审判技巧和庭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公正、高效、有序进行。

本文将就法官的审判技巧和庭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提升法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审判技巧1.全面、准确地把握案件事实审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案件的事实,因此法官需要善于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类证据,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案件事实。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法官要通过合理的调查取证,确保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并在审理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如询问、质证、辨证等,以澄清案件的真相。

2.熟悉和理解法律法规法官作为法律的守护者,需要对法律法规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只有在对法律法规有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基础上,法官才能准确地运用法律条款,正确地判断案件的性质和适用的法律依据。

同时,法官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法律的变化保持同步,及时更新知识,避免出现法律适用上的失误。

3.灵活运用审判方法和程序审判工作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审判方法和程序,以满足不同案件的审理需要。

在案件调查阶段,法官可以通过询问、质证、勘验等方式获取相关证据;在案件审理阶段,法官则需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审判程序,如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等,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和效率。

二、庭审管理1.确保庭审秩序和效率庭审是法官行使审判权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法官需要合理组织和安排庭审工作,确保庭审的秩序和效率。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庭审时间、严格控制庭审程序、规范庭审行为等方式,有效地管理庭审,并确保庭审的有序进行。

2.尊重当事人权利和参与作为庭审主持者,法官需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和合理的诉求,为当事人提供充分的参与空间。

法官应积极引导当事人发表意见、陈述事实、提供证据等,并充分听取当事人的观点和意见,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保护庭审信息的安全庭审信息的安全是庭审管理的重要方面,法官需要妥善管理和保护庭审信息,确保庭审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正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对干货】民事法官的裁判理念和方法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巨变,群众的权利意识和司法需求显著提升,涉法纠纷急剧增长,法院面临着案件多、难度大、队伍不稳定等严峻挑战。

在各类案件中,民事诉讼已经成为群众在司法领域诉求表达最为主要的方式,是群众依法维权最为主要的渠道。

民事审判面广、点多、量大,直接面对广大群众,裁判结果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民事法官长期处于严重超负荷工作状态,由此引发办案不规范、质量不够高、信访投诉多、工作不顺心不安心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必然影响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做好民事审判工作,提升法官的专业化水平,既要解决功能定位问题,坚定理想信念,也要处理好具体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职业理念:追求矛盾纠纷的有效解决司法的功能定位不能脱离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的存在、法治文化正在建立的阶段以及司法权在现有政治架构中的实际权力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司法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公众对实质公平的追求与需要是当代中国司法所必然回应的需求,这些决定着应当将当代中国司法的功能定位于解决纠纷,并通过解决纠纷实现其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控制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社会分工趋于细密,法律的专业性变得越来越强,距离普通群众也越来越远,当事人因为在经济、文化、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诉讼能力差别较大,在诉讼时也往往实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这就要求在坚持和维护程序公正、形式公平的同时,应当最大限度地保障那些真正享有权利的人通过诉讼使其权利得到法院的确认和保护,而那些违约者、侵权者则被追究相应的民事责任。

绝不能只强调程序、形式而忽略了程序所服务的实体内容,离开了对当事人实体权益的保障,民事诉讼制度就如同是一艘在河上漂流的没有目的地的航船。

为此,法官审理案件应以依法办案、实质公平、化解矛盾为目标追求,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从四个方面实现实质公平:一是把握利益诉求,正确认定事实;二是契合法律精神,准确适用法律;三是坚持换位思考,妥当平衡利益;四是依法服务大局,服从大局要求。

法官应当通过诉讼指导、依职权调查取证、公开心证等方式,努力减少当事人之间诉讼能力的差距,确保双方当事人富有实质意义地平等参与诉讼,避免当事人诉讼能力和技巧的差异成为案件审判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法官不仅要信仰法律,熟谙法条和技巧,还要把握国情、社情、民情和大局,善做调解和解工作;不仅要追求个案的公正,还要满足公众和社会整体对司法的需求,回应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一名优秀的法官,应当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完备的法律知识、精湛的庭审技巧、丰富的社会经验、严格的职业操守、高尚的人格情怀,缺少哪一项都难以胜任审判工作。

在当前的司法环境下,法官尤其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个体素质:(一)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

法官对职业、专业应当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时时刻刻想到法院的职能是什么,当事人到法院来要得到什么,我该怎么做。

各国法官的专业领域和职业伦理有共通之处,《美国联邦新任法官工作指南》对法官提出了九个方面的职业规范:一是充满仁爱之心,二是富有耐心,三是保持庄重,四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五是懒惰的法官是差劲的法官,六是不要害怕判决被撤销,七是没有不重要的案件,八是迅速高效,九是牢记常识。

其强调的仁爱、耐心、庄重、谦逊、勤奋、勇气、尊重、效率、常识等法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公正办案、廉洁自律的同时,一方面要处事严谨,法官的思维与言行,事实证据的分析判断,裁判方案的谋划,都应严谨缜密,瞻前顾后,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随意和马虎。

另一方面要讲话亲和,待人接物外松内紧,措辞谨慎,举止得体,让当事人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怀。

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疏忽简单。

注意用亲和、理解的态度,通俗的语言,尽量让那些缺乏法律知识的当事人听得懂,使其能够针对询问准确发表意见。

(二)注意积累经验和持续的学习。

法官职业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职业,他需要渊博的知识、人生的历练、司法的经验,阅历和经验是法官的资本,积累越多对是非判断和公平公正的把握越精准。

坚持学习,勤于思考,提高修养,是每个法官履行职责的第一需要。

一方面,应加强对裁判方法的学习,如王泽鉴老师的《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梁慧星老师的《裁判的方法》,邹碧华法官的《要件审判九步法》等,认真研究请求权分析和法律关系分析方法,从开始办案时就形成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自信而独立地履行审判职责,保证法律运行的确定性。

另一方面,民事审判覆盖面大、涉及领域广、专业性强,每类案件都有其审理规律,以财产诉讼和人事诉讼为例,前者以财产争议为诉讼标的;后者以身份关系争议为诉讼标的,包括婚姻、亲子关系诉讼等案件。

前者一般不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奉行私权自治理念,当事人对其权利可以自由处分;后者事关社会伦理等公共利益,奉行实质平等、保护人权理念,不容许当事人任意处分或变更。

财产诉讼以形式真实主义、处分权主义、辩论主义、裁判相对效力原则为诉讼原理,人事诉讼则以实体真实主义、职权主义、职权探知主义、裁判绝对效力原则为诉讼原理。

抓住这些规律,归纳和使用好一类案件的审理要点,制作和使用好裁判文书模板,利用好共性,会大幅度提高效率。

可以在掌握民法基本原理的同时,注意增强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积累,掌握与处理纠纷有关的领域行业知识、社会背景、政策要求,养成准确理解概念的法律人习惯,培养自己的擅长,在此基础上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努力成为某一个审判领域的专家型法官,再逐步扩展到新的领域。

(三)过好人情关。

做法官,最难的是人情关。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领导过问、亲朋说情、故交聚会、礼尚往来都是人之常情,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一门艺术。

一是涉案当事人的钱财酒色不占不贪,并真诚解释缘由,争取关系人的理解;二是对说情方的当事人要热情接待,释疑解难,指导帮助其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纷争,消除其因拒收钱财而产生的担忧和恐惧,争取当事人的信任;三是不唯上、不唯亲,用公心和良知依法公正处理案件,对不能满足诉讼请求的说情方给予更多的判前判后解答,以理服人,以法劝人,做到公平公正,问心无愧。

只要结果公正,绝大多数关系人最终都会理解当初的拒绝,而且内心深处会更加敬重清廉公正的法官;那些找关系期望获得法外关照的当事人,面对公正的判决也无法挑剔和指责,尊重判决是其唯一的选择。

同时,每个法官都应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泄露审判秘密,不推责任,出现这两种情况无异于战场上作战的部队出现了叛徒,出了事是要追究责任的。

二、认定事实:努力追求发现案件的事实真相任何法律问题无不以事实为基础,审判实践中多数案件产生纠纷往往源于事实问题上的对立,因而解决案件的主要矛盾在于解决事实问题而非法律问题。

不能回避的是,由于一度法院认定的法律事实距离客观事实甚远,被裁判驳回的当事人缠诉的多了,不服判的多了,社会的不满多了,法官的威信降低了。

这样的事情和后果让法官不得不处在检讨中。

为此,法官绝不能片面强调法律事实而忽略客观事实,不能单纯强调证据规则的作用而机械理解和适用其裁判案件,尤其不能如同适用实体法律规范一样,用死板的标准来衡量各种不同证据的证明力,应当充分发挥当事人参与诉讼和法官指挥推进诉讼的作用,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良知、逻辑规则、经验法则等全面、客观审核证据,对原告请求权涉及的要件事实作出认定。

法官适用证据规则认定的案件事实,应当尽可能与客观事实相吻合,符合一般人的正义观念,以实现程序保障和实质正义。

适用证据规则认定案件事实,适用证据规则是实现解决纠纷的手段而非目标;合理转换举证责任比机械分配举证责任更重要;运用证明标准规则裁判有严格的适用条件;运用经验法则比简单适用证据规则更重要;诉讼调解坚持“事清责明”原则有利于解决纠纷和防范虚假诉讼。

也只有在努力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公正裁判,才能最终经受住公正检验。

准确认定事实,包括三层内涵:(一)合理分配和转换举证责任。

应根据相关实体法律规范对原告请求权发生及消灭构成要件的规定,确定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主张权利产生的一方,应就权利产生的构成要件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反之,主张权利消灭的一方,应就该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法官应围绕其对事实的判断和确信程度,合理、及时地在当事人之间转换举证责任。

(二)规范法庭调查和辩论程序。

应当注意的是,现行模式庭审与裁判之间实际是脱节的,表现在诉讼请求(裁判对象)←→权利依据(法律适用)←→要件事实证明(适用法律的前提)←→举证质证这个逻辑链条上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

应对之策是合理分配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的功能,具体来说,法庭调查阶段,仅要求当事人就证据能力和真实性发表意见,确定双方对证据合法性、真实性无异议的证据,对有异议的证据要求出示原件并对证据来源等作出说明;法庭辩论阶段,围绕诉请对要件事实进行证明,要求当事人依次就诉讼请求、权利依据、事实、证据四个层次的问题提出主张、反驳和辩论,在前一层次问题上没有异议则不必进入下一层次。

当全部证明过程结束,法官根据是否就某要件事实形成心证,判断适用原告请求权的全部要件是否均已满足,并据此判断当事人的请求与抗辩是否成立。

(三)加强释明和公开心证。

在诉讼过程中,法官注意依据职权向当事人提出关于事实和法律上的质问,促请当事人提出证据,澄清当事人所主张的某些事实,引导当事人围绕法官确立的法律框架充分地举证、质证和辩论,用尽证明资源和证明方法,避免作出突袭性裁判,确保双方当事人平等而充分地参与诉讼,最大程度地发现案件的事实真相,实现纠纷的妥当解决和实质正义。

突袭性裁判是指法院在未能使当事人充分利用程序法所提供的攻击和防御机会的情形下作出的裁判,包括对当事人发现案件真实的突袭、适用法律的突袭和促进诉讼的突袭。

裁判突袭损害了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危害了当事人对司法的信赖,故应防止其发生。

三、适用法律:追求法律精神的准确把握“认识法律不意味抠法律字眼,而是把握法律的意义和效果。

”实践中还存在个别法官简单执法、机械判案的现象,如有的本来是一个简单案件,因为审理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有的一味强调坐堂问案、片面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对超过举证期限的证据不予审查,通过司法技巧回避矛盾,使一些本应通过法官依职权调取的证据难以收集,通过释明能够予以弥补的案件也简单地驳回,增加当事人诉累,引起当事人不满。

除个别法官枉法裁判外,关键还是部分法官过分恪守文义解释,过于强调形式推理,机械解释和适用法律条文,忽视了纠纷解决的法律和社会效果,案件办出了问题甚至错误裁判。

应当明确,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不是简单地就法论法,需要立足于复杂的社会背景,真正理解法律精神原意,将普遍的法律规范恰当准确地适用于具体的个案中,依托法官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作出裁判,解决实际问题,给予当事人实实在在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