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一、“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进行抵抗。
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
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1、战争的起因:
(1)阿以矛盾的新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①以色列受到埃、叙联合威胁:埃、叙合并,签署共同防御协定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它在巴以冲突中一贯支持巴勒斯坦兄弟。
1948年5月15日,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次日,埃及政府就派兵一万参加阿拉伯部队共同进攻新生的以色列。
这场战争被称为巴勒斯坦战争或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9年签订停战协定时,以色列占领着原本属于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加沙地带。
1956年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以色列伙同英法两国入侵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
后来在联合国的干预下,以色列1957年3月撤出。
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敌意和仇恨与日俱增。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领导者的地位得到巩固。
纳赛尔对在战争中没有完全实现埃及的作战目标心有不甘。
联合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各国共同行动一直是埃及的愿望。
其中,叙利亚又是最主要的联合对象。
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同年11月,埃叙缔结了《共同防御协定》。
以色列与叙利亚关系紧张起来,边境摩擦和冲突逐渐升级。
②巴解组织的成立和反以斗争:
概况:巴勒斯坦人在战争中失去土地家园,流离失所,极大地唤起了他们的斗争意识。
各种反以民族主义组织纷纷成立。
1959年,阿拉法特组织巴勒斯坦青年组成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
他本人则当选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
该组织是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组织。
主张:武装斗争,建立尊重宗教信仰和消除种族歧视的国家;
意义:标志抗击以色列斗争进入有组织有统一领导的新阶段;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在“重建家园”的口号下,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武装斗争。
从此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为争夺中东石油,美苏插足中东事务:
原因:20世纪中期,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超过煤炭成为主要能源,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日益成为大国争夺的热点。
【争夺能源】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采取“填补真空”这个政策,逐步取代英法在中东的位置。
而60年代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来,苏联利用这个机会,加紧在中东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先后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缔结经济和军事援助协定,基本控制了向这些国家供应武器的优先权。
美国中东政策和目的:为了防止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渗透,加紧推行孤立苏联“盟友”埃及等国,同时大力扶植以色列,其中办法之一就是向以色列全面供应新式武器。
到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美国向以提供了3亿美元的援助,仅战争爆发前的三个月,就向以色列提供了400多辆坦克、250架新式飞机,向以色列空军派遣了1 000多名空军人员。
以色列在美国帮助下,积极扩军,到1965年,正规军已达7万人,预备役士兵20万人,各种飞机近500架,坦克2 000余辆,舰艇55艘。
以色列政策和目的: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为了发动战争,以色列制造假情报,诱使埃及等国首先进攻。
使以色列获得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苏联在中东的政策:担心卷入同美国的直接冲突,一方面要求埃及“克制”,一方面和美国接触,建议两国分别约束自己的支持的国家。
美国阳奉阴违,苏联则要求埃及等国“不要首先开火”,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决议,主张通过国际外交活动处理危机。
埃及等国因此放松了警惕,甚至解除了前线部队的最高戒备状态。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纳:以色列为了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重要原因】。
美苏插足中东事务,激化了阿以矛盾【主要原因】,最终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2、战争爆发与经过:
(1)以军的“闪电”空袭:1967年6月5日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看书p121】(2)以军六天横扫三国: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三国共有2万官兵阵亡,近4万人受伤,6 500
人被俘,50万阿拉伯人成为新的难民。
三国共损失了400多架飞机、500多辆坦克以及70%的重型装备,仅埃及一国就损失了价值1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
而以色列只阵亡了900名官兵、伤4 500人,损失了20架飞机、60辆坦克。
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样,以色列占有的土地面积,从2.08万平方公里突增到10.24万平方公里,并且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东岸。
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拒不执行联合国242号决议,不归还新占领土。
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承认以色列。
阿拉伯各国和以色列在交界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为再次爆发战争埋下了伏笔。
(3)联合国叫停:
在六天战斗中,美苏首脑使用“热线”达20多次,互相摸底,共同镇压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在战争爆发前,苏联一再保证,要和埃及“站在一起,并将不允许任何国家进行干预”。
战争爆发后,苏联由于害怕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背弃了自己的诺言,袖手旁观。
当埃及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后,要求苏联给予补充时,苏联则以种种借口加以拒绝。
在联合国,1967年6月7日,当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后,美苏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炮制了“立即实现停火”和“限期停火”的决议。
这个决议不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公然袒护已经占领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的以色列侵略者。
后来,由于苏联软硬兼施,施加压力,阿拉伯国家被迫接受停火协议。
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解决阿、以冲突的办法,会上,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一项决议。
决议主要内容是:①以色列军撤出在最近战争中占领的领土;②终止一切交战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极其在牢固和被认可的疆界内和平地生活而免遭武力的威胁或行为的权利。
决议还确认了以下的必要性: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通航自由;使难民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通过包括建立非军事区在内的各项措施,保障该地区每个国家的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和政治独立。
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失败的主要原因:
①以色列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放松警惕;
②美国支持以色列;
③苏联袖手旁观。
④阿拉伯国家离心猜忌,合作不够。
二、“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
这次战争又称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
1、战争的原因:埃、叙收复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和洗刷耻辱;
2、战争经过:
战争进程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0月6日至9日),埃叙军队获得初期胜利。
第二阶段(10月10日至15日),埃军进攻受挫,以军实施反攻,双方展开坦克大战。
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200辆,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第三阶段(10月15日至24日):西线以军向埃军发动进攻,北线以叙两进对峙。
双方停火。
3、战争的结果:双方损失惨重,埃叙取得部分成果,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以埃、以叙缓冲区。
4、战争的影响: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运用“石油武器”引发西方国家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0月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开展了一场震憾世界的石油斗争,成为第三世界反霸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这场石油斗争,不仅在经济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
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极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综合归纳】四次中东战争概况表
次别时
间
原因
发起国与参与
国
结果影响
第一次194
8.5
以色列的成
立引起了阿
拉伯人的不
满
埃及、约旦、叙
利亚、伊拉克、
黎巴嫩
阿拉伯国
家失败
①长期
的战争
阻碍了
中东地
区社
会、经
济、文
化的发
第二次195
6
埃及收回苏
伊士运河
英法纠合以色
列发动了对埃
及的战争
英法撤
出,埃及
维护了民
族利益
第三次196
7
以色列和叙
利亚的边疆
冲突
以色列向埃及、
叙利亚、约旦发
起进攻
以色列占
领了埃及
和叙利亚
的大片土
地
展,给
当地人
民带来
了巨大
灾难。
②推动
了中东
和平进
程
第四次197
3
收复失地
埃及、叙利亚向
以色列发动进
攻
埃及、叙
利亚夺回
部分土地
三、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1、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双方实现和解并建交:1978年和解;1980年建交。
原因:双方不仅在战场上拼得你死我活,而且在军备竞争中也是你追我赶。
这都给双方的经济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埃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以色列也同样认识到,战争并不能最终解决以色列的生存问题。
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以色列国家和民族的正常发展。
长期的战争和紧张环境,使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人民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厌战情绪。
美国支持埃以和解。
国际和平力量的推动。
这些因素推动埃以双方走上了和解之路。
在卡特的直接介入下,萨达特和贝京在美国总统休假地戴维营举行会谈。
1978年9月17日,埃以签署了“戴维营协议”。
1980年2月,埃以正式建交。
埃及根据协议收复了西奈半岛2/3地区,到1982年3月,最后一个以色列犹太定居点从西奈半岛上撤走,自此埃及对整个半岛拥有了主权。
埃及不费一枪一弹收复失地,解决了埃以之间三十多年的领土争端,为日后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和解做出了榜样。
萨达特和贝京因此而获得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1981年10月6日,在开罗举行庆祝十月战争胜利8周年的阅兵式上,萨达待遇刺身亡。
贝京也于1992年病逝。
2、巴以和解及问题:
(1)巴勒斯坦建国:法理上的国家
巴以分治以来,巴勒斯坦国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一方面这是由于长期没有一个能为巴勒斯坦人接受的合法代表,另一方面由于巴勒斯坦的不少地区处于被以色列占领状态,无法确定相应的领土范围。
1976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的计划,为巴勒斯坦建国提供了最后的法律依据。
1988年10月26日,巴解组织公布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的文件,宣布巴勒斯坦国是共和国制,由阿拉法特领导。
但是,巴勒斯坦国的正式政府却迟迟没有组成;巴解组织也未能对规定的该国领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实行有效管理。
所以,这只是一个法理上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国家实体。
(2)巴以和谈:“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的达成,“临时和平协议”的签订。
1992年,以色列工党的拉宾上台执政,新政府表示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1993年9月,巴以的秘密谈判取得重大突破,双方在华盛顿签
署了《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确定了分三阶段实现巴以和平的设想:这个协议是中东和平进程的历史性突破。
1995年11月,以军撤出了约旦河西岸6座阿拉伯城镇。
但就在这时,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特拉维夫一次群众集会上被反对巴以和解的以色列犹太极端分子刺杀。
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
次年1月,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组成,阿拉法特当选为该机构主席。
新上任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放弃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提出“以安全换和平”。
以色列重又开始在约旦河西岸建立犹太人定居点,遭到巴方强烈反对。
此后,以色列政府强调了耶路撒冷的特殊地位,认为该城作为以色列的永久首都不容谈判。
1998年10月,巴以双方达成临时和平协议,它规定以色列在3个月内从约旦河西岸部分领土撤军,而巴勒斯坦应制定具体的保障以色列安全的计划。
2000年9月,当时在野的以色列右翼强硬派代表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之间自1993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血冲突,为中东和平进程蒙上了阴影。
2001年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上台,沙龙出任总理,对约旦河西岸地区进行了轰炸。
同时,巴勒斯坦的激进分子,在耶路撒冷针对犹太人制造了四起爆炸事件,以军立即对阿拉法特官邸进行空袭,并将阿拉法特围困在位于拉马拉的官邸中。
巴以之间冲突的升级,使中东和平进程出现曲折。
自1993年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已故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签订奥斯陆协议后,因拉宾遭暗杀、阿拉法特辞世,以巴和谈断断续续,难有实质进展。
(3)巴以难解的两个问题:耶路撒冷和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耶路撒冷问题。
耶路撒冷作为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争夺。
不同政治和宗教势力都想拥有这块圣地,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
以色列通过战争对耶路撒冷东部地区实行事实上的控制,在这里建立起“东部犹太区”,并占领了“东部阿拉伯区”。
1980年7月,以色列议会确立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一直没有被国际社会承认。
1988年巴解组织也在宣布
建国时提出,其首都是“光荣的耶路撒冷”。
在国际社会,像耶路撒冷这样被两个国家宣布为首都,尚不多见。
耶路撒冷问题,不仅仅是作为哪个国家首都的问题,它关系到当地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世俗权利,也关系到全世界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宗教感情和宗教权益。
涉及到世俗权利的谈判可以进行,双方也可能做出妥协,因此有望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涉及到宗教权益,往往是无法妥协的,谈判也无法进行。
作为巴勒斯坦人的政治代表,巴解组织无权在伊斯兰教圣地的权益上做出任何妥协和让步。
同样,犹太教居民对耶路撒冷的感情也不能忽视。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在由以色列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为犹太居民建立的定居点,称为犹太人定居点。
由于这些定居点是建在被占领的阿拉伯人领土上的,因此它与巴以之间的整个领土纠纷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归还阿拉伯领土问题中的一个难题。
现代以色列国家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犹太定居点不断增加和扩大的历史。
目前人们说的定居点,特指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的定居点。
另外,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也有犹太定居点。
“以土地换和平”中的土地,就包括以色列在建立定居点时占据的阿拉伯人的土地。
既然“以土地换和平”是巴以和平进程推进的前提,那么以色列要交给巴勒斯坦的土地,就不可避免地要包括这些定居点。
换言之,以色列不交出这些定居点,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和平。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和十月战争)。
与第3课一样,内容都是新教材新增的,尤以时政热点密切相关,是高考文综热点必考的知识点。
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应该有五次中东战争),使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认识到和平生存的重要性,因而都谋求和平的进程。
巴勒斯坦建国将使巴勒斯坦人民有了一个法理上的国家;“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提出,表明以色列要撤出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的达成使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承认,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随后成立,是中东和平进程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
“临时和平协议”的签订表现出冲突各方在艰难的和平进程中,仍在探索解决问题的道路和方法,对和平进程仍是一种推动。
但由于耶路撒冷和犹太人定居点等问题,使得巴以和解留下了许多变数,也反映了巴以和谈的曲折性。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说明巴以之间的矛盾不是用战争的方法能够彻底解决的,几十年的冲突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和平谈判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找一条减少损失、少付出代价的道路。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拉宾所说的“血和泪”指的是什么?结合这两课的学习,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乱和流血冲突?解决中东问题的难点在哪里?
答案提示:指的是纠纷与冲突给巴以双方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害,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历史原因:长期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和文化历史遗迹的归属纠纷等;现实因素: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国际力量的介入,大国分别支持一方。
对同一块领土都拥有排他性的主权,通过战争和政府行为造成的部分领土主权和实际占有者的分离的既成事实。
⊙本课测评:
1、举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以和平谈判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提示:重大事件有巴勒斯坦准备建国,“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提出,“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的达成,“临时和平协议”的签订。
巴勒斯坦建国将使巴勒斯坦人民有了一个法理上的国家;“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提出,表明以色列要撤出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的达成使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承认,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随后成立,是中东和平进程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
“临时和平协议”的签订表现出冲突各方在艰难的和平进程中,仍在探索解决问题的道路和方法,对和平进程仍是一种推动。
2、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与进展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说明巴以之间的矛盾不是用战争的方法能够彻底解决的,几十年的冲突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和平谈判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找一条减少损失、少付出代价的道路。
⊙学习延伸: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