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妊娠合并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合集下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1.早期活动: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活动,包括起床活动、行走等,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弹力袜和肌肉泵:建议患者佩戴弹力袜,以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静脉淤血。

此外,通过踝关节运动,刺激肌肉泵,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3.体位变换:强调患者在长时间卧床或坐着时,定期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负重压迫其中一部位,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观察:1.下肢水肿: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存在水肿,特别是双侧下肢是否对称性水肿,若出现水肿应及时记录并与以往对比。

2.疼痛:询问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感、酸痛感,特别是进行活动后出现的疼痛。

疼痛可能是血栓阻塞血管引起的。

3.皮肤变化: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是否变色,如发红、发绀等。

此外,还要关注下肢是否出现潮红、热感,以及有无静脉曲张等。

4. Homans征:当患者膝关节伸直时,掌心用力按压后突然向上抬起脚尖,看是否引起下肢剧痛。

该试验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帮助。

护理:1.活动功能:帮助患者进行各种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以保持下肢关节功能和肌肉活力。

2.弹力袜应用:教育患者正确佩戴和脱下弹力袜,确保其有效性。

3.皮肤护理:保持患者双下肢皮肤清洁和干燥,防止感染。

定期检查下肢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潮湿等异常情况。

4.教育和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预防、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焦虑和恐惧。

教育:1.活动与休息的平衡:教导患者在活动和休息之间寻求平衡,避免长时间的床上休息或长时间站立。

2.弹力袜的使用:向患者详细介绍弹力袜的使用方法,包括正确佩戴和脱下的技巧,并告知佩戴时间和更换周期。

3.体位变换:教育患者长时间卧床或坐着时,定期改变体位,避免长时间负重压迫其中一部位。

4.合理饮食: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入营养,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5.合理用药:告知患者关于抗凝治疗方面的注意事项,如服药时间、剂量,以及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

深静脉: 位于下肢中央,靠近下 肢骨骼为肌肉所包绕, 能使大约85%的血液返 回心脏,髂静脉、股静 脉、腘静脉、颈静脉为 深静脉

浅静脉: 靠近皮肤表面,稍有肌 肉支持大约能促进15% 的血液返回心脏
下肢静脉的解剖


下肢静脉分成深浅两组。 1.深静脉位于肌肉中间与动 脉伴行,在小腿称胫静脉, 进腘窝称腘静脉,到大腿称 股静脉,是后续于髂外静脉。 2.浅组静脉于皮下,主要为 大隐和小隐静脉。大隐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在 下肢内侧上行至腹股沟韧带 下方卵圆窝处进入股静脉。
DVT的预防

1.鼓励早期活动 孕后期 产后6-8小时
产后24小时
散步或适量运动 被动运动为主,坐起进餐进 水,家属陪伴去卫生间 被动转为主动,轻微活动 如抬腿、四肢屈伸运动

每天起床前 ,先做活动脚趾的运动,然后运 动脚 ;每 日按摩腿部、脚部 2 ~3 次,每次 10 ~15 m in ,可加速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 减少血流淤滞。
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是指深静脉腔内急性非 化脓性炎症 ,并伴有继 发性静脉腔内血栓形成 的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流缓慢
肢体制动 长期卧床 活动减少 手术 创伤 感染 妊娠 产后 外科大手术后
病因
静脉壁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有学者表示 ,左髂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 和骶骨峡之间,妊娠期问,增大的子宫压迫下 腔静脉、髂静脉 ,容易使左髂 总静脉长期处 于前后壁接触状态 ,使左髂总静脉血流受阻, 还可形成静脉腔 内黏连。

剖 宫产者术 后 6 h 进行下肢按摩 ,并进行伯 格运动 (平 卧 ,先抬 高患肢 ,再在床边下垂 2 ~3 m in,并做足部旋转、伸展活动 ,可促 进患肢循环建立 ),同时结合药物综合预防, 可有效降低DVT发生。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有无外伤史、手术及感染史,有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史。

2、评估患者有无下肢突然剧烈胀痛伴有发热史。

3、评估患者下肢皮肤情况、有无皮服色泽改变及发亮,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

4、询问是否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

5、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了解患者职业和工作性质。

二、护理措施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下肢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2、进食低盐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疼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床脚,患肢制动,可减轻疼痛,遵医嘱使用湿热敷减轻疼痛,下肢水肿可抬高患肢。

4、注意抗凝药物作用及副作用,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并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

5、患肢注意保暖,冬季需特别保护患肢,并保持室内适宜温度,预防和消除形成溃疡的原因,每日清洗足部。

三、健康指导要点
1、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

2、戒烟,加强日常锻炼,适当运动。

四、注意事项
1、正确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

2、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按时复查。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健康指导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健康指导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健康指导(一)血栓性浅静脉的基础知识下肢浅静脉的解剖是怎样的?下肢浅静脉包括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的皮下浅静脉,在足背内侧起自足背静脉,在下肢内侧上行,直至腹股沟处汇入股总静脉。

小隐静脉在足背外侧沿小腿后外侧上行至滕关节后部,汇入静脉。

浅静脉位于皮下疏松的组织之间,没有像肌肉那样的组织的支持,在浅静脉压力持续增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变形而扭曲或曲张。

特别是较瘦的人隔着皮肤可以清楚地看到,即所谓的“青筋”。

静脉瓣膜有什么作用?下肢静脉内有丰富的向心单向开放的瓣膜,用于阻止静脉血液逆流,保证下肢静脉血由下向上,由浅入深地单向回流。

什么是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位于人体体表的可视静脉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常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

血栓与炎症互为因果。

这类病与感染、外伤、静脉内长期置管、注射高渗溶液和硬化剂、长期卧床、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血栓性浅静脉炎多见于下肢,是血管外科常见病。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有反复静脉穿刺、静脉内注射药物、高渗溶液或下肢静脉曲张病史。

病变静脉区呈红肿条索状,明显疼痛和压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

急性炎症消散后,条索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症状。

反复发作者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多见,发生于大腿和上肢者少见。

发作时的表现和一般血栓性浅静脉炎无明显的不同。

受病变累及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也不会引起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所以整个肢体肿胀少见。

临床表现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许多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或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呈线状,较短,有病变的静脉段偶尔可长达30Cnl左右,病变静脉触之坚硬似索状物,可分批出现,有些部位病变刚出现而其他部位则已消退。

本病的特征是,结节消退快,大多数仅持续7~18天,索状物逐渐不明显,最终消失,留下局部棕色色素沉着,结节无化脓、坏死,受累肢体也无水肿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概述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系统。

如果不加以及时干预和护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因此,对于已经确诊或高度怀疑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护理措施1. 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对于已经确诊或高度怀疑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病情。

包括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肿胀情况和颜色变化等。

如果发现病情有所恶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医嘱,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人员应按时给予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在给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给药时间和剂量,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并及时报告医生。

3. 鼓励活动和早期行走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适度的活动和早期行走对恢复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肢体运动,避免长时间长时间卧床不起。

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辅助措施,如提供支持性的袜子、卷曲脚趾、进行踝关节运动等。

4. 注意休息与睡眠在康复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需要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调整姿势,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刺激因素的干扰。

如有必要,可以适度给予镇静剂,以帮助患者获得充分的休息。

5. 穿戴加压弹力袜加压弹力袜是一种常见的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措施。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正确穿戴加压弹力袜,并定期更换,以确保其有效性。

在穿戴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过紧或过松,避免对皮肤造成压力损伤。

6. 给予抗感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包括使用外用抗菌药物进行局部处理,定期更换敷料,定期进行感染指标监测等。

如发现感染迹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运动是生命的源动力。

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方式逐渐变得习惯于低活动、高能量的生活方式。

如今,随着工业、商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长时间、连续不断地坐着,甚至连步行的机会都丧失了。

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引发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主要原因。

为了预防和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我们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护理。

DVT,即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由于静脉内的血栓形成而引起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因为长时间坐着而患上DVT。

除了久坐之外,手术、骨折、某些疾病、某些抗生素和荷尔蒙、遗传因素等也容易引起DVT。

症状包括下肢疼痛、浮肿、发红、困腿等。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DVT,可能会出现肺栓塞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威胁生命。

所以,对于患上DVT的患者,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协助患者坚持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DVT的主要方法。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处方按时服用药物,检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注意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同时,我们还需要劝患者坚持锻炼。

锻炼有助于促进静脉的血液循环,预防DVT发生。

但是,锻炼时不应该过度劳累,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时间。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按摩和热敷等物理方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和浮肿。

但是需要注意,按摩和热敷的力度要适中,避免对下肢造成过度的压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教育患者做好血栓预防。

如下肢肌肉锻炼、戒烟、适当控制饮食、穿戴适当的袜子和鞋子等。

总之,预防和治疗DVT是一个全方位、动态的护理过程,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协助患者控制风险因素,保护好下肢血管健康。

除了药物治疗、锻炼、物理方法和血栓预防,我们还需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

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带来的疼痛和不舒适感而感到焦虑和抑郁。

我们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

可以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精神上的压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协助患者处理一些生活上的细节问题。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形成血栓的一种疾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包括腘静脉、股静脉和腓静脉等。

DVT不仅可以引起下肢水肿、疼痛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患者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首先,在进行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时,需要进行患者的全面评估。

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身体状况等情况,以便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详细的观察,包括下肢水肿、疼痛、发热等表现。

在患者入院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超声、CT等,以明确诊断。

其次,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下肢的活动。

对于卧床患者,应该进行主动抬腿运动、踝关节运动等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对于能够行走的患者,应鼓励其适量活动,以避免长时间坐立不动。

另外,患者的营养摄入也非常重要。

合理的饮食可以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此外,还需要鼓励患者适量饮水,以增加尿量,稀释血液,减少血栓的形成。

在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常常需要接受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并防止发生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但是,抗凝药物的使用必须慎重,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出现出血事件。

此外,在进行护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肺栓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的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最后,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DVT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体不适,长时间的治疗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鼓励其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总之,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下肢活动、营养摄入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只有全面、细致的护理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血栓性静脉炎护理要点

血栓性静脉炎护理要点

血栓性静脉炎护理要点血栓性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是指静脉内发生血栓形成并伴有局部炎症反应的疾病。

它常见于下肢深静脉,严重时可引发肺栓塞等并发症。

针对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血栓性静脉炎护理的要点。

1. 早期识别和干预:早期的识别和干预是预防血栓性静脉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护士应定期检查患者出现的症状,如疼痛、肿胀、局部红斑等,并及时记录。

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血压和心电图的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症状或体征异常,应立即安排相关检查,如超声多普勒、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等,以确诊血栓性静脉炎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2. 定期进行肢体抬高: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应将患侧肢体抬高,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症状和浮肿。

护士应教会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在床上或床边放置枕头或垫子,将患侧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或以上,并保持数十分钟。

这一操作可多次进行,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缓解病情。

3. 使用弹力袜:弹力袜也是缓解血栓性静脉炎病情的有效手段之一。

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选择、穿戴和保养弹力袜。

弹力袜可以通过适度的压力使血管收缩,增加血液回流速度,减少静脉瓣膜反流。

患者应每天佩戴弹力袜,并定期更换新的弹力袜,以确保其压力效果。

4. 高效液体管理:充足的液体摄入和系统的液体管理有助于稀释血液、防止血液黏稠以及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保证患者足够的饮水量,避免脱水。

对于卧床患者,护士还应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促进血液循环。

5.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血栓性静脉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护士在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凝血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并定期做相关检查,如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检查等。

同时,护士还应确保患者正确服药,定期复查凝血指标,以及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6. 疼痛管理:血栓性静脉炎常伴随剧烈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共识

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共识

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共识1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现状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O孕产妇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孕产妇死亡原因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占比增加是全球趋势。

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孕产妇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静脉血栓栓塞症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D-二聚体是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但在孕产妇中该指标实测值几乎都高于正常范围上限,故至今没有公认的阳性范围标准QCTA是诊断肺血栓栓塞症的金标准,但由于X射线对胎儿可产生潜在的影响,妨碍了该检测项目在临床上的应用。

由此可见,诸多原因导致了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诊断的困难。

由于静脉血栓栓塞症具有临床表现非特异、诊断困难、易延误治疗等特征,故其虽然可被预防,但仍成为影响孕产妇健康与威胁其生命的重要因素。

制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规范,对于提高孕产妇安全分娩率、降低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特点,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孕产妇的发病风险存在独特性:①高龄孕产妇数量增多。

自2015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以来,高龄孕产妇生育意愿不断提升;高龄妊娠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亦密切相关。

②因活动减少、肥胖等导致的代谢相关疾病发病率增高。

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改善,国家营养相关策略已经从以往对“减少饥饿”的倡导转为对“慢性疾病”的防治,进食增加、运动量减少导致了孕产妇营养过剩,肥胖比例显著增高。

③产妇“坐月子”的风俗限制了其产后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坐月子”是产褥期的“仪式性”行为,该风俗具有各地独特的行为和相关饮食禁忌的配伍;虽然目前尚无关于中国“坐月子”的文化习俗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相关的报道,但是“坐月子”可能导致的运动量减少与产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

④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应用增多。

一例妊娠合并易栓症产妇的个案护理PPT课件

一例妊娠合并易栓症产妇的个案护理PPT课件
疼痛管理
针对产妇可能出现的疼痛症状 ,采取非药物和药物治疗措施 ,确保疼痛得到有效缓解。
静脉保护
避免在产妇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使用留置针或中心静脉导管 以减少血管损伤。
并发症预防
密切观察产妇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
等。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心理疏导
关注产妇心理变化,提供心理疏导和 支持,帮助产妇缓解焦虑、恐惧等不 良情绪。

加强病情观察与记录
密切观察产妇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并 报告异常情况,确保医疗安全。
优化护理环境与设施
改善产妇住院环境,提供舒适、安全 的护理设施和服务,提高产妇满意度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表现
妊娠期易栓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下肢肿胀、疼痛 、浅静脉曲张、皮温升高等,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诊断依据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检测证据进行诊断。实验 检测包括凝血功能检查、抗凝蛋白检测、血小板功能 检测、D-二聚体检测等。同时,影像学检查如超声、 静脉造影等也可用于辅助诊断。
病例简介
产妇情况
本例产妇年龄、孕产次、既往病史等 基本情况,以及妊娠合并易栓症的诊
断和治疗过程。
护理问题
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列出主要的护 理问题,如血栓形成风险高、抗凝治
疗护理难度大、心理压力大等。
护理措施
根据护理问题,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 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 强抗凝治疗护理、提供心理支持等。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06
护理经验分享与启示
本次个案护理经验总结
早期识别和评估
及时对产妇进行易栓症风险评估 ,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

(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

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

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

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

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静脉炎的护理

静脉炎的护理

静脉炎的护理一般性护理:对患者进行一般性护理,告知患者注意休息,不要接触造成疾病的发病因素,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者是久坐,造成肢体出现水肿以及疼痛的症状加重,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弹力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局部使用热敷的方式,促进自己的舒适程度提高。

药物护理: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一般情况下都会长时间使用药物治疗,为此做好药物护理,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也是很有必要性的,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一般都会使用肝素以及华法林等溶栓性药物治疗,具有出血的可能行,所以应该定期做好血凝的检查,如果合并感染的患者还需要科学使用抗生素。

饮食护理:因为一旦患有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之后,患者就需要长期卧床休息,为了避免栓子脱落。

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最好是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饮食结构也需要调整,预防便秘或者是其他的并发症出现,饮食中可以多添加一些维生素食物,对溶栓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营养饮食原则1、饮食宜清淡多汁,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如辣椒、花椒、大蒜、胡椒等。

2、经常食用大量新鲜水果、蔬菜、生坚果、植物籽、大豆制品及全谷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宜多食用生姜,可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管、稳定血压。

忌食生冷之物,如冰棍、汽水、凉莱等。

二、中医辨证食疗1、气血两虚型患者形体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缩,皮肤枯皱脱屑,创面经久不愈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

可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炖牛肉食用。

2、血瘀阻络型静脉炎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肤苍白,持续胀痛,无溃疡,可进食生姜羊肉汤、鸭、鹿血、山碴、桂枝、桂圆肉。

药物治疗静脉炎:静脉炎疼痛严重者,应在医师嘱咐下,给予止痛剂治疗,用以缓减患者痛楚。

静脉炎发炎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抵抗力较差的患者,可以使用广泛抗生素药剂,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静脉炎发炎、感染。

手术治疗静脉炎:在静脉炎的治疗方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防止静脉炎的复发,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预防:1.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泵的作用。

患者需要尽早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时间。

2.穿弹性袜:穿弹性袜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淤血。

应配合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型号和大小的弹性袜。

3.避免长时间静卧或长时间站立:长时间静卧或站立都会增加下肢淤血的风险,应适当变换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4.积极控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积极控制其他疾病的发展,降低患者患DVT的风险。

5.注射抗凝剂: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会根据需要给予抗凝剂,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护理:1.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肿胀、疼痛、发红等,并记录病情。

2.皮肤护理: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条件,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损伤及感染。

3.提升患肢:提升患肢可帮助减轻下肢淤血和肿胀,促进血液循环。

可以使用枕头或垫子将患肢抬高。

4.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镇痛、消炎等措施,以缓解症状。

5.配合医生给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患者服用药物,如抗凝药物、抗栓药物等。

护理中还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教育:1.宣传预防知识:向患者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预防的重要性及相应措施。

2.注意用药规范:告知患者抗凝剂的使用方法、用药时间等,以及注意事项,如避免服用其他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避免长时间吃生肉等。

3.预防措施: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穿戴弹性袜,如何控制其他疾病的发展等预防措施。

4.规范活动:教育患者在床上或活动中如何正确变换姿势,如何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等。

5.随访观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随访制度,定期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计划。

在预防和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及时反馈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措施。

同时,护士还需要通过亲切关怀和积极沟通,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支持和鼓励,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提高治疗的效果。

静脉血栓症预防护理措施

静脉血栓症预防护理措施

静脉血栓症预防护理措施
静脉血栓症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以在长时间卧床、手术后
或其他情况下发生。

下面是预防静脉血栓症的护理措施:
1. 早期行动:在手术后、长时间卧床或长途旅行后,尽早行动。

起床走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弹力袜:佩戴弹力袜有助于提供合适的压力,促进静脉回流。

医生或护士会告诉您何时应该佩戴弹力袜以及如何正确佩戴。

3. 注意饮食:遵循健康的饮食惯,减少高糖、高盐和高脂肪食
物的摄入。

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4. 饮水:保持正常的水分摄入量,每天喝足够的水。

适当的水
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血液,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5. 定期活动:每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跳舞或游泳。

这可以帮助加强肌肉,改善血液循环,并降低血栓风险。

6. 遵循医生建议:如果您有静脉血栓症的风险因素或其他相关问题,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他们可能会为您提供额外的预防措施或治疗。

请记住,这些护理措施只是预防静脉血栓症的一部分。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特殊情况,请咨询医生或专业护理人员。

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摘要】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是孕妇及产后妇女面临的严重健康风险。

本文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入手,详细介绍了妊娠期和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理变化和其他高风险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包括定期锻炼、合理的营养补充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结论部分强调了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护理的重要性,呼吁医疗工作者和孕产妇重视预防和治疗。

展望未来深静脉血栓护理的发展,提出了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的建议,以降低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保障孕妇和产妇的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妊娠、产褥期、护理、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措施、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概述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是妊娠期和产褥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孕妇和产妇的健康。

深静脉血栓是血栓形成在深静脉内,常见于下肢,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至关重要,既可以预防血栓的发生,也可以及时处理已形成的血栓,减少不良后果。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将深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妊娠期和产褥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加强对妊娠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护理的重视,不仅可以提高孕妇和产妇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是保障产妇健康的重要举措。

在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改进深静脉血栓护理的方法,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孕妇和产妇的健康保驾护航。

2. 正文2.1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也可见于其他部位如股静脉、髂静脉等。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血液凝固系统异常、血流缓慢和血管壁损伤。

血液凝固系统异常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液凝固与抗凝机制处于平衡状态,维持着循环系统的稳定。

当血液中凝血因子过多或抗凝机制受损时,就会导致血液过度凝固,从而易于形成血栓。

妊娠合并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妊娠合并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妊娠合并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静脉血栓一旦确诊,就应根据其种类及病情采取积极治疗,以防止血栓继续发展和脱落,造成肺栓塞。

1.一般治疗在静脉血栓形成的起病3~4天之内或血栓机化以后即发病7天以上,应做以下处理。

(1)绝对卧床休息1周,对发病7天以后患者也应卧床休息1周,但不应长期卧床,以防新的血栓形成。

(2)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和消肿。

(3)患肢可使用弹力绷带,促进静脉回流一直用到血栓彻底吸收为止。

(4)用硫酸镁(50%)液加温到50℃左右湿敷。

硫酸镁有解痉止痛和消肿作用,纱布干了即换,1天反复多次。

(5)镇静止痛,可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一类口服。

(6)抗感染治疗,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感染。

2.抗凝血治疗以肝素为主,肝素是一种酸性多糖,平均分子量为16000,不易透过胎盘,半衰期为1~2h,在体内4~6h完全被破坏,停止治疗后凝血机制很快恢复正常,另外还可用硫酸鱼精蛋白中和,所以安全性大,肝素的主要作用是直接抑制活化的第X因子,灭活凝血酶和与血小板结合被抑制、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促凝的物质。

肝素最近通过临床实践,剂量趋小,预防高凝时用2500~5000U/d,预防血栓时用5000~12000U/d,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2000年公告的肝素用量。

肝素的不良反应是血小板减少、出血和脱钙,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小,但它对部分活性凝血酶时间(APTT)测定不敏感,因之剂量过大,常被忽视。

肝素的禁忌证:(1)全身或局部有活动性出血。

(2)各种原因的凝血障碍。

(3)恶性高血压。

(4)胃肠道或泌尿道溃疡。

(5)空洞性肺结核。

(6)脑出血。

(7)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8)重度肾功能不全。

(9)产前(包括剖宫产)6~8h和产后24h内。

另外的抗凝剂是双香豆素,其中华法林(warfarin)半衰期长达32h,12h开始起作用,可以透过胎盘使胎儿畸形和出血、死胎,所以孕期不用。

产后的静脉血栓其治疗和非孕妇相同,可以静脉使用肝素,使部分活性凝血酶时间延长到正常的1.5~2.5倍,在使用肝素的第1天就可以开始使用华法林口服,华法林能抑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因它的半衰期长32h,所以第1天用300mg,第2天用200mg,第3天用150mg,目的使凝血酶原时间(PT)比原来水平延长1.5~2倍,禁忌证同肝素。

静脉炎 (2)

静脉炎 (2)
发炎反应;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
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稀释不足、液体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
度过高,都会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加,药物容易
渗入皮下间隙。引起静脉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
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尘埃、玻璃屑、细菌入






立即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抬高患肢并制

局部处理:湿敷、封闭
物理疗法 :红外线照射等
对合并感染者,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对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者,应加强营

整理课件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与留置针的使用有关
1,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
2 ,操作技术不良
3 ,不适当的穿刺部位
4,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
7.2—8.0
盐酸多巴胺(10mg/ml)
3.0—4.5
盐酸多巴酚丁胺(10mg/ml)
2.5—5.0
奥美拉唑钠(2%)
10.3—11.3
氯化钾(10%)
5.0—7.0
氨茶碱(25mg/ml)
8.6—9.3
整理课件
相关临床试验:


kuwahara等,兔耳实验比较不同pH值的药液输注后静脉炎
的发生率。

2%
表浅静脉炎

0.5% 静脉渗血

0.5% 局部过敏反应
整理课件
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治疗费用增加;
病人满意度下降;
医患投诉;
整理课件
何谓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

药物治疗和护理
抗凝治疗
对于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 应选择适当的抗凝药物,并密切 监测凝血功能,以防止出血等并
发症的发生。
溶栓治疗
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可采用溶栓治疗,以溶解血栓、恢 复血流。
药物治疗护理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 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 类,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预防与护理对于孕产妇深静脉血栓的 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够降低 血栓形成的风险,减轻症状,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和影响
01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可能导致下肢 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 静脉曲张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 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02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能对孕产 妇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 响,如焦虑、抑郁等,同时可能 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案例一
某产妇在孕期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合 理饮食,定期进行产检,成功避免了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案例二
某产妇在孕期接受健康教育,了解深 静脉血栓的危害,采取了正确的预防 措施,如穿弹力袜、避免长时间久坐 等,有效预防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成功治疗孕产妇深静脉血栓的案例
案例一
某产妇在孕期不幸发生深静脉血栓, 经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如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等,成功缓解了症状,并顺 利度过孕期和分娩。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
01
02
03
04
年龄
高龄孕妇(超过35岁)和年 轻孕妇(低于20岁)的风险
较高。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的 孕妇风险增加。
疾病史
既往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恶 性肿瘤、慢性炎症疾病等病史
的孕妇风险增加。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患者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讲话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让患者发泄心中的抑郁,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2、环境:给患者一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湿温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

3、饮食: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

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避免患肢穿刺瘫痪下肢静脉回流缓慢,静脉应用的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特别是大隐静脉穿刺,容易损伤静脉内膜。

护士应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勿在一静脉反复穿刺,多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方式,并减少留置时间。

产科静脉血栓应急预案演练

产科静脉血栓应急预案演练

一、演练目的为提高我院产科医护人员对产科静脉血栓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母婴安全,降低母婴死亡率,特制定本预案,并进行演练。

二、演练时间2023年11月10日三、演练地点产科病房、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四、参演人员产科医护人员、急诊科医护人员、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护士长、主治医师、护士、实习生等。

五、演练背景1. 患者信息:患者,女性,28岁,孕35周,因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入院,近期出现左下肢肿胀、疼痛,疑为产科静脉血栓。

2. 演练场景:患者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心慌、咳嗽等症状,疑似肺栓塞。

六、演练流程1. 患者病情报告产科值班护士发现患者病情加重,立即通知值班医生。

2. 初步判断值班医生到达现场,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判断患者疑似产科静脉血栓,并通知护士长。

3. 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护士长接到通知后,立即启动产科静脉血栓应急预案,通知相关科室及人员。

4. 患者救治(1)急诊科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抢救,保持气道通畅、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补液抗休克。

(2)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重症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5. 诊断与治疗(1)进行D-2聚体、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确诊产科静脉血栓。

(2)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

6. 患者转诊若患者病情危重,需转诊至上级医院。

7. 总结与改进演练结束后,召开总结会议,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七、演练要求1. 参演人员要熟悉产科静脉血栓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 演练过程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查找不足,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定期组织产科静脉血栓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八、演练总结通过本次产科静脉血栓应急预案演练,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产科静脉血栓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了母婴安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应急预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例妊娠合并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1 病例资料
2008年10月20日我院收治一名患者,女,25岁,G3P0,因停经41周,下腹阵痛3h,血压高10min(180/110mmHg),入院诊断:“①G3P0孕41周LOA单活胎临产;②重度子痫前期;③胎儿窘迫”。

入院查:T 36.8℃,P 90次/分,R 22次/分,Bp 180/110mmHg,神清查体合作,双下肢肿胀+++。

专科情况:胎方位LOA,胎心音:140次/分,规则宫缩,宫口开3cm,S-1,胎膜已破,羊水Ⅰ°,后给予镇静解痉降压、吸氧,行急诊B超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在专人陪伴,严密观察胎心音、产程进展、生命体征及自觉症状等病情严密监护下,入院1小时后阴道顺产一成熟活女婴。

产后第二天出现右下肢皮肤发红,腓肠肌压痛(+),自觉右下肢麻木感、酸痛,彩超示:胫前静脉声像改变:胫前静脉内径0.38,内透声差,CDFI显示血流信号充盈欠佳。

诊断为右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经过综合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肢体明显消肿,疼痛减轻,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出现血栓形成。

于10月29日治愈出院,随访。

2 护理措施
2.1 产后护理
2.1.1 生命体征监测:每日分别测三次体温、持续心电监护、血氧监护,密切监测脉搏、呼吸、血压,遵医嘱Q6h给予心痛定10mg舌下含服;留置尿管,记24h出入量,密切观察尿量及性状;中流量间断吸氧,遵医嘱给予抗凝、溶栓、降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2.1.2 保持床单平整,皮肤清洁干燥,温水擦浴每日2次,每天更换病人服;会阴部保持清洁,每日用0.1%碘伏冲洗外阴,会阴切口单独擦洗,嘱产妇向会阴切口对侧卧位,按压子宫底以免血块积压影响子宫收缩,记录宫底高度、恶露的质和量,评估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遵医嘱给予宫缩剂;乳房保持清洁、干燥,经常用温水擦洗,指导母乳喂养。

2.1.3 体位护理:产后3~4d内和溶栓期间,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膝关节屈曲15°,避免膝下垫枕,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1.4 预防并发症:口腔护理每日三次,使用儿童软毛牙刷进行口腔清洁,包括
舌面的清洁,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注意观察有无齿龈出血、口腔溃疡等,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有效预防口腔感染;密切观察下肢肤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1.5 饮食护理:避免食用生硬食物,指导家属给予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饮食,以增强体质。

保证水分摄入,多饮水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产后即可进食米粥、汤类,补充足够的钙、铁、碘等必需的无机盐类,以增加体液,防止脱水。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以防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1.6 湿热敷:血栓溶解后,采用按摩及湿热敷处理,用硫酸镁粉加到41~48℃温水中配成50%硫酸镁溶液,将纱布蘸湿后放在肢体患处,加用神灯照射每日三次,每次30min,护士每15~30min巡视一次,保持安全距离,以防烫伤。

硫酸镁加用神灯照射,有利于保持温度外,更有扩张血管、解痉止痛、消肿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作用[1]。

2.1.7 心理护理: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皮肤温度下降,肢体活动受限,疼痛,麻木,患者多表现为紧张、恐惧心理[2]。

心理压力较重,护士要尽可能多向患者及家人讲解下肢肿胀、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消除病人的顾虑,让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采取由产房负责接生的助产士进行产后回访,给产妇以亲切感和安全感,了解产妇的心理动态、家属的支持及提供自我护理、新生儿护理的知识等,及时发现产后抑郁倾向,指导产妇劳逸结合,与婴儿同步休息,保证充足休息。

2.2 抗凝溶栓时的护理
2.2.1 病情观察:每日测量并记录肢体周径2次,同时观察皮温、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患肢疼痛减轻,肿胀逐渐消退,皮肤颜色转红,皮肤温度转暖,表示治疗有效,反之则不佳[2]。

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血尿、黑便,尤其要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迹象。

遵医嘱按时行彩色B超检查、抽血化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抽血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保证标本符合检测要求。

2.2.2 静脉给药途径:采用双路静脉输液方式,即选用上肢静脉输入常规药物,选择患肢足背静脉作为输入抗凝溶栓药物专用通道。

采用尿激酶、肝素钠作为溶栓药物。

为了提高病患区药物的浓度,我们采用患肢远端浅表静脉给药,静脉穿刺成功后,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药物向心回流;为了防止药物由浅表静脉回流,增加药物在深静脉的浓度,可在胫骨中段或股骨中段加止血带,压力以阻断浅表静脉回流而不影响深静脉回流为度。

尿激酶用药虽然安全,但文献报道有过敏现象
[3]。

所以用药时要严密观察。

出现过敏现象时除常规给予抗过敏药物外,还应通知医生做应急处理。

2.2.3 操作要求:抗凝和溶栓期间,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

静脉穿刺时要做到一针见血,尽量减少穿刺次数,以防血管壁损伤。

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以减少静脉穿刺的机会。

拔针时,应局部压迫5~10min,以防止出血。

尿激酶稀释过程中不可剧烈振荡,稀释后立即应用,禁止与酸性药物混合使用。

保持静脉通畅,确保在单位时间内将溶栓剂顺利滴注[4]。

2.2.4 恢复期的康复护理:适当下床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

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避免久坐久站。

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外伤。

血栓再通后,还要坚持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预防复发。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妇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本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病因素包括:妊娠晚期由于血小板功能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从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程中由于大量出汗、术后出血、液体相对不足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产后卧床休息,下肢活动减少,病人静脉血流迟缓,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形成血栓;下肢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药液,造成静脉内膜损伤;下肢受凉,引起静脉收缩,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5]。

此患者由于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已临床治愈。

因此,护理人员对产妇,应密切观察其下肢的变化,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