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读书无用论”
(完整word)浅谈“读书无用论”
浅谈“读书无用论”多年来有关中国教育的各种争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有关缩短学制、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等问题也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
然而近年来有人抛出的“读书无用论”更是把中国教育推向了舆论的高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读书无用论”呢?首先,这与中国目前落后的教育体制有关,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没变,从小学到高中依然是一堂教,满堂灌,加之繁琐而沉重的课业负担,这就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满腔的学习兴趣转变成学习压力,唯分数论在各中小学大为盛行,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在这种偏激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缺失也就不足为奇.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体质一直在下滑,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还有大学本科依然是全面教育,针对性不强,这就与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企业需求脱节,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批的本科毕业生失业,当人们发现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这就为“读书无用论"找到了借口.其次,读书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随着社会逐渐多元化,赚钱的门路多了起来,加上人们手头上的闲钱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一些人放弃读书去搞投资,趁着中国发展的黄金几十年,很多人因此发了财,于是一些当时坚持读书而不去搞投资的人发现自己的生活还不如那些不读书而去搞投资的人时,难免会产生抱怨,而那些去搞投资的人也当然会认为不读书照样有出息,于是乎“读书无用论”就这样产生了.读书真的没有用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我亲眼所见的,有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家里有两姐弟,学习成绩优异,其父早年因病去世,家里就只剩下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赚钱维持生计,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别说供姐弟两读书了,而且当地人都热衷于外出打工,读书的人寥寥无几.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个母亲不会让这姐弟两读书了,因为她是个文盲,应该不会重视教育吧,可是,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倔強的母亲,她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完成学业,她的孩子曾多次表示要辍学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计,都被母亲严厉拒绝了,而她则一个人长年外出打工,虽然上了年纪,可是干活勤快,还是有工厂抢着要,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跟她在同一工厂打工的未知情的工友们都说,这女人太能吃苦了,生活极度节俭,干活又十分勤快,这十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直到前些年孩子们大学毕业。
读书无用论起源
读书无用论起源:读书无用论是某些人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
而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则源自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
在当代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上完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这就使得“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于是,新“读书无用论”渐渐在农村有“抬头”的趋势。
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在文化大革命中比较流行,人们常把它说成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读书无用论”的基本思想是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文化大革命中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
普通老百姓相信“读书无用论”,反映的是一种缺乏远见卓识的近视的小市民意识。
作为社会宣传“读书无用论”,则是不折不扣的愚民政策。
目前“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
其表现是“不读书一样赚大钱”“读了书照样找不到工作”。
“读书无用论”之所以又能抬头,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但其后果是既有损于国家也会影响个人的发展。
这一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
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
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比较典型的想法是,即使大学毕业也要三个面向,留不了大城市;既然要插队落户,当农民捏锄把,能写写算算就行了。
读书还有啥用场,反倒落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的骂名。
而且无论来了什么样的运动,总要担着一分心──因为以往的“右派”、“反动学术权威”,都与被认定先天缺乏革命性的知识分子(称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挂着钩。
新“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原因及对策浅析
新“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原因及对策浅析作者:王温馨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4期摘要:“读书无用论”为何会再次卷土重来?这是值得我们探索其原因的问题。
新“读书无用论”是否成立与经济条件、“读书观”有关,也会受到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影响。
因此,只有通过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费用、增加农民收入、树立正确“读书观”、缓解就业难问题、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才能缓解新“读书无用论”,促进社会上好读书良好风气的形成。
关键词:“读书无用论”;新“读书无用论”;对策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历来被人们置于神圣的地位之上。
“读书”绝非字面意思的对于书本的阅读,其指称从广义的整个人类经验传递活动到狭义的学校教育①。
很多人因为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老百姓对于读书有着特别的情愫。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出现了对读书的质疑,近代以来更是产生了三次“读书无用论”浪潮。
这一社会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大众的反思。
到底是何种原因使部分大众的思想从“知识改变命运”转变到“读书无用论”呢?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新“读书无用论”的产生根源并希望提出笔者关于缓解新“读书无用论”现象的应对措施,以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以及全民素质的提高。
一、三次“读书无用论”浪潮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次产生了三次“读书无用论”浪潮。
第一次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停课以及学生停学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知识分子被贬成“臭老九”,成为被批斗的对象。
受到当时的政治因素以及社會氛围的影响,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地向老百姓传递着知识无用的思想,但从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1160万考生便可看出知识在老百姓心中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次“读书无用论”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受到“允许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的影响,很多没有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又没有稳定工作的人抓住了时代机遇并开始步入个体户的行列,他们用丰厚的收入向社会证明了通过做生意等渠道也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读书无用论”再次被推向高潮。
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之我见
由于本人是做教育的,所以遇到相关的话题总是会关注一番。
最近对于读书无用、文凭贬值有很多争议。
发出读书无用论的声调有两个时期:一是文革,二是当下。
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可以说令人发指,多少社会精英选择了自杀,哎,可叹!文革我们是已经痛斥了。
再看当下,既有文革的前车之鉴,为何又有今日的困惑呢?哦,原来是大学生毕业赚钱不如小学生毕业赚钱多,所以读书无用论兴起。
这样看来,读书就是为了赚钱么?如果要赚钱,我想您大可现在就把孩子送去专业技术学校让他学习专业的生存技能,想必等到同龄人大学毕业时,他已经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可是读书真的就是为了赚钱么?我想读书更多的是提升个人修养,让自己变得充实而强大,遇到生活的挫折与困难能有足够坚实的内心去抗衡。
读书就像是信仰,让人有归属感。
明白了读书的目的,也许你就不再纠结于读书有没有用了!。
读书无用论
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
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
百
《论语》里(《先进》)。这就是说,有了人,有 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
无
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 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孔子不
1 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 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 视过去的精神结构
2 笔者认为,“读书无用论”的错误在于:一是将读书用有用无用这样 的简单价值标准来判断。对于读书的意义,虽然各人看法不同,但基本 都集中到精神与品质方面的培养塑造。读书使人开智,明礼,有德,开 阔一个人的眼界,培养理想与情操。持读书实用主义的人则认为,读书 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工资而且一定要比低学历的人高。花了几万元学 费,读了三四年大学,如果出来挣的钱还不如一个高中生多,或者只能 以卖肉、摆地摊为生,就觉得是白读了。按照这种逻辑,则教育就变成 了经济的附庸,有好的回报就是好的教育,反之,就是无用的教育。把 读书的意义和价值等同于金钱,这是社会的悲哀。
目前“读书无用论”又有所 抬头。其表现是“不读书一样 赚大钱”“读了书照样找不到 工作”。“读书无用论”之所 以又能抬头,既有社会原因也 有个人原因,但其后果是既有 损于国家也会影响个人的发展。
一、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以优惠政 策吸引外资加工为主,即处于朗教授所言6+1中的最低端那一环,品 牌、物流、创新、资本运营等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说穿了就是世界 加工厂、世界民工;所谓优势就是低成本(血泪工厂、廉价土地、无 创新、GDP导向等)竞争,继续维持在这个阶段,高素质人才必然无 用武之地,搞创新没市场没效率,大学生当然不如技术工人。
读书无用论作文600字,有比喻对比论证
读书无用论作文600字,有比喻对比论证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人们总是说读书读书,可是我觉得读书真的很无用啊!首先,读书很浪费时间。
我们每天除了上课,还要回家做作业,然后再去上这个班那个班,哪有时间读书啊?就算偶尔有空,我宁愿玩游戏玩手机。
读书就是把时间白白浪费掉了,还不如花时间做点实际的事情,比如出去玩会儿,多有益健康。
其次,读书很枯燥无味。
书本上全是一些枯燥的文字和公式,简直就是无聊透顶。
就拿语文课本举例吧,里面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般的名著名篇,看着看着就会犯困。
数学课本就更不用说了,满满的一堆公式和练习题,简直就是我们的"伸手可及的折磨"。
相比之下,玩游戏可好玩多了,各种酷炫的特效画面,完全就是视觉盛宴啊!再者,书本上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上。
我们小学生最关心的难道不是成绩、玩具、零食吗?书本上写的那些冷门知识哪里会对我们有用?就算等我长大了,也未必一定能用上。
最后,读书对视力和体型都不好。
长时间低头看书,头痛眼花是常有的事。
而且久坐读书会影响身体发育,小伙伴们个个都会长成小胖墩。
与其这样,还不如去运动场上玩会儿,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精神。
所以,读书真的是一件再无用不过的事情了!我们要把有限的青春时光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虚度光阴。
就让那些书籍在书架上好好沉睡去吧,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才不会被束缚在书本的牢笼里呢!篇2读书真的有用吗?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好动的男生,我真的觉得读书很无聊,也很浪费时间。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有些人会说,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但是在现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只需打开手机或电脑,所有的知识就一览无余了。
当我们想知道"地球有多大"时,百度一下就能得到答案,还有图文并茂的解释。
2020年读书无用论的驳论文 3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读书无用论的驳论文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书无用论的驳论文·1有人因为没读书而不得不过早辍学,外出打拼,在经过多年努力之后,终于发财致富,于是,他们感叹到“读书不如经商”。
事实确实是如此,可是为什么国家还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呢为什么不只是一味地强调经济发展呢读书与经商,归根结底是教育与经济间的对比,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翻开政治书,有一句话道——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也就是说,国家的发展,不仅要靠经济的发展,更要重点发展科技和教育,而教育又是提供科技人才的基础工程,所以说,发展教育是重中之重。
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发展比作一列火车,那么教育就是火车头,控制着国家发展的方向,而经济就是火车的轮子,控制着发展的速度。
倘若让我在其中选一个,我一定会选教育,因为,一列火车如果失去控制方向的火车头,这列火车就只能是一列行驶在迷雾中的火车,一列失去控制的火车,再快的速度也只能是毫无目的地前进,说不定是在全速向着灭亡的深渊奔去。
一个国家,如果失去教育,国家的未来就失去方向,民族就失去灵魂,即使是全民富裕的社会,也只是养活着一个个没有思想,没有创新能力的肉体。
而且当今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
在当今这个知识和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不再这是一味地依赖物质资源上的优势,而是转移到依靠人才,依靠创新,依靠知识的人才资源的竞争上。
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再大的金山银山也有被开采完的一天,只有掌握知识,才拥有源源不绝的创造力。
所以,你还会说读书没用么读书无用论的驳论文·2每隔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的论调就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鼓吹者们言之凿凿地举出堵如“某某高中没毕业,生意就做得有模有样,而高学历的某某如今却仍是打工一族”之类的话,底气十足,令人膛目结舌。
“读书无用论”现象及消除方案
2013-11-26
• 背景介绍 • 消除方案
背景介绍
读书无用论古已有之,最早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 由(字子路):有民人焉, 有社极焉, 何必读书, 然后为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孟子也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 三策而已矣。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柯,字子舆。
近代(“文革”时期)读书无用论曾甚嚣尘上。 突出政治:只要“红” ,读不读书无所谓,即所谓“不学 ABC,照样干革命”;“白卷英雄”。
宣传海报
“文革”时期 “知识越多越反动”、“臭老九”
舒庆春 1966
傅雷夫妇 1966
吴晗 1969
“文革”时期 整个社会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秩序紊乱,学校无法维系自己的 教学秩序,教师无心教,学生无心学,以政治代替教育, 以政治学习代替业务学习,成为那时社会的普遍风气。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当下:“新读书无用论” 巨额教育费用:不读书永远穷,一读书马上穷
当下 教育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当下 就业难:大学生毕业了找不到工作
当下 以薪水论英雄
当下 社会风气不正: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当下 社会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堂堂博士后 为什么成了老赖?
Ps:极尽冷嘈热讽之能事
消除方案
问题分析
“新读书无用论”最大的特点是过分强调经济效益。
有人把读了小学和初中考不上高中,看作读书无用;有人把读了中小 学考不上大学,看作读书无用;有人把考上和读了大学不能就业,就 了业找不到好工作,挣不了大钱,不能立即和明显改善经济状况,看 作读书无用。
实际上,书是人类人性、思想、智慧的传承,书能指导自身 的修养,能帮助人弄清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大 自然或宇宙之间的关系,仅仅把书当做获取利益的工具是 不全面的。
你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作文400字(热门4篇)
你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作文400字(热门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讲话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entence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你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作文400字(热门4篇) 你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作文400字第1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的有用无用
卷首语P R E FA C E读书的有用无用/介子平因疫龟息宅家,所需首在食物药品,次在水电气暖,三在通讯信息,至于读书,不知几何。
市面萧条,娱乐凋敝,时间虽曰整体性拥有,阅读依旧碎片化形态,即便嗜读之人,能读几许。
不由又想到了“读书无用论”论调。
自有读书,便有读书有用论与无用论之争。
金克木说“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实在精辟。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此间旧学未泯,才人迭兴,为文运最为昌明之朝。
至元,七盗八娼,九儒十丐,如今老九不如人,比不过以工巧屠贩为生之徒。
离乱年代,“一首诗吓不跑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跑了”,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读书人最怕活在不理智年代,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不知言,无以知人,书呆子,其呆在迂阔而远于事情,凡事依据圣人之言,以为道德底线,行为准则,面对不按套路出牌应景者,守经不能达权,随机不能应变,每每陷为被嘲弄对象。
士君子立身难,是不苟,识见难,是不俗。
世俗之人,凡事终要赋予一种用途,所关注的生计,不过蝇营狗苟。
嘲风雪,弄花草,王尔德说”一切艺术,麻用处”,料基于此前提。
读书既无用,况艺术乎?阅读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读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章太炎先生答问》云:“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讲,讲不了许多。
”学堂有期,自学无限。
阮元道“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写作是思想传播的手段,阅读则是吸纳的过程,足以泽被后世。
昔时无书可读,故不怕书厚,只恐其薄,即便与己无关者,于报刊,浏览标题,于图书,翻检目录,鲁迅《随便翻翻》中便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时下跨媒介,跨视界,跨边界,终端随人走,微信随时看,人们不再孤立地接受信息,有趣的八卦那么多,足以娱性情而悦耳目,何必埋入故纸堆。
喜谈旧事,爱听新闻,市井小民,碎语闲言,人人写作而无人阅读,自媒体的尴尬,多集于此。
读书无用论驳论文八篇
读书无用论驳论文八篇读书无用论驳论文篇1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过去曾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据说连美国的教师节,都特意设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可见这一点是名声在外的。
现在天下太平,居然有这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这的确是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大家认为读书无用,摆在桌面上的理由,就是大学生就业难。
现在大学收费这么高,动不动就要农民几十年的收入,教育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市场过程,没有多少人有能力为了"兴趣'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奢侈的理由去读书。
对教育机构来说,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他们追求的则是效用最大化。
这个"效用'就是毕业以后的好工作和高收入。
如果无法就业,则相当于买了一台不会制冷的冰箱,效用等于零,又不能退货和保修,那当然就是"无用'。
现在我要追问的是: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美国的35%了,为什么竟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就业难呢?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一切都要从全球的眼光来看。
在我看来,关键在于,由于盲目地开放以及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失误,中国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被锁定在了一个低端加工业的位置,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受过中等教育的蓝领工人(有大学生顿悟:"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白领工作岗位提供给大学生。
排斥大学生的机制是这样发生作用的:为了尽快提高精英阶层的消费水平,中国的消费品产业往往采取了直接从国外进口生产线的方式,结果使中国自身的装备工业(即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技术)由于失去了市场而在整体上陷入困境,大量国企破产倒闭,大量的白领工作岗位也因此丧失。
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更是连大批民营的民族产业也挤垮了。
虽然外资也会带来一些就业机会,但统计显示,外资在中国每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就同时"消灭'三到四个工作机会。
《关于“读书无用论”》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材料二: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
读书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论是某些人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的那句“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提出了对学习的质疑。
而近代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则源自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这也是热门的公众话题,也因此曾经贻误了一代青年的发展。
最近,《重庆晚报》报道,与三年前的高中入学数量相比,重庆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
而据调查,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
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上完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这就使得“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于是,新“读书无用论”渐渐在农村有“抬头”的趋势。
读书无用论形成的原因一、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钩。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工为主,即处于朗教授所言6+1中的最低端那一环,品牌、物流、创新、资本运营等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说穿了就是世界加工厂、世界民工;所谓优势就是低成本(血泪工厂、廉价土地、无创新、GDP导向等)竞争,继续维持在这个阶段,高素质人才必然无用武之地,搞创新没市场没效率,大学生当然不如技术工人。
二、本应体现公平的“为人民服务”相关部门,垄断资源变本加厉的掌控高校毕业生分配走向,“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已成潜规则,泥腿子官员拿高学历充门面通常是手到擒来,先天命门在手,凭你寒窗十年又有何用?三、教育体制严重畸形,应试教育弊端为人痛恨数十载,然而任你呼声再高我自巍然不动--政治洗脑是第一,空大假热潮误人子弟(想想政治、地理、化学、高数给你留下什么东西就知道了),输出的人才往往是专业不精、泛泛而谈、浮躁狂妄之辈,结局已经被体制所注定,佼佼者当然寥寥无几,韩寒要是被招安进清华,我看也悬。
古“读书无用论”
古“读书无用论”作者:金克木来源:《读书文摘》2018年第09期“读书无用论”这个名字起得好,其来已久。
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
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
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
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
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
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
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
不仅如此。
“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
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
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
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
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
然而不然。
这都是文臣的主意。
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
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
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
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
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
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
当奏事而已。
”(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
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
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
”(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蕡已为文宗言之。
建国以来“读书无用论”的三次演变
建国以来“读书无用论”的三次演变作者:林宜文来源:《青年时代》2009年第09期所谓“读书无用论”,是指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其表现是“不读书一样赚大钱”、“读了书照样找不到工作”等。
我国建国至今,一共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第一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出现在“文革”时期。
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智育第一”等教育观念受到了猛烈批判,读书不仅没有用,还会落个“臭老九”的骂名。
在“即使大学毕业也留不了大城市”、“既然要插队落户,当农民捏锄把,能写写算算就行了”等思潮的影响下,学校教学秩序极度混乱,在校生不愿认真读书,大中学生毕业后则纷纷上山下乡,“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成为批斗的对象。
而“厂校挂钩”、削减专业课,由教师、学生、工军宣队和领导组成的“三结合”班子编写教材,实行工农兵上讲台等举措更导致了教育内容的稀薄、残缺,进一步助长了“读书无用论”的盛行。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才得到遏制。
事实上,第一次“读书无用论”是一种至上而下引发的思潮,在广大的老百姓心中,知识依然是神圣的,不然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就不会有1160万人涌进考场。
第二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
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进而也成为大众羡慕的先富起来的人。
一些人的暴富支撑了“读书无用论”,在南方甚至出现了将“知识创造财富”偷换为“能力创造财富”的论调。
而当时,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体制内”的人,依然在单位拿着难得一涨的固定工资,收入无法得到显著提高,造成了“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奇怪现象,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大老板雇佣的是学历比他们高得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
李步明读书无用论驳论作文
李步明读书无用论驳论作文青年时期的我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思想:“读书无用”!不可否认,如今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以读书无用论为主导的舆论氛围。
他们往往认为读了几天书就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聪明;而对于学习好或是没有继续深造的同龄人,又带有鄙夷甚至是嘲笑的态度。
我认为,读书无用论并非是绝对错误的。
事实证明,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总会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读书与否只是选择的问题罢了。
一本《红楼梦》便足矣。
就拿那个家喻户晓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来说吧,她从小热爱读书,即使母亲让她打扫卫生,做饭等粗活累活也毫不犹豫地接受。
母亲希望她能有一门手艺傍身,但她却喜欢阅读,坚持写作。
长久下去,刘亦婷便养成了一种自由随性的心理状态。
她完全将这种心理融入到了学习之中,学习与娱乐相互交织,终究将她塑造成了出类拔萃的学霸。
由此可见,读书的确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拓宽我们的视野。
我们应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好时间,在学业与兴趣发展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
再者,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一部智能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畅游网络世界,获取自己需要的资讯。
因此,仅凭一张嘴,一支笔显然是不够的。
除了掌握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外,我们还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及现代科技设施,才能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总之,读书是提高我们素质的最佳途径。
它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增强我们的内涵气质,而且可以激励我们树立远大目标,培养勤奋刻苦精神。
也许有些人会问,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父母给予你的教育越来越先进,我们何须多读书?我觉得此话大谬。
毕竟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真正发家致富做企业的大老板,不一定都是知识渊博的高材生。
或许有人会找出很多国外达官显贵的例子来进行反驳。
这些人没错。
他们确实比我们有优势,但并不代表国外的月亮真的比较圆。
尽管很多人的成功可能不会像刘亦婷那样一帆风顺,但我们也绝不能妄自菲薄。
读书无用论ppt课件
新用论的表现
新“读书无用论”形成原因
百 无 一 用 是 书 生
新“读书无用论”形成原因
原因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 直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工为 主,即处于朗教授所言6+1中的 最低端那一环,中国是世界加 工厂、世界民工所谓优势就是 低本竞争。 原因二:本应体现公平的“为人民 服务”相关部门,垄断资源掌控高 校毕业生分配走向,“学好数理化 不如有个好爸爸”已成潜规则,凭 你寒窗十年又有何用
读书 无用
这种观点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把物质凌驾 于精神、知识之上 “读书无用论”的第二个错误在于对读 书目的狭义的理解
自己领悟、内化的知识、技能 并能为当前实践所服务
韩寒、丁俊晖、比尔· 盖茨等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知识改 变命运
面对读书无用,应该怎样做?
结语
个人感悟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 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 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 除了学习必修的课程以外, 我们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 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读书无用论
主要内容
一、读书无用论的内涵 二、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三、读书无用论的形成原因 四、读书无用VS知识改变命运 五、基于 “读书无用论”对策
六、结语
读书无用的含义
表面意思,读书不一定能获得理 想职位,不一定能获得满意的经 济收入
从本质上讲,它是社会实践(大 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对我们 传统观念(知识改变命运)的一 次否定
读书无用的历程及其背景
读书无用的历程及其背景
古代观点:“读书无用论”这个名字起得好。 其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 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 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文革期间: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 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 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 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 试、肖像。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论”这个名字起得好。
其来已久。
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
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
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
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
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
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
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
不仅如此。
“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
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
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
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
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
然而不然。
这都是文臣的主意。
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
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
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
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
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
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
当奏事而已。
”(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
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
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
”(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
……非有国者之福也。
虽然,吾党亦有过焉。
”(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
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
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
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
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
他不算是“文官”。
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
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
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
(“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
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
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
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
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
常曰:此属轻人,难耐。
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
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
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
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大柳树下。
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
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
这可遭殃了。
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
车毂须用夹榆。
柳木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卷二六五)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
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
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
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
”(同上)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
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时人谓之鸱枭。
”(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
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
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还有更倒霉的。
黄巢入长安建立齐朝后,“有书尚书省门为诗以嘲贼者”。
结果是:“大索城中能为诗者,尽杀之。
识字者执贱役。
凡杀三千余人。
”(卷二五四)可见读书又会作诗,不但无用,而且有害了。
以上这些不过是从几本《通鉴》里抄出来的。
若不嫌麻烦,大翻典籍,“读书无用论”的传统恐怕是代有新义的。
不过分析起来,认“读书无用”者即认书生无用者,也只有两派。
武官不喜文官是一派。
文人也不喜文人是又一派。
后一派中,不仅有讲政治经济实用的瞧不起“舞文弄墨”的,还有“文人相轻”的。
上溯到孔、孟,可发现他们和后来的不一样。
孔老夫子很重视学习。
《论语》一开头便是“学而时习之”。
以后又多次讲为“学”。
不赞成读书的子路也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他否定书,并不否定学。
除此处以外,《论语》中没有再提到“书”。
读的书好像只是“诗”。
写定了没有,也不知道。
《孟子》里有两处提到“书”。
一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
一是“颂(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万章》)早期“读书无用”的宏论可能有两点原因。
一是书少。
二是书不可靠。
书少。
孔、孟当时的古书还是刻在竹片上的。
也可以写下来,例如“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孟子》的长篇大论不像是刻竹简。
不过直到汉朝还是帛和简并用。
书的抄写、保存、传播都不容易。
殷商的甲骨卜辞在春秋战国时大概已埋进土里了。
口传和有文字的书是《诗》和《书》。
所以《论语》多次提到学“诗”。
《孟子》才提到读“书”(《尚书》)。
这两者一是文,一是史,不是两者合一的史诗。
《论语》说“文献不足”,说“史之阙文”,好像《尚书》还未成书。
只有《述而》中一次提到“易”(“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不知是不是《周易》这部书。
《春秋》是孔子时才有的。
古时不但书少而且多半口传,所以《论语》中记载,有人问孔子的儿子学什么,以为圣人可能“私其子”,另有传授(《季氏》)。
从春秋到战国,大约书写工具有发展,书多起来了。
这才有“其书五车”之说,而孟子也才有“不如无书”之叹。
书少,自然“为学”不能仅靠读书。
学,靠的是经验。
重口传,不重“本本”。
书不可靠。
不但孟子引了《武成》,说明其夸张,也不仅是《庄子》中“寓言十九”,就是在《孟子》这部书中,就有很多故事难说真假。
乞食的人竟有一妻一妾(《离娄》),且不说,以《万章》一篇为例,其中舜的故事成批,一个接一个,上继尧,下接禹,很完整。
子产的故事活灵活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伊尹的故事中自吹自擂:“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也。
予(我)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百里奚自卖自身当宰相的故事也有说明。
孔子、伯夷、柳下惠都有故事作为孟子讲道理的佐证。
孟献子、晋平公、齐景公以及缪公对待子思的几个故事也是这样。
孟子又说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说是“好事者为之也”。
又说舜的一个故事荒唐,“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齐国东部靠海,是“百家争鸣”之处。
那里的荒诞之说也不会仅邹衍一家,早有此风气,所以孟子把荒诞派这顶帽子送给齐东人。
《孟子》中故事不少,《万章》篇更是故事集。
金克木古书中故事多,不足为奇。
这是古人的一种思想模式,或则通俗些说是思想习惯。
用故事讲道理,故事就是道理。
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但在中国特别发达,长久而且普及。
也许因此佛教进来后其中故事流传很多。
中印思想习惯有些不同,故事转化也快。
“太子”出家的意义在中印双方大不相同。
这和“读书无用论”也有关系。
因为故事多,寓言多,习惯用隐喻说话、写文,所以就不是事实,不可靠了。
不是事实,又不好懂,当然除了吃饱饭的人以外谁耐烦去猜哑谜?何况汉字最少要认识一两千才能读书,还不一定懂。
(其实拼音文字要记的词更多,并非一拼字母就懂。
各国都一样。
)早期古人不过说:“何必读书”,不尽是“信书”,后来的人一再提出“读书无用论”,重点却在一个“用”字,而且着重在读书的人无用。
这好像深了一层,其实所依据的是一样。
不识字,不读书,照样当皇帝,做大官,指挥兵马,富可敌国。
识字也不过记姓名(项羽说的),记流水账(包括《春秋》记事和给皇帝编家谱)。
书,既不能吃,又不能穿。
读书常和挨饿相连。
但是有的书还有用。
萧何收秦图籍,知道了各地出产,能搜刮多少。
这些大概是《禹贡》一类,记下“厥土”,“厥贡”,所以对于治国有用,而且是“速效”,能“立竿见影”的。
不过这类“图籍”好像不算正式的书,只是档案。
萧何也不是读书人。
靠读书吃饭的儒生、文士,除了当“文学侍从之臣”以外,只有“设帐”收几个孩子教识字。
这怎么能吸引人呢?孔、孟是大圣大贤,都没有说过“读书高”。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的歪诗本身就不像是读过多少书的人作的。
不论孔子和子路讲的“学”是什么,“学”不限于读书倒是真的。
秦朝规定“以吏为师”。
官吏就是教师,教“律法”。
口口相传,照着样子做,依靠经验,不就行了?可是书总烧不完。
中国的书口传笔抄,到唐末才印出来。
五代还有活字版。
印刷术兴起,冯道才建议刻“九经”。
宋代起,刻板和传抄并行。
口传的还有,只是秘诀之类了。
奇怪的是当晚唐、五代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读书无用论”正是兴旺之时,为什么印刷书的技术偏偏会发达起来?难道是,读书无用,印书有用;在朝廷上无用,在民间反倒有用吗?书是有用的,但用处不在给人读,尤其是不在于给人读懂。
多数人不识字,也要书,例如流通佛经就有利益。
大乱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并不缺少书,兵火中一烧再烧,也没烧完,正像大乱的战国时期书也大发展那样。
这是什么原故?为什么总不缺少读书和作书的书呆子呢?书对他们究竟有用没有?有什么用?古来读书人是极少数,处在不识字和识字而不读书的人的汪洋大海中,而竟然从“坑儒”以来没有全部“灭顶”。
“读书无用论”两千多年未绝而读书还在继续。
这些坚持读书的极少数人究竟迷上了什么?世上竟有迷上“无用”的人?恐怕实际上“读书无用”并无此“论”,也没有“书无用论”或则“书生无用论”。
讲实用者对于能为我所用的书,对于读书而能为我所用的人,当然绝不排斥的。
司马光的《通鉴》(原名《历代君臣事迹》)不是以“资治”之名而传吗?几千年来,有人识字读书,有人识字而不读书,有人不识字不读书,有人不上学读书而跑书摊买画报看,各得其所,并不都是书呆子。
不是个个人都那么打算盘讲眼前实用效益的。
冻饿而死的“卖火柴的女孩”不是还在亮光一闪中得到安慰吗?有书就有人读。
谁知道有没有用?“天生我材必有用。
”不见得。
人和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