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机 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化 专 业人 才培 养定 位
《 育部关 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 育教学质量 的若 干意见 》 教 教 高 [061 文 指 出:高 职 教 育 要 以 服务 为 宗 旨 , 2 0 16号 “ 以就 业 为 导 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 道路 , 为社会 主义培养高素质 技能 型人才 ” , 这 为 高 等 职业 教 育 人 才 培养 目标 和专 业 建 设 明确 了方 向 。 确 定 专 业 的职 业 目标 ,是 非 常 重 要 的事 情 。 相 对 于专 业 来 说, 这是专业办 出特色 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机电一体 化技术专业 的人才培养 大多定位为 :培养 与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 、 、 、 等全面发展 , 德 智 体 美 从事机 电设 备 、 自 动 化 设 备 和 生 产 线 的运 行 、 护 、 理 第 一 线 需 要 的 高 级 技 术 应 维 管 用型人才。经过论证 和市场调研 , 笔者认为这一定位 比较准确。
机 电一体 化专 业人 才培 养 中的 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确定后 ,如何 顺利贯彻 学校定位 和人才 培养方案 , 检讨 在人才培养 中与学校定位不 一致 、 和学生培 养 目 标 不 一致 的方 方 面 面 的 问题 是 学 校 办 学 的 关 键 。
1 . 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还是属于学科 中心型模 式。 2 . 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对综合职业能力 的培养。
3 . 课程结构 比较单一。 4教学管理没有采用学分制 。 . 5 . 教学计划把证书课程纳 入 课程体系 , 但和社会结合不够紧密。 6 . 计划考虑了产学结合 及“ 教学 定单教育 ”但力度 尚显不足。 ,
机 电一体 化技 能型 人才 培 养的 一些 改进措 施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和研究。

二、需求分析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需求:一是需求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需要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四是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方案设计1.课程设置: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包括机械、电子、控制等相关课程,并增加实践环节,如实习、项目实践等。

2.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小班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3.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开设机电一体化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和场地,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配有一位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考核,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和专业实践。

四、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硕士论文质量评估: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评估,包括选题水平、研究深度、创新性等方面。

2.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对学生在项目实践、实习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就业及升学率评估: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进行跟踪调查,评估培养方案的就业竞争力。

五、总结通过本论证报告,我们得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结果,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方案设计,目的是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希望该方案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得以实施。

特殊应用场合及针对性条款1. 制造业企业•增加条款:–实施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制造业企业的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强化学生在生产线现场的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详细说明:–问题及注意事项:•学生可能面临对实际生产环境不熟悉的问题。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 G 8 1 1 . 3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1 1 ( 2 0 1 3 ) 1 1 - 0 2 5 1 — 0 2
O 引言 6 S管理来加强学生的素养 , 培养 良好 的工作 习惯嘲 。 大力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 把 我 国 巨 大人 口压 力 转化 为 人 力 常规 教 学 方面 , 制订 专业 的实施 性 教学 计 划 , 选 定 资源优势 , 是 提 升 我 国 综 合 国力 ,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重 要 途 有 关 课 程 的教 学 大 纲 和 教 材 , 审 批 所 属 课 程 的 学 期 授 课 径, 是 推 进 我 国工 业 化 、 现 代 化 的 迫切 需要 , 是 促 进社 会 就 计划 , 组织和 指 导本专 业教研 组完 成各教 学环 节的教 学 业和解决 “ 三农 ” 问题 的重 要 途径 , 也是 完 善现 代 国 民 教 育 工作 。 阶 段 教 学 方面 , 根 据 学校 、 系部 、 学 生及 相 关企 业 的 实 体 系 的 必然 要 求【 1 。 如 何 依 据 长 三 角 经 济 区建 设和 机 电行
Va l ue Eng i n e e r i ng
・2 5 1・
高职机 电一体 化专业人 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
S t u d y o n t h e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 Mo d e o f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Me c h a ic n s a n d E l e c t r i s c Ma j o r o f
业 对人 才 的 需求 , 结合江苏省“ 十 二五” 发展 规 划 提 出 的 要 际 , 采取多种方式 保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校 内安 排包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初探
地 区机 电一 体化 维修 行 业从 业人 员 中 ,具 有 高职 及其 以上学 历 水
2 机 电 一 体 化 技 术 的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平 的 技术人 员 仅 占很 小 比例 ,许 多厂 家 不得 不 高薪聘 请 国 内外 专 当今 ,世界 高科 技 竞争 和突 破 正在创 造 着新 的 生产 方 式和 经 业 人 士, 还是 不 能满足 现代 生产 的需求 。为此 , 但 应加 强机 电设 备 济秩 序 , 高新 技术 渗透 到传 统产 业 , 引起 传统 产业 的 深刻 变 革 。机 维 修行 业人 才 的培 养 , 大 改革 力度 , 企业 的发 展及 时输 送 应用 加 为 电一 体化 技术 正是 这场 新技 术革 命 中产 生 的新兴 领 域 ,机 电一 体 性专 门人才 是我 们 义不 容辞 的义 务 。 化产 品的功 能 , 了精 度 、 力 、 行性 能 良好外 , 需 要 自动化 、 34 新 形 势 的 发 展 需 求 大 量 的 专 业 人 才 除 动 运 更 . 柔性 化 、 息化 、 能化 , 步 实 现 自适 应 、 信 智 逐 自控 制 、 自组 织 、 自管 随 着 毕业 生就 业 制度 改革 的 不断 深入 ,毕业 生 已面 向人 才 市 理, 向智 能化过 渡 。从典 型 的机 电一 体化 产 品来 看 , : 控 机床 、 如 数 场 , 向社会 , 破地 区 、 面 打 行业 限制 , 自主择 业 , 向选 择 , 中许 多 双 其 加工 中心 、 器 人和 机械 手等 , 一不 是机 械 类 、 机 无 电子类 、 电脑 类 、 毕业 生要到 南方 沿海地 区条件 好 的机 电企业 谋职 , 这势 必也会 加大 电力 电子类 等 技术 集成 融合 成一 体化 ,这 必然 需 要机 电一体 化 设 备操作 、 修 、 测及 管 理的 大量 专业 技术 人 员 。经 济 发达 地 区对 维 检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高职 机 电一体 化 专业 人才 培 养存 在 的 问题
1培 养 目标 、专业定位 不准。传统 的机 电一体化 专业人 才 . 培养方案基本上按 既懂机又会 电来定 位 ,往往造成机 不太懂 、 电也 不太通 的尴尬局面 ,失去了该专 业应有 的特色 ,更不能满 足重庆市汽车摩托 车、装备 制造 、资源加工、高新技术四大支 柱产业和沿海地 区对人 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 近几年来 , 重庆市 机电—体化专业课程设置虽有所改进, 但教学内容仍较陈旧, 课程 与教材内容重复较多, 缺乏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 学生所学到 的知识 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 例如, 数控加工工艺和刀具 、 A / A CDC M 与数控 自动编程 、数控机床的维护与维修等教学还较薄弱。 5体 现工业发展 水平 的专业教材 急待 更新 。 目前高职院校 . 所采用的机电一体 化专业 ( 数控方向 )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 现 出行业的发展 水平 ,形态单一 ,内容 陈旧 ,实践性差。适合数 控系统原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 护维 修和数控人才实训等 课程 的教材非 常有限,且与生产实际相脱 离。 4 实践教 学方式不能体 现高职教 育特 色。近几年 ,笔者所 . 在 的万州市一些职业院校在实训硬件选型上逐 步趋向采用工业 用数控机床 、加工 中心 。由于数控设备价格昂贵 ,学校购置设 备数量有限 ,只能给学生作演示实验 ,每个学生实际操作机会 较少 ,而数控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一 门综合技 术 ,不通过实践 的体验 ,很难 学到操作技能 ,就达不 到 良好的教学效果 。 5 “ 师型”教 师数量不足、素质 不高。目前在重庆 市的职 .双 业院校 中,具备相 当的理论 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的数控师资 数量严重不足 ,由于一些职业院校 固有的体制和政策规定上 的 限制 ,从社会上 引进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 ,又有一定理论水平 的工程技术人 员来充实教师 ,在职称 、工资 、福利等方面得不

探索与实践“12354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与实践“12354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 — 使 学 生 获 得 四 种 证 书 ( 业 讧 、 业 技 4— 毕 职
坏 更 显 重 要 。因 此 加 强 素 质 教 育 , 宽 学 生 的 知 识 领 拓
能 证 、 语 等 级 证 、 算机 等 级 证 ) 英 计
域 ,对 培 养 学 生 的 自信 心 、创 电 一 体 化 技 术 专 业 “2 5 3 人 才 培 养 方 134 ”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实 施 的 双 证 书 制 度 是 指 学 生 在 完 成 学 历 教 育 , 得 毕 业 证 的 同 时 , 须 通 过 与 其 专 业 获 必
相 关 的 国家 职 业 资 格 考 试 ,并 获 得 相 应 的 职 业 资 格
通过与西安 飞机2业 ( 团 ) 限责任公 司 、 西 1 2 集 有 陕
汽 车 集 团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空 工 西 航 机 械 厂 等 企 业 合
作 , 同 构 建 和 实 施 “ 层 循 环 、 力 递 增 ” 才 培 养 共 三 能 人 方 式 , 极 探 索 其 运 行 管 理 机 制 。坚 持 以培 养 学 生 核 积
“ ” — 推 行 “ 步教 学 法 ” 5— 五
工业 ( 团 ) 限 责 任 公 司 、 工 西 航 机 械 厂 等 企 业 联 集 有 空 手共 同 进 行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制 订 ,优 质 核 心 课 程 建 设 , 实 训 基 地 建 设 , 学 团 队 建 设 等 工 作 , 本 专 业 的课 教 使 程 适 应 市 场 需 求 , 养 的 人 才 符 合 企 业 需 求 , 分 发 培 充 挥 校 企 两 个 育 人 主 体 在 人 才 培养 中 的 作 用 。
学 校 和 企 业 共 同进 行 人 才 的培 养 是 职 业 教 育 改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发展趋势,对在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电子、数控、检测、驱动技术于一体的关于机电设备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的技术,涉及面广,岗位众多。

机电一体化专业也是全国高职学院开办最多的专业之一,且已经有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希望所招聘的人员能直接上岗,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财力、物力进行岗前培训。

而现在仍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现行培养模式大都注重理论的培养,缺乏实践教学,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较差。

另外,现在各校为提高就业率,过早地启动了就业工作,并将企业引人学校进行现场招聘,整个就业招聘达半年之久,对教学影响较大。

因此,有必要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进行更深人的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

一、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考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也有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尤其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而大多高职院校培养模式还是建立在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这就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人才需求愿望,甚至出现了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发现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点在于是否能脚踏实地,是否能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国家、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四方的利益,是否切实可行。

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科基础较差,心理素质、人文综合素质等都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要求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实践,强化应用,凸显技能,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具体要求:(一)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广度上知识面要宽,深度上知识要扎实。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最终 岗位 技能得 以提 升, 也为企业和毕业生双 向选择提供 了 “ 零距 离” 机会, 实现专业办学 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贯通 。 在此基础上 , 院又与 昆明中铁大 型养路机械集 团公 学
3 强化 学 生 思 维 训 练 , 进 学 生 思 维 品质 的优 化 . 促 计算 机 是 ~ 门操 作 性 很 强 的学 科 ,学 生 上机 通 过手 、
高素质 、 高技能专门人才 。
机 电一 体化 专 业 隶 属 于 学 校机 电专 业 群 建 设 项 目, 是 学校 重 点 建 设专 业 , 人 才培 养 目标 是 培 养 能够 在 制 造 业 其
的生产 、 建设 、 服务和管理第~线工作 , 同时掌握机 电一体 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承袭历史沿革 , 依托于 国防 工业系统 , 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需求,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 资源优势, 电一体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 了以下积 机
我们应对 《 计算机应用基础》 的每个教学环节不断的试

司 签订 了“ 订单 式 ” 人才 培 养 协议 , 实行 “+ ” 式 , 中机 4 2模 其
第 4 所 , 备 维修 电工职 业 技 能 鉴定 资格 , 效地 保 证 了 9 具 有

电一体 化 专业 学 生 5 人 。所谓 “ + ” 式 , 4 工 作 、 3 42模 即 天 2
炼 等 项 目展 开 了 多方 面 合 作 。通 过 与企 业 的合 作 , 学生 使 可 以在 企 业 环境 中感 受 企 业 文 化 氛 围 , 受 岗位 职 业 能力 接
路。 从我 国国情及现状 出发 , 结合云南省机械制造业、 息 信 产业的发展和实际, 抓住云南经济开发和人才建设带来 的 挑战和机遇 , 我院 明确提 出了“ 多元合作构筑 两大平 台、 产 学结合实现三级贯通、 理实一体推进三个融合” 的人才培养 特色模式, 培养适应现代装备制造 、 数字信息等产业需求的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开始设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涉及机械、电气、自动化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多方面的技能才能胜任相关工作。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滞后等问题,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能性。

通过引入更多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水平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字数:209】1.2 问题提出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很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领域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导致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急需探讨并建立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这也是我们本文将要探讨和分析的重点之一。

2. 正文2.1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分析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

随着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需求的不断增加,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愈发广阔。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不够符合实际需求、实践环节不足、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无法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当前,随着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由通讯技术、网络技术、PL C技术、传感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液压技术、气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学科交叉组成的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科技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内涵也出现了较大转变,促使机械设备向智能化以及柔性化方向发展。

因此,相关院校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机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工学结合是利用工作与学习融合交替的形式,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扩宽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操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下,以一名职业工作者的身份开展生产工作,并且承担岗位的义务和责任,突破了以往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的固化教学模式,实现学习和工作的真正融合。

二、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措施(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聘请教育专业、企业技术人员、行业精英人才以及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制定中,针对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进行适应性以及针对性培养,结合当前机电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制定培养计划,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和优势。

利用以及发挥企业资源,寻求企业在社会影响、师资团队、设备场所以及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校企双方还要设置教学督导,对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企业要与院校积极配合,对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进行妥善安排,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的必要保障。

(二)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优化课程建设在设置专业课程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和行业是院校的专业主体,院校要尽量淡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知识的技能性和适用性。

首先,院校要以市场实际为出发点,对行业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深度分析,解析岗位以及的行业具体的职能以及核心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其次,院校要科学设置理论课程与企业实践的形式与比例,确保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落实双证书毕业制度。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第 3卷
第 6期
清 远 职 业 技 术学 院 学 报
Junlo i ya o t hi ora fQn un P le nc g yc
Vo.3 . No 1 .6 De 2 O c. 01
21 0 0年 l 2月
高职 院校机 电一体化 专业 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研 究
王 浩 曾德 江
1 高职 创 新教 育 的 必 要 性 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
要 。爱 因斯坦说 :“ 想象 力 比知识更 重要 ,因为知 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 的一切 ,推动
创新 的规 律和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具 有创新意识 、 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创 造能力 ,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 ,使之成为高素质创 造性人才 。它是从创造 教育 、素质教育不断衍化生成的『 l 】 。 有人认为创新教 育是 高校的任 务 ,与职业教 育 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的 职业亦在不断变化 ,职业的技术含量必将越来越 高。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 的高技能应用型人 才。这种应用不仅仅是继承陛应用 ,还应该是创造性 应用 。通过创新教育 ,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分析新情
况 、解决新 问题 。用人 单位 急 需 的正是 这样 一大批 既 有知识 ,更有创新能力和闯劲的人才。因此 ,高等职 业教育同样应当承担起创新教育这项重任。 2 高职 创 新教 育的 思 路
着进步 ,并且知识是进化的源泉。 ” 高职教育 的重点应该是 动手能力 的培养。培养 动手能力 ,是大学生 全面素质教 育的重要方面 ,实 质也是为其未来 的独立工作 打基础 。高职院校开展 创新教育是高职 院校 构建高技能 人才 培养体 系的 迫切需要 。培养 的应该是 “ 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 住 ,上手快”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 意识 的高 技能应用型专 门人才 ,如果缺乏创新教育 ,那 我们 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就不完整 ,就很残缺 ,就不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扩大。

为满足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设计原则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适应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市场的要求。

2. 突出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通过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4. 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实验实训、案例分析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他们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具备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训和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工程实施和管理的能力。

3.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改进,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

4.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电一体化理论基础:包括机械基础知识、电气基础知识、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 实验实训: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机电一体化相关实验和项目。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为例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为例

·人才培养【摘 要】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为例,介绍机电一体化专业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全面推动AHK培养、考试工作,全方位引入国际标准和证书,实施考评国际化、课程集成化、学习成果化、改革本土化等“双元制”本土化改革,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土化“双元制”,培养更多工匠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电一体化专业 双元制 本土化 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5-0128-03“双元制”模式是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是,中国与德国的体制不同,机制不同,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我们不能简单模仿和克隆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与做法,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土化“双元制”。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

自2007年以来,该专业采用“工学双线共进”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工作中学习(典型工作案例+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

2015年以来,学校与上汽通用五菱深度合作,组建“双元制”试点班,按照从“新手—技术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重构“双元制”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认知教学—实操培训—应用创新顶岗”的“1+1+1”课程体系。

并引入德国职业教育标准,进行中期和毕业考试,学生毕业可取得AHK (德国工商大会)机电一体化工证。

校企共同组建教师(师傅)团队,参与国内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训,共同开发课程,实施教学。

目前专业已经由“工学双线共进”模式逐步过渡到“双元制”培养模式,即从新手到技术专家。

“工学双线共进”到“双元制”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推进“双元制”的改革中,全方位引入国际标准和证书,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做好“双元制”本土化改革,总体可以用“四化”来描述:考评国际化、课程集成化、学习成果化、改革本土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工程技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旨在培养具备机械、电子、自动化等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的出现,既是对传统单一学科教育的突破,也是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回应。

一、培养目标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模式应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等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实际工程项目的操作和管理技能。

3.创新思维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应注重学生的创新培养,通过科研项目、创新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模式的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程设置的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可以将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学科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让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和应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2.实践环节的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设置实验课程、实习项目、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操作和管理。

3.创新项目的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项目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可以开展科研项目、创新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科研和创新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的评估和改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和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可以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培养模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前言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一场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这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当前社会比较关注创新能力培养,很多学校经过了一些探索实践,在某一局部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2][3],但是离我们的需求还相差较远,缺乏全方位的方法与途径。

因此,通过探索、实践寻找出一些可以具体操作的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内涵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等,围绕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内涵,从“培养方案优化、课程项目化设计、学期项目实施、社团创新活动、技能大赛训练、课堂教学改革”等六方面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制定政策,建立运行机制。

(一)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以“能力为本,产教融合,注重创新”为理念,紧跟高新技术发展,与名企深度合作创建Siemens 等技术创新中心,根据创新型人才“四创”内涵,重构课程体系,以“培养方案优化、课程项目化设计、学期项目实施、社团创新活动、技能大赛训练、课堂教学改革”六环节为抓手(如图1),突出培养“四创”,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政策,建立运行机制,促进其实施。

培养方案优化学期项目实施社团创新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技能大赛训练课程项目化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图1人才培养的六个环节①本文系浙江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60306;主持人:孟庆波)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庆波(1972—),男,博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离线编程。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①孟庆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为了适应智能制造对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四创”培养模式,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方案、课程项目、课堂改革、社团活动、学期项目和技能大赛等六环节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系统化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四创”特色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探讨

基于“专业群”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探讨

1 人 才培 养 现状 分 析
高等职业教育 ,是一种 具有明确职业 价值取 向和职业特 征 的高等教 育 , 培养适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建设需要 , 、 、 德 智 体 全 面发展 ,具有较 为宽广基 础理论及较 强实践动手 能力 的高
素质 的生 产 、 建设 、 管理与服务第 一线 的技 术应用 型及 高技能 型人才 。 职教 育与本科教育 的最 大区别 , 于其 明确 的职业 高 在 价值取 向和职业特征 ; 中职教育 的最 大 区别 , 与 应是其 高等教 育属性 。
20 0 3年这段 时期 内 , 据社会需要 、 根 学生 就业 情况和教育部专 业设 置 目录等 , 机电一体 化专业 曾涉及较 多的专业 , 有机械制 造及 自动化 、 电气 自动化 、 应用 电子 、 设备维 护和调试 、 电气信 息技术 等 。 专业 的不 断变化调整 , 使得专业 改革和建设 目标不
学科体系的专业 , 也可 以是不 同学科 体系 的专业 。 中的各 其
个专业 , 向同一产 业链 中不 同的 岗位群 , 面 既各 有侧 重 , 又互 有交叉 ,各专 业均能在 同一实训体 系中完成基础 的实践环 节
中, 仍存在 以下普遍 问题 :
( ) 业设置 特色不 明显 。早在 2 1专 0世 纪 9 0年代 中期 到
明确 , 以积 淀形成专业 特色 。 难
( ) 业的适应性 难以满足社会 需求 的变化 。 2专 专业 的适应 性是 我们必须 考虑 的问题 , 特别是 现代科学技 术进步迅速 , 社 会对各种 人才 的需求 经常变化 。而现代社会 , 人们终身从事一
养, 需要分析现 状 , 制定 出合 理 的的培养 定位 和 目标 , 应其 适
《 装备制造技术)mo 7 2 年第 4 期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

( 6)归档 或结 果 应 用 。 任 课 教 师 对 项 目进 行 总 结 , 析 分 学 生在 项 目完 成 过程 中出 现 的问 题 , 出解 决 办法 。总结 本 次 提 课 的学 习要 点 , 生要 掌 握 的 知识 技 能 , 生 要 注 意 的情 感 态 学 学 度 。并 把项 目工 作 的结 果归 档 或应 用 到企 业 和学 校 的生 产教 学 实践 中去 ,以使 项 目工 作 的结 果尽 可 能具 有 实际 应用 价 值 ,指 导后续 工 作 。 铁 道 机车 车辆 专业 从 机车 总体 布置 、 电气 设 备 的检查 维 护 、 机车 操纵 作业 等 可 以采 用项 目教学 法 。学 生在 完成 每 个项 目的 过程 , 既是 工 作 过程 又 是 学 习 过程 , 而且 是 与 实践 紧密 结 合 的 学 习过 程 。通 过这 种 方式 的学 习 , 学生 必 然 能够 真 正理 解 理论 知识 , 实掌 握操 作技 能 。 切 3 项 目过 程 的评价 . 项 目学 习不 同 于传统 的 学 习方 式 ,评价 也 相应 有所 不 同 , 其 标 准和 方式 明显 不 同 于强 调 固定答 案 和注 重 知识 体 系 的传统 学 习 ,对 学生 的评 估 主要 根 据每 个 学生 在该 项 活动 中的参 与程 度 、所 起 的作 用 、合 作能 力及 成 果 等进 行评 价 ,可 先 由学 生 自 己进行 自我评估 , 之后 再 由教 师对 项 目工 作成 绩进 行检 查评 分 。 师 生共 同讨论 、评 判 在项 目工作 中出现 的 问题 、学 生解 决 问题 的方法 及 学生 的学 习行 为特 征 。通 过对 比师 生 的评 价 结果 ,找 出造成 评 价结 果差 异 的原 因 。

2 0 年 8 份对 我 院就 业率 调查 ,在 首届 3 09 月 6名毕 业生 中 , 2 签订 正 式 合 同 ,就 业 率 8.%,其 中 2 名 在 本 专业 领 域 9名 0 5 0 内就业 ,对 口率 仅 占 5 . 5 %。 由此 可见 ,我 院高 职机 电一体 化 6 专业 培 养 的毕 业生 和机 电行 业 所需 要 的人 才 间 出现 了严 重脱 节 现 象 。我们 了解 到 ,很 大一 部 分普 通 高 职院 校 同样 也存 在这 样 的问题 ,高 职机 电毕 业生 很难 适 应行 业 的需求 。 高职 机 电一 体 化技 术专 业人 才培 养 模式 存在 问题 近 年来 ,部分 院校 对 高职 机 电一 体化 专 业人 才 培养 模式 都 在 进行 积极 的探索 和实 践 ,虽 说 取得 了一 定 的成 效 ,但 很少 能 从 根本 上解 决 问题 。我 们 发现 ,除 了生 源质 量低 这 一客 观存 在 外 ,主 要原 因是在 人 才培 养模 式上 存 在 一些 问题 。 1人 才培 养 目标定 位 模糊 . 调研 发 现 ,大 部分 院校 按 “ 懂机 又会 电”来 定 位 。显 然 , 既 如此 宽 口径 的 知识 面缺 乏科 学 性 ,培 养 出来 的毕 业 生 “ 理论 能 力 不如 本科 生 ,动 手能 力不 如 技校 生 ” 。高 职生 源本 身 素质 就 差 ,短 短三 年 ( 含少 则半 年 多则 一 年 的顶 岗实 习 )内系统 地 包 掌握 两 大学 科 的全 部知 识 和技 能几 乎 是不 可 能 的 ,最终 使学 生 不 专多 不 能 ” 、 “ 机不 太 懂 电也 不太 通 ” ,失 去 了该专 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 结合机 电一体化技 术专业开展的专业建设 、 改革工作 , 根 据教 育部 特色专业建设 目标 和时代发展 的需求 , 重点探
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建设的思路与方案. 确立
以行业优势 为依托 、 工学结合 为核心 、 岗位 能力培养为 目的的专业发展特 色。 关键词 : 机 电一体化; 特 色专业 ; 人 才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 临,机械工业与信息 实习” 和在学校完成的“ 毕业项 目” 创造条件 , 使学生 技术 、 电子技术也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对人才 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 、多层次的工作 的需求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另外 , 由于经济的发 环境中。要以衢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 的实际需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1 0
作者简 介 : 方坤礼( 1 9 6 8 一) , 男, 浙江淳安人 , 副教授 , 硕士学位 , 从事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设 计、 材料分析及 自动化控制研 究。 2 2 0
《 装备制造技术) ) 2 0 1 3 年第 7 期
进入市场 , 融人社会 , 培养学生 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 新意识 , 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与企 业合作 开发项 目, 汲取 市场最新发展趋势与信息 , 把 握前沿科 技 , 提升教师 与学生的科技知识及技能 ; 在 项 目开 发 的过 程 中又 培 养教 师 、 学 生 的团 队精 神 ; 同 共 同开发项 目,通过生产性项 目来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习手段的革新。 学生只有掌 握 了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 才会使学 习变得轻
松、 愉快和灵活 , 教学效果才会大大提高 , 才能理论联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汇报一、调研目旳、时间、对象、方式1、调研目旳:理解山东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知识和能力构造旳需求状况,定位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术人才旳培养目旳和人才规格,以及其他职校相似专业毕业生旳状况。

理解毕业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旳知识构造、能力构造、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方面旳意见,听取各类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人才培养旳提议,以此作为我们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旳根据。

2、调研时间:2023年9月23~10月24日。

3、调研对象:行业内旳国有、民营等企业,详细有:三菱重工有限企业、青岛海尔、烟台富士康、LG等。

4、调研方式:参观企业、与企业领导交流座谈会等。

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1、机电一体化专业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前进旳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

首先,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首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旳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措施,机电一体化旳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步,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获得旳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旳广阔天地。

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深入建立完整旳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旳科学体系。

未来旳机电一体化愈加重视产品与人旳关系,机电一体化旳人格化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旳最终使用对象是人,怎样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旳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多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2、机电一体化专业旳人才构造需求分析(1)企业对不同样层次人旳需求分析企业对高质量产品旳追求,使得越来越多旳企业更关注员工旳质量,就生产这一企业基础而重要旳过程而言,现场加工、检测、钳工装配、电工装配、焊接工、在线管理、在线维护等人员旳质量决定了生产旳质量。

机电一体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机电一体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化人 才 培 养 计 划 ,在课 程体 系 中要 增 加 培 养 能力 的 内 容 ,根 据 教 学 目
技能连接的纽带 。师生具备高水平 的智慧 ,可极大促进行动导 向教 学
改革水平的提高 。因此 ,高职院校要加 强学生智慧 的培养 ,使学 生能 够以 自己的智慧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和技能 ,并很好地适应社会 。
因 此 ,要 提 高 人 才 培 养职
高等 职业机 电一体化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 系统 工程 ,学 生的 “ 工” 和 “ 学” 形成互 利互 惠,优 势互补 ,共 同发展 ,实现工 学结合 、校企合作 ,按该 模式 培养的学 生专业技 能强 ,综 合素质好 , 就业质量高 ,基本 实现了与企业 的 “ 零 距离对接 。 ” 以此来 带动课程 建设 、专业调整、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 的改革 ,促进 高职教 育教学质
盾。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电类技术交汇融合 的技术 ,机电一
体化专业内容 和范 围广泛 ,开设 的专业课程多 ,而学生在校学 习的时 总之 ,智慧是力量的源泉 ,创 造的源泉 ,也是教师和学生 知识 与
1 .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机 电一体化专业在校企合作建设 中,从 培养学生 、加工产品 、教
量不断提高。


机 电 一体 化 专业 校 企 合 作 人 才 培 养模 式 分 析
业道德教育,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 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构 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 ,突出 、强化实践教学 ,创新高职 学生实践能力 ,不断创新 、完善实践教学体 系。实现高职教育培养 目 标 :“ 以就业为导 向,以服务 为宗旨,培养技能型人才 ,满足社会需 求” 。“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是实现这一办学 目标的保 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本文将探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培养具备科学研究精神的创新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
发展要求专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领域中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开设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科研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
技术,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
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开展实验、参观企业、参加竞赛等。

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竞
争力。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
领域,因此与企业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与相关企业建
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企业实践教学,将学生送到企业中实习或参与项目的研发工作,
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项目,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项目解决能力。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还需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有限,无
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项目化教学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科研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
企业的合作,应用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培养出适
应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