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有关资料
小学学习资料 将相和剧本
![小学学习资料 将相和剧本](https://img.taocdn.com/s3/m/4f9ff162af1ffc4ffe47acb4.png)
《将相和》剧本第一幕:赵王大臣商议和氏璧何去何从。
人物:赵王、大臣、佣人、蔺相如地点:赵国大殿佣人:报!回禀大王,秦国传来书信一封。
赵王:赶快拿来。
、赵王:(焦急万分)快传各位大臣进宫,朕有要事商量。
(佣人退,大臣上)大臣:(向前一步,双手握拳,问道)大王召集臣等前来,有何要事?赵王:秦王传来书信一封,说愿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大臣:(摇摇头,肯定地说)大王,不能交付十五座城。
秦王只不过想把玉骗到手罢了,可不能上他的当。
赵王:(点点头)我也知道,可是如果不交,秦王来攻怎办?大臣:(议论纷纷)大王,有个叫蔺相如的,机智聪明,或许他有办法。
赵王:(半信半疑)传他来吧。
(大臣退)蔺相如:参见大王。
赵王:(用疑惑地语气问他)你愿意拿和氏璧去秦国吗?蔺相如:(思索了一会,坚定地回答)大王,我愿意拿和氏璧去秦国。
赵王:既然你同意拿着和氏璧去秦国,如果秦王愿拿十五座城换璧,你就把玉给他。
如果他没有拿城换璧的意思,你就把玉送回来,明白吗?蔺相如:臣明白。
(蔺相如、赵王下)第二幕:秦王、蔺相如斗智斗勇人物:佣人、秦王、蔺相如佣人:报告陛下,蔺相如已到宫外。
秦王:快传。
蔺相如:(恭恭敬敬)参见大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接过玉后,赞不绝口)真是块好玉呀!蔺相如:(上前一步,说)大王,您看这玉好是好,但有点小毛病,我指给您看。
秦王:(大惊失色)快指给我看。
蔺相如:(双手捧着玉,后退几步,走到一个柱子前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如果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撞”得动作)秦王:(急忙说道)哎,别别别,来人,快把地图拿来。
佣人:(手捧地图,说道)大王,地图在此。
秦王:(手指着地图,说)看,这就是那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行。
但和氏璧是无价宝,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我才能将玉交给你。
秦王:(连连点头)好好,那就后日举行典礼吧!课文旁白朗诵……。
秦王:(见蔺相如空手而来,忙问)和氏璧呢?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我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将相和资料
![将相和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63ad73a83c4bb4cf7ecd198.png)
将相和资料出处《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
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背景周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
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
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将相和资料
![将相和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f68767a45177232f60a2e9.png)
楚国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地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
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
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被砍掉。
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哭了三天三夜,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因被砍去脚而感到伤心,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的”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的,从正面看是白色的。
因为是卞和所献,所以这块玉就被成为和氏璧。
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池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和氏璧后被加工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传国玺。
在中国宋朝末代的动乱中下落不明。
战国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即(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
“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
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
将相和相关资料
![将相和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59409334a7302768e9939a4.png)
将相和相关资料故事简介1、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凭着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2、《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3、相关人物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被赵惠文王封为将军,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有名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蔺相如(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和氏璧,秦国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廉颇的资料《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廉颇的资料《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https://img.taocdn.com/s3/m/3b797d335acfa1c7aa00cc86.png)
廉颇的资料《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将相和。
平天下。
作品介绍。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
不辱使命。
完璧归赵。
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
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
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
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
对此心中很是不服。
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
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
请病假不上朝。
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
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
但是勇于改过。
知错就改。
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勇敢机智。
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知人善任。
能听取意见的人。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至今在邯郸市区内还有一条廉颇巷的保留街道。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
赵惠文王十六年。
廉颇做赵国的将领。
率兵攻打齐国。
一举大败齐军。
攻占了阳晋。
燕国弱。
您又受赵王宠幸。
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
现在您要从赵国逃奔到燕国。
燕王害怕赵国。
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
反而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赤身伏在斧质上请罪。
这样也许侥幸能够免罪。
’臣听从了他的意见。
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
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智勇双全的勇士。
应该能办好这个差事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
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
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
赵国弱。
不能不答应他。
”赵王说:“得了我的璧。
不给我城邑。
怎么办?”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
而赵国不答应。
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
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的话。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3b50bdb0242a8956bece4be.png)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故事简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
秦昭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渑(miǎn)池之会》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
将相和(可用3篇)
![将相和(可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0891e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2.png)
将相和(优秀3篇)《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将相和》,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小编给您的好友哦。
将相和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自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
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
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五、作业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4.思考,暂不作答。
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将相和有关资料
![将相和有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05993a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8.png)
《将相和》有关资料综合整理【解词造句】[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将相和] 将:武将。
相:我国封建时期最高的文官。
将相和,确实是武将和文官和睦团结。
这是本课的题目,指将和相由闹矛盾、不团结到和好团结。
[和氏壁] 楚国人卞和发觉的一块宝玉,因此叫和氏壁。
[召集] 召:召唤。
召集,指通知人们聚集起来。
例:小李是这次会议的召集者,有什么问题能够找她。
[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推荐] 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同意。
例:我向你推荐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
[理屈] 理由已被驳倒。
例:他们在国际上早已理屈词穷,此刻只是是打肿脸充胖子罢了。
[动兵] 出动军队打仗。
[进宫] 宫:宫殿,指帝王居住的衡宇。
进宫指进入王宫。
[随声祝贺] 祝贺:庆贺。
随声祝贺,指随着他人的声音也表示庆贺。
[诚意] 诚:真诚。
诚意指真实的心意。
例:只要两边都有团结的诚意,隔膜就容易排除。
[绝口] ①因回避而不开口。
②住口。
例:他绝口不提这件事,因为他被它深深地损害了。
[理直气壮] 直:正确、合理。
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
[强逼] 本课指施加压力,给人以要挟,逼使服从。
[好商量] 指好说、好办的意思。
[无价之宝] 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
指极为稀有的宝贵东西。
例:时刻是无价之宝,咱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它。
[隆重] 盛大、庄重。
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隆重地举行了建国大典。
[宾馆] 宾:宾客。
宾馆是国家招待宾客的地址。
[失信] 许诺他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誉。
例:为人做事,很要紧的一点确实是不失信。
[手下人] 他管辖下的人员。
[抄小路] 走近便的小路。
[大大方方] 行动超级自然,一点不受拘谨。
[信誉] 说话算数,不欺骗,取得他人的信任。
例:不讲信誉的人,可不能有真正的朋友。
[客客气气] 超级和气而且礼貌。
[物归原主] 完:完整无缺。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本课指和氏璧。
和氏璧将相和资料
![和氏璧将相和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819f13fcc7931b765ce158a.png)
将相和《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故事介绍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人物品质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
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的人。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至今在邯郸市区内还有一条廉颇巷的保留街道。
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一举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左上卿,以勇猛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他是赵国宦官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秦昭王知道这件事以后,心中起了贪心,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取和氏璧。
目的是让赵国把和氏壁乖乖送到秦国来。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以及各位大臣商议: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是白白地受骗;如果不给秦国和氏璧,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
拿不定主意,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宦官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智勇双全,遇事灵活机动,是个可造之才,可以出使秦国。
”赵王问:“您是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做好这个差事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相关资料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e5c27e195f312b3069a5a4.png)
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荆柯刺秦王:荆柯大名顶顶,别跟我说不知道他的故事。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至今成了绝唱。
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
![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https://img.taocdn.com/s3/m/0631344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5.png)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不和 起因
负荆请罪
和 结果
阅读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或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呢?结 合课文谈一谈吧!
方法借鉴
阅读方法
1.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回读。 2.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扩大视域。 3.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
同步进行。
字词乐园 bì
和氏璧
我会读
chén diǎn
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 治家、外交家。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 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
初读感知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1.记下自己的阅读时间; 2.尽量连词成句地读; 3.完成下面的阅读检测题。
阅读检测题
1.《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战国时期。 2.秦国提出用 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3. 蔺相如出使秦国,并设法将和氏璧完好地
送回了赵国。
4.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 鼓瑟 ,蔺相如要求 秦王击缶。
5.“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 话是蔺相如对 自己的门客们 说的。
6.“负荆请罪”说的是廉颇向蔺相如 请罪。
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1—9)
渑池之会 (10—14)
负荆请罪 (15—17)
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林中探宝
诺 璧辱 御 抵
擅
袍
罪 臣
廉
典 削
辞卿 强划
我会写
召臣议缺宫献 诺
(召开()大臣)(会议()缺少()宫殿()奉献()诺言)
典 抄 罪 怯拒荆
(典礼)(抄写)(犯罪)(胆怯)(拒绝)(荆棘)
yì
重点字讲解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讠
点
【推荐】教育部审定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
![【推荐】教育部审定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dacb4857c1cfad6195fa7b2.png)
第6 课《将相和》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知识点负,背着。
1. 生字组词: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召:召唤召集召见召开号召征召臣:君臣忠臣臣服臣子大臣使臣 5. 反义词:议:议论会议建议提议无可非议进攻——撤退胆怯——勇敢拒宫:宫殿故宫东宫天宫少年宫绝——接受热情——冷淡献:献花献礼献血贡献借花献佛诺:诺言允诺许诺应诺唯唯诺诺 6. 近义词:典:典礼盛典经典典籍引经据典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勇抄:包抄抄写摘抄抄袭抄近道敢——英勇理由——借口称赞怯:胆怯羞怯怯场怯弱怯懦露怯——称颂允诺——许诺举行—拒:拒绝拒聘抗拒拒捕拒之门外—举办隆重——盛大胆怯——荆:荊条荆棘负荆请罪披荆斩棘胆小抵御——抵抗侮辱——羞罪:犯罪罪恶判罪受罪罪有应得辱必然——必定2. 多音字:7. 课文主题思想将:ji àng(将帅)ji āng(将来)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强:qi ǎng(强迫)qi áng(强大ji àng(倔强)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划:huà(策划)hu á(划船)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3. 形近字: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臣(君臣)巨(巨大)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议(会议)仪(仪表)国思想。
典(典礼)曲(歌曲)8. 课内问题:4. 词语解释:1、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具体事例说一说。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
造句:对于答: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
在关键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时刻,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王,保住了和氏壁,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当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与廉颇发生矛盾时,他把赵国的利益放在首强逼:强迫。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课文-文档资料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课文-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82f4b2ec5da50e2524d7fac.png)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课文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将相和》资料千年国宝和氏璧轶事(精品)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将相和》资料千年国宝和氏璧轶事(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861b005dc850ad02de8041d4.png)
《将相和》资料千年国宝“和氏璧”轶事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
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
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
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
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
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
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践约;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
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
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
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
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
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
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
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
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
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
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
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
2001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二6 将相和
![二6 将相和](https://img.taocdn.com/s3/m/6235458a1a37f111f1855b89.png)
一、导入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 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 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 《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 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撞碎、强逼
②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 了什么?此时此刻,蔺相如心 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 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5.读第九自然段。
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
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
心中坦荡、无畏
③体会人物: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 他才肯叫出来。
四、布置作业
1.以《我喜欢的史记人物》为题,写 一篇小练笔。 2.推荐阅读少儿版《史记》。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 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 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 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 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蔺相如说的话。从蔺相如的话中, 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将相和》
“将”指的是谁? “相”指的是谁? “将相和”这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 “和”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二、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 蔺相如的职位升得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 故事的经过: 蔺相如为避免和廉颇发生矛盾,多次相让,并跟手 下谈了相让的原因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 颇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 故事的结果: 将相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精选9篇)
![将相和(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f5266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3.png)
将相和(精选9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那么,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精心整编的将相和(精选9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1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定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3.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
形容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1.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给文章列小标题。
2.交流,完成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四、找准矛盾点,抓住探究主题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3b50bdb0242a8956bece4be.png)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故事简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
秦昭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渑(miǎn)池之会》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
五年级上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上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aa5bf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f.png)
五年级上语文第六课《将相和》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资料袋本课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史记》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战国:是我国一段历史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齐、楚、赵、燕、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其中秦国最强。
赵国紧挨着强大的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
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代表作品有《史记》《报任安书》,其中《史记》被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三、重点词语无价之宝召集大臣商议解决称赞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商量允诺典礼胆怯示弱推辞拒绝边境职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负荆请罪同心协力四、词语解释召集:通知人们聚集在一起。
强逼:强行逼迫。
允诺:答应,同意。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
请罪:向人认错赔罪五、阅读点拨:阅读本文要快速默读,记下所用时间。
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可以通过给故事起小标题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理清“将相和”的起因、经过、结果。
读完一遍后,通过文后的阅读检测,检测自己的阅读效果。
六、主旨归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七、课文学答题:1.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用简短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本文主要讲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无价之宝和氏璧,是赵国和秦国都想得到的宝物,引出故事的起因。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6.将相和(相关资料)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6.将相和(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6830865f7ec4afe04a1df74.png)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人物品质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
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的人。
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56岁终。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出身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淡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太史令。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生平: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年司马迁(3张) 不可考。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有名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蔺相如(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蔺相如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赵惠文王(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66年),亦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
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
文档《将相和》课文重点
![文档《将相和》课文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3ae4d0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4.png)
《将相和》课文重点《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预习,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
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三、品读欣赏,领悟方法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课文中心的,从中学习表达方法。
如《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
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另外,作者在写人物特点方面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其性格特点,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可找出有关句段品读、体会、欣赏。
也可以让学生谈体会: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让其各抒己见,说明理由。
如:前两个故事中几次用到“只好”“只得”这两个词语,可抓住它们来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用词之巧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有关资料
综合整理【解词造句】
[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将相和] 将:武将。
相: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文官。
将相和,就是武将和文官和睦团结。
这是本课的标题,指将和相由闹矛盾、不团结到和好团结。
[和氏壁] 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因此叫和氏壁。
[召集] 召:召唤。
召集,指通知人们聚集起来。
例:小李是这次会议的召集者,有什么问题可以找她。
[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推荐] 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
例:我向你推荐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
[理屈] 理由已被驳倒。
例:他们在国际上早已理屈词穷,现在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而已。
[动兵] 出动军队打仗。
[进宫] 宫:宫殿,指帝王居住的房屋。
进宫指进入王宫。
[随声祝贺] 祝贺:庆贺。
随声祝贺,指跟着别人的声音也表示庆贺。
[诚意] 诚:真诚。
诚意指真实的心意。
例:只要双方
都有团结的诚意,隔阂就容易消除。
[绝口] ①因回避而不开口。
②住口。
例:他绝口不提这件事,因为他被它深深地伤害了。
[理直气壮] 直:正确、合理。
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
[强逼] 本课指施加压力,给人以威胁,逼使服从。
[好商量] 指好说、好办的意思。
[无价之宝] 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
指极其稀有的珍贵东西。
例:时间是无价之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
[隆重] 盛大、庄重。
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隆重地举行了开国大典。
[宾馆] 宾:宾客。
宾馆是国家招待来宾的地方。
[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例:为人做事,很要紧的一点就是不失信。
[手下人] 他管辖下的人员。
[抄小路] 走近便的小路。
[大大方方] 行动非常自然,一点不受拘束。
[信用] 说话算数,不欺骗,取得别人的信任。
例:不讲信用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朋友。
[客客气气] 非常和气而且礼貌。
[完璧归赵] 完:完整无缺。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本课指和氏璧。
赵:战国时期的赵国。
“完璧归赵”这个典故
在现代口语中时常使用,比喻把原物完整地归还原主。
[渑池] 古城名。
在今河南渑(miàn)池县西。
[胆怯] 怯:害怕。
胆怯指心里非常害怕。
例:听了这一番话,他开始感到心虚和胆怯了。
[抵御] 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