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要点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
辅导习题共计108题,其中单项选择59题,多项选择49题。

1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1)
一、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
(一)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初诊接待中,工作人员应有的仪态是坐姿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平与、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习题1)。

初诊接待中,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仪态是(习题60):①坐姿随意、服饰入时、表情热情、密切凝视着求助者;②坐姿随意、服饰整洁、表情平与、不停地扫视求助者;③坐姿端正、服饰入时、表情热情、视线不离开求助者。

(二)礼貌地接待方式与礼貌语言
(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那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初诊接待时正确的询问方式是“你希望我能帮助您解决什么问题”(习题2)。

初诊接待时不正确的询问方式是(习题61):①您有什么样问题需要解决,说吧;②您能否告诉我到底出了什么事吗;③您找我究竞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说明态度
(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对保密原则的懂得正确的是说明保密原则时亦须说明保密例外(习题43)。

心理咨询中关于保密原则的把握不正确的是(习题63):①心理咨询员时刻保守求助者的秘密;②求助者的所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初诊接待中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时正确的描述是心理咨询不能够解决他的全部问题(习题3)。

初诊接待中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时不正确的描述是(习题62):①没有必要告知对方什么是心理咨询;
②求助者不必熟悉心理咨询如何进行;③心理咨询按照对方的要求解决问题。

(七)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参考教材P74的内容)
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包含(习题95):①如实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②要按共同商订的时间表进行心理咨询。

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包含应按时完成作业并协商解决收费问题(习题4)。

(八)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门诊、电话、网络等)
三、有关知识
(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二)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三)危机的处理
(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
四、注意事项
初诊接待时应该正确把握的内容是(习题64):①避免紧张情绪;②避免使用方言;③严守保密原则。

(一)避免紧张情绪
(二)语言表达
初诊接待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能够适当地使用专业术语(习题6)。

对初诊接待的懂得不正确的是应禁止使用专业术语(习题44,0511-3-102)。

(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心理咨询中关于保密原则的把握正确的是求助者关于泄密有诉诸法律的权利(习题5)。

(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对心理测量功能的懂得正确的是在咨询范围以内可适当向求助者做出承诺(习题7)。

(五)咨询时的仪态
第二单元摄入性会谈 (4)
一、学习目标: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与范围
使用摄入性谈话时不正确的做法是(习题74):①避免提问失误,绝对不能扭转对方谈话内容;②保持中立性态度,但必要时使用批判性语言。

使用摄入性谈话时不正确的做法是(习题101):①对方自我探索过多;②谈话内容过于具体。

二、工作程序
(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摄入性谈话时确定谈话内容与范围时不正确的做法是(习题65):①依上级咨询师诊断的结果进行谈话;
②根据临床诊断的结果分析进行谈话;③依咨询员主动提出的内容进行谈话。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能够根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
摄入性谈话时确定谈话内容与范围时,正确的做法是对求助者的许多内容分别进行谈话(习题8)。

(二)确定提问方式(通常情况下使用开放式提问,不用封闭式提问,特殊情况下使用半开放式提问)
确定提问方式时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习题66):①通常应该使用封闭式提问;②绝对不应使用封闭式提问。

确定提问方式时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绝对不应使用封闭式提问(习题9)。

(三)倾听
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懂得正确的是全神贯注地们听,不要随便打断(习题10)。

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懂得正确的是(习题67):①全神贯注地倾听;②不随便打断谈话。

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懂得不正确的是自然随意地倾听,给予恰当评论(习题45)。

对释义的懂得与运用:对释义的懂得正确的是释义能使求助者感到咨询员所提问题很合理(习题46)。

对释义的懂得不正确的是(习题96):①使用释义技巧时没必要先征得求助者的同意;②指重复并评价对方话题后顺便提出另一问题;③它是操纵会谈与转换话题中不大常用的技巧。

(四)操纵会谈内容与方向
操纵谈话方向应把握的要点是涉及问题时要有计划性与目的性(习题11,0511-3-105)。

操纵谈话方向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习题68):①应该按照求助者的意愿来进行;②运用技巧随心所欲地转换话题;③操纵会谈内容对咨询员最重要。

关于中断:对中断概念的懂得不正确的是(习题97):①强迫对方停止谈话;②直接建议转换话题。

而建议变换地方再谈,时间有限下次再谈,暂时休止然后再谈都是正确的。

对中断概念的懂得不正确的是强迫对方停止谈话(习题47,0511-3-103)。

关于引导:对引导概念的懂得正确的是把目前话题转向另一话题(习题48,0511-3-101)。

对引导概念的懂得不正确的是(习题98):①咨询师通过暗示转换话题;②咨询师直接建议转换话题;③经由中介转换出新的话题(?)。

(注:关于“经由终中介转换出新的话题”的做法,48题与98题的答案不一致,48题认为是不正确的,98题认为是正确的,答案矛盾。


(五)对会谈内容归类(会谈之后务必对问题进行归类)
谈话中不正确的操作是即使对方同意也不可做录像(习题49,0511-3-104)。

谈话中应把握的要点是(习题99):①征得求助者同意后可做笔录;②谈话信息依靠临场经历整理;③交谈中通常不做笔录与录音。

(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务必申明与承诺的话)
三、有关知识(会谈法简介)
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
2.态度(心理咨询师在会谈中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
对谈话法的懂得正确的是(习题69):①一旦开始进入会谈就应该将谈话维持下去;②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

对谈话法的懂得正确的是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习题12)。

对中立性态度的懂得不正确的是(习题70):①对其情绪与行为效应采取确信态度;②对其情绪与行为后果采取保留态度;③对其情绪与行为的规律性给予保留。

对中立性态度的懂得正确的是会谈中不应该明确说明自已的态度(习题13)。

3.区别(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与鉴别十分重要)
4.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危机性会谈)
对谈话法的种类描述正确的是(习题71):①通过交谈与观察确定测验的种类的谈话是鉴别性谈话;②通过谈话熟悉病史与其他状况的谈话是摄入性谈话;③针对精神变态与行为特殊的谈话是治疗性谈话;④内容涉及健康人某些问题的谈话是咨询性谈话。

对谈话法的种类描述正确的是内容涉及健康人某些问题的谈话是咨询性谈话(习题14)。

最常使用的“摄入法”是病史采集法。

经常选用桑德伯格制定的一个17项提纲;马隆与沃德总结出了结求助者的精神状态与行为特点的12个题目。

5.如何提问题
谈话中不恰当提问的表现形式是解释性询问(习题16)。

谈话时提问过多的原因可能是(习题72):①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懂得;②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懂得;③咨询师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

谈话时提问过多的原因可能是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懂得(习题15)。

不恰当提问所带来的消极作用:①造成依靠(不问不说话);②责任转移;③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④产生不准确的信息;⑤求助者因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与行为;⑥提问过多会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可减少对方自我探索的主动性(习题50,0511-3-98)。

对不恰当提问带来的消极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习题100,0511-3-143):①可减少双方共同探索的主动性;
②可产生不准确信息而延误确诊。

谈话中不恰当提问的表现形式不包含(习题73):①间接性询问;②开放式询问(包含“修饰性反问”与“解释性询问”)
凯利将临床交谈提问的性质做了6条归类:①“为什么……”的问题;②多重选择性问题;③多重问题;
④修饰性反问;⑤责备性问题;⑥解释性问题。

修饰性反问引起的后果是对求助者毫无益处(习题17)。

修饰性反问引起的不良后果是对求助者毫无益处(习题51)。

6.会谈内容的选择(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⑴适合求助者的同意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咨询师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是符合求助者的同意能力与兴趣(习题18)。

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中正确的是符合求助者的同意能力与兴趣(习题52)。

⑵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者间接的针对性
⑶对求助者的个性进展或者矫正起关键作用
⑷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⑸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⑹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善求助者的认知与正确懂得问题
⑺会谈法的有效性
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中不正确的是(习题102):①可把思维障碍的症状加以讨论;②能够改变求助者的个性与态度。

对会谈法临床价值的评价是不能够用来预测学习成绩(习题19)。

四、注意事项
1.态度务必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除提问与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使用摄入性谈话时,正确的做法是除了进行咨询性谈话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习题20)。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者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作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第三单元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13)
一、学习目标:学会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使用心理测验时不正确的做法是(习题75):①不必说明进行测验与选择某测量手段的原因;②必要时不必征得上级咨询师的同意即可施测。

使用心理测验时把握不正确的是(习题103):①为深入熟悉对方应尽量多做心理测验;②使用心理测验的目的不一定只为诊断;③特殊情况下可打破操作规定实施测验;④有的时候根据心理测验结果能够给出诊断。

二、工作程序
(一)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二)根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三)测量结果假如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

务必重新会谈,再行评测。

三、有关知识(根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

2.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

3.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如SCL-90)
4.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

若怀疑有精神疾病可使用MMPI;若觉得智力有问题可用智力量表;若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

心理测验的正确使用要求针对不一致的心理问题来选择恰当的测验项目(习题21)。

四、注意事项
(一)不得乱用心理测验
使用心理测验时把握正确的是任何情况下都应按操作规定实施测验(习题53)。

(二)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第四单元通常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 (15)
一、学习目标:学会对临床资料的整理
对求助者问题进行归类的目的是为最终诊断提供确切根据(0412-112)。

二、工作程序
整理归纳临床资料时应考虑的因素是(习题80):①求助者生物、心理与自我意识的情况;②求助者人际、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条件;③他人对求助者印象与治疗情况的评价;④首先考虑与处置方案密切关联的资料。

(一)按提纲整理归纳通常资料(可列表填写)
①人口学资料;②生活状况;③婚姻家庭;④工作记录;⑤社会交往;⑥娱乐活动;⑦自我描述;⑧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⑨其他资料。

通常资料的整理包含求助者的(习题76):①娱乐活动;②自我描述;③工作记录(不包含“身体状态”);
④生活状况。

通常资料的整理包含求助者的生活状况(习题22)。

对求助者通常资料的整理不包含家庭教养方式(习题54,0511-3-99)。

(二)按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可列表填写)
①婴幼儿期;②童年生活;③少年期生活;④青年期;⑤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及对它的评价。

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包含(习题77):①围产期母亲身体状况;②家庭教养的方式如何;③婚姻是否受到过挫折;④目前对既往事件的评价。

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包含对成长中事件的评价(习题23)。

对求助者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不包含情绪体验的描述(习题55)。

(三)按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与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
①精神状态(知、情、意与人格);②身体状态;③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

整理归纳临床资料时应考虑的因素是求助者生物、心理与自我意识的情况(习题26)。

对求助者目前状态的整理不包含职业与法律意识(习题56)。

求助者目前状态的整理不包含(习题78,0511-3-144):①生活方式与经济状况;②家庭情况与婚姻状况。

求助者目前状态的整理包含躯体感受与体检报告(习题24)。

(四)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
(五)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三、有关知识
(一)对临床资料的归类、解释与验证
(二)不管从哪方面入手去归纳与解释资料,都有一个先决条件——资料的可靠性
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使用的方法通常是(习题79):①补充提问;②测验资料;③亲友资料。

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使用的方法通常是测验资料(习题25)。

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意义时使用的方法不包含操纵决策(0511-3-97)。

当我们给予某种资料以具体意义时,通常使用三种方法或者三个思路:①就事论事;②寻找有关;③迹象分析。

(三)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
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可能是(习题81):①过分随意的交谈可能形成暗示;②咨询师的倾向性可能形成暗示;③收集资料者也是后来的决策者;④不能依情况灵活做出交谈计划。

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不包含能够依情况灵活做出交谈计划(习题57)。

(四)职业倾向对懂得资料的影响
不一致职业对资料的懂得不正确的是生物学者从生长环境失去平衡的角度看问题(习题27)。

应为生态学者。

不一致职业对资料的懂得正确的是(习题82):①临床医生从来访者是否有病的角度看问题;②行为主义者从学习与认知障碍的角度看问题;③生态学者从生长环境失去平衡的角度看问题;④非专业观察者常从自然进展的角度看问题;⑤生物学者从人的进展生长角度上看问题。

四、注意事项
(一)一定要认真、严格与按技术要求去搜集与评价各类资料的内容
(二)咨询师给出的评估有错误或者把握不大时,应进行集体讨论,以保证意见的正确性
第五单元熟悉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21)
一、学习目标:学会从求助者以往的咨询(或者治疗)过程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料以利于形成正确的诊断。

二、工作程序
(一)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全面阅读就诊的病历与有关资料。

(二)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其咨询(或者治疗)过程如何。

熟悉求助者既往史的内容应该包含(习题83):①医疗机构的诊断与治疗与疗效情况;②到医院就诊的原因是躯体的还是心理的;③对以往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正确评价。

熟悉求助者既往史的内容不应该包含目前的心理诊断及咨询过程是否正确(习题28)。

三、有关知识
(一)熟悉当时咨询师的诊断与进行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二)分析当时去医院就诊的原因什么是躯体方面的,那些是心理方面的,与二者的关系如何。

(三)求助者过去曾经历过心理咨询,很可能由于咨询(或者治疗)效果不好而来。

(四)有的原先确实患有精神病,但这次的问题不是原先的问题,而是另外的问题,要认真区分。

(五)有的求助者通过以往的心理咨询之后,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加重。

四、注意事项
(一)对那些曾经有过咨询经历的求助者要说明全面熟悉既往史的重要性
(二)在咨询(或者治疗)过程中,失误是难免的,不可对以往的失误进行挑剔与嘲讽。

22第一单元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 (23)
一、学习目标:学习将临床资料相互参照印证与比较,确定其真实可靠性;学会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抽象
概括出牵动各类因素的关键点。

二、工作程序
(一)按表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
(二)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有关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

(三)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确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原则是资料分析时既要可靠真实又要符合客观逻辑(习题30)。

确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原则不包含(习题104):①求助者家属提供的资料最有可靠性与真实性;
②咨询师凭借经验能够对初期资料做定性分析;③求助者提供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根据。

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内涵是该因素不管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习题29)。

对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内涵的懂得不正确的是(习题84):①该因素随着形式的改变,其本身性质也改变;②它是个别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表现有联系。

三、有关知识
对临床诊断来说,找关键点或者关键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案例]
四、注意事项
(一)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根据
(二)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第二单元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25)
一、学习目标:学会推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原则。

二、工作程序
(一)掌握推断正常与特殊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
对推断病与非病的原则的懂得正确的是背离一条原则者就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习题31)。

对推断病与非病的原则的懂得不正确的是(习题85):①背离一条原则者不能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②背离两条原则者才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③背离三条原则者才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对统一性原则的懂得正确的是(习题106):①人的行为只要在量与质方面与外部刺激保持一致,则必定正常;②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在形式与内容上必与客观环境一致;③人的精神或者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定不能被人懂得。

对统一性原则的懂得正确的是人的精神或者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定不能被人懂得(习题58)。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心理过程的内在协调一致是区分(习题107):①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标准之一;②正常人群与特殊人群的标准之一。

3.个性的相对稳固性原则
对个性相对稳固性原则的懂得正确的是(习题108):①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通常不易改变;②在存在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改变。

对个性相对稳固性原则的懂得不正确的是在存在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通常不易改变(习题59)。

(二)对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三)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推断其为神经症或者重性精神病
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常常表现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而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求助者很少主动求医。

对求医行为的懂得正确的是(习题105):①神经症者常常有强烈的求治愿望;②神经症儿童反复向家长诉说痛苦;③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很少主动求医。

对求医行为的懂得不正确的是由家属陪同者求治的愿望不强烈(习题32)。

(四)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是有“自知力”的;相反“重性精神病”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没有“自知力”。

[案例]
对症状自知力的懂得正确的是求助者能找出问题原因及与症状的关系,说明自知为完整(习题33)。

对症状自知力的懂得不正确的是(习题86):①求助者出现某些思维障碍与行为的特殊,说明自知力丧失;
②求助者能认识自己特殊但不能做出解释,说明自知力完整;③求助者能认识问题存在但不能分析原因,说明自知力完整。

(五)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问题的处理
对心理咨询范围的懂得正确的是心理咨询对某些问题不一定能起到作用(习题34)。

对心理咨询范围的懂得不正确的是(习题87):①心理咨询师应给予对方承诺以求得信任;②咨询师不包揽一切,但可提出指导性意见;③与心理有关系的问题都应该妥善的解决。

第三单元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通常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 (35)
一、学习目标:根据观察、会谈与心理测验结果,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临床初步印象。

二、工作程序
(一)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

评估求助者通常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是逐个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十项指标”进行衡量(习题36)。

(二)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

(三)再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通常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有关知识
(一)关于“第一印象”问题(参见教材《社会心理学》知识中的有关部分)
对初步印象不正确的懂得是,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推断(习题35)。

对初步印象不正确的懂得是,对求助者(习题88):①心理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推断;②行为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推断。

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确操作是(习题89):①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评估;②对目前通常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评估;③对某些含混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