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基本意思;能够简单描述古诗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通过古诗学习,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 古诗《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释诗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 古诗《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读诗句,体会诗中展现的壮阔景象。

- 古诗《寻隐者不遇》:介绍作者贾岛,解析诗句,感受诗中寻找与不得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 难点:解释古诗中较难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朗读示范;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关键词汇和诗句。

- 学具:课本,用于阅读和学习古诗;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信息和感想。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每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3. 诗句解析:逐句解释每首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思和情感。

4.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或个人背诵练习。

5. 活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绘画或其他形式的活动,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地展示每首古诗的关键词汇、作者和基本结构;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背诵所学古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并与家长分享。

课后反思-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评估学生对古诗的接受程度和兴趣,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学习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勤奋、坚韧、乐观等。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并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内容、意境和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正确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际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注意读音、停顿、语气、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引导、总结。

5. 背诵古诗:学生自由背诵、齐背,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6. 拓展延伸:介绍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4. 重点词语:寒山、石径、白云、深处、霜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霞、橙黄、橘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渔灯、思客、故园、篱落、一灯明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刘禹锡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 诗歌内容:详细解读《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的每一句诗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3. 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如对仗、押韵、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朗读。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意境。

4. 赏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如对仗、押韵、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交流: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总结。

6. 背诵: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2. 诗歌内容:逐句解读诗意,展示诗歌结构。

3. 艺术特点:对仗、押韵、意象等。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2. 摘抄诗歌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我国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内容1. 《山行》:使学生理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赠刘景文》: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激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夜书所见》: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夜晚读书的宁静与喜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理解诗意。

4. 感悟诗情: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达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山行》:描绘秋天的美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赠刘景文》:赞美友人的才情,激励友人珍惜时光,积极向上。

3. 《夜书所见》:夜晚读书的宁静与喜悦,对知识的渴望。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 任选一首古诗,发挥想象,为其配一幅插图。

3. 收集其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引导他们积极发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义与韵律;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教授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朗读古诗时的发音和节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视听法;3.探究法。

教学准备1.电脑及投影仪;2.PPT课件;3.打印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制作PPT课件,展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谈论古诗的经典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演示环节1.老师现场朗读古诗,并分段解释古诗的意义;2.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发音。

探究环节1.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3.整合分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练习环节1.按照小组分配,学生进行分组朗读;2.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效果;3.让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1.总结古诗的经典意义;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下一次探究做出思考。

课后作业1.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究三首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学生每天朗读和背诵一首古诗;3.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古诗有了全新的体会,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制作PPT,做好多样化的教学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2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2课时)(教案)

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渔歌子》三首诗的学习。

2. 古诗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意境等。

3. 古诗的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和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意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3.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调,然后让学生自行朗读和背诵。

4. 理解与感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古诗的标题和作者。

2. 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2. 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2.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4.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以及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3.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5.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重点内容:古诗的诗意、情感、朗读与背诵方法。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学生课后自行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2. 古诗解析: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解析和情感体验。

3.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如绘画、写作等。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并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古诗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山行》、《江上渔者》、《望洞庭》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古诗理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其读音、书写和意义。

4. 古诗背诵:引导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指导: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古诗解析: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

4.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学生跟读并书写。

5.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感受。

6. 古诗背诵:教师领背,学生跟背,巩固记忆。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古诗内容:分行书写三首古诗,突出生字词。

3. 关键词汇:列出本课的重点生字词,附上解释。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并背诵所学古诗。

2. 书写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3. 感受分享: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含义,感知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第2课时。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感知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古诗的方法和心得。

(2)板书课题,揭示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停顿、语气。

(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和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创作特点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品味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结合诗句,描绘一幅诗意图。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句进行简单的描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欣赏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寒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句进行简单的描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停顿,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描绘。

4. 感悟诗境: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5. 背诵古诗: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巩固记忆,提高朗读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枫桥夜泊、寒食3. 重点词语: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晚霞、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清明、扫墓、寒食、东风、御柳斜4. 诗句描绘:山行、枫桥夜泊、寒食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基本词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山行》:学习其描绘的秋日山林景色,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 古诗《枫桥夜泊》:感受诗人夜晚泊船时的孤寂与愁绪。

- 古诗《晨兴》:体会诗人清晨散步时的愉悦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并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 难点:古诗中某些词汇的深层含义,以及诗人情感的内化与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卡片。

-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秋天的山林、夜晚的枫桥和清晨的田野,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讲解生僻字词。

3. 深入解读:分组讨论古诗内容,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别学生示范背诵,教师指导纠正。

5.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主题和特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重点词汇:列出三首诗中的生僻词汇及其释义。

- 情感线索:用图表展示每首诗的情感变化和主题。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所学古诗,并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诗。

2. 课后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朗读背诵能力,以及课堂参与情况。

-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三首古诗,还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图画。

3. 查阅资料,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诗歌的意境。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人展示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诗。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王安石3.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4. 诗意:描绘山水美景,表达诗人情感5.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歌鉴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搜集更多关于杜牧、张继、王安石的诗作,进行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
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读出节奏。

4. 借助注释,了解诗
意。

5.圈画出描写秋天的
景物。

读古诗,试着
运用多种方
法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提
高学生理解
能力。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通的佳作。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励诗。

诗人一反常情,以“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物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表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二、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山行》。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五、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的韵律和格律2. 古诗的意境和情感3. 古诗的朗读技巧4. 《古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古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示范:示范朗读《古诗三首》,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朗读《古诗三首》,教师指导纠正。

5.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的基本知识2. 《古诗三首》的作者、背景和内容3. 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4. 朗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朗读《古诗三首》,正确把握节奏和语气。

2. 背诵《古诗三首》。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学习心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同时,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讲解”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三首古诗都与秋天有关,《山行》和《赠刘景文》描绘了深秋的美丽景色,《夜书所见》则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学古诗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径、斜”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寒、径”等13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感悟诗文的情意。

3.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教师肯定学生所说)正因为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大自然才更加多姿多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跟季节有关的古诗。

板书:山行(杜牧)(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自由朗读: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课件出示: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重点正音:径jìng、斜xié)3.观看动画课文《山行》: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4.引导交流:(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划一划。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推测提出的问题:山行;远上;生处;寒山;斜;坐;枫林晚。

)(2)大家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它们吧。

利用字典、词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3)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交流)山行: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生处: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三)以画为媒,研读感悟1.自由读诗:现在让我们边读边想,看看诗中向我们描绘出了哪些景物?(动笔圈一圈)2.交流:(1)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秋;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

)(2)那么,在诗人杜牧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霜叶外(板书:霜叶),还有哪些景物?(指名说: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3.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

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总结:“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看到白云升腾、飘浮的样子,白云好象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了。

②引导想象:继续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闭上眼睛想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③边吟诵边想象,齐读前两句。

(2)指导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①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②指生回答问题,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

【课件展示一组枫叶图】你会用学过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如火的枫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④看着眼前这满山如火的枫叶,诗人忍不住赞叹道——(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时此刻,如果你也与诗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指名读)枫叶似火,层林尽染。

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这胜于春花的枫叶,透过诗句,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⑤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这美好的秋景,这火红的枫叶,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也怀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首诗吧!(师生齐读)。

⑥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4.教师总结: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能把诗人描绘的美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流连忘返!)5.配乐背诵。

(1)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配乐齐诵。

(课件播放配乐《秋日的私语》)(2)谁能看着画面,背出这首诗?(指名背诵)(四)指导书写课件出示:寒径斜霜1.学生认读、组词、观察生字字形。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山行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第二课时(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诗人杜牧欣赏到了深秋山林的美景,谁能来背诵一下?(生背诵)2.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课件出示: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注意生字“赠、残、犹、橙、橘”的读音。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赏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播放视频《荷花特写》帮助学生理解。

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秋天荷花枯萎的图片】理解“尽”。

)(2)菊花在枯萎时与荷花的枯萎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菊花枯萎的图片】,理解“傲霜枝”)(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

你体会到了什么?2.赏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指生朗读,想想秋天“橙黄”和“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什么特点?【课件出示橘子橙子挂满枝头的图片】(写出了秋天丰收的特点。

)(2)再读诗句,说说从这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秋天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秋天虽然百花枯萎,但仍有秋天独有的特点景色,那沉甸甸的丰收,更是一道亮丽的美景。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1.学生自由吟诵,观看动画课文《赠刘景文》,试着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3.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生字:赠刘盖菊残君橙指导书写,注意“赠、残、橙”字的写法。

(六)课外延伸。

1.背诵《赠刘景文》。

2.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三课时(一)谈话导入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之前,老师想要和大家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不愿意?老师描述,你们来猜猜我描述的是哪首古诗: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是哪首诗啊?(课件出示题目《静夜思》)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背一下。

(学生齐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呢?(思念故乡)同学们回答得可真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李白看月亮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那么叶绍翁是怎样想起自己的故乡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咱们一起进入《夜书所见》(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介绍叶绍翁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

叶绍翁,南宋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2.自由大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3.播放《夜书所见》影视课文,让学生直观感知古诗内容。

4.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5.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课件出示: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7.思考问题,交流反馈:(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板书:秋天、梧叶、秋风)(2)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所见到的秋夜景象。

)(3)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8.指名朗读:哪位小勇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相机指导诗句的节奏划分和个别字词读音,如:“挑”读tiǎo,而不读tiāo;“促”读“cù”而不读翘舌音的ch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