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三首古诗都与秋天有关,《山行》和《赠刘景文》描绘了深秋的美丽景色,《夜书所见》则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学古诗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径、斜”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寒、径”等13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感悟诗文的情意。

3.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正因为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大自然才更加多姿多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跟季节有关的古诗。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重点正音:径jìng、斜xié)

3.观看动画课文《山行》: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4.引导交流:

(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划一划。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推测提出的问题:山行;远上;生处;寒山;斜;坐;枫林晚。)

(2)大家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它们吧。利用字典、词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同桌互相讨论。)

(3)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交流)

山行: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生处: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三)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自由读诗:现在让我们边读边想,看看诗中向我们描绘出了哪些景物?(动笔圈一圈)

2.交流:

(1)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秋;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

(2)那么,在诗人杜牧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霜叶外(板书:霜叶),还有哪些景物?(指名说: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3.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总结:“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看到白云升腾、飘浮的样子,白云好象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了。

②引导想象:继续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闭上眼睛想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③边吟诵边想象,齐读前两句。

(2)指导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②指生回答问题,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

【课件展示一组枫叶图】

你会用学过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如火的枫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④看着眼前这满山如火的枫叶,诗人忍不住赞叹道——(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此刻,如果你也与诗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指名读)

枫叶似火,层林尽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这胜于春花的枫叶,透过诗句,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⑤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这美好的秋景,这火红的枫叶,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也怀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首诗吧!(师生齐读)。

⑥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4.教师总结: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