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描写劝勉朋友,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阵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精美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中的花、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
《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是个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田。
”配合描绘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视野宏阔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1)阅读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在低年级学会了借助图画、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以上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 深厚情谊和乐观向 上的精神风貌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 语言魅力,培养对 古诗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珍惜友情,乐观 向上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热爱和传 承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三章
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课文内容: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 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音 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情境的方式,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 境和情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沟通能力。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新课学习环节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导 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朗读课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熟悉生 字词和句子的节奏
讲解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互动环节: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诗人情感
难点:培养学 生对古诗的欣
赏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四章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 过创设具体的情 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情感 共鸣
朗读教学法:通 过朗读,培养学 生的语感和语调, 加深对诗歌的理 解和记忆
讨论教学法:通 过小组讨论,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 和交流,提高课 堂参与度和学习 效果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
【语文要素】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径”,后鼻音,读“jìnɡ”。
)(2)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曲折。
生:产生,生出。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二、说教法、学法: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
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3)学习生字词,如“晓、花、风雨”等。
2. 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
(3)学习生字词,如“静、夜、思”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3)学习并运用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直观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想象联想法: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音乐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2)黑板、粉笔:用于书写生字词和讲解古诗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介绍作者。
1.出示课件,介绍《山行》的创作故事。
(板书课题)2.课件出示岳麓山图片。
“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是哪座山?——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3.杜牧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诗文中多指陈讽喻时政之作。
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配乐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教师正音:径.(jìng√jìn) 霜.(shuāng√shāng)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为什么是“寒山”?“生”“坐”“于”各是什么意思?)4.结合画面,学生讨论交流疑难字词,教师释疑。
课件出示: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发言)2.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3)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出示秋天的枫树林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枫树林边想象,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板书:枫林)(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诗人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你认为诗人赞美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呢?(点拨:注意“霜叶”的“霜”。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4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以秋天为主线安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
教案设计中,注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
通过创设情境、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借秋天的景色鼓励朋友,借秋景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读题解题1.导入: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2.学生交流。
3.揭题: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
(板书:古诗三首) 4.出示课件,讲述故事:唐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
他善于写诗,他的诗立意新奇,语言优美。
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
他就是杜牧。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长衫的杜牧正悠闲地坐在车上。
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中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诗人写下了《山行》这首诗。
5.教师板书诗题。
指名读,齐读。
6.你能根据老师刚才讲的故事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在山中行走)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对秋天的印象,创设与古诗相符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阅读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作者,引出学习内容,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教师点拨“径”和“斜”的读音。
(3)出示“径”“斜”的字卡,指名给生字组词,了解字义。
(4)引导学生识记这两个生字。
(“径”与“经”可以用形近字对比法识记;“斜”采用顺口溜的方法识记,如“余斗放歪斜”。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4《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古诗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创新教案】《山行》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
本课教学目标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
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背诵《赠刘景文》。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过程一、积累吟诵,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有关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受到文人墨客的称颂。
大家学习、积累了哪些描写四季的诗呢?2.学生交流,揭示课题。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硕果累累的秋天,感受秋的迷人风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教师相机板书:古诗三首)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读本课三首古诗,猜猜这三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秋。
3.教师追问留疑:你是从哪里看出古诗描写的季节的?并引导学生先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赠刘景文》。
三、学习《赠刘景文》1.理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诗题“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刘”。
(2)学生齐读诗题,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明确诗题的意思是“送给刘景文的诗”。
(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
2.读准古诗,读好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教师随机正音:“残”是平舌音、前鼻音;“橙”是翘舌音、后鼻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教师相机指导读好停顿。
3.再读古诗,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致。
(1)出示学习要求: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把相关词语圈画出来。
(2)学生交流圈画的词语,结合词语理解诗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预设1:荷尽①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
三年级上册 语文 4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背诵全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枫林景色的喜爱。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觉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这种对比手法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走进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秋天,去领略那别具一格的秋景。
(板书课题:山行)2. 了解诗人杜牧(1)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杜牧的资料。
(2)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如“径(jìng)”“斜(xiá)”。
3.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检查。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坐:因为。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2. 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教师可以结合简笔画,画出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高山,山上有几处房屋被白云缭绕,帮助学生理解。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通用10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通用10篇)写教案不能总是千篇一律,要全面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一下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鉴戒,下面作者精心准备了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内容,欢迎使用学习!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2、能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知道古诗大意。
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知道古诗大意。
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视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现、评判。
4.指导知道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1、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
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6、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换。
3、相机板书。
4、用所圈的词语知道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知道“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 教案
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教学重点)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背诵《山行》,默写《山行》。
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行》的情感。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图片激趣,谈话导入1.欣赏四季图片,感受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
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它的特点。
预设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预设2:夏天,有各种香甜的瓜果。
预设3:冬天,白雪皑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2.谈话导入:古代有很多诗人也喜欢四季景色,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古诗。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示古诗)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三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秋季)【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季节,让学生对三首古诗有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山行)Ⅱ学习《山行》,感悟喜爱与赞美1.读懂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
(读准后鼻音“行”)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题。
学生由字到词,说说诗题的意思,“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你了解诗人杜牧吗?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杜牧的助读资料。
2.读通诗文,感受韵律。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斜”读xié;“径”是后鼻音,读jìng,注意与“经”区分开;另外要注意“生”和“枫”的读音。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山行 说课稿
4 古诗三首-山行说课稿一、说教材:山行是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首古诗,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诵传的佳作。
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的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深秋枫林晚景,经过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深秋在杜牧的眼中并不萧条,反而更加生机盎然。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其中写景题材的也积累了很多,例如,《望天门山》,《小池》,《池上》,《望庐山瀑布》等等,对于古诗的背诵一般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往往忽略的较多。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寒、径”等4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深秋的美景,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难点:通过古诗意境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美丽的秋天到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爬山,欣赏秋天美丽的山景(板书山)。
穿行在山林中,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板书山行)!(二)感悟诗句今天陪我们一起去的是一位年轻的帅哥,我们可以称他为杜公子,你们知道是谁吗?(杜牧)是的,就是杜牧,杜公子,(板书杜牧)今天,杜公子陪我们去爬山,不知道杜公子有没有灵感为我们赋诗一首呢?杜公子坐着牛车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而行,这条石路蜿蜒而上,远远望去像在层峦叠翠的山上,画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线,那条线通往大山深处,大山深处云雾缭绕白云浮动,变换着各种形状飘来飘去,云的后面,有个什么东西时隐时现,大家看一看,那是什么呢?(一间茅草屋)这大山里有这样几间小屋,住着什么人呢?谁会在大山里居住呢?(砍柴的樵夫,与世无争的读书人,隐居者)住着隐居者呢!怪不得这茅草屋周围白云升腾,一不留神,这茅草屋就藏进了云朵里,不知去向了,其实这山里,云里,屋里,藏着首诗呢!看看大诗人杜公子是怎么说的吧!出示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自主研究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研究借景抒情的方法。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XXX、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XXX)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研究,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XXX,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XXX《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课《古诗三首》教案
山行【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反思时间:年月日
4.学生自读诗句。找出诗句写了荷、菊两种景物。
5.欣赏荷叶不同形态,你会想到哪首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尽已无擎雨盖)
6.欣赏菊花的美,对应的诗句是:菊残犹有傲霜枝。
7.欣赏橙黄橘绿图(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
8.反复诵读,体会意境。读背古诗。
二、学习古诗《夜书所见》,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赠刘景文》,品味诗意。
1.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课件出示)
教师备课教案表
学年度
年级
三
学科
语文
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星期
节次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
4、古诗三首
课时
2
主备教师
参备教师
知识技能目标
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
教学难点
1.理解《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教学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
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
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山行》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课文写了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雨
本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听听,秋的
声音
课文通过描绘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音,展现了秋天景象的美好,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
默写《山行》。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4.《古诗三首》…………………………………………………………………… 2~3课时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3课时
6.《秋天的雨》…………………………………………………………………… 2~3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借景抒情。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导学生思考:哪些是作者
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
些?
4.引导学生感悟写
法。
5.读、背古诗。
5.读背古诗。
三、总结全文(用时:5分钟)
1.总结两首古诗的内容。
2.积累古诗。
学生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以诵读为主。
我在课堂上会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
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古诗三首》教学片段
◆揣摩诗句,领悟情感(教学重点)
师: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作品,需要我们细细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
(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句)从这两句诗中,你们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诗人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板书:看:梧叶)
师:是什么风?
生:凉凉的秋风。
师:这风是怎么吹?发出了什么声音?有什么感觉?
生:呼呼的吹过,好冷啊!
师:用哪个词来概括?
生:寒声。
师:文中说到的风声,用的是哪个词?
生:萧萧。
师:你觉得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叶发生的是什么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更冷了)谁能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师:诗人只是感觉身体寒冷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心寒。
师:为什么心寒呢?
生: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师:你从哪看出诗人不在家乡呢?
生:“客”字。
师:(学生找“客”的意思)是啊,作者一人漂流在外地,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是什么心情?
生:孤独寂寞。
(课件出示:诗句表达的意境)
师:在这样的意境中,他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赏析:教学中,老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从景入手,先让学生感受到景的萧瑟;再仔细体会这些景是如何“动客情”的,让学生将这样的景与“送寒声”和“动客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