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构成

合集下载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条件包括哪些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条件包括哪些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条件包括哪些1.合同诈骗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成。

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刑法中规定的刑事犯罪构成条件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主体、客体、主观方面以及客观方面。

不同的犯罪,在这四方面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

今天,我们具体来看看合同诈骗罪的构成条件都有哪些内容。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本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罪的诈骗行为表现为下列五种形式:(1)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这里所称的票据,主要指能作为担保凭证的金融票据,即汇票、本票和支票等。

所谓其他产权证明,包括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以及能证明动产、不动产的各种有效证明文件。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这里所说的其他方法,是指在签订、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使用的上述四种方法以外,以经济合同为手段、以骗取合同约定的由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以及其他担保财物为目的的一切手段。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和构成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和构成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和构成一、本罪的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

本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本罪既可以由个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因此,只要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合同诈骗,骗取的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就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单位或者个人的刑事责任。

立案标准的第1种情形,“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以上”,应当立案追究。

这主要是指个人实施刑法第224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的五种情形之一,诈骗他人财物累计数额达到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立案标准的第2种情形,“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究。

二、本罪的构成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2024版合同诈骗罪法条

2024版合同诈骗罪法条

2024版合同诈骗罪法条第一条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

第二条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 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欺骗手段;3. 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对方当事人财产损失。

第三条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为:1. 诈骗金额达到法定数额;2. 诈骗行为造成严重后果;3. 诈骗行为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

第四条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犯合同诈骗罪的,根据诈骗金额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1. 诈骗金额较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 诈骗金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 诈骗金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六条合同诈骗罪的从轻、减轻处罚情形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 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2. 积极退赃、赔偿损失的;3. 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第七条合同诈骗罪的数罪并罚行为人同时触犯合同诈骗罪和其他罪名的,依法实行数罪并罚。

第八条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为五年。

第九条合同诈骗罪的法律适用本法条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合同诈骗罪行为。

第十条合同诈骗罪的解释权本法条的解释权属于最高人民法院。

第十一条施行日期本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注:以上内容为模拟示例,并非真实法律条文。

工程合同诈骗怎么刑事定罪

工程合同诈骗怎么刑事定罪

工程合同诈骗怎么刑事定罪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工程合同诈骗。

简单来说,工程合同诈骗是指在建筑工程合同的签订或履行过程中,一方利用虚假的承诺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涉及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一旦构成犯罪,其刑事责任也相应严重。

在我国刑法中,工程合同诈骗可能涉及的罪名主要有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而合同诈骗罪则是在合同签订或履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

要构成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 客观上采用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3. 使被害人处于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处分了财产;4. 行为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财产。

在工程合同诈骗案件中,常见的手法包括但不限于:虚报工程造价、伪造资质证书、虚构工程进度、使用假冒伪劣材料等。

这些行为一旦被证实,根据情节的严重性,可能会被判处不同程度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工程合同纠纷都会构成诈骗罪。

如果行为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违约行为,但没有诈骗的意图,那么这可能只构成民事违约,而不涉及刑事责任。

因此,区分行为人是故意诈骗还是仅仅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无法履行合同,是判断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

在实际案件审理中,法院会根据证据的充分性和行为人的实际行为来综合判断。

如果证据确凿,证明行为人有预谋地实施了诈骗行为,那么法院将会依法作出刑事定罪的判决。

对于受害者而言,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成为工程合同诈骗的受害者,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

这包括及时报警、保存相关证据、寻求法律援助等。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加强民法典律知识的学习,以防止自己陷入诈骗的陷阱。

合同诈骗罪名词解析

合同诈骗罪名词解析

合同诈骗罪名词解析
合同诈骗是指以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
物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是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的一种犯罪行为,属
于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
一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的合同或
者其他欺诈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包括,一是使用虚假的合同或者其他欺诈手段;二是骗取公私财物;三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需
要综合考虑被告人的行为、主观意图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

从法律角度来看,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其
行为主体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的合同或者其他欺诈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犯罪分子。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明确,对于
犯罪行为的认定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将受到
法律的制裁。

从社会危害性角度来看,合同诈骗罪的犯罪行为严重侵害了他
人的财产权利,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合同诈骗行为不仅给受害
人造成经济损失,也对社会经济秩序和市场信用造成不良影响,破
坏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因此,合同诈骗罪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利益,也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严重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行为,
其构成要件明确,社会危害性较大。

对于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和打击,不仅需要依法严惩犯罪行为,也需要从立法、司法和社会各方面加
强预防和打击合同诈骗犯罪的工作。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犯罪概述合同诈骗罪是指在合同的订立、履行或解除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使得被害人订立或解除合同,从而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该罪行属于刑法中的经济犯罪,犯罪情节相对复杂,犯罪行为所涉及的金融或经济利益极为巨大。

犯罪主体犯罪的主体类型根据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可以包括个人和团体。

个人的主体类型个人的主体类型包括:•个人犯罪主体。

指个体自行犯罪的个人,不需要其他人的配合,即犯罪分子单独实施诈骗行为。

•共同犯罪主体。

指两个以上的犯罪分子共同实施诈骗行为,各自有分工和责任,其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从犯。

指为主犯实施诈骗行为提供帮助或者参与实施,但其行为不能单独构成犯罪。

团体的主体类型团体的主体类型包括:•企业单位。

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企业等法定的经济组织,以及在相应的组织范围内犯罪的组织。

•非法组织。

指不经政府批准而成立并开展活动的组织,包括恐怖组织、犯罪团伙等。

犯罪分子的特征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分子通常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经济欺诈的动机,目的是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2.善于利用虚假信息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逃避法律责任;3.操纵市场价格,破坏公平竞争机制,危害经济秩序;4.善于利用职业便利性和行业特殊性,诱骗他人签订不利的合同;5.针对老年人或青少年等弱势群体,利用其软弱性骗取财物。

犯罪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构成的,犯罪分子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合同诈骗罪犯应当按照犯罪法定原则,分别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总结针对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进行商业合作时,大家都应当保持警惕,遵守商业诚信原则,不轻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合同。

同时,国家也需要加强对合同诈骗罪的惩治力度,对犯罪分子进行严惩,以保障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及疑难点评析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及疑难点评析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及疑难点评析1.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合同诈骗罪是指以欺骗手段使他人未经考虑地对自己或他人的利益作出合同约定,以此达到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的行为,依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条规定,构成合同诈骗罪。

简单来说,就是在签订合同时,利用欺骗手段使对方未经全面考虑就作出对自己或他人不利的合同约定,达到非法占有财产的目的。

2.合同诈骗罪构成的要素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2.1 欺骗手段欺骗手段是指行为人采用编造虚假事实、隐瞒真相、假冒他人身份等手段,使对方错误地认为情况的行为。

欺骗手段必须具有诱人作出合同约定的效果,但并不要求该手段是唯一的或关键的手段。

2.2 对他人作出合同约定该要素是指行为人利用欺骗手段,使对方在未经考虑或未全面考虑的情况下,对自己或他人的利益作出合同约定,包括订立、变更或解除合同等。

2.3 非法占有财产非法占有财产是指行为人通过合同欺骗方式,实现占有他人财产的无权占有行为。

非法占有财产的情节是本罪的重要要素,也是行为人犯罪能否成功得逞的关键因素。

3.合同诈骗罪的疑难点3.1 合同约定存在合理性时能否定罪合同应当是个互利的行为,当合同约定存在合理性并使得所有的合同参与人受益时,合同间之间的自由协商仍然存在。

在合同约定存在合理性的情况下,合同诈骗罪并没有形成。

3.2 同意被骗一方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要件同意被骗一方不否认对其权益产生影响的合同约定,但是合同诈骗罪实现时,同意被骗方的意思表示并不是真实意思表示,因为该意思表示是在欺骗行为下所作出的,即是虚假的。

因此,同意被骗方并不能削弱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要件。

4.合同诈骗罪的防范措施4.1 注意合同约定的内容在签署或订立任何合同时,应认真仔细地阅读合同内容。

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明确自己与对方的权利、义务,不能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4.2 明确合同履行途径在签订合同时,要明确合同履行途径,并且确认对方具有完全的履行它所承诺的有效能力。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包括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包括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包括概述合同诈骗罪是指在未占有他人财物的情况下,以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使他人错误地以为合同标的后果和实际情况相同,勾结其订立合同,从而侵占他人的财产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一、行为要件合同诈骗罪的行为要件是指犯罪嫌疑人必须实施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使被害人以为合同标的后果和实际情况相同,勾结其订立合同,从而侵占他人的财产。

这里解析其中几个关键点:•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手段可以是通过说谎、误导、欺骗和隐瞒等方式实施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

•使被害人以为合同标的后果和实际情况相同:被害人在订立合同时必须认定了一个虚假的情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合同的订立,因此虚构的情形必须是与合同的标的物相关的,并且有实际影响力。

•完成合同或者续签合同:诈骗成功的关键是合同的签订,而不是合同的履行,履行与否并不影响构成虚假的成分。

•侵占财产: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合同订立成功之后,犯罪嫌疑人必须以保证金、定金或者各种名目的费用为由,与受害人签订还款承诺书、担保书等合同,而后侵占受害人的财产。

二、结果要件合同诈骗罪的结果要件是指犯罪嫌疑人必须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使被害人以为合同标的后果和实际情况相同,勾结其订立合同,从而侵占他人的财产。

合同诈骗罪的结果表现为犯罪嫌疑人违反约定或者订立的合同,为获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不履行或者违约。

犯罪嫌疑人必须先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使被害人相信合同标的与实际情况相同,然后再让被害人订立相关的合同,最终达到获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的目的。

三、主观要件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有故意或者直接故意的犯罪心理,即犯罪嫌疑人有实施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动机,而且明确知道自己行为的违法性以及其后果,但仍然故意实施。

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方面的要素主要体现在对其所采取的虚构或者隐瞒行为的构成与法律后果的认识。

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

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

合同欺诈的构成要件“合同欺诈”是指一方违反公平原则,采取不公正的行为,在订立合同时以蒙蔽另一方的方式达成有利条件和利益,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欺诈行为。

受害者要想获得赔偿,必须要证明另一方曾有欺诈行为。

但在法律上,证明欺诈的要求有不少限制,所以说欺诈的构成要件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段:欺诈的构成要件包括:1、欺诈者有欺诈意图,即有意隐瞒真实情况;2、存在不实陈述,可以是实质的虚假或者含义的虚假;3、被欺骗者存在信任和依靠;4、被欺骗者因欺诈而受损;5、欺诈与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三段:欺诈者有欺诈意图是欺诈构成要件之一,即在订立合同时,欺诈者有意隐瞒真实情况,以蒙蔽另一方并获取有利条件和利益。

欺诈者隐瞒真实情况,将有利条件和利益蒙蔽另一方,而令受害者陷入不知情的处境,从而受到损害。

第四段:同时,欺诈的构成要件中还要求存在不实陈述,不实陈述可以是实质的虚假或者含义的虚假。

实质虚假是指欺诈者以假账、假票据、证明性文件或者伪造的文件的方式,诱骗另一方认为某一事项就是真实的,实际上却是虚假的;而含义虚假是指欺诈者采用不当的装饰性文字,以“有条件”、“可能”、“可能性”等相对含义较软的语气,对事实和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宽大的解释,以蒙蔽另一方。

第五段:此外,被欺骗者存在信任和依靠也是欺诈的构成要件之一。

欺诈者要达成蒙蔽另一方的目的,必须让另一方信任自己,并依靠自己提供的虚假事实,以达到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只有针对另一方存在信任和依靠的情况下,欺诈者才可能达到蒙蔽另一方的目的。

第六段:此外,被欺骗者因欺诈而受损也是欺诈构成要件之一。

另一方必须因此受损,这样才能够走法律路线赔偿损失。

只有当受害者受到实际损害,欺诈者才能被追究责任。

第七段:最后,欺诈与受损之间要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衡量欺诈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欺诈者必须为另一方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另一方要想获得赔偿,必须能够证明欺诈受害者受损和欺诈者直接有关,且受损是因欺诈而产生的。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条件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条件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条件
一、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 主观方面,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采用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错误认识,与对方订立合同,致使对方受有损失的行为。

2. 客观方面,行为人的行为已经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构成合同诈骗罪的程度。

二、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条件。

1.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能够证明行为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采用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错误认识,与对方订立合同,致使对方受有损失的行为。

2. 对于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嫌疑人,有明确的身份和行为,能够确定其为主观故意犯罪。

3. 合同诈骗罪的受害人已经明确,并能够证明其受到了经济损
失。

三、合同诈骗罪的立案程序。

1. 接到报案后,公安机关应当及时立案侦查,对犯罪嫌疑人展
开调查取证工作。

2.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确保案件的
顺利侦办。

3. 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应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以上为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条件范本,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2024版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解释

2024版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解释

2024版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解释1.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签订、履行合同的方式,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

2. 构成要件:- 主观要件: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客观要件:行为人实施了签订、履行合同的行为,且该行为具有欺诈性质。

3. 欺诈行为的认定:- 行为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故意告知虚假情况,使对方当事人产生误解。

- 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无知、轻信等心理状态,实施欺诈行为。

4.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 根据合同诈骗的金额大小,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三个等级。

- 数额较大,指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数额,但未达到数额巨大标准。

- 数额巨大,指诈骗金额达到数额较大标准的一定倍数。

- 数额特别巨大,指诈骗金额达到数额巨大标准的一定倍数。

5.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诈骗金额的大小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可以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 对于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对于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6. 合同诈骗罪的量刑原则:- 根据行为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退赃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 对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 合同诈骗罪的例外情况:- 对于因合同纠纷引起的民事争议,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 对于合同双方当事人因误解、疏忽等原因导致的合同履行问题,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8. 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 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为五年,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9. 合同诈骗罪的证据要求:- 需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和实施了欺诈行为。

10. 合同诈骗罪的预防措施:- 加强合同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

- 提高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 加强合同监管,防止合同诈骗行为的发生。

注:本司法解释仅供参考,具体案件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进行判断。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异同辨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异同辨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异同辨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在法律上都属于欺诈行为,但两者在性质、构成、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需要加以区分。

一、性质异同
合同诈骗罪是指利用虚构的事实、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等手段,骗取对方签订合同、支付款项等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而合同民事欺诈则是指在合同约定或履行过程中,以虚构、隐瞒事实或误导等手段,使对方误解或者迁就不当,实现自己的利益目的,属于民事行为。

二、构成异同
合同诈骗罪要求具备以下三个构成要件:
(1)以欺骗手段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
(2)以取得合同关系为目的;
(3)损失对方财产或者其他合法权益。

而合同民事欺诈构成要件为:
(1)事实或法律关系;
(2)虚构的、隐瞒的或者虚假的信息;
(3)对方因而产生误解或者迁就不当;
(4)损害对方的利益。

可以看出,两者构成要件有所不同,合同诈骗罪的构成更加苛刻。

三、法律后果异同
合同诈骗罪是刑事案件,如果定罪,将面临刑罚的惩处;而合同民事欺诈则属于民事纠纷,对方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进行赔偿。

四、实践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合同欺诈行为的判定,需要掌握两者的共性与异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避免将民事纠纷误判为刑事罪行,或将刑事罪行归为民事纠纷。

同时,也
需要加强立法,充分考虑合同欺诈行为的性质、后果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要素包括

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要素包括

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要素包括构成合同诈骗罪的要素包括:
1. 双方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住所地、联系方式等;
2. 各方身份,明确双方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
3. 合同内容,包括履行方式、期限、违约责任等具体条款,保证合法合理;
4. 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合同法》、《刑法》等法律规定,确保合同的合法有效及法律地位;
5. 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履行义务,包括支付款项、提供服务或商品等,确保双方权利义务平衡;
6. 明确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确保合同是双方之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并能适用法律程序实施执法;
7. 其他等内容,包括合同的签署日期、签署地点、签署人等,以及可能的争议解决方式等附加条款。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异同辨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异同辨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异同辨析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都涉及到欺骗行为,但在法律上有着不同的界定和适用条件。

本文将对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进行详细的异同辨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签订、履行或变更合同,使被害人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使用虚假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对方签订合同;在合同的签订、履行或变更过程中,取得非法利益;被害人遭受重大损失。

合同诈骗罪已经构成的,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异同点1. 情节轻重不同:合同诈骗罪是刑事犯罪,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损害后果较为严重,需要由刑事司法机关进行查处;而合同民事欺诈是民事责任,主要侧重于损失的赔偿和合同的效力问题,由民事司法机关进行裁决。

2. 法律适用不同:合同诈骗罪涉及到刑法的规定,适用刑事法律程序和刑事法律责任;合同民事欺诈则涉及到合同法的规定,适用民事法律程序和民事法律责任。

3. 处罚方式不同:合同诈骗罪构成的,会受到刑事处罚,可能面临拘役、有期徒刑等刑事处罚;而合同民事欺诈构成的,则主要以民事赔偿和合同效力等方式予以处理。

四、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关系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有一定的重叠和关联性,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具体案例中,如果涉及欺骗行为同时符合刑法和合同法的构成要件,有可能既构成合同诈骗罪,又构成合同民事欺诈。

此时,对于犯罪分子既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又可以依法请求民事赔偿。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在法律定义、适用条件和法律责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和司法实践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案件的事实情况和法律适用规定,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上海最高院合同诈骗罪指导案例

上海最高院合同诈骗罪指导案例

上海最高院合同诈骗罪指导案例
2021年8月23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合同诈骗罪指导案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于合同诈骗的定性和定罪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指导。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是指利用虚假的话语或者行为,骗取他人签订、履行或者变更合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数额较大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包括:一、以虚假的话语或者行为骗取他人签订、履行或者变更合同;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通过骗取制造或者增加权利、减少或者消灭义务等手段,实现非法占有目的;三、数额较大,即骗取金额达到2000元以上。

二、合同诈骗罪的指导案例
该指导案例以真实案例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和定罪标准。

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徐某以欺诈手段骗取被害人支付了30万元定金,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严重,合同诈骗罪成立。

在量刑方面,根据犯罪情节和实际经济损失,法院对徐某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

三、合同诈骗罪的危害及对策
合同诈骗罪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一方面导致被害人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和合法权益。

为了避免被合同诈骗,建议公众在签订合同时应当谨慎,了解对方的信誉和历史业绩,同时注意核实合同中的各项条款,避免掉入诈骗陷阱。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和打击,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民财产权益,推动建设法治社会。

同时,该指导案例也提醒公众应当加强对于合同诈骗的了解和防范,提高自身风险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一、主体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要件是指实施诈骗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本罪的主体包括个人和单位。

二、主观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对方财产损失,仍然故意实施诈骗行为。

三、客观要件
1. 行为要件: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违背真实意愿签订合同。

2. 结果要件:行为人通过诈骗行为,使对方财产遭受损失,或者行为人非法占有对方财产。

四、客体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客体要件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合同制度的完整性和交易安全。

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法律制度,其完整性和交易安全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数额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要件是指行为人通过诈骗行为非法占有的财产数额
较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数额较大是指非法占有的财产数额达到一定标准。

六、情节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情节要件是指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时的情节严重性。

情节严重包括但不限于:多次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数额巨大、造成严重后果等。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客体要件、数额要件和情节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一、罪名及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事实、隐瞒真相
或者其他手段,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与其订立合同,使其受到损
失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虚假事实、隐瞒真相或其他手段,犯罪嫌疑人在订立合
同过程中使用了虚假的事实,或者故意隐瞒了真相,或者采取了其
他欺骗手段,使对方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2. 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必须使对方产生了
错误的认识,导致对方在订立合同时产生了误判,从而与其订立了
合同。

3. 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

二、责任认定。

在合同诈骗罪的责任认定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犯罪主体的行为是否构成欺骗,需要分析犯罪主体的行为是否构成了欺骗,是否存在虚假事实、隐瞒真相或其他欺骗手段。

2. 对方是否产生了错误认识,需要证明对方在订立合同时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导致了误判。

3. 犯罪主体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需要证明犯罪主体的行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

作为合同范本专家,我将根据以上构成要件为您提供合同诈骗罪的相关范本,并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同时,我也会为您解答在合同起草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以确保您的合同起草过程顺利无误。

希望我的服务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联系。

合同诈骗构成的量刑标准最新

合同诈骗构成的量刑标准最新

合同诈骗构成的量刑标准最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合同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合同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是一种以虚假合同为手段,诈骗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

由于合同诈骗的危害性较大,对于这类犯罪,我国法律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下面将详细介绍合同诈骗构成的量刑标准的最新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点: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采取虚假的手段来达到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的目的。

2.伪造或者篡改合同、票据等:以虚假的合同、票据等手段,诱骗他人签订合同。

3.背信损害他人利益: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使用虚假合同或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从而造成他人损失。

4.数额较大:虚构合同的数额达到一定标准。

五大构成要素缺一不可,齐全后定性为犯罪行为,方可处罚。

合同诈骗的刑罚我国法律对合同诈骗作出了明确的罚则。

合同诈骗犯罪的刑罚标准主要与诈骗数额、是否构成特定情形和犯罪次数有关。

下面对具体的量刑标准进行介绍。

诈骗数额在1000元以下的如果诈骗数额不大,情节较轻,一般会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以内或造成轻微财产损失的,可以判处拘役。

诈骗数额在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如果诈骗数额在1000元以上,但不超过1万元,则认定为轻度合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轻度合同诈骗罪可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可以并处罚金。

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如果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但不超过10万元,则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可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以并处罚金。

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如果诈骗数额超过10万元,则认定为特别严重的合同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特别严重的合同诈骗罪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可以并处罚金。

结语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严重危害了社会的财产安全,影响了社会的经济秩序。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既侵犯了合同他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秩序。

合同亦称契约,是指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

合同是商品交换关系化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法律制度则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则,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基本的行为模式。

因此,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合同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保证。

但近年来,一些不法之徒无视国家的法律,利用各种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表现出极大的欺骗性、贪婪性和危害性,国家工商局披露的最新资料表明,我国合同签汀的规范程度和履约率不容乐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合同的鉴证工作,严厉打击合同诈骗。

据介绍,去年各级工商行政机关对499657个企业的85973I2份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合同有429024份;到期未履行的合同有285690份;违约合同10804份;解除合同9l944份。

据了解,目前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情况仍较突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去年共查处1.4万起,涉及金额70多亿元。

利用经济合同欺诈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无合法经营资格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买卖或承揽合同,骗取定金、预付款或材料费;利用中介机构签订转包合同骗取定金或预付款;虚构建筑工程或转包建筑工程合同,骗取工程预付款;双方当事人串通利用合同将国有或集体财产转移或据为己有;本无履约能力,弄虚作假,蒙骗他人签订合同,或是约定难以完成的条款,当对方违约后向其追偿违约金。

合同诈骗,直接使他方当事人的财产减少,侵害了他方当事人的所有权,同时,合同诈骗对于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妨害,本条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明定合同诈骗罪,对打击合同诈骗活动,意义深远。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为合同诈骗罪对此应当怎样理解呢?
首先、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是什么样的合同?这是认清合同诈骗罪的关键问题。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欺诈手段”主要指以下情形: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从刑法意义上探讨,合同欺诈罪中作为手段的合同,应是从实质上进行考虑,要有经济内容,不一定采取严格的形式,任何合同诈骗罪的成立都需要借助于合同这种形式,但是并非任何利用合同的形式进行的诈骗都构成合同诈骗罪。

由于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及市场经济秩序。

我个人认为,合同诈骗中的合同应是与经济活动有关。

构成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 合同对方是从事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
第二, 符合广义上经济合同的外形特征
第三, 具有一定的经济内容,或者与一定经济活动有关。

要正确地将合同诈骗罪与其他罪区别开来,还必须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内涵看,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仅仅指经济合同,如债权合同、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土地使用转让等合同,一些不直接发生债权关系的但含有经济内容的如合伙合同、联营合同、承包合同等也包括在内;从外延看,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外延不能太宽,一些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合同不应包括在内,行政合同也不应包括在内。

另外,假借合同形式进行诈骗但完全与经济活动无关的合同不应包括在内,如行为人虚构父亲生病目的是骗取他人钱财而向他人借钱所写的借款合同。

必须明确,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并不一定需要书面形式,从合同法的意
义上来探讨这一问题。

根据《合同法》第十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口头合同是合同的一种形式,具有书面合同同等的效力。

经济活动中允许采用口头合同形式,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活动的更快开展,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从证据法的意义上来看,有人认为,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如限定为书面形式,有利于取证,也可以有效地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笔者认为,不能为了形式而牺牲对实质问题的考证,口头合同完全可以通过其他证据来证明,如果确实无证据证明经济合同的存在,但又有诈骗的行为和非法占有的目的,则可直接定普通诈骗罪。

有效合同是否是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有人认为,有效合同不应包括在内,行为人敢于以真实的身份以履行合同的内心真意去签定合同,说明其并无诈骗的目的,自然构不成合同诈骗罪。

我同意该观点,从刑法列举的几种欺诈行为看,要构成合同诈骗罪,行为人都必须以骗取对方钱财为目的与对方签定合同,其结果必然是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从民法的角度看,这种行为可能是无效合同,也可能效力待定的合同,但绝不可能是有效的合同。

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当事人签定真实合同后又进行诈骗的情形,这存在着犯意转化的问题,可以认为当事人签定合同时,并无诈骗的故意,其后才产生了非法占有的故意。

刑法上合同诈骗合同的效力应以签定合同时予以认定,合同主体真实合法、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不存在欺诈,没有损害他人利益,则可认定为有效合同,而不应在当事人产生犯罪故意时,回过头来对开始的合同的效力进行认定,否则会产生所有的经济合同都是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会使刑法处罚时间提前,也会使被认定的合同诈骗数额扩大,加重了对行为人的处罚,不利于行为人权益的保护。

二、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违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这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通行的法谚。

合同诈骗罪的违法性的评价,应从行为的客观方面,比如是否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了他人财产等方面,即从行为的外部,对行为进行评价。

但人的外部行为与主观精神并非绝对分离,行为的违法性的评价还不能脱离主观因素。

刑法上犯罪目的与犯罪故意是不同的概念,犯罪故意与犯罪目的可能具有同一性,也可能具有非同一性。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的,该主观目的包含在犯罪故意之内,与犯罪故意具有同一性,从而与客观行为具有了对应关系,在时间上、内容上具有同一性,骗取他人财产的行为与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行为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非法占有目的的形成时间并不一定就在合同签定时,也可能存在于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当然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后并未实施诈骗行为的,不能成立合同诈骗罪。

司法实践中,部分行为人有视情况能履行就履行,不能履行就不履行的心理状态,对这种情况如何认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是一个难题,本人认为,应当引入司法推定的方法,作为一种主观心理因素,如其未实施客观行为,不能作出判断,这种司法推定是一种事实推定,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有人认为能履行就履行,不能履行就不履行的心理状态是间接故意的犯罪心理,被告人对不能返还财产的后果持一种放任的态度。

笔者认为,合同诈骗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根据司法推定的方法,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进行判断,有办法履行,没有办法就不履行只能表明行为人不愿意积极履行合同,但是否具有骗取对方财产的目的还不清楚,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观心理态度没有形成,自然不存在间接故意的问题,而一旦客观表现为不能履行则表明了行为具有了骗取他人财产的直接故意。

司法实践中,刑法上的非法占有与民法上的非法占有容易搞混淆了,导致出入人罪。

刑法上的占有与民法上的占有完全不同。

民法上,占有是财产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部分权能,占有人对所有权人的物享有的事实上的支配权,是一种事实状态,不包括价值判断,一般地除了抵押、质押、担保等情形外,行为人占有他们的财产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财产,即从占有权能够引申到使用权。

刑法上的“占有”,实际上是指全面行使物的所有权,包括对物的交易、赠与、抛弃等;民法上的“占用”刑法上的“非法占有”不同。

正确区分这两种概念的区别,不会错误地将民法上的占有、占用认定为刑法上的占有,从而将合同欺诈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

一些地方,存在着利用签订合同,骗取对方的预付款,供自己经营使用或者进行其他牟利活动,当对方催促履行合同时,则以各种借口推脱,在获利后再归还对方的预付款,即所谓“借鸡生蛋”的这种情形。

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如果能够还款,除借用财物进行违法犯罪这种情形外,都是非法占用,是合同欺诈行为,如果不能够还款,则由于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构成合同诈骗。

对此,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1998年6月25日《关于审理诈骗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讨论记要》作了规定,“行为人无履约诚意,并不代表其一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行为人只想暂时‘占用’他人财物,无‘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不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12月18日《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则规定的更为详细,“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款、货物、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项无法归还的,就可认定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三、合同诈骗罪的数额
成立合同诈骗罪的条件之一是“数额较大”。

合同诈骗涉及三种数额,即受骗损失数额,实骗数额和行骗数额。

受骗损失数额指犯罪分子的诈骗行为实际造成的损失数额实骗数额即受骗者被骗而实际交付给犯罪分子的财产数额行骗数额指犯罪分子主观上预计
到的诈骗的总的数额,一般是指合同标的额。

多数情况下,受骗损失数额与实骗数额是相同的,但也存在受骗损失数额大于实骗数额的情形,如资金被骗走,工厂、无流动资金,造成了停产、破产,受骗损失数额大于受骗数额。

行骗数额一般也是大于实骗数额,由于种种原因,行为人并不能全部取得意欲行骗的全部财物。

对于以以上哪三种数额作为合同诈骗罪定罪量刑的依据,存在争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 1996 年制定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诈骗数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认定,合同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本人认为,对诈骗数额的认定应区分两种情况,在犯罪既遂的场合,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1996 年制定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犯罪未遂的情况下,还是以诈骗分子行骗的合同标的数额认定诈骗数额更为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