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关于奥数的观点
“奥数”第一大国为何难登数学高峰
“奥数”第一大国为何难登数学高峰“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众多数学家指出:应试教育消灭独立摸索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失去爱好“‘奥数’赛上的奖牌多多,并不代表确实是数学强国。
”在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来自全球的华人数学家、学者针对在国内已广遭诟病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热”,再泼冷水。
此届大会聚拢了全球700多位华人数学大师,可谓盛况空前。
记者在与数学工作者的交谈中,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担忧:人才断层,缺少领导人物,世界一流成果凤毛麟角。
“除了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冯康,我们已说不出20多年来中国在世界上有哪些‘叫得响’的成果。
”一位国内学者对记者说。
在我国,从迈进学校大门开始,每一位学生都将与数学相伴,数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课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面对升学压力,各地又兴起“奥数班”,许多中小学生经常奋战在数学“题海”中。
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中学生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是名副事实上的数学“奥赛”第一大国。
然而,有识之士却因此为我国数学研究的前途捏着一把汗。
专程与会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坦言,中国数学研究水平与世界水平“有相当的距离,专门是在前沿领域”。
而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得主丘成桐更直言“差得还专门远”。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及数学系主任刘克峰对记者说:“对此,也常有人感到不解。
但是你看看,国内那些中学时期的数学尖子,到了大学还有多少人在连续钻研数学?”一位美籍华人数学家认为,作为一个擅长数学的民族,在国际数学“奥赛”上摘金夺银因此可喜可贺,但问题是中国之因此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丰收,一个重要缘故是这些选手差不多上层层选拔,并在赛前通过严格的强化训练。
“在国外,参加‘奥赛’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如此重视,组织这么好。
”“除了‘奥赛’,现在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侧重技术性训练,培养的是应试能力,得奖确实是好学生。
”刘克峰认为,这种应试教育,多半是对同一题型反复练习,使许多原本喜爱数学的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在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中消灭了独立摸索的能力,失去了对数学的爱好。
丘成桐:我研究数学的经验(大家耐心看)
丘成桐:我研究数学的经验(大家耐心看)丘成桐:我研究数学的经验我研究数学的经验—丘成桐在台湾交通大学演讲主持人林松山致辞: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请到丘成桐院士来演讲,不是讲深奥的数学而是讲怎么去做深奥的数学,好的数学。
这讲题是"我研究数学的经验",是丘院士研究数学的经验,我们欢迎丘院士。
今天林松山叫我讲关于应用数学的问题,我想一想,讲做学问的经验也好。
因为我来台湾也差不多五年了,我想很多研究人员做研究的方法并不见得是最好,尤其是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员为什么在国外能够念的好?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所以,我想讲讲我自己的经验,或是我对数学的看法,让大家参考一下。
我想第一讲是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有热忱,最主要的就是求真的精神,是始终要培养的。
我们做学问是为了求真,无论是对自然界的了解或是从数学方面来讲,我们有不同的观念,可是真跟美就数学来讲是最重要的。
追求真跟美的热忱很重要,因为我们整个做学问的路上要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假如我们没有热忱的话,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
所以追求学问的最崇高目标,无过于真跟美,追求的目标无误,热情才不会熄减。
我们非想办法培养自己对追求学问的热忱不可。
几天我在去看我父亲的遗作,其中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余将上下而求索。
做学问的路很长很远,我们一定要看得很远,因此我们要上下去求索,要想尽办法去求真。
怎么去找真跟美,能够始终不断的坚持下去,这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如果没有热忱的话,就永远达不到做大学问的地步。
我们再举一个国外的例子,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里,我们的竞争很厉害,尤其在物理方面或其它实验科学方面的研究,真是分秒必争;有一个题目刚好出来的时候,大家晓得其他人也会做这个问题,很多postdoctor或者是facu lty 聚在一起往往工作到深夜,甚至整个晚上不睡觉。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体现的知识结构类型是()。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成。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起统帅和灵魂作用的是()。
A.智育B.体育C.劳动D.德育3.王老师认为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她对于那些考试考前几名的学生总是格外照顾。
她的这种做法忽视的是()。
A.学生的完整性B.学生的个体性C.学生的独立性D.学生的发展性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学生观的范畴?()A.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B.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C.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处D.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5.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仅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这句话隐含的学生观不包括的是()。
A.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完整性B.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C.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性D.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性6.张老师选择用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学开展课例研究,并写成课例研究报告提供给青年教师学习。
张老师的角色是()。
A.教学过程的管理者B.同舟共济的合作者C.学生成长的示范者D.校本课程的开发者7.鲁迅先生这样描写陶行知先生的教诲生涯:“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
也以为快活。
”这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陶行知是教师的表率,体现了爱岗敬业B.陶行知是值得学习的,体现了关爱学生C.鲁迅是优秀的人民教师D.鲁迅的做法体现了为人师表8.作为教师,对待右图的情况,我们应该()。
A.廉洁从教,拒绝一切礼物B.来者不拒,“拿人钱财,替人消灾”C.恰当接受学生自制的小礼物D.公平公正,收礼后也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9.某学校几年前兴办的校办产业因经营不善,产生一定债务,其还债的主体是()A.学校B.校办产业C.学校和校办产业D.校办工厂的负责人10.小明同学因多次旷课被学校处分,他对学校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教育申诉,被申诉人是()A.校长B.学校C.书记D.教育行政部门11.下列关于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表述不正确的是()。
2022高考语文备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解读及案例分析
高考 语文
考点突破(第一部分)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结束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出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1.吴文俊的数学选择。 2.吴文俊数学研究的特点。 3.吴文俊的数学思维。 4.吴文俊对数学基础教育的认识。 5.吴文俊兴趣广泛。 6.吴文俊长久的学术生命。 第二步 把握细节,分析文本对传主的描绘刻画,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涵 1.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大学时曾一度想转系。 2.两位恩师:武崇林和陈省身。让他明确专业方向和从事专业研究。 3.从事数学研究,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4.认为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
高考 语文
考点突破(第一部分)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结束
3.2017 年《考试大纲》修订后,实用类文本阅读形成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 题的命题模式。这样,试题就至少包含 9 个命题点,必然出现题目小而命题点涵盖面 广的情况。也就是说,文本每一个层次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命题点,因而把握文 本每一个层次的内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0 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 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 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 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 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 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 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高考 语文
考点突破(第一部分)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丘成桐:话语精辟,启迪心灵
42022年 6月 总期数881能说会道“遇到问题,要全力以赴地去解决它,不能在中间慢慢想一点,又在其他方面也花点功夫,这样精神不集中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好学问的。
”说这话的,就是国际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
丘教授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很关心,他精辟透彻的话语,如同人生的指南针,帮我们辨别方向指明航程,走好每一步前行的路。
成功属于踏实肯干的人在一期节目中,丘成桐说到成功与吃苦的关系这个话题,他说:“人生路上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在其他行业中摸爬滚打,都要善于解决问题,不怕困难。
数学家要追求一个好的命题,就如同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慕一样,朝思暮想。
世上的天才不多见。
我在学习中也会碰到许多困难,为了一个求解的难题,我与教授们一起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工作,是常有的事情。
经常熬夜,成千上万遍地演算与推理,对我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
当最后把问题弄明白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取得的成就与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你吃过的苦就是你人生飞翔的翅膀,它会让你飞向更加广阔的求知天空。
”在打拼的征途中,智者会把吃苦当成磨练本领的工具。
丘成桐首先告诉大家做事不要怕苦,然后用年轻人追求爱情来类比奋斗,向我们阐释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人生哲理。
最后他又把刻苦喻为飞翔的翅膀,劝诫我们要有与苦难相伴的决心和意志。
一番言浅意深的话,彰显出他是一个敢于挑战、不怕吃苦、勇于进取的人。
与人分享某个观点时,以自身的经历或亲身实践作为依据,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做事有章法则事易成在说到“人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话题时,丘成桐说:“教育是长远的事情,基本的东西没有掌握,就根本没有前途。
‘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这样的培养方法局限性很大,知识面很窄,而且他们与朋友交往的时间也很少,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我觉得,要按数学学科本身的规律与人才成长的规律来教数学、学数学。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当教师时,每周都组织约9个小时的讨论,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可能与他们的学业并不直接相关的文章,包括一些超过他们当时学业水平的高深内容。
【高中数学】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只为应试的竞赛对学生无益处
【高中数学】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只为应试的竞赛对学生无益处“任何竞赛若能引起学生兴趣,那是无可非议的。
但若仅仅只为了应试、加分,这样的竞赛对于学生而言并无益处。
”对于国内迟迟不能降温的“奥数热”,26日,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在东南大学如是感慨。
同一天,邱成彤题为《数学的神奇应用》的演讲吸引了近1000名学生。
当天,南京的室外温度接近40℃。
然而,高温并不能阻止学生们的热情。
由于人太多,演讲地址从学术演讲厅改为三层礼堂。
现场,丘成桐除了就数学学科在计算机图像和视觉、医学图像等领域的应用展开演讲外,还介绍了一些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现代工程领域的实例,例如:如何追踪面部表情、如何用金融数学进行量化交易等。
除了专业数学的内容外,邱成通还对当前国内教育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在国内,“奥数热”仍居高难退,不少家长仍然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去奥数培训班,期望孩子能够凭此获得进入优秀学府的“敲门砖”。
?对此,邱成通教授坦言:“如果任何比赛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无可争辩的。
但如果只是为了参加考试和加分,这样的比赛对学生是不利的。
”丘成桐指出,奥数只偏向数学中的很小一部分,取得奥数金奖的同学并不见得能很好地理解数学。
家长在日常教育上,应更注重引导孩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如,家长应鼓励孩子接触数学的神奇应用,了解漂亮的命题。
如果家长过早强迫孩子学习奥数,孩子只会丧失对数学的兴趣,未来发展适得其反。
据了解,邱成通不仅为东南大学的学生带来了学术报告,还被聘为东南大学的“荣誉教授”。
会上,东南大学校长张光军授予邱成彤东南大学“荣誉教授”聘书,并为他佩戴校徽。
利用数学实验提高竞赛数学的趣味性
利用数学实验提高竞赛数学的趣味性1.问题的提出竞赛数学,俗称奥数,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强项,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竞赛水平都位居世界前列,我国选在历届参赛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都有优异的表现。
但是,近年来受功利主义的驱动,“奥数”出现了泛化的趋势,连小学数学竞赛都被冠以“奥数”的头衔,出现了“全民奥数”的不正常现象,引起许多人对奥数的批判和反思。
批评者认为:奥数并不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而只是一味追求偏、难、怪的解题技巧,舍弃了数学最核心,也是最有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有人对我国获得IMO奖牌的选手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这些公认的数学尖子基本上没有在数学研究上做出突出成就的,甚至鲜有喜欢数学的”,由此认为奥数一无是处,更有甚者宣称“奥数已成公害,对学生危害堪比黄、赌、毒”。
与我国相比,国外的奥数则显得非常冷清。
比如日本,虽然奥数教育也很成功,但日本只有6%作用的中小学生有过奥数学习的经历,或者正在学习奥数。
美国也类似,中小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不多,但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则会非常投入。
这些学生由于兴趣支撑,发展后劲很大。
对于这一点,我国奥数教育家熊斌老师在谈对国内外IMO选手的对比时也感慨的说:“相对国内的IMO选手而言,国外选手尽管也有相当强的竞争意识,但在日常积累的过程中操练的成分更少一些。
而且,相对而言,他们将数学抽象思维与生活场景结合的能力更强。
”其实奥数的教育价值早已经被世界各国教育界肯定,所谓IMO奖牌获得者后来的成就普遍不大,在世界范围内根本就不成立。
之所以出现前面所述的种种弊端,主要是因为我们大多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对待奥数,教师都大多采用“超前学习知识,枯燥题海训练”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奥数甚至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烦,即使少数同学能坚持学下去,也多数是为了获得升学加分或保送的奖励。
这也正是国内的IMO获奖选手一旦升入大学就很少选择数学专业的主要原因。
丘成桐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国外奥数考得好的学生,往往能够成才,而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能成才,因为国内是机械性的学数学,不是出于兴趣。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30张)
典例2 传记阅读(高考样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①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 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 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 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 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 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 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 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 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 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②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 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 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 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 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 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 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 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 问题。”
通过潘建伟教授的话来点明量子通信研究的重大意义。 第三段介绍了量子通信研究的内容、量子通信的工作原理。
材料二来自《自然》杂志,这是一本专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刊 物,且从选文标题又可看出这则材料是以报道人物成就为中心的, 所以重在介绍科学家的能力与成就,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影响。
第一段介绍潘建伟的团队的研究情况。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增强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第二段介绍潘建伟其人以及中国政府的资金支持。 材料三是日本新闻报纸上的报道,侧重于向本国民众介绍他国成 就,从而引起本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注意。在具体分析原因时, 既要结合材料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又要考虑不同媒体的不同背景与 立场。
2023高考一轮复习人物通讯报道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一轮复习人物通讯报道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报道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种坚持:灾难接踵而至,他决不放弃诺言——谢延信替亡妻照顾多难的家32年1973年4月16日,21岁的滑县青年谢延信与同乡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
1974年7月份,谢兰娥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40天后,因产后风离开人世。
妻子不在了,谢延信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岳母有肺气肿、胃溃疡,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连生活都难以自理。
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谢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有病我伺候,百年以后我送终!”“快起来!快起来!孩子,你的心意我们领了,有这份心我们就知足了。
我们不敢有这种想法,也不该耽误你的前程。
孩子,你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岳父母一边一个去搀女婿谢延信。
“爸!妈!我决定了!”谢延信又磕了一个头坚定地说。
给妻子办完丧事,岳父一个人去了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
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安顿下来。
那时是挣工分吃饭,他每天忙完外头忙里头,岳父有时也捎点钱来,一家人虽然困苦,但生活还算温馨平静。
然而,这种温馨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79年春天,岳父在煤矿宿舍深度中风,被工友送到医院抢救。
在与死神顽强搏斗了7天7夜后,老人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却永远地失去了站立的能力,成了瘫痪病人。
现在,家里一病、一瘫、一傻、一幼,没有一个不需要照料的。
面对苦难,谢延信没有怨言,他用肩膀扛起残破的家。
为了方便给岳父治病,在岳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在职工临时招待所找到两间9平方米的小房,开始了异地的艰难生活。
岳父每月60多元的病休工资养活不了全家4口人。
延信就一边伺候岳父,一边抽空到附近的砖窑场打零工。
老人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给岳父抠;岳父患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
怕岳父躺久了得褥疮,他定期给老人翻身,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
奥数竞赛拿奖也不是越高越好
奥数竞赛拿奖也不是越高越好奥数,光环耀眼;奥数,负担沉重。
“爱恨交加”的奥数,吸引了众多孩子投身培训大军,优秀的奥数教师也引来众多家长追捧。
复旦附中数学老师汪杰良,带教学生参加国际、全国、上海的奥数比赛200多人次,其中30多人次获一等奖,堪称“金牌”教练。
然而他却认为,奥数金牌得主与最后一名,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学好奥数,小部分取决于技能,大部分取决于性格。
如此“另类”的奥数观,其底气是独特的教育理念:数学也人文。
选才:火眼金睛当前,奥数入门正越来越低龄化,有些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参加培训。
汪老师却认为,学奥数,初中开始也不晚。
例证不少。
如复旦附中1997届的林名彦,进校前从未参加过奥数训练。
进入附中后,在汪老师指导下,第二年就获得全国奥数冬令营的女子第二名。
“过早学奥数,不少孩子会被难题吓住,而丧失兴趣”。
什么样的学生可称奥数“天才”?汪老师并不太看重数学成绩好坏,而是有与众不同的标准。
一是迅速运算能力强,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素质。
如120 分钟的考卷,这些孩子只要70、80分钟就能答好。
二要争强好胜,性格中有种逞强、不服输、抗压力的劲头,乐于应对挑战。
三要少年老成。
“天才”孩子的学识往往远超同龄人,渴望超前学习;自我定位清晰,对未来有规划和思考,并能坚持;乐于静心钻研,连续十几个小时也乐此不疲。
他认为,如果把金牌当成衡量数学才能的最重要标准,“太功利”。
汪老师的许多“金牌”学生被保送清华、北大等名校,但1998届理科班的小杜未获金牌,通过高考进入华东师大。
汪老师仍十分看好他。
果然,进大学后,小杜师从数学名家投身代数几何研究,后来居上: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评价,其硕士论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现在,小杜已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
“天才未必是最先冒出来的,拿奖也不是越高越好。
第一名与最后一名,训练的都是数学思维,只要有真收获,成绩并无太大意义。
”育才:数学“作文”一提到奥数,不少人就联想到“题海战术”。
学生向陈省身请教奥数题,陈省身拿过来一看,回答道:我不会做
学生向陈省身请教奥数题,陈省身拿过来一看,回答道:我不会做为各位推荐一套数学科普书籍——《给孩子的数学三书》,这套给《给孩子的数学三书》的作者是民国时期的数学大师刘薰宇。
刘薰宇曾经执教于春晖中学,这个春晖中学当时非常出名,因为执教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大师级人物。
比如说丰子恺、朱自清、李叔同、张孟闻,还有写《给孩子的数学三书》的数学大师刘薰宇都在这座中学执教。
春晖中学是中学中无敌的存在,而大学行列里西南联大则是无敌的存在,在集合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师资力量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当时的第一,没有高校可以与之堪比!那个时代出了许多大师,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两弹一星元勋,前五的数学家、前五的物理学家、前五的生物学家……等等,都和西南联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西南联大还出过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两位分别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杨振宁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天赋异禀的物理学天才,两人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一举封神,站在了当时最牛物理学家的行列之中!但是后来两人分道扬镳,杨振宁此后再度祭出了大杀招——规范场,一举成为了当世第一物理学家,站上了历史前五的高度!而李政道此后则寂寂无闻,那么这两位天才的后半生之路为何会差这么大呢?杨振宁评价过李政道:政道在物理上天赋很高,唯一的缺点就是数学上不太好!其实杨振宁除了是个物理学家,他在数学上也非常有天赋,所以还有个头衔是数学家,并且数学上的领悟不输于当世出名了的数学家!我们都知道,杨振宁的父亲是杨武之先生,他是一个很出名的数学家,这位杨武之先生和写《给孩子的数学四书》的刘薰宇先生是好友!数学家杨武之杨武之先生是搞数论的,所以我们看他的任职表,基本上都是厦门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对于高等数学领域,杨武之先生非常厉害!但是对于儿童基础数学教育,他并不是十分精通,这导致了杨振宁小时候虽然有数学天赋,但父亲很直面的数学教育总是不感冒。
但是后来杨振宁接触到了父亲好友刘薰宇所写的数学文章,这才开始真正的对数学有了兴趣!1983年杨振宁先生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就专门提到过这件事情!他说:“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
丘成桐少年班考试技巧
丘成桐少年班考试技巧一、丘成桐少年班考试的特点丘成桐少年班的考试那可真是很有挑战性呢。
它考查的知识面超级广,从数学的高深理论到物理的奇妙现象,从语文的优美文学到英语的实用表达,都可能涉及。
而且呀,它不仅仅是考你死记硬背的知识,更多的是考你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技巧之知识储备1. 数学方面对于数学,要把基础概念弄得透透的。
像那些函数的定义、几何图形的性质之类的,一定不能模棱两可。
多做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比如奥数题。
这些题目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的多种解法,你要都能掌握。
建立自己的错题本。
把做错的题目整理出来,分析自己错在哪里,是概念理解错误,还是计算失误,或者是解题思路不对。
2. 物理方面理解物理概念背后的原理。
比如牛顿运动定律,不能光记住公式,要知道这个定律是怎么来的,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做一些物理实验,哪怕是简单的小实验。
像用电池、导线和小灯泡做电路实验,这样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关注物理领域的前沿动态。
现在有很多关于量子物理的有趣研究成果,了解这些能让你在考试中回答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时更有思路。
3. 语文方面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从古代的论语孟子到现代的鲁迅、老舍的作品。
阅读的时候要做笔记,记录好词好句,还有自己的感悟。
提高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能力。
不仅要会背,还要能理解诗词的意境、作者的情感等。
练习作文写作。
多写不同类型的作文,比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写作的时候注意语言的表达要准确、生动。
4. 英语方面背单词是基础。
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来背单词,比如联想记忆法。
把单词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多听英语原声材料。
像英语电影、英语歌曲等。
在听的过程中模仿语音语调。
练习英语口语表达。
可以找小伙伴一起练习对话,或者自己对着镜子练习演讲。
三、考试技巧之考试心态1. 放松心态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
就把它当成是一次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告诉自己,即使考不好也没关系,还有很多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呢。
_奥数_第一大国何以难登数学高峰
科学时报/2004年/12月/22日/奥数 第一大国何以难登数学高峰刘效仁在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来自全球的700多位华人数学大师、学者针对在国内已广遭诟病的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热 ,再泼冷水。
中国虽然是 奥数第一大国 ,但学界人才断层,缺少领袖人物,世界一流成果凤毛麟角。
除了华罗庚、陈省身、陈景润、冯康,我们已说不出20多年来中国在世界上有哪些!叫得响∀的成果。
众多数学家指出:应试教育泯灭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可谓切中肯綮,发人深省。
中国是一个数学大国。
中国古代数学曾经为世界文明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中国历史上数学家更如灿烂的星斗。
所以,数学教育在中国从孩子一迈进学校的大门开始,就被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课受到高度重视,每一位学生不但与数学相伴,而且须经过缜密系统的基础训练。
这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培养孩子的数学天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因为,数学是美妙的。
闻名遐迩的数学大师陈省身曾经说过,自己一生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
天下美妙的事情不多,数学就是这样美妙的事情之一。
陈省身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从小就养成了对数学的执着和迷恋。
事实证明,这才是唯一一条成功的捷径。
与此相反, 缺少兴趣培养,是国内基础数学教育的最大失误。
在数学领域,兴趣是成功的关键。
所有在数学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源于兴趣 。
有 数学诺贝尔奖 之称的菲尔茨奖得主丘成桐如是说。
不是吗?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下,数学仅仅作为升学、排名、竞争的工具之一。
尤其是面对升学压力,各地又兴起 奥数班 ,许多中小学生时常奋战在数学 题海 中。
在国外,奥赛仅仅是一种爱好,参加与否是自由的,成果自然也与升学、排行榜无关。
可在国内,这种奥赛是经过严密组织严格挑选的。
选手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并在赛前经过严格的强化训练。
正因为有备而来,志在必得,所以,在奥赛中,我国中学生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是名副其实的数学奥赛第一大国。
遗憾的是,以竞赛夺标为最终目标的奥赛,却往往使参赛选手把奥赛当成了 敲门砖 ,不仅未能培养起更高层次的执著爱好,反而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丘成桐的数学故事
丘成桐的数学故事今天咱来唠唠丘成桐这个数学大牛的故事。
丘成桐呢,打小就不是个一般的孩子。
他对数学就像是着了魔一样。
你想啊,当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过家家的时候,他就已经沉浸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了。
据说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不是特别好,但是这可没挡住他追求数学的心。
他读书的时候那可真是拼啊。
就像一个在数学知识海洋里的探险家,不停地挖掘宝藏。
他看那些数学难题,就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一样,两眼放光。
他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
有一回啊,他碰到一个特别难搞的数学猜想。
这个猜想就像一个超级大怪兽,好多数学家都对它无可奈何。
可是丘成桐呢,他偏不信邪。
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没日没夜地研究。
草稿纸用了一堆又一堆,那感觉就像是要把所有的数学符号都召唤出来和这个大怪兽作战。
终于啊,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他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找到了大怪兽的命门一样,把这个猜想给拿下了。
这一下可不得了,整个数学界都轰动了。
他就像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在数学的天空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而且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年轻人对数学的热爱。
他就像一个老船长,带着一帮年轻的水手们在数学的大海里航行。
他会给年轻人分享他的经验,告诉他们哪里有暗礁,哪里有宝藏。
他到处讲学、开讲座,就盼着能有更多的人能像他一样爱上数学这个神奇的东西。
丘成桐在数学界的地位那可就像武林盟主一样。
大家都特别尊敬他,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数学家,提到他都竖起大拇指。
他的故事就像一个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爱数学的人勇往直前,去探索那些未知的数学奥秘呢。
“简要分析”题的答题程序
“简要分析”题的答题程序明确答题区间,找准对应语段既然要求“结合材料”,那么与题目相关的材料所处的对应语段就需要高度关注,尤其不要忽视“相关链接”中的信息。
例1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6年全国卷Ⅱ)通过阅读文本,我们可以迅速判断本问对应的区间为第四段――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
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
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分析吴文俊对我国数学基础教育的心得主要是关于奥数竞赛方面,与自我陶醉的观点不同,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又有自己的表述。
尤其要注意丘成桐表述中的三个“应”字,这实际上就是要答的三点。
示例①奥数应建立在兴趣之上,属于研究性、高层次学习;②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和功利化,不利于系统学习数学;③数学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分清逻辑层次,厘清作案要点找准相应的语段,确定答题区间后,就需要对语段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和筛选了,这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分出要点。
例2 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卷Ⅲ)分析题目中的“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实际上来自于“相关链接”中的语句。
首先,找出对应的答题区间:第二段――①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②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丘成桐:多思考比会考试更重要
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学生的科研热情,许多获奖者后来都 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据统计,“西屋科技奖”得主中有5 位后来成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27人当选为
美国科学院院士。年轻人是未来中国科技的主力军,可 如果中学不能为我们输送很好的苗子,那就培养不出人 才。因此,激发中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比考试更迫切也更重要。一个学生一开始就能在思想上 创新,他的思维就会宏大起来。就算今后他不做科学家, 在其他方面也会有所成就。不管是名校数学,在思维上没 有创新。我希望中学生能花点时间去思考,尝试研究一 些对社会有意义的数学课题,不仅仅是为了进入北
大、清华或国外名校而整天做“奥数”题。平时,我们 对学生没有约束,让他们自由发挥,希望他们能用天马 行空般的思维来学习和研究数学。思维的创新,越
早培养越好。国际上很早就提倡尽可能早地培养学生的 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设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比如 在美国,面向高中生科研成果的“西屋科技奖”,
公司,都喜欢这样的人才。(丘成桐 作者为国际著名数 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名誉主任,记 者江南整理)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拓展训练公司 /
12月18日,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宣布,新设立的 “泰康中学生数学奖”启动。这个奖项不同于传统的数 学竞赛,它的评奖标准注重创新与实践,鼓励
团队精神。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新的奖项,鼓励年轻人多 思考,而不单是会考试。在中国,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力 量很强大,它是公平的竞赛;但是,如果把很多精
力都放在考试上,很难成为好的科学家。比如说,“奥 数”竞赛本身并没有坏处,但我们许多拿了“奥数”金 牌的学生,最后成就普遍不如国外的学生,原因就
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说: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
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说: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
李江涛
【期刊名称】《科学之友》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曾是一个不知令多少学生和家长兴奋不已的比赛.只要能在"奥数"全国比赛中取得名次,就可以免试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学府深造.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应清华大学邀请来京访问时表示:"奥数"培养不出大数学家,他不赞成中国以"奥数"的形式培养学生.
【总页数】1页(P33)
【作者】李江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数学之美让他摘得菲尔兹大奖桂冠--访世界著名数学家、美籍华人丘成桐 [J], 陈淑玉
2.华人数学家陈省身与丘成桐比较谈 [J], 张莉
3.丘成桐华人数学家的强国梦 [J], 叶辉
4.中国第一位“菲尔兹奖”获得者-记华人数学家丘成桐 [J], 邵红能;
5.奥数能否培养出一流数学家? [J], 李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成桐:把精力放奥数上很荒谬
2011年11月11日11:15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丘成桐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丘成桐:把精力放奥数上很荒谬(图片来源:光明日报)丘成桐(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吴正宪(北京市教科院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室主任)
似乎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奥数班”的星星之火开始点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二十年后的今天,如果你问一个学龄儿童,他们十之八九接触过奥数或正在“奥数班”苦读。
这其中,诚然有热爱数学的孩子,但大多数却只是为了升学的“权宜之计”。
“全民奥数”有没有必要?讨论与反思一直持续,奥数却越发成为一道解不开的“魔咒”。
有人说,“奥数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也有人说,“奥数是数学杂技、数学八股”。
奥数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扼杀它,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
记者:数学是不少学科的基础,学好数学的关键是什么?
丘成桐:我们国家研究数学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没有哪个人是因为偶尔的灵光一现就成为数学家的。
如果没有走过前人的路,没有坚实的基础,不可能成为数学家。
我认为学好数学应重视基础,但并不是说否认创新,否认考试。
考试是很重要的,不考试不能自知。
我在中学时也考年考,但是题目很基础,不是挖空心思难倒学生的。
很多学者成才都是从中学开始的,老师要懂得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
我们在清华大学举办以陈省身等四个数学家命名的数学讲座目的就在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由于他们的影响力,我邀请到很多国际知名的数学家,他们愿意来到清华,以延续大师之风。
学生们也因此晓得真正的前沿学者在做什么,他们怎么做事。
我想,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吴正宪:学好数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护好奇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
其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观察、猜测、尝试、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
以学医来说,奥数就像疑难杂症,如果不扎实打好基础,只攻疑难杂症,到最后可能连普通的感冒都不会治
记者:奥数到底是什么,它是否等同于数学?学好奥数又意味着什么?
丘成桐:据我看来,奥数不少题目很刁钻,作为爱好偶一为之是可以的。
如果作为主业精心揣摩,甚至为了应付升学,,则是很荒谬的事。
打个比方,以学医来说,奥数就像疑难杂症,如果不扎实打好基础,只攻疑难杂症,到最后可能连普通的感冒都不会治。
这能说是合格的医生吗?这样子学,学懂了无异于没学懂。
吴正宪:“奥数”是什么?一两句话很难说清,大概在学生家长的心中“奥数”就是要学习比日常数学课堂中要难得多的数学题。
它似乎源于数学教材,又远远高于教材,它是作为数学学习中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
“奥数”所涉及的内容广泛、难度大,小学生做的“奥数题”甚至大人们都很费解。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都需要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意义进行分析、归纳,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然后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
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它可以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适度的引进“奥数”学习,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更有兴趣地探索数学奥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奥数”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东西,它的附加值太沉重了。
中国高中生考入哈佛,学其他科目都很容易,学数学偏偏最难。
为什么?因为我们数学课的基础没有打好
记者:翻开小学生的奥数题,不少问题会在中学、大学才学到,让小学生做超乎他们年龄的题,这种攻坚克难的方式是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丘成桐:对于数学,不少人有误区。
不是说越难就越好。
很多人认为我们的中学生出了国,学数学一定轻轻松松,因为我们学得“难”,基础就一定好。
但是,结果其实恰恰相反,根据我的观察,中国高中生考入哈佛,学其他科目都很容易,学数学偏偏最难。
为什么?因为我们数学课的基础没有打好。
比如微积分,对数学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美国中学的必开课,我们很多中学都不开,反而把大量时间花在攻坚克难上,这是很大的损失。
吴正宪: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人们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产生创新的意向和行动。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适度的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不顾学生的实际,“揠苗助长”、“填鸭式”、“满堂灌”的机械训练,这样的“奥数”培训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滋长厌学情绪。
学习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循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卷入“奥数”,一定要因人而异!
记者:奥数在很多国家是超常儿童的培训之一,而在中国,奥数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对升学有用。
在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中,家长、学生别无选择。
但如果抛开制度层面的问题,“全民奥数”有没有必要?“畸热”的奥数该如何回归理性?
丘成桐:“全民奥数”没有必要。
很多人说奥数能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
但是创新能力要培养,基本训练也要做好。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他是两届数学奥赛金牌得主,且是满分。
进入MIT(麻省理工大学)后,他从心里觉得自己在数学方面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担心打击他的自信心,于是告诉他的导师,在测试时尽量出简单一些的题目给他,但是他依然考不好。
当然,他后来学得不错,但那也是在经过大量的补基础课以后。
吴正宪:“全民奥数”没有必要!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卷入“奥数”,一定要因人而异!
我们应当以平常之心,理性地看待“奥数”,保护好孩子们的成长生态。
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在一次演讲中严厉批评了泛滥成灾的中小学奥数学习,他认为小学生学习奥数违背了教育规律,加重了大部分孩子的负担,
甚至使他们对学习没有了兴趣。
他认为,奥数本来定位在一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高中生。
可是目前一些大城
,而市,几乎全部小学生都在进行奥数训练和竞赛,很大程度上这是技巧的灌输
不是智慧的启迪。
我认为小学阶段,选择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