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徽州文化的三种文化空间

合集下载

徽州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

徽州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

93建筑装潢古徽州是指今天的皖南黄山一带,涵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等六邑。

历史上的徽州从南宋到明初,社会经济文化逐渐繁荣,皖南一带读书风气日盛,名臣学士辈出,“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情况并不罕见。

到明代中叶,徽商崛起,徽州成为全国经商人数最多、最活跃的地方。

明嘉靖以后,徽人中多有徽州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内涵文/段泽民徽州的牌坊、古民居、祠堂建筑闻名遐迩,被誉为徽州古建筑艺术“三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

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影响深远。

“以商入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达到官商一体者。

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便会大兴土木,树牌坊、修民宅、建祠堂,以壮大其宗派势力。

徽商中有热衷于开学堂,兴书院、重教育的,也就造就了礼仪之风。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徽州古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独具民族特色,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徽派建筑艺术。

一、牌坊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其历史源远流长。

牌坊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存在了,《诗经·陈风·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到了唐代,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坊门,以便通行,老百姓称之为牌坊。

牌坊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文化符号,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

当然,也有用来标明地名的。

现存的徽州古牌坊多建于宫苑、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

从建筑材质分有石头牌坊、木质牌坊和砖质牌坊。

从形制分有两柱单间坊、四柱三间坊和八柱方形坊,也有构造简朴、低小的双孝节坊,还有集里坊、门坊和功名坊三位一体的贞白里坊等等。

从内容分则有标志坊,门坊、里坊之类,有功名坊、功德坊,有节烈坊。

另外还有义字坊、百寿坊、墓道坊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位于歙县城内解放街和打箍井街十字路口上的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94建筑装潢立,高大宏伟,是举世无双的杰作。

徽州建筑文化

徽州建筑文化

1:徽州建筑外观的显性特征: 徽州建筑多朝向东南,以利于纳阳采光,但无固定模式,主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变通,以天井、马头墙、斗拱、三雕等部件构成有机统一的外部造型。

徽州马头墙高低错落,起伏跌宕,有“五岳朝天”之称,墙顶线条流畅,手法简练,形式多样,韵律感很强,与周边环境、天际线等和谐相融。

粉墙黛瓦,黑白素雅,是徽州建筑的主色调,大面积的白色粉墙可以充分反射阳光,底层无窗、楼上小窗以增强安全感,宽街窄巷、明暗对比,有良好的光影效果,“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程庭《春帆记程》)。

坚实而装饰华美的对外门楼,又是身分和文化的象征.2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的功能:徽州建筑平面结构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巧妙经营,与厅堂、房廊结合可拓展室内实用空间,构成合院,多个天井相连则可组成多进建筑群。

天井功能众多,可提供通风、采光、纳阳、室内劳作、休闲等等功用,内天井还可以创造一个室内明亮的庭院,成为家庭生活的美化中心,充分体现空间处理的智慧。

这种庭院式内天井使徽州传统民居表现了更为生动的光线效果,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有利于感受外部天象变化,自然光的清晰感有助于展示室内装修的细部和家具陈设,天井中布置盆景、片石假山、太平池(缸)则为居室增加了景致、生机与美感3 :徽州建筑的文化蕴涵其四,文化审美特征徽州建筑文化内涵丰富,有儒雅风度。

徽州建筑品类繁多、型态各异,如民居、宗祠、牌坊、寺塔、碑亭、园林等,尽得风流,却体现了徽人共同的人文氛围、生活理念和心理渴求,温柔敦厚、古朴雅致。

徽人聚族而居,尊崇孔孟之道,笃信程朱理学,彰显儒雅伦理之风。

其祠堂体现辈份长幼,牌坊旌表忠孝节义,住宅讲究四水归堂,这些建筑物造型各异,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血脉相连,无不整合于有序的儒雅特色的系统中。

其祠堂反映崇宗敬祖、和睦团结、光宗耀祖的观念,如歙县呈坎村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罗东舒祠,后进宝纶阁中珍藏着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宗族的诰命、诏书,目的是使“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明罗应鹤《东舒公祠堂记》)。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诞生于安徽省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深厚独特。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探讨其主要特点和价值。

一、地域特色1.地理环境徽州地区地处黄山山脉下游,是安徽南部的重要地理位置。

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壮观,这种山谷之间相对透明的地理特征,就演化成了徽州人喜欢用半透明的白月光和一系列浅色调相结合的建筑。

2.坊巷构成徽州古城的布局是一种独特的坊巷格局。

每个坊巷都是一个由明堂(或文庙)为核心组建的“街坊”,坊巷之间通衢有序,相对独立,起到了组织社会、组织人们生活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每个坊巷不仅有自己的文庙,而且每个坊巷都有自己的明堂。

3.民居建筑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立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小巧玲珑,色泽明亮,造型独特,融汇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二、历史价值1.历史意义徽州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众所周知,徽州曾是中原和皖南两大文化的交汇处,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都曾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里不仅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如长曲瓶、磨莲花碗、徽派漆器、徽州牌坊等。

2.文化价值徽州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徽州的建筑、书法、绘画、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来看,徽州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旅游价值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徽州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如徽州古城、黟县宏村、西递等,这里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景,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都为这里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非常明显,它代表了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徽州文化的价值

徽州文化的价值

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存
在着一种必然联系。如 “水土不服” 与“一方
水土养一方人” 、“苏
杭出美女”。因此才出 现了中国古代的风水学
说。
中国风水学主要是配合建筑和住宅,为建筑住宅服务的。
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地气场,即对人的 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山清水秀、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 “骨“,有水便能“活” 。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几乎所有风水 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
徽商,“执中国商界之牛耳”,以其数百年的经营活动, 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并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创造了内涵 丰富独特的徽州文化。当徽商成为历史,徽州文化却一直留
存到今天……
人文徽州· 风水与养生
地球上最神秘最美的地方皆是存在于地球北纬30°的范围之内
喜马拉雅山
埃及金字塔
美国作家詹姆士· 伯斯:《神秘的北纬30度》
千古迷窟
比萨斜塔
雅鲁藏布大峡谷
风水是调节人和 周围环境的气场,使 之达到祥和协调的一 种方术。现代科学已 经接纳了风水的观念, 认为风水的终极目标 就是”藏风聚气“— —使人身心康泰的最 佳生态生理环境。
历史上的徽州素有崇尚风水的习俗
曾被朱熹称为“徽州第一村” 的呈坎,则是按照“易经”里的 “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 一”学说布局的,依山傍水,形成 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宛如一幅玄妙 的八卦图。现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 文物21处,被誉为 “国宝之乡” 。
富可敌国,家产号称占据清朝半壁江山 ——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八千万两白银,胡雪岩四千万两白银。
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得到慈禧太后钦赐匾额、黄马褂,二品红顶戴
他的经商理念归纳 为“徽商四德”,就是 货真、价实、热诚、守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

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

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

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体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

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

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徽州历史沿革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

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

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

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广告山河图志全网公测,速抽VIP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

徽文化介绍

徽文化介绍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 的古建筑流派之一,徽派建筑是一种极 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在其形成过程 中,受到神奇秀丽的黄山、白岳和新安 江、太平湖的山山水水之间所独具的地 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鲜明 的地域性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 结构诸多方面自成一格。
西递——桃花源里人家 古村落: 宏村——中国画里乡村 古建三绝: 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 砖雕、石雕、木雕
徽文化在世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三大显文化中, 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共同牵引着中国地域 文化的前行。徽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新安理学
徽派建筑
徽商 徽剧 徽菜 徽州茶道 徽州方言
新安医学
新安画派 新派版画 徽派版画 徽派篆刻
徽州教育
徽菜简介
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 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 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 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 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 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 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水、香菇盒等。一九四 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 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 皆是。
徽州文化教育
明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徽州府进士人数名列 全国第二 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 54所 清康熙年间统计,徽州六县设 社学462所 《四库全书》收编徽人著作197 种
黄山两日研学课程
第一天 ◆指定地点出发,开启愉快研学之旅 (时间:07:00—10:30) 带着课本游徽州,车辆行驶过程中,了解徽州的历史变迁,徽文化的基本概念等。 ◆到达省级研学基地:华景研学黄山基地 (时间:10:00—11:15) ◆内务整理,营地进驻 (时间:10:00—11:00) 熟悉住宿环境,按照已经安排好的床铺入住学生营地,按照辅导员的要求,自己动手整理被褥, 打扫床铺,锻炼孩子的动手实践和自理自立能力。 ◆午餐、午休 (时间:11:00—13:30) 辅导员讲解自己学员每天的行程,讲述入住营地的注意事项和各项规定。 ◆生态之旅:黄山芙蓉谷生态保护区 (时间:13:30—15:30) 实际考察黄山芙蓉谷基地,群峰嵯峨,原始森林茂密,生态多样性保护极好,让同学们寄情山 水之余,可以学习基本的生态知识,提升生态保护的意识。基地内,各类型的生态表演也让同 学们兴趣盎然,了解各种少数民族的风俗表演。 ◆民俗体验:轩辕车会 (时间:15:30—17:00) 学习古徽州的传统民俗——轩辕车会,祭奠轩辕黄帝,通过课堂是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 生学习诸如①"平滚车"、②"夹篱笆阵"、③"飘反车"④、"发绕车"⑤、"拍绕车"⑥、"螺旋车"等 表演,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 ◆晚餐 (时间:17:00—18:00) ◆特色活动——联欢晚会 (时间:18:00—20:00) 晚上提供晚会场地,同学们欢快的跳舞、唱歌、游戏;更有少数民俗演员参与其中,让学生惊 喜连连。 ◆就寝 (时间:19:30—21:00) 洗漱、洗涤自己的贴身衣物等。洗漱后,与伙伴们一起酣然入睡。可别忘了写下你的一天研学 旅行的日记哦!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无声视频
1891-1962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也是微云, 也是微云过后月光明。 只不见去年得游伴, 也没有当日的心情。
不愿勾起相思, 不敢出门看月。 偏偏月进窗来, 害我相思一夜。
• • • • • •
新安理学 新安医学 新安画派 徽派版画 徽派篆刻 徽州教育
• • • • • •
徽州古民居
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 模、南屏、呈坎、昌溪等。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 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采用徽派三雕,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 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
粉墙黛瓦
在空间结构 和利用上,造型 丰富,讲究韵律 美,以马头墙、 小青瓦最有特色; 在建筑雕刻艺术 的综合运用上, 融石雕、木雕、 砖雕为一体,显 得富丽堂皇。
徽派建筑还包括桥、亭、廊、塔、照 壁等单体形态
呈 坎 环 秀 桥
位于江村村口
唐 模 水 口
水口是指一方水之总出口处。在崇尚以风水理论指导村落选址的布局、
枕高岗面流水的古徽州地区,水口的设计很自然地就成为古村落营建中的 重要的一环。
呈坎宝纶阁
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亦称“影壁”或“屏风墙”。
长空独有天边月,
为我勾留伴晓寒。
民居、祠堂、牌坊
徽派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风格
—— 青砖小瓦马头墙, 灌 木回廊绣阁藏。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 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 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 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 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 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 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 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 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 “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 视和叹服。

黄山市博物馆:深入了解徽州文化

黄山市博物馆:深入了解徽州文化

黄山市博物馆:深入了解徽州文化黄山市博物馆是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一座重要文化场所,它不仅是黄山市的文化标志,也是了解徽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对于喜爱历史文化的人们来说,黄山市博物馆绝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瑰宝之一。

而作为徽州文化的代表,黄山市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展示和研究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徽州文化的平台。

黄山市博物馆的馆藏丰富多样,涵盖了徽州地区的历史、艺术、手工艺以及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徽派建筑、徽派家具以及徽派绘画等,这些都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黄山市博物馆的展览区,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精美的徽派建筑模型,这些模型都是按照古代徽州建筑风格制作而成的。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它注重对天地人和谐的体现,建筑结构严谨而坚固,同时又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通过这些徽派建筑模型的展示,观众可以亲身感受到徽州建筑的魅力,并更好地理解徽州文化对建筑的独特贡献。

除了建筑模型,黄山市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徽派家具。

这些家具既展示了徽派工匠的精湛技艺,同时又展示了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

徽派家具以其精巧的雕刻和讲究的选材而闻名,它们常常被用于徽派富商大贾的豪宅之中,成为徽州文化的象征。

在黄山市博物馆的家具展区,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徽派家具,从宏伟的床榻到精致的餐桌,都展现了徽派家具的独特魅力。

此外,黄山市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珍贵的徽派绘画作品。

徽派绘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而受到广泛赞赏。

徽派绘画注重写意,强调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追求雅致和平和的艺术境界。

在博物馆的绘画展区,观众可以欣赏到徽派绘画的瑰丽之美,领略到徽州文化对绘画艺术的独特贡献。

除了展览区的馆藏展示,黄山市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向公众普及徽州文化的知识和魅力。

其中包括讲座、演讲、研讨会以及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旨在推广徽州文化,并吸引更多的人们了解和重视徽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徽州文化题目答案

徽州文化题目答案

徽州文化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B、区域性、独特性C、区域性、普遍性D、独特性、普遍性正确答案:C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A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B、东南邹鲁C、岭海名邦D、文献名邦正确答案:B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B、抚州C、歙州D、青州正确答案:C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B、隆庆C、泰昌D、天启正确答案:A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基于徽州古建筑核心文化元素审美内涵分析

基于徽州古建筑核心文化元素审美内涵分析

基于徽州古建筑核心文化元素审美内涵分析徽州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首先,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一是“平面布局”,即建筑平面的布置。

徽州古建筑平面布局注重对称、均衡和区分尺度,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体现了和谐、平衡、美感。

例如,宏伟壮观的南屏廊桥、修长挺拔的宝华楼、飘逸流畅的福地楼等建筑,其平面布局都采用了精心的对称和均衡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其次,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二是“庭院景观”,即建筑庭院的布置和园林景观的打造。

徽州古建筑的庭院景观强调以人为本,以自然为依托,注重空间层次感和景色的转换,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和舒适的视觉体验。

例如,宏伟壮观的牌楼、雅致别致的偏厅、绿树成荫的庭院等建筑,其庭院景观都运用了独特的构思和精巧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园林式”布局理念。

第三,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三是“建筑构件”,包括梁柱、门窗、砖雕、木雕等建筑细节部分。

徽州古建筑的建筑构件以材质精美、工艺精湛、造型细腻、独具特色而著称。

这些建筑构件呈现出典雅、精致、凝重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工艺美学和民族文化气息。

例如,宏伟精美的吊脚楼悬挑、精雕细刻的木雕窗棂、独具匠心的石雕门额等建筑构件,都表现出徽州古建筑细致丰富的审美特征。

最后,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之四是“装饰图案”,包括各种图案、花纹、图像等文化符号和装饰图案。

这些装饰图案繁复精美、寓意深刻。

徽州古建筑的装饰图案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是可贵的文化遗产和审美珍品。

例如,神秘莫测的太极图案、喜庆团圆的福字图案、祥瑞吉祥的花果图案等,都流露出满满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总之,徽州古建筑的核心文化元素具有博大精深的审美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加强对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让其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贡献。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全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徽派民居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今天仍然充满生机,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筑群时常可见。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1]编辑本段结构门楼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研究

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研究

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关键词:民居、古徽州、室内、空间1.1徽州民居简介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

明清时期的徽州古民居,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并追求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

是我国民居中的一大瑰宝,研究徽州古民居空间结构特征对于现代室内空间布局、空间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徽州民居特点:1.2.1村落选址。

徽州民居建筑以中轴对称形式布局,坐北朝南,遵循周易风水理论,顺应山势、地貌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住宅多面相街巷,村口植以高大乔木,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以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1.2.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古民居内部的结构布局及空间秩序,受徽州人推崇的宗族制度的影响。

在宗法、礼教观念的直接影响下徽州民居是以入口、天井、前厅、两厢及走廊为基本空间元素组成的三合院式的基本空间模块。

在形式上呈现出中轴对称布局,在功能上表现出固定模式。

1.2.3建筑形象特征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1.2.4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艺术。

徽州古民居的石雕、砖雕、木雕多选山水为主的题材和民间吉祥图案的题材,具有精湛的工艺与高超的艺术境界,体现了徽州人民的艺术创作水平,同时反映了时代建筑的风格和艺术1.3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分析1.3.1室内空间构成要素分析屏山村民居内部的结构布局及空间秩序, 受徽州人推崇的宗族制度的影响。

在宗法、礼教观念的直接影响下, 由天井、厅堂、两厢、两廊组成最基本的三合院, 在形式上呈现出中轴对称布局, 在功能上表现出固定模式。

入口:入口空间是连接室外空间与室内厅堂或连廊的起始空间,虽然徽州民居在主要平面布局上相一致,但是入口空间的设置却比较多样化,有的进入大门后就有小院天井,进入二门是向明堂开放的门厅,有的在入口处设置门廊,起到室内外空间过度的作用,同时徽州古民居在入口设置上又有相通性,即大门与二门一般不正对着厅堂,以方面处于住宅安全性与私密性的需要,不希望路人一眼望穿宅内布局,另一方面是徽州人讲究风水观念,避免恶鬼入宅。

什么是徽文化

什么是徽文化

什么是徽文化?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

徽即徽州,府治在歙县,包括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婺源等六县,古曾称歙州、新安郡。

徽州文化,是徽州(古称新安郡)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底蕴深厚创造杰出。

自古新安人才辈出,徽州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有三大学问家:朱子(婺源)、戴震(休宁)、胡适(绩溪)。

有汪华、朱升、程大位、郑复光、程晋芳、陶行知、赛金花等等。

黄山山麓一条小溪---九龙瀑,一沟三状元、三丞相,是程元凤、曹文植、曹振镛,形成显赫的文化沟。

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生产力逐渐发达。

徽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

作为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东南邹鲁、礼义之邦”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已约800年之久。

90年代后,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学科。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宋元明清以来,根植于徽州本土,并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

她既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又有一定的时间界限。

就空间范围而言,徽州文化主要产生并植根于徽州本土,并在明清时期徽商和徽州士人的传播与拓展下,向外辐射,远播海内外。

概述徽州民居三雕艺术

概述徽州民居三雕艺术

概述徽州民居三雕艺术1 徽州民居概述徽派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

徽式住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一般坐南朝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住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住宅的一大特色。

2 徽州民居的雕刻艺术现存的明、清民居建筑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石雕、砖雕、木雕三种民问雕刻与建筑的巧妙融合,形成一种技艺高超、气韵生动、自成一体的建筑装饰风格,石雕、砖雕、木雕被誉为“徽州三雕”。

2.1 砖雕砖雕是在徽州盛产质地坚硬细致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工艺而形成的装饰形式。

砖雕采用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和线刻造型表现手法,它是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徽派风格建筑的门楼、门罩、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门楼、门罩是砖雕的重点装饰部位,其中的通景额枋是砖雕装饰的最精彩之处。

徽州砖雕的题材十分广泛,人物题材主要有名人铁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其它社会生活等题材,既有描绘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又有砍柴的樵夫,纺车前村姑和家禽家畜;也有游艺表演、舞龙舞狮等民间活动2.2 木雕木雕对材质没有过分要求,通常选用地产纹理清晰、质地优美、易于雕刻的木材,具体选材根据雕刻构件的大小,不同雕刻的内容和不同项目而定,常用的有杉木、银杏、樟木、柏木和红松等。

徽州木雕根据建筑物的部件结构与审美需要,采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透雕和镂空雕等雕刻造型表现手法。

木雕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上,广泛用于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柱棋、窗扇、栏杆等部位,尤其沿民居天井四周的栏板是木雕装饰浓墨重彩的地方。

徽派文化有哪些?

徽派文化有哪些?

徽派文化有哪些?(一)徽派文化包括很多内容如在建筑、工艺、人物、戏曲、民俗、科技、文学琴棋书画、农耕餐饮等方面。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下建筑方面的文化吧。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及泛徽州地区。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三绝”。

一、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

古徽州原有牌坊一千多个,现尚存有百余个,被誉为“牌坊之乡”。

典型代表:棠越牌坊群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理的概貌。

它一改以往牌坊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

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一座直冲云霄。

二、民居徽州特色古民居以天井、高墙、镂空石雕窗等为元素,在新安江至钱塘江流域一带以古时徽商的商业为纽带形成的地域环境内得以发扬。

典型代表:西递、宏村它们是皖南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它的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西递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流畅,动静相宜。

三、祠庙祠堂祠堂是古徽州宗族的象征,是一村一族中最重要最注目的大型建筑。

它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徽派建筑艺术的典范。

宗祠一般采三进七或五进七开间构造。

典型代表:呈坎罗东舒祠它被认为是现存祠堂中规模最大、设计及雕刻均出色的建筑。

其“宝纶阁”,阁楼以珍藏历代圣旨、黄榜、浩封等恩论为主。

且女入祠,开全国之先例。

现代徽州还有一绝就是合肥的“捞痴”火锅城特,它以酸汤为特色。

传统的酸汤都是采用一些作料来配制,而捞痴的酸汤鱼则以西红柿为原料自然发酵20多天,味道醇厚,鱼肉放进去味道又滑又嫩。

徽州文化漫谈

徽州文化漫谈

徽州文化漫谈开场白(略)一、什么是徽州文化?1、徽州行政区域:徽州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作为县上一级的行政区,其名称是北宋宣和三年(1121)从隋、唐以来的歙州新安郡改名而来。

作为独立的文化单元,始于秦汉。

而州治移歙则早在唐武德四年(621),统领歙、休宁、黟、绩溪、婺源、祁门六县则始于唐大历四年(769)。

元代为徽州路,明、清为徽州府。

这片区域东西约400里,南北约250里,从唐大历年间以来,一直保持到1934年婺源划江西之际。

2、徽州文化的定义:徽州文化主要是指宋、元、明、清以来植根于徽州本土,并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

就时间而言,徽州文化可以向前追溯到徽州设立之前的歙州、新安、山越等时代,向后可以适当延续到民国乃至当代。

就空间而言,徽州文化立足于徽州,辐射于徽州之外的大江南北,乃至于海外。

这就是“小徽州”与“大徽州”。

3、徽州文化的内涵:徽州文化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等特点。

有人将其概括为“商成帮、学成派、人成群(即徽州历史人物群星荟萃贡献突出)。

其内容主要包括:徽州商帮、徽州家族、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契约文书、徽派朴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戏曲、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科技、徽派建筑、徽州三雕、徽州村落、徽州消防、徽州历史人物、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文学、徽州民间工艺、徽州文房四宝、徽菜(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等。

就其载体而言,既有书本、契约文书、石刻碑文、口头语言等,又有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的民居、祠堂和牌坊等物质载体。

徽州文化最具特色的两个方面:一是商人特质: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

二是宗族特质:徽州大姓聚族而居,徽州宗族文化及乡土文化氛围,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4、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①早期江南越文化阶段从远古到春秋,苗越土著山民长期生息在这里,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巢居农耕,有以印纹陶为代表的越族文化。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之徽州民居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之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安徽文化源远流长,声名远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徽州文化,而徽州民居更是安徽文化精粹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甚至在世界民居遗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有这么三个特点。

丰富的体型轮廓,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

徽州民居外部轮廓比例和谐、尺度宜人,一般都是青瓦、白墙,给人以清新镌逸、淡雅明快的美感。

造型上着重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

马头墙俗称"封火墙",原是为防火而设。

然而在徽州由于运用广泛、组合形象丰富,形成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徽州民居外墙高大,很少装饰,一般在外墙高处开一扇小窗户,形成封闭的宅院空间,具有很好的防火、防盗的实用价值。

大门一般加以重点装饰,显得富丽华贵。

大门的外框一般用大青石精刻细雕做成门罩或门坊,紧贴在高大的素墙上,疏密相映,繁简相补,重点突出,体现了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规整的平面布局,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

徽州民居平面多作内向方形布局,面阔3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室,左右对称。

围绕扁长形的天井构成三合院基本单元。

三合院布局既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制约,也反映了宗法伦理位序的空间观念和风水"蕴藏生气"的空间观念。

徽州民居多以三合院为基本建筑单元,组合成不同类型的住宅群体。

基本单元一进一进的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二进堂、三进堂、四进堂甚至五进堂。

后进高于前进,一堂高于一堂,这样既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也反映了主人"步步高升"的精神追求。

天井具有取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的功用。

由于屋面檐口都内朝天井,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明坑,当地居民称之为"四水归堂"。

这也是徽商"聚财气"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

天井狭长,这样的天井采光效果与方正的四合院不同,它主要采自二次折射光,这种光线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由于天井狭小,风沙尘埃很少干扰到院内,因此厅堂临院很少设门。

徽州形式美

徽州形式美

在皖南的徽州,大部分地方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徽州地区黟县境内,于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

除此之外,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很多古民居建筑聚落。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黛瓦、马头墙最具特色,集中反映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域审美倾向。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

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一、色彩美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

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

徽州古民居建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质朴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来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纳福,家家户户贴对联。

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年吉利喜庆、平安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民居建筑的色彩之美,不是单一的,除了民居自身之外,还包括四周的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物服饰、民俗风情等,而这些环境因素也正是美的灵魂所在。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

虽然这种简单朴素的色调重复复重复,但却并不使人感到厌倦,反而给人以整体统一和典雅美的总体印象,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一样,渲染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域性的基本风貌。

二、形式美(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屋顶。

屋顶很讲究,连接的也很复杂,随着平面的不同,屋顶形式也会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