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重要的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她主题挖掘最深刻,人物塑造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作者通过三维视角勾勒人物,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加入感觉化的象征和隐喻,成功塑造了现代文学画廊里黄金枷锁下丧失人性的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
关键字:《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塑造;三维视角;矛盾冲突;感觉化意象
《金锁记》发表于1943年10月,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曾被著名学者夏志清誉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①用华美绚丽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故事虽是世俗男女婚恋的离与合,一支笔却能深入人性的深处,挑开那层核壳,露出人的脆弱暗淡。
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这就是张爱玲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里所指出来的,套在姜公馆二奶奶七巧脖颈上的枷锁。②
《金锁记》写的是麻油店女子曹七巧嫁给富户姜家残废的二儿子,以青春为代价分到一部分家产。自从有了这“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便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她赶走了自己曾经爱过的老三季泽,狠心地破坏自己亲生子女的婚姻幸福,自己没有办法得到的也决不让他们得到。《金锁记》仅仅三万余字,叙写了曹七巧的一生,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她是如何在金钱的腐蚀下一点一点泯灭人性变得自私、丑恶和疯狂,她的畸变让我们感到恐惧和痛心,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在初版《传奇》上,有一段张爱玲的卷首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③而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便运用其娴熟的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叙写了麻油店女子曹七巧传奇的一生。
在整篇小说中,作者没有简单纯客观地通过动作和语言来描写曹七巧,而是同时运用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加入了别人眼中的七巧以及她真实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三种视角的互相补充和修正,以及她与身边各种人物的矛盾冲突为读者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曹七巧。
一、三维视角下的曹七巧
在谈论自己的文章时,张爱玲曾道: “我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 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④在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时,张爱玲就如同她自己所讲的那样,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视角对主人公进行描写,让读者在三维视角的对照和定位中把
握了立体、完整的七巧形象。
这三重视角分别是:旁人(七巧的丫头小双、七巧大嫂、童世舫)眼中的七巧,现实中的七巧以及七巧的真实心理,三重视角下的七巧形象互相修正完善,一个困于黄金枷锁无法得到爱情也不允许儿女得到爱情而令人同情又憎恶的曹七巧便跃然纸上了。
(一)小说人物眼中的七巧
1、丫头眼中的七巧
小说一开始便由月光下姜府的两位丫头的对话引出了七巧麻油店女子的身份以及她进入姜家的前因后果。不长的一段对话,字里行间满眼的不屑和嘲讽,这不仅为小说下文中所发生的一切做了一个逻辑上的铺垫和准备,也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姜公馆丫头眼中这位二少奶奶曹七巧的形象。凤萧和小双短短的一番议论便让读者了解到了七巧在姜府的处境——即便在地位最低的丫头们眼中,七巧也是一个贪图钱财,谈吐粗俗,“低三下四”的麻油店女子,更何况姜府其他人。
2、嫂嫂口中的七巧
经过层层的铺叙后,曹七巧终于出场了。读者这时虽然对曹七巧的出身、行为及其在姜公馆里的地位有个大概的了解,但对于这个人物真实的状况和思想却依然不够了解。作者于是着意刻画了曹七巧的外貌着装及其一言一行。紧接着,叙述者巧妙地借小说里另一个人物的口对曹七巧的言行作了一番评价,这个人物便是曹七巧的亲嫂子曹大年的媳妇。在与丈夫一同探望过七巧离开姜公馆后,她对丈夫说:“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候不过要强些,嘴头子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而这也恰恰是作者对曹七巧的一番言行评价。同时读者也可以隐约探到七巧出嫁前后渐渐畸变的影子,为下文中她的挣扎、沉沦和人性的扭曲埋下了伏笔。
3、童世舫眼中的七巧
通读整篇小说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小说前篇对七巧的透视性心理描写居多,而愈到后面愈少,到了七巧为破坏长安婚事而宴请童世舫时,不但没有心理描写,而且七巧本人也成了一个脸都“看不清楚”、“小身材的老太太”。此时已不是全知视角而已经换成了第三人称人物的有限视角,开始以童世舫的眼光来观察七巧。读者似乎也随着作者对曹七巧心理描写的减少而越来越不了解她,直到“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此时的七巧令他“毛骨悚然”,读者再次借由世舫的眼睛看到的七巧已经由一个让人同情的少妇变成了一个的泯灭人性,阴毒可怖的母亲。面目上的模糊也就意味着她已经泯灭了最后一点人性。(二)客观审视下的七巧
在听完姜公馆两个丫头对七巧的谈论后,紧接着,作者转换了焦点,开始了非常客观的全景式人物描写,读者这才从听人的角度转换到了看人的角度,故事的主人公开始正式进入读者的视线。接下来,叙述者给读者描述了曹七巧的大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以及她和小叔姜季泽之间的“爱情”。在整个过程中,叙述者极少深入七巧的内心,只是让读者在一旁观看她的表演,对她产生或蔑视或厌恶或同情的心理。
作者将曹七巧彻彻底底地摆在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和思考,曹七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与小双口中的二少奶奶无二。
(三)走进曹七巧的内心
作者一方面细致描绘七巧的言语、动作,深入透视她的心理,修正读者对七巧形象的把握,以免读者只“听到”其他人物对七巧的负面评论而只见其可憎却不了解她的可怜之处;另一方面七巧的语言,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七巧与读者间的距离,激发读者对她的人生遭遇的同情。
当然,对于作者来说,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她开始深入曹七巧的内心世界,甚至与她的心灵重合,深入剖开主人公曹七巧的内心。
整篇小说中关于七巧的心理描写主要有四处:
1.怀念过去
在她的哥嫂离开后,她想起了自己出嫁前在麻油店里的生活,虽然日子清苦些比不得姜家的锦衣玉食,但至少是自由快乐的,而如今,虽然贵为姜家的二少奶奶,但年纪轻轻却要整日守着患有骨痨的丈夫,还要忍受姜家上下对她的嫌弃和排挤。
2.爱情降临
小说的下半部开始时,十年世态变迁,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已相继离世,她的苦也熬到了头,分到了家产后,搬出姜府自立门户。不久,过去曾经拒绝她的小叔子姜季泽专诚来拜访她,向她倾诉“埋藏已久”的“爱情”。这使一直渴望爱情的七巧感动不已,对于她此时的心理文中这样描写道:
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地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半辈子已经完了——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她微微抬起脸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来年了,然而人还究竟还是那个人呵!
3.识破骗局
后来,当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只是季泽骗取她金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