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

合集下载

中国人民公社的伟大倡导者

中国人民公社的伟大倡导者

中国人民公社的伟大倡导者中国人民公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探索和尝试。

在中国人民公社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位伟大的倡导者为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导师。

在中国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和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针,为中国人民公社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毛泽东强调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必须加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的发展。

为此,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公社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次,毛泽东强调了人民公社的政治作用。

他认为,人民公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重要的是是一个政治组织。

他提出了“极左”思想,鼓励人民公社干部和党员积极参与到阶级斗争中,发挥党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四清”运动的重要思想。

他认为,人民公社的发展需要清除一些不良影响和腐败现象,以保证人民公社的纯洁性和革命性。

为此,他发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批判林彪、孔老二的运动,彻底清除了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人员。

毛泽东的倡导和思想对于中国人民公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理论思想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巩固了党在农村中的领导地位,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

然而,中国人民公社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一些限制,粮食产量下降,导致后来的“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

同时,人民公社的政治运作也受到了一些不合理的干预,导致一些错误的政策和措施的出现。

然而,中国人民公社的伟大倡导者毛泽东在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了正确的领导思想和政策。

他在人民公社运动中的积极参与,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公社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次重要尝试。

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化

结束阶段
1961年,毛泽东主持 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 作条例》,在一定程度上 克服了“左”倾错误,起 了积极作用。而后进过了 多次调整阶段
人民公社的特点
• 毛泽东还总结“人民公社”的特点,“一曰大,二曰公”


•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 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 万户的人民公社。 • 所谓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 的供给制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 平均主义。

起因
(一)国际因素:中苏关系的不断变化也是导致人民公社 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中苏的友好关系逐渐瓦解, 双方开始进行激烈的竞争。

(二)国内因素:1.“大跃进”运动的作用;2.中国 国情的侧面促进;3.领导人的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未来制度理想化的追求是人民公社化 运动兴起的重要力量。4.人民群众的推动作用。
经验教训
•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国情,避免做那些超越阶段的事情。 • 第二,国家的工作开展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 其四, 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 发现了缺点、错误要及时改正。
评价
• 农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 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建国初期我国是十 分落后的农业国。国家采取通过人民公社体制优势,顺利 实现了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为今后改革开放取 得的巨大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人民公社在那个阶段的积 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但长期执行一种体制甚至僵化,那 必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经历
1958年7月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 公社”在河南诞生了。
[chá yá]
山卫星人民
以1958年公社化”运动 在极短时 间内骤然 兴起。截至9月底, 全国已基本实现人民 公社化。

人民公社运动

人民公社运动

人民公社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运动是我国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不良之风。

在人民公社运动中,许多地方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挫伤了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

人民公社制度与合作社

人民公社制度与合作社

一、中国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实践1、解放初的合作社1互助组的问题经过土地改革,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破天荒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但是,多数农户处于极其贫困的状态,首先是生产资料普遍不足,其次是单干的生产力太低,常常因此误了农时.并且,身单力薄家底穷的个体农民也难以经得起旱涝天灾.与贫下中农的艰难境况相反,一些富裕中农,靠手里的车辆、牲畜,卖套、跑运输、揽买卖,有的开始雇工、买地,争先恐后向富农阶层迈进.在此背景下,许多贫下中农在共产党干部的带领下,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逐渐摆脱了困境.但是,互助组不能克服集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矛盾.首先,互助组种植什么作物,种多大面积,种在哪个地块,都是由各户自己决定的.而各户为保障自给、倒茬轮作和防备歉收,往往在一块地里种植多种作物,土质不能完全适宜,土地也得不到合理利用.因此,增产受到限制.而且互助组内集体副业规模不大,甚至没有副业,因此,由集体劳动提高劳动效率而节省出来的劳力,也得不到充分利用.此外,由于互助组没有改变一家一户的基本经营方式,本身生产规模小、资金缺,根本不可能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农具,也无力添置较多的生产资料,仍是按老办法种地,无法实现更大幅度的增产增收.如遇较大的自然灾害,也无力抗御.只有把土地合并到一起,集体劳动,成立合作社,才有可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2初级合作社初级合作社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以个体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实行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实行统一经营;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劳动产品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用之后,按照社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及入社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多少进行分配.1953年初级合作社发展到15053个,参加的农户万户;最多时1956年1月,达到万个,参加的农户万户.后来,初级合作社大量转变为高级合作社.1956年底,全国万个农业合作社中,还有初级合作社万个,到1957年仅存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社员入股土地主要包括:①耕地;②经过户主同意入社的特殊土地如藕池、鱼塘、菜地等;③社员同意交社开垦的私有荒地.为了照顾社员种植蔬菜等生活消费品的需要,合作社划出不超过总土地量5%的土地分给社员使用.入股土地折股办法:①按照土地在平常年景可能达到的产量根据土地实际产量和土地好坏、耕作难易、位置远近等条件评定折合成标准亩数计股;②按照当年的实际产量折合为标准亩数计股;③按照查田定产的税收负担亩数计股;④按照土地自然亩数计股.入社土地中,已投入农业生产的,均可取得报酬;附属于土地的私有生产设施如水利设施亦可通过土地报酬形式得到补偿或单独补偿;交合作社开垦的社员私有荒地,两三年后可取得土地报酬.土地报酬的数量一般由合作社议定固定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农业劳动的报酬.在土地产量不稳定,难于议定土地报酬的固定数量时,则采取分成报酬的办法或其他办法.社员的其他生产资料,如役畜耕种用的马、牛、骡、驴等、大型农具犁、新式犁、马拉农具、水车、风车、抽水机等、农业运输工具车、船等、成片林木、成群的牧畜等,一般都交由合作社统一使用或经营.对入社的耕畜采用三种办法:①私有、私养、公用,即社员私有,私养,由合作社租用;②私有、公养、公用,即社员私有,由合作社统一喂养、统一使用,给畜主以适当的报酬;③共有、公养、公用,即由合作社作价收买,转为公共所有.对社员私有的大型农具和运输工具,由合作社租用或折价归社.对社员成片林木,如果园、茶园、桑园、桐山、竹林等,交合作社统一经营,但仍保留私人所有权,由合作社付给合理报酬.对社员大型非农业工具和设备,合作社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而租用的,付给所有者合理报酬.初级合作社劳动组织的基本形式是生产队.生产队之下多按生产需要再划分若干临时性生产组.有些规模很小的合作社不设生产队,只设生产组.生产队在组织上多为常年固定性的,除了劳动力相对稳定外,牲畜、农具和土地一般也常年固定.社员除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还可经营家庭副业.家庭副业生产工具、零星树木、畜禽和生活资料等归社员私有.初级合作社每年的收入实行统一分配,扣除当年生产费用外,还要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和公益金.社员消费部分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并对社员入股的土地和尚未公有化的其他生产资料付给报酬.分配次序为:①交纳农业税;②扣除生产费;③提取公积金、公益金;④支付社员土地、林木、牧畜报酬和租种土地的租金;⑤扣除前四顶支出后的剩余部分,按劳动日分配给社员.初级合作社的最高管理机关是社员大会.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规定:社员大会行使以下职权:①通过和修改合作社章程;②选举和罢免合作社主任、管理委员会委员、监察委员会主任和委员;③决定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入社的报酬、股份基金的征集、全年收入的分配;④决定生产计划和预算、各种工作定额和各种工作定额所应得的劳动日、对外签订的重要合同等;⑤审查和批准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报告;⑥通过新社员入社;⑦决定对社员的重大奖励和处分,决定开除社员;⑧决定合作社的其他重大事务.社员大会选出的管理委员会管理社务,并选出社主任负责日常工作.3高级合作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一些较早进行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运动开展比较广泛的华北、东北地区,在初级合作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少量高级合作社.1955年发展到500个,参加农户为4万户.1956年底猛增到54万个,参加农户1194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以上.在高级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合作社的规模通过合并也明显扩大,1957年全国平均每社为户.高级合作社对农民私有化的土地实行无偿转为集体所有.社员土地上附属的塘、井等水利设施,亦随土地转为集体所有.如果这些水利设施是新修的,本主还没有得到利益,由高级合作社适当偿付本主所费工本.为了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抽出一部分土地称“自留地”分给社员个人种植蔬菜,其数量根据合作社土地资源多少,按家庭人口规定,一般不能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5%.入社的大牲畜、大农具和非农业工具有偿转归集体所有.其办法是按当时当地正常价格定价,分期偿还.社员私有的成群牲畜,一般也按当地当时的正常价格作价转为集体所有.对林木的处理办法:①少量零星的树木,仍归社员私有;②幼林和苗圃偿付一定工本费后转归集体所有;③大量的成林的果树,茶树,竹林,桐树,漆树和其他经济林,根据入社后收益的大小,经营的难易和栽培工本费作价,转归集体所有;④成片的树林,根据材积分等作价,转归集体所有.高级合作社建立初期,生产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社员入社交纳的股份基金,一般由社员按耕地或劳动力分摊,不记利息,不能随意抽回.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从每年收入中抽取的公积金和公益金.此外,合作社还鼓励社员向合作社投资,按信用社存款利率付给利息.高级合作社内部建立适应生产需要的劳动组织,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通常是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有的还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和超产奖励的责任制度.为了鼓励生产队节约生产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有的还把包投资或叫“包财务”,“包成本”作为生产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实行的包工、包产、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再加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的制度,统称为“三包一奖四固定”制度.高级合作社大多设立大田生产队;有的还根据其生产经营情况设立专业性生产队,如畜牧队,林业队,副业队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用于分配的收入称为“总收入”,是生产过程完成后能够进入分配的产品部分不包括尚未收获的越冬作物,正在饲养的幼畜,肥猪和正在培育生长的苗木和树木等.总收入的分配办法是:首先扣除下一生产周期所需要的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其余部分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分配.交给国家的是税金,集体留用的是公积金、公益金,其余部分按工分分配给个人,作为社员个人的消费基金.高级合作社的公积金属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用于兴修水利,改良土壤,购置农业机械,修建生产性用房等.公益金属集体消费基金,用于合作社卫生保健事业,文化教育事业以及扶助丧失劳动能力的社员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以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吃、穿、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老者死后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高级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合作社全年收入的实物和现金在缴纳国家税金、扣除本年度消耗的生产费用、公积金和公益金以后,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社员之间分配.高级合作社的最高管理机关是社员代表大会.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选出管理委员会管理社务,选出监察委员会监察社务.并选出主任、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2、人民公社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1957年冬和1958年春,全国农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修水库、造林、抗旱中搞起了大协作.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河南省遂平等县和信阳专区出现了小社并大社热潮,有的地方办起了人民公社.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会后,全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0月底,有74万个农业合作社改组成万多个农村人民公社,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户有12000多万个,占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1958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人民公社应当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公社的管理机构,一般可以分为公社管理委员会、管理区或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1959年3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提出以相当于原来的高级社即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管理区或生产大队或生产队作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1960年11月 3日,中共中央发出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1962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又发出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指出人民公社宜于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1962年9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再一次肯定了人民公社这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人民公社既是生产组织,也是基层政权.国家每年都为每个公社下达生产任务指标,公社将指标遂层下达.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除了分得口粮之外,按照各人所得劳动工分取得劳动报酬.社员可种植少量自留地和经营少量家庭副业.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1984年底,人民公社全部被乡或镇取代.而商业性质的供销合作社,随着人民公社的取消而衰落,后来基本被个体或者私营的商业所代替.3、当代的合作社中国人大于2006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于2007年7月1日施行.为配合该法的实施,国务院于2007年5月2 8日公布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些法律法规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原则有:1成员以农民为主体;2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3入社自愿、退社自由;4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5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中共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如何建设新农村的举措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醒目地出现于报告之中.对于农村合作社建设,中国共产党酝酿已久,实际上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核心内容.二、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合作社是手段,人民公社是目的这是几十年前的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合作社是走向人民公社的过渡,人民公社是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合作社是手段,人民公社是目的.三、共产主义经济是合作经济,人民公社是手段,合作社是目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其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他提出“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性生产、从而控制全国性生产,制止资本主义生产下不可避免的经常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的痉挛现象”.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经济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自由,二是联合.自由的体现有两个,一是合作社包括合作工厂中劳动者的自由,二是地球大社会中合作社的自由.联合的体现有两个,一是合作社中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联合,二是在地球大社会的总计划指导下合作社的大联合.自由和联合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形成共产主义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人民公社化是在这一过程的某个阶段上实施的一项重大决策.人民公社是手段;共产主义经济制度是目的,其中就包括合作社.中国现在有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主要有全民所有制、基层集体所有制、合作制、私有制四种.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最重要的体现是生产资料处置权和分配权.全民所有制,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是“国营“,国家工作人员掌握生产资料处置权和分配权,反对者批评这是“政企不分”、容易滋生腐败;在“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的是厂长经理负责制,十几年后国有资产大量流入私人腰包、“国退民进”.全民所有制的这两种管理方式都存在很大问题.关键一点是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管理权的落实问题.在各种方式中,合作社中的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管理权是最实在的.按马克思的说法,合作社实现了劳动对资本的雇佣.把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交给合作起来的劳动者进行管理,这才是共产主义的办法.在这里,社会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合作社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合作社在社会的总计划指导下组织劳动者进行生产,是自由人联合的基本体现.。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和启示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和启示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和启示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旨在通过集体化农业生产和实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其教训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过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盲目性。

人民公社化运动实施过程中,由于急于取得经济成就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一些目标和指标被过度强调,忽视了实际情况和可行性,导致了重大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2.集体化运动导致了农村生产力的下降。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实行了大规模的集体化农业生产,但这往往导致了农民积极性的下降和生产效率的降低。

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都受到了限制。

3.忽视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

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忽视了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强调集体化生产和计划指令经济的方法,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经济供求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适应,最终导致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和资源浪费。

4.领导权威过于集中而缺乏监督机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由于领导权威过于集中和行政干预过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干部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出现。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公社的声誉和信任度。

基于以上教训和启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建议:1.注重实际情况和可行性。

在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际情况和可行性,避免过度追求表面指标而忽视实质问题。

2.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

在决策和规划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要加强对干部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

4.注重农村发展的多元化。

农村发展不应仅仅依赖于农业生产,应该加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5.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

人民公社的成就

人民公社的成就

人民公社的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公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赋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新的机遇,拓宽其发展渠道,改善社会整体水平,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首先,人民公社为拓宽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它推出了多种新的经济模式,如民营经济、合作社、企业家集团等,使各种社会主体的参与性和有效性得以提升,形成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

其次,人民公社为实现社会整体水平的改善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它创立了一系列便于民众参与的组织机制,引入网络与信息技术,以及容纳资源等方式,从而加强了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这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社会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使社会发展更加有效、有序,以满足民众的社会需求。

此外,人民公社还积极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它积极引进资本和技术,实施综合促进政策,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便捷、低成本的利益,开发新型产业,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人民公社所取得的成就十分显著。

它为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1 -。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指人民公社第一规模大,第二公有化程度高。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人民公社故事调查报告初中生

人民公社故事调查报告初中生

人民公社故事调查报告初中生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人民公社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本报告通过对人民公社时期的故事进行调查研究,旨在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一、调查背景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农村集体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那个时期,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故事,我们组织了一次针对初中生的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文章,了解人民公社时期的历史背景、政策制度等。

2.口述历史法:采访经历过人民公社时期的老人,记录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3.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了解初中生对人民公社时期的认知程度和看法。

4.实地考察法:组织初中生参观人民公社时期的遗址,感受历史氛围。

三、调查结果1.初中生对人民公社时期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同学仅停留在表面了解。

2.通过采访老人和实地考察,我们收集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公社时期的生活、生产情况。

3.初中生对人民公社时期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同学认为那个时期充满激情,有的同学则认为存在很多问题。

四、故事汇编以下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一些人民公社时期的故事:1.“大炼钢铁”: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钢铁生产任务,村民们纷纷将家里的铁锅、铁器捐献出来,炼制钢铁。

虽然方法简单,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

2.“吃大锅饭”:人民公社时期,村民们一起在公共食堂吃饭,虽然食物简单,但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氛围非常融洽。

3.“劳动竞赛”: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村之间经常举行劳动竞赛,大家你追我赶,争取取得好成绩。

4.“学雷锋”:在人民公社时期,学雷锋活动广泛开展,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蔚然成风。

五、结论通过对人民公社时期的故事调查,我们让初中生对那个特殊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人民公社时期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个时期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指人民公社第一规模大,第二公有化程度高。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人民公社小故事简短

人民公社小故事简短

人民公社小故事简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实行了一种叫做人民公社的农村集体化生产组织形式。

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下面就来讲讲一些人民公社的小故事。

故事一:大锅饭在人民公社时期,每个公社都有一个大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都会集体煮饭,这就是大锅饭。

每个人都要去领饭,而且每个人领到的饭量是一样的,不管你是男是女,年轻还是老年,体型大小也不管。

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吃不完,还有些人浪费食物。

所以,这种大锅饭制度被人们称为“平均主义”。

故事二:劳动力调配在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是可以调配的。

如果你在某个生产队干不好活,你就可能会被调到其他生产队去干活。

但是,这种调配并不是按照你的专业和兴趣来的,而是按照公社的需要来的。

所以,有些人可能会被调到不熟悉的领域去干活,导致了一些效率低下和浪费劳动力的问题。

故事三:生产队长的权力在人民公社时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队长,他是生产队的最高领导人,有很大的权力。

但是,有些队长滥用权力,搞一些不正当的事情。

比如说,他可能会占用公社的资源来建造自己的房子,或者私自将公社的土地卖给别人赚钱。

这就导致了一些不公平和不正当的问题。

故事四:集体化经营在人民公社时期,经营是集体化的。

也就是说,每个生产队都要按照公社的规定来种植、养殖和销售。

但是,这种集体化经营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农民的实际情况。

所以,有些农民可能会私自种植一些市场上需要的作物,比如说水果和蔬菜,然后私自销售,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

但是,这种行为被认为是“破坏集体经济”而被打压。

结语人民公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集体化的经营和管理并不是万能的,需要适应市场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人民公社运动从哪一年开始的

人民公社运动从哪一年开始的

人民公社运动从哪一年开始的
答案:1958年
相关分析:
1958年7月1日开始-1983年10月12日结束。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7月1日,到10月底,有74万个农业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农村人民公社,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户有12000多万个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到1984年底,已有99%以上的农村人民公社完成了政社分开工作。

扩展资料: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

会后,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
民公社化。

同时,交通、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都开展“全民大办”,“大跃进”运动推向高潮。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人民公社化名词进行解释、说明以及概述,通过对其定义、发展背景、目标和原则等方面的分析,深入了解人民公社化的实质意义、特点与内容,并对其影响与评价进行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人民公社化的全面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引言、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解释说明以及概述、正文章节四名称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引导读者了解本文的整体框架。

1.3 目的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人民公社化这一名词,并系统地阐述其定义、背景、目标和原则等方面。

同时,在解释说明以及概述部分,将总结人民公社化的实质意义、特点与内容,并评估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回顾并总结主要论点,并探讨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以上为“1. 引言”部分内容,请继续根据文章大纲撰写后续部分的内容。

2. 人民公社化名词解释2.1 人民公社定义:人民公社是指在中国大陆农村地区实行的一种集体化经营形式,是毛泽东时代推行的农村集体化运动的核心组织形式。

它于1958年开始建立,直到1983年才基本解散。

人民公社是由农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而来,最早试点于一些乡镇地区,并在整个国家逐渐普及和推广。

2.2 发展背景:人民公社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初期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战争遗留的经济困难和农村落后状况。

为了加强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中共中央向全国推行了农村集体化运动,其中包括创建人民公社。

这个运动意在通过大规模集体所有制来改善土地利用率、增加生产力和提高粮食产量等。

2.3 目标和原则:人民公社以打破传统封建制度为目标,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和集体化来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化的目标。

其原则包括实行农业集体所有制、合作生产、劳动互助,同时还实行了农村公共秩序和宣传教育等。

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广土地改革,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以集体经营的方式进行;其次,推行生产队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强调集体劳动和劳动互助;再次,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和农村公共事务组织,如人民公社农村管理委员会;最后,在人民公社内进行群众运动和意识形态教育活动。

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发表了陈伯达写的《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的文章,提出"把合作社办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接着第4期《红旗》杂志又发表了陈伯达写的《在毛泽东同志的旗臶下》的文章,明确引证了毛主席的指示:"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商业)、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农村人民公社成立时间1958年7月1日性质工农结合的基层合作单位特点一大二公目录1名称由来2历史介绍3特点评价4工作章程折叠编辑本段名称由来人民公社人民公社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北、河南与山东等地视察,与当地的负责人谈到‚小社‛并‚大社‛的问题。

毛泽东说道:‚看来‘人民公社’是一个好名字,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

‘人民公社’前面可以加上地名,或者加上群众喜欢的名字。

‛毛还总结‚人民公社‛的特点,‚一曰大,二曰公‛。

在山东时,当地负责人请示‚大社‛叫什么名称时,毛泽东说:‚还是叫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这些消息见报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四处响起‚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万岁!‛等的口号,而‚人民公社好‛被人民网评为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介绍1958年6月底7月初,谭震林在郑州主持召开冀、鲁、豫、陕和北京市农业协作会议,他在会议的总结中,讲到了农业合作社的变革问题。

他说:‚像遂平县卫星社已经不是农业合作社,而是共产主义公社。

‛信阳的同志回去传达后,地委根据《红旗》杂志两篇文章透露的毛主席关于办大公社的指示和谭震林谈话的精神,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认为合并后的大社,实际上已构成人民公社的雏形。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口号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口号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口号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口号及其意义
3.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正文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末,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农业集体化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我国政府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口号及其意义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口号是“一大二公”,即“大集体、公有化、公社化”。

这一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将得到提高,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通过集体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运动中存在一些过于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农村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它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运
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速度、损害农民利益等,给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中国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背景与实践

中国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背景与实践

中国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背景与实践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政治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国家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决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建立农村人民公社。

本文将探讨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背景和实践,并分析其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一、背景1. 中国农村的状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地区面临着极其困难的经济状况。

长期的战争使得农田受损严重,农业生产能力降低。

此外,农民个体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土地分配不均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2. 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必须在农村进行全面的改革。

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人民公社的实践1. 共同所有制制度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了共同所有制的制度,即将耕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等合并起来,实现集体所有制。

通过这种方式,公社得以统一农村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2. 全面集体化经营农村人民公社推行全面集体化经营,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事务上实行集体化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集体的生产力为中心,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3. 大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民公社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大量资金修建公路、水利工程、学校和医院等。

这些设施的建立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条件,也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4. 大型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农村人民公社鼓励建立各种各样的农村社会组织,如合作社、妇女组织和青年组织等。

这些组织帮助农民增强了集体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组织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三、建立农村人民公社的影响1. 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集体化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2.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人民公社的实践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通过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的支持,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提高了收入和福利待遇。

人民公社化运动受挫折的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受挫折的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受挫折的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推行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

然而,这一运动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主要原因如下:
1. 过于急功近利: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速度过快,很多地区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农村集体化的改造。

这导致了一些地方在组织和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积极性。

2. 缺乏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这导致了一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

3. 资源分配不均: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

一些公社和生产大队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而另一些地区则陷入了贫困和落后的境地。

4. 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这导致了一些政策的执行不力,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5. 自然灾害: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过程中,中国遭遇了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等。

这些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剧了农村经济的困境。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挫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农村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人民公社怀旧对联大全

人民公社怀旧对联大全

人民公社怀旧对联大全
人民公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涉及到的话题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农业、文化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与人民公社怀旧
相关的对联,以展示这一时期的特点和回忆:
1. 万众一心齐奋斗,人民公社昔日风光;百业兴旺农业强,共
同富裕社会昌。

2. 人民公社共同建,劳动光荣精神传;集体生活田园美,互助
合作幸福天。

3. 大锅饭食不尽,人人有饭吃;集体化劳动好,共同富裕心相连。

4. 集体生活乐陶陶,人民公社风景好;大包干地亩亩亮,劳动
光荣乐无边。

5. 人民公社共同建,大锅饭食满园香;集体化劳动忙碌,幸福
生活乐陶陶。

6. 人民公社大家乐,集体生活好风光;劳动竞赛争先进,共同富裕心相连。

7. 人民公社齐努力,集体生活美如画;农田变成绿宝地,幸福生活乐无边。

8. 共同富裕人人乐,人民公社美如诗;集体化劳动光荣,幸福生活乐无边。

这些对联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人民公社时期的主题,强调了集体化劳动、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的理念。

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对人民公社的怀念之情。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对联,还有更多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对联可以展示人民公社时期的怀旧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 • 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 一个 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 但这只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它 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消极影响:
• 第一, 大大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中的标准,使共 产主义理想庸俗化, 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 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 第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使得 全国农业生产总值急 剧下降,造成市场供应紧张,人 民生活困难。
• 4.政治对经济的不恰当干预也是造成公 社经济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政治目标代替经济目标。抓革命、 促生产,变成了生产围着革命转。二是 以政治激励代替经济激励解决经济问题。 三是对现实中的“经济人”问题,主要 是不断通过政治运动来解决。
改革开放,农村解散人们公 社,现在看来,可能是一个 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失误。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改革,而 不是解散。
三、公社
解散原因分析
• 第一,与人们对人民公社成立时所导 致痛苦记忆有关。人民公社的成立过 程,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泪水的过程。 这种痛苦的记忆使人们在心底增加了 对公社的厌恶感和疏离感,这也就减 少了对公社解散的阻力。 •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农民对 领袖人格的崇拜意识也随之减弱,从 而也减弱了农民对公社的献身精神和 支持动力,增加了农民的离心倾向。
• (四)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实行按劳分配,这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公 有化程度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在经济不 发达的条件下,过早地全盘否定社员保留 某些重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允许股金 分红,是不利于充分发挥广大社员的积极 性的。
• (五)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的建 立和发展,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什么样的体制最适当,需要经过亿万农民 去实践,去探索。
•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 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 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 重失误。这一失误有 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中 国农村乃至中国社会 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所造 成的灾难是巨大的, 我们有必要对人民公 社化运动不断进行科 学的反思与总结。
辩证史观—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 (一)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首先需 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农业体制应当是多 种形式并存,集体所有制农业也不应当只能有一 种形式。 • (三)在我国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农业体制中, 要充分重视社员家庭经营的地位和作用。农民 的家庭经营作为合作经营的一个层次,将要存在 一个长时期。
公社效率
低是主要诱因吗?
• 公社低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 原因是国家倾斜发展战略和政策不当所 致,而公社微观组织本身应承担的责任 则是次要的。
• 1.在国家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情况 下,公社实质变成了工业的附庸,变成了 工业的殖民地。而公社社员也就相应变成 了公社的依附者。这里体现了双重的依附、 关系:一重是农业对工业的依附;一重是 社员对公社的依附。 • 2.为了配合国家倾斜工业化的需要,国家 在农村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发展方针,其 作用就是限制了公社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的空间,从而也就限制了公社来自其它产 业的收益来源。 • 3.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导致 公社失去了通过转移剩余劳动力来增加农 民收益的有效途径。
谢 谢 观 看
• 第三, 助长了“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 殊化风,对生产瞎指 挥风,破坏了干群关系,也给群 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造成人力物力的很大 浪费,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积极影响
• 第一, 人民公社是实现“公占农利”的重要保障。 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工业 生产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 持,使得我国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的过渡。 • 第二, 公社化时期,国家对农业的政策由攫取改 为扶持,农业生产条件得 到改善,农业生产水平 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农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提 高。 • 第三, 有利于人民公社制度与农村社会的稳定。 大规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得人民生活在同一行 政管理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农村的稳定。
• 第三,由于在公社里广大农民并没有过上理想 的生活,而是仍然处于贫困的状态,这也就弱 化了人们对公社预期的看好,从而也就直接减 弱了广大农民的未来激励动力,同时也就对解 散公社有了一种期盼和认可的心理。 • 第四,中央高层观念的转变,这是导致公社 制度解散的重要条件。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制度的供给 方。从公社制度到家庭承包制,本质上都是政 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 内高层领导发展观念的变化,包括对各种问题 的重新认识和思考等,直接为公社制度的解体 提供了保证条件。当然,下层推动也是一个重 要诱因,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