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 走进巴金故居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巴金故居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龙门山街道上。
宜宾市是巴金的故乡,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基地之一。
我有幸去参观了巴金故居,感受到了巴金先生的风采和他艰辛创作的历程。
来到巴金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两层的仿古建筑,别具一格。
进入故居,我们首先来到了纪念馆。
纪念馆内展示了巴金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成果。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探索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纪念馆中,展示了巴金的手稿、照片、字画等,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他的一生。
我们还参观了巴金的书房,书房内摆放着他的书桌、书柜和文具。
巴金是一个勤奋的作家,他常常在书房里埋头苦干,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转化为文字。
书房静谧而庄重,仿佛还能听到巴金先生的思考声。
站在他的书桌前,感受到了他探索真理的坚定信念和对文学创作的追求。
巴金故居还保存了他的卧室、起居室和厨房等生活场所。
卧室内摆放着一张木质床铺和一些日常用品,比如水杯、烟斗等。
起居室里有一把椅子和一张茶几,一派温馨的家居氛围。
厨房里放着一些古早的炊具和餐具,让人们回顾起过去的年代。
巴金故居的布置简朴而又大方,每一个角落都透露出巴金在生活中的精神风貌。
参观巴金故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巴金先生艰难的创作历程和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用自己的作品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巴金故居不仅是一座纪念巴金的场所,更是一座精神的寄托和文学的圣地。
巴金的故居是一个见证他一生的地方,也是一个见证他伟大精神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巴金先生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文学的热爱。
参观巴金故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作家,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和时代。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 走进巴金故居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
走进巴金故居,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上个世纪的那个年代。
我来到这里,不
仅是为了了解巴金的生平,更是想感受一下这位伟大作家的精神气息。
巴金故居坐落在四川省雅安市的双溪村,是巴金生前居住过的地方。
进入巴金故居的
大门,就能看到一个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巴金故居”,几个大字朴实无华地展现在眼前。
一进门,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故居被绿树环绕,花草丛生,宛如一座园林。
巴金故居总面积约为5000多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
中间的庭院种满了绿蔓藤,覆盖了整个院子。
庭院的中央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见底。
据说,这口古井是巴金
生前提笔写作的灵感之源。
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风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活。
走进巴金的起居室,一股书香扑面而来。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窗前悬挂着一幅临
摹的孔子像,墙上则挂着《巴金全集》,堪称是一个著名作家的标志。
桌子上放着一本年
代已久的《巴金选集》,如今已经有些发黄,但依然保留着那个年代的印记。
整个屋子充
满着一种书香味,仿佛还能听到巴金先生在这里品味文字的声音。
参观故居的最后一站是巴金的工作室。
工作室也被设计成了一个书房的样子,墙上挂
满了各种文学家的画像。
书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仿佛巴金就在这里默默书写着他的著作。
工作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巴金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合影的照片,这是他参与过的革命活动的
见证。
站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巴金先生的精神鼓舞,他那种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的精
神依然感染着我。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 走进巴金故居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走进巴金故居我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尤其对于巴金的作品情有独钟。
近日有幸去了一趟巴金故居,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巴金故居位于草地城市西安,是一座极具文化底蕴的建筑。
进入巴金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而庄重的建筑,整个故居分为三部分:“尊前堂”、“中堂”和“小别院”。
尊前堂是故居的正门,门前的瓜果山石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幸福。
进入尊前堂,门楣上挑挂着一幅对联“莺声几阵长康泰”,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中堂是巴金故居的主体建筑,它有两个大门,正门叫“槐树门”,背门叫“稠李门”。
进入中堂,一副对联“鹿街楼台永为伴’弄弦花仄寻旧闺”引人注目。
中堂的房间布局非常合理,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在巴金故居的小别院,有一块名为“红色盛宴”的碑石。
巴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迫害,家中被抄家、洗劫一空,他们家的一口大铁锅都被颠倒扔在院子里。
在他们家住进了一个庄稼档,巴金为了不让庄稼档人吃苦,他白天写作,晚上则顶着“造反派”的压力,在院子里扳一把草,割一把苞帽用,为庄稼档人作饭,偷偷地放在那口锅里给大家分,称为“红色盛宴”。
所以在小别院里才会有这么块有着深刻寓意的碑石。
参观巴金故居,我还了解到一些有关巴金的家庭生活的琐事。
他家是一个非常有文化氛围的家庭,母亲潘瑛是一位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妇女,她深得巴金的喜爱和尊敬。
潘瑛常年和女儿一起住在家里,巴金在外地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回来看看家人。
潘瑛无论巴金走到哪里,都用书信为巴金指点迷津,给他以一些建议。
这给巴金工作上带来很大的帮助。
参观巴金故居,我更了解到了巴金和那个昔日的时代,那个他为之奋斗的年代。
巴金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具象化地展示给了我们。
他的生活和创作可以说是互相关联的。
参观巴金故居,我不由得感叹时间的流转。
走进巴金故居,我仿佛回到了他的故事里,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巴金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人生和作品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 走进巴金故居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走进巴金故居巴金,字秋水,安徽县人。
他是新时期的一位杰出作家,被誉为“骆驼祥子”的作者。
我很喜欢巴金的小说,特别是《家》,读了之后深受触动。
近日,我有幸到巴金故居参观,感受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生活与创作之道。
巴金故居位于安徽茶陵县的九华山南,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
走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重的红色宅院。
这是一座仿古建筑,砖墙铺石,木饰雕梁画栋,给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宅院内的花木扶疏,绿树成荫,给人一种宁静与舒适的感觉。
进入门厅,是巴金的典雅书房。
书房里布置得很简单,但却很有品味。
书桌上摆放着一只青花瓷茶具和几本巴金的著作,墙上挂着他的画像和一幅篆书“家”的字画。
书房里的氛围很安静,仿佛仍然可以听到巴金创作时的心跳声。
站在这里,我想象着巴金的面容,他坐在书桌旁,思考着如何把他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洞察力融入到作品中。
走出书房,来到巴金的起居室。
起居室里的陈设很简单,但却充满了人情味。
一张木床,一个木桌,一把木椅,平凡而朴素。
巴金故居里的这些家具用料考究,雕刻精细,并且保存得非常完好,使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
在这个小小的屋子里,巴金安静地度过了晚年,写下了《家》这样的伟大作品。
参观巴金故居,使我对这位作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巴金故居是他最后的归宿,也是他追求自由、正义、人性的象征。
在巴金的著作中,他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批判了封建主义、自私自利和权力腐败,宣扬了社会进步、人性的美好和自我解放。
在巴金的作品中,他一直以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并通过自己艰苦的创作实践,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巴金故居是一个充满文化氛围和思想精髓的地方,让我深受启发。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以巴金为榜样,勇于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向着美好的未来迈进。
巴 金故居观后感
巴金故居观后感《巴金故居观后感》在繁华都市的某个角落,藏着一座宁静而充满故事的巴金故居。
怀揣着对文学巨匠的敬仰与好奇,我踏入了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
走进巴金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爬满绿藤的院墙。
绿藤仿佛是岁月的使者,静静地诉说着这里的过往。
院门不大,却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踏入院子,一种古朴而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
不大的院子里,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仿佛是精心编排的一场自然盛宴。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如同跳跃的音符。
角落里的那株桂花树,据说在巴金先生居住时就已存在,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每到秋天,想必那满院的桂花香会让人陶醉不已。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便是巴金先生的书房。
书房不大,但布置得极为简洁大方。
一张木质书桌摆在窗前,桌上还摆放着先生曾经用过的笔和纸。
我仿佛看到了先生伏案写作的身影,他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就在眼前。
书桌旁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有些已经泛黄,但每一本都承载着先生的智慧和心血。
我轻轻地抚摸着这些书籍的书脊,感受着它们传递出的温度。
书房的窗户正对着院子,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院子里的景色。
想必先生在写作疲劳时,会抬头看看窗外的花草树木,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放松。
在这个小小的书房里,先生创作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文字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从书房出来,走进客厅。
客厅的布置充满了生活气息,老式的沙发、茶几,还有墙上挂着的照片,都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照片中的巴金先生,笑容和蔼可亲,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智慧。
看着这些照片,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先生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在故居的一角,有一个小小的阳台。
阳台上摆放着两把竹椅和一张小桌子。
想象着先生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坐在这里品茶、看书,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羡慕之情。
这个小小的阳台,虽然不起眼,但却见证了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继续往里走,来到了卧室。
卧室里的床铺整洁干净,床头摆放着先生喜欢的书籍和一些小物件。
高一作文《走近巴金》1000字
值在描写劳改生活的悲情中篇
小说《远去的白帆》,但是由于
种种被封杀。那天,巴老不顾长途飞 行的疲劳,连夜审读了小说,并表示
了高度的赞叹:“小说展示了历
史的严酷,在严格的主题中,展
示了生活最底层的人性之美,
不管别的刊物什么态度,我们
作品 需要这样的
,回去我们发表
它。
关键词:平反,回来,以后,迈出,
步子,不错,一定,坚持下去,那时,丛 维熙,正值,描写,劳改,生活,悲情, 中篇小说,远去,白帆,但是,由于,种 种,封杀,那天,巴老,不顾,长途飞行, 疲劳,连夜,审读,小说,表示,高度, 赞叹,小说,展示,历史,严酷,严格, 主题,展示,生活,最底层,人性,不管, 别的,刊物,什么,态度,我们,需要。
高一作文《走近巴金》
小 ”因而,这部遭到封杀的中篇
说,不久就在《收获》上面世了—
—事实证明了巴老预言的准确,在
全国 1984年
第二届小说评奖中,
死胎 一度成为
的《远去的白帆》,
以接近全票的票数,获得了该
届优秀中篇小说文学奖。
关键词:因而,这部,遭到,封杀,
中篇小说,不久,收获,上面,事实证 明,巴老,预言,准确,1984,全国,第 二届,小说,评奖,一度,成为,死胎, 远去,白帆,接近,全票,票数,获得, 该届,优秀,中篇小说,文学奖。
高一作文《走近巴金》
人 在巴金百岁华诞的今天,
们对于这位老人有太多的眷恋。
武康路上的公寓大概已是繁花
锦簇,华东医院的休养室里也
许也洋溢这人们的祝福。巴金,一位
作家 跨越百年的
。他给予我们的
作品 不仅是他
的浩然之气,更为
精神 重要的是他那种
——不向恶势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 走进巴金故居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去年暑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晋江,参观了巴金故居。
这座故居位于晋江市双阳镇,是巴金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是他成长的见证。
我们一行人早早就到了故居门口,等待着参观的开始。
进入故居,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巨大的牌坊,上面写着“双浦园”。
据说,这是当时的房东为了表示对巴金一家的尊敬,在门口建起的。
走过牌坊,眼前是一个大得惊人的院子,和巴金先生著名的小说《家》里写的家很像。
院子里有几颗枝繁叶茂的老树,更显得这里的历史厚重。
故居的房子一共有两层,大门进来以后是一个小厅,左右两边各有一间房间。
我们先去了右边的厢房,这里是巴金先生小时候的卧室。
空间很小,只够放一张床和一个椅子,墙上挂着巴金先生印着“李思明、巴金合作创建”的文学社区印章的印证。
从这件小物件就能看出巴金先生从小就非常热爱文学了。
接着我们去了左边的小厅,这里是巴金先生的书房。
这是一间充满灵气的房间,书柜里排列着巴金先生的著作和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书桌上还有一台老式的打字机。
在这里,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巴金先生的文学创作的思维火花在这里迸发。
我们接下来走上了二楼,这里是巴金一家人的卧室。
二楼空间宽敞,和现代房屋相比当然会显得有些狭小,但是对于当时的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卧室里装饰着巴金夫人写的字画、一些精美的旧时钟表以及古董陶瓷物品,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旧时光。
参观了巴金故居,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位文学巨匠从小到大的生活和创作经历。
巴金先生对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也更加珍视我们的生活,发现美好,坚定自己的生命信念,传承巴金先生那种拥有坚定信仰和矢志不渝的精神。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 走进巴金故居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走进巴金故居是一次难得的过程。
巴金故居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南部、婺江沿岸的上城区仙霞路上。
仙霞路这个名字我早已熟悉,因为那是金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天下第一街的一部分。
从金华市区坐公交车到巴金故居的路程大约需要40分钟。
公交车上人多车挤,大多数人都是去参观巴金故居的。
车行驶在婺江大道上,向东南方向前行。
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我凑近车窗,欣赏着两边飞速掠过的建筑景观,头脑里不禁涌现出一个个疑问:巴金故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什么值得一看的东西?进去参观需要花多长时间呢?我不能不说,我对巴金及他的作品是了解的较少的,我又该如何面对和了解这位伟大作家呢?公交车终于停下,在车窗外,我看到一个偏僻的小巷口,上面写着巴金故居。
我赶紧踏出公交车,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巴金故居。
巴金故居里一进门,我就被墙壁上挂满的巴金的照片吸引住了。
他的形象在这些照片上是那样的风华绝代,英俊潇洒,一身文人气质透露出深厚的史书凝重感。
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他的笔下碎语,看到他的情感,感受他的灵魂。
在巴金的身边,是他俩的儿子巴铁和巴丽。
他们小的时候被分送到郊区操劳时的地方。
他们出色的文笔跟巴金父母相似,并没有流失。
故居里有一张桌子,上面放满了巴金故事书的封绘册。
我翻看其中一本书,精美的封面,深沉的故事情节,一个个情节故事跃然纸上。
生活于1977年,世界仍然黯然无声,冷战中无法休战,经济中的巨人,文化中的瘫痪。
巴金的道路走到了尾声,其新路是短暂的,坎坷的,却颇为广阔的。
再往故居的里屿看,有一张用黄纸写成的巴金院长题词。
“精忠公义,直谏忠言”。
这是巴金给儿子巴铁的写的一封遗书。
这张黄纸悠悠扔在桌上,她是这本书的里外的见证人。
巴金这个德行名,是中国的严正书法师巴金干的,20岁时到镇江上孤鹰湖书院学习科学;父母的影子,至今印在他书本上。
巴金的故居不大,但故居展示了巴金一生的事迹和他的文学成就。
巴金的房间里摆放着他的书桌、床、书架等家具,房间的墙壁上挂着他的照片和他的文章。
巴 金故居观后感
巴金故居观后感《巴金故居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走进了巴金故居。
这座位于繁华都市一角的宁静之所,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让我得以一窥巴金先生的生活轨迹与创作源泉。
踏入故居的那一刻,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
这是一座古朴而典雅的建筑,岁月的痕迹在墙壁上留下了淡淡的印记,却丝毫不减其庄重与肃穆。
院子里绿树成荫,花草繁盛,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温馨与生机。
故居内的陈设简单而朴实,每一件物品都透露出巴金先生的生活态度和品质。
书房里,那张陈旧的书桌承载着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仿佛刚刚还在主人的手中挥洒着激情与灵感。
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琳琅满目,让人感受到巴金先生广博的学识和对知识的无尽渴求。
卧室里的布置简洁而舒适,一张朴素的床、一个简单的衣柜,展现出他对生活的质朴追求。
而客厅中的家具虽然略显陈旧,但却充满了家的温暖。
我仿佛看到了巴金先生在这里与亲朋好友相聚,畅谈文学、人生与理想的场景。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巴金先生的文学作品。
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间,唤醒了无数人的良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春》《秋》三部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与没落,以及新青年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随想录》则以真诚和勇气,反思了历史的沧桑与人性的善恶。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展现了他对社会、对人类的深切关怀。
巴金先生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用文字传递着爱与希望,批判着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他的坚持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文学的力量为人们带来光明和勇气。
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漫步在巴金故居的每一个角落,我仿佛与巴金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他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永恒的延续,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巴金故居:家之春秋
巴金故居:家之春秋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2年第1期文陆正伟2011年初,我与巴金故居纪念馆(筹)的同仁一起在武康路113号整理登记巴老的遗物,为年末正式开馆做准备。
走进这幢欧式小楼,坐在客厅的小桌前,面对满地堆积的藏书、物品,一件件从这里过手造册登记。
这样的捐书场景我已见过无数次了,而这次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同样的忙碌,特别是在为实现巴老的遗愿而工作,睹物思情,感慨良多……巴老掏钱请吃饭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部队转业回到上海,被分配在市文联工作。
一天,后勤组老刘把我找去说,巴老家铺地毯,明天机关抽调几个年轻的同志去帮忙,你算一个。
我心想,出公差在部队里是件常事,但此次非同一般,要到尊敬的巴老家帮忙,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事。
过后,我才得知,数月前,由于打蜡地板很光滑,腿脚不灵便的巴老,走路不慎跌了一跤,因骨折被送进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家人生怕出院后再次滑倒,准备在地板上铺地毯。
翌日,我早早地按照老刘给我的地址,来到武康路113号大门口,没过一会,一辆卡车从金山的石化厂运来了一卷卷鲜红的化纤地毯,我们几个小伙子手提肩扛把它搬进了屋,分头量的量,裁的裁,在巴老经常走动的客厅、书房都铺上了地毯。
当铺到二楼卧室时,房间里的三门衣橱太沉,把大家给难住了,一时又找不到开门的钥匙,正一筹奠展时,巴老的儿子小棠找来旋凿准备把锁撬开,见此,大家都上前劝阻,这时,门钥匙也找到了……我们在巴老家忙完后,正收拾工具准备离开时,巴老的女婿祝鸿生从身边掏出钱来说,大家辛苦了,这钱是爸爸的,他在医院里特意关照要留你们吃中饭,大家一听,都推辞说单位还有事,边说边要坐车离开。
这时,老祝急了,他说,这是爸爸托我办的事,如没办成,他知道后要不高兴的,此话一出,可把我们给说住了,大家都知道巴老是一位非常讲情义的人,无论谁为他做事,哪怕是一丁点小事,他都会记在心里,面对巴老的热情,我们怎好意思再推辞呢?大家只得随祝鸿生来到离他家不远的衡山宾馆,这顿饭虽很平常,但回味无穷,事隔三十载,我仍记忆犹新。
参观巴金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巴金纪念馆观后感第一次来到上海徐汇区武康路113号,墙上挂着一块铜铭牌“巴金故居”。
此时,我想起巴金曾这样形容自己:“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
”呵呵,一代文学巨匠对自己却是这么个调侃,表明他与读者确是很亲近的。
走近庭院,迎面是一幢藏青色二层花园洋房。
冬日里的墙上布满了爬山虎枯藤,庭院里一年四季的树木花草都有,巴老还亲自种植过樱花、玉兰等。
一棵高大挺拔的腊梅树枝上开满了金黄色花朵,阵阵的幽香给小院增添了丝丝的春气息。
哦,我想起巴老在这棵腊梅树下经常散步、思考,还写过不少赞美小句呢。
半个世纪以来,这座小园留下了巴金先生深深的足迹,这座小院见证了巴老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风风雨雨。
我走进主楼的进厅,迎面墙上是巴金镜框像。
照片上的他还是那样笑容可掬地,似乎在与我们招呼,请进来吧。
想起我在2008年时就读过他的《随想录》后才似曾相识,一晃巴老已经离开我七年多了。
在被巴老称之为“太阳间”小屋的小房桌(实际是缝纫机平台)边,我仿佛看到了他那亲切身影在伏案写作。
1979年写《随想录》时,巴金已是古稀之年而且疾病缠身,几年中他连续几次病重住进了医院。
在医院的病床上,老人已经拿不稳笔了,但他坚持“向读者说新里话”的决心没有一点动摇,还是坚持着继写《随想录》一书……走上二楼,一种古朴的气氛扑面而来。
二楼由一间卧室和一间书屋组成,走廊里还放着很多书柜,都是巴老收藏的中外书籍,我想,文学巨匠怎能与书籍分离呢,这不也是他的生命之渊吗?轻轻地呼吸,这房子如沐书香呀。
我站在门口,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中,怎样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与巴老交流自我?此时耳边轻轻响起“要说真话!要做真事!”那熟悉的话语。
是巴金先生,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是一个活了百岁的老者,坚持用自己一生的真诚,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这是多么难得可贵啊。
那是一个净化尘世的地方,那是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一份清明的地方。
寻访巴老上海故居
寻访巴老上海故居巴金走了,巨星陨落。
可他的生命火焰并没有熄灭,也永远不会熄灭。
他的《家》还是那样百看不厌,他的家——更令我急切地想去凭吊和瞻仰。
巴老自1923年来到上海,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上海。
巴金在上海的生活轨迹,每一个地址都是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驿站。
第一站:贝勒路天祥里1925年,怀揣毕业文凭的巴金自南京返沪,住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天祥里,这是巴老在上海生命历程的起点。
在这座斑驳古旧的老弄堂牌坊上写着“1925”的字样,据老街坊介绍,这座有着80年历史的弄堂不光出了巴金一位名人,大画家刘海粟当年创办的上海美专也在这里。
据了解,当时身患肺病的巴老在这里和朋友合办《民众》半月刊,每天只“靠着两个小面包和一壶白开水度日”,在天祥里住了一年左右。
第二站:康益里4号当我来到建国东路,宛如走入了他的腕底:“我住在上海康悌路康益里某号亭子间里的时候,常常睡在床上听到房东夫妇在楼下打架。
”就在这无数的不眠之中,《灭亡》的情节渐渐在他脑中形成。
当我站在车水马龙的陕西路旁,似乎在听他讲述抗战小说《海的梦》的写作真情:“我把我的感情,我的愤怒都放进我的小说。
小说里的感情都是真实的。
”1926年下半年,巴金搬出天祥里,住到了康悌路(今建国东路)的亭子间,在那里,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
康益里的整条弄堂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系上世纪20年代初建造,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岁月风雨的洗涤,墙壁已十分破旧,居民们说过两年这里要拆迁改造。
第三站步高里52号1927年1月15日,他和朋友卫惠林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昂热号轮船。
1928年12月上旬,巴金自法国返沪,住在宝山路宝光里14号一幢石库门房子里。
后来这里遭日军轰炸后,巴金又迁往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步高里52号。
现在这幢三层石库门住宅里住着四户居民。
三楼的沈慎德老人今年87岁高龄,至今仍清楚记得巴金当年在这里居住的情景。
巴金在步高里创作了《海的梦》等作品。
瞻仰巴金故居(五篇)
瞻仰巴金故居(五篇)第一篇:瞻仰巴金故居2011年的最后一天,我恰巧有了半天的空闲,趁着这冬天里温暖的阳光,欣然前往瞻仰坐落在上海武康路上的巴金故居,已了却我多年来的心愿,瞻仰巴金故居。
上海的文化名人故居很多,但我认为像巴金这样的名人故居凤毛麟角。
自从媒体报道说2011年12月1日将开放已修缮一新的巴金故居时,我就一直在设法为自己凑时间,能尽早的去观瞻。
巴老的故居西洋式的假三层花园洋房,淳朴、静谧,本来武康路在上海就是文化名人多居住之地,属于高档次的地方。
门卫告诉我说对面的“湖南别墅”是贺子珍住所。
进入大门,我按观瞻路线走人了大厅。
左墙上悬挂着黄永玉先生所画的巨幅水墨画“你是谁?”浓重的笔墨泼洒出一个皱眉凝视的老人,一眼就认出是巴老先生。
画下就是巴老的书柜了。
我仔细的在允许参观者驻足的地方,品味着巴老的藏书橱,上上下下、从左至右地看,多为中外古书类多,偶尔也看到几本我也珍藏的同类书籍,心中窃喜。
当然这里是巴老的居所,自然少不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橱柜、沙发和床褥等,但与众不同的是巴老的书柜特多,据工作人员介绍,三楼暂不开放,基本上陈列的都是书籍,巴老一生藏书有4万册之多,读后感《瞻仰巴金故居》。
呵呵,我记得俄国的托尔斯泰藏书不过2万册,巴老简直是翻了一翻。
我就搞不懂,为什么巴老在文革年代遭遇那么多的批判?记得那个时候被称为“黑老K”的巴老,在上海重大的文化场所基本上都“押”着进行批斗。
他反党了吗?反社会主义了吗?至多是他的《家》《春》《秋》三部曲呼唤了青年人的热情,荡涤了青年人的灵魂而已,或许就因此吧,巴老受尽了批判,至今想起来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想当年,巴金是我崇拜的第三位作家,第一位是郭沫若;第二位是茅盾,这两位的作品在那个年代还是可以公开阅读的,唯有巴老的作品被封杀,只能悄悄地、暗地里偷读。
记得是1975年时,我的同学借了一本巴老的《第四病室》给我,解放前的版本,书页泛黄且很脆,稍微用力翻一下,就有页角掉落。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 走进巴金故居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而他的故居更是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
日前,我有幸走进了巴金故居,近距离感受这位伟大作家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巴金故居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奉节关街80号,是一栋典型的清代民居,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走进门口,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深红色的大门,门上方悬挂着巴金故居的匾额,上面写着“江山如画”四个金色大字,给人一种庄重的气息。
故居内部布局简洁而雅致。
一进门,就是一个大庭院,庭院中间种植着几棵参天大树,树下放置着几张白色藤椅,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院内还有一条小溪流过,溪水清澈见底,不少游客在这里休闲聊天,享受宁静的环境。
从庭院穿过,是一间名叫“童趣堂”的展厅。
展厅内陈列着巴金小时候生活的一些文物和珍贵照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金的家庭照片,他与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的照片,让我感受到了巴金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展厅的墙壁上挂满了巴金的作品封面,特别是《家》、《春》等作品的封面更是让人心生敬仰。
巴金故居是一个文化沙龙,许多读者和作家都在这里聚会交流,大厅里挂满了一些名人的手写作品和赠言,更添了一种文化氛围。
参观完展厅,我又来到了巴金的书房。
书房内陈列着巴金的一些书籍、字帖、墨盒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金的写字台,台面上摆放着一支用过的钢笔和一小瓶墨水,透露出巴金创作的痕迹。
故居的最后一站是巴金的卧室。
卧室布置简单而雅致,墙壁上挂着一幅巴金亲自创作的山水画,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床上放着他常用的木枕,犹如一位安详入眠的文人。
参观完巴金故居,我感受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人文情怀和文学造诣。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庭、对祖国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民作家。
巴金故居的参观之旅让我更加理解了他的精神世界和创作背景,也让我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巴金故居作为巴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深地被巴金的精神感染和激励,也更加坚定了继承和传承文化的决心。
参观名人故居感悟先辈精神作文精选10篇
篇1:参观名人故居感悟先辈精神作文那天,我迈进了那座古老而庄重的大门,仿佛一脚踏进了历史的长河。
名人故居,一个名字就让我心生敬畏,想象中,这里该是充满智慧与才情的痕迹,是的,我没有失望。
故居不大,但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我看见墙上斑驳的痕迹,那是先辈们挥洒汗水的见证;我看到窗棂上雕花的模糊,那是他们梦想的轮廓。
我站在院子里,深吸一口气,那种清新的空气里似乎还弥漫着先辈们的气息。
我走进了书房,书桌上摊开着泛黄的纸张,那是一页页历史的记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我翻开一页,指尖轻触那模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当年的思考与挣扎。
我看见书桌旁的笔筒,那支笔仿佛还在思索,我拿起来,指尖微微发麻,那是一种与历史的连接。
我突然想起了那位名人,他曾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努力想象着他的样子,一个清瘦的面庞,目光深邃,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
我想象他坐在书桌前,挥笔疾书,那些文字仿佛有魔力,能穿越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我走出书房,来到了庭院,那棵老槐树还在,它见证了先辈们的青春岁月。
树下,有几位游客在交谈,我听到一个孩子问:“爷爷,这位先辈为什么这么厉害啊?”爷爷笑眯眯地说:“因为他爱祖国,爱人民,他用自己的笔书写了无数动人的篇章。
”我站在一旁,心里暖洋洋的,这番对话仿佛在提醒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
我在故居里走了很久,每一处角落都留下了我的脚印,每一个角落都让我心生敬意。
我看到了先辈们的生活痕迹,也看到了他们精神的传承。
我想,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吧。
当我离开故居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我明白了,先辈们的精神,就像这故居一样,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屹立不倒。
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回到家后,我依旧沉浸在那段美好的时光中。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名人故居,那里住着我们的精神先辈,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将伴随我们一生。
篇2:参观名人故居感悟先辈精神作文那天,我踏进了故居的大门,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 走进巴金故居
【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游记】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暑假中,上海旅行的第三天,妈妈说:“我带你去走走武康路吧,路两旁的法国梧桐到了秋天特别美。
”“可现在是夏天啊。
”“那儿不止有漂亮的法国梧桐,还是一条很有故事的路。
”听妈妈说得那么神秘,我就快乐出发了。
跑在清幽的武康路上,两旁的法国梧桐张开翠绿色的手臂,罩住中间不阔的马路。
道路两旁存有许多建筑风格各异的小洋楼,这条路虽然只有一千多米,却布满了数不胜数的名人故居,难怪妈妈说这就是一条很存有故事的路。
我一路走马观花,走进了巴金故居门前。
这是一栋三层小洋楼,卧室里放着简单的床和桌子,还有很多看起来很旧的书。
其他似乎没什么好看的了。
我拉着妈妈刚准备走,一阵大雨倾盆而下,我们只好退回屋子里避雨。
这时,巴金故居里的一位传授老师跑过来,所指了指楼梯墙上的一幅画儿反问我:“你念几年级了?去,你看一看这幅画,晓得就是谁吗?”“晓得,就是巴金。
”“对,可是你认真看一看,它就是用头发丝搞的。
”“头发丝能够制成画儿?”我一似曾相识了兴趣,踏上前深入细致地看看了出来。
果然!它就是用头发丝搞的,巴金笑眯眯的眼神和开怀大笑的神态,栩栩如生,就像一副素描画。
我们看看了一遍又一遍,啧啧称奇。
因为下着大雨我们又没带伞,我索性走回屋内仔细参观起来,这里是一个书的世界,一排排书架上布满了各个国家的书籍,据说藏书有好几万册。
再看看简介,原来这位巴金爷爷是一位文坛巨匠。
获得过无数荣誉,意大利“但丁国际大奖”、“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还有诺贝尔文学提名。
真是位了不起的人。
在一楼存有一处被巴金爷爷称为“太阳间”,其实就是一楼的走廊,安装了几扇窗户,阳光可以透进来。
我们趴在那走廊房的椅子上,从落地窗往外看去,院子里的花园枝繁叶茂,雨打在树上,哗啦哗啦作响,滋润着树叶,给周围的空气平添了一丝湿意。
我不由得想看一看他写下的书。
回到家,我便去书店买了这位了不起的人写的一本书—《家》,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参观巴金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巴金博物馆观后感一次读巴金的作品,是在上小学五年级,当时我跟随姨母一家生活。
当过女兵,走过抗美援朝烽烟的姨母,爱好文学,在她家柜子下面有个木箱子,装了好多藏书。
闲暇时,见她拿出一本,悄悄在家阅读。
有一日,家中无人,我好奇地打开箱子,看见里面有《秋海棠》、《迎春花》、《青春之歌》、《家》等好多我没听说过名字的小说,那个年代这些书,已被列为大毒草,属于禁书,我所能读到的只有《金光大道》类的长篇小说。
于是,我偷偷拿出《家》这本书,躲在屋角贪婪地读了起来,虽然年纪尚小,理解、鉴赏能力较低,却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境遇深深吸引,特别是梅表姐、鸣凤和瑞珏三个女子的悲惨结局,令我叹息和落泪,因此也牢牢地记住了“巴金”这个文学巨匠的名字。
今年春季去上海小住,听说武康路巴金的故居已对外开放,就踩着玉兰的香气,来到位于徐汇区的武康路,这条路名人故居密度较高,有约30处的名人旧居,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
它与霓虹闪烁、熙熙攘攘的南京路,恰恰相反,清静幽雅,没有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没有汽笛鸣叫的喧闹,偶尔过几辆自行车,也像小河水一样缓缓地流过。
精巧别致的西班牙建筑、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街道两侧的绿荫里,高大的梧桐树把有些弧线型的街道,演绎成一条绿色的时光隧道。
113号就是巴金的故居,它是巴金在上海居住最长久的地方。
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
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老后半生的悲欢离合,印证着他对幸福生活的希望、憧憬及暮年的忧伤与呐喊。
在这里,他用赤诚之心创作了五卷《随想录》,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
走进故居,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张免费门票,告诉我故居外侧和花园可以拍照,室内不能拍照。
我一边答应,一边观看,故居是由一栋主楼、两栋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为1400平方米左右。
主楼是一座花园住宅,假三层,细卵石墙面,深绿色的木窗,白色的拱形门,墙上和窗边爬满了青绿色藤蔓,靠墙还有一个木制楼梯,简洁而典雅。
巴 金故居观后感
巴金故居观后感《巴金故居观后感》在繁华都市的一隅,有一座宁静而古朴的建筑,那便是巴金故居。
当我踏入那扇门,仿佛走进了一个时光的隧道,与这位文学巨匠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走进故居的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
几棵高大的树木矗立在那里,枝叶交织在一起,像是为这个小院撑起了一把天然的大伞。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了一片片光斑,落在地上,如同金色的碎片。
树下有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想象着巴金先生或许曾在这里与友人畅谈,或是独自静坐思考,心中不禁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就来到了巴金先生的书房。
书房不大,但布置得十分温馨。
一张木质的书桌摆在窗前,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
我仿佛看到了巴金先生伏案写作的身影,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奋笔疾书,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界都只剩下他和他笔下的文字。
书桌旁是一个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有古今中外的名著,也有他自己的作品。
这些书籍就像是他的老朋友,陪伴着他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在书房的角落里,有一把旧藤椅,扶手已经有些磨损,却依然散发着岁月的韵味。
我轻轻地坐上去,感受着那份沉淀的历史。
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巴金先生坐在这把椅子上,发出的轻微的叹息声,那或许是他在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慨,又或许是在为社会的现实而忧心。
离开书房,走进卧室。
卧室的布置简洁而朴素,一张老式的木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
床边有一个衣柜,柜门半掩着,里面挂着几件简单的衣物。
墙壁上挂着几张照片,那是巴金先生和家人的合影,照片中的他们笑容满面,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看着这些照片,我不禁想起了巴金先生在《家》中所描绘的那些温暖的家庭场景,也许这里就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吧。
继续参观,来到了厨房。
厨房里的陈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一个老式的灶台,上面摆放着锅碗瓢盆。
灶台下的柴火烧得正旺,映红了整个厨房。
我仿佛看到了巴金先生的家人在这里忙碌的身影,为他准备着美味的饭菜。
一旁的水缸里装满了清澈的水,水面上漂浮着一片落叶,随着水波轻轻荡漾。
巴老故居、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 复旦大学
巴老故居、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维修工程中心-张戈5月16日我参加了公司第三党支部的主题活动,内容是参观巴金故居和钱学森图书馆。
中午,我们先前往巴金故居。
漫步在武康路这条独具上海气质的老马路上,道路两侧是高大的法国梧桐,车辆很少很安静,两侧各式的欧式建筑见证着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同时也见证着中国近代的崛起。
一路听着同事们介绍着武康路沿线建筑的历史,不觉中来到了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门前。
故居外观是一座风格简朴的花园住宅,包括一座主楼、南北两侧辅楼和一个花园,完整保留了巴老的生活环境、工作场景。
故居内家具、图书、资料等,再现巴老生活、写作的场景和氛围。
在巴老的卧室里,一切都保持着巴老生前起居时的状态。
床头上夹着朴素的红色台灯,床头柜上放着装在皮套里的老式收音机,床头还留有白色木头扶手支架。
室内摆放着巴老收藏的各文种图书、手稿、文献资料等,在二楼的展示柜里陈列着巴老参加各种会议的纪念章及各种奖章、荣誉称号。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参观让我对这位老一代文学家对中国文学史和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出了巴老的故居,我们步行来到位于交大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
由讲解员带领并讲解着这位引领中国发展"两弹一星" 以及航天事业的科学伟人的传奇一生。
钱老是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不顾一切回到祖国发展科技的,钱老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预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在回答美国移民局官员的问询时,他说:"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这表现了那个年代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回国后,按照中央指示,为了完成"两弹一星"任务,钱老亲自培养了一批人才并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老的做人和他的科学一样一丝不苟,那怕钱老在病床上依然解决着科学难题。
钱老一直非常关注我国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
他在临终前留下一篇《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的谈话稿,提出几个问题:"我们的大学该怎么办?为何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创新力不足?大洋彼岸的加州理工学院,这所为我国培养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美国高校,又能为中国今后的办学提供什么样的启示?"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名科学家的爱国情操、伟大人格,而且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思考。
名人故居观后感
名人故居观后感初二(2)沈童语巴金故居简介: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
1955年9月,巴金迁居武康路寓所。
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
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
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以及《团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散文、小说和译作。
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独立式花园洋房”,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好好保存,让人们永远记住,一位文坛巨匠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
个人感受:巴金的故居位于一条小路上,通往他故居的大门被绿荫遮着,十分不起眼,我一开始还没怎么注意到,单单一扇铁皮大门就足以看出巴金先生为人处世十分低调。
进入大门,一栋洋房就进入了我的眼帘,这便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所了。
我向四周环视了一圈,扑面而来的青草香气和各类植物组成的绿色景观令我着迷。
整个巴金故居由一栋主楼和两栋副楼组成,我绕整个场地走了一圈,巴金先生的住所外部装饰十分朴素,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眼球的。
在副楼的墙壁上,绿色的藤蔓缠绕着,搭配着阳光,在这冬天,也交织出一副盎然的生机。
在外部,唯一令我驻足许久去观赏的也只有花园了,然而在这花园中,几乎种满了白玉兰,我细细寻找,也未发现一朵名贵的花,虽不珍贵,却在平凡中透露出淡雅。
在巴金先生青年时,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宣泄为主要特色,当他来到上海,居住在这个花园洋房里时,已是年过半百,此时的写作风格也正如这花园中的一簇簇白玉兰,创作激情转为平静,在客观写实中慢慢品味过往岁月。
赏花的过程中,我仿佛看见巴金先生在写作的空余,栽种着花朵,享受着生活的点滴,我也看见了巴金先生在写字台前,映着阳光,握着钢笔,一边回忆着往事,一边书写着他的经历。
淡淡花香传来,驻留在这平淡的生活中,透露出了别样的清香…….或许在这座花园洋房中,这片不算大的花园才是整个建筑的魂所在,充分体现了巴金先生到了晚年时的性格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
参观记作文700字走进巴金故居
暑假中,上海旅行的第三天,妈妈说:“我带你去走走武康路吧,路两旁的法国梧桐到了秋天特别美。
”“可现在是夏天啊。
”“那儿不止有漂亮的法国梧桐,还是一条很有故事的路。
”听妈妈说得那么神秘,我就快乐出发了。
走在幽静的武康路上,两旁的法国梧桐伸出翠绿色的手臂,罩住中间不宽的马路。
道路两旁有许多建筑风格各异的小洋楼,这条路虽然只有一千多米,却布满了数不胜数的名人故居,难怪妈妈说这是一条很有故事的路。
我一路走马观花,来到了巴金故居门前。
这是一栋三层小洋楼,卧室里放着简单的床和桌子,还有很多看起来很旧的书。
其他似乎没什么好看的了。
我拉着妈妈刚准备走,一阵大雨倾盆而下,我们只好退回屋子里避雨。
这时,巴金故居里的一位讲解老师走过来,指了指楼梯墙上的一幅画儿问我:“你读几年级了?来,你看看这幅画,知道是谁吗?”“知道,是巴金。
”“对,可是你仔细看看,它是用头发丝做的。
”“头发丝能做成画儿?”我一听来了兴趣,走上前认真地看了起来。
果然!它是用头发丝做的,巴金笑眯眯的眼神和开怀大笑的神态,栩栩如生,
就像是一副素描画。
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啧啧称奇。
因为下着大雨我们又没带伞,我索性走回屋内仔细参观起来,这里是一个书的世界,一排排书架上布满了各个国家的书籍,据说藏书有好几万册。
再看看简介,原来这位巴金爷爷是一位文坛巨匠。
获得过无数荣誉,意大利“但丁国际大奖”、“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还有诺贝尔文学提名。
真是位了不起的人。
在一楼有一处被巴金爷爷称作“太阳间”,其实就是一楼的走廊,加装了几扇窗户,阳光可以透进来。
我们坐在那走廊房的椅子上,从落地窗往外望去,院子里的花园枝繁叶茂,雨打在树上,哗啦哗啦地响,滋润着树叶,给周围的空气增添了一丝湿意。
我不由得想要看看他写的书。
回到家,我便去书店买了这位了不起的人写的一本书—《家》,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