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读懂古诗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公开课课件

《考试说明》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 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 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 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 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 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科学地评价一首 诗的思想内容。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 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 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 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 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材料为陈文龙的《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 宋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国情感。 分值及题量无变化 ,从题型上看,是对2018、2019年全国卷的继 承。 第15题为四选一的选择题,3分, 第16题是问答题6分,围绕 诗句含义理解来命制的表现手法题。 导向和启示 、考查重点: 1、诗句和主旨的理解,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2、注重在读懂基础上的赏读。
2020年山东模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课件

3
典 型 试 题
第一步:解释含义 第二步:描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作用
“惊”是惊散。 云朵扫过山林,惊散林中的乌鸦。 以景写情,映衬作者山居生活的乐趣。
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
的起因是月亮升起, 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3
典 型 试 题
第一步:解释含义
“过”是“过去”,“随”是随山转折 雨过天晴后看松树翠绿,随着山路到达了溪水的泉 源” 雨后看松,人随山转,缘山寻水源,有曲径通幽的 遐思。
第二步:描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作用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 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 思. (4分)
考纲解读 考纲解读 考点点击 考点点击 典型试题
练习巩固
1、(2013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语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4
练 习 巩 固
答案:(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 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颈联 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 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 由生活的向往。
解释含义-----描述景象----点出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总结之三:读懂诗歌的途径是分 清题材,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 情感内容
常见的诗歌题材有: 咏物诗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诗 闺怨诗 哲理诗等 下面我们来梳理诗歌题材
• 练一练 • 蝉(唐 虞世南) •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物态(蝉):“饮清露”“流响”, “居高 ”“声远”等。(托物)
小重山 端午 【元】舒岫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 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怎么读出屈原的呢? • 诗下面有【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
练一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情感? ——思乡怀人(怎么读出?)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衬托 写景时的 远近高低视听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质朴 清丽洗练 意境——淡雅幽静 判断诗歌类型——山水田园风光(山石 、田园 、 炊烟、鸡犬、柴门、南亩)
• 温馨提示:平常有关诗人相关内容的积累别忘了 利用
练一练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仍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又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因了解李清照,当然知道本诗是闺怨诗。 知道杜牧是晚唐诗人,所以多少都有所历 史的寄托。(物是人非之感)
总结之三:读懂诗歌的途径是分 清题材,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 情感内容
常见的诗歌题材有: 咏物诗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诗 闺怨诗 哲理诗等 下面我们来梳理诗歌题材
• 练一练 • 蝉(唐 虞世南) •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物态(蝉):“饮清露”“流响”, “居高 ”“声远”等。(托物)
小重山 端午 【元】舒岫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 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怎么读出屈原的呢? • 诗下面有【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
练一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情感? ——思乡怀人(怎么读出?)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衬托 写景时的 远近高低视听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质朴 清丽洗练 意境——淡雅幽静 判断诗歌类型——山水田园风光(山石 、田园 、 炊烟、鸡犬、柴门、南亩)
• 温馨提示:平常有关诗人相关内容的积累别忘了 利用
练一练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仍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又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因了解李清照,当然知道本诗是闺怨诗。 知道杜牧是晚唐诗人,所以多少都有所历 史的寄托。(物是人非之感)
2017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鉴赏ppt (1)

6.注意出处 很多的名句经过人们长期的流传,已经变成了耳熟能详的“大 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 了很大变化,甚至又有了新的说法。这样,我们在答题时,就必须 看清楚句子后面的出处。 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这里已标明了具体的出处,就不能把“路曼曼” 写成“路漫漫”。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 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 词,做到既知其音,更明其义。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司马迁《史记》) 以上三句话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 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成“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 恨”,理解了词义,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 柳成阴”,易误写为“岸”。“销”的意思是“熔化”,易误写为 “消”。
[速抓分] 1.以课内为主,延伸兼顾课外 我们在复习的时候,首要的就是先复习好课内的内容,对课内 的内容进行梳理,将我们中学阶段(包括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所有名 句都加以归类整理。在复习好课内的同时,要注意搜集我们课本上 没有,但是流传比较广泛的名句,对这类名句也要进行重点复习。 2.注重传统名句,不走偏路怪路 把握住“两个常见”:一个是常见的作家,也就是要求掌握的 重要作家;一个是常见的名句,也就是流传广泛的名句。对于不常 见的,一般不要去过于注意,否则只会耽误自己的复习时间。
[巧解锁] [例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揭示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 同的君子最终却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君子生非异也 ,________________ 善假于物也 (2)庄子的《逍遥游》中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用“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说明自己早年穿着破旧衣服处于那些衣 略无慕艳意 着光鲜的同学之间,而心中毫无羡慕之情。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读懂古诗古诗阅读第四课时PPT课件

战争还没有结束,能到什么地方去呢? 到现在我两鬓斑白还是一事无成。 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大约与东汉遇到战乱的王粲相似,心情和一生坎坷的 杜少陵一般悲凉忧伤。 我和家人相隔千里,音讯断绝,如在寒月下鸣啼的乌鹊,孤枝难栖。 怎样才能得到中山仙人酿的千日酒,让我大醉到天下太平时再醒来呢!
常象之步骤
找出诗中景物——联想景物固定义——看景物前 面修饰词语——确定诗歌主旨(“解意象→品意 境→悟诗情”)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对译:秋夜,雾气收尽,远处能听到虫鸣,我,长夜难眠, 灯花剪了又剪,夜半人无睡意,冷冷的月光撒满床,去铺床 却满床冰凉,抬头望,梧桐树梢月光分外明亮。
找出诗中景物——联想景物固定义——看景物前 面修饰词语——确定诗歌主旨(“解意象→品意 境→悟诗情”)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第一步:诗歌描写的景物有:秋夜、烛花、梧桐、明月; 第二步:联想景物固定意义。在古典文学中,秋多表愁情,梧桐多
表寂寞悲凉之情,明月多表团圆,烛光多表深夜。了解这些, 诗词的主旨立即呈现出来。 第三步:再看修饰词语。“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愁 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 境。 通过上面的三步,就逐步确定了这首诗的主旨——表达了孤寂(离 愁别怨、寂寞、孤独与愁苦)的感情。
切
读懂标题与注释
入
识诗歌题材内容
角
识记作者和背景
度
巧借选项与题干
识诗歌意象、典故之
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 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作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
意象、物象、意境
常象之步骤
找出诗中景物——联想景物固定义——看景物前 面修饰词语——确定诗歌主旨(“解意象→品意 境→悟诗情”)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对译:秋夜,雾气收尽,远处能听到虫鸣,我,长夜难眠, 灯花剪了又剪,夜半人无睡意,冷冷的月光撒满床,去铺床 却满床冰凉,抬头望,梧桐树梢月光分外明亮。
找出诗中景物——联想景物固定义——看景物前 面修饰词语——确定诗歌主旨(“解意象→品意 境→悟诗情”)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第一步:诗歌描写的景物有:秋夜、烛花、梧桐、明月; 第二步:联想景物固定意义。在古典文学中,秋多表愁情,梧桐多
表寂寞悲凉之情,明月多表团圆,烛光多表深夜。了解这些, 诗词的主旨立即呈现出来。 第三步:再看修饰词语。“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愁 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 境。 通过上面的三步,就逐步确定了这首诗的主旨——表达了孤寂(离 愁别怨、寂寞、孤独与愁苦)的感情。
切
读懂标题与注释
入
识诗歌题材内容
角
识记作者和背景
度
巧借选项与题干
识诗歌意象、典故之
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 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作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
意象、物象、意境
高考二轮复习之诗歌鉴赏ppt课件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
要分析。(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
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
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
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
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 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3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形单影只
寄情山水归隐田 园
17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思想情感(关注题材)
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 坚守节操、游子迁客思念故乡、征夫思 妇思念亲人、讽刺针砭时弊、离愁别恨、 友谊爱情等。 2.感情基调
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 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等。 3.情感载体
景、物、人、事、史。
18
按照规范答题——“做对题”
• 答题步骤:
(1)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要特别注意看是否运用修辞 手法或词类活用。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2。
诗歌鉴赏题型思路与模式
• 4.分析技巧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
• ②概括意象的特征或描绘景物构成的画面或 营造的意境。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课件 (共33张)

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例1.(2018年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1)根据前 两联(“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 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概括刘禹锡“闲”的 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表现:把酒春风;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a.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 b.喜爱自然山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学生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1)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如平仄、押韵、字数的限制、词 语的省略、颠倒,学生无法读懂或曲解字面意思。 (2)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比如一些具有象征和和特殊含 义的意象、典故不能够理解。 (3)归类整理复习的意识缺乏,比如,不懂将诗歌根据题材 分类去理解,且对常见的送别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等这些 题材的诗歌内容和情感也缺乏一定的储备。 (4)忽略诗句以外的信息,如作者、时代背景、注释和题干 等,而这些往往是读懂诗歌的抓手,或是命题者留下的读懂诗 歌的“钥匙”。
例2:(2013江苏卷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 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 分)
【学生常见答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 易逝的复杂心境。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例3:(2011年江苏卷的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 军)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 价?(3分)
补充举例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可怜” 联系下文的美景,即为古义“可爱”之意。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里的“悦”和“空”在 理解时就必须是使动。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时就应该调 换语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后一句理 解时必须倒装和补充,即“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三编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共70张PPT)

诗歌语言风格主要是指诗歌语言的整体特色,如沉郁顿挫、清新 自然、平淡质朴、浓艳绚丽、精警凝练等。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3 .欣赏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 的技法,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 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 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等。
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鉴赏诗歌的“形”,评“ 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 形”入“神”,神“”寓于“形”是, 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成了诗歌鉴赏 考查的重要内容。
11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8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其次,是对深层意义的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主要指对诗歌内容 和情感的理解。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可以结合作者的人生阅历 及作品风格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所, 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 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风貌,如 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对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了。
12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 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 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3 .欣赏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 的技法,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 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 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等。
4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鉴赏诗歌的“形”,评“ 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 形”入“神”,神“”寓于“形”是, 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成了诗歌鉴赏 考查的重要内容。
11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8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其次,是对深层意义的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主要指对诗歌内容 和情感的理解。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可以结合作者的人生阅历 及作品风格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所, 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 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风貌,如 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对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了。
12
热点题型一 热点题型二 热点题型三 热点题型四 热点题型五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 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 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2017届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鉴赏ppt (2)

2.抓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 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 尤其是尾联; 词的下阕, 有时也“移 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 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有的诗人故意用反语。当然,这种情况很少。绝大多数情况下,我 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原味翻译: 孤独的小船夜色中停泊在洞庭湖边, 岸边荧荧灯火, 客船上孤寂一片。 北风呼呼吹来, 强劲得怕是能将片片梅花吹老吧。 我打开船篷小门,却见外边是漫天大雪。我突发万丈诗情,想要与 这飞舞的雪花争个高低,雪片在与风搏杀,我的诗情在与雪缴缠。 我长笑一声,感觉心情无比畅快。
提分攻略 [金钥匙] 1.看标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 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 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 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 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考能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秋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1)“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 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 (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 ②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 (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 寒)。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 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 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忠,人同 此情,心同此景)。 ③“偃蹇”。(“寒”及“《离骚》”也暗示了一部分情感)
高三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 PPT优秀课件

结合尾联诗句,赏析整首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答案一: 刻画了一个孤独的老者形象。
答案二: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刻画诗人的形象,写作者旅途中看到一只 飘飞的沙鸥,来引发感慨,突显人物的 。
答案三: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在旅夜之中看到静寂、空阔的景 象,想到自己仿佛就象天地间孤独飘飞的一只沙鸥, 刻画了一 个孤苦无依、辗转飘零、孤独老迈的诗人形象。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单项练习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诗歌形式 ------ 表达技巧
诗歌内容 ------ 形象 (人物 ------ 思想情感
事物 景物)
二、古代诗歌形象单项练习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四、课堂作业
生查子
朱淑贞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1、此词历来为人所称道,人多以为 “抒感伤怨抑之情 ”,请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三段论)
明确表达技巧 +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表达效果
表 达 技 巧
表现手法 (描写 抒情)
描写: 方位 正侧 虚实 动静 视听 想象 抒情: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
(用典) (象征)
修 辞 : 比喻 拟人 对比 衬托 列诗句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1、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2、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高考诗歌鉴赏X:二轮知识梳理PPT文档共49页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高考诗歌鉴赏X:二轮知识梳理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Fra bibliotek, 晏如也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高考诗歌鉴赏X:二轮知识梳理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Fra bibliotek, 晏如也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最新整理)2017高三年级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古诗词鉴赏(客观题)(共33张PPT)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
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021/7/26
13
(1998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
判定D.。颈联两句通过秋声、河声等听觉和野色、日色等视觉的
描写,充分展现了隋堤四周荒凉的景象。
E.“戍鼙惊起雁行行”一句直抒胸臆,暗示了今日烽火又
2起021/7,/26并点出了诗人“愁绝”的原因。
15
(2017河南模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 溪住宅以西。
正确选项:月光寒、夜已深,萧萧疏竹、泠泠水声, 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错误选项:诗人月夜倚柱看自然之景,听天籁之声, 尽享自然之静美,陶醉其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1/7/26
17
解题方法及技巧:
读懂诗歌是关键, 主客变化不离宗。 审清题目明要求, 细读选项划要点。 运用知识作判断, 对照诗句细分析, 参照类型明师意, 正选排除巧妙用, 确保选择得满分。
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
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
很短的时间。
C、“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
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021/7/26
13
(1998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
判定D.。颈联两句通过秋声、河声等听觉和野色、日色等视觉的
描写,充分展现了隋堤四周荒凉的景象。
E.“戍鼙惊起雁行行”一句直抒胸臆,暗示了今日烽火又
2起021/7,/26并点出了诗人“愁绝”的原因。
15
(2017河南模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 溪住宅以西。
正确选项:月光寒、夜已深,萧萧疏竹、泠泠水声, 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错误选项:诗人月夜倚柱看自然之景,听天籁之声, 尽享自然之静美,陶醉其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1/7/26
17
解题方法及技巧:
读懂诗歌是关键, 主客变化不离宗。 审清题目明要求, 细读选项划要点。 运用知识作判断, 对照诗句细分析, 参照类型明师意, 正选排除巧妙用, 确保选择得满分。
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
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
很短的时间。
C、“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裁 常
识
寄李儋元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知识简析
体式 读懂诗歌思路----起、承、转、合。
起
▪“起”句就是开头,或
▪写景,或叙事,或抒
4
▪情,或议论,方式多
古 诗
体
▪样。其作用主要有两
知识简析
▪读懂“诗家语”-----古诗的语言特征
1 语言的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
2
变“性”——改变词性
3
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4
省略
9
知识简析 2
变“性”——改变词性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下马饮君酒”
“日色冷青松”
6
古
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
诗 体
式
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
常 识
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
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
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典型试题
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说说
起、承、转、合对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甫
4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诗 体 式
式 常 识
▪种:①点明题旨,统
▪领全诗,奠定情感基
▪调;②托物起兴,烘
▪托铺垫,渲染映衬。
知识简析 体式 读懂诗歌思路----起、承、转、合。
承 ▪“承”句或写景,或叙
▪事,或抒情,或议
▪论,与“起”句自然衔
4
▪接,是▪“承“”句或起写景,”或叙 的延伸、拓
古
▪事,或抒情,或议
▪展。“承”的形式有总接、 ▪论,与“起”句自然衔 ▪接,是“起”的延伸、拓
▪律诗特点:
▪(1)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简 称五律、七律。
2
古 诗
▪(2) 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称排律或长律。 体
▪(3) 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称首联、颔 联、颈联和尾联。每联上句称为出句,下 句称为对句。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
裁 常 识
须对仗。
▪(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通押一韵,限平 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 可不押,
常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识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典型试题
▪答案: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
“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 “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
4
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
古 诗 体
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式 常
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 识
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
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 (合)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典型试题
答案:
▪解析:该诗首句(起)从春草柳
色写起,次句(承)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
4
光,第三句(转)转写诗人的愁
古 诗
恨,第四句(合)以“春日”结
体 式
景,以“恨长”结情。
常 识
知知识识简简析析
2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
古 诗
每首仅有四句,五字的称五绝; 体
七字的七绝。声律要求与律诗相 同。
裁 常 识
典型试题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
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 2
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
古 诗
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读懂古诗
知识知简识析简析
古体诗:依据每句字数的不
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七
2
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
古 诗
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
体 裁
“五古”“七古”。五古主要
常 识
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
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
来。
知识简析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 而言知。识简包析 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 格的格律要求,也称作格律诗。
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
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典型试题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4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古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诗 体
式
答:
常 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读懂古诗
考纲概述
知识简析
试卷分析
备考策略
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说明》:
最新《考试大纲》中对诗歌鉴
1 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考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
纲 概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
述 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考纲概述
知识简析
试卷分析
备考策略
诗 体 式 常
▪展。“承”的形式有总接、
识
▪分承、明顺、暗接、欲 ▪分承、明顺、暗接、欲 ▪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
▪扬先抑▪启下、,②铺欲垫下文抑。 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
▪启下,②铺垫下文。
知识简析 体式 读懂诗歌思路----起、承、转、合。
转 ▪“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
1 主题和寄托的情感等。
考 2、观点态度是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
纲 概
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评价,
述 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
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 方面入手: ▪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 1 ▪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 考 ▪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纲 概 述
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试题
答案:
▪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
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
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
4
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
古
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
诗 体 式
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
常 识
惹恨,点明春思。)
▪解析:该诗首句(起)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承)写桃花杏花,继续
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鉴赏诗歌的形象(主人公形象、
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1
2.语言:理解、品味词语,鉴赏语
考 纲
言风格。
概 述
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
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
法等)。
考纲概述
知识简析
试卷分析
备考策略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思想内容是诗歌反映的状况或场面、
在律诗中指颈联,“转”
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
4
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
古
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
诗 体 式
常
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
识
转折。抓住这“转”句特
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知识简析 体式 读懂诗歌思路----起、承、转、合。
合”是“结句,全诗不论
合
写景、抒情、叙事、阐
理,“合”句水到渠成,往
4
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