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 2019年教育文档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当今教育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随着知识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的快速变革,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逐渐兴起。
一、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首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潜能。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个性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共同解决问题、讨论和分享,促进知识的构建和深化。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共同探索和创造新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学生参与决策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参与教育决策。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唯一的决策者,学生被动接受和执行。
然而,现代教育认识到学生在教育决策中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评价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这种学生参与决策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人,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师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变革的挑战。
总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
浅析新课标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
浅析新课标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在课堂实践中,要更新教师教学观念1.师生模式的更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经常是以老师的讲述为主,而学生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多数为“倾听者”,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往往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不可否认,我们的老师知识丰富,教法超群,但这并不能保证老师传输的知识学生都能良好的吸收,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知识老师讲过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老师在传达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将老师从教学主体的模式转变成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而老师起到引导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和运用老师传授的知识。
2.生生模式的更新作为老师,我们经常在课堂上遇见这样的情况,当我们讲解的知识不能被学生完全理解时,有些善于思考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其他学生是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积极帮助老师回答同学的问题,还是袖手旁观自己思考其他的问题,又或者是默不作声一起等待老师的答案呢?而此时,如果老师善于发挥学生之间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教学效果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比如,讲解新课之前老师先提出几个问题,在讲解基本的知识点之后,再由学生之前相互讨论之前的这些问题,一个学生无法解决的,另一个学生或许会给出答案,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老师在给予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到的问题常常恰恰是本课的重难点,有些学生的回答也会很精彩。
他们的讨论得到了正确的结论,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兴趣更大了,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
3.学习方法的更新学习从来不是靠死记硬背的,而是讲究学习方法的,学会学习是我们一直想让学生明白的道理,但是如何学会学习是需要我们指导给学生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贵在得法”,即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方法问题,在课堂上和全班学生进行分享讨论,以点带面,争取全体学生的提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摘要:把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尊重是前提,信任是基础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
不要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要善于赏识和激励学生。
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教师应通过语言来肯定学生。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融洽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不报偏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环境和氛围。
教师还应相信学生。
师生之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不仅能促进教学相长,而且能够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平等的师生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信任是基础学习兴趣授之以渔二、创设和谐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句消极的话,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毁力”;相反教师一个赞赏的目光或一句积极的话语,又有着使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魅力。
因此,创设平等、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理解学生的“幼稚”思维。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和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的否定,而是通过延迟评价,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
2.善于倾听。
学会听别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表现,是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提高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会说、正确说的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课堂得灵魂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得教育,也就是新课程得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得“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主角”,少数学习好得学生就是“配角”,更多得学生充其量就是陪衬得“演员”,甚至就是观众或听众得弊端,使更多得学生成为学习得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得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laVVs。
(一) 新理念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得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得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得或低效教学。
yKne6。
(二) 重新认识学生许多成功得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得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得掌握可能比较就是更快、更多。
她们得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得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得知识,学生已经了解得清清楚楚了。
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得生活经验与实践积累。
这其中就包含大量得数学活动经验,特别就是运用数学得解决问题得策略。
IC6Vm。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得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得起点,了解学生得得准备状态,这就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得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就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得学习所必须掌握得知识与技能?学生就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得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得就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得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得点拨与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得导入来了解。
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得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得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潜力。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他们负责设计教学内容和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教学:教师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
2. 合作学习: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交流思想,提高学习效果。
3. 问题导向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馈和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并与学生一起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通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一、让学生主动探索(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
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
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
(2)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
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
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
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
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以下几个方面:(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
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
(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
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
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育教学论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浅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之教育模式*名:***单位名称:芦苞实验小学日期:2011年11月28日单位意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浅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之教育模式内容摘要:本论文就“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展开论述。
倡导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是要学生学习,而是学生要学习;不是老师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知识。
所以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态,谨慎使用教学用语,巧用多媒体等设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勇于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教学模式网络语言多媒体主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授而学生受”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学理念,当代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推陈出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展。
虽然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出现“老师授,学生受”的教学模式,却有比较多老师都采用了“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些老师的课堂随意性较大,个别老师依然使用“灌输型”的教学方法,这使学生没有发问的机会,一节课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样的“无疑问”课堂教学必将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该课堂中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言,敢于体现自己。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审度自己的教学方法,舍劣取优,把学习的主体转移回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方可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1、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气氛每一课都有自己的独有的情境模式,老师可以营造一个与此相对衡的课堂气氛,比如《槐乡的孩子》一课,讲的都是童年趣事,那么我们就应该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再如《科里亚的木匣》一课,讲的是科里亚怎样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实践,最终找到木匣子,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想好应该如何营造一个质疑、思考的课堂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__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
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1.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
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
“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
如此才能使听和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
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比如阅读课以前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语言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认识与实践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认识与实践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正确理解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主要宗旨。
而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强调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只强调学习的结果,不研究学习过程和方法;只强调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不仅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更主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那么,师与生,教与学,究竟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引导”、“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他更是振聋发聩地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否则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房子”就只能是一个式样。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考虑设计教学,以激发和完善学生的内因为宗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主动探究。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侧重于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二、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教学参与意识。
要搞好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抓学生预习十分重要。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通过预习,既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在上课时能引起较大的注意,学得更有针对性、更主动积极。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 文档资料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只有弄清“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论基础,才能增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应是学生为主体的必有之义。
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要“言传”,也要“身教”,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
这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互相促进。
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根源,广大教师要自觉地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自身的不断发展。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也包含着这个过程既包含着教师的教,学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学生的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就教的过程说,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就是说,只有有了教师的教,同时也有了学生的学,才能称其为教学过程;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不能把矛盾双方平等看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贯穿全过程,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参与和组织下进行的。
所以,教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就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说,教师的教却只是外因,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善于学,才是内因。
“教得好”这一外因,只有通过学生肯学、善学,也就是“学得好”这一内因,才能起作用。
否则,只有教得好的一面,而无学得好的一面,教学仍不能奏效,从这个角度说,学生的学占着主体地位。
对课堂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认识与实践
对课堂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认识与实践在新教材SEFC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感到:教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比较容易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但进入到第二课堂课文教学时,却很难摆脱旧的教学思想的束缚,课文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练习、试卷的传统模式,形势单调,内容枯燥。
教师教课形式死板,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差,这必然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正从单方面的传授知识,转向多方面技能的培养。
学生不仅要学会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还要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课堂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在主观的能动实践中,摸索掌握所学的知识。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课文教学的课堂改革呢?我认为高中英语的课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课堂,使之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式”课堂。
将原来的重语言结构、轻思想内容的教学转变为中获取文章所含信息、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的教学,让语言结构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无疑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把课堂当作学生的交际舞台,通过学生之间生动活泼、有情有景的交际活动,完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这也正符合了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的以交际性为原则,实践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达到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课堂活动是活动教学法的精髓。
之所以称之为精髓,是因为它力求把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活动。
在师生相互交流、彼此协商的学习方式中逐步掌握外语这门交际语言。
把活动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而这恰恰正符合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
他们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给他们以用武之地。
根据这一点,教师应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浅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浅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摘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定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个性、思维流动之“势”,指导之、引导之、辅助之、启发之。
以训练为主线,“训”指教师的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二者结合就是课程要有师生互动,呈现训练的形态并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课程改革三主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3-0194-01本文系驻马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立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三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JKYKT2018-182)研究成果。
主持人:叶密一、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1、以学生为中心,营造主体意识觉醒的氛围,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师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努力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
教师也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上课前一到三分钟的Daily?report,?教师要积极的创设话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欢快的学习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能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2、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协作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际、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支持、积极配合,分工明确,任务完成后由老师和各小组一起进行成效的评估,使学生体验到协作带来的喜悦。
同时在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练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努力创造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环境;(2)在探讨过程中老师要教导学生相信他人、尊重他人;(3)对于学生的探讨内容老师不要有错必纠,首先要鼓励学生,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予以婉转的纠正;3、分层发展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主体意识发展空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
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
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
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
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
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
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2 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谈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
谈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一)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的做法是:首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寻根究底,深入思考,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提高能力。
我在讲授每课新内容时,很注意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和三维目标、重难点方面等科学的设疑。
鼓励学生提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师生互动深入地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浮躁和浮光掠影。
在设疑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梯度,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我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哪些?有哪些失败之处?”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我马上鼓励:“这个问题提的好,比刚才的问题又深入了一步。
”接着让学生再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给中国经济分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规律性的认识?”到此,我则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学习这些历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现实意义?”我让学生提问题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显得既热烈,又和谐。
其次,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课堂教学
孟宪芹【摘要】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大趋势,依据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工程的规划和面向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整合教学策略,强调语言实践适用、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
学习不仅是个体的活动,同时也是社会交流的活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
为了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发展教师追求卓越的精神;最后还要考虑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整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尊重教育;以学生为本;师生整合;创造思维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主导有二个任务,一是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二是帮助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1.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个性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逐步确立的。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表现在:受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受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影响;教师主导的结果是让学生从依赖向独立发展。
3.建立合作、民主、友爱、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的过程,教师善于创设和谐的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等,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与思考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与思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上课时能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感受到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主体服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上一次作业提出的问题和这段时间听课的收获,再结合自己实际课堂应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不算成熟的体会: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提倡素质教育,因而产生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此种模式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周至县整个推行的“高效课堂”其实就是要把课堂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这样的课堂能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中力求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也是我们县下发材料中所说的主体性和全体性。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我发现:这得从老师先先开始,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必须具有新理念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
2、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要有合理的数学活动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4、鼓励质疑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所以要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品文档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品文档教学中如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渐渐被接受。
大部分教师能够用感情丰富的语言分析、讲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使之与教材、教师之间达到感情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教学中如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与同行共勉。
一、营造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一种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就要求教师想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采取最佳教法,创设最佳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的教法、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教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1.巧妙导入、自然引趣、言语激情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笔者引用一名优秀教师的一段话导入:“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
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
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街道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
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
一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动人的感人情景,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
”教师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注入教学语言中,感伤的心情,低沉的语调,感染学生。
言为心声,教师的语言导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一味的平铺直叙的讲解更有效率。
“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主导”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教改、教学经验交流栖霞市第一中学数学组李鸿鹄新课程强调“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强调活动探究、合作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注重在学生的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学会学习。
师生要有很好的交流与互动。
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有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充分、自由的讨论的机会。
鼓励猜想,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乃至有些古怪,教师都要先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充分保护那份可贵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老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
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
四、提倡学生问问题。
五、新教材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意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贴近现实生活。
六、作业布置的策略。
尝试作业:也可以看作预习作业。
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学习内容,完成一定的练习。
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培养钻研精神。
发展性作业:是在完成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完成一些加深、拓宽的练习,促进优生挑战困难,在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
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的做法是:
首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寻根究底,深入思考,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提高能力。
我在讲授每课新内容时,很注意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和三维目标、重难点方面等科学的设疑。
鼓励学生提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师生互动深入地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浮躁和浮光掠影。
在设疑的过程中,我还注意,所提的问题要有梯度,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我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有哪些?有哪些失败之处?”学生时期,
回答后,我又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问题,又一个学生提出:“成功
与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我马上鼓励:“这个问题提的好,
比刚才的问题又深入了一步。
”接着让学生再提问题,又一个学
生提出:“给中国经济分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
到那些规律性的认识?”到此,我则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学习这些历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现实意义?”我
让学生提问题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显得既热烈,又和谐。
其次,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
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
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然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充分参与,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合作学习具体做法有两点:一是辩论式,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及大脑反应能力。
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里,在讲到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关于战争经过的视频短片和关于
战争结果的表格、数据等资料。
在解释了什么叫战略、战术
后,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的问题进行思考:“有人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
你是否赞同?”学生有赞同的,有不赞同的。
我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方反方,让他们辩论,用史实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辩论中,学生思路逐渐清晰,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
最后由我对正反方的辩论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是表演式;如在学习二战中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入侵苏联,从而导致苏德战争爆发时,我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斯大林和希特勒。
两位同学通过语言、表情以及恰到好处的手势比较准确地刻画了希特勒的狂妄自大、野心勃勃和斯大林的震惊愤怒、凛然不惧的形象。
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通过这种方式让其他学生了解了德国入侵苏联的原因、目的、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困境等。
在学习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分别扮演农奴、军官、资本家、沙皇,要求他们能描述或表演出自己在农奴制改革前的生活状况。
通过他们的表演,大家意识到:俄国已经危机重重,社会矛盾已经全面激化了,各阶级阶层都强烈希望改革,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白月桥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中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有形式思维和辨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观发朝着认识终结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不断揭示历史本质,展规律,
特种思维。
”简单来说,历史思维是实现由历史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高度,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并发现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
因此,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历史”,更有助于学生“会学历史”。
还所谓“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
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呢?我首先注重帮助学生架构历史知识体系。
在教学内容系统化的基础上显示本节在本章,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前后的纵横联系。
在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架构,在互相提意见后,再次修改,最后我拿出自己的方案,师生共同比较差别或分歧,并分析原因。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了较显著的提高。
其次,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
每上一章,我都给同学们讲此章的历史时代特征,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这一章的内容。
第四,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做练习时,我不会简单的报个答案或由我来包办一切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往往不仅不会形成深刻的认识,还会很快遗忘,效果不好。
我的做法是尽量由学生来完成。
如在做选择题时,我要求学生在认真看完题目后,先找出问题的关键点,读懂题干,弄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在题枝的四个选项中准确的选择一个答案,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和不选其他选项的原因。
在做非选择题时,同样要求学生先认真审题,然后确定一个解题思路,最后回答答题要点。
针对学生答题情况,教师再作评价。
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
学生逐渐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
对历史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明显增强。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主要起引导、启发作用。
师生之间要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以上是我个人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不妥之处望同行们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