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重点推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含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特殊句式的特点。
2.体会设喻说理的妙处,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难点】1.梳理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特殊句式的特点。
2.体会设喻说理的妙处,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朝代)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存我国古籍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留下了多部历史、文学名著:《战国策》《说苑》《列女传》等。
2.作品简介《战国策》是一部体史书,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其所记史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论辨,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用运用巧妙形象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译文】4.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意思。
【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余()(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2)朝服衣冠()(3)令初下,群臣进谏()(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6)闻寡人之耳者()【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今义:)(2)明日,徐公来(古义:;今义:)(3)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今义:)(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5)窥镜而自视(古义:;今义:)(6)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一词多义】(1)朝朝服衣冠()于是入朝见威王()能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3)上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4)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门庭若市()(5)美不如徐公美()妾之美我者()【重要虚词】(1)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臣之妻私臣()②问之/孰视之/()③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之蔽甚矣()④暮寝而思之/由此观之/燕,赵,韩,魏闻之()(2)于①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②能谤讥于市朝()③皆以美于徐公()【特殊句式】(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一、目标点击:1、理清文章的思路,品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邹忌的劝谏艺术,活学活用。
3、积累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积累与运用(1)、文学常识填空《战国策》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的意思是的意思,“纳”是的意思。
(2)、给加点字注音邹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孰视之()时时而间进()燕赵韩魏闻之()窥镜自视()谤讥于市朝()期年之后()皆朝于齐()(3)解释重点字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齐国之美丽者也()徐公来,古今地方千里()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臣诚知不若徐公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王之蔽甚矣( )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乃下令()受下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门庭若市()(4)比较字词①能谤讥于市朝()皆以美于徐公()皆朝于齐()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②孰视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我与徐公孰美()③暮寝而思之 (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吾妻之美我者 ( ) 闻寡人之耳者()(5)判断字词a“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b“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④虽欲言,无可进者()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⑤陈涉者,阳城人也()⑦今者项庄舞剑()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c.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A.孔子过泰山侧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曾不若孀妻弱子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例:忌不自信()①城中皆不之觉②秦城恐不可得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莫用众人之议也⑤时人莫之许也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c.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6)翻译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1.邹忌讽齐王纳谏素养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特殊句式的特点。
2.学习本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设喻说理的妙处,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学习本文精彩的对话艺术,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设喻说理的妙处,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
情境预设“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忠言常得不到落实。
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言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首先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的良心。
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听取忠言,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说话的艺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古代先贤——邹忌这一雄辩家是如何逆耳忠言化为顺耳忠言的。
【预习导学】【直击《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春秋,止于秦并六国,分十二国策,共33篇。
该书着重记载了一些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上{受受受( )受受受受受受( )(2)下{受受受( )受受受(受受)(3)若{受受受受受受受受( )受受受受( )(4)孰{受受受( )受受受受受受受受( )(5)朝{受受受受( )受受受受受受受( )受受受受(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朝服.衣冠( ) (3)私.我也( ) (4)吾妻之美.我者( )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邹忌讽齐王的寓意和作用。
2.学习邹忌的智慧和勇气,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和齐王的纳谏态度。
2.教学难点:体会邹忌讽喻的深刻内涵,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课堂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难点问题。
3.分析课文内容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邹忌讽齐王的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如设喻、对比、夸张等。
学生举例说明邹忌讽喻的深刻内涵。
4.分析邹忌与齐王的人物形象学生讨论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如智慧、勇气、明智、谦逊等。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5.课堂讨论邹忌为何选择讽喻这种方式向齐王进言?齐王为何能接受邹忌的讽喻并采纳其意见?你如何看待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学生归纳课文主旨,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义。
7.课堂练习翻译重点句子。
解释词语。
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8.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写一篇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旨。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活跃。
3.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积极、讨论认真等。
3.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如翻译准确、概括得当等。
六、教学资源1.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2.辅助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人物介绍等。
七、教学时间2课时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3.了解“三叠”式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难点】了解“三叠”式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想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
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名言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夯实基础1.文常简介《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元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2.课文朗读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jiàn yì zhāo kuī bàng cháo jiàn jī邹忌讽齐王纳谏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谤讥于市朝间进期年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邹忌用巧妙的方式讽谏齐王接受忠言的故事。
文章通过邹忌与齐王的对话,揭示了齐王因偏听偏信而导致的错误决策,以及邹忌用比喻和讽谏的方式使齐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忠言,改正错误。
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同时,学生对于讽谏和纳谏的意义可能不太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了解讽谏和纳谏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的品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纳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2.突破方法:通过讲解、翻译、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讽谏和纳谏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和翻译。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邹忌和齐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大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
21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重点)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展示1.了解相关文常。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2)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3.把握句式。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二、背诵全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三、解题提问:讽,纳,谏明确: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纳,接受。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标题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四、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1、让学生找出“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并赏析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三比:臣之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臣之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印证了自己的观点——王之蔽甚矣。
一个“善”字,表明了邹忌讽谏的效果极佳,也表明齐王勇于纳谏的态度。
齐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人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最新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最新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
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
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
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项自《战国策•齐策一》,这部书是西汉时刘向整理编写的。
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
谏(ji d 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 i)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 i)镜:照镜子。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若: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G,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见:拜见。
诚:确实。
知:知道。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学习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重点难点】1.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2.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学习过程】预习案背景介绍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间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以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学习案第一课时(一)开篇:知作者,明背景1.解题: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劝谏齐王(2)齐王纳谏(3)讽谏,即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谏齐王,齐王纳谏。
2.作者介绍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
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3.作品介绍《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叙事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到邹忌的胆略、机智和忠诚,并且了解到了做人必须有担当的品质,且要对自己的信仰坚守不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语言技巧。
2. 学会理解和分析叙事文的结构和逻辑,并在课文中找到故事情节的高潮和转折点。
3. 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让读者感受到邹忌的胆略、机智和忠诚,并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1. 珍惜自己的信仰和选择,不为所动。
2. 认识到做人必须有担当的品质。
3. 培养学生勇于批评和发言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叙事文的结构和技巧。
2. 把握故事情节的高潮和转折点。
3. 掌握表达邹忌的胆略、机智和忠诚的语言方法。
【教学难点】1. 知识的有效传递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3. 学生个性差异的应对。
【课堂教学】一、预习导学(15分钟)1. 向学生征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印象。
2. 几分钟的时间,快速查阅本文,整理出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人物。
3. 口头反馈。
二、教学环节(35分钟)1. 教师教授本文。
“让我走!”谋士邹忌不辞而别,引发思考。
2. 授课归纳,并且激发翻译。
教师通过给孩子们发放书籍和散发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本色。
3. 学生鉴赏。
教师以遭受骂声而站立场而自豪的邹忌为原型,让学生思考并且自我打磨,令学生在未来职业与生活的道路上也能更理性、真实的爱自己。
三、任务驱动(20分钟)1. 学生撰写总结。
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主要内容,或许是自己对邹忌的赞扬,或者是对历史的凝视,或者其他有感而发的想法。
2. 课后自学。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学本文,看看有没有遗漏或误解的地方,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略过。
【课后作业】1. 背诵文章,定期测试。
2. 留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并且整理出自己的思路,体验历史带给我们的不同思维和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3.赏析行文技巧,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领悟所含哲理。
【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确切理解其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难点】
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领悟所含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词。
搜集有关刘向和《战国策》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学习要点】
1.掌握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学习要点】
1.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2.赏析行文技巧,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领悟所含哲理。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