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完整全套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材的第二章“游戏的基本理论”和第三章“游戏类型的分析与指导”中,详细学习游戏的概念、分类、功能以及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与指导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游戏类型的分类方法、各类游戏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能够分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游戏类型的分类方法及各类游戏的指导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案例、游戏道具。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幼儿游戏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游戏在幼儿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引导学生学习。

3. 内容讲解:a. 游戏的基本概念及功能b. 游戏类型的分类方法c. 各类游戏的特点及指导策略4. 例题讲解:以具体游戏为例,分析其类型、特点及指导策略。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游戏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六、板书设计1. 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2. 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3. 游戏类型的分类方法4. 各类游戏的特点及指导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具体的幼儿游戏案例,指出其类型、特点及指导策略。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和课堂讨论,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查找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参观幼儿园,了解幼儿游戏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深入学习幼儿游戏的理论和实践。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Word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Word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石瑛绪论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章第一节游戏的概念一、我国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 卷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二、国外对游戏的研究和论述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 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 世纪中期以后。

德国的福禄贝尔(F·Frnbel,1982-1852)最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休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他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即生活。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为游戏而游戏”,这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的最显著区别。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能自主地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愿望,体验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游戏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可以减轻,消除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压力感,因此,对幼儿来讲,游戏是一种享受。

三、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即活动内容的虚构性。

游戏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通过“假装”的重构再现现实。

例如椅子当大马骑,张开双手飞;冰棒当注射器等。

儿童在游戏中,以真诚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活动,相信虚构的真实(内部真实)。

同时,他们也懂得什么是假装的。

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游戏与成人的戏剧类似。

四、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堆积木、玩沙、玩水等游戏没有固定的玩法,小汽车、小船,洋娃娃等玩具也没有固定的玩法。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3)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3)

学习建议
1.观察儿童游戏的活动,分析儿童游戏的目的 2.尝试运用“剩余精力”理论解释儿童游戏的原因
第一节 早期经典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中首先提 出动物在生活的需要之外,有剩余精力。“游戏就是动物 所剩余精力的活动”“从游戏而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乎认 识游戏的方法,只不过因为精力的使用和自由”。
二、松弛说(娱乐论)
松弛说(娱乐论):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 家拉扎鲁斯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拉扎鲁斯认为游戏 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松弛、恢复精力的 一种方式,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 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人解 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20世纪初,哲学家帕特里克扩展了拉扎鲁斯的理论。 指出:游戏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理论的局限性: • 理论缺少证据支持,在演化的问题上也没有限定范围 •,它未解释那些需要高度技术的诸如骑自行车、开汽车之 •类的游戏活动。
五、游戏欲望说
• 在20世纪初,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登代克反 •对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的观点,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 •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是一般欲 •望的表现。引起儿童游戏有以下三种欲望:
•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象征性的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
•(四)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峰,它反映了符号机能
•的出现和发展。即理解一种东西能代表另一种东西。这种
•游戏反映了对环境的同化倾向。儿童实行的是把符号物与
•被符号所表示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方法,象征性游戏是符号
•化的一种类型,词和表象是符号化的另一些类型。
跳绳是幼儿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锻炼身体所用的。在 户外活动中孩子对跳绳非常感兴趣,并且能创造出多种玩法 ,如:将绳子两头扣在一起,可做套圈游戏。总之,跳绳的 玩法多种多样,幼儿在玩的同时还在不断地探索跳绳的更多 玩法,种种玩法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幼儿的身体动作。

陈凯莉--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陈凯莉--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 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 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 活动。
返回
说说你对学前 游戏的认识?
返回

你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 你认为他们是游戏吗?什么是 幼儿游戏?幼儿为什么喜欢游 戏?谈谈你的认识?
游戏主体性活动的表现
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 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是儿童的主动 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无聊、厌烦、无所 事事、呆坐等消极被动状态) 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 较科学地揭示出游戏活动区别于人的其他 活动的本质特征。
学前游戏论
学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戏理论
主要是从教育的观点出发,专 门研究学前儿童的游戏现象,揭发 其发展规律, 探讨其价值和教育 实施及指导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 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
• 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 •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 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
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
立足于游戏活动的主体性本质把握以及基本 特征的充分认识,根据游戏的结构模式,可以概 括出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与指导》第01章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与指导》第01章
7
拓展 阅读
三、文化视野中的游戏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游戏优于文化、超越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 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一般来说,可以把人类文化分为两种,即多游戏文化和缺游戏文化。 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又会反过来制约游戏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游戏扮演的角色也是 不一样的。
四、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
8
拓展 阅读
五、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心理学研究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20 世纪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 戏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都是各心理学派研究的成 果,它们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心理学家主要围绕游戏行为的解释、儿童游戏的发展阶 段、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等方面对游戏加以论述。他们认为,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发戏过程中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地参与。
2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
游戏是充满幻想的,具有虚构性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对人物角色、行为动作、场景、材料 等进行假想。在游戏中,儿童会模仿妈妈细心地照顾宝宝、模 仿医生给病人看病、模仿司机认真地转动方向盘开车;儿童会 用椅子当马骑、用细棍当针给病人打针;儿童会想象这是在家 里、这是医院、这是电影院等。儿童通过这种“假装的”“假 想的”行为动作或场景来表达自己对真实世界的认识。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学习目标
1. 掌握儿童游戏的概念与特征 2. 熟悉儿童游戏的常见类别 3. 了解儿童游戏的本质
3
01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我们 该如何界定游戏?儿童游戏具有哪 些特点?我们常见的儿童游戏类型 又有哪些呢?
1
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我国, “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但是,究竟什 么是游戏,我们应该如何界定它,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结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样章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样章

前 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推进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变革是全方位的,不仅是幼儿园办学模式、教育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改变,更是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的变革,幼儿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一的德、智、体方面的发展,而是要通过适合儿童发展的健康、活动、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满足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儿童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

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儿童由个体的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儿童快乐的源泉,游戏具有神秘的力量。

了解游戏的本质对于认识儿童世界,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寻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纲要》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为了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更好地将《纲要》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适宜性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等理念,转化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并指导于幼儿教育的实践,现在将有关儿童游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编写《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的必修课程。

全书共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概述,主要是解释游戏的本质、特点与作用、儿童游戏的不同分类及有关专家学者的游戏理论。

第二部分:第四章至第八章,关于儿童游戏的实施应用,重点探讨了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各类游戏的指导及游戏中观察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部分:第九章,儿童游戏指导的案例,为教育工作者实际应用游戏提供操作的范例与指导建议。

教材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具有以下特点:1.适应《纲要》精神,以五大领域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基点,突出新时期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当儿童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随着心理的发展变化,会不断萌发出模仿周围成人的愿望, 学着大人那样生活、做事 儿童并不为获取某种结果而“工作”,而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满足、得到一种快乐而已。 儿童从事的活动既有游戏的属性,又有工作的属性。工作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二者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六) 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心理学对游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20世纪有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这些都是各心理学派研究的结果,它们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对学前儿童Biblioteka 戏的理解(四) 预演说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 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 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 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埃里克森着重研究了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顺序,他把游戏当作一系列未被展开的心理社会关 系加以探讨。他提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 •第二阶段是微观阶段,儿童学会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 驭世界 •第三阶段是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起初把其他儿童当成客体 来联系,以后逐渐发展为合作性的角色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实训手册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实训手册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课程实训手册一、前言《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强调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培养教师在游戏观察、设计与指导方面的能力。

本实训手册旨在通过丰富的实训项目和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掌握有效的游戏指导策略,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目标1. 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多方面促进作用。

2. 掌握观察学前儿童游戏的方法,能够准确分析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和需求。

3. 学会设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兴趣的游戏活动,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和环境。

4. 掌握有效的游戏指导策略,能够在游戏中适时介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5. 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共同为儿童创造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体验。

三、实训内容与案例实训项目一: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目标:掌握观察学前儿童游戏的方法,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和发展需求。

案例:选择幼儿园的一个游戏区域(如积木区、角色扮演区等),学生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前,明确观察目的、记录方式和注意事项。

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儿童的游戏行为、情绪变化、互动情况等,并尝试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观察结束后,小组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儿童在游戏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求,提出初步的指导建议。

实训项目二:游戏设计与准备目标:学会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游戏活动,准备适宜的游戏材料和环境。

案例:以“小小建筑师”为主题,设计一项结构游戏活动。

首先,分析中班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确定游戏目标(如培养空间想象力、手眼协调能力等)。

然后,准备各种积木、积塑等结构材料,以及辅助材料(如小人偶、车辆模型等),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游戏环境。

同时,制定详细的游戏规则和指导流程,确保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

实训项目三:游戏实施与指导目标:掌握有效的游戏指导策略,能够在游戏中适时介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案例:在实施“小小建筑师”游戏时,教师首先通过故事讲述或实物展示激发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了解游戏规则和材料使用方法。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第一篇:《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角色游戏一、角色游戏的概念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

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1.独立自主性2.社会性(本质特征)。

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

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

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

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假想。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书在教育理论的层面上阐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目的与内在合理性,阐明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育实践的层面上,说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涵义,建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模式,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对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游戏获活动的特征与本质的学习能帮助幼儿园教师在把握幼儿游戏特征与实质的基础上去组织与指导幼儿游戏活动。

掌握幼儿园游戏的基本活动的涵义,建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模式,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对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二、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1、按照开放教育试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实际运用小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学为主。

2、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部分,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3、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4、针对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本课程教学内容应力求充实,讲授尽量重点突出、要点明确,强调学员自学,适当指定少量参考资料,结合学员个人特点,多留伸缩余地。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在理论和知识方面,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提出教学要求。

识记是对概念性知识的准确记忆,并能以文字形式完整表述。

理解是对有关理论有完整、深刻的把握,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应用是能运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课程教学设计方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课程教学设计方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课程基本说明1.课程对象: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为修读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学生。

2.学时:本课程学时为54。

3.学分: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

4.课程特点: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协助教师很好地梳理幼儿园游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对幼儿游戏、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该课程内容包括游戏基本概论、游戏发展历史、游戏环境、游戏指导、游戏与课程等实践热点问题,以及亲子游戏、游戏诊断与治疗、国外游戏理论等延伸部分。

二、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及使用建议本课程采用:“文字教材+IP课件+网络教学平台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文字教材作为学习的主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课程考核的依据。

本课程采用董旭花主编的《幼儿园游戏》作为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安排自主学习和辅导进度,完成思考与练习。

(2)IP课件是辅助学习资源,由学科专家讲座形式开展,主要讲解本课程的主要理论与基本知识;分析重点、难点;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授课专家将在北京电大校进行面授辅导,同时分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双向视频参加学习。

课后,教务处、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将及时把授课内容制作成流媒体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

面授和IP课件宜用于每章学习之中,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该章的思路、重点和难点;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相关理论。

(3)基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在线学习平台”网站上的“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网上教学平台,展开浏览各种文本的学习资料与教学信息、收看带声音图像的流媒体学习资料、进行各种训练与测试以及讨论的实时与非实时的远程教学活动。

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全面依托网络进行教学。

三.本课程的考核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总成绩满60分为及格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一、填空题1.早期的游戏观主要有(精力过剩说 )、 (生活准备说) 、成熟说和 ( 放松说) 、(行为复演说)或叫种族复演说。

早期游戏理论主要研究游戏产生的原因,即儿童因何游戏、为何游戏。

但限于研究者所持的视角不同以及所处时代的心理发展水平,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2.现代游戏理论主要有 (精神分析学派 ) 、(认知发展学派)、苏联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以及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3.幼儿游戏是(操作性)的活动;是 (艺术表演)活动;是(幼儿创造性的)自娱活动。

4.游戏者的快乐体验中第一层次的快乐体验是(趋乐性体验)和想象性体验;第二层次的体验是(自主性体验)和绽放性体验;第三层次的体验是(胜任感体验(或成功感体验)。

)5.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把儿童的游戏划分为(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阶段、(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阶段和(规则游戏阶段(7-12岁))阶段。

6.表演游戏一般需要的材料有(简易的舞台)和(布景、服装和道具)。

7.角色游戏的发展可以从(角色扮演水平)、(游戏内容的扩展与丰富)、(材料与玩具的使用)以及语言与社会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来衡量和评价。

8.积木建构技能包含(积木构造的基本技能)、(分析图纸按图建构)和(使用积木与其他材料组合构造)三方面技能。

9.体育游戏的结构由(游戏动作) 、活动方式、(游戏情节)和活动条件等成份组成。

10.适合3-4岁幼儿玩的平面造型游戏有(水彩画)、(蜡笔画)、印画和(粘贴)等。

11.分辨图形的游戏一般可分为数图形、(找图形)、(找相同)、找不同和(找错误)等五种。

12.比较游戏有两种设计思路,一种是图形求异,另一种是图形填充。

13.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有:音乐听觉游戏、(节奏游戏)、(歌唱游戏)和舞蹈游戏。

14.婴幼儿游戏的类型包括(感觉-探索游戏)、活动游戏、模拟游戏和(接受游戏)。

15.婴儿最早的感觉游戏是听觉游戏和触觉游戏。

16.婴幼儿游戏一般开展游戏活动的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并以(个别)指导为主。

17. 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包括(明确游戏目的)、选择游戏动作、构思游戏结构、设计游戏细节、(制定游戏规则)和确定游戏名称。

18. 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有:音乐听觉游戏、(节奏游戏)、(歌唱游戏)和舞蹈游戏。

19.婴幼儿游戏的类型包括(感觉-探索游戏)、(活动游戏)、模拟游戏和(接受游戏)。

20.根据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帕登将儿童的游戏划分为独自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和(合作游戏)阶段。

21. 大班体育游戏的特点:(竞赛性游戏)增多,(游戏动作加多),难度加大,往往(需要幼儿克服一定的困难)之后才能达到游戏目的,游戏中的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22. 体育游戏的分类:按组织形式分,可分为(自由游戏活动)和(体育教学游戏)两种。

按有无情节分,可分为(主题游戏)和(无主题游戏)。

按活动的形式分,可分为(接力游戏)、(追拍游戏)、(争夺游戏)、(角力游戏)和(猜摸游戏)。

23. 智力的一般结构:一是类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二是个性智力因素:(数学能力)、(文学修养)、(音乐美术)等(艺术创造和观赏力)、社交能力、价值评判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

前者是基础智力因素。

因此,以发展类智力因素为主旨的智力游戏,应该成为学前做护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24.观察游戏一般以(寻找、发现、比较)等为主要玩法,通过(听听看看摸摸尝尝)等外感受器的反复活动,对事物典型的、细微的特征进行观察,从而帮助幼儿加强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扩大观察的(范围)、(广度)和(深度)。

25.观察,是人们主动运用(人体感觉器官来感知客观事物),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心理过程。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的最基本活动)。

26.触觉是我们感知事物的一大途径,对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及(粗糙)等质地的认识,主要通过触觉来完成。

27.(敏捷性)、(准确性)和(持久性)是记忆的重要指标。

记忆的持久性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及时进行复习和多次实际应用方能提高,记忆的敏捷性和准确性就可以通过(反复的即时记忆_)游戏来培养。

28.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用(词)来标志,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所有的概念都是从客观事物抽象出来的。

29.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30.幼儿数概念的发展阶段:一:(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大约开始于3岁左右);二:(在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大约4-5岁);三:(数运算的初级阶段:5-7岁)。

31. 婴幼儿游戏的类型:(感觉-探索游戏)、(活动游戏)、(模拟游戏)、(接受游戏)等.32. 婴幼儿游戏的指导要点:(要侧重游戏的活动性)、(游戏时间不宜过长)、(要确保安全)及以个别指导为主。

二、名词解释题1.精神分析的游戏观: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儿童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而游戏。

2.幼儿学习游戏化:幼儿学习游戏化是指幼儿园将幼儿日常学习活动都纳入到游戏之中,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交融,综合运用教学游戏与幼儿自然游戏形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3.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4.角色衍生法:角色衍生法是指根据游戏动作和活动方式的特点,选择相关或相似的食物作为游戏角色,从而衍生出某种游戏情节的方法。

5.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霍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机型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

如幼儿演出的童话剧、歌舞剧、木偶剧和皮影戏等。

6.桌面表演:桌面表演游戏是表演游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园的传统游戏, 它以一些辅助物帮助幼儿进行表演活动.7.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构造物体形象,反映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

结构游戏始于3岁左右,一般从简单的积木游戏开始。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动作技能的发展,结构游戏也趋向复杂化、多样化,并常常出现在扮演角色的游戏中。

8.集体娱乐游戏:集体娱乐游戏特指那些中、大型的游戏、游艺或游乐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参加游戏的人数较多,并且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常见于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班集体或集会活动。

9、想象再造游戏:是以发展再造想象为主的游戏。

包括猜谜游戏、补缺游戏、拼图游戏、听描述做动作游戏、空间想象游戏等。

10. 注意力游戏:主要是通过游戏训练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扩大其注意的范围,发展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的能力。

注意力游戏设计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觉渠道入手,以看、听、想作为游戏活动的方式。

11. 想象再造游戏:是以发展再造想象为主的游戏。

包括猜谜游戏、补缺游戏、拼图游戏、听描述做动作游戏、空间想象游戏等。

12. 婴幼儿游戏:特指0-1岁婴儿和1-2岁学步幼儿的游戏。

三、简答题1.简述游戏的本质特征。

答:(1)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3)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

2.简述角色游戏的结构。

答:角色扮演;对材料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内在的游戏规则。

3.简述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内容。

答:1)游戏前的指导。

包括(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2)创设游戏场地、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促进游戏深入开展。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包括(1)鼓励和协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2)指导幼儿选择和分配角色;(3)指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提高游戏水平(4)加强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游戏的合作性;(5)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3)游戏后的指导。

包括:(1)让幼儿在愉快自然的状态下结束;(2)做好游戏后的整理工作;(3)评价、总结游戏4.简述适于进行表演游戏的作品的特征。

答:(1)健康活泼的思想内容(2)具有表演性(3)起伏的情节(4)较多的对话。

5.简述表演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

答:表演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包括:(1)协助幼儿选择表演游戏的主题;(2)为表演游戏提供物质条件;(3)指导幼儿分配角色;(4)指导幼儿表演的技能;(5)促进表演游戏水平的提高。

6.简述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教学目标。

答: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教学目标是:中班幼儿应能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空间方位,会选择利用结构材料,能较正确的建构物体,会看平面图,能和同伴合作共建一组主题建筑,会评议结构游戏成果7.简述结构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

答:1)激发幼儿参与结构游戏的兴趣2)引导幼儿对物体进行观察3)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4)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观察了解幼儿结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和点拨;探索和挖掘现有材料的多种玩法)5)引导和鼓励幼儿创造性的建构6)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完成以上任务外,教师还应注意三点:融入全面的教育;把握适度的指导;重视差异的存在。

8.简述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

答: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包括(明确游戏目的)、选择游戏动作、构思游戏结构、设计游戏细节、(制定游戏规则)和确定游戏名称。

9.简述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内容和任务。

答:提供丰富、安全的活动玩具;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观察幼儿游戏,适时介入。

10.简述幼儿语言游戏的类型及常用设计形式。

答:(1)听音、发音游戏,儿歌和绕口令是语言游戏设计中常用的游戏形式。

(2)词汇游戏,常用的设计思路有多种,如以组词为核心扩展组词、词语接龙、说出反义词、同义词配对等。

(3)句子游戏,以看图说话为主要构思,“小医生”让孩子为大人的句子纠错,也是个不错的构思。

(4)描述性游戏,主要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对话、表演等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各种语言实践机会。

(5)文字游戏,婴儿识字的趣味主要是在识字的过程和接触字形、字音本身,做到认识和区别就行了。

1岁半以前是婴幼儿识字的准备期,只要他习惯看字听字即可。

1岁半以后,识字与认物并行发展。

3岁以后的识字游戏应进入句子阶段。

11.简述智力游戏指导的内容。

答:智力游戏指导的主要内容有(1)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智力游戏;(2)教会幼儿正确地游戏(3)使每个幼儿在参与游戏中得到充分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