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点滴中接受深刻的德育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作为品德学科的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平时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创设情境——呼唤情感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唤起相应的道德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主要观点充分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突出本课德育认知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
如在讲《我们的责任》时,我先扔出去一个纸团,里面写着:“你有一双充满责任感的眼睛”。
纸团掉地后,有个同学马上把它检起来。
然后我趁机说:“你不光有一双充满责任感的眼睛,你还有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
是啊,其时,我们有时拾起的不仅仅是一个纸团,而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很自然导入新课。
二、利用教学——随时渗透德育内容是一个整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一节课把德育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只有在每一节课适时渗透一个主题,才能收到实效。
学科的每一课都可以渗透一个德育主题。
我在教学中探究了“热爱集体”、“拒绝不良习惯”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信做人”、“遵纪守法”、“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等活动;突出了“爱国主义”、“理想信仰”、“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环境保护”和“艰苦奋斗”等教育活动。
这些主题教育活动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的同时适时穿插渗透的,也就是常说的寓德育于教学中,这是我一贯坚持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情景育人——以情感人德育的方法、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德育内容都有不同的形式,今天的孩子用简单的说教方式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的内容要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内化。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模板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模板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既涉及到个体的品德培养,也涉及到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学知识的传授。
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我有着一些对于教学的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品德是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社会的基础。
因此,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道德经典、引导学生思考伦理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德育活动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品德品质。
其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也应该注重传授社会学知识。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社会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社会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认识社会的规律,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学专家或者社会工作者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学实践,加深对社会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案例分析、辩论赛或者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校本课程的融合。
品德与社会课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和社会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参观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区服务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感受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校本课程的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增加品德与社会课的实用性和具体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

己也 希 望 能 成 为 公 众 的 焦 点 . 学习的榜样 , 让 榜 样 起 带 头 和 示 范
去 感 染 学 生 内 容 。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不 仅 掌 握 书本 上 的 内容 , 册 第 三单 元 《 独 具 魅 力 的 中华 文化 》 这 一 主 地 的 传 统 文化 底 蕴 , 甚 至 于人 文 传 说 , 都 应 该 通 晓 。 只有 这 样 , 才 能把《 品德 与社会》 课 上 出新 意 , 达到既长知识 , 又 育 人 的 目的 题 中《 伟大 的先人》 时, 活动前 , 组织学生调查收集相关 资料 , ① 问 像《 我们 爱 和平 》 单元 , 我 把索 马 里 战 争 难 民 , 特 别 是 儿 童 的苦 难 周 边 的 人 , 是否知道孔子 、 司马迁 . 对 他们 了解 些 什 么 ? 要 求 每位 生 活 用 图片 、 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后 . 很 快 就 激 起 了学 生 对 战 学 生 至 少 询 问五 个 人 . 并做好记录。⑦汇报统计调查 的情况 ( 知 争 时 期 难 民们 的 同情 . 对 战 争 的 痛 恨 同 时 . 我 把 正 在 发 生 的利 道 孔 子 、 司 马 迁 的 百 分 比) . 然 后 引 导 学 生 整 理 和 归 纳统 计 结 果 比亚 战 争 也 搬 进 课 堂 .让 学 生 结 合 我们 中 国 曾经 遭 受 的种 种 耻 《 直面灾害》 一单 元 , 把 发 生 在 日本 的 大 地 震 也 搬 进 课 堂 , 并就日
本 把 核 废 水 排 人 公 海 的行 为 组 织 学 生进 行讨 论 . 让 学生知道 . 无 族 的杰 出人 物 至 圣 先 师 孔 子 . “ 知之为知之 . 不 知为不知” , “ 温 故
论遭遇什么 , 都应该有责任心 . 做 人 如此 , 作为一个 国家 , 更 应 该 而 知新 ” 的至理名 言 . 和 他 开 创 中 华 民族 教 育 事 业 的 不 朽 伟 绩 :
2024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2024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2024年,作为一名中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力求创新。
从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很多值得总结和分享的教学心得。
以下是我个人对2024年《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体会,全文约____字。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首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课堂上,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让他们思考并讨论何为“善”、“美”、“真”。
我鼓励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上,我经常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上,我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境条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我注重课堂互动。
在课堂上,我尽量避免单一的教师讲解形式,而是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互动。
我通过提问、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其次,我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我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我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再次,我注重课堂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温暖与关爱。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
当今和谐社会,需要有高尚品质的建设人才,而建设人才的培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
它要求学生既立足于课堂的学习,又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社会价值,我们教这门课的老师也要立足社么需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二、坚守课堂,源于生活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是生命成长的沃土。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这门学科的文化价值,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快乐的人生体验。
如:在教“创造的快乐”这堂课上,首先提出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发明家?你们想当发明家吗?你们能创造吗?下面有个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出出主意改造改造:怎样使雨衣不贴身,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纷纷动手做模型:有的把雨衣做成裙衫型,有点用橡皮圈撑雨衣的边,这样使雨衣不贴身,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出来展评、解说,同学们,我们自己也能创造,他们从中收获到了创造的快乐。
三、生活体验,促进心灵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知,激化道德情感。
如,在教“让田野告诉你的”教学中,因为本班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正值收获季节,我要求学生回家帮爸爸妈妈收割稻子,并要求学生向爸爸妈妈了解小小的一粒米,要经过多少工序,然后回到学校,和同学交流,使学生知道小小一粒米包含了农民伯伯多少辛劳和汗水呀!从而教育学生从心底里爱惜粮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老师有心教,学生就有心学。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体会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体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贴近生活1﹑使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使课堂走进生活。
如:在学习《与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让学生们广泛的讨论,让他们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邻里之间的感人小事,如爸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你们邻里之间又是怎样和睦相处的等等。
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相谦让,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心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
让学生亲身感受、尝试、体验生活,。
2﹑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喜欢是最主要的,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教师应投其所好。
当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提起神州5号、神州7号、嫦娥一号来,学生们都津津乐道;提起北京奥运会、提起2008抗震救灾,他们都会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课上的一些内容。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课下的事搬到课堂来做呢?简略课本上的一些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讲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刘翔、姚明、杨利伟等新闻人物的靓丽人生等等,熟悉的事实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的是真情实意。
又如我在上《生活中的快乐》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作为成年的我特别喜欢《喜洋洋和灰太狼》,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引出——“快乐”。
下面,让我们一起“快乐”,请欣赏《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曲。
论文浅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认识

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几点认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让品德课贴近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
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
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2.让学生观察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
2024《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2024《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在教育的世界里,品德与社会课程无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门课程不仅是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更是塑造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的关键环节。
对我而言,参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价值观的引导。
在我看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则和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我始终坚信,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他们理解并接受多元的价值观。
对于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我深感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尝试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同时,我也注重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道德规范。
另外,我认为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社会的温暖。
回顾我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之路,我深感自己在不断成长。
每一次课堂的互动、每一次学生的反馈,都让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用心去听,我们就能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找到无尽的价值和乐趣。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深化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研究,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同时,我也期望与同行们共同交流与进步,共同为提高我国品德与社会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友爱、奉献、正直、诚信等道德品质。
我通过讲述相关故事、提出道德问题、进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把握正确的道德观念。
同时,我还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观福利院、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关心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学生的道德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更加懂得感恩、友爱他人,从而形成了积极的社会意识。
二、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与品德品质的培养相辅相成,社会意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社会现象和事件,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同时,我还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如模拟法庭、辩论赛等,让学生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中。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社会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评价等能力。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规则制定和执行中,让他们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让他们有意识地管理和提高自己。
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律的学习习惯。
四、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品德和社会意识的过程,教师应该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活动,如讲故事、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

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点体会品德与社会课是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关乎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首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成长环境。
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是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进行教学。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社会时能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行为选择。
其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氛围和效果。
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讨论、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再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注重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的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一些道德规范和社会知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塑造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最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关系建立。
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面对的往往是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困惑和挫折,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关心和鼓励。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和困惑,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培养情感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品德与社会》教学体验浅谈

有 一 定 的 难 度 , 有 依靠 必 要 的材 料 才 能保 证 顺 畅 、 效 地 开 展 只 有
课堂教学。 因此 , 上 课 之 前 , 师 必 须 指导 学 生 收 集 材 料 。 体 在 教 具 做 法 是 : 据 教 学需 要 . 根 告诉 学 生需 要 哪 些 方 面 的材 料 , 文 字 、 是
德 的成 分 , 师 要 把 握 好 方 向 , 万 不 能 把 它 上 成 常 识 课 , 就 教 千 也
校 、 乡 、 国和 世 界 等六 个 不 同 的范 畴 , 及 面极 广 。 门课 程 家 祖 涉 这 设 计 的 内容 来 自于 社 会 . 源 于儿 童生 活 中的 方 方 面 面 , 关 注 来 更 于 儿 童 的发 展 . 对发 展 儿 童 丰 富 的 内心 世 界 和 主 体 人格 , 现 以 体 人 为 本 的现 代 教 育 价 值 取 向 ,培 养 他 们 对 生 活 的积 极 态 度 和 参 与 社会 的能 力 起 着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 对 任 课 教 师 来 说 , 节 课 要 完 成 的任 务 很 重 , 识 点 较 多 。 每 知 对 孩 子 们来 说 , 四 十分 钟 内既 要 强化 品德 行 为 规 范 , 要 思 考 在 又
泛霸堂翳考
V0 . N o 2 6.
L E AL A S F S m R RT AN
教 育教 学 6
《 品德 与社会》 学体验 浅谈 教
贺 敏 郭 小武
江西 吉安 3 30 ) 4 0 9 ( 冈山 大 学 附属 小 学 井
【 摘 要】 品德 与社会》 《 是一 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 , 它将 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 的教 育资源, 用社会关 系、 社会 活动 、 社会 环境 三
试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性教学

试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性教学《品德与社会》提升为“综合课程”,有效教学的生成从教材的变革开始。
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以如何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我们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改变课堂教学策略着手。
一、讲授的有效性1.成功的导入。
采用乐曲、图片、谜语、故事、动漫、实例对比、热点时事分析等导入方式,课堂伊始就能深深吸引住学生。
如《品格的试金石》教学中,教师课前拿出一张假币让一位同学去买东西,教室里砸开了锅:“老师怎么能用假币呢?”“还想让同学去骗人?”。
上课了,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有人大声叫起来“老师不讲信用!”,但很快又有同学大声喊着“原来老师是为了教育我们……!”这时,再配合教师精心设计的口头说明,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读起课文……再如教学《诚信的回报》一课前,教师播放课件:一位电冰箱厂经理在库房里检查电冰箱质量,检查出问题冰箱76台堆积如一座小山,工人们提出便宜点处理给职工,而经理却抡起大锤砸向冰箱……情景的引入,把单纯口头语言的讲授化为多种形式、多种媒体所组合的情景,让学生能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化。
2.善于捕抓细节,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例如:在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文明的传递》的视频时,有一个学生在做记录,老师告诉学生:“边欣赏视频,边做笔记,是一种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一节课能教给学生一个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将是终生受益的。
3.注意“留白”,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孔子举例“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识的生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使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深层知识,灵活运用。
二、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回应,让学生更积极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有效提问首先要引发学生深刻思考。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提要】:小学是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近而感受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让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社会性、开放性、活动性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再创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使课程推陈出新,更具有吸引力。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的语言行为习惯,让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要求。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社会。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一、把多姿多彩的家庭社会融入课堂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
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成长无不渗透父母的心血,无不包含着浓浓的亲子之情。
把家庭社会融入课堂,起着非凡的意义。
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活动;启发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为社会做事。
促进学生社会自理能力和智力品质的提高,为学生个性塑造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被父母呵护惯了的子女往往会觉察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许还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为了唤起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感受。
在进行《温暖的家》教学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带一张家庭照片。
我先让学生介绍家庭成员,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工作的?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爱你吗?你是怎样感觉到的?你想怎样表达对家人的心意?这一下子大大启发了学生,教室变得很热闹了,大家都互相发言,还有的甚至说出了感谢家人的话及回家以后要帮妈妈做家务的话。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从2008 年9 月至今我一直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经过这么多年的执教,我有很多感悟。
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是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1 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现在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数课都是图片比较多,文字量较少。
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
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那想上好一节课其实挺难的。
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我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
例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可以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鲜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用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等等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
3 用心爱每一位学生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向孩子们展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及乐于探索、热爱生活、深入社会实践的能力为目标的活动课程。
如何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在新课程中成长,也获得成长的快乐,感受课程的魅力,和他们一起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最终成为道德的参与者、理解者和实践者呢?这就要从如何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开始。
经过多年和学生一起学习实践、与同行们切磋研究,我总结出了这样一套教学模式:一、导言设计习惯的做法,常用的教学导言有:其一,衔接性导言;其二,揭示性导言;其三,激励性导言。
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互结合使用。
二、授课程序我将《品德与社会》教学主要部分按如下程序进行:启导——感知、诱导——领悟、指导——实践、师生——小结。
1.启导——感知“启导——感知”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典型的人和事,启发引导学生感知教材,了解与课题相关的内容。
现用的教材都是学生喜欢的内容,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采用道理渗透法、舆论抑扬法、典型诱导法等,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诱导——领悟“诱导——领悟”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诱导学生对良好行为进行体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明白道德原理。
如在执教“热爱集体”一课时,教师注意以情诱知、以知激情,使学生感受到热爱集体是社会人的美德,做到时时处处为集体着想,真正做到集体在我心中。
学生在良好的行为体验中,会坚定热爱集体的信念。
在这一环节中,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答辩,由同学评价成绩,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得到了及时的评价,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有的同学在一节课上可以得到多次满分,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可比的。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互助意识、合作意识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
发表时间:2013-07-11T14:41:39.82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6月供稿作者:张茂春[导读] 从2008 年9 月至今我一直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经过这么多年的执教,我有很多感悟。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龙门第一小学张茂春)
从2008 年9 月至今我一直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经过这么多年的执教,我有很多感悟。
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是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1 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数课都是图片比较多,文字量较少。
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
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那想上好一节课其实挺难的。
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我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
例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可以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鲜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用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等等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
3 用心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效果就越差。
所以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要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
在教学中,老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4 注重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教材中让学生上网搜索查找资料的内容特别多。
如:六年级下册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的内容有:我国加入了哪些国际组织?上海世博会会微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喻意吗?联合国国旗徽记、奥运五环旗及红十字会图案的象征意义,“世界红十字日”主题,“世界地球日”主题,“世界水日”主题,“世界气象日”主题,“国际湿地日”主题,联合国维和大事记有哪些?我国参加的维和行动有哪些?等等都必须在网上查找。
本人在网上查找“国际湿地日”主题花费了很多时间查找了大量网页,而学生一是没有时间上网查找,二是现在网络还未达到普及。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