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作业

合集下载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SAS1.掌握“边角边”定理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让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体验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及运算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重点】“边角边”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圆规和剪刀.【学生准备】直尺、圆规和剪刀.导入一:【提出问题】(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的内容是什么?(2)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此时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角夹在两条边的中间,形成两边一夹角,一种是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一对角,如图所示.[设计意图]复旧导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感知“两边一角”的两种情况,建立分类讨论的思想.导入二:如图所示,在湖泊的岸边有A,B两点,难以直接量出A,B两点间的距离.你能设计一种量出A,B两点之间距离的方案吗?说明你的设计理由.[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导入三:某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打碎成两块(如图所示),现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如果只准带一块碎片,那么应该带哪一块去?能试着说明理由吗?利用今天要学的“边角边”知识可知带黑色的那块.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两边及其夹角,一个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夹角的大小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下来了.[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爱数学、学数学的良好情感.一、“边角边”定理的探究思路一1.先任意画一个ΔABC,再画一个ΔA'B'C',使A'B'=AB,A'C'=AC,∠A'=∠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点拨:要画三角形,首先要确定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解:如图所示,(1)画∠DA'E=∠A;(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3)连接B'C'.肯定学生中好的画法,并让学生与教材中的画法进行比较,确定正确的画法.(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画法,从实践中体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引导学生剪下三角形,看是不是与原三角形全等.【得出结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ΔABC与ΔA'B'C'中,∵∠∠∴ΔABC≌ΔA'B'C'(SAS).[易错提示]“SAS”中的“A”必须是两个“S”所夹的角.3.问题:如果把“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改为“两边及其邻角分别相等”,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应该及时点拨,必要时可以画反例图形.通过反例说明“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一定成立.(让学生了解推翻一个结论可以通过举反例说明)思路二1.引导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条边分别是1.5 cm,2.5 cm,并且使长为1.5 cm的这条边所对的角是30°.(小组交流后比较画出的图形是否全等,小组内选代表发言)如图所示,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Δ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ΔABD.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教师让学生观察运动过程,并加以分析.指出: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条边的对角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画一个ΔABC,使AB=3 cm,BC=4 cm,∠B=60°.比较小组内成员所画的三角形是否全等.(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发现“边角边”定理)【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交流后得出基本事实,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二、例题讲解(教材例2)如图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至D,使CD =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 =CB.连接ED,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观察图形中有没有全等的三角形.〔解析〕如果能证明ΔABC≌ΔDEC就可以得出AB=DE.由题意可知ΔABC和ΔDEC具备“边角边”的条件.证明:在ΔABC和ΔDEC中,∵∠∠∴ΔABC≌ΔDEC(SAS).∴AB=D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小结】从上例可以看出: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可以通过证明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来解决.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注意: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的相等的角必须是夹角,否则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即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1.如图所示,已知AB∥CD,AB=CD,AE=FD,则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有 ()A.1对B.2对C.3对D.4对解析:∵AB∥CD,∴∠A=∠D,又∵AB=CD,AE=FD,∴ΔABE≌ΔDCF(SAS),∴BE=CF,∠BEA=∠CFD,∴∠BEF=∠CFE,又∵EF=FE,∴ΔBEF≌ΔCFE(SAS),∴BF=CE,∵AE=DF,∴AE+EF=DF+EF,即AF=DE,∴ΔABF≌ΔDCE(SSS),∴全等三角形共有三对.故选C.2.如图所示,在ΔABC和ΔDEF中,AB=DE,∠B=∠DEF,补充下列哪一个条件后,能应用“SAS”判定ΔABC≌ΔDEF()A.BE=CFB.∠ACB=∠DFEC.AC=DFD.∠A=∠D解析: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B的两边是AB,BC,∠DEF的两边是DE,EF,而BC=BE+CE,EF=CE+CF,要使BC=EF,则BE=CF.故选A.3.如图所示,已知AB=AC,AD=AE,欲证ΔABD≌ΔACE,需补充的条件是()A.∠B=∠CB.∠D=∠EC.∠1=∠2D.∠CAD=∠DAC解析:已知AB=AC,AD=AE,∠B=∠C不是已知两边的夹角,∴A不可以;∠D=∠E不是已知两边的夹角,∴B不可以;由∠1=∠2得∠BAD=∠CAE,符合“SAS”,可以为补充的条件;∠CAD=∠DAC不是已知两边的夹角,D不可以.故选C.4.看图填空.如图所示,已知BC∥EF,AD=BE,BC=EF.试说明ΔABC≌ΔDEF.解:∵AD=BE,∴=BE+DB,即=.∵BC∥EF,∴∠=∠(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ΔABC和ΔDEF中,,∴ΔABC≌ΔDEF(SAS).解析:由AD=BE,利用等式性质可得AB=DE,再由BC∥EF,利用平行线性质可得∠ABC=∠DEF,再加上BC=EF,利用“SAS”说明ΔABC≌ΔDEF.答案:AD+DB AB DE ABC DEF AB=DE,∠ABC=∠DEF,BC=EF第2课时一、“边角边”定理的探究二、例题讲解例题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39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43页习题12.2第2,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图所示,根据“SAS”,如果AB=AC,,即可判定ΔABD≌ΔACE.2.如图所示,已知∠1=∠2,要使ΔABC≌ΔADE,还需条件()A.AB=AD,BC=DEB.BC=DE,AC=AEC.∠B=∠D,∠C=∠ED.AC=AE,AB=AD3.如图所示,BD,AC交于点O,若OA=OD,用“SAS”说明ΔAOB≌ΔDOC,还需()A.AB=DCB.OB=OCC.∠BAD=∠ADCD.∠AOB=∠DOC4.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如图所示,已知:AD∥BC,AD=CB,AE=CF.求证:∠D=∠B.证明:∵AD∥BC,∴∠A=∠(两直线平行,相等).∵AE=CF,∴AF=.在ΔAFD和ΔCEB中,∠∠∴ΔAFD≌ΔCEB(SAS),∴=.【能力提升】5.如图所示,在ΔABC和ΔABD中,AC与BD相交于点E,AD=BC,∠DAB=∠CBA,求证AC=BD.【拓展探究】6.(1)如图所示,方格纸中的Δ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称为格点三角形.请在方格纸上按下列要求画图.在图(1)中画出与ΔABC全等且有一个公共顶点的格点三角形A'B'C';在图(2)中画出与ΔABC全等且有一条公共边的格点三角形A″B″C″.(2)先阅读,然后回答问题.如图所示,D是ΔABC中BC边上一点,E是AD上一点,AB=AC,EB=EC,∠BAE=∠CAE,试说明ΔAEB≌ΔAEC.解:在ΔABE和ΔACE中,因为AB=AC,∠BAE=∠CAE,EB=EC, (1)所以根据“SAS”可知ΔABE≌ΔACE (2)请问上面解题过程正确吗?若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的依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过程.【答案与解析】1.AD=AE(解析:AB=AC,∠A为两三角形公共角,又AD=AE,∴ΔABD≌ΔACE(SAS).答案不唯一.)2.D(解析:∵∠1=∠2,∴∠1+∠EAC=∠2+∠EAC,∴∠BAC=∠DAE,A,B不是夹∠BAC和∠DAE的两对对应边,故错误;C.三个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D是夹∠BAC和∠DAE的两对对应边,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3.B(解析:还需OB=OC.∵OA=OD,∠AOB=∠DOC,OB=OC,∴ΔAOB≌ΔDOC(SAS).故选B.)4.C 内错角CE ∠D ∠B5.证明:在ΔADB和ΔBCA中,∵∠∠∴ΔADB≌ΔBCA(SAS),∴AC=BD.6.解:(1)答案不唯一,如下图所示. (2)上面解题过程错误,错在第1步.在ΔAEB和ΔAEC中,∵AB=AC,∠BAE=∠CAE,EA=EA,∴ΔAEB≌ΔAEC(SAS).这节课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二节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经历探索“已知两边一角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处: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2)方法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关注每一位学生,知识落实好.1.学生作图的过程不够规范,有的学生作图不够认真,导致在观察比较的时候发生偏差.2.学生在探讨两边一对角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时候,理解得不够好,教师指导点拨不到位.在探究“边边角”时,明确要求学生要用圆规和直尺来画,用圆规来确定第三个顶点时,很容易就能使学生发现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从而可以判定满足“边边角”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在此可以适当少用些时间,这样可以给学生多留出一些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加深对定理的印象.练习(教材第39页)1.解:相等.因为在ΔDAB和ΔCAB中,公共边∠∠所以ΔDAB≌ΔCAB(SAS),所以DB=CB,所以C,D到B的距离相等.2.证明:因为BE=CF,所以BE+EF=EF+CF,即BF=CE.在ΔABF和ΔDCE中,∠∠所以ΔABF≌ΔDCE(SAS),所以∠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014·吉林中考)如图所示,ΔABC和ΔDAE中,∠BAC=∠DAE,AB=AE,AC=AD,连接BD,CE,求证ΔABD≌ΔAEC.〔解析〕根据∠BAC=∠DAE可得∠BAD=∠CA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可得出结论.证明:∵∠BAC=∠DAE,∴∠BAC-∠BAE=∠DAE-∠BAE,即∠BAD=∠CAE.在ΔABD和ΔAEC中,∠∠∴ΔABD≌ΔAEC(SAS).(2014·漳州中考)如图所示,点C,F在线段BE上,BF=EC,∠1=∠2,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ΔABC≌ΔDEF,并加以证明.(不再添加辅助线和字母)〔解析〕先得出BC=EF,添加条件答案不唯一.AC=DF,根据“SAS”推出两三角形全等即可.答案不唯一.解:添加AC=DF.证明如下:∵BF=EC,∴BF-CF=EC-CF,∴BC=EF.在ΔABC和ΔDEF中,∠∠∴ΔABC≌ΔDEF.。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SAS(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SAS(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

12.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㈡SAS夯实基础篇一、单选题:1.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P,AP=DP,则需要“SAS”证明△APB≌△DPC,还需添加的条件是()A.BA=CD B.PB=PC C.∠A=∠D D.∠APB=∠DPC【答案】B【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解析】【解答】在△APB和△DP C中,当AP DPAPB DPCPB PC时,△APB≌△DPC,∴则需要“SAS”证明△APB≌△DPC,还需添加的条件是PB=PC,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得还需添加的条件是PB=PC。

2.如图,下列三角形中全等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解答】解:根据“SAS ”可判断图①的三角形与图②的三角形全等.②③,③④,①④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观察各选项图形中已知的边长和角度,用“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判断求解.3.如图,将两根钢条AA ,BB 的中点O 连在一起,使AA ,BB 可绕点O 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 B 的长等于内槽宽AB ,那么判定OAB OA B ≌的理由是()A .边角边B .角边角C .边边边D .角角边【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解答】由已知OA OA OB OB,∵AOB A OB∴OAB OA B ≌(SAS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题意可得:OA OA OB OB ,,结合对顶角相等,可利用“SAS ”证明OAB OA B ≌。

4.如图,AB =AC ,点D 、E 分别是AB 、AC 上一点,AD =AE ,BE 、CD 相交于点M .若∠BAC =70°,∠C =30°,则∠BMD 的大小为()A .50°B .65°C .70°D .80°【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ABE ACD (SAS ),∴30B C∵DME B BDC ,BDC C A∴307030130DME B A C∴180********BMD DME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SAS ”证出三角形全等,得到30B C ,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得到∠BDM =∠A +∠C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解即可。

常用抽样SAS程序

常用抽样SAS程序

常用抽样SAS程序目前,各医学论坛上都有大量的‘执业医师考题’等内容。

对于选择题而言,最让人感兴趣的是那部分带答案的考题。

显然,希望能做一下,后与答案对照验证和锻炼自己的实际水平。

但是,带答案内容的弊病就是当读者阅读考题时便不由自主的先看了答案,使目的不能达到。

改变这种尴尬状态需要事先把考题和其对应的答案部分分离出来,进行自我测验完毕后再根据需要调配答案自动对照改分。

由于该种抽样一个观测会包含很多的行,加之此后还有拆、合变化实际操作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目前,不论是医学杂志亦或是相关网站,还是专业统计学论坛、书籍、杂志针对这样类型的抽样未见。

基于此,本人根据实际使用经验,针对固定格式的txt文件写了sas代码,运行效果满意。

数据来源本次数据从“爱爱医网”下载,存入e盘目录下的文件夹名为‘各病种练习题’,各样本尾缀为.txt 的文本文件,若为其他文件则首先要进行转换,使成sas可读文件。

本次使用文件路径及格式如图:图一路径的基本情况(主意图中文件类型、格式)一习惯性抽题方法本次采用逐步前进法,即根据当时情况每次抽出前10题、20题等测试和学习,像读书一样,本次读完第一页,下次读第二页,依次类推。

当然,加以修改,也可变成逐步后退法抽取,或由中间向两边抽取等。

1 考题和答案的分离处理编程将考题内容输出到output窗口和桌面,而考题答案输出到桌面txt文档供以后需要时调用、打开观。

程序第一部分data a;infile'e:\各病种练习题\肺炎练习题.txt';length x $ 100.;do i=1to7;input x & $;if _n_<=71 | _n_ >91then delete;/*选第11-20题*/output;end;data b(keep=x);set a;file'桌面\试题集内容.txt';where i<7;put x $;data c;set a;file'桌面\试题集答案.txt'; where i=7;put x $;proc print data=b noobs;run;2 答题环境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以上几步处理,已经达到考题内容与答案分离的目的,可以打开桌面的考题内容进行自测然后与桌面的考题答案对照。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22-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22-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A.AB=CD B.AF=DE C.∠A=∠D D.∠AFB=∠DEC
课堂练习
2. 如图,已知∠BED=∠AEC,AE=CE,BE=DE. 求证:△ABE≌△CDE.
证明:∵∠BED=∠AEC, ∴∠BED﹣∠AED=∠AEC﹣∠AED 即∠BEA=∠DEC, 在△ABE和△CDE中,
∴△ABE≌△CDE(SAS)
解:由题可知∠A=∠A,AB=AC,
利用“SAS”判定,需要∠A的另一对
应边相等,即AD=AE.证明如下:
在△ADC和△AEB中,
A
AC=AB,
∠A=∠A,
AD=AE,
∴ △ADC≌△AEB(SAS).
C
E F
D
B
课堂练习
5.如图,已知△ABE≌△DCF,点B,E,F,C在一条直线上, 连接AC,BD.求证:△ACE≌△DBF.
文字语言: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C
几何语言:
在△ABC 和△ DEF中, AB = DE, 必 须 是 两 边 ∠A =∠D, “ 夹 角 ” AC =AF ,
∴ △ABC ≌△ DEF(SAS).
A F
B
D
E
新知典例
SSA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ABF≌△CDE(SAS)
新知典例
例2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 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 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请说明DE的长就 是A、B的距离的理由.
证明:在△ACB与△DCE中,
∴△ACB≌△DCE(SAS), ∴AB=DE, 即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

SAS作业

SAS作业

使用SAS软件完成下列任务:1.对数据集sashelp.class中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基本统计量,并给出分析结论。

身高:结论:身高数据共19个,最大值为72,最小值为51.3,相差20.7。

55-65之间的数据最多。

中位数为62.8,平均数为62.3。

数据的标准差为5.1271,方差为26.2869体重:结论:体重数据共19个,最大值为150,最小值为50,相差99.5。

中位数为99.5,平均数为100.026。

数据的标准差为22.7739,方差为518.6522.对数据集中的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问题1中的基本统计量的计算,并写出结论身高:结论:男生身高数据共10个,平均数为63.91。

数据的标准差为4.9379,方差为24.3832,对男生身高95%的可能集中于60.3776到67.4424之间。

女生身高数据共9个,平均数为60.5889。

数据的标准差为5.0183,方差为25.1836,对女生身高预测95%的可能集中于56.7315到64.4463之间。

男生的身高相较于女生而言更集中。

男生身高也普遍比女生高一些。

体重:结论:男生体重数据共10个,平均数为108.95。

数据的标准差为22.7272,方差为516.525,对男生身高95%的可能集中于92.692到125.208之间。

女生体重数据共9个,平均数为90.1111。

数据的标准差为19.3839,方差为375.7361,对女生身高预测95%的可能集中于75.2113到105.0109之间。

女生的体重相较于男生而言更集中。

女生体重也普遍比男生轻一些。

3.结合统计图形进一步分析问题1和2。

结论:由图可以看出,身高的数据多集中于55-65之间,体重的数据多集中于90-120之间,身高的数据比体重的数据分布的更加集中,学生之间身高的差异小于体重的差异。

身高体重均呈明显的正态分布。

男生的身高多集中于61.5-67.5之间,体重多集中于82.5-112.5之间女生的身高多集中于55.5-58.5和61.5-64.5之间,体重多集中于75-105之间4.分别计算身高和体重的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给出结论。

sas

sas

第二次独立作业1.data sasuser.score;input name $ sex $ math chinese english;cards;Alice f 90 85 91Tom m 95 87 84Jenny f 93 90 83Mike m 80 85 80Fred m 84 85 89Kate f 97 83 82Alex m 92 90 91Cook m 75 78 76Bennie f 82 79 84Hellen f 85 74 84Wincelet f 90 82 87Butt m 77 81 79Geoge m 86 85 82Tod m 89 84 84Chris f 89 84 87Janet f 86 65 67;run;proc tabulate;class sex;var math chinese english;table sex all,(math chinese english)*(mean std n);keylabel mean='平均值' std='标准差' n='人数';run;proc gchart;hbar sex/sumvar=math;run;proc sort;by sex;run;proc univariate normal;var math;by sex;run;proc ttest;class sex;var math;run;proc princomp out=prin n=2Standard;var math chinese english;proc sort data=prin;by descending prin1;run;proc factor data=sasuser.score r=v n=2out=a;run;by descending factor1;run;proc print data=a;run;分析结果:(2)由 The TTEST Procedure中的Equality of Variances里面F=0.2994再由T-Tests的第一行t 绝对值为0.1815,接受原假设,即男女生人数没有显著性差异。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同步练习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同步练习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SAS要点感知1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可以简写成“______〞或“______〞). 预习练习1-1 以下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3 C.图2和图4要点感知2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全等.预习练习2-1 下面各条件中,能使△ABC≌△DEF的条件的是( )A.AB=DE,∠A=∠D,BC=EFB.AB=BC,∠B=∠E,DE=EFC.AB=EF,∠A=∠D,AC=DFD.BC=EF,∠C=∠F,AC=DF知识点1 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1.:如图,OA=OB,OC=OD,求证:△AOD≌△BOC.2.:如图,OA=OB,OC平分∠AOB,求证:△AOC≌△BOC.3.∥ED,AB=CE,BC=ED.求证:△ABC≌△CED.知识点2 利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或角相等4.(武汉中考)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OA=OC,OB=OD.求证:DC∥AB.5.(云南中考)如图,在△ABC和△ABD中,AC与BD相交于点E,AD=BC,∠DAB=∠CBA,求证:AC=BD.知识点3 利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实际问题6.如下图,有一块三角形镜子,小明不小心将它打破成1、2两块,现需配成同样大小的一块.为了方便起见,需带上______块,其理由是______.7.如图,AB=AC,AD=AE,假设要得到“△ABD≌△ACE〞,必须添加一个条件,那么以下所添条件不成立的是( )A.BD=CEB.∠ABD=∠ACEC.∠BAD=∠CAED.∠BAC=∠DAE8.(陕西中考)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假设连接AC、BD相交于点O,那么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9.如图,点A在BE上,AD=AE,AB=AC,∠1=∠2=30°,那么∠3的度数为______ .10.如下图,A,B,C,D是四个村庄,B,D,C在一条东西走向公路的沿线上,BD=1 km,DC=1 km,村庄AC,AD间也有公路相连,且公路AD是南北走向,AC=3 km,只有AB之间由于间隔了一个小湖,所以无直接相拉桥,测得AE=1.2 km,BF=0.7 km.试求建造的斜拉桥长至少有______km.11.如下图,AD是△ABC的高线,AD=BD,DE=DC,∠C=75°,求∠AEB的度数.12.如图,点A,E,B,D在同一条直线上,AE=DB,AC=DF,AC∥DF.请探索BC与E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3.如下图,A,F,C,D四点同在一直线上,AF=CD,AB∥DE,且AB=DE.求证:(1)△ABC≌△DEF;(2)∠CBF=∠FEC.挑战自我14.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点F在DE的延长线上,且EF=DE,求证:(1)BD=FC;(2)AB∥CF.参考答案课前预习要点感知1 全等边角边 SAS预习练习1-1 D要点感知2 不一定预习练习2-1 D当堂训练1.证明:在△AOD和△BOC中,OA=OB,∠O=∠O(公共角),OD=OC,∴△AOD≌△BOC(SAS).2.证明:∵OC平分∠AOB,∴∠1=∠△AOC和△BOC中,OA=OB,∠1=∠2(已证),OC=OC(公共边),∴△AOC≌△BOC(SAS).3.证明:∵AB∥ED,∴∠B=∠△ABC和△CED中,AB=CE,∠B=∠E,BC=ED,∴△ABC≌△CED(SAS).4.证明:∵在△ODC和△OBA中,OD=OB,∠DOC=∠BOA,OC=OA,∴△ODC≌△OBA(SAS).∴∠C=∠A(或∠D=∠B).∴DC∥AB.5.证明:在△ADB和△BAC中,AD=BC,∠DAB=∠CBA,AB=BA,∴△ADB≌△BCA(SAS).∴AC=BD.6.1 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课后作业7.B 8.C 9.30° 10.1.1 11.在△BDE 和△ADC 中,BD=AD,∠ADB=∠ADC ,DE =DC ,∴△BDE ≌△ADC(SAS).∴∠BED=∠C=75°.∴∠AEB=105°.12.BC ∥EF.理由:∵AE=DB,∴AE+BE=DB+BE.∴AB=DE.∵AC ∥DF,∴∠A=∠D.∵AC=DF,∴△ACB ≌△DFE.∴∠FED=∠CBA.∴BC ∥EF.13.(1)证明:∵AB ∥DE,∴∠A=∠∵AF =CD,∴AF+FC=CD+FC.∴AC=DF.∵AB =DE,∴△ABC ≌△DEF(SAS).(2)证明:∵△ABC ≌△DEF,∴BC =EF,∠ACB =∠DFE.∵FC=CF,∴△FBC ≌△CEF(SAS).∴∠CBF =∠FEC. 14.(1)证明:∵E 是AC 的中点,∴△ADE 和△CFE 中,AE=CE,∠AED=∠CEF,DE=FE,∴△ADE ≌△CFE(SAS).∴AD=CF.∵D 是AB 的中点,∴AD=BD.∴BD=FC.(2)证明:由(1)知△ADE ≌△CFE,∴∠A=∠ECF.∴AB ∥CF. 【知识稳固】1、 分解因式:7a 2b 2-14ab 3c= 2、 假设xy=6,x-y=5,那么x 2y-xy 2= 3、 在以下四个式子中:①6a 2b=2a 2 .3b ;②x 2-4-3x=(x+2)(x-2)-3x ; ③ab 2-2ab=a b(b-2); ④-a 2+4=(2-a)(2+a)。

SAS 9.3编程作业1

SAS 9.3编程作业1

Lesson #1 Homework1. Depending on how you plan to use SAS in the future, you might want to seriously consider being certified before you graduate. A number of undergraduate statistics majors have told me that they were drilled in their job interviews about their knowledge of the SAS programming language. If you want to get a leg up on the competition, well then ... :-)2a. There is basically no effect of dropping the S in the OPTIONS statement -- no warning is made in the log file, no change takes place in the program editor, and the output appears to be formatted just fine . Therefore, we might consider this one of the SAS System's forgivable errors.2b. If the LS= is dropped from the OPTIONS statement, there is no effect in the program editor. However, the following error message appears in the log file:ERROR 13-12: Unrecognized SAS option name, 78.Although the output appears to be unaffected, it clearly would be if our output was longer than 78 characters.2c. Deleting the semi-colon at the end of the TITLE statement causes the color-coding of the program to change suggesting that a syntax error exists in the program. SAS gives plenty of notice in the log file:WARNING: The TITLE statement is ambiguous due to invalid options or unquoted text.4336 InPuT subject gender $-----180ERROR 180-322: Statement is not valid or it is used out of proper order.4337 exam1 exam2 hwgrade $;4338 DATALINES;---------180ERROR 180-322: Statement is not valid or it is used out of proper order.4339 10 M 80 84 A--180ERROR 180-322: Statement is not valid or it is used out of proper order.SAS attempts to print the data that is in the data set grade (from the previous runs of SAS), except the title in the output is not as intended:Example: getting started with SAS DATA grade2d. The error is a show-stopper, as SAS is not capable of reading in what it thinks is a new data set. This is the error message that appears in the log file:ERROR: File WORK.GRADE2.DATA does not exist.The color-coding in the program editor remains changed suggesting a syntax error exists. SAS prints no output.2e. Deleting the semi-colon at the end of the DATALINES statement again causes major problems. The errors in the log file are extensive:4488 DATALINES4489 10 M 80 84 A--2276ERROR 22-322: Syntax error, expecting one of the following: ;, CANCEL, PGM.ERROR 76-322: Syntax error, statement will be ignored.4490 7 . 85 89 A4491 4 F 90 . BNOTE: DATA statement used (Total process time):real time 0.10 secondscpu time 0.00 secondsNOTE: The SAS System stopped processing this step because of errors.WARNING: The data set WORK.GRADE2 may be incomplete. When this step wasstopped there were 0 observations and 5 variables. WARNING: Data set WORK.GRADE2 was not replaced because this step was stopped.4492 20 M 82 85 B4493 25 F 94 94 A4494 14 F 88 84 C4495 ;4496 RUN;---180ERROR 180-322: Statement is not valid or it is used out of proper order.The color-coding in the program editor remains changed suggesting a syntax error exists. SAS prints no output.2f. The effect an error has on a SAS program and the final output naturally depends on the severity of the error. The program editor is useful in that DATA steps and PROC steps appear dark blue, keywords in light blue, data lines in yellow, etc. If a syntax error exists, the color of these SAS objects change giving the user a pretty big hint that an error exists. If the programmer doesn't identify the syntax error while typing the program in the program editor, SAS will report the error in the log file. Sometimes SAS will ignore the error and proceed with what it thinks the programmer intended.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error is severe enough, SAS will halt the execution. The worst thing that could happen is that SAS produces erroneous output that goes unnoticed by the programmer. It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that you always check the log window before checking the output window.3. Here is my formatted and commented version of the program:/*********************************************************Filename: C:\lsimon\stat480\data\survey.sasWritten by: Laura J. SimonDate: 04 Sept 2006This program illustrates the value of adequate formatting and commenting.**********************************************************/ OPTIONS ps=58 ls=80;LIBNAME stat 'c:\lsimon\stat480\data';/********************************************************** The following DATA step reads in the data from the survey. **********************************************************/ DATA survey1;input no init $ q1 q2 q3;DATALINES;1 mn2 0 12 cp 2 1 03 ky 1 1 14 kd 0 1 05 cd 0 1 1;RUN;/*********************************************************** The following print procedure prints the survey data set.**********************************************************/ PROC PRINT data=survey1;title 'DATASET: survey1';var no init q1 q2 q3;RUN;。

sas案例作业

sas案例作业

人均GDP与未婚生育率的相关性分析实验报告一、选题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激增,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人均GDP正呈现着两极分化的趋势;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人们对于性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青春期生育率(即每千名15-19 岁女性生育数)这个问题也就随之产生。

在我们传统印象里,东方传统文化覆盖的地区,青春期生育率一直以来相对较低,在西方文化覆盖的地区,青春期生育现象较之东方颇为普遍。

然而,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90辣妈”,“童颜母亲”等字眼不断出现在我们身边,似乎该现象是随着人均GDP上升而上升。

但是同时在广袤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尤以非洲,中南美洲以及南亚地区为甚,青春期生育率似乎与人均GDP背道而驰,越是贫穷的地方——即人均GDP越低的地区,青春期生育现象越发普遍。

到底人均GDP与青春期因此,针对该现象,我们从WORLD BANK搜集采纳了各个国家的青春期生育率数据,考虑到世界经济格局在进入到21世纪后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也推动了世界移民的热潮,为了使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我们剔除了过去较为陈旧的数据,整理了近三年的全球各个国家的青春期生育率数据作为数据容量,并结合各国近三年人均GDP数据,对二者相关性进行了此次分析。

二、数据获取与预处理首先在世界银行的数据库获取官方数据:/indicator/SP.ADO.TFRT,在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由于GDP的数值远大于青春期生育率的数值,因此在后边分析的时候生育率的数值都是选的去掉百分号的数值,但这并不影响分析过程与结果,仅仅是为了方便。

由于可以下载excel格式的数据,尝试直接将其导入SAS:可以看出SAS对于原始数据的支持程度较差,需对数据作进一步的预处理:首先删掉表头,然后删掉Indicator Name、Indicator Code等对数据不产生影响的属性,最后只保留country code以及近三年的数据,两张表都做类似处理,再将其导入SAS:通过观察发现进过处理的数据仍然有空值存在,因此作进一步处理: 由于两张表的country code 属性是一样的,因此首先作横向合并:New表格如下图所示,但发现仍然存在不少空值,作进一步处理:最终得到的表格如下图:三、数据分析1、数据特征分析通过means对数据进行大致的特征与统计量分析:求出近三年生育率与人均GDP的均值作为新的数据加入表中,并删除原始数据:proc means data=first.New1;run;data first.new2;set first.new1;syl_jun=(_011sly+_012sly+_013sly)/3;gdp_jun=(_011GDP+_012GDP+_013GDP)/3;data first.new3;set first.new2;drop _011GDP _012GDP _013GDP _011sly _012sly _013sly;run;2、正态分布检验对新获得的人均GDP均值及青春期生育率均值进行正态检验,判断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只有符合正态分布才能做进一步的相关以及回归性分析:proc univariate data=first.new3 normal;var syl_jun gdp_jun;run;由于数据样本不大,直接选取W检验查看:两个数据P值都小于0.0001,符合正态分布,但人均GDP均值更接近标准正态分布。

三角形全等SAS作业

三角形全等SAS作业

三角形全等SAS 作业一、解答题1.已知如图,AB=AC ,AD=AE ,∠BAC=∠DAE ,试说明BD=CE 。

2.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的中点,E ,F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且AE =AF.求证:DE =DF.3.把两个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D 在AC 上,连接AE 、BD ,试判断AE 与BD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4.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求证:BD CE =.BD5.如图,已知:点D 是AB 上一点,DF 交AC 于点E ,DE=EF ,AE=CE ;求证:∠B+∠BCF=180°;6.如图,在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ECGF 中,连接BE ,DG .求证:BE=DGG FED CBA7.如图,△ABC,△C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E 在AB 上,试说明:△CDA≌△CEB.8.如图,已知AB AC ⊥, AB AC =, AD AE =, BD CE =,试猜想AD 与A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9.如图,△ABC 和△ADE 都是等腰三角形,且∠BAC=90°,∠DAE=90°,点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试说明:∠ADB =∠AEC ;10.已知:如图,在△ABC、△ADE中,∠BAC=∠DAE=90°,AB=AC,AD=AE,点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1)求证:△BAD≌△CAE;(2)试猜想BD、CE有何特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1.在Rt△ABC中,AB=AC,∠BAC=90°,O为BC的中点。

(1)写出点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果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AN=BM,请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12.如图1所示,在△ABC中,∠ACB为锐角,点D为射线BC上一动点,连接AD,以AD为直角边,A为直角顶点,在AD左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F,连接CF,AB=AC,∠BAC=90°.(1)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不与点B重合),线段CF和BD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给予证明.(2)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1)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并说明理由.。

七下第四章三角形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作业新版北师大版

七下第四章三角形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3课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作业新版北师大版
第四章
3
第3课时
三角形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
知识点1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边角边”
1.【2023·凉山州】如图,点E,点F在BC上,BE=CF,∠B
=∠C,添加一个条件,不能证明△ABF≌△DCE的是

D

A.∠A=∠D
B.∠AFB=∠DEC
C.AB=DC
D.AF=DE
EB,下列结论中:①∠FAC=40°;②AF=AC;③AD=
①②④
AC;④∠EFB=40°,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点拨:在△ABC和△AEF中,
=,
ቐ∠=∠,
=,
所以△ABC≌△AEF(SAS),
所以AF=AC,∠EAF=∠BAC,∠AFE=∠C,故②正
△ABC≌△DEF,所以AB=DE.
因为AB∥DE,所以∠BAE=∠DEA.
又因为AE=EA,所以△BAE≌△DEA(SAS),
所以AD=BE,∠BEA=∠DAE,所以AD∥BE.
同理可得AD=CF,AD∥CF,
所以AD=CF=BE,AD∥CF∥B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学科素养·推理能力】(1)方法学习:数学兴趣小组
B.180°-2α
C.90°+α
D.90°+2α
1
2
3
4
5
6
7
8
9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SAS作业第六章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SAS作业第六章

6-10 今有6个铅弹头,用“中子活化”方法测得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数据(见表1)。

(1) 试用多种系统聚类法对6个弹头进行分类;并比较分类结果; (2) 试用多种方法对7种微量元素进行分类。

问题求解1对6个弹头进行分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样品间距离定义为欧式距离,系统聚类的方法分别使用类平均法(A VE )、中间距离法(MID )、可变类平均法(FLE )和离差平方合法(WARD )。

使用SAS 软件CLUSTER 过程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程序见附录1)。

1.1类平均法图1 类平均聚类法相关矩阵特征值图图2 类平均聚类分析法聚类历史图由图2可知,NCL=1时半偏R 2最大且伪F 统计量在NCL=2,5时和伪t 方统计量在NCL=1,4时较大。

因此,将6个弹头分为两类{}{}(2)(2)121,2,4,6,3,5G G ==。

SAS 绘制的谱系聚类图如图3所示。

图3 类平均聚类分析法谱系聚类图1.2中间距离法图4 中间距离聚类法相关矩阵特征值图图5 中间距离聚类法聚类历史图由图5可知,中间距离法与类平均法结果一致。

因此,也将6个弹头分为两类{}{}(2)(2)121,2,4,6,3,5G G ==。

SAS 绘制的谱系聚类图如图6所示。

图6中间距离聚类法谱系聚类图1.3可变类平均法图7可变类平均聚类法分析结果图图8 可变类平均聚类法聚类历史图由图8可知,可变类平均法(=0.25β-)输出结果与前两种方法稍有不同,NCL=1时半偏R2最大且伪F统计量在NCL=2时次大,NCL=5时最大;而伪t方统计量在NCL=1时最大。

因此,分类结果与之前相同,将6个弹头分为两类{}{}(2)(2)121,2,4,6,3,5G G ==。

SAS 绘制的谱系聚类图如图9所示。

图9 可变类平均聚类法谱系聚类图1.4离差平方和法图10 离差平方和聚类法相关矩阵特征值图图11 离差平方和聚类法聚类历史由图11可知,离差平方和法输出结果与可变类平均法结果一致。

sas课程设计作业

sas课程设计作业

sas课程设计作业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XX技能,如数据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3.学会使用XX学科的相关工具和软件。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3.熟练使用XX学科的相关实验设备和仪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3.树立团队协作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

2.XX学科的应用领域:介绍XX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XX学科的相关工具和软件:教授学生如何使用XX学科的相关工具和软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5.实验操作: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理论基础。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XX学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sas第二次作业

sas第二次作业

SAS第一次作业光科1201 梁修业5-3-2 为估计一件物体的重量μ,将其称了8次,得到重量(单位:kg)为10.1,10,9.8,10.5,9.7,10.2,10.3,9.9。

假设所称出的物体重量服从正态分布N(μ,δ²),求该物体重量的置信度为0.95的置信区间。

解:Analyst法如图所示,该物体重量的置信度为0.95的置信区间为(9.84,10.29)。

Insight法编程法Ttest过程法(分析同Analyst法)6-2-1 已知某炼铁厂铁水含碳量在正常情况下服从正态分布N(4.55,0.108²),现在测了五炉铁水,其含碳量(%)分别为4.28,4.40,4.42,4.35,4.37,问:若标准差不变,总体平均值有无显著性变化?(α=0.05)解:说明:因为在Z检验中p-value 值0.0001<0.05 (显著性水平),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总体平均值有显著性变化。

6-2-2 某批矿砂的5个样品中的镍含量(%)经测定为3.25,3.27,3.24,3.26,3.24。

设测定值总体服从正态分布,问在水平α=0.01下能否接受假设:这批矿砂的含镍量均值为3.25?解:Analyst法说明:因为在t 检验中p-value 值0.7489>0.05 (显著性水平),所以接受原假设。

Insight法(分析同上)6-2-3 某维尼纶厂生产的维尼纶纤度服从正态分布N(μ,0.048²),当日随机抽取5根纤维测得纤度为1.55,1.36,1.41,1.40,1.32。

问该日厂里生产的维尼纶纤度的方差是否正常?(α=0.01)解:说明:因为在卡方检验中p-value 值0.0212>0.01(显著性水平),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认为该日厂里生产的维尼纶纤度的方差正常。

6-2-6 比较甲、乙两种安眠药的疗效,将20个患者分成两组,每组10人,甲、乙两组分别服用甲、乙两种药,已经服药后延长睡眠时间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延长睡眠时间如下,且设两总体方差相等,问这两种安眠药的疗效有无显著差说明:因为在t 检验中p-value 值0.0792>0.05(显著性水平),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认为这两种安眠药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第2课时)(课件)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作业(人教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第2课时)(课件)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作业(人教版)
等吗?如何验证?
取A'B'=AB,在射线A'E
②这两个三角形全
上截取A'C'=AC;
等是满足哪三个条
件?
(1)画∠DA'E=∠A;
(3)连接B'C '.
知识要点
“边角边”判定方法
文字语言: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C
(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几何语言:
A
在△ABC 和△ DEF中,
=DF,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 C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C
中考链接
1.如图,已知AB=AD,AC=AE,∠BAE=∠DAC.
求证:∠C=∠E.
解:∵∠BAE=∠DAC,∴∠BAE–∠CAE=∠DAC–∠CAE,即
∠BAC=∠DAE,在△ABC和△ADE中,

=
∠ = ∠
需配一块同样的玻璃,为方便起见,只需带上碎

片_____即可.
32
6.如图,在△ABC中,BD=CE,BE=CF,若∠A=∠B=∠C=
D)
60°,则∠DEF的度数是(
A.75°
B.70°
C.65°
D.60°
33
7.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框架如图所示,已知∠B=∠E,AB=DE,
BF=EC,其中△ABC的周长为24 cm,CF=3 cm,则制成整个金属
A
△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ABC和△ABD满
足AB=AB ,AC=AD,
∠B=∠B,但△ABC
与△ABD不全等. B
C
D
画一画:

SAS编程技术课后习题

SAS编程技术课后习题

第一章1.缺省情况下,快捷键F1, F3, F4, F5, F6, F7, F8, F9和Ctrl+E的作用是什么?F1帮助,F3 end,F4 recall调回提交的代码,F5 激活编辑器窗口,F6激活日志窗口,F7键激活输出窗口,F8 提交,F9键查看所有功能键功能,Ctrl+E 键清除窗口内容。

2.缺省情况下SAS系统的五个功能窗口及各自的作用是什么?怎样定义激活这些窗口的快捷键?1)资源管理器窗口。

作用:访问数据的中心位置。

2)结果窗口。

作用:对程序的输出结果进行浏览和管理。

3)增强型编辑器窗口。

作用:比普通编辑窗口增加了一些功能,如定义缩写,显示行号,对程序段实现展开和收缩等。

4)日志窗口。

作用:查看程序运行信息。

5)输出窗口。

查看SAS程序的输出结果。

3.怎样增加和删除SAS工具?使用菜单栏中的工具=>定制=>“定制”标签实现工具的增加和删除。

4.SAS日志窗口的信息构成。

提交的程序语句;系统消息和错误;程序运行速度和时间。

5.在显示管理系统下,切换窗口和完成各种特定的功能等,有四种发布命令的方式:即,在命令框直接键入命令;使用下拉菜单;使用工具栏;按功能键。

试举例说明这些用法。

如提交运行的命令。

程序写完后,按F3键或F8键提交程序,或单击工具条中的提交按纽,或在命令框中输入submit命令,或使用菜单栏中的运行下的提交,这样所提交的程序就会被运行。

6.用菜单方式新建一个SAS逻辑库。

在菜单栏选择工具—》新建逻辑库出现如图所示界面。

在名称中输入新的逻辑库名称。

在引擎中根据数据来源选择不同的引擎,如果只是想建立本机地址上的一个普通的SAS数据集数据库,可以选择默认。

然后选中“启动时启用”复选框,在逻辑库信息中,单击路径后的“浏览”按钮,选择窗口可以不填,单击确定产生一个新的逻辑库。

7.说明下面SAS命令的用途并举例:keys,dlglib,libname,dir,var,options,submit,recall.Keys激活功能键的设定窗口。

市一等奖《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第2课时)同步》同步精品练习

市一等奖《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第2课时)同步》同步精品练习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第2课时〕一、选择题1. 如图,AB=AC ,AD=AE ,欲证△ABD ≌△ACE ,可补充条件( ) A.∠1=∠2 B.∠B=∠C C.∠D=∠E D.∠BAE=∠CAD2. 能判定△ABC ≌△A ′B ′C ′的条件是〔 〕 A .AB=A ′B ′,AC=A ′C ′,∠C=∠C ′ B. AB=A ′B ′, ∠A=∠A ′,BC=B ′C ′ C. A C=A ′C ′, ∠A=∠A ′,BC=B ′C D. AC=A ′C ′, ∠C=∠C ′,BC=B ′C3. 如图,AD=BC ,要得到△ABD 和△CDB 全等,可以添加的条件是( ) A. AB ∥CD B. AD ∥BC C. ∠A=∠C D. ∠ABC=∠CDA4.〔2021•铁岭〕如图,在△ABC 和△DEC 中,AB=DE ,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 ≌△DEC ,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 A .BC=EC ,∠B=∠E B .BC=EC ,AC=DC C .BC=DC ,∠A=∠DD .AC=DC ,∠A=∠D5.〔2021•陕西〕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CB=CD ,假设连接AC 、BD 相交于点O ,那么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 .1对 B .2对C .3对D .4对6.〔2021·黄冈中考〕在△ABC 和C B A '''∆中,∠C =C '∠,b-a=a b '-',b+a=a b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A. 不一定全等B.不全等C. 全等,根据“ASA 〞D. 全等,根据“SAS 〞第1题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7.〔2021•巴中〕如图,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以下能使△ABD ≌△ACD 的条件是〔 〕 A .AB=AC B .∠BAC=90° C .BD=AC D .∠B=45°8.〔2021十堰〕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且MB=MC ,假设AD=4,AB=6,BC=8,那么梯形ABCD 的周长为〔 〕A .22B .24C .26D .28 二、填空题9. 如图,BD=CD ,要根据“SAS 〞判定△ABD ≌△ACD ,那么还需添加的条件是 .10. 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假设AO=BO ,AC =BD ,∠DBA=30°,∠DAB=50°, 那么∠CBO= 度.11.(2021黑龙江鸡西)如图,点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A 、D 在直线BE AB ∥DE ,BF =CE ,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使得AC =DF .12.〔2021·怀化中考〕如图,AD AB =,DAC BAE ∠=∠,要使 ABC △≌ADE △,可补充的条件是 〔写出一个即可〕.第9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第10题图第11题图13.〔2005•天津〕如图,OA=OB ,OC=OD ,∠O=60°,∠C=25°,那么∠BED= 度.14. 如图,假设AO=DO ,只需补充 就可以根据SAS 判定△AOB ≌△DOC.15. 如图,△ABC ,BA=BC ,BD 平分∠ABC ,假设∠C=40°,那么∠ABE 为度.16.〔2021•临沂〕在Rt △ABC 中,∠ACB=90°,BC=2cm ,CD ⊥AB ,在AC 上取一点E ,使EC=BC ,过点E 作EF ⊥AC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F ,假设EF=5cm ,那么 AE= cm .40D CBAE17. :如图,DC=EB ,EC=BA ,DC ⊥AC , BA ⊥AC ,垂足分别是C 、A ,那么AE 与DE 的位置关系是 .ACE B 0CEDB A第13题图第14题图第12题图第15题图第16题图第17题图D18. △ABC中,AB=6,AC=2,AD是BC边上的中线,那么AD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19. 如图,点A、F、C、D在同一直线上,点B和点E分别在直线AD的两侧,且AB=DE,∠A=∠D,AF=DC.求证:BC∥EF.20.: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EA⊥AD,FD⊥AD,AE=DF,AB=DC.求证:∠ACE=∠DBF.21.如图CE=CB,CD=CA,∠DCA=∠ECB,求证:DE=AB.22. 如图,AB=AC,点E、F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FB≌△AEC.23.〔2021·黄冈中考〕如图,一个含45°的三角板HBE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的两邻边重合,过E点作EF⊥AE交∠DCE的角平分线于F点,试探究线段AE与E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SAS”)作业手册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SAS”)作业手册
AB=AN, ∠BAD=∠NAM, AD=AM,
∴△ABD≌△ANM(SAS), ∴∠B=∠ANM.
课时作业(十一)
10.如图 K-11-9,C 是线段 AB 的中点,CD=BE,CD∥BE. 求证:∠D=∠E.
图 K-11-9
课时作业(十一)
证明:∵C 是线段 AB 的中点, ∴AC=CB. ∵CD∥BE, ∴∠ACD=∠B. 在△ACD 和△CBE 中,
12.2017·南充 如图 K-11-11,DE⊥AB,CF⊥AB,垂足分别 是 E,F,DE=CF,AE=BF.求证:AC∥BD.
图 K-11-11
课时作业(十一)
证明:∵AE=BF, ∴AE+EF=BF+EF, 即 AF=BE. ∵CF⊥AB,DE⊥AB, ∴∠AFC=∠BED=90°. 在△AFC 和△BED 中,
AF=BE, ∠AFC=∠BED, CF=DE,
∴△AFC≌△BED(SAS),∴∠A=∠B, ∴AC∥BD.
课时作业(十一)
13.2016·曲靖 如图 K-11-12,已知点 B,E,C,F 在一条 直线上,AB=DF,AC=DE,∠A=∠D. (1)求证:AC∥DE; (2)若 BF=13,EC=5,求 BC 的长.
图 K-11-7
课时作业(十一)
三、解答题
9.2017·黄冈 已知:如图 K-11-8,∠BAC=∠DAM,AB=AN,
AD=AM.
求证:∠B=∠ANM.
图 K-11-8
课时作业(十一)
证明:∵∠BAC=∠DAM, ∴∠BAC-∠DAC=∠DAM-∠DAC, 即∠BAD=∠NAM. 在△ABD 和△ANM 中,
图 K-11-2
课时作业(十一)
3.如图 K-11-3,AE∥DF,AE=DF,要使△EAC≌△FDB,需 要添加下列选项中的( A ) A.AB=CD C.∠A=∠D B.EC=BF D.AB=B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Homework1数据集是我国农产品进口排名前10的国家,请对进口额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要求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大,最小,中位数)。

程序及运行结果:
/*读入数据文件*/
procimport datafile='C:\Users\Administer\Desktop\SAS\第一次作业
\Homework1.csv'out=homework1;
run;
procprint data=homework1;
run;
上述读取数据的运行结果如下:
/*描述性统计*/
procmeans data=homework1 meanstdmaxminmedian ;
var VAR3;
outputout=result;
run;
means过程指定输出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和中位数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图。

2. Homework2 数据集是对成人每天摄入蛋白质含量的调查数据,利用univariate 过程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进一步按照性别分组分析。

(1)读入数据
procimport datafile='C:\Users\Administer\Desktop\SAS\第一次作业
\Homework2.txt'out=homework2;
run;
procprint data=homework2;
run;
打印数据:
(2)利用univariate过程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
procunivariate data=homework2;
var VAR3 VAR4 ;
run;
VAR3变量运行结果(VAR4同理,结果不再列出)如下。

其中位置检验表明t检验,符号检验和符号秩和检验都显著,即拒绝原假设。

(3)进一步按照性别分组分析。

procunivariate data=homework2 freq;
var VAR3 VAR4 ;
class VAR2;
run;
结果和(2)很相似,只是分了男女组别,对结果目录截图如下。

同样地,所有的位置检验均显著,即拒绝原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