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了这本书。
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于似懂非懂的状况。
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
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些看法也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
这本书全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
钱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这就很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
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
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通过这么多年对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
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有不同之处等等。
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专业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历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作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世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的研究,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技巧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要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工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中国历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智慧。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我们认识当下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历史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决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重视中国历史研究,共同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的专著。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博大精深,也对历史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其次,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包括对不同历史学派的方法和观点的介绍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展望,包括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的总结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不足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发展和前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掌握好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钱穆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国史大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被广大读者视为了解中国历史必读之书。
钱穆先生以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带来了对于中国历史的独特解读和思考。
《国史大纲》一书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钱穆先生以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阶段,探讨了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
他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重点放在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上,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在《国史大纲》中,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精髓和脉络进行了深入评述。
他指出中国历史的核心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道德,将中国历史视为一部道德史。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追求“仁爱”和“和谐”的过程,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念。
他还谈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的演变并不是历史的主导力量,而是受到文化和道德的影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也探讨了中国历史的脉络。
他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每个时期又以不同的朝代划分,将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梳理。
他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串联起了中国历史的脉络,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钱穆先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绵延和发展,使读者对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除了对中国历史的精髓和脉络的评述,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他对于历史的评价并不局限于政治和战争,而是更加关注文化和道德的发展。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独特的思想和智慧。
他还指出了一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对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述,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更加立体和丰富。
总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精品之作。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一、作者生平及简介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江苏省无锡人。
字宾四。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馆特聘研究员。
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一生著述颇丰,专著达80种以上。
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等。
钱穆先生出生于1895年,1910年,由常州中学堂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在此时间,恰逢武昌起义,遂辍学。
1911年,任教于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开始了任教生涯。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二、作品介绍本书由钱穆先生于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
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
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三、个人理解自春秋时期孔子编撰了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算起,中国历代的史学研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对待历史的严谨性也在不断地提高。
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中,我们能看出来中国古代史学家仍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天地联系在一起、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必然归属于上天安排,从而给政权建立合法合理的依据。
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我对待历史的严谨有了更深的看法。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从中可以了解到,钱穆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于历史考据的强烈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源于史学研究者内心对史实的尊重和对自己学术的严格要求。
同时,这本书开头就给我们历史学子讲述了研究历史的入手途径。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读书笔记怎么写此书洋洋四十万言,内容精深,思辨独到,文采优美。
颇得太史公“春秋笔法”之真传,又遵从史学研究之严谨;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官方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
通过阅读此书有如下感受:其一,以“新陈代谢”作题十分形象。
倘若把历史比做人生,人在经历成长和变迁的同时,其内部也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为:排除旧物,生长新物。
这样人才能正常的生存,历史也就得健康地发展。
其二,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从事件之结果来判定,而要把事件放置在一个相当的时间跨度内分析和考量。
以郑和下西洋为例,如今教科书的评价满是溢美之词全然忘乎了郑和下西洋之真正目的:寻找逃亡的建文帝朱允炆。
这可以解释为何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陈旭麓先生大胆写道:“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中国之航海规模远胜于后来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直流,但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我们以俯瞰世界的姿态出行,他们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形象出发。
一为寻人与招安;一为财富和新大陆。
其三,能够抛除纯粹的民族感情来分析问题。
陈先生也说过“历史研究会动感情,近代百年中的这一段至今还能使人听到历史中的呻吟和悲呼。
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
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
历史的精神在于理性分析,过多的感情色彩会使其失去原色,好看但不真实。
这一点比之如今对历史的戏说和误读之风,来得实在,来的淡定。
以作者对资本主义的观点可以看出其理性的思考。
资本主义冲入中国,处于隔绝状态的中国被暴力打开了国门,旧的制度和礼俗必然会如“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解体”(马克思语)一样崩溃。
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痛苦的进步。
其四,变的哲学。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提到“其实历史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新陈代谢也就是一个“变”字。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读书报告
钱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读书报告
钱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提出的读书报告,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热议,他对中国历史研究法的理解和提出,使我们有机会从更严格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
钱穆提出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强调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不仅要考察个体的阅历和思想习惯,更重要的还有社会行为体系的检索。
这意味着研究过去的事情,我们不仅要了解个体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引起这种行为的背景原因。
只有结合个体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使研究可以真正地深入到历史的真正历史中,从而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个世界本身以及这里发生的一切。
此外,钱穆还认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还需要考虑社会秩序及其伦理规范,还有必要考察社会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钱穆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提出,使得我们有机会从更全面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
另外,也使得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从一个宽明的视角进行,而不是只是从个人的视角来理解历史,从而更容易地发现历史中的根源及真实所在。
同时,也希望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当今的历史研究工作和未来的历史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为我们用历史视角洞悉当今和未来的历史带来有益的结果。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
三一文库()〔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5500字〕《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摘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根据自己在香港的八次历史学术演讲总结整理而来。
此书一共有如何研究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化史八章组成,本文主要谈论的是对第二章“如何研究政治史”的见解及看法。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思辨史学专家,所以本文充分使用思辨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从中归纳、总结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
又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诠释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观点。
关键词:、政治制度、重要性、特殊性、传统性(一)钱穆简介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国学大师,他曾在北大、西南联大、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民国名校任教,是与傅斯年、陈寅恪等齐名的历史学家。
他知识渊博,对历史的见解独到、深远而正确。
民国文坛领袖胡适先生对钱穆也尊重有加。
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对于先秦历史钱穆比我了解,请去问他。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介绍了大量历史研究的方法,是钱穆先生晚年对其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学习与研究中国历史有很好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二)中国政治史的重要性政治史重在研究制度。
而对于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不断完善与成熟的古代政治制度中凝聚结中国人大量的智慧与精华。
钱穆先生说:“若不明白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可说就不能懂得中国史”,1可见政治史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传袭五千年,就是在今天,亦有很多传统制度保留着,像元朝时建立的行省制度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说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很多有其巨大的魅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衰。
所以若想研究明白中国历史,不研究点政治史是不行的。
(二)中国政治史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特殊性是历史最重要的属性,每一国家民族的历史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中国历史区别于他国最显著的特殊性就体现在政治上,亦可以说中国民族性最擅长政治,最重视制度的建设。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从远古时代的黄河文明到现代社会的崛起,都是值得研究的主题。
而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研究,是每一个历史学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旨在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
一、研究方法的建立钱穆认为,研究方法的建立是历史学者重要的工作之一。
建立研究方法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对史料的整理;2、对史料的分类;3、对史料的系统化整合;4、对史料的解释和说明;5、对史料的评估和判断。
这个过程可以简化为3个阶段: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
其中,整理材料和分析材料是研究方法的核心部分,它们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研究历史时,我们需要具备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二、分类思想的运用钱穆在研究历史时,非常重视分类思想的运用。
他认为,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
因此,我们必须对历史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钱穆在分类思想的运用上,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式:1、用时间作为基本分类法,将历史事件划分为不同的时期;2、用主题作为基本分类法,将历史事件按照不同的主题分别进行研究;3、用地域作为基本分类法,将历史事件按照不同的地域分别进行研究。
通过以上分类法,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描绘出更为全面的历史画卷。
三、考古学的应用在历史研究中,考古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考古学的应用可以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之处,弥补历史史料的空缺。
因此,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我们不能忽视考古学的重要性。
在考古学的应用上,钱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充分利用历代遗存、文物、建筑等实物;2、利用考古发掘等手段,发现新的历史资料;3、对考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历史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上述方法的运用,钱穆在历史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
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
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
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
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
评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重寻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与方法——评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学生姓名:***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中国·长春2017年07月目录重寻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与方法——评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1、研究中国历史的思想感情——爱国者的情怀 22、研究中国历史之精髓——中国历史背后之民族文化 23、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从意义到各个分题具体的研究方法 34、附录——治史历程中凝重的思考 45、结语——再看钱穆和《中国历史研究法》 56、参考文献 6重寻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与方法——评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摘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钱穆先生讲述他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的主要著作之一。
纵观全书,贯穿其中的不仅是钱穆先生深沉的爱国之情和严谨的治学态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担忧和思考,更是继梁启超之后,他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意义与方法的重寻。
本文试研究中国史学的观念——爱国者的情怀、研究中国历史的精髓——中国历史背后之民族文化、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从意义到各个分题的研究方法、附录——治史历程中凝重的思考、结语——再看钱穆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这五个方面完成对钱穆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的评论。
关键词:钱穆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方法、文化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后,脑子里留下一句话:文化即历史。
正如钱穆先生在本书的序言部分写到:“故我此书,实可另赋一名曰中国历史文化大义。
”[1],这句话很贴切的点出了这本书的特点——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多蕴藏而完成之文化。
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本书汇集钱穆先生的八篇演讲,另附一篇《略论治史方法》和一篇《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共十片文章,主要谈论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
这十片文章中的前八篇是应香港某学术机构的邀请,在历史研究法这一大总题下分做八篇演讲而成,约成书于1961前后;附篇《略论治史方法》写于1936、1937年;附篇《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写于1941年年底。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中国历史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也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的阐述,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内涵。
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历史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读者进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系统地、科学地进行历史研究。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体系、研究范式等进行深入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现状。
同时,本书还通过对历史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历史文献的鉴定、史料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解释等,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研究的具体操作和实践过程。
这些内容对于读者进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最后,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
同时,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包括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展望,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
这些内容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我对中国历史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中国历史研究法》简评
《中国历史研究法》简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该书由王国维先生在20世纪初撰写,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在书中,王国维先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历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中国历史研究法》强调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王国维先生认为历史研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不能够凭借主观臆断或偏见得出结论。
他强调历史学家必须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全面、准确的考察,以求真理。
这种科学的态度无疑提高了历史学的研究水平,打破了朴素的历史观念,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其次,《中国历史研究法》提倡了历史研究的综合性。
王国维先生认为历史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其中一特定的领域或视角,而是要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考察。
他提出了“广泛比较法”、“历史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等概念,强调了历史研究应该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综合,以丰富和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这种综合性的方法使得历史研究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历史真相,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变迁。
此外,《中国历史研究法》还强调了历史研究的系统性。
王国维先生认为历史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纷繁杂乱的历史事实上,而是要通过比较、总结和归纳,建立起一套有机的历史体系。
他强调历史学有其独特的科学体系,包括历史的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通过系统性地研究这些问题,才能够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系统性的方法使得历史研究能够更好地进行深入探索,并形成有力的理论支撑。
最后,《中国历史研究法》还强调了历史研究的实证性。
王国维先生认为历史研究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要通过充分的实地考察和实证材料的收集与分析,对历史问题进行研究。
他提出了“寻访实证”、“资料整理与利用”等概念,强调了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石。
这种实证性的方法通过丰富的实证材料,能够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事实,增加了历史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之,《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中国历史研究法》简评
《中国历史研究法》简评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价值在于它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深入探讨和
思考。
在当时,中国历史学还处于发展初期,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都相对
薄弱。
本书在这样的背景下,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西方历史学中的一些方
法论,如历史事实与历史意义的关系、读史与写史的关系、史料与编年史
的关系等。
同时,本书还试图将这些方法论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实际情况结
合起来,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中国学者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还介绍了许多西方历史学的经典方法,如文献
研究、实地考察、比较研究、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运用等。
这些方法多
样而广泛,丰富了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手段,帮助学者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中国历史。
此外,本书还对中国历史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进行了深入
探讨,提供了实践方面的指导。
这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完善和提高具有
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学专著,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尽管本书存在一些缺点,但它仍然是当时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突破,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学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虽然历
史研究方法已经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但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
发展轨迹和思考方式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摘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根据自己在香港的八次历史学术演讲总结整理而来。
此书一共有如何研究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化史八章组成,本文主要谈论的是对第二章“如何研究政治史”的见解及看法。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思辨史学专家,所以本文充分使用思辨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综合,从中归纳、总结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
又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诠释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观点。
关键词:、政治制度、重要性、特殊性、传统性(一)钱穆简介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国学大师,他曾在北大、西南联大、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民国名校任教,是与傅斯年、陈寅恪等齐名的历史学家。
他知识渊博,对历史的见解独到、深远而正确。
民国文坛领袖胡适先生对钱穆也尊重有加。
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对于先秦历史钱穆比我了解,请去问他。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介绍了大量历史研究的方法,是钱穆先生晚年对其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学习与研究中国历史有很好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二)中国政治史的重要性政治史重在研究制度。
而对于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不断完善与成熟的古代政治制度中凝聚结中国人大量的智慧与精华。
钱穆先生说:“若不明白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可说就不能懂得中国史”,1可见政治史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传袭五千年,就是在今天,亦有很多传统制度保留着,像元朝时建立的行省制度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说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很多有其巨大的魅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衰。
所以若想研究明白中国历史,不研究点政治史是不行的。
(二)中国政治史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特殊性是历史最重要的属性,每一国家民族的历史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中国历史区别于他国最显著的特殊性就体现在政治上,亦可以说中国民族性最擅长政治,最重视制度的建设。
马克思论文——读《中国历史研究方法》有感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摘要有幸读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感触颇深,特此以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读所想所思。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治史读后感,主要阐释自己对治史研究方法之理解,其中笔墨着重在钱先生对通史研究方法的理解,因该部分在宏观上位的角度对研究历史进行分析,不仅能让自己对历史研究有宏观把握,同时也极大的帮助自己对本专业的认识,而自己此时正是需要这样的跨学科理论方法的时候;入学三个月,研究生与本科教学模式的巨大反差让自己深感迷茫,而钱先生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建树恰有醍醐灌顶之作用。
所以顺理成章,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治史研究方法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有哪些启发。
最后一部分为个人总结和展望。
关键字:治史方法;钱穆;方法论;史学理论;学术价值一、读治史研究方法有感据了解,此书由钱先生在香港大学演讲时的内容汇集而成,与8次演讲相对应有八个章节,均以如何治史为话题,以通史为切入点,并贯穿于政治、社会、经济、学术等板块,最后以如何研究文化史贯穿整部治史之法。
宏观上看,既有对中西双方的治史之法的比较,又有从通史到专门史的横向研究,所到之处无不精妙并且一步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终结的高度,内容上更是层层深入,章章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相关的事实,每一讲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史学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很值得今人去细读、研读。
关于本书的写作目的,钱穆在此书的序言中已经有很明确的表述:“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①在通史研究中,有句话记得深切,“从异求变,从变见性”,②研究问题,当从历史本身的通体来做研究,如此才能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宏观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即明体可以达用,而求用心切则不一定能明体。
运用到①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序言②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第9页- 1 -自己的学科中,也是如此,既要纵览全局又能深入极,又要能窥见其大源。
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书评
以史为经,以文为玮——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书评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6月,169页,ISBN7-108-01529-3【摘要】 "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①钱穆先生如是说。
钱穆先生自局势动荡的三十年代开始,一直站在维护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从中国的历史著眼,肯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地位,反击"西化"论者贬低本族文化的论点。
始终致力于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考察,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强调中国文化的长处和价值,以重振民族的信心。
【关键字】文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创新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史学界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
钱穆先生也逐渐改变了治学的方向,把治学重心由“考史”转为"著史"。
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应东北沦陷后教育部要求开“中国通史”课程的要求,以通史和文化为其总题,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六个分题,并以文化这一总线索贯穿始终。
通读此书,不难看出钱穆先生深厚的历史修为和文化底蕴。
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思想深度,以及蕴含其中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都具有极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由于钱穆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优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的学者,更为此书注入了潜在的人格魅力。
一.形式和内容1.内容全面具体,详略有当本书虽然仅仅八讲,却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并时刻穿插着对中西历史文化,发展背景,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对比介绍,并在每一讲中都详略有当的阐明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表现钱穆先生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情怀。
2.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本书开宗明义,以“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贯穿始终,总讲题为如何研究中国史,并在全书的每一讲都始终渗透着文化这一总主题。
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一篇:读书报告《中国历史研究法》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机缘巧合之下我读到了钱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原本是想要买老师推荐的梁启超的同名书籍,却因大意拿到了钱先生的作品,想到正要好好学习钱先生另一大作《国史大纲》,自然也认真的读起来,以期能对其治史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简介:钱先生,江苏无锡人,讳穆,字宾四,原讳恩嵘,民国元年更名。
虽出生书香世家,但因父亲早逝而被迫辍学,但天生聪颖好学,自学成才。
从1912年起,先后历小学、中学和大学任教,并从事历史研究,在史学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史学名家。
书籍介绍与自我理解:《中国历史研究法》有钱先生在香港的八次演讲汇集而成,全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述。
并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
而在序言中也说道:“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也透露出研究历史的最根本要求——所做论断要讲求证据,要有史料为证,做一个有责任的治史人。
书中自是处处强调研究历史应有的责任心。
而当中所讲的历史研究的方法也令我受益匪浅。
在“如何研究中国通史”中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
”“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读到此处,特殊性自然不用解释也能明白,各国历史正因为各具特点,各有特殊性才有了国别史之分,也突然意识到纵使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局面呈分裂之势却依然算是中国的历史,不就是因为各国本质上是相同的吗!变异性则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特点,书中也说道:“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而历史时代之划分即在其变上。
”同样的,在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也重点提到的一点就是研究哲学要“明变”,即是知道古今四项沿革变迁的线索,这种统一严格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确写出来。
可见,观其变才能看出历史的发展变化之来始及去向。
讲到哲学,我忽而想到研究历史可否讲哲学思想与方法运用到其中呢?从后文的讲解和举例中也能看见历史研究中能用哲学方法的地方。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一、《中国历史研究法》与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内容概要: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
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钱穆先生是一位十分对待历史十分严谨的人,早前我就已经浏览过他写的《国史大纲》,条理明确,通体流畅。
对于我们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他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以及对于历史的独特的看法,我想正是有这样的基础,他才能总结出如此清晰明了的八点,给我们读者在如今的历史学习方面以重大帮助。
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匪浅。
在单纯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懂得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意义以及我们生活的道理。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觉得自己在学习中国史方面仍有许多不足,对于中国历史的系统学习仍然不够全面,而这本书正是将如何学习中国史的方法系统的阐述出来,对于学习中国史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将自己的历史有所提高。
这十篇文章看着是十分清晰,但要总结出这样的观点也是十分不容易的的。
他提出自己对于历史的看法,希望我们能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上,对于我们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二、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学史,并不是单单掌握方法与材料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在学史之前对于为何学史、如何学史有一番自己的看法,懂得其中的意义,根据这一意义来研究历史,掌握方法,才能深刻的感受到在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的文化。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懂得自己学史的意义,有目的的学习,合理的运用所拥有的材料,从各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历史,掌握学史的方法。
(一)中国人当知中国史因为这么一个简单又充分的理由,我们必须好好学习中国史。
我们常常说这么一句话:学习就要学以致用,而对于历史的学习更是如此。
历史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从远古到现代,一件又一件的历史事件,不断地学习会让我们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使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的记忆变得有血有肉。
钱穆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评介
钱穆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评介
张启发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钱穆先生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并与同名的两本书作了比较,指出钱穆先生更强调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文化意义,即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弘扬。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张启发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1
【相关文献】
1.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2.韩复智编著《钱穆先生学术年谱》评介
3.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
4.从《历史研究法》看漆侠先生的治学之路——纪念漆侠先生逝世10周年
5.钱穆先生的文学观——读钱穆《中国文学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
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
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
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
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
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
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同时,正如作者说的:“真有得于史学者,则未有不能融贯时间相,通透空间相,而综合一视之者。
”【3】在本章研究中作者开篇便提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弊。
因此遂为后世所传袭,此即中国历史传统一种不可推翻的力量与价值之具体表现。
因此中国人把此项专讲政治制度的书,也称为通史了。
”【4】可见,作者虽为研究政治却也注意时时抓住“通”史之纲。
二通中求异
“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
”“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所谓有事即是有变。
无变就不见有事。
”【5】“如何研究历史,贵能从异求变,从变见性。
”【6】
㈠打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研究观,以中国特色为发端;
1、打破西方理论束缚,注重中国历史自身的民族性
在第三讲《如何研究中国社会史》中作者提出:“我们决不认为世界人类历史,乃遵循同一轨道演进,而相互间可以更无异致者。
不幸的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在辛亥革命前后,大家说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是一个专制政治。
自五四运动前后,大家又说,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是一个封建社会。
此种说法,只是把中国历史硬装进西方观念中,牵强附会,实际毫无历史根据可言。
”“然西方史家终亦无法否认马氏(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三形态。
因马氏所言之三形态,乃根据西方历史之已成事实归纳来说,并非向壁虚构。
但就我们东方人看法,则马克思之历史知识实仅限在西方,彼所分别之社会三形态,是否可运用之于中国社会,则确系一大疑问。
”【7】钱穆先生坚决反对用西方历史发展模式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历史的进步与落后,说:"我们该根据历史实事求是,作客观之分析。
西方人自据西方历史来作研究对象,其所得结论,未必可以全部搬到东方社会来应用。
"【8】在讲中国通史等部分时作者多次就中国封建社会之特异性作出解释;在讲到中国史政治制度时,作者的讲解更是注重展现其由封建到统一、由军人政府到士人政府、由士族门第到科举竞选,实有层累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封建制度方方面面的特殊之处。
此意引导我们注意,"研究中国史的第一立场,应在中国史的自身内里去找求,不应站在别一个立场,来衡量中国史。
"【9】中国封建史延渊承革几千年,不能轻易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来切割研究。
钱穆先生这种民族史观虽然有脱离世界史,趋片面意味,但这种追求民族独特精神的历史视角与爱国情愫是值得肯定的。
2、对比中西,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亮点
在第二讲《如何研究中国政治》中,不论是讲人口制度、军事制度还是经济制度、平准制度、藩属统治制度钱穆先生都运用中西对比手法,先陈列在西方历
史观下这种制度的特征,进而挖掘我国古代这种历史制度的渊源,不禁让人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政治活动方面的胜场。
也不禁让我想到,在中国大变革时期,许多仁人志士消减了脑袋钻研外国学习西方;然而切中中国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才能真正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
然而,又如何切中中国实际,观现状总结的历史也只能算是皮毛之见,深入了解中国的各种社会制度(因为一个社会的面貌或多或少是由制度框出来的,制度为圆社会就是圆)才能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社会现象,这样的真实面貌利害关系是什么——力求有一天西方世界也用中国的社会政治观去衡量它自身的发展。
㈡打破考究式历史推演法,剥葱式层层深入研究;
在序中作者即提到“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
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10】又在第二讲义中点明“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
”【11】继而列举柏拉图、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例子指出在西方历史上,思想家并不一定亲自参与政治,但他们在著书立说时总用自己的一套政治思想作指导;中国秦代以前亦是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研究什么样的制度都要明晰他背后的思想支撑;进而明白作者的所处社会境、著述心理;进而了解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也社会制度的关系;从而,从中挖掘更为真实、深切、全面的历史原貌。
总而言之,读罢此书,不论是先生妙笔生花提出的历史学家该如何处理有字人书和无字天书的关系——“此当前的社会,呈显于我们面前之一切,实为最真实最活跃的眼前史。
我试给它起一名称,我将戏谓之“无字天书”,一部无字的历史天书。
此外一切史书著作,只都是“有字人书”。
有字人书的价值远不能超过了无字天书。
”“一切有字人书,全本此无字天书而写出。
”“可见“无字天书”该与“有字人书”参读。
”【12】——还是那在笔者看来受民族压迫心理影响偏于理想化、略带政治烙印的(笔者认为一个时代最不能带有政治烙印的人当属历史学家。
)“中国政治有职位之分、无权力之争”“中心历史人物说”等观点的论述。
先生都没有离开历史研究注意“通”与“变”相结合的主线,此为青藤,那些鲜明立异的观点犹如藤上那摇曳引人的牵牛花。
先生“历史研究应该做到通与变相结合;历史研究还要做到通与专相结合;治史贵在求其特殊精神与个性;历史研究应该将考据与义理相结合。
”【13】的历史研究方法也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页。
[2]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14页。
[3] 钱穆:《中国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学与新史学家》,《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第238页。
[4]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6页。
[5]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页。
[6]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7页。
[7]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3页。
[8]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9页。
[9] 钱穆:《如何研究中国史》,《历史与文化论丛》,第282页。
[10]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页。
[1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8页。
[1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45页。
[13]徐国利等合撰:《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p-48745658.html#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史学通论作业)
姓名: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