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国史新论》札记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作为一部大成之作《国史大纲》还普遍地包含了钱穆先生很多卓越的历史思想,此文将主要就其“文化史观”作一初步认知。
关于《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国史大纲》读后感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谈点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谈点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钱穆先生蛮有趣的,身怀儒文化之温情与敬意,但在梳理中国史之纲要时(《国史大纲》,好的不得了!)对儒家伦理与皇权勾兑后的滔滔之"劣迹"他又觑得一清二楚,且下笔批判得毫不留情,尤其是晋朝之儒士们(所谓高门世族)当北方沦陷于胡人后,衣冠南渡,从而完成了(儒)士族一脉的历史大迁徙。
其后,所犯下的累累脏事、丑事、恶事,真真乃令人作呕。
钱先生在书中亦承认,这个当时的汉人政权最后之所以被异族摧毁,与儒家之朝士们误国、堕落有极大的关系,而相反,留在北方的边缘化的寒士之儒,倒是最终一点点地以文化之优同化了异族统治者。
我奇怪的是钱先生对当时晋朝之一拨拨非儒而信奉老庄者(如竹林七贤),疑似评价不高,岂非咄咄怪事?窃以为中国的这拨士者倒是真留下了点值得后人敬仰的高贵风骨,而此之放诞狂放的风骨,恰好又是对儒家伦理与尊卑等级的恣意反叛。
钱先生谈晋士者之风骨时;似多有贬意,值此之时,钱先生是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来予以评判的,怪其务虚而耽于清谈,无心事国,可以当时的"国情"而论,此拨放浪形骸的士者们若真"有心"又能何为?没有他们说话的地儿嘛。
我只是奇怪,钱先生为何没有意识到,恰恰是魏晋风骨作为一种士者的精神风貌,成为了我们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的一个稀有的亮点。
但钱先生的学问与见识还真是让人仰之弥高,他对中国历史看得透彻,鞭辟入里,对儒家文化最终造成的一个个历史之难其实也是清清楚楚,且一一记录在案。
也就是说,于中国历史及文化,钱先生什么都看到了,门儿清,只是由于他个人的局限性,惟在最后,他舍不得撕下之所以造成中国历史之悲剧反复重演的因果关系那张最后的薄纱,而其实呢,他的手已然指向哪儿了,再使点劲儿,劲儿一点就破。
读钱穆的《国学史大纲》有感
钱穆的《国史大纲》简介作者:郭齐勇《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修订二版)八编46章,共53万字。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
是书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再版本,到1992年已印行18版,1994年出版第二次修订本。
1994年6月北京商务印书馆印制修订二版本,后又多次重印。
本书亦收入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之《钱宾四先生全集》。
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
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
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
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篇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新论九州版1-3章1-70页-笔记
国史新论钱穆九州版一.中国社会演变1-38页一1-11页1.中国封建制度始于西周,是一种社会制度,而非社会形态。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是自上而下建立的,是统一政府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理,而由中央分封的。
2.经济情形:西周封建,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便于对殷王朝旧势力的管理控制,第二个是防御四周游牧民族的侵略3.社会形态:中西方的封建社会,都是有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
西方的贵族,类似于土豪,庄主。
而中国春秋时期的贵族,如诸侯卿大夫,是政治领袖。
4.井田制度:由于纳税方法的转变,平民从最初的不允许私有土地,逐步发展到,土地归农民私有,达到了耕者有其田。
逐步发展成了自由经济。
出现了贫富差距。
贵族和平民阶级被动摇,井田制度的破坏,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崩溃。
5.士的出现:春秋封建时代上层贵族阶级世袭的政治特权,到战国时,没有了下层平民阶级农工商诸业,被制约的均产经济,到战国时解放了,在上既无世袭特权贵族,在下却兴起了,许多的富农新地主阶级和私人工商企业及新富人,士的阶层在战国时出现,士是由贵族阶级堕落,或由平民阶级晋升而成的一个中层阶级,他们可文可武。
那些平民学者代替了贵族阶级,他们拥有,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
他们是以下大同政治的基础。
以上是第一章第一段的笔记,在这段中钱穆先生对比了,中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与西方封建的不同,梳理了社会形态,以及井田制,士阶级的产生,让我对那段社会演变有了较明晰的认识。
二2-16页1.秦汉时代,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中央乃至地方官吏,全由政府选拔贤才任用a.在政治上,无贵族世袭,汉初有封王侯,有封土,实际上地方民政财务军权都无权管理,王侯也受法律管制。
b.经济上,农民、工商业,向一个政府纳同一规定的赋税,担当同一规定的兵役,遵守同一种法律,享受同一规定的权利,在法律上,全体人民地位是平等的。
经济是自由的,因此出现贫富不均c.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
因为中国始终有古代的制约经济与均产精神。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篇一:国史新论读书笔记钱穆】钱穆《国史新论》读书笔记读钱穆的书总是有一种鞭辟入里,而又通俗易懂的感觉,同样《国史新论》也没有逃脱这样的思维,作者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对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解读,让人们能够从一个新的方向上去理解我们的社会。
读完钱穆的书我们可能会感慨,像这样能够把中国古代政治看得透彻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
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对于本书的感想。
首先是对于封建的看法。
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之被称为封建的时代其实在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时代,相比于西方社会的封建领主分封采邑给其附庸,层层分封,从而形成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是建立在西周分封制的基础之上的,自武王与周公之后,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面对如此巨大的国家版图,如何治理成为了摆在西周统治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此基础上,西周封建制应运而生,周王室逐步把自己的大批宗室亲戚,分封各地,以便统治。
”[2]先由天子分封诸侯,再由诸侯分封卿大夫,逐步扩张。
西周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阶段,封建制度逐步瓦解,诸侯不再安于自己的职分,因此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场面,随着诸侯争霸的的不断升级,以及最终秦国的统一六国并在整个国家内实行郡县制,中国的封建社会由此解体。
“春秋时期贵族大夫保有着自己的土地,并向周天子进贡,而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虽然在名义上有着天子地位,但实际上各个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土地,使得分封制度被打破。
”[3]而长久以来被国人所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实就是指西周时期至秦朝始皇统一之前,而秦朝之后由于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产生,君主独揽国家大权,因此在实质上这并非是一种封建制。
如果说中国自秦朝以来不是封建社会,由君主专权应该被叫做君主专制,而在实际意义上这又不是一种全部意义上的君主专制。
在中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三公九卿制以及之后的三省六部制,这些制度体系的创建,在很大意义上对于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精选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范文5篇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1《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首先,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其次,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
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统一到郡县的统一,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
著者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国史新论
精彩摘录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为政府提 供了一批高素质的官员。”
精彩摘录
这句话肯定了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官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国史新论》这本书,是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独到见解和深入剖析。读 完这本书,我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历史研究的 方法和视角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目录分析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目录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古代、中古、 近代和现代。这种分法反映了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即认为中 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各个时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和影响。同时,这种 分法也突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各个时期的历 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阅读感受
钱穆先生在书中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他不仅了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还深入探讨了社会结构、民族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 影响。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我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 钱穆先生的分析也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因果 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阅读感受
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对于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判断。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应该事实的陈述,更应该 事实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也让我更加注重在历史学习中思考和判断。
阅读感受
钱穆先生在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中 国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只有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 化的内涵和价值。中国历史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今社 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了历史学习的真正目 的和意义所在,也让我更加注重在历史学习中寻找与现实生活的和启示。
钱穆 国史新论
自序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已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
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
中国近百年来,可谓走上前古未有最富动荡变进性的阶段,但不幸在此期间,国人对已往历史之认识,特别贫乏,特别模糊。
作者窃不自揆,常望能就新时代之需要,探讨旧历史之真相,期能对当前国内一切问题,有一本源的追溯,与较切情实之考查。
寝馈史籍,数十寒暑,发意著新史三部:一通史,就一般政治社会史实作大体之叙述。
一文化史,推广及于历史人生之多方面作综合性之观察。
一思想史,此乃指导历史前进最后最主要的动力。
第一部分先成《国史大纲》一种(商务出版),第二部分续成《中国文化史导论》一种(正中出版),第三部分于四五年前,曾在昆明继续公开作四十次之讲演,而未整理成稿。
其他尚有《政学私言》一种(商务出版),亦于第一第二两部分有所发挥。
积年所有杂文及专书,亦均就此三部分集中心力,就题阐述。
要之,根据已往史实,平心作客观之寻求,决不愿为一时某一运动某一势力之方便而歪曲事实,迁就当前。
如是学术始可以独立,而知识始有真实之价值与效用。
顷来蒿目时艰,受友好敦促,拟继续撰写《国史新论》一种,大体所见,仍与前成各种无多违异。
惟旨求通俗,义取综合,限于篇幅,语焉不详。
其为前数种所已经阐发者,能避则避,能略则略。
读者傥能就此新撰,进窥前构,庶可益明其立论之根据。
总之,求在发明古史真相,其于国人现代思潮有合有离,非所计及。
诊病必须查询病源,建屋必先路看墓地。
中国以往四千年历史,必为判断近百年中国病态之最要资料,与建设将来新中国惟一不可背弃之最实基础。
此层必先求国人之首肯,然后可以进读吾书,而无不着痛痒之责难,与别具用心之猜测。
至于语语有本,事事着实,以史籍浩瀚,囊括匪易,尚祈读者恕其疏失,匡其未逮。
循此而往,中国历史必有重见光明之一日,而国运重新,亦将于此乎赖。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2000字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首先,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其次,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
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统一到郡县的统一,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
著者十分注意中国行政官吏选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权力与四民社会的关系。
钱穆《国史新论》
钱穆《国史新论》再论中国社会演变近人治学,慕效西方,每好分别以求。
如治史,从政治史外又必分出经济史、社会史等,条分缕析,可至一二十种以上。
然合固可求其分,分亦必贵于能合。
中西双方历史,本非先有限定,必走同一道路。
如言社会史,中西显相异,进程亦不同,治史者必强纳之于一型。
马克思分西方社会为农奴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社会诸阶层,此据西方史立论,其是否尽当且勿究,但国人治中国史,何时为农奴社会,何时为封建社会,争辨纷纭,莫衷一是。
惟中国社会,显未走上西方道路,则已明白无疑。
而国人遂群认中国至今仍是一封建社会,相当于西方之中古时期,一时若几成定论。
余尝谓中国古代有封建政治,与西方中古时期之封建社会有不同。
中国封建政治,远自夏、商迄于周代,已有长时期之演进。
其前亦如西方曾有农奴社会与否,古史渺茫,可勿究。
而在夏、商、周三代封建政治下,固亦可称其时乃一封建社会,显分贵族、平民两阶层。
但平民决非农奴,此就西周一代种种文献足可证。
而在贵族、平民两阶层间,又有一中间阶层,此即当时之所谓“士”。
《管子》书起于战国,其书中已明白提出士、农、工、商四阶层。
余故谓中国社会自春秋战国以下,当称为“四民社会”。
而自战国以下,又递有演进,仍可续加分别,以见与西方社会之进程有不同。
士之一阶层,起于何时,暂不详论。
然如管仲、鲍叔牙在齐桓公时,其出身显非贵族而当系一士。
在此以前,亦尚有士。
以后更层出不穷,至孔子而士之地位始确立。
后人又称之曰儒。
《说文》:“儒,术士之称。
”可见儒即士。
术士犹云艺士。
礼、乐、射、御、书、数为当时之六艺,能通一艺以上,即可上通贵族阶层,以供任用,甚至可当国政,为卿相。
一部《春秋左氏传》中,自管仲至孔子,其他尚多其例,兹不列举。
儒之后有墨,墨亦士,其自称则曰兼士。
儒、墨以下,百家竞兴,亦皆属士。
因于士阶层之兴起,而贵族阶层渐趋没落。
我故名战国时期曰“游士社会”。
至秦灭六国,封建政治终歇,继起者为郡县政治,而社会则仍为一游士社会。
钱穆史学论著的两个看点-陆沉的博客
钱穆史学论著的两个看点-陆沉的博客最近因了要研究一个问题,特地要好好访问一下钱穆先生的史学著作,一口气买了四本摊在桌上:《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文化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看着看着,突然感觉,对于当代人来说,钱先生的历史著作,至少从两个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错过的。
第一,正说中国史。
所谓正说,就是从正面解说中国史。
按道理说,这并没有什么新鲜的。
中国有深厚的历史传统,煌煌二十四史,都是正说。
但问题就在于,自从近代之后,凡是写中国史的史家,基本上就是反说(或者歪说),大体分两类:一种是否定批判;再一种,就是作者在意识里也想正说,但潜意识里掩藏不住对中国文明的深深的自卑,终于是歪说。
所以,他们的史书的价值,从写作者的心态上就已经注定打折了。
钱先生位列新儒家大师(现代学术界公认者,大致有十位)之一。
新儒学的特色,基本上属于,好比强势的西方文明如重锤猛烈冲撞过来,于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口洪钟,自然要给以回应。
新儒学基本上就属于这种回响,一种正大光明的回响。
但是钱先生的回应与其他几位不同,他不是从哲学文化思辨的角度回应,而是从历史叙述的角度回应,自然更加真切。
这也是钱先生写史学的初衷。
从心态上来说,钱先生不是那种:“外国人有什么,我们老祖宗其实也有什么”,“我们早就有什么了,比西方还早”那种;而是真正地基于对中国文明的自信和认同,对西方或西方式的误解,所作的澄清。
最下等的,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冯友兰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国文明史的解构,他们骨子里认同的是西方的文化理念,所以你只能看到按照西方文明理念编排的中国历史事件,这是反说中国历史。
好一点的,会摆出一副颂扬中国文化的面孔,以“中国也有什么什么,中国早就有什么什么”的口气来叙述中国史,这背后还是心虚,还是在迎合西方文明,因为他们采用的价值标准仍然是西方的,他们对中国文明没有自信。
没有自信,也就没有真正的理解。
只有像钱先生这样的,对中国文明有自信,才有可能理解。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
这本书开篇就给了我一种厚重感,不是那种沉甸甸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沉重,而是一种历史沉淀积累出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厚重。
书中对于中国历史的阐述,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就拿书中提到的先秦时期来说吧。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各国之间的纷争、诸子百家的争鸣,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热闹非凡。
当时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打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
但您别说,这打来打去的,倒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就说那秦国吧,一开始也不咋起眼,可人家愣是凭借着商鞅变法,一步步强大起来。
商鞅这哥们儿也是够厉害,他提出的那些个改革措施,在当时那可真是大胆创新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这让普通老百姓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以前那些贵族子弟,就算没啥本事,也能靠着祖上的荫庇混个一官半职。
现在可不行啦,你得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立功,才能加官进爵。
这一下,士兵们的积极性那叫一个高,打起仗来都不要命似的。
还有那诸子百家,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儒家提倡仁爱,主张以礼治国;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倡导顺应天道;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呼吁大家要平等相爱,反对战争。
这一家家的学说,就像是摆在集市上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妙处。
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可真是自由奔放啊,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再说说那时候的教育。
孔子他老人家可是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以前,教育那可是贵族的专利,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机会读书识字。
孔子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有教无类”,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所以他的弟子那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穷的有富的,有当官的也有种地的。
孔子教他们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出来的学生那可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那绿草如茵的河畔讲学。
倏忽十年读钱穆
倏忽十年读钱穆如愚隐者1895年的今天,钱穆先生诞生。
想来我读钱穆,已近十年了。
并且我真正去读书,真正走上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的这条路,就是从读钱穆著作开始的。
2012年是壬辰年,我读中文系大一,冬日,拜谒念一公师,得赠《陶渊明集笺注》和《传习录校释》,则是我首次见到真正的文化著作,大学之前,除了教材,除了考试,则毫无用心。
自是读之,则见古人作诗之真味,又见阳明哲思之精。
故常常心通,汗毛竖立。
后念一公师发来短消息,教我去读钱穆著作——《双溪独语》《中国文化史导论》。
并谓《双溪独语》一书不设章节,散漫而谈,是中国文化路子。
自此,窥探中国文化之大义,才有了路径。
《双溪独语》是我所读第一本钱穆著作,有惊叹处有茫然处,亦有疑问处。
书中所设话题甚多,读书生活,思想道德,既广且精。
且先生观点成熟,文笔老练。
著作虽不设章节,漫谈不限于畛域,故读之如沐春风,如与老者对晤,智慧精彩之语真如溥博渊泉!后亦多次翻看,儒道诸子氤氲之息,不觉陶醉。
不一定要从头开读,以后任意翻开,都能有一个话题在等着我,可谓亲切备至。
今虽已十年,故书重拾,读之仍有新意。
《中国文化史导论》是我接触的第二本钱穆著作。
是书分章分节,对中国文化之波澜变化处,做了简要勾玄。
孟子说,观海有术,必观其澜。
是书在讨论中国文化演进的同时,亦同时兼论中西文化异同。
此是钱穆先生叙述中国文化的一种显著方式。
这本书虽分量不大,但基本上给我们指明了中国文化的方向,点明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大义。
是书最后的附录部分题为《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更为铿锵,读之极为振奋。
读此书则不能不读他的另一著作——《国史大纲》。
时局动荡,陈寅恪说,中国文化在那个时代,“不待外来学说之剖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不觉之间。
”上世纪四十年代,随着抗战的愈演愈烈,有良知知识分子总是会揭豬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钱穆先生愤然著《国史大纲》,持脉脉温情、丝丝敬意,解读中国历史。
柳诒徵先生作《国史要义》,以礼为核心,以道德为准鹄,揭豬史学之大义。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相关推荐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1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没有历史,文化,就没有民族,反之,没有民族就没有历史和文化,三者相辅相成。
欲了解历史精神,必了解其变化和持久,在永恒中有变化翻新,在变化中有连绵持续的精神。
我们感觉是中国人,不仅仅是我们出生在中国,有中国国籍,更重要的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德,立功,立言。
这些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去了,何时提都不过时。
所以说要灭亡一个国家首先要灭亡其历史,改造一个民族,首先要改造其历史。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其也变成了行尸走肉。
所以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
研究历史,从现在找问题,从过去找答案。
中国为什么能从乱到治,从治到乱,直到现在的大治,因为有前赴后继的士君子,维持着这种精神,有一群历史文化涵养的人,怀抱理想,救国图存,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人类也是尽到教育的责任。
“因此中国今天的教育风气,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店铺的机会,如此便成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机会比赛”。
而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传统是,人人皆可尧舜禹,即道德人格之尊严,使每个人感觉到都站在平等地位上,都尽自由地可能有成功,可能得满足。
所以在国民教育之外,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人文精神,尊师重道,道,事物的规律,基本准则,无所贵贱,无所高下,人人平等。
所以现在骂人不讲道理是对人的最大侮辱。
一生为故国招魂——读钱穆《国史大纲》有感
一生为故国招魂——读钱穆《国史大纲》有感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在校长梅贻琦的主推下,成立国学院,并聘请了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与赵元任。
与之相对应,北大亦有大师支撑国学体系,独树一帜且名播天下者,有傅斯年、胡适等一众大师。
其中有一位,学历不出众,但国学精深,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这位大师,便是名著《国史大纲》的作者,钱穆,钱宾四先生。
对于钱宾四先生,我幼年时便已有了解,先生生平多苦难,一生辗转江左、北平、西南、港台诸处,晚年虽入居台湾素书楼治学授课,然胃病甚剧,患黄斑变性症,终至双目失明。
《国史大纲》一书,成书于1939年六月,大致推算草拟书文的日子应当是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期。
彼时的中国,正值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之际,社会动荡,满目疮痍。
钱先生于此种社会现状下,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
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先生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
当时生活的窘困、物资的紧缺以及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先生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全书始末。
书中开篇便写道: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读书会】《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一)
【读书会】《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一)今天国学社的读书会就开始了,大家伙儿读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钱穆先生在近现代历史学界的地位自不用说,《国史大纲》也是难得的介绍中国通史的好书。
当然,同样介绍中国通史的好书还有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等。
央视还有一套纪录片《中国通史》很不错,现在只放出了一部分,大家有空可以去网上搜搜。
由于这学期读书会刚开始,有些人准备并不充分,于是我就分享了些看完引论后的感悟。
书的开篇写了下面一段话让我感触良深: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深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现如今崇洋媚外之风虽有所收敛,但周围对中国历史不屑一顾的同学仍不在少数,而且由于长期受历史教科书的影响,很多人提到中国古代历史,言必及“黑暗”、“落后”和“专制”,这其实就是对中国历史不了解和不尊重的表现。
然而现在愿意认真读历史的大学生并不多,对历史知识的匮乏将是未来很长时间的大学生的状态。
我国历史资料丰富,还是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
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史料十分之多。
按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历史悠久、无间断且详密:我国历史,自黄传说以来约有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有三千七百余年;同时,《史记》和《春秋》等史书(当然有人说《春秋》不算史书,我只能说,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保证了我国的历史自西周开始无间断地被记录了下来;而编年(如《春秋》)、纪传(如《史记》)和纪事本末(如《尚书》)则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史。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1、缘起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
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
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
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作者钱穆祖籍无锡,多增一分好奇)、没有学中医、没有因为学中医而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兴趣……这诸多的“因”互相叠加,甚至在这“因”的背后也有“因之因”,共同聚合产生了这个“果”。
我愿意把这所有的“因”和“果”共称为缘分。
缘分使然,我读了一遍《国史大纲》。
买入《国史大纲》是在一年前,具体的日期已在我头脑中淡去,大约是在2017年初。
其实在买进本书之前,出于习惯使然已在豆瓣查找,尝试一窥先行者对此书的评价,毕竟谁也不是有大把金钱和时间用来浪费。
当然,《国史大纲》怎会令人失望呢?即便掺杂少许贬抑,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吹毛求疵而已。
2、钱穆对于大家,不敢妄作评价,何况我没有评价的资格。
姑且借扉页上的作者介绍,拿来一用。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895年生,1990年8月逝世。
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著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周公》、《墨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论语新解》、《庄子纂笺》、《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義》、《中国学术思想史论叢》、《中国文学论叢》、《雙溪獨语》、《晚学盲言》、《师友杂忆》等约六十种书。
《国史大纲》生于战乱年代,钱穆先生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出于对动乱年代的深刻思考,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热爱,先生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基础上,抱有一颗“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而作。
读钱穆国史新论有感
读钱穆《国史新论》有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封建专制浅谈葛喜生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系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鏐之后,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堪称自学成才而荣登中国最高学府历史教授宝位的奇才。
著作等身,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先秦诸子系年》、《中国思想史》、《国史新论》、《中国历史研究法》、《朱子新学案》、《中国史学名著》、《孔子与春秋》、《论语新解》、《古史地理论丛》等,其夫人及门生整理结集的《钱宾四先生全集》凡1700万言。
早年因《刘向、歆父子年谱》出名,被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赏识推荐至燕京大学教国文,后又任教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教授历史,大陆解放后赴香港任亚洲文商学院院长,后创办新亚书院。
为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
1967年受蒋介石之邀定居台湾台北,去世后骨灰撒在太湖之滨魂归故里。
钱穆一生致力于历史学教育、研究和弘扬国学精神,年逾八旬双目失明仍治学著述不辍,此精神令人十分敬佩。
窃慕钱先生大名,购《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5年2月北京第二版)拜读。
一口气读了《中国社会演变》等篇,觉得钱穆把握中国历史社会的特点比较到位,故在中西方社会对比方面还是有自己的见地。
虽然他对中国古代历史了解得比较多、比较深,对各时期历史的特点归纳分析比较精当,但是,由于他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以,看问题常常只是浮于表面而没有深入本质。
例如,他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仅存于夏商周,是自上而下的分封,西方的封建社会则是由下而上的契约式的,实不知他已将形式代替了本质内容,特别是他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并不是唯物史观的封建社会概念,夏商周实际上是奴隶制社会。
他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正确认识,认为全国人民都在同一个法律下生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平民可以经举贤良、察孝廉或参加科举考试而走上仕途、登上政治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钱穆《国史新论》劄记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自2013起,陆续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及最近的《国史新论》。
对先生的学养与学识深深折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为老辈学人,钱穆先生有坚实的古文基础,用词考究,文章无赘言,古文韵味犹存,读之需缓,细细品味,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当然要想看懂这些半白话文,
字典须常伴左右,百度更是必不可少。
书名为《国史新论》,但内容主要在阐述夏商周三代之后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从中国传统社会演变、传统政治、传统知识分子、传统教育、考试制度和历史人物几方面进行纵向讲解,同时伴有与西方社会在诸方面的比较。
所谓新论,即总有一些与传统史学不同的见解。
对中国传统社会是“封建专制集权政体”的表述提出异议
“封建”一词是西方舶来品,“封建”就是分封建国,中国在秦汉之前可以说封建,但秦汉之后中国的行政建制是以郡县制为主,所以此处如果再以行政建制定义封建就会有问题。
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贺教授的解释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称为中国古代社会为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农业社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最重要的一项职能是抵抗外族入侵,从汉唐到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夺还是很顽强的,因为地方上还有世家大族可以各自为战。
而有宋之后,中国传统的贵族被彻底平民化了,变成了一个简单的自耕农社会,在对外战争中一旦中央在军事上战败,地方上就会一泻千里。
再来说“集权”,近些年来由于清宫剧的风靡,很多人都会觉得所有朝代的皇帝可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
事实真是那样吗?稍微想一下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皇帝只有一个人,天下那么大,事务那么
多,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一个集团去统治,这个集团就是士工商里的士阶层,皇帝也是士,也需要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孔夫子为士阶层订立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怎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皆可为圣贤。
这个集团也自然有它的权力制衡机制,而且在不断完善,何为集权?权不外乎三种:军权、人事权和财权,这三种权都是各有所属,并不集中在皇帝手中。
特别是科举制创制之后,按照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平均分配录取名额,这使全社会的人才都可以通过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进入统治阶级参政议政,这种体制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不就是一种民主制度吗!
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乱兴替,循环往复”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其见解与王学泰先生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种的阐述暗合。
他们都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论与人口、田制和兵制有重要关系。
人地矛盾在农业社会总是难以解决,每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基本都会休养生息,之后人口开始称几何倍数的增加,但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是有限的,人口剧增之后,吃饭就成了大问题,人地矛盾加剧,公田制度被破坏,土地兼并猖獗,大量游民出现,义务兵制变为募兵制,军权旁落地方,如果在遇上自然灾害或外部入侵,改朝换地就会迅速发生。
今天有些人对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颇有微词,作为一项迫不得已的选择,肯定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如若不进行人口控制,任其自由增长,中国人大多信奉多子多福,
那后果很可能是贫穷与动乱频发。
对历史人物的品评
钱穆先生把历史上的人物分为历史人物和时代人物。
从外部看历史上的人物,可分为一部分是上层的,一部分是下层的。
跑到政治上层的人物,是有表现的人物,如刘邦、项羽。
还有一批沉沦在下层,他们在当时是无表现的人物,但他们在当时,以及之下的历史上一样有作用,有影响。
可能他们的影响作用更胜过那些有表现的。
如管仲与孔子,在春秋时期管仲负有盛名,连孔子也盛赞他,但到后世,孔子的作用与表现是管仲所无法比拟的。
在这里孔子就是历史人物而管仲只能算是一个时代人物。
这样的事例还有如曹操与诸葛亮,袁世凯与孙中山等。
从历史人物的内面看,也可分为两种,一是圣贤,一是豪杰。
其实圣贤豪杰和我们平常人一样,就其和平正大能明道淑世言,则谓之圣贤。
就其崇尚气节能特立独行言,则谓之豪杰。
圣贤一定要能“明道”“淑世”。
这个世界在他手里,他就能把这个世界弄好,这叫淑世。
要淑世,当然要先明道。
使此道名扬于世。
在某种环境下,外部条件配合不上,不能做到淑世,那么你至少要有一种本领,能“特立独行”。
不论外部条件,我还是我,这样便是以豪杰了。
孔子、孟子都从特立独行的路上走过。
豪杰有智有勇,所以能立节。
节是有一个限度,有一个分寸。
不论世界衰乱,我做人必有限度必有分寸,那便是以豪杰。
因此豪杰必讲气节,能特立独行,做到圆满周到的便是圣贤。
圣贤便能明道淑世。
道德也要从气节来,气节也必须站在道德上。
从生理上
说,人要有血气,有骨气,从血气中得勇,从骨气中见志。
人不能做一个冷血动物软骨汉,人之生死,也只争一口气。
天下不能有无血无气无骨的道德,也不能有无血无气无骨的圣贤。
中西文化的对比
钱穆先生对比中西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有一个中心,有历史的延续性,讲求人自身的提升,即所谓“内圣外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西方文化是一种阶段性、多中心、激进性的讲求外部环境的文化。
所以西方人重视宗教的作用,宗教使讲求个性的西方人能维持一个整体,能为他们提供失败受挫时的心理慰藉。
在中国,传统艺术替代了宗教的部分功能。
传统的书法绘画、建筑陈设都在引导中国人修身养性、戒躁趋静,追求人内心的安静。
这也许也是西方宗教在中国传播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任何文化都有它产生和传承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中西文化有各自发展的轨迹,形成各自的特点。
但他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没有优劣之分,是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交流借鉴的。
我们将邓小平评为历史伟人,就是因为他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就是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条适合中国人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