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RJ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六单元 第19课《青山不老》作者梁衡简介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质课件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质课件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展示山林景观,喻示 老人为改造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 巨大贡献。
第二段(2-5):老人改造山林、绿 化家园所面临的大小环境及所取得的成绩 。
第三段(6、7):写“我”的心灵感 触——青山是不会老的。
仔细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说说本段中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三番五次:屡次。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探究读
阅读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朗读指导
本文的朗读基调是肃穆,边读边 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 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讲述老人在艰苦的环境中 种树、护林,创造奇迹,造福大家,赞 美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
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 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 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地方)。文中指经常受 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位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 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 中,用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 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 荡漾的青山。
小组合作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 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 老人创造的奇迹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
思考: ➢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PPT

课堂小结
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 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 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 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读了本文,我们知道了植树造林能够守 住青山,保护环境能造福人类。此时,我要 向大家发出倡议,加入到植树护树行列,让 我们的周围山更绿,花更红,小鸟的歌声更 悠扬。
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 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 福子孙后代。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 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 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 阵阵、 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 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 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样”是指老人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用在改造荒山、 绿化家园上,“价值”是指老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 造了绿洲,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物质和精神财富。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转化为青山绿水, 转化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顽强执著地开辟荒山、绿 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选择了吃苦,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中 注定,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可见,老人治理山 沟,绿化青山,把一生都献给绿化事业的决心 是坚定的。
讨论交流:
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 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从以下七个方面:
a.独自一人的孤单; b.生活的简单清苦; c.同伴离去的坚持; 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 e.有福不享; f.选择青山为归宿; 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

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

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作者介绍】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他是中国“五四”以来杰出诗人之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1997年病逝于郑州,曾任河南省第一届文联主席。

他从1925年就开始了长达70年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作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和清白,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朴实自然、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集《地层下》《鹁鸪鸟》《窗外》《苏金伞诗选》《苏金伞新作选》等在全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谨以此文共同缅怀这位在中国文坛有重要影响的商丘诗人。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控诉太阳五点二十分,这残暴的时间,从世界上拉走了我们的闻一多先生!擦干眼泪我要提起控诉。

——但控诉谁呢?呵,太阳,我选定了你!五点二十分,正是你,太阳,辉煌照耀的时刻,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卑鄙的谋杀,在大街上公开地进行!你怎么不早点落下去,或者索性不出来!让那些暴徒们把中国的人民杀光,你都可以不作见证。

也或者,七月十五日又是下雨的日子,跟李公朴先生死的那一天一样?——哎哎,霪雨的昆明霪雨的中国呵!然而五点二十分,究竟还是白天,是应该由你管束的。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秀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秀PPT课件

放肆侵扰,任意妄为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
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
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环境恶劣
非法占据,文中指干旱、 霜冻、沙尘暴常年不断, 突出环境指恶劣。
补充资料
山西,素有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 之说。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是沙尘暴高发区。山西的右玉县老城12 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淹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 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 京、天津等地,形成强烈的沙尘暴。
条件艰苦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
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
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
与上过世了。他已经
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
干旱
霜冻
沙尘暴
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 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十五年 植树造林,绿化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怪不得作者 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 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一亩”有多少大? (667平方米)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精品课件
我们听翠绿的叶子轻柔地呼吸, 我们听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我们听云雀的歌儿从叶片滑落, 我们听蚂蚁的号子清脆又迷人。
我喜欢在林子里写作诗歌, 你喜欢在林子里构思散文; 你佩服我诗歌里和谐的节奏, 我佩服你散文里蕴涵的神韵。
我们常常在林子里采一篮篮蘑菇, 为生物组饲养的小兔送去美味的山珍; 我们常常在林子里捕捉一只只彩蝶, 为我们的实验室献上美丽的标本。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 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 长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我会读
nüè
肆虐
yàng
荡漾

盘踞
qiāo
铁锹

淤泥
zǎi
记载
jìn
劲挺
zhàng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 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得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步:学字词
面临享乐与吃苦,老人选择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选择?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老人选择了吃苦,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中注定,是 生命的组成部分。可见,老人治理山沟,绿化青山,把 一生都献给绿化事业的决心是坚定的。
第二部分“创造的奇迹” 深入探究: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 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 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优质教案+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优质教案+导学案

18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目标】“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4.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生活中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等破坏环境的事例,查找火星和月球的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课件出示:播放太空行星运行视频,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2.引导交流:这个美丽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地球。

谁能用一句话夸夸咱们的地球?(指名回答)预设:地球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3.导入课文题目: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母亲,还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母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抓住“只有”“一个”发散思维)预设: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板块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1.初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大致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美丽但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2.检查预习。

部编RJ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六单元 第19课《青山不老》词语解释

部编RJ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六单元 第19课《青山不老》词语解释

部编RJ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备课素材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
词语解释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肆虐】(人)任意残杀或迫害;(物)大肆侵扰或破坏。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

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险恶】(地势、情势等)危险可怕;(通常指人)阴险恶毒。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战胜困难。

【三番五次】屡次,比喻多次去做一件事。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恭敬】对长者或宾客尊敬而有礼貌。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山川共存】与山川融为一体。

【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领悟】领会。

【眷念】想念、思念。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教案设计19《青山不老》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

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片,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授课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授课课件

这篇课文共有9 个自然段,可分为4 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地球在宇宙中十分渺小且美丽。 第二部分(3~4):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第三部分(5~7):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 到别的星球上去。
第四部分(8~9):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 生态环境。
探究文本,感受“可爱”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第5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 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 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习第四部分 自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画出关键句。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地球的“可爱”与“容易破碎”? 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裹着
学习第三部分 自读课文第5~7自然段,画出关键句。
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 到别的星球上去。
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
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也仅仅是科学家 们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 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
19. 只有一个地球
第1课时
猜谜语
不用发动日夜转, 春夏秋冬自己变, 每天能行八万里, 满载人类千千万。
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
课文题目不是“地球”,而是“只有一个地球”, 这是为什么呢?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朗读链接
1. 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就……”。
2. 下列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 ) A. 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B.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C.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9只有一个地球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9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进行造句和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2. 生字词的认读与运用。

(二)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与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2. 通过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环保行动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PPT。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展示一系列地球的美丽图片,包括宇航员视角下的地球、地球上的自然景观等,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与独特。

接着,提问学生:“你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他们对地球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 引导发现,激发思考在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引入课文的主题:“地球不仅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它也是脆弱的,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为什么需要我们的保护吗?”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3.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播放一段宇航员在太空中遥望地球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球的渺小和美丽。

随后,教师可以引用课文中的原句:“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让学生体会到宇航员对地球的感叹,激发学生对保护地球的情感。

最后,教师可以问:“你们愿意成为地球的守护者吗?”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是每个人的责任。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发音纠正教师将带领学生齐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注意语速和语调,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色彩。

朗读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学生发音,及时纠正错误,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和难读字词,如“晶莹”(yíng jīng)和“和蔼”(héǎi)。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课件

思考:读着这样的青山,你的脑海里会出 现哪些词语?
郁郁葱葱、茫茫林海、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巨 树参天、绿波翻涌……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文中的一个 词语来形容就是—— 绿洲
合作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 下创造奇迹的?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条件
从哪些方面 进行描写
关键词句
山沟的大环境 地理环境 大风肆虐,“怪物”盘踞。
填写信息表。
人物 __老__人__
年龄: 81岁 外貌特征: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 生活地区:中国晋西北
主要事迹 在中国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资助村民
助卡片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 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 事迹。
人物
事件
关键词
感受“奇迹”
三、感悟“青山不老” 1.下列对课文例数第2段中的“另一种东西”的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A ) A.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包含着开
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B.指老人靠植树造林发家致富,同时帮助村里的人
富起来的理想。
2.下列对课文结尾的“青山是不会老的”的理解最恰当的 一项是( B ) A.青山将会因老人的看护而永远不会荒芜。 B.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 意义在青山中得以延续,将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二、体会环境之苦 1.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
__山__沟__环__境__的__恶__劣__险__峻_____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 苦;通过__老__农__生__活__条__件__的__艰__辛____突出了老农造林的 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
2.险恶的大环境。(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RJ上册精品教案 第6单元 19. 只有一个地球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RJ上册精品教案 第6单元 19. 只有一个地球

19 只有一个地球1.会写“莹、裹、篮”等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內容,提髙认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4.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地球知识和自然资源等知识的专用词语。

一、朗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1.扫清生字障碍。

2.请同学们以大组为单位开火车读一读,找出关键词语。

遥望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茫茫宇宙一叶扁舟有限资源枯竭不加节制毁坏滥用威胁生态灾难指望移居设想别无去处同学们,看到这四组词语能说说课文讲了地球哪些内容吗?板书:地球的美丽;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人类无法移居二、深入解读,明确中心1.此刻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球,你会用什么词语?2.那么在宇航员心中,地球又是怎样的呢?3.宇航员用了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地球,这两个关键词分别是什么?可爱、容易破碎。

(板书)4.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地球可爱,又为什么说地球容易破碎?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用直线画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波浪线画出地球容易破碎的句子。

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这样画的理由。

三、内容精析(一)可爱的原因:1.地球的美丽。

(第一段)2.读一读具体语句,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可爱美丽呢?3.朗读:地球是如此的可爱和美丽,如果让你们读,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二)容易破碎的原因:1.自然资源容易枯竭,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造成生态灾难。

(第三、四段)2.读一读具体段落语句。

3.在这里提到了两类自然资源,分别是什么?不可再生与可再生资源。

4.哪个同学给老师解释一下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都有哪些?5.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来齐读一遍第三段最后一句。

有同学知道“不加节制”的意思吗,能否联系实际理解?6.对于可再生资源,是否就可以无条件再生?“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去掉行不行,本来就是“原本原来”,原来可以也就是说现在不可以,原因是什么?7.所以:如果人类没有恰当地利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我们的资源必将会枯竭并且造成一系列的灾难8.第三、四自然段,如果让你们读,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轻柔的还是强烈?)这两段都有一个转折词语“但是”,语气加重和强调,特别是“但是”后面的句子,下面我们开始读课文要读出强调的语气。

部编RJ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六单元 第19课《青山不老》相关链接

部编RJ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  备课素材 第六单元 第19课《青山不老》相关链接

部编RJ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备课素材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
相关链接
写作背景
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化为另一种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就永远不会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老人名叫代喜增,是一位劳动模范,直隶宝坻(今属天津)人。

他出生在1899年,已于2005年去世,享年106岁。

1937年进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

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个人的伐木量。

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铁力林业局依吉密林场主任、铁力林业局副主任。

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课件

()
(3)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D400






体现了矿产资源的宝贵和来之不易。
2.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 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强调了破坏矿产资源的严重后果和保护矿产 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
习题课件 ·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只有一个地球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提.供(gōng gòng)
√ √ . 灾难(nán nàn) .
心(
)业 萤 (
)剔激透
)础 况 (
)不择食
)物
情(
)神怡
莹 )火虫 饥
旷 )烈
)
4. 查字典,完成练习。 “ 滥 ” 用 部 首 查 字 法 , 应 先 查氵____ 部 , 再十查
____画,它的读音là是n _____。“滥”在字典里有以下
解释:①流水漫溢;②不加选择,不加节制;③浮
泛不合实际。请选出下面词语中“滥”的正确解释
跨学科学习
地球生物的演化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练一练
一、选择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列数字
1.它是一个半径不到6400千米的星球。( D ) 2.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 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A )
二、说说下列加点词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1.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 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 色
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
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打比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RJ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备课素材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

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教材。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