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8 农业遗产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热点8 农业遗产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地处燕山山地丘陵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310-460mm,历经8000年风雨变迁,粟和黍等古老物种仍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不息,这里至今还有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2012年敖汉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当地传统自留的种子正面临被高产、增收的现代新品种取代,因此,敖汉旗加强了对传统种子的收集、保护和传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敖汉旗收集、保护和传承传统种子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生态农业B.种植结构多样化C.降低育种成本D.保护种子多样性2.敖汉旗仍有牛耕人锄传统耕作方式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土质黏重B.地貌多样,坡地面积广C.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D.复种指数低,生产规模小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下图示意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以下文化遗产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A.沧州百年冬枣林B.安吉白茶生态园C.新化紫鹃界梯田D.芒康彩色古盐井4.为宣传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以下适合在文化遗产地建设的项目是()A.商品住宅区B.大型加工厂C.儿童游乐场D.主题博物馆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创造性地将低洼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特点。
读垛田农业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垛田农业主要的生态效益是()A.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B.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C.废弃物充分利用,利于经济发展D.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6.垛田农业生产可缓解当地的()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洪涝灾害D.土地污染7.垛田农业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从环境、经济效益角度看,最适宜发展()A.休闲观光旅游B.芋头叶编织C.鱼类深加工D.水禽类养殖某地理研究小组针对上海市苏州河岸带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调研。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2、推动绿色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风景园林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应用生 态修复技术、绿色建筑等技术手段,提高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通过推广绿色出 行、绿色消费等方式,降低风景园林的碳排放等环境影响。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实 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
3、促进社会参与
未来社会需要风景园林促进社会参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和 建设中来。例如,通过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等方式,提高风景园林的社会效益; 通过举办健康活动、公益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和理解。这些 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具体来说,风景园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响应公共健康:
1、改善自然环境
风景园林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例如,通过增加绿地面 积、改善水质、降低噪音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这些措施不仅可以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
2、促进体育健身
风景园林可以成为人们体育健身的好去处。通过设计公园、绿道等公共空间, 为人们提供运动和锻炼的场所。这些场所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 促进人们的社交交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提供康复疗养空间
风景园林可以设计一些康复疗养空间,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例如, 通过植物疗法、景观疗法等方式,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康复。 这些空间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疗养服务,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使命:创新发展,引领未来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风景园林在公共健康方面的使命是创新发展, 引领未来。未来社会对风景园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风景园林不断创新和发 展,以满足社会对公共健康的需求。具体来说,风景园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引领未来:
苏州考察心得体会
苏州考察心得体会我参观了苏州,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苏州这座古老而现代化的城市,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首先,苏州的景色令人陶醉。
苏州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而闻名,在这里,我见证了美丽的园林和古老的街道。
例如,拙政园和留园,它们以其精致的园林设计和千年的历史,吸引了许多游客。
在园中散步,我不由得沉醉其中,仿佛时光倒流到了古代。
同时,苏州的运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条古老的水道是苏州繁荣的见证,而沿岸的老街也显现出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苏州的文化底蕴令我敬畏。
在参观苏州博物馆时,我了解到苏州的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
苏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文化中心,曾经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传世之作。
无论是苏州园林还是传统艺术,都展现出苏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才能够走向更好的未来。
再次,苏州的现代化发展让我印象深刻。
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我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看到了许多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业。
这些企业的兴起,不仅彰显了苏州的发展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与此同时,苏州还注重生态环保,努力打造绿色城市,使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苏州的人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与当地人交流中,我感受到了苏州人民的友善和热情。
无论是导游还是商店员工,都热情地解答我的问题,并给予了我许多帮助。
这让我深刻地感到,无论身处何地,对待周围的人要以友善和尊重为出发点。
通过苏州的考察,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的结合。
苏州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让我明白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保持创新和传承的精神,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
IP授权模式下博物馆发展文化传播新业态的探索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二、敦煌研究院的IP传播策略
1、IP数字化:敦煌研究院通过对敦煌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整理,将其转化为数 字化内容,如壁画、文物、历史故事等。这些数字化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广 泛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敦煌文化的魅 力。
2、媒介融合:敦煌研究院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媒介平台,如电视、电影、游戏、 社交媒体等,将敦煌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这种跨媒介的传播方式 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提高敦煌文化的传播效果。
IP授权模式下博物馆发展文化 传播新业态的探索以苏州博物馆为例Fra bibliotek基本内容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IP授权模式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博 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聚集地,也纷纷尝试通过IP授权模式来发展文化传播新业 态,以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苏州博物馆作为国内领先的博物 馆之一,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化,博物馆IP传播策略面临着新 的挑战和机遇。敦煌研究院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在媒介融合背 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多元化媒介,促进敦煌文化的传播与 发展。本次演示以敦煌研究院为例,探讨博物馆IP传播策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的创新应用。
谢谢观看
基于传播学理论下的博物馆传播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线性传播模 式、互动传播模式和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探讨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博物馆 的信息传播规律和提高其信息传播效果。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其传播模式 的构建充分体现了这些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价值。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 环境的变化,博物馆传播模式的构建将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多元化营销手 段的运用。
四、建议与展望
苏州水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苏州石湖渔家村新郭老街景观设计为例
苏州是鱼米之乡、江南水乡,但该地的水文化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苏州的文化记忆与苏州古城都有着命脉相依、生息相融的关系。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对苏州渔家村一带的古代民居和人文资源的冲击和破坏越来越大。
江南区域旅游开发起步比较晚,其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较为不足,苏州石湖渔家村在苏州区域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根据其自身优秀的水乡特色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有利于保护当地文化,使其不被时代的洪流埋没并弘扬于世人。
1苏州水乡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在苏州石湖渔家村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了解了渔家村在苏州的重要性,将苏州的水乡特色作为苏州的文化名片并融入民居、村落、水乡、吴越遗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现行性资料与实际风俗资源进行研究。
渔家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蕴藏和历史信息,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历史、社会和民俗等多方面的浓缩,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充分了解中国水乡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重现苏州水乡历史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以苏州石湖渔家村为例,阐述当地水、建筑、经济的发展,以探索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1]。
在探寻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要素、人居要素与文化要素建立联系,并系统性分析苏州水乡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无论是地域、人居、文化还是点状、线性、面域都是很重要的考察纬度[2]。
例如,渔家村项目主要是形成“一轴三片”的格局,即新郭老街传统文化轴,包括田园风光片区、传统文化片区、新生文化园片区,南部的田园风光片区将是一片与石湖配套相连的旅游休闲区,中部的传统文化片区将复原新郭老街,北部的新生文化园片区将成为和沧浪新城配合的总部基地、文化创意基地。
这只是实地考察的一部分内容,整个的区域环境、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都属于实地考察范围[3]。
2苏州水乡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2.1街巷布局与空间节奏序列苏州石湖渔家村———新郭老街的街巷布局主要有两种形式。
第一,传统商业街典型街巷布局形式的归纳。
新郭老街街巷布局从传统老街的经典模式出发依水而建,形成南北东西两条主街,依托主街及建筑的退让关系形成巷、弄等次一级步行道路系统,从而保证街巷布局充分体现传统老街的布局肌理,确保新郭老街街巷空间的纯正性。
地域文化影响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特征
612021-1规划设计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其建筑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为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一个可遵循的道路。
苏州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庭院空间、外形风格、建筑取材、建筑配色等五个方面,反映了贝聿铭先生传统与现代融合、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设计理念,展示了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特征。
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关键要素进行提取冶炼,加之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创新,这样的设计才能展现独特的文化特质,并给与观者视觉上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民族认同感。
一、苏州博物馆设计背景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被贝聿铭亲切地称之为设计生涯的“小女儿”。
贝聿铭先生祖籍苏州,从小对苏州文化耳濡目染,虽然成年后常年居于海外,但一直心怀家乡,希望能为家乡作出一点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博物馆应运而生。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身上倾注了极大心血,在选址时要求极为严格。
贝聿铭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坚定追随者,以及对苏州故乡的特殊情感,要求博物馆在建成后能够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在不失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凸显时代特色。
经过几番研究和考察,贝聿铭最终将基地选址定于苏州古城内。
苏州博物馆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总耗资达到3.39亿元,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为苏州著名的园林—拙政园,南侧与狮子林隔路相望。
为与周围的苏州园林在建筑整体风格上不冲突,但又与典型的古典园林不同,贝聿铭结合传统的江南文化风味,融合现代主义思想和技术手段,将一座蕴含传统建筑韵味,饱含现代与科技感的博物馆展现在大众面前。
地域文化影响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特征■ 李 超二、尊重、运用地域文化的表现(一)所作设计尊重原有地域环境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首先,应尊重当地生态自然和水文特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干预,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人、建筑、环境和谐相处的目的。
其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将场地和周边原生态环境密切联系,融合当地自然资源,寻求建筑和周围环境相融合,以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景观、建筑的多元化和地域性为原则来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景观。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摘要:建筑设计手法是落实设计构思,解决设计矛盾的技巧或手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建筑师创作的必经之路。
在建筑创作中运用合适的建筑设计手法,有助于建筑师更有效地解决特殊的设计问题,表达特定的建筑创作理念。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贝律铭的作品为例,从建筑设计技法的视角,对苏州博物馆中极具特色和借鉴意义的设计手法进行研究与分析,论述这些设计手法所达到的影响与效果。
关键词:贝律铭;传统观念;苏州园林;留白;自然光线;材料前言苏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人们对它的印象旧印象依然停留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苏州的传统园林设计对苏州现代设计影响深厚。
贝律铭设计建筑的苏州博物馆,对传统苏州的形象在扬弃的基础上做了新的诠释,以下在几个特定的角度之上,对他的设计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阐释。
一、“留白”的设计手法留白是一种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绘画中的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压抑感,并留有想象的余地,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在中国画中,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是画家在创作过程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发展于唐朝,宋代达到盛期。
山水画和中国建筑设计本是同根同源的关系,中国的建筑随山水画的演变而发展。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参照,当绘画的技法被衍生成为了建筑的设计手法,留白作为中国画中重要艺术手段,在中国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留白手法。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中的典范,“留白”也是苏州园林设计中最为精妙之处,无论是拙政园还是网师园,狮子园,园林中都有留白设计的体现。
最为常见的是把白墙用做一张宣纸,远看那些山水庭阁都像是画在纸上一样。
此外是苏州园林中的水池,也是很有智慧的留白,水池这类地方虽然没有布置一些实体的物件,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不仅可以调节园中的气候,而且水面的空使空间开朗疏阔。
若缺少了水,也缺少了许多诗情画意。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之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简介: 建筑师:贝聿铭 建成日期:2006年10月 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 主要特征: 一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建筑材料考究,内部构思精巧; 四——————————————————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 模块组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这些模块外饰简洁优美,地面铺 设地板,踢脚,木质框架墙体和白色涂料。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窗系统, 专门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艺品。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 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局部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 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新石器时代和吴文 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 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 下室。
苏州博物馆
———————————————————生态型博物馆建筑——
建筑材料
图一↑
图二↓
不仅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 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 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而且,那些到处 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 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 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 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图一中白色的粉墙,被花岗 石取代的小青瓦和窗框。
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立面美观分析剖面图生态型博物馆建筑刚看到这个博物馆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爽简约但是并不简单无论在平立剖面上看都觉得这个建筑为何如此轻巧简单简单到感觉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平面怎么看都感觉这个建筑是自然的回归仿佛迎接原始的绿色生态家园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研究——以苏州博物馆西馆为例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90 -2023年第14期 总第129期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研究—以苏州博物馆西馆为例◎赵雪青[摘要]博物馆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的公共空间,是文化传播的窗口。
文章以苏州博物馆西馆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参与式观察法,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究苏州博物馆西馆的文化传播、文化叙事、文化体验及技术赋能四个方面,以塑造城市文化景观、设计文化魅力空间、探索展教结合互动模式、实现数字化展品呈现方式,从而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出一张韵味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西馆;文化传播;传媒产业;数字化博物馆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的公共空间[1],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记录和承载历史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同时,博物馆在提升公众精神文化水平和生活幸福感、有效传播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旅游观念方面也具有前沿性[2]。
另外,博物馆还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文旅融合号召,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因此,每个地方博物馆都是瑰宝,体现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博物馆作为传媒产业的重要分支,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
当前,博物馆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
白雪认为,利用视觉意象来传播博物馆文化是博物馆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3]。
龚良则把数字文化产品作为博物馆展品呈现的有效补充和吸引公众的重要手段[4]。
曹宁与孟佳怡进一步探索博物馆文化与VR融合的方向,提出打造馆藏文化品牌[5]。
姚孺婧则认为,诸多博物馆在展陈内容和形式、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社会宣传推广等方面仍存在不足[6]。
当前,苏州博物馆西馆通过独特的空间设计构建不同主题的展馆和休闲娱乐空间,将展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与文化教育学习功能融会贯通,并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自身数字化发展,应用多媒体手段广泛吸引公众注意力,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体验,传播文化价值。
文章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究苏州博物馆西馆的文化传播、文化叙事、文化体验及技术赋能四个方面,以塑造城市文化景观、设计文化魅力空间、探索展教结合互动模式、实现数字化展品呈现方式,从而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4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苏州卷)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苏州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30分)注意事项:1. 本试题共22题,满分为130分,考试用时为150分钟。
2.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丙认真核对条形码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 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0分)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9分)①我们要从之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
①中国古代用色丰富又至简。
其中,青色就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
它不是一种单一的色彩,而是一种杂糅的颜色。
有时偏蓝,有时偏紫。
古代的青色是从蓼蓝草中提(liàn)出来的,但比蓼蓝更深,所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①“群青”是所有中国色里最高贵的一种颜色,用天然颜料青金石制作而成,是一种略带紫调的暖蓝色。
最早是从阿富汗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青出金石”。
天然的群青色澄(chè)透亮,(冰清玉洁光华夺目)【甲】。
①还有“天青”色,“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从云破处(kuī)见到的天空的样子,似蓝非蓝、似绿非绿,(冷峻孤绝清雅脱俗)【乙】。
①有些青色甚至突破了“青”这个字,更具有浪漫的想象力。
比如“沧浪”,来自江河的颜色,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仿佛可以见到屈原在清浊不定、泛着绿光的河边(孤苦伶仃形单影只)【丙】。
①再比如“东方既白”,“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蓝蒙蒙里透着一点白。
将明未明、将亮未亮的朦胧感,就是事物在孕育初生、念头刚起的那一(shùn)间,生机也就在其中。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当代中国知名建筑设计看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促成了本土建筑设计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作品。
中国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攀附于中国的崛起之身,于世界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设计了一批知名的建筑。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既受到中国强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全球化后现代浪潮的巨大冲击,展现出全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特征,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语言和美学思想体系。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辽阔的土地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地域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建筑设计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享誉全球。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依附于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庞杂,内涵丰富。
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且超越了“器”或“式”的层次,更侧重于“道”或“法”的深度。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弘扬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受中国几千年君权至上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建筑上表现为以弘扬君权的宫殿及与宫殿密切相关的都城规划为主,且成就最高。
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强调巨大的体量、对称的布局、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富丽堂皇的色彩等设计要素,对中国建筑审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特有的“礼制建筑”(坛庙、神祠、宗庙、宗祠)和帝王陵墓的建设规划,则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上下尊卑的宗法礼教文化。
这种重视权力、主次分明的建筑特征,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种庄重、崇高的感受,集中体现中国建筑审美的主流思想。
2.多元、丰富、内敛的民族建筑文化中国属内陆国家,漫长的历史与封闭的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国人的内敛性格。
苏州博物馆场地设计
苏州博物馆---场地设计苏州博物馆场地设计分析苏州博物馆,这座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建筑,其场地设计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州博物馆的场地设计进行分析。
一、因地制宜的布局苏州博物馆的场地设计首先考虑到了当地的地形和环境因素。
它坐落在苏州市中心,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既展现了现代建筑的风采,又与古老的苏州文化相得益彰。
在布局上,博物馆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场地空间,将各个功能区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方便了游客的参观,又保证了场地的流畅和连贯。
二、借景与造景的运用苏州博物馆的场地设计中,充分运用了借景与造景的手法。
借景,就是利用已有的环境景观,如周围的古建筑、园林等,将它们纳入到博物馆的视野中,增强了博物馆的景观层次感。
而造景,则是通过人工手段,在博物馆内部打造出一片与外部环境相互呼应的景观。
例如,博物馆内的假山、池塘、小桥流水等元素,都是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巧妙模仿和再现。
三、人性化的空间设计苏州博物馆的场地设计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打造出一个舒适、宜人的参观环境。
场地的尺度、布局和设施都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舒适和便捷。
此外,博物馆还设置了各种类型的休息区、餐饮区等,为游客提供了方便的服务,使他们在参观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美好的休闲时光。
四、生态环保的理念苏州博物馆在场地设计中积极采用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首先,博物馆的建筑采用了节能材料和绿色技术,有效地降低了能源消耗。
其次,博物馆内的绿化和水体面积较大,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起到了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
此外,博物馆还积极推广绿色旅游,鼓励游客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前来参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五、富有特色的文化表达苏州博物馆的场地设计还充分表达了苏州地方文化的特色。
在博物馆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苏州传统文化的痕迹。
例如,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既体现了苏州传统建筑的韵味,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创新精神。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融合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建筑,其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立面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外观的展示,更是对于城市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与表达。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以传统园林的意境为灵感,通过精致的雕刻与装饰,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韵味。
建筑外墙上的砖雕、石雕以及木雕,都蕴含着对于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扬。
同时,现代的建筑材料与技术也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建筑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气息。
立面设计还体现了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建筑外墙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自然光线的照射与通风,使得建筑内部能够充分享受自然光线的照射,减少对于人工照明的依赖,同时也为建筑内部创造了良好的通风环境。
此外,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还体现了对于城市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建筑外墙上的装饰图案与雕刻,都融入了苏州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园林景观、传统建筑、水乡文化等,使得建筑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风采与魅力。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对于建筑外观的追求,更是对于城市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与表达。
希望这样的设计理念能够在更多的建筑中得到体现,为城市增添更多的魅力与文化底蕴。
苏州博物馆西馆,又一苏式美学殿堂级地标
苏州博物馆西馆,⼜⼀苏式美学殿堂级地标精雕细琢灵韵匠⼼和⽒设计带你领略苏博西馆的精髓细节唐宋以降,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化重⼼。
苏州,处江南腹地,得⾃然⽣态与⼈⽂政治之利,经济繁盛,⼈⽂荟萃。
作为收藏苏州⽂化,传承江南⽂明的苏州博物馆多年来⼀直是苏州的精神地标。
⾯向新时代,坐落于苏州⾼新区风景秀丽的狮⼭脚下的苏州博物馆西馆,以天⼈合⼀、与⾃然环境相融合的规划理念,辟出⼀⽅江南⽂化新天地。
西馆的展陈区域共分为6⼤版块,分别为:1F的苏州历史陈列馆,2F的苏作⼯艺馆、国际合作馆,3F的书画厅、特展厅,以及-1F的苏⾊⽣活馆与探索体验馆。
苏州博物馆西馆,是江南⽂化⾯向世界的⼀次对话;苏作⼯艺馆,则是苏式⽂化递给世界的⼀张名⽚。
来到苏博西馆,你绝对不想错过的地⽅“凡上供锦绮、⽂具、花果、珍馐奇异之物,岁有所增,若刻丝累漆之属,⾃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性益巧⽽物产益多”。
(《寓圃杂记》明 · 王锜)“苏作”这⼀概念的出现,映射出明代中叶后⼯艺界思想的深刻变化。
⼿作艺术不再是⼿⼯匠⼈的专属,从⽂⼈⼠⼤夫到平民百姓,越来越多的⼈参与进⼿⼯艺⾏业,传递⼼声,抒发性灵,从⽽赋予形式功能以全新诠释,使技术与艺术理想得以和谐统⼀。
雕玲珑以雕刻⼯艺为代表的“苏作”⼯艺,以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古雅空灵的审美趣味、巧夺天⼯的价值取向和秀美⼩巧的形态特征引领了明清⼯艺风尚。
琢绮丽苏州⾃古素为贸易重⼼,汇聚各地⼿⼯匠⼈,集合百⼯之作,如刺绣、装裱、扇作、⾻⽊⽛雕、乐器、漆器、盆景、泥⼈、铜镜、灯彩、⽊刻版画等,应有尽有,声名远播。
苏式家具厅,解构重塑的江南院落,苏式家具陈设其间,以突出其“精”、“巧”、“简”、“雅”的风格特征,所谓“精巧简雅”,即做⼯精细,结构合理,造型简练,⽓韵雅重。
绣华彩苏州丝绣业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就已誉满天下。
明代《姑苏志》中,即有“精细雅洁,称苏州绣”的评语,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细致、针法活泼、⾊彩淡雅的独特地域风格。
苏州博物馆西馆美文
苏州博物馆西馆美文苏州博物馆西馆:江南文化的璀璨明珠江南,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明。
苏州,作为江南的代表城市,更是以其独特的园林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
在这座城市中,苏州博物馆西馆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江南文化的光辉。
苏州博物馆西馆位于苏州市高新区,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独特。
它以江南传统建筑为蓝本,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整个博物馆既具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
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江南水乡。
馆内的展品琳琅满目,涵盖了苏州地区从古至今的各个方面。
从精美的古代瓷器、书画,到独特的民俗文物,每一件展品都见证了苏州历史的沧桑变迁。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宋代瓷器的精致细腻,领略明代书画的飘逸风韵,感受清代园林的别具一格。
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苏州的悠久历史,更传承了江南文化的精髓。
除了丰富的展品,苏州博物馆西馆还注重互动体验。
馆内设有多个互动区域,让游客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亲身参与其中。
你可以亲手体验制作苏州传统工艺品,如刺绣、园林模型等,感受江南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此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临时展览和特别活动,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惊喜。
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建筑风格也值得一提。
它以江南传统建筑为灵感,运用了大量的木结构、灰砖和黛瓦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
同时,博物馆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建筑技术,使得整个建筑既具有历史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江南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领略到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苏州博物馆西馆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馆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这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正是江南园林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清新与宁静,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
总之,苏州博物馆西馆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它不仅是江南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展示苏州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赴苏州考察学习总结6篇
赴苏州考察学习总结6篇篇1一、引言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赴苏州考察学习活动,目的是为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便更好地投身于工作之中。
苏州,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名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我。
在为期数天的考察学习中,我不仅领略了苏州的风景名胜,更深入了解了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现将此次考察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二、苏州的风景名胜苏州的风景名胜众多,让人流连忘返。
我游览了著名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这些园林不仅布局精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我还游览了苏州的十大古镇之一——甪直古镇,领略了古色古香的韵味,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在苏州的每一天,我都在欣赏美景、感受文化中度过,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愉悦与升华。
三、苏州的经济发展苏州的经济实力雄厚,让人赞叹不已。
我参观了苏州的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地,看到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据了解,苏州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
同时,苏州的国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也十分发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考察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苏州经济的活力和潜力,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四、苏州的文化底蕴苏州的文化底蕴深厚,让人受益匪浅。
我参观了苏州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欣赏到了众多珍贵文物和艺术作品。
这些文物和作品不仅展示了苏州的历史与传承,更体现了苏州人民的智慧与才华。
此外,我还参加了苏州的传统工艺体验活动,亲手制作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深刻感受到了苏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考察学习中,我不断汲取着苏州文化的营养,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总结与感悟此次赴苏州考察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苏州的风景名胜让我流连忘返、陶醉不已;苏州的经济实力让我惊叹不已、佩服不已;苏州的文化底蕴让我受益匪浅、感悟不已。
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把此次考察学习的所思所感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单位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观《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有感1000字
观《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有感1000字观《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有感近日,我游览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周庄古镇内的生命奥秘博物馆,感受到了这个古老文明之地对于自然科学及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重视和贡献。
这个博物馆是一处薪火相传的传统文化聚集地,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古镇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生命科学的创新发展,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力量和美好。
周庄古镇作为中国著名的水乡古镇,以其美丽的风景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鲜活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而这个博物馆就是这个古镇的名片之一,是这里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博物馆馆内共有四个主要展区,每个展区都展示了不同的内容。
最先进入的是“生命起源与多样性展区”,这个展区详细介绍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的历程,带领我们一起探寻宇宙和地球生命起源的奥秘。
其次是“生命进化与适应展区”,这个展区重点介绍了生物进化和生态学方面的发展。
在这里,让人体验到了强烈的生命力和无穷尽的奥秘之感。
此外,还有“生命现象与智慧展区”和“生命与环境互动展区”,这两个展区分别介绍了生态环境与生物交互的相关知识和人类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在参观这个博物馆的过程中,我深感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大。
同时,在这样一个大背景而言,人类对于自然科学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博物馆展览中,关于自然科学和生态环境的展示,让我加深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知。
此外,博物馆内也展示了人类如何运用科技并保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知识和体现,这让人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探究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另外,通过参观这个博物馆,我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
周庄古镇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博物馆的设立,则是贯彻传统文化并融合最新技术而产生新的创新成果。
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先进技术的结合,可以产生极其有意义的事物。
总之,参观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让我快乐而感慨。
这个博物馆不仅是一处展现生态环境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一种传承和继承优秀文化和科技的方式。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融合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典范,其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建筑的创新。
在这座博物馆的立面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苏州园林的元素,如曲折的廊道、精美的雕刻和精致的窗棂,这些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立面设计中的曲线和直线相结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曲线代表着传统
苏州园林中常见的弯曲小桥和曲径通幽的景观,而直线则代表着现代建筑的简洁和现代感。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建筑师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对现代建筑风格的创新和探索。
此外,立面设计中的雕刻和窗棂也是这座博物馆的一大亮点。
精美的雕刻将传
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精致的窗棂则为建筑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气息。
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展现了建筑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也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建筑
的创新,其曲线与直线的结合、雕刻与窗棂的精致处理,展现了建筑师对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2024年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试卷共19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23分)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7分)读书是一件兴趣使然的雅事,一种心灵的活动,不可强读。
找到一部()与你相符的作品,才能享受心灵相通、()的美好;找到一位性情与你相投的作家,自会méng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
若东览西阅,则所读未必能qìn入灵魂深处,学业终将难成。
读书能丰富见识,陶冶情操,还能积累优美词句,增加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读《读书使人优美》,让我(),明白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读《梦想》,令我huò 然开朗,明确目标是不断前行的动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① méng()生②qìn()人③huò()然开朗(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A.品味如痴如醉茅塞顿开B.品质如沐春风如梦初醒C.品味如沐春风茅塞顿开D.品质如痴如醉如梦初醒(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读书能丰富见识,陶冶情操,还能积累优美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B.读书能积累优美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丰富见识,陶冶情操。
C.读书能丰富见识,陶冶情操,还能积累优美词句,增强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D.读书能积累优美词句,增加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丰富见识,陶冶情操。
2.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8分)主题古诗文名句出处(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自然景色(2) 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 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思乡怀人(4)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哲思理趣(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博物馆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作者:徐宗艳来源:现代园林 点击量:更新时间:2009/5/12 9:25:00--------------------------------------------------------------------------------苏州博物馆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古城新建的完美呈现徐宗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摘要:苏州博物馆以其独有的设计使苏州古城再增新亮点,从选址到建设经历诸多风雨,历经四年,这座伟大的建筑终于在06年和观众见面。
文章介绍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苏州博物院从选址到建筑,探讨设计师如何使完成后的苏州博物馆犹如是从古城中长成的建筑,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在建筑本身上,对其中的采光节能设计以及光影效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选址;环境的融合;建筑;光影;遮阳;保温Suzhou Museum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concept—The ancient city of the new ExperienceXu Zong-yan(Architectur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Guangzhou)Abstract:Suzhou Museum with its unique design to create a new bright spot in Suzhou city, from site selection to construction experienced many ups and downs, after four years, this great building finally meet the audience in 2006. This paper presen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discuss the Suzhou Museum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building, explore how the designers made the completion of the Suzhou Museum in the city as if it is born from the city,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eamless in the building itself. In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The lighting of the energy-saving design and lighting performance has been Preliminary discussed. Keywords:Site;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Buildings;Lights and Shadows Lighting;Shade;Insulation1 简介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
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2 选址苏州博物馆的选址工作,从1999年6月开始,经历长达3年,苏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对人民路东侧的工人文化宫地块,人民路西侧工人文化宫对面电子市场地块,北寺塔以东、西北街以北地块,潘儒巷以北、临顿路以东地块,园林路以东、潘儒巷以北地块,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地块,进行过反复比选,经审慎考虑,最后选定第六地块——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地块。
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
选址大胆显赫,又蕴涵深刻。
第一,它有利于整治和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历史街区的环境;第二,利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建设新馆,有利于节约投资,又易于新馆老馆相得益彰;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2002年4月,苏州市政府邀请贝聿铭先生一行考察地形的同时.也邀请了国内部分专家、学者踏勘现场。
最后一致认为,在老馆(忠王府)地块以西(即上述第六地块)选址为最佳方案(图1)。
同时建议:将东北街河南侧至混堂弄北侧一并纳入规划设计,以使博物馆功能有部分延伸,又能使得这一带环境协调。
图1规划总平面图3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确定选址后的博物馆依然面对着重重压力,苏州博物馆新址非常敏感,当时引起媒体的轩然大波,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消息如“新馆建在拙政园的心脏上”、“废了忠王府,伤了拙政园”、“救救忠王府,救救拙政园”等等不断传出,让这个还未开始的工程遇上了诸多批判的眼光。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迫使原本就很重视规划的贝老更加重视这座新建筑与苏州古城的完美结合问题。
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贝老的面前,需要拆迁的建筑是否重要?其中涉及了张氏义庄和亲仁堂,而这两座古建筑又与拙政园和忠王府有无隶属关系?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能否建新建筑?建筑将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苏州人民要如何接受这座古城中的新建筑?一系列的问题让新馆的建设不得不慎重考虑。
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后,苏州博物馆便有了现在的近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形态。
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征效果。
着眼处是贝聿铭签名式的几何结构,线条硬朗而明快,冲淡了苏州的委婉。
却用清淡的色彩、简单的线条与古典暗合。
楼房建筑不高,大胆利用了下层空间,不显霸气,就为了和周围环境一起呼吸。
(图2,图3)几进递进式的结构呼应中国传统庭院设计风格,门口一角碎石老松,相映成趣,颇有几分禅意。
贝先生以他特有的方式在这特殊地带表达明净致远而又深远内蓄的江南士风和吴文化,以传统苏州庭院的形式进行了整个馆区的构造(图4)图2 模型示意鸟瞰图图3 模型示意侧视图图4 分析图新馆采用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图5)。
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上也体现了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
园中的苗木也是贝老精心挑选所得。
--- 图5 建筑及周边环境平面图4 建筑解读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m2,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
主要有展厅、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
新馆建筑群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图6)。
整体式的解读是贝先生的新馆的要旨之一,贝先生在建筑材料、结构细部、室内设计等方面也有独特创意。
主要采用现代钢结构,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
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图7、图8),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图6 建筑平面图图7、图8 拟意高山流水的入口廓道(充分考虑采光和音效的影响)在解读建筑与环境的过程中,方案不断的得到了完善。
在扩初设计中,新馆建筑的西北端和园林相接部分、东北端和忠王府、小姐楼衔接部分,都留出了消防通道,新庭院和补园之间的水平隔墙改成和小姐楼平行的两段折墙,在解决功能要求的同时,更加和谐;大堂高度由原来的16.875m调整为15.3m、书画厅高度由原来的16.5m降低到16m,近一步加强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感。
(图9)另外,新馆的水处理问题,在扩初设计中,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一是大部分建筑面积处于地下水位之下,楼板和墙板系统都有特殊处理,以使地下水压不超出建筑本身之重力,并考虑防潮;二是由图9 庭院一角于屋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屋面排水十分复杂,但在扩初设计中,均有简洁的构造处理。
5 光影练达苏州博物院大量的得用了自然的阳光,充分考虑自然采光。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
金属遮阳片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图10)。
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图11、图12)。
图11 入口图10 阳光下的通道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话,走入室内之后,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图13)。
正对入口的一整面落地玻璃,使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
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是简单的几何形,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
中庭的吊灯(图14)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图12 馆内采光模拟效果图图13 转角楼梯处图14 中庭的吊灯图15 梯端尽头的风景开放,整个馆区开灯很少。
仔细观察会发现,贝老通过揉合在设计艺术中的自然光艺术将太阳光发挥出了极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