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研究法 复习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吸收、利用和转化营养物质的科学。
它是农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习植物营养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和回顾。
1. 植物的营养需求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系列的营养物质,包括无机营养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
其中,无机营养元素主要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锰、铜和钼等,它们在植物体内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有机营养物质则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它们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构成成分。
2.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其中根毛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重要器官。
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氮主要以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形式吸收,磷则以磷酸根的形式吸收。
此外,植物对于微量元素的吸收也十分重要,它们虽然在植物体内所需量较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转化植物通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将吸收到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和生物大分子。
其中,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重要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合成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为自身的生长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4. 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养分的有效性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肥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等。
了解土壤肥力对于合理施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5. 植物营养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植物的营养吸收和利用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pH值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了解植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优化种植条件,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通过对植物营养学的复习,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植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吸收利用过程,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李⽐希三个学说的要点和意义(1)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答:要点:⼟壤中矿物质是⼀切绿⾊植物唯⼀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长所起的作⽤,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①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壤肥⼒的⼿段从施⽤有机肥料向施⽤⽆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业的创⽴和发展;推动了农业⽣产的发展。
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壤中取⾛⼤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壤的养分,地⼒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就必须归还从⼟壤中取⾛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壤肥⼒有积极作⽤(3)最⼩养分律要点:①作物产量的⾼低受⼟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
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②最⼩养分会随条件变化⽽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考虑李⽐希观点认识的不⾜和局限性:①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对⾖科作物在提⾼⼟壤肥⼒⽅⾯的作⽤认识不⾜;③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对腐殖质作⽤认识不够。
第⼆章植物营养原理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定义)及种类从必要性、专⼀性、直接性三⽅⾯来论述标准:①这种元素对所有⾼等植物的⽣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活史--必要性;②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
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性;③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直接性。
种类(17种):C、H、O、N、P、K、Ca、Mg、S、Fe、Mn、Zn、Gu、B、Mo、Cl、Ni。
植物营养学复习材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材料一、植物营养学1. 含义: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二、肥料 (fertilizers):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钾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钾充足,不但能使植物产量增加,而且可以改善植物品质,如: 1. 油料植物的含油量增加2. 纤维植物的纤维长度和强度改善3. 淀粉植物的淀粉含量增加4. 糖料植物的含糖量增加5. 果树的含糖量、维C和糖酸比提高,果实风味增加6. 橡胶单株干胶产量增加,乳胶早凝率降低钾--通常被称为�D 品质元素‖ 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研究的早期探索1. 尼古拉斯(Nicholas)--15世纪,首位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人(植物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过程有关)2. 海尔蒙特(Van Helmont)--1643年-1648年,柳条试验3. 渥特沃(John Woodward)--土和盐都有营养作用4. 格鲁伯(J. R. Glauber)--硝有营养作用5. 泰伊尔(Von Thaer)--19世纪初期,�D腐殖质营养学说‖ 该学说认为:土壤肥力决定于腐殖质的含量,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植物养分的唯一来源,矿物质不过起间接作用,以加速腐殖质的转化和溶解,使之成为易被植物吸收的物质。
二、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Liebig)的工作 1.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1840年,《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19世纪中、后期,磷肥和钾肥生产先后建立并得到发展; 20世纪初合成氨生产出现,氮肥生产迅速发展。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植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植物营养研究法考试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的考试题示例:1.什么是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列举并解释其中的几种方法。
2.描述一下盆栽试验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个具体的例子。
3.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说明其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
4.解释植物营养诊断的概念,并列举几种常用的植物营养诊断方法。
5.什么是土壤分析?描述土壤分析在植物营养研究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6.说明植物营养吸收试验的目的和步骤,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一种试验方法。
7.解释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个实例说明。
8.什么是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状?列举几种常见的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症状及其特征。
9.介绍植物组织解剖学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并解释其中的一种常用技术。
10.简述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叶绿素荧光测量方法,包括其原理和应用领域。
11.解释静态肥液培养法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原理和应用。
12.什么是植物叶片解剖学?说明其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重要性。
13.列举几种常用的植物根系观测和研究方法,并描述其中一种方法的步骤。
14.解释植物营养生理学的概念,并提供一个例子来说明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15.什么是植物营养胁迫?列举几种常见的植物营养胁迫类型,并描述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6.描述植物营养吸收速率测定的原理和常用的测定方法。
17.解释植物组织分析的概念和目的,并列举几种常用的植物组织分析方法。
18.什么是植物营养pH?说明pH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作用和测定方法。
19.列举几种常用的植物营养元素测定方法,并解释其中一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0.解释原核蓝菌素吸收法在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原理和应用。
21.什么是植物营养模拟实验?说明模拟实验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2.描述植物营养调查的步骤和方法,并解释调查结果对农业的意义。
23.解释植物营养动力学的概念和应用,包括动态吸收试验和传输模型等方面。
24.什么是植物微量元素?列举几种常见的植物微量元素,并描述其在植物生长中的功能。
植物营养研究法试题
综合练习题一、计算题:1、在相同磷肥用量的条件下,研究施氮肥与否对小麦产量(kg/小区)的影响,结果见表,试检验施氮肥与否的小麦产量差异是否显著?不施氮肥施氮肥21232222212625272、在相同的施肥水平条件下,研究小麦施锌肥与否对小麦产量(kg/小区)的影响,相邻小区配成一对,结果见表,试检验施锌肥与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是否显著?不施锌x1施锌x221272026212323283、研究不同施氮肥方式与水稻叶片衰老的关系,结果如下表,试分析不同施氮肥方式与叶片衰老是否有关?施肥方式叶片衰老情况绿叶数黄叶数深施146 14浅施152 304. 在麦田中喷洒某种有机氯农药的用量(x,kg/666.7㎡)和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y,10-1mg/kg)的资料如下表。
试计算相关系数与决定系数,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x0.5 1.0 1.5 2.0 2.5y0.7 1.1 1.4 1.8 2.0二、分析题1、某小麦单位面积(667m2)上的有效穗数x1、穗粒数x2和单株籽粒产量y(kg)的通径系数见下表,试评定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单株籽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因子直接通过x1通过x2有效穗数x1 1.3166-0.6872穗粒数x20.9579-0.94452、玉米氮、磷、钾肥用量的随机区组试验,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如下,试分析玉米施用氮、磷、钾肥后对玉米产量的效应?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SS DF MS F p区组56.38 4 14.10 1.67 0.19N 6.40 1 6.40 0.76 0.39P 384.40 1 384.40 45.41 0.00K 84.10 1 84.10 9.94 0.00N×P 9.03 1 9.03 1.07 0.31N×K 1.23 1 1.23 0.14 0.71P×K 7.23 1 7.23 0.85 0.36N×P×K 0.90 1 0.90 0.11 0.75误差237.00 28 8.46总和786.66 393、研究小麦籽粒产量与氮、磷、钾肥用量的回归关系,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用DPS统计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结果如下表。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答案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答案植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如何通过土壤、水和空气等环境介质获取必需营养元素,并探讨这些元素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的科学。
以下是植物营养学的复习题答案: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答案: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主要有氮(N)、磷(P)、钾(K)、钙(Ca)、镁(Mg)和硫(S);微量元素包括铁(Fe)、锰(Mn)、铜(Cu)、锌(Zn)、硼(B)、钼(Mo)和氯(Cl)。
2. 什么是植物的矿质营养?答案:植物的矿质营养指的是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盐类,这些无机盐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3. 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方式有哪些?答案: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方式主要有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
主动吸收需要消耗能量,而被动吸收则不需要。
4. 什么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答案: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是植物生长和能量获取的基本途径。
5. 氮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氮素是植物生长中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它参与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6. 植物缺磷的症状有哪些?答案:植物缺磷时,通常会出现生长缓慢、叶片变小、颜色变深、果实发育不良等症状。
7. 钾元素对植物有哪些影响?答案:钾元素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调节、酶活性、抗病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缺钾会导致植物叶片边缘焦枯、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
8. 微量元素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微量元素虽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低,但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酶活性和代谢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缺乏任何一种微量元素都可能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9. 什么是植物营养的平衡施肥?答案:植物营养的平衡施肥是指根据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合理配比肥料中的营养元素,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避免营养元素的过量或不足。
10. 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有哪些?答案: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包括土壤分析、植物组织分析、植物生长状况观察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为施肥提供依据。
植物营养复习题
植物营养复习题植物营养复习题植物营养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础,对于植物的健康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通过一些复习题来回顾植物营养的相关知识。
一、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有哪些?它们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和硫。
它们在植物体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氨基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磷元素是植物体内的ATP、DNA和RNA等生物分子的组成成分,对于能量传递和遗传物质的合成至关重要。
钾元素参与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水分平衡和离子平衡等生理过程。
钙和镁元素是植物体内的结构组分,参与植物体内的骨架和酶的活性维持。
硫元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参与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植物的微量元素有哪些?它们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植物的微量元素包括铁、锰、锌、铜、镍、钼和氯。
尽管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需求量较小,但它们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
铁元素是植物体内色素和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
锰元素参与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和氮代谢等生理过程。
锌元素是植物体内酶的辅助因子,参与植物体内的蛋白质合成和酶活性的调控。
铜元素参与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
镍元素是植物体内尿素合成酶的辅助因子,参与植物体内的氮代谢。
钼元素是植物体内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组成成分,参与植物体内的氮代谢。
氯元素是植物体内离子平衡和光合作用的重要组成成分。
三、植物的吸收方式有哪些?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根系具有吸收毛细根和吸收根毛两种结构,分别负责不同方式的吸收。
毛细根通过毛细现象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吸收根毛通过活跃的离子通道和载体蛋白质,以主动转运的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离子。
四、植物的养分转运方式有哪些?植物的养分转运方式包括根-茎-叶转运和根-茎-果实转运。
根-茎-叶转运是植物体内养分的主要转运方式,通过细胞间隙和细胞内转运载体蛋白质,将根部吸收的养分转运到茎和叶部。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第一、二章一.名词解释1、必需营养元素:生物完成其生命周期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所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2、有益元素:非必需营养元素中对某些植物生长发育具有刺激作用,或某些植物种类在特定条件下所必需。
所以称之为有益元素3、肥料三要素:植物对氮磷钾需求量大,而土壤中供给较少,需以肥料的方式补给土壤,因此把氮磷钾称为肥料三要素4、根部营养: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养分的营养方式称为植物的根部营养。
5、根外营养(叶面营养):植物通过叶部或非根系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自身的现象。
6、主动吸收: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内的过程。
7、离子对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上。
8、离子相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主要表现在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以及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
9、维茨效应:指溶液中二价或三价离子,尤其是Ca对钾吸收产生促进作用的效应。
10、作物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给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就叫做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11、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的生长阶段中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别强,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效能的时期。
12、离子通道:生物膜上具有选择性功能的孔道蛋白,贯穿双层磷脂层,在一定条件下开启,孔道的大小和蛋白表面电荷状况决定着它的专一性,是被动运输离子的通道蛋白。
13、载体:是生物膜上主动或被动携带离子穿过膜的蛋白质,与离子有专一的结合部位,能有选择性的携带某种离子通过膜。
14、质子泵:是在原生质膜上通过ATP水解提供能量,使离子逆化学势梯度主动运输离子的一类蛋白质。
二.填空1.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植物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可概括为必要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性。
植物营养复习要点
2、有机肥
主要是人畜粪尿、秸秆、绿肥、污水污泥等。有机肥氮 的释放较缓慢,当季利用率较低。
3、生物固氮
自身固氮体系、 共生固氮体系、联合固氮体系
4、降水和灌溉水
降水中的氮主要是铵和硝酸盐,及微量的亚硝酸盐, 主要受工业排放气体中含氮化合物数量影响。
(五)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的营养特点
(2)作物产量又 受库的容量和强度限制,增加库容 (穗数、果实数)有利于提高产量;
(3)源与库之间必须平衡协调,源库大小需要相互适应。 在生育后期延长叶面积稳定期,防止叶片脱落,充 分利用光合作用,有利于提高产量; (4)源库之间的物质运输受外界环境和植物激素的影响, 因此要合理调节外界环境、合理利用植物激素,调 节源库关系,提高作物产量。
简单扩散: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杜南平衡:
(二) 养分的主动吸收
植物体内养分离子浓度比外界土壤溶液浓度高:
(1)特点 :
A 养分逆浓度梯度 B 需要能量 C 溶质间有竞争 D 吸收有选择性 E 高的温度系数
(五)、养分离子的相互关系
1、拮抗作用
概念: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另一种离子的吸收
(1) 竞争性拮抗
(2) 影响因素
蒸腾量、土壤养分浓度
3、扩散
(1) 概念
养分依靠分子或离子的化学势自发地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迁移的过程。 可用:F=D . Dc/dx (Fick定律)表示 其中: F——扩散速率 D——扩散系数 Dc/dx——养分浓度梯度
(2) 影响因素
土壤养分浓度梯度 、含水量 、土壤质地、温度 、离子种 类等
(二)影响磷吸收的因素
1、不同基因型植物的生理特性和调节能力
A、喜磷作物(豆科绿肥、油菜、荞麦)>一般豆类、越冬禾本 科>水稻 B、根系形态和吸收特征 与土壤接触面积大的,对磷的吸收能力强。部分植物在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剖分为各个变异来源的相应部分;从而发现各变异因子在总变异中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2.统计数:描述样本特征数;是总体特征数的近似值或估计值..3.交互作用: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因素的交互作用.. 4.灭菌培养:又称无菌培养;在没有微生物的情况下设置的试验..5.回归分析:处理相关关系中变量与变量间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 6.总体特征数:描述总体特征的数值如平均数等称为总体总征数..也称参数..7.统计假设检验:对试验效应能否确立所做的一种数学判断方法;也称假设检验或统计检验..8.协方差分析: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将协变量的影响大小估计出来;并把它们从试验误差和试验处理效果中分离出去;使试验结果得到正确的估计;这种方法叫协方法分析..9.隔离培养:又叫分根培养;是将植物培养在被隔离的不同营养环境中进行栽培试验的方法..10.根际:是指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生物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土区..一般是指距根表数毫米的土区..11处理:为了研究某个因素的效应或几个因素的关系及其综合效应;人为的使试验因素处于不同水平或试验因素间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试验不同处理..二、填空题1.误差的种类包括偶然误差、系统误差 ..2.变量的种类包括连续性变量、非连连续性变量 ..3.抽样的方法有随机抽样、顺序抽样、典型抽样 ..4.据试验研究的因素可将试验分为单因素试验、复因素试验、综合试验几种..5.植物营养的模拟研究方法包括土培、砂培、水培、隔离培养、灭菌培养等..6.隔离培养的种类包括固体—固体、液体—固体、液体—液体 ..7.误差的表示方法有极差、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 ..8.抽样的方法有随机抽样、顺序抽样及典型抽样 ..9.平均值的意义是在无系统误差时是近似真值;反映变异事物的集中性 ..10.据试验因素来分;试验研究的种类包括单因素试验、复因素试验及综合试验11.土壤开氏定氮消化过程中;一般用加速剂加快消化;在加速剂中;增温剂为K2SO4;氧化剂为CUSO4;催化剂为SE..12.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时;应进行以下主要参数选择最适的浓度范围灵敏度检测限波长空气-乙炔火焰条件..1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以多种形态存在;一般可分为4种化学形态;为别为水溶态交换态螯合态矿物态..14.石灰性土壤含游离碳酸钙、镁;是盐基饱和的土壤;一般只作交换量的测定..15.硫氰酸钾测钼的原理是再KSCN存在下;用SnCL2还原钼成5价..1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分四个部分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三、简答题1.简述裂区设计的主要内容及与复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有何不同..裂区设计实质是多层随机区组设计的组合;相当于复因素随机区组的试验..但复因素试验中的各个因素没有主副之分;其变异的精度是相同的;但裂区设计则的主区与副区;主区与副区因素变异的精度不同..2.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有何区别与联系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都是用来配置多元回归方程式的方法;多元回归首先将全部的自变量都包含进方程中;然后再通过统计检验;逐个把检验不显着的自变量从方程中剔除出去;当自变量多时;该方法工作繁重..逐步回归则是从全部自变量中先挑选一个自变量组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然后逐个增加直到多元;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就作一次检验..3.植物营养的模拟试验与大田试验有何区别和联系大田试验是指在田间条件下;以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对直接或间接影响生长发育的诸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其试验结果可以直接指导生产;能反映当地农业生产真实情况;不需要特殊设备;适于开展群众性科学研究..但试验结果受地区性因素影响;且田间的许多因素难以控制和分开;就需要利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模拟试验可以根据试验的目的与农作物的要求;创造对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来研究各种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它必须与田间研究相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4.协方差分析的概念及意义..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将协变量的影响大小估计出来;并把它们从试验误差和试验处理效果中分离出去;使试验结果得到正确的估计;这种方法叫协方法分析..其意义:1能降低试验误差;控制试验条件的均匀性2能对不同变异来源的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3能估计缺失的数据..5.在进行方差分析时;缺区估计与没有缺区有何区别与联系缺区估计在进行方差分析时;1其误差自由度比没有缺区时少1;总自由度也比没有缺区时少1..这样有缺区时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出来的误差方差就变大了..2有缺区时进行多重比较时所用的标准误差也有变化;即比没有缺区时增大了..6.如何选择多重比较的方法当试验因素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的存在;就可选用最小显着差数法LSD法;但当试验因素间有交互作用的存在时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时容易产生a错误;这里就得用新复极差法又叫邓肯法;SSR法..7.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有何区别与联系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都是用来配置多元回归方程式的方法;多元回归首先将全部的自变量都包含进方程中;然后再通过统计检验;逐个把检验不显着的自变量从方程中剔除出去;当自变量多时;该方法工作繁重..逐步回归则是从全部自变量中先挑选一个自变量组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然后逐个增加直到多元;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就作一次检验..8.如何对非连续性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非连续性的数据要进行方差分析应该先对数据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连续性数据后再与一般的连续性数据一样进行方差分析..非连续性数据包括三种;1成数或百分数进行反正弦的转化;2计数资料进行平方根的转换;3对数资料进行对数转换..9.偏回归系数与偏相关系数有何区别与联系偏相关系数与偏回归系数的意义相似;偏回归系数是在其他m-1个自变量都保持一定时;指定的某一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效应;偏相关系数则表示在其它m-2个变量都保持一定时;指定的两个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其都有正负..五、论述题:1、以过磷酸钙为例;说明磷在土壤中的固定机制..当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水分不断从周围向施肥点汇集;过磷酸钙发生水解和解离;形成一水磷酸一钙饱和溶液..使局部土壤溶液中磷酸离子的浓度比原来土壤溶液中的高出数百倍以上;与周围溶液构成浓度梯度;使磷酸根不断向周围扩散;磷酸根解离出的H+引起周围土壤PH下降;把土壤中的铁、铝、钙溶解出来..磷酸根想周围扩散过程中;在石灰性土壤上;发生磷酸钙固定;在酸性土壤上发生磷酸铁和磷酸铝固定..在酸性土壤上水溶性磷酸还可以发生专性吸附和非专性吸附2、论述种植绿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并能更新土壤有机质2;绿肥作物根系发达;可利用难溶性养分;从如让深层吸收;富集和转化土壤养分3;能提供嘉多的新鲜有机物与钙素等养分;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4;有利于水土保持;绿肥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覆盖度大;可减少径流;保持水土5;促进农牧结合;绿肥大多是优质牧草;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饲料;牲畜粪肥可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3、论述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1主要损失途径是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2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是: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氮肥;根据土壤的供氮能力;在含氮量高的土壤少施用氮肥;质地粗的土壤要少量多次施用;减少氮的损失;根据作物营养特性和肥料性质合理分配氮肥;需氮量大得多分配;铵态氮在碱性土壤上要深施覆土;增加土壤对铵的吸附;减少氨的挥发和硝化作用;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硝态氮不是宜在水田施用;淹水条件易引起反硝化脱氮;氮肥与有机肥及磷钾肥配合施用;养分供应均衡;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缓效氮肥;使氮缓慢释放;在土壤中保持较长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4.试比较钙和磷在根部吸收的部位、横向运输、纵向运输、再利用程度和缺素症出现的部位等方面的特点..吸收部位: 钙主要在根尖; 磷主要在根毛区横向运输: 钙为质外体; 磷为共质体纵向运输: 钙只在木质部运输; 磷既能在木质部也能在韧皮部运输再利用程度: 钙不能再利用; 磷再利用程度高缺素症部位: 钙首先在蒸腾作用小的部位出现; 磷则在老叶首先出现5.列出土壤中养分向根表迁移的几种方式;并说明氮磷钙各以那种方式为主它们在根际的分布各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①迁移方式: 截获、质流、扩散②氮以质流为主: 土壤吸附弱;移动性强磷以扩散为主: 土壤固定强;土壤溶液中浓度低;移动性弱③氮的根际亏缺区比磷大的多..6.试述石灰性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机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关键与途径..①固定机制: 二钙→八钙→十钙②关键:A 减小与土壤的接触B 增大与根系的接触③途径 A 制成颗粒肥料B 集中施用: 沟施、穴施、分层施用C 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D 与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E 根外施肥7.分别说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时;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应措施是哪些①途径: 挥发、淋失、反硝化②措施 A 分配硝态氮肥B 铵态氮肥深施覆土C 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8、简述NO3-N吸收与同化过程;影响因素10分1 以NO3-形式主动吸收2 经过硝酸还原作用分两步还原为NH4+;然后同化为氨基酸;再进一步同化..3 影响因素:1硝酸盐供应水平当硝酸盐数量少时;主要在根中还原;2、植物种类木本植物还原能力>一年生草本 ..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其还原强度顺序为:油菜>大麦>>>苍耳3、温度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还原NO3--N 的比例..4、植物的苗龄在根中还原的比例随苗龄的增加而提高;5、陪伴离子 K+能促进NO3-向地上部转移;所以钾充足时;在根中还原的比例下降;而Ca2+和Na+为陪伴离子时则相反;6、光照在绿色叶片中;光合强度与NO3-还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9、在/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中;磷肥应如何分配为什么10分1 小麦/玉米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玉米、小麦生长期温度的;对磷的需要量高..2 小麦/水稻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水稻、小麦在旱地;磷的有效性低于水稻季..10、举6种元素;说明养分再利用程度与缺素症发生部位的关系10分氮磷钾镁;再利用能力强;缺素先发生在老叶..铁锰锌;再利用能力低;缺素先发生在新叶硼和钙;再利用能力很低;缺素先发生在生长点11、什么是酸性土壤;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什么10分1 酸性土壤是低pH土壤的总称;包括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和部分灰壤等..2 主要障碍因子包括:氢离子毒害、铝的毒害、锰的毒害、缺乏有效养分12、双子叶植物及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机理是什么20分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在缺铁时;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活性提高;增加对Fe3+的还原能力;质子和酚类化合物的分泌量加大;同时增加根毛生长和根转移细胞的形成;其适应机理称作机理Ⅰ..1 Fe3+的还原作用机理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缺铁时植物根系表面三价铁的还原能力显着提高..2 质子分泌:机理Ⅰ类植物根细胞原生质膜上受ATP酶控制的质子泵受缺铁诱导得以激活;向膜外泵出的质子数量显着增加;使得根际pH值明显下降酸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增加根际土壤和自由空间中铁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二是创造并维持根原生质膜上铁还原系统高效运转所需要的酸性环境..3 协调系统:对机理Ⅰ植物而言;缺铁不仅诱导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的形成与激活;而且诱导质子泵的激活;这两个过程之间不论是在发生的时间;还是在发生的部位上;都是密切配合、协同起作用的..这一协同系统保证了植物在缺铁时;特别是在高pH环境中;也能有效地还原Fe3+ ..13、氮肥的损失途径有哪些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20分1 途径: 挥发、淋失、反硝化2 措施1 硝态氮肥防止淋失2 铵态氮肥深施覆土3 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4缓控释肥料5合理施肥量1.植物营养田间研究: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植物营养及其行为规律、供应状况和调控方法..特点: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总体:总体指的是同质事物的全体..3.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这部分个体的总和叫做样本或抽样总体..4.试验因素:指在试验中必须加以考察的因....5.水平:试验因素在试验中的不同数量水平或质量水平..6.处理:因素的每一个水平或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处理..7.重复: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8.区组:将整个试验空间分成若干个各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一个局部叫做区组..9.误差:观察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10.随机误差:由试验单元、管理方法、测试仪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可识别的、大小方向不同的微小差异所造成的观察值和真值间的差异;具有随机性;所以称为随机误差..11.系统误差:指由于管理方法、测试仪器等方面有可辨别的差异;从而使观察值与真值间发生一定方向的系统偏离称为系统误差..12.错误误差:试验中由于试验人员粗心大意所发生的差错;如记录、测量错误等..真值:在一条件下;事物所具有的真实数值..由于偶然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和影响;真值是无法测得..13.平均值:用无数个数据平均后求得得近于真值的平均....14.方差:观察值与平均值之间的离均差平方的平均数..15.均方:总体方差一般不易求得;通常用样本进行估计..样本方差称为均方..16.标准差:方差的正平方根..17.科学试验的主要步骤:试验设计阶段:包括选题、设计试验方案、准备试验材料和环境..试验实施阶段:正确进行试验操作;保证试验的一致性;观察试验结果;收集数据..试验分析阶段:检查核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解释试验结果;作出科学结论、总结试验为今后的研究及生产提供..18.科学试验的实施内容:据试验目的和任务、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作好试验场所、器材、工具的准备工作..认真布置试验..作好试验的管理工作..完成计划观察记载项目和各项目测定工作..19.试验研究的基本要求:代表性、准确性、重现性..20.试验方案设计的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有严密的可比性:要遵循单一差异原则设底肥;对照;要提高试验效率;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统一性..21.肥料试验方案制定的要点:试验题目力求探索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试验因素力求精练、水平设置合理;试验处理力求简明可比;试验方案中设置对照..22.因素的简单效应:指在复因素试验中;一个试验因素在另一个试验因素的某一水平上的试验效应;称为这个因素的简单效应 ..23.因素的主效应..指同一因素各简单效应的平均值称为该因素的主效应或平均效应..24.因素的交互效应: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这些因素的交互效应..就是指不同因素综合效应与各因素单独效应的差值..这种交互作用涉及多个因素..25.完全实施方案:将各因素不同水平一切可能的组合均作为试验处理;这种设计方案称为完全实施方案..优点:每个因素和水平都有机会相互搭配;方案具有均衡可比性和正交性..因素间不产生效应混杂;提供的试验信息较多..缺点:完全实施方案的处理数随着试验因素和因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处理数过多会给试验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完全实施方案只适于因素和水平不太多的试验..26.不完全实施方案:用完全实施方案的一部分处理构成试验方案就得到不完全实施方案..不完全实施方案可以是均衡方案;也可以是不均衡方案..27.正交表的性质:每一列不同数字出现次数相同..任何2列构成的有序数出现次数相同..28.正交表的特点:整齐排列、规律可比;均衡散布均匀分散;简单易行..29.正交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指标;挑选因素;确定水平;选正交表先看水平再看因素;表头设计把因素安排到正交表列位上;设计实施方案对号入座;认真进行试验;观察收集数据;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验证..30.植物营养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设计的设计原则:设置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31.重复:指同一处理在试验中出现的次数..设置重复的目的:为了减少试验误差;估计随机误差;进而对试验效应;试验条件系统误差;模型误差作出统计检验;扩大试验范围..32.随机排列的目的:任何处理都有同等机会分配给任何一个田间小区..方法:抽签法抓阄法;随机数字法..33.局部控制的目的:减少试验误差..方法: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区组内安排各处理的一个重复小区;不同处理在同一区组内随机排列;由于同一区组内各处理的试验条件比较一致;从而降低误差因为区组之间的误差可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得出;从而把实际的误差项减少;这种用区组来控制试验条件差异;减少试验误差的方法叫做局部控制..34.植物营养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设计的设计内容:小区形状;小区面积;重复;对照区设置;保护行的设置;重复区和小区的排列35.小区:指安排一个处理的一小块地段..36.对照区设置的目的:便于在田间对各种处理进行观察时作为衡量处理优劣的标准;用以统计和矫正试验地的差异..37.保护行的设置目的:保护试验材料不受外来因素的损害;防止靠近试验田周围的小区受到空旷地特殊环境的影响即边际效应使处理间有正确的比较..38.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顺序排列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裂区设计;正交设计..39.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地划分成若干区组;使不同处理小区在区组内随机排列..如果同一区组包括了全部处理;则一个区组就是一个重复;这种区组设计称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0.随机区组设计的步骤:确定区组方位原则:按由土壤肥力变异大的方向确定区组;用抽签法或查随机表的方法实现区组、区组内不同处理小区排列的随机化;随机数字法确定区组和区组内小区排列的方法..41.拉丁方设计的步骤:选择拉丁标准方首行首列均为顺序排列;按一定随机数字对标准方行列两个方向进行字母的随机变换;得到码值方案;对其中码值赋予具体处理内容;可得到拉丁方实施方案..42.裂区设计:把试验小区进一步划分为裂区的设计方法..被分裂的原小区叫主区;分裂后的新小区叫副区..43.正交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复因素试验中由于处理数过多而产生的试验因素与区组效应的混杂问题..44.并列正交设计的基本方法:先列出正交表;列出交互作用表;完成列的合并;改造正交表;把相应因素水平安排到改造好的正交表中..45.植物营养田间研究的实施步骤:试验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布置拟订种植计划书、试验地的区划、施肥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考种;分析样本的采取与样品制备46.试验地的条件:除了面积和形状代表性;地势平坦;广泛的一致性;不受特殊条件影响..47.田间管理的目的:要保证肥料一定要发挥肥效如注意灌溉排水;要控制非试验因素的影响;若不一致则试验结果之间就没有可比性..田间条件下根系研究方法:挖掘法;整段标本法;土钻法;剖面网格观察法..48.模拟培养试验又叫培养试验;它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用特制的容器如盆钵、玻璃缸、塑料桶、水泥池等…栽培农作物;并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方法..49.培养试验的特点: 1、土壤一般取自土壤的耕作层;作物只能从耕作层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2、由于人为控制了盆钵中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所以土壤中养分的释放过程和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情况;均与田间条件有所不同..3、培养试验所用的土壤结构与自然土壤结构不同..4、培养试验的施肥量大于田间一倍至数倍..5、人为供水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与田间不同 6、培养试验几乎没有氮肥的淋失.50.模拟研究的种类:盆钵模拟研究;植物短期培养模拟试验研究;控制模拟条件的其它研究方法..51.土壤培养的模拟研究方法的任务:研究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吸收利用问题;不同土壤中肥料效果的初步评价;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水分对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各种新型化肥往往要先在土培试验中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再扩大到田间研究..52.溶液培养试验:植物生长介质为含有营养成分的水溶液的盆栽试验有水培和砂培..53.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特点:植物生长的环境是液相;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靠人工供给;营养液中养分的形态;种类、浓度;供应时间均由人工控制;盆钵中养分分布是均匀的;液相环境缺乏空气;必须定期向溶液中补充空气;需要有通气装置;营养液的浓度会发生改变营养液中有些可溶性盐的浓度随溶液pH而改变;其中某些盐类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11农本)题型:名词解释;10×2’、填空;7(20×1)、选择题;10×1’、简答题;6×5’、论述题与计算题;2×10’1、植物营养学 P1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得吸收、运输、转化与利⽤得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与能量交换得科学。
2、⼟壤养分得化学有效性 P131化学有效养分就是指⼟壤中存在得矿质态养分。
3、⼟壤有效养分 P132⼟壤有效养分就是指那些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得⽆机态养分以及在植物⽣长期内由有机态释放出得⽆机态养分。
4、根际 P148根际就是指受植物根系得影响,在物理、化学与⽣物学性质上不同于⼟体得那部分微域⼟区。
5、被动运输 P167被动运输就是离⼦顺电化学势梯度进⾏得扩散运动,这⼀过程不需要能量。
6、主动运输 P167主动运输就是在消耗能量得条件下,离⼦逆电化学势梯度得运转。
7、植物得营养临界期 P186植物营养临界期就是指植物⽣长发育得某⼀个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与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得损失得那段时期。
(营养元素过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得那段时间)8、植物营养最⼤效率期 P186植物营养最⼤效率期就是指在植物得⽣长阶段中所吸收得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效能得时期。
(营养物质能对植物产⽣最⼤效能得那段时间)9、矿质养分得再利⽤ P208矿质养分得再利⽤就是指植物某⼀器官或部位中得矿质养分可通过韧⽪部运往其她器官或部位,⽽被再度利⽤得现象。
10、肥料 P1肥料就是指⼈们⽤以调节植物营养与培肥改⼟得⼀类物质。
11、⽣理酸性肥料 P17⽣理酸性肥料就是指化学肥料中阴、阳离⼦经植物吸收利⽤后,其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度提⾼得肥料。
(植物选择性吸收后导致环境酸化得肥料)12、⽣理碱性肥料⽣理碱性肥料就是指化学肥料中阴、阳离⼦经植物吸收利⽤后,其残留部分导致介质碱度提⾼得肥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材料
植物营养学绪论、第一章一、肥料:是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二、植物营养学研究对象:植物、土壤和肥料,及其相互关系;植物营养学中心任务:研究植物营养和合理施肥的问题;三、使用肥料的积极作用:1、能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和循环;2、提高土壤肥力,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农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使土壤这一非再生资源获得永续使用,以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数量;3、使作物生长茂盛,提高地面覆盖率,减缓或防止土壤侵蚀, 维护了地表水域水体的洁净,不受污染;4、改善农副产品的品质,保护人体健康;四、我国今后施肥发展:1建立完善的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体系2把增施化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放在同等位置对待大量实验证明:N肥利用率仅为40-60%,P肥当季利用率为10-20%,K肥利用率40-60%3强调平衡施肥4建立合理施肥生态观五、平衡施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从而获得高产、高效,并维持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六、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四个阶段一萌芽时期1840年以前1、尼古拉斯是第一个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人,他认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某些过程有关;2、水的营养学说——海尔蒙特于1640 年提出他做了一个试验如下图:他在盆里装土200磅,插上一支5磅重的柳条,只用雨水或蒸馏水浇灌;5年后把树砍下称重,枝干和根169磅1磅=0.4536公斤,盆里的土只减少了2盎司约58.7克;因此他认为:柳树只靠水营养5年就长了160多磅,每年的落叶还没计算在内,这样看来,水是柳树的唯一营养物质;这就是历史上水的营养学说;3、燃素学说1750-1800年化学家Francis Home确定了植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应包括盆栽试验和植物分析,并肯定了6种植物养料为空气、水、土、盐、油和燃素;4、腐殖质营养学说德国学者泰尔认为除水分只有腐殖质才能供应作物营养,这一学说包括两方面:腐殖质是决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可作为植物营养的物质;二、矿质营养学说确立时期1840-19201、1840年德国学者李比希在“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应用”一书中提出“植物的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学说为植物营养奠立了基础;1植物的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2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养分归还方式:一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 二是通过施用无机肥料,最优为配合施用;3最小养分律学说在各生长因子中,如有一个生长因子含量最少,其他生长因子即使丰富,也难以提高作物产量,就是说,作物产量是受最小养分所支配即木桶学说;2、法国学者布森高研究指出植物碳素来源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在田间条件下栽培豆科植物能丰富土中氮素,转而供给后作利用,认为豆科植物有固氮的能力;他是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植物营养的创始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农业实验站;三、矿质营养学说发展时期1920-1960四、综合理论时期1960年以后七、当今世界肥料动向现在肥料向着高效化、复杂化、液体化、长效化、专一化方向发展;第二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一、植物体的元素组成新鲜植株水分75%~95%;干物质5%~25%1、水分:一般新鲜的植物体含水量为75%~95%;幼嫩植株的含水量较高,衰老植株的含水量较低;叶片含水量较高,茎干含水量较少,种子含水量更少;2、干物质:新鲜植株除去水分的部分就是干物质,其中有机物质占植物干重的90%~95%;二、判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直接参与1、1939年Arnon和Stout提出了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三条标准:①、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②、必需营养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他营养元素所代替完全代替;③、必需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化学元素才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否则则是非必需营养元素;2、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铜、硼、锰、锌、钼、氯C、H、O可以从空气和水中获得,而其余的13种必需营养元素从土壤和肥料中获得,称为矿质营养元素;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类1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在%以上,包括碳、氢、氧、氮、磷、钾、钙、镁和硫,共9种;2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少于%,包括铁、铜、硼、锌、锰、钼和氯,共计7种;三、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含义:虽然16种植物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差异很大,但是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某种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的特殊的生理功效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四、肥料三要素:氮、磷和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五、有益元素:除了一般公认的16种必需营养元素外,还有一些元素并不是所有高等植物所必需,但它们对某些植物是必需的;或者有利于某些植物的生长;或者能减轻其它元素的毒害作用,或者能在某些专一性较低的功能如维持渗透压上替代其它矿质养分的作用,或者该元素是食物链中所必需的;这些元素就称为有益元素;目前主要包括硅、钠、钴、硒、镍、铝等6种;Si---水稻、甘蔗 Na---甜菜、三色苋、滨藜和蓝藻等Co---豆科植物 Ni---豆科和葫芦科Se---黄芪 Al---茶树六、胞饮作用–非常态的吸收方式Wheeter等于1971年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有“胞饮”作用;胞饮作用是一种需要能量的过程;在植物细胞内不是经常发生的,可能是特殊情况下的吸收形式;七、植物根部营养养分离子从土壤转入植物体内包括两个过程:养分向根迁移和根对养分离子的吸收;一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三个途径:截获、扩散和集流在大多数情况下,集流和扩散是根系获得养分的主要途径;1、截获:养分在土壤中不经过迁移,而是根系生长过程中,直接从与根系接触的土壤颗粒表面吸收养分,类似于接触交换,这种方式称为截获;Ca离子通过截获吸收较多些,其次是Mg离子;2、集流:当气温较高时,植物蒸腾作用较大,失水较多,使根际周围水分不断地流入根表,土中离子态养分也就随着水流达到根表,这种形式称集流;可见影响集流主要是蒸腾作用和土壤溶液中离子态养分的多寡;N和Ca、Mg主要是由集流供给的,而且Ca、Mg供应量常能满足一般作物的需要;3、扩散:当根系截获和质流不能向植物提供足够的养分时,在根系表面出现一个养分耗竭区,使得土体与根表产生养分浓度梯度差,养分就沿着这个养分浓度梯度由土体向根表迁移,这就是养分的扩散作用;迁移一般速度慢,迁移距离短~15mm;养分的扩散速率主要取决于扩散系数;集流和扩散是根系获得养分的主要途径;二根对养分离子的吸收:主动吸收与被动吸收1、离子的主动吸收:消耗能量;载体学说与离子泵学说;2、离子的被动吸收:主要是通过扩散作用进行的,在吸收过程中不需要消耗能量;离子被动吸收有以下3种方式:了解方式的内容a、简单扩散自由扩散当外部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当细胞内外的养分浓度达到平衡时,这种扩散吸收就停止了;b、杜南扩散根据电化学原理,如果半透性膜两边存在带电荷的不扩散基,那么可扩散的带电离子就会在膜两边不均匀分布,有不扩散基的一边就会聚集较多的与不扩散基带电性相反的离子;达到扩散平衡后,膜两边可扩散的阴、阳离子的浓度积相等:M+内×A-内=M+外×A-外,这种扩散平衡称杜南平衡;原生质中的蛋白质分子带有电荷,且固定在细胞内成为不扩散基,因而引起了阴、阳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不平衡;一般情况下,原生质中的蛋白质分子带有较多的负电荷,对外部溶液中阳离子的被动进入是有利的,从而使阳离子在根细胞内积累;当然,离子吸收问题要远比杜南平衡复杂;c、易化扩散离子或极性分子水、蔗糖等通过运转蛋白质的扩散,需要载体介导,符合米氏方程,顺电势差移动,不需消耗能量;三自由空间意义:根自由空间中矿质养分的累积和运移并不是所有离子吸收和跨膜运输的先决条件;然而,它能使二价和多价阳离子在根质外体内和原生质膜上的含量增高,间接促进吸收;八、叶部吸收根外营养:含义:植物除可以从根部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吸收养分的方式;叶部营养也是植物营养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根部营养受阻的情况下,叶部营养是一种辅助手段; 一根外营养的特点:1、某些养料如P、Fe、Mn、Cu、Zn等在土壤中易被固定而影响其有效性,叶面施肥则不受土壤条件的影响;2、叶面施肥可以弥补逆境下根系吸收的不足;3、一些作物如:果树和其他深根系作物,传统施肥法难以施到根系吸收部位,而叶面肥喷施可以取得较好效果;4、叶面喷施用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5、根外营养的局限性:肥料用量小,不能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微量元素的需要;根外营养只能作为根部营养的补充,而不能完全取代;二进行根外营养时应注意:1、叶面营养易受气候条件影响如遇大雨、大太阳等,一般在早上或傍晚施用,若遇雨需补施;叶部吸收养分一般是从叶片角质层和气孔进入,最后通过质膜而进入细胞内,其吸收机理与根部吸收一致;2、由于各种作物叶面气孔多少不一,角质层厚薄不等,因此,根外追肥的效果表现也有差别一般讲双子叶植物如棉花、油菜等叶面积较大,角质层较薄,溶液易于渗透,因此根外追肥效果较好,而单子叶植物如水稻等叶面积较小,角质层较厚,采取根外追肥须混合少量“湿润剂表面活性剂”如中性洗涤剂促进养料透入;3、各种肥料的透性也有差别,根外追肥时请注意选择适当的肥料品种钾被叶片吸收速率依次为KC1>KNO3>K2HPO4;氮被叶片吸收的速率则为尿素>硝酸盐>铵盐;在喷施生理活性物质和微量元素肥料时,加入尿素可提高吸收速率和防止叶片出现暂时黄化;4、注意喷施的浓度、均匀性和反应特别是微量元素从缺素到毒害的范围很窄,若施用不慎,易造成毒害;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营养物质进入叶片的速度和数量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供给阳离子时,溶液pH值应调至微碱性,以利于叶片对阳离子的吸收;供给阴离子时,溶液pH值则应调至弱酸性,利于叶片对阴离于的吸收;九、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一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上;一般认为,化学性质近似的离子在质膜上占有同一结合位点;此外还有竞争电荷的非竞争性拮抗作用;二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主要表现在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以及阴离子与阴离子之间;“维茨效应”:Ca2+存在能促进许多离子的吸收,Ca2+不仅能促进阳离子的吸收,也能促进阴离子的吸收; Ca2+对多种离子有协助作用是 Viets 1947年首先发现的;十、植物的营养特性1、植物的营养期:作物通过根系由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2、作物营养的定期性阶段性: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营养条件,如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的特性;3、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的那段时间;苗期①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多数出现在植物发育的转折时期;②对不同养分,临界期的出现并不完全相同③一般的讲,各种植物生长初期对外界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这段时期如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显着影响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产量;N的营养临界期:水稻在三叶期,棉花在现蕾期,小麦、玉米一般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K的营养临界期:水稻在分蘖期;K的营养临界期:水稻在苗期4、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发育到某一个时期所吸收但某种养分能发挥其生产最大潜力的时期;水稻:分蘖期5、根际:指作物根系对土壤理化、生物性质能产生显着影响的根区土壤;不均匀;植物的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整个营养期中两个关键性的施肥时期;十一、P肥作为种肥的原因大多数植物磷营养临界出现在幼苗期,因为从种子营养转到土壤营养时,种子中所贮存的磷植素态P业已耗尽,而此时根系甚小,吸收能力也很弱,必须供给养分;植物生根,发根都是细胞分裂和增殖的表现,而细胞分裂和增殖是与体内核酸的合成和复制有关,核酸中含P量均在10%以上,当植物生长初期缺P,必然影响细胞分裂及蛋白质合成,因此当磷供应不足时,不但幼苗的的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作物还会减产;问:为什么我们必须走有机和无机肥相结合的道路单施有机肥会出现什么问题产量单施无机肥呢土壤性质答:1、单纯施用有机肥,虽然可以使土壤的肥力保持平衡,作物产量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无法满足我们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是人多地少矛盾极其尖锐的国家;因此单施有机肥是行不通的;但单纯施用化肥,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满足我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但长此下去,化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破坏也会不断地加重,直到出现土壤板结、土壤酸化等问题,导致土壤生产力的下降;而我们要走的是可持续的农业生产道路;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优越性:a、有机、无机结合可提供植物较全面的营养物质,缓解我国化肥特别是化学钾肥的不足,部分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缺P少K及微量元素不足的问题;b、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促进有机肥料矿化,延长化学肥料的供肥性能,活化土壤中的P,减少无机磷的固定,提高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减少单施化学肥料环境污染;c、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形成微团聚体,从而提高土壤肥力;d、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微生物及酶活性;第三章:植物氮素营养及氮肥一、氮素的生理功能1、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故N又被称为生命元素2、氮是组成叶绿素的成分3、氮是酶、多种维生素和植物激素的成分4、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二、氮素的吸收与同化一氮素吸收形态1NH4+、NO3-二者为主要形态、NO2-;2可溶性有机氮:CONH22、氨基酸、酰胺等;二NO3-N的吸收和同化1、NO3-N的吸收1逆电化学势梯度主动吸收2吸收后的去向:a. 进入根细胞,储存在液泡中; b. 从根系中运输到木质部,然后被运输到地上部; c. 大部分在根系中同化为氨基酸、蛋白质;3影响因素:光照、介质的PH2、NO3-N的同化: NO3_---NO2_---NH3 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三NH4+-N的吸收和同化1、NH4-N的吸收:被动吸收为主2、NH4-N的同化:氨的最初受体是α-酮戊二酸只有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才能形成酰胺参与蛋白质的代谢四CONH2 2-N的吸收和同化尿素分子能被植物的根和叶部所吸收三、缺氮症状主要表现在生长受阻,植株矮小,叶色变浅;N在作物体内是容易转移的营养元素,缺N症状首先表现在下部的老叶,逐渐向上发展,开花以后N向花、果实转移时,叶子桔黄现象特别明显,出现早衰现象;四、氮肥品种:大致可分为铵态、硝态、酰胺态和长效氮肥四种类型;一、铵态氮肥下P14:包括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液氨等,共同特性:1、铵态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部分进入粘土矿物晶层2、铵态氮易氧化为硝酸盐3、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损失4、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作用,尤其对含碳水化合物少的种子;5、作物吸收过量铵态N对Ca、Mg、K的吸收有一定抑制作用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时,氨或铵离子在土壤中还能进一步经硝化细菌的作用,最后产生硝态氮的过程;问:为什么NH4-N与NO3-N相比更宜施于水田答:因为硝化细菌是严格的好气细菌,所以土壤通气状况对硝化作用的影响很大,水田中硝化作用减弱;NH4-N易被土壤胶体所吸附不易流失;一碳酸氢铵——生理中性肥料、速效态N肥在土壤中转化:碳铵施入土壤后最初会增加土壤碱性,但在土壤中硝化之后,反而有暂时提高土壤酸度的趋势; 碳铵的最大优点是其不含酸根,长期施用不影响土质,是最安全的氮肥品种之一;碳铵分解后的NH4+更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二硫酸铵——生理酸性盐有少量的游离酸存在;在土壤中转化:肥料中的硫酸根一方面可提供S营养,另一方面在嫌气条件下可还原成H2S,引起水稻黑根,影响根系呼吸,抑制养分吸收;可采用排水晒田措施来改善稻田土壤通气条件;有大量的酸性物质生成问:在酸性土壤中施入大量硫铵时,为何需配合施用石灰和有机肥料答:1、属生理酸性盐;2、肥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游离酸;3、好气条件下,由微生物作用形成H2SO4、HNO3等;4、另外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SO42-在石灰性土壤,很易与CaCO3或土壤胶体置换下来的Ca2+起反应,形成难溶性的CaSO4;CaSO4虽不会明显影响土壤pH值,但易堵塞土壤孔隙,引起板结现象;三氯化铵——生理酸性肥料在土壤中转化:①在石灰性土壤上: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氯化钙可被雨水可灌溉水淋失掉,造成土壤大量脱Ca;所以长期施用氯化铵也会造成土壤板结施OM;CaCl2若在土壤中积累,增加土壤溶液浓度,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不利,所以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盐碱地以及干旱地区,最好少用或不用氯化铵,最好施于水田; ②施入酸性土壤中:使土壤酸化,若连续施用时,应注意配合石灰及有机肥料施用;四氨水1、在土壤中的转化:氨气一部分为土壤所吸附,或转化成HN4OH后,被吸附;2、施用:作基肥和追肥,但不能做种肥;作追肥时,应将氨水施在距植株3 ~6厘米土层下,或稀释50~100倍泼施,或随灌溉水施入;二、硝态氮肥生理碱性肥料共同特性1、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较快;2、NO3-吸收为主动吸收,NO3-易在体内积累,对植物本身无害,但对人畜有害;3、硝酸盐肥料是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所吸附,降雨过多易流失;4、硝酸盐肥料对作物吸收钙、镁、钾等养分无抑制作用;5、特别在土壤嫌气条件和碱性反应下,或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大量存在时,硝酸盐容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成NO,N2O,N2而损失;6、硝态氮肥吸湿性大,易燃易爆;土壤中氮素损失的途径:1、反硝化作用2、氨挥发3、NO3-的淋失一硝酸钠——生理碱性肥在土壤中转化:施入土壤其Na易与土壤胶体上的Ca进行交换,交换性Na增多导致土粒分散,结构破坏,碱性增强,应配合有机肥料和过钙施用;二硝酸铵三、酰胺态氮肥---尿素中性肥1、白色结晶,吸湿性小,易溶于水;2、尿素中含有缩二脲,当含量超过2%就会抑制种子发芽,易烧种子和幼根,施肥中注意与种子隔开;%的尿素溶液最易做叶面喷肥3、施用:不宜作种肥含缩二脲及氨毒,可作基肥,深施可提高肥效,还可作根外追肥要求缩二脲含量不能超过%;四、长效氮肥长效氮肥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微溶化合物,尿醛缩合物和包膜肥料;一尿素甲醛:UF二硫磺包膜尿素:SCU三塑料包膜肥料五、N肥的适宜施用方法:1、氨水、碳铵、石灰氮CaCN2宜施在酸性土壤上;2、硝酸钙适用于酸性土壤、盐碱土或缺钙的旱地;3、硫铵和氯化铵宜分配在中性及碱性土壤上,并注意深施覆土;4、盐碱土上不宜分配氯化铵;5、尿素适宜于一切土壤;6、铵态氮肥——水田;硝态氮肥——旱地;7、在质地粘重的土壤上N肥可一次多施,在砂质土壤上宜“少量多次”;第四章、植物磷素营养及磷肥一、磷的分布P多分布在新芽和根点等生长点;作物成熟时,磷多向种子和果实运输;缺P首先出在老叶或老的器官;种子>叶>茎秆>根部;二、磷的生理作用一磷是构成植物体内主要化合物的元素核酸、核蛋白、磷脂、植素、磷酸腺甙和很多酶的组成中,都含有P,这些物质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与新陈代谢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二磷在植物代谢过程中的作用:1、参与糖类代谢:参与光合磷酸化作用、参与蔗糖和淀粉的合成、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促进呼吸作用等;2、参与N化合物代谢:氨基酸需先经磷酸化作用,才进而合成蛋白质;3、参与脂肪代谢油料作物增施磷肥三磷能提高作物对不良外界环境的适应性1、增强抗旱能力:P能提高原生质胶体的水合程度与细胞结构的充水性,时P肥能促进根系发育;2、增强抗寒性:P能提高作物体内可溶性糖的含量,使细胞的冰点降低,增强抗寒性,所以冬季增施P 肥,有助于安全越冬;3、增加作物对外界酸碱变化的适应能力问:缺P时为什么叶部及茎部往往呈现红色或暗紫色答:碳水化合物在作物体内主要以蔗糖形态在体内运输,而蔗糖一般需在磷酸参与下先形成磷酸脂,然后在体内运转;若磷酸不足就会影响蔗糖运转,使糖累积起来,糖的累积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因此缺P时,叶部和茎部往往呈现红色或暗紫色;三、磷的吸收利用1、吸收形态:有机磷和无机磷两大类;有机磷:主要有己糖磷酸脂、蔗糖磷酸脂、甘油磷酸脂和核糖核酸无机磷:有正磷酸盐H3PO4、偏磷酸盐HPO3和焦磷酸盐H4P2O7;正磷酸盐为植物主要P源可生成H2PO4-、HPO42-、PO43-等三种离子,其中H2PO4-最易被吸收,其次是HPO42-;亚磷酸H3PO3和次磷酸H3PO2盐不宜作为磷源2、吸收。
《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资料(K)
《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资料(K)1、幼苗法:利用作物幼苗期对营养的敏感性来指示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
2、核素示踪技术:利用放射性核素能释放出各种射线离子或稳定性核素的原子质量区别于其它同类原子的特性,把这些核素的原子作为示踪原子来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
3、直线截获法:根系置于透明玻璃盘中,盘内加少量水,便于将根系分散,用镊子将根拉直,不相重叠,上压一玻璃板,防根移动玻璃盘下垫一带mm刻度的方格纸。
统计各根与方格线交叉点数。
4、根系的“表观自由空间”:根系内部的细胞间隙和细胞壁微纤维中的空隙,在植物体内相互连通形成运输通道,允许水分和溶液自由移动,是根系表面的延续部分,或视为“内表面”。
5、渗漏水研究方法:用特制的“渗漏计”装置,即在容器或框体中安放土柱采集不同深度渗漏水进行水量和水质测定的研究方法。
6、试验研究的基本要求:代表性、准确性、重现性。
7、回归组合设计由中心试验点、析因试验点、星号臂试验点三类试验点组成。
8、电超滤法的应用:对土壤中粘土矿物的类型的判别;土壤有效氮的测定;指导施肥等9、测定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原子示踪法、差减法10、设计三原则:设置重复(为了减少试验误差;设置重复才能估计随机误差,进而对试验效应,试验条件系统误差,模型误差作出统计检验;扩大试验范围)、随机排列(任何处理都有同等机会分配给任何一个田间小区)、局部控制(减少试验误差)。
11、核素示踪技术的基本依据:1、一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化学性质的一致性。
2、自然界中一种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即核素的丰度)的确定性。
用富集的稳定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是以此为根据的。
3、同位素物理性质的可探测性。
人们所应用的差异主要是核素衰变特性和核质量两个方面。
12、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的要点: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范围;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间距。
13、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异同点(略)。
14、根表面积的测定方法:1直接法:测出根的平均直径和长度,计算表面积或测出体积,计算表面积,测出的是根系总面积。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①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养分归还方式:一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二是通过施用无机肥料。
二者各有优缺点,若能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
3、最小养分律(1843年)要点:①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
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李比希的功绩——①确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建立了植物营养学科,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
②提出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③把化学应用于农业,使化学融合于农业科学之中;④推行新教学法,重视实践和人才培养;李比希观点认识的不足与局限性:①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③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李比希是植物营养学科杰出的奠基人!五、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一)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调查座谈会、现场观察(二)试验研究1、生物田间试验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田间自然条件有时很难控制,不适合进行单因素试验。
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题
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题植物营养研究法复习题植物营养研究是植物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植物如何获取和利用养分来生长和发育。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植物营养研究法的复习题,帮助读者巩固相关知识。
1. 请简要介绍植物营养研究的重要性。
植物营养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机制,我们可以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此外,植物营养研究还有助于解决土壤养分流失和污染等环境问题。
2. 请列举几种常用的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并简要介绍其原理。
- 土壤分析:通过对土壤中养分含量的测定,了解土壤中不同养分的供应情况,进而调整施肥方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 植物组织分析:通过对植物组织中养分含量的测定,了解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情况,评估植物的营养状态。
- 根系观察:通过观察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和分布,了解植物对养分的吸收途径和吸收能力。
- 同位素示踪: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追踪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过程,揭示植物养分吸收和转运的机制。
3. 请简要描述土壤分析的步骤和常用的测定方法。
土壤分析的步骤包括土壤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处理与制备、养分含量的测定和数据分析。
常用的土壤养分测定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法、酸提法和酶解法。
离子交换法通过测定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含量,来评估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
酸提法则是利用酸溶解土壤中的养分,再通过化学分析来测定其含量。
酶解法则是利用酶的作用,将土壤中有机养分转化为可测定的形式。
4. 请简要介绍植物组织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植物组织分析是通过对植物不同组织(如叶片、茎、根等)中养分含量的测定,来评估植物的营养状态。
通过植物组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情况,及时调整施肥方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此外,植物组织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品种或不同处理下植物的养分需求和吸收能力。
5. 请简要描述根系观察的原理和方法。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知识点
1. 系统误差:是由分析过程中某些固定原因引起的。
例如方法本的缺陷、计量仪器不准确、试剂不纯、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分析人员恒定的个人误差等。
2. 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是指某些偶然因素,例如气温、气压、湿度的改变,仪器的偶然缺陷或偏离,操作的偶然丢失或沾污等外因引起的误差。
3. 采样误差:来源于样品的采集、保存及制备各个环节所引起的误差。
4.称样误差:主要决定于样品的混合的均匀程度好样品的粗细,可偏大偏小(两个偏向)5.分析误差:在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误差。
6.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7.相对误差:测量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约定〕真值之比8.绝对偏差: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差值9.相对偏差: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10.绝对相差:两次平行试验,俩测定值的差值11.相对相差:绝对相差与平均值之间的比值12.超差: 产品外形尺寸超出了产品标准规定的公差范围13.空白试验:用蒸馏水代替试液,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试验。
14.对照试验: 只是一个条件(即因素)不同,其他条件(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组实验。
15.平行试验:同一批号(炉号等)取两个以上相同的样品,以完全一致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仪器、试剂,以及试验人)进行试验,看其结果的一致性,两样品间的误差是有国标或其他标准要求的。
其优点是防止偶然误差的产生。
16.回收率:(测得总量—样品含量)/标准加入量 *100%17.校正系数:为了减少系统误差而设定的修正系数,在基数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变化情况对基数进行修正以更符合当前的情况从而减少误差18.恒重:两次称量重量差异在万分之二以下可视作恒重19.软质玻璃:又称普通玻璃,热膨胀系数大,易炸裂,破碎,多支撑不需要加热仪器,如试剂瓶,漏斗,量筒,玻璃管等20.硬质玻璃:耐腐蚀,抗击性能好,膨胀系数小,可制成加热的玻璃仪器。
21.混合土样:是由均匀一致的许多点组成,各点差异不能太大,否则要根据土壤差异情况分别采集几个混合土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植物营养的培养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模拟培养试验:又叫培养试验,它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用特制的容器(如盆钵、玻璃缸、塑料桶、水泥池等…)栽培农作物,并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方法。
2.溶液培养试验:植物生长介质为含有营养成分的水溶液的盆栽试验(有水培和砂培)3.隔离培养试验【生物研究方法】:将植物培养在被隔离的不同营养环境中进行栽培试验的方法。
【特点:根据试验要求把植物分成多个部分进行试验,中间用隔板分隔营养环境。
P29】4.流动培养及更换培养试验【生物研究方法】:是在营养液经常流动并保持农作物生长整个时期内固定不变的营养水平或环境pH条件下所设置的培养试验。
【因此流动培养是有特定目的和要求所布置的试验。
】5.灭菌培养试验【生物研究方法】:又称无菌培养,即在没有微生物的情况下来设置试验。
6.渗漏水研究方法【生物研究方法】:用特制的“渗漏计”装置,即在容器或框体中安放土柱采集不同深度渗漏水进行水量和水质测定的研究方法。
7.幼苗法:利用作物幼苗期对营养的敏感性来指示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
【这种培养试验法可以用来测定土壤供应有效养分的情况,特别是供应有效磷、钾的情况。
】8.耗竭试验:是通过植物在容器中强烈消耗土壤养分用以评定潜在养分库的试验方法。
【主要用于研究土壤中磷、钾潜在养分的释放速率和数量,耗竭试验消耗土壤养分的强度主要决定于供试作物种类,连续种植时间及供试土壤。
】二、简答题1.培养试验的特点答:(1)土壤一般取自土壤的耕作层,作物只能从耕作层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2)由于人为控制了盆钵中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所以土壤中养分的释放过程和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情况,均与田间条件有所不同。
(3)培养试验所用的土壤结构与自然土壤结构不同。
(4)培养试验的施肥量大于田间一倍至数倍。
(5)人为供水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与田间不同(6)培养试验几乎没有氮肥的淋失2. 土培的任务。
答:(1)研究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吸收利用问题(2)不同土壤中肥料效果的初步评价(3)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水分)对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4)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5)各种新型化肥往往要先在土培试验中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再扩大到田间研究3. 土培的技术要求答:(一)土壤准备:1、即在取土以前,必须开展土壤调查和农化分析并确定土壤名称,从而取得符合试验要求的代表性土样。
2、随机确定采样点,然后采耕层土壤3、进行土壤样品处理,如拣出石子,根茬、过筛。
4、土壤贮存备用(供应全部培养研究工作之用),剩余土壤备存,以防结果出现差错时及时补救。
(二)盆钵的选择和准备:玻璃盆、搪瓷铁盆、陶瓷盆、陶土盆、塑料盆【需要注意的地方:○1注意盆钵的材料不能影响试验结果;○2准备盆钵时要考虑作物的种类,试验期的长短;○3一般小株型盆钵和短期试验选择小盆钵,反之;装土时要把浇水管、小砾石,尼龙纱布放入,以确定皮重。
】(三)肥料的准备事先确定肥料的种类、重量并注明(四)装盆、播种、定植(五)试验期间的管理和收获:与田间试验相同(土培试验的灌溉问题P11)4. 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特点答:(1)植物生长的环境是液相,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靠人工供给,营养液中养分的形态,种类、浓度,供应时间均由人工控制(2)盆钵中养分分布是均匀的。
(3)液相环境缺乏空气,必须定期向溶液中补充空气,需要有通气装置(4)营养液的浓度会发生改变。
营养液中有些可溶性盐的浓度随溶液pH而改变,其中某些盐类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在盆底。
(5)营养液缓冲性能小,由于植物对溶液中养分不平衡的吸收,溶液pH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必须每天测定并调整溶液的pH(6)水培需要固定架固定植株。
5. 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任务答:(1)研究植物的矿质营养问题,例如: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营养元素丰缺的形态特征,各种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2)离子间的相助与拮抗(3)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4)农作物的产量生理学等(5)植物的抗逆生理6. 所有营养液必须满足的4个基本要求答:(1)含有植株生长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2)营养物质应是有效养分,养分的数量和比例能保证植物生长的需要(3)在植物生长发育期内能维持适宜植物生长的pH(4)营养液是生理平衡溶液。
7. 配制营养液的原则与依据答:(1)选用3种或几种可溶性盐类,在一定的全盐浓度下,改变各种盐类浓度比例,从而组成生理平衡溶液,如克诺普营养液,木村营养液P14(2)以农作物收获组成物中的营养成分为依据,从而确定营养液组成。
例如史托明,春日井等营养液通常是以生产100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以及干物质中所含养分溶解后的溶液浓度为标准P15(3)模拟植物根际土壤溶液浓度而配制不同种类营养液,例如:霍格兰营养液8. 配制营养液的注意事项。
答:(1)确定各种营养液时,应以植物的需要为依据,参照土壤培养或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组成配制而成。
(2)要考虑植物对营养元素需要的特点,不同生育期养分的浓度和比例。
例如:喜硝作物选用NO3-多些,反之。
在生育后期和前期浓度和养分比例也需适当改变,一般在生育前期养分浓度要高些。
(3)在配制营养液时,要用含有效养分的盐类,N肥用NO3-或NH4+,NO3-呈生理碱性反应,会使溶液的pH升高,NH4+呈生理酸性反应,使营养液的pH下降,因此要注意调节NO3-/NH4+的比例,可以保持溶液pH的稳定性。
例如水稻50/50-0/100,麦类100/0-70/30.9. 溶液培养的准备、播种和管理答:(一)容器的选择:常用黑色塑料盆,容器大小因植物种类和栽培时间长短而有不同,容器上要有盖(自制或订做)通常用硬质塑料板或泡沫聚乙烯板上有大小不同的孔径,用于固定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在植株与洞孔之间用微孔泡沫塑料固定植株并插入洞孔,然后盖上板。
【注意:溶液培养试验盆内必须保持黑暗,保证根系正常生长和盆内见光藻类滋生。
】(二)幼苗培育与定植(三)试验的管理:1、通气:(1)可用打气装置(2)液面下降法(3)加入少量3%双氧水,用量为1-3ml/10L,1~3天加一次。
2、调节pH不同作物对溶液pH的适应范围不同,因此,要根据作物对pH的适应范围调节pH。
3、铁的补充4、营养液的更换10. 砂砾培养的特点与任务。
【介于水、土培养之间】答:(一)特点:1、植物生长的环境是固相的,用砂子或砾石因此不用通气装置2、要用水培营养液3、优点:不易发生缺铁失绿症(铁盐不会象水培那样沉淀于容器的底部,而是沉淀在砂粒表面,根系仍可吸收)。
4、缺点:不易严格控制植物营养物质的浓度和pH,营养液的更换比水培更麻烦,砂砾中含有少量营养元素试验前处理工作繁琐,不适于植物营养浓度试验及某些微量元素缺素症试验。
(二)、任务:与水溶液培养近似,不适宜于植物营养浓度试验及某些微量元素试验。
11. 砂砾培养的准备工作答:(一)砂砾的准备(1)砂砾粒径大小以不影响通气、透水能固定植株而定(2)使用前的纯化处理P24(二)培养盆的准备与水培相同,但要注意底部要带有排水孔(三)营养液的准备与水培相同。
(四)装盆、播种、试验期间的管理与水培相同。
12. 控制模拟条件的生物研究方法的任务。
答:(1)适用于植物根际营养环境的研究(2)研究不同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移动(3)研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4)研究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13. 流动培养及更换培养试验的目的任务答:1、研究植物的阶段营养(供应养分的有效时期及养分量)2、研究植物生长营养液最低浓度问题3、农作物对难溶性养分的利用能力4、农作物的定期营养5、pH 在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养分吸收的影响14. 灭菌培养试验的目的和任务。
答:1 、研究作物根际及根分泌物与土壤难溶性养分的相互作用;2、根系分泌的有机物在作物营养上的作用;3、作物根营养(包括养分吸收机制,土壤微生物与作物根营养的关系)15. 灭菌培养试验的注意事项。
答:供试验作物的地上或地下部分全处在灭菌条件下进行,因此必须在特制的灭菌培养室中进行,若是局部灭菌试验则主要是根部及营养基质局部灭菌,而地上部分处在正常的环境中。
16. 渗漏水研究方法的目的任务。
答:1、可研究氮的循环与平衡。
2、化肥利用率,施肥对土壤溶液组成的影响;3、可溶性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4、有机肥料在土壤中的矿化速率;5、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与作物吸收的关系第二章植物营养的田间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1.植物营养田间研究:就是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植物营养及其行为规律、供应状况和调控方法【特点: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总体:总体指的是同质事物的全体。
3.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这部分个体的总和叫做样本或抽样总体。
4.试验因素:指在试验中必须加以考察的因素5.水平:试验因素在试验中的不同数量水平或质量水平6.处理:因素的每一个水平或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处理7.重复: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8.区组:将整个试验空间分成若干个各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一个局部叫做区组。
9.误差:观察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10.随机误差:由试验单元、管理方法、测试仪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可识别的、大小方向不同的微小差异所造成的观察值和真值间的差异,具有随机性,所以称为随机误差。
11.系统误差:指由于管理方法、测试仪器等方面有可辨别的差异,从而使观察值与真值间发生一定方向的系统偏离称为系统误差12.错误误差:试验中由于试验人员粗心大意所发生的差错,如记录、测量错误等。
13.真值:在一条件下,事物所具有的真实数值。
由于偶然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和影响,真值是无法测得。
14.平均值:用无数个数据平均后求得的近于真值的平均值15.方差:观察值与平均值之间的离均差平方的平均数16.均方:总体方差一般不易求得,通常用样本进行估计。
样本方差称为均方。
17.标准差:方差的正平方根18.试验因素的水平范围:指试验因素水平的上下限区间。
【大小取决于研究目的】。
19.试验因素的水平间距:指试验因素不同水平的间隔大小。
【如果水平间距过大没什么实际意义,过小易于被试验误差掩盖】。
20.因素的简单效应:指在复因素试验中,一个试验因素在另一个试验因素的某一水平上的试验效应,称为这个因素的简单效应。
21.因素的主效应。
指同一因素各简单效应的平均值称为该因素的主效应或平均效应。
22.因素的交互效应: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这些因素的交互效应。
就是指不同因素综合效应与各因素单独效应的差值。
这种交互作用涉及多个因素。
【凡二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称为一级联应,三个因素间之间的交互作用称为二级联应,以此类推。
交互作用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或零。
】23.完全实施方案:将各因素不同水平一切可能的组合均作为试验处理,这种设计方案称为完全实施方案,24.不完全实施方案:用完全实施方案的一部分处理构成试验方案就得到不完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