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汇总

合集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精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精选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国学者、各级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最关心的话题。

国家主席胡锦涛前不久在省部级会议上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那么根底强,农民富那么国家强,农村稳那么社会安。

文章就当今农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加以论述。

关键词:新农村,二元经济,一元经济农村问题是改革过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问题,同时也是检验改革是否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

只有农村的稳定,才有全国的稳定;只有农民的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只有农业的现代化,才有全国的现代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然而三农问题的产生与近现代的国家政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破解我国现今的二元经济结构为一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开展,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开展的市场环境。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阐述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开展。

20世纪50年代,各国专家与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中荷兰社会学家丁伯克在1953年出版的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中最早指出,一个社会及其根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当传统社会引进西方工业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与生产技术,以往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由于同质性的破裂而呈现出二元性。

表现为:现代城市社会和现代工业部门同传统农业部门在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在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个人的效用函数及人的行为准那么的迥然不同。

另外,比较被学者认可的是美国著名的开展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通过对印度、埃及等许多开展中国家的研究后提出了著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54年、1955年刘易斯先后发表劳动力无限供应下的经济开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两本著作,确立了开展经济学的第一个模型。

农村基本政策与法规

农村基本政策与法规

一、农村土地政策
农村土地分类



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 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 宅基地、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 设用地等; 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土地的权能



所有权:国有或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属国有, 农村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使用权:在城市,单位和个人可获得国有土地 使用权;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获得耕 地和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获得宅基地的使用 权。 农民土地三证: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证)、 耕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地(林权证)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




一种是家庭承包,承包的对象是耕地、林地和草地。 一种是以其他方式的承包,承包的是“四荒”土地和 水库。后一种可以设定抵押。前一种有争议。 现行法律:农民对承包地只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 权利,并没有处分权,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不允许 抵押、担保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 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结论: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的是经营权,承包 地和承包权作为依然不许抵押。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 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部分土地 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 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 承包方与发包方在改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 止。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条件

一是承包方必须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 的收入来源;二是必须经发包方同意;三是 受让方应当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点汇总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A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B 市场经济具有竟争性。

学会经营才能更好参与市场竟争。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管理民主”。

(1)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维护农民民主权利,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2)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村民自治法,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提供法律保证。

(3)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用,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性。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②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③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在三大产业中,农业是薄弱环节,剩余劳动力多,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4、运用政治学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内涵变革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内涵变革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内涵变革作者:蒋伟涛来源:《生活文摘》2018年第01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加强了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对三农工作给出了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继承和发展了“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同时又提出了新的变革和发展。

一、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多年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支撑。

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也是逐步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就近就业化的核心因素。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根本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兴旺带动事业兴旺,以事业兴旺支撑乡村兴旺。

产业兴旺理念下的乡村经济发展必须注意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农村的产业发展需要改变以往引进城市落后产能的怪圈,从绿色、环保、无污染产业入手,尤其是以农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早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单独列为一点进行论述,把产业链、价值链、生态观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中获得更多利益,而不再仅仅获得较小份额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还可获得二、三产业的加工和流通利润等附加价值。

2015年(6月最新版)中央一号文件解读PPT模板

2015年(6月最新版)中央一号文件解读PPT模板

(二)出台相关政策
2.《遵义县推进农业产业化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
2015.1.12
发展目标:以确保粮食安全为首要前提,严守耕地红线,优化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以休闲(观光)农业、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主攻 方向,围绕蔬菜(辣椒)、生态畜牧渔业、刺梨核桃、花卉苗木等 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 积极创建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到 2018年,实现全县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生态畜牧渔业产值 50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65亿元以上。建设市级以上现代高效农 业示范园区10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个、产值80亿元以上, 市级以上专业示范社15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20个,农产品 交易市场3—5个,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增收 1500元以上。
五个重大
重大 课题
重大 考验
重大 挑战
重大 问题
重大 任务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 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 续增收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 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 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一、
二、
三、
四、
五、
江西婺源
一号文件中“三农”着力点








三、遵义县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一)规划当头,区域布局,集群发展 (二)出台相关政策 (三)紧抓主导产业 (四) “三农”发展成效

近几年来国内主要涉农政策汇总

近几年来国内主要涉农政策汇总

一、中国化肥流通体制的演变
1994年8 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国发〔1994 〕45号),首次提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中央调控的化肥降至总资源量的20% 左右的比例,中央调拨化肥由“四级批发一级零售”改为“两级批发一级零售”,地方调拨化肥由“三级批发一级零售”改为“一级批发一级零售”。
二、 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简介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业内人士认为,一号文件的出台将推动种业、农机等行业大发展。
一、中国化肥流通体制的演变
199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粮食棉花化肥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8号),进一步改革化肥流通体制。首次提出要建立化肥淡季储备制度;配额内进口化肥执行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
一、中国化肥流通体制的演变
“一主两辅”转为“多分天下” 1998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8〕39号),正式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国家对化肥流通的管理由直接计划管理为主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发挥市场配置化肥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由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自主进行购销活动。
二、 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简介
1982年中共中央出台第一个涉农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进一步从政策上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理性。 1984年《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在15年以上。 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实施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

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

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

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为了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时期打下坚实基础,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全省高效生态农业基地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农民知识化、村镇园林化和管理民主化为重点,以“百村试点千村治理”工程为抓手,全力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基层党组织建设,2010年力争使全市80%的村在“新产业、新经济组织、新农民、新家园、新风尚”五方面取得明显突破,逐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突出中心,协调推进。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壮大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农村内在的发展活力。

浅析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

浅析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

到 20 年 的 542 亿元 ; 村救济 费从 17 年 的 68 06 0 .8 农 98 .8亿元 上升到
我国财政性支农建设 资金中 , 用于 全社会性 的大型 水利建设和 社 20 年的 12 0 亿元 ; 06 8. 4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从 17 9 8年的 6 8 亿 元上升 会生态环境保护性建设 比重大 , .8 直接 用于中小型 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 的 到 20 0 6年的 12 0 亿元。 8. 4 比重小。20 — 05 中央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为 24 亿元 , 中用 0 1 20 年 80 其 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农业财政支 出的结构 看, 以地方财政为主。 于重大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 占 7 % 以上 , 0 直接 用于 农业综合生产 能 具体而言 , 在农村义务 教育方 面, 中央财 政 占 2 , %由 地方财 政负 力建设的占 l% 。但是 , % 9 8 l 在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的各项支 出中, 与农 担, 其中乡镇负担 7 % , 财政负担 9 , 财政负担 1%。在农村 医 民直接相关的农村 生产支 出、 8 县 % 省 1 农业综合开 发和农产 品政策性 补贴支 出 疗卫生总支出中 , 中央财政也只 占 2 %。国家财政支持农村生产和各 项 所占的比例很低 。我国农村公 共产品 投入严重不足 , 特别是农 村义务 农业 事业费支出方面 , 除了农垦事业费和气象事业费外 , 其他 各项支 出 教育 、 农村文 化、 医疗卫生等尤为突出。全国教育经费中用于农村义务 中由地方财政负担 的占到 8 %以上 , 方财政支 出支援 农村生产和 各 教育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 势 , 0 地 农村小 学所占教育 费用 比重下降。政府 项农村事业费支出总额的 9 %左右。 0 对 农村卫生机构资金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不断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 的发展和财政 实力的增 强 , 中央财 政对三农 的投入 三 、 挥 财 政 职 能 作 用 。 持 新农 村 建 设 发 支 不断增加。2 0 06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支出 3 9 亿元 , 2 0 年增加 4 2 37 比 05 2 近年来 , 农村部分地区仍存在农 田水利 设施修复 难 , 民增 收难 , 农 亿元 , 增长 1 .% , 4 2 高于中央财政总 收入 、 总支出的增长水平 , 也高于 上 农 村公益事业发展难等问题 , 要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当前 , 财政 年三农资金的增 长幅度 。2 0 年 中央财 政预计 用于三 农的支 出达 部 门做好 以下主要工作 : 07 4 1 亿元 , 38 比上年增加了 50亿元 , 2 同比增长 2 .%。地方各级财政也 28 l 调 整 和 优 化 财 政 支 农 资金 支 出结 构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来山课件w w 5k J.om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苏发〔2006〕1号)精神,全面启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新村镇。

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加快集中居住点建设,在金沙、三余、石港、兴仁、兴东、川港、先锋、开发区等镇(区)各选择1—2个村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市级试点,尽快形成样板。

其它镇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确定1-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搞好示范建设。

力争到2010年,全市有7.8万户入住集中居住区,达全市总户数的20%。

    发展新产业。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手段,加快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发展。

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

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

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一、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对象居住在c级或d级危房中属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建卡贫困农户、其他贫困农户或农村无房困难群众、房屋灭失困难群众。

农村危房是指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鉴定为c级或者d级,需维修加固或拆除重建的房屋。

二、农村危房改造申报审批程序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危房,由农户自愿向村委会书面提出农村危房改造申请,并提供户口薄、身份证复印件、低保金领取证、土地使用权证、危房照片、农村信用社存折复印件等证明材料,经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评议并公证无异议后,由县级相关部门联合审批。

三、农村危房改造优惠政策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农户,给予中央、省、市财政资金补助,标准按中央、省、市出台政策执行。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2016分页答:2016年中央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30亿元(含中央预算内投资35亿元),由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达,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重点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

各地要按照优...现在国家对农村危房改造和搬迁盖房的补贴是怎样的...答:记者在下乡采访时,经常有农民朋友询问:现在国家在搞新农村建设,我们很欢迎。

听说农民建房国家给补贴,不知道这事是真是假?这个问题在农村目前有一定的普遍性。

为此,记者走访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部门。

根据记者采访了解到的信息,就...农村危房改造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吗?答:农村危房改造符合条件的,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资金。

一、申请条件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补助对象是长期居住在所属危房中的农村农户。

现居住房屋确系危房且符合以上条件,方可向属地村委会、镇政府提出申请。

二、补助标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以农户自...农村危房重建有什么补贴和怎么的标准可以享受补贴?答:农村居住在危房中的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贫困农户,补贴标准是:分散供养五保户和低保户新建房屋每户补助15000元,其他贫困农户新房屋每户补助10000至15000元,维修住房补助标准根据房屋破损程序实施分档补助,最高不超过1500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 号 F2 . 3 75 5 文 献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7 9 2 1 ) 4 0 9 — 2 0 7 5 3 (0 1 1 — 3 8 0
1 存 在 的 问 题 1 在 思 想 认 识 上 还 存 在 一 些 误 区 . 1
和广 大民 众的积极 支 持 与广泛 参 与 。 广泛进 行பைடு நூலகம்宣传 , 要 营造
2 1 - 5 1 010—6
队 , 乡搞传 、 、 。 快 改变 乡镇 卫 生院 专业 人 员 紧缺 . 下 帮 带 尽
王 艳 : 会主 义新农 村建 设存 在 的 问题 及对 策 社 设 备闲置 的现 象 , 从根 本上解 决农 民群众看 病难 的问题 。
26 提 高农 民 的 综 合 素 质 . 高农 民 的思想 道德 素质 。
( 4) 8 . 3 : 9
【】 业 安 . 于 加 强 企 业 文 化 建 设 的 思考 与 对 策 『 . 业 科 技 与 发 展 , 4傅 关 J企 ]
2 1 ( )2 9 2 1 0 0 7 : 1— 2 .
【】 真 之 , 环 纳 . 强 企 业 文 化 建 设 促 进 企 业 和 谐 发 展 Ⅲ . 国 科 技 5杜 臧 加 中
村干 部 开展经验 交流 , 举办 三农 问题 咨询 会等 活动 , 创新村 干部 的工作 思路 ; 三是提 高待 遇 , 强农 村基层 工 作 的吸 引 增 力 和凝 聚 力 , 除 村 干部 不 想 当 、 好 当和 不敢 当等顾 虑 。 解 不
使 村干 部成 为明政 策 、 管理 、 会 懂技 术 、 信息 的 “ 头雁 ” 灵 领 ;
( 接 第 32页) 上 9
报 .0 0 4 : 0 6 . 2 1 ( ) 6 — 3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从10个中央“1号文件”看农村改革30年的政策演进从1982年到2008年,中央先后出台了10个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

1号文件意味着高度重视,意味着不同寻常,意味着非抓不可。

下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5个1号文件(1982-1986)的政策框架、新世纪5个1号文件(2004-2008)的政策框架以及综述10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主张等三个方面,重温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政策脉络。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五个1号文件的政策框架(1982-1986)(一) 1982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1981年12月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第1个1号文件)。

1、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纠正了并在继续纠正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左”倾错误,对农村政策作了重大调整,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出现了二十多年来少有的大好形势。

全国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此时,已经转入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

2、内容:文件对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

强调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

3、特点:文件不但肯定了联产承包制,认为包工、包产、包干,主要是体现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方法,而且从理论上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4、意义:文件影响深远。

由于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联产承包制越来越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二) 1983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2个1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金融政策汇总

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金融政策汇总

2004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金融政策盘点2004年(十九)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

➢扩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缓解农村资金外流。

➢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

➢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

➢要总结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经验,创造条件,在全国逐步推开。

➢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

➢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

➢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2005年(二十三)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

➢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

➢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持农业、服务农村的作用。

➢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010年是改革开放31周年,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回眸时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第7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在这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30年来农村改革高潮迭起。

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各有侧重,准确把握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气势磅礴的主旋律,是我国城乡社会走向和谐发展、致力于共同繁荣的时代最强音。

1982—1986:谱写中国改革进程的五个辉煌篇章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

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研究农村改革,不能不知道一个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是指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份文件。

这五个一号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印在亿万中国农民的心坎。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文件从理论上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要求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

文件使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

2004年--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等。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等。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等。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建设进程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形式,近年来在中国轰轰烈烈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生的新一轮城乡建设热点,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一次涉及国家经济形式、政策体系、住房建设、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一次影响深远、全面的社会变革。

政策背景中国从1958年开始实施的户籍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把我国城市和农村分成两个社会,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因为户籍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待遇。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中国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每个中国公民都必须有相应的户口本,这一政策甚至早于身份证制度,也就是说,户口对中国公民一生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身份证。

有了一个好的户口(出生地),相应的工作、教育、医疗、保障条件也许就要好上很多,这一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的时代显得尤为关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领域的改革进展迅猛,人口的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户籍改革措施,如暂住证、蓝本户口等等,虽然造成了许多问题,但仍然一直在磕磕碰碰中前行,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到现在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大地上蔚为奇观的民工潮、春节返乡潮就是户籍政策与经济模式掣肘的典型现象,由此还有一个中国独有的名词:“春运”,这个简单词汇后面所包含的社会问题耐人寻味。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因为身份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待遇。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通常由政府所属的有关单位安排住房、就业、食品供应等等。

我国土地制度同时就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的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再如社会管理体制,城市和乡村也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它们也在阻碍城乡一体化。

农村乡村的公共设施则不仅很少,而且非常简陋。

而按照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即使原属农村乡村的那块“地面”进了城,城市当局也是不管它们的公共设施建设的。

当然,不只是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在“化”农村的时候,除了要农村的土地,别的是什么都不管的。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ppt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ppt

农村民生强调就业、保障、安居。 文件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 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 制度,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 动预备制培训。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 将稳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农村 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均会提高,新农 保试点将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 点正在提速。
三、今年“三农”工作中统 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 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 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 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 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 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 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充分肯定“三农”工作 成绩,清醒认识保持农业农村发 展好势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 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 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 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 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 实现增产,达到10616亿斤;农民工就业快速回升, 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达到5153元;集体林权 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农 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 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民 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社 会和谐稳定。这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 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可编辑版】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可编辑版】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市实施意见,结合xx实际,现就“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xx、构建和谐xx的必然要求,是推进xx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迫切需要。

各级各部门要从政治、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三农”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三农”工作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

各级各部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

二、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3、加强基地建设。

突出区域特色,注重规模开发,重点建设八大主导产业基地,因势利导发展油茶、葛业、高山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

本着“八大产业、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毛竹、桑蚕、百合建管并重,突出新栽;茶叶、板栗、中药材以管为主,突出低改;畜禽、鳗鱼抓好大户,突出规模。

各主导产业牵头单位要建立1-2片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县级示范基地,乡镇区域内的每个主导产业要建立1个以上乡级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 10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005,12, 29日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2006,1,26胡锦涛强调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民心工程:胡锦涛就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落实提出五点要求。

一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

二是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三是要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四是要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教育,使全党全国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热情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是要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注重抓好试点,及时总结实践,发现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2006,1,2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接受《?t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当前农村急需解决七大问题: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沉重。

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程度低。

财政支农资金难以统筹使用。

城市对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

低价征地是当前损害农民利益的最突出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

市场谈判地位低,自我服务组织的发育缓慢。

2006年春节前夕,三部门再次组织“电视进万家”工程,向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广西6省区各赠送1万台21英寸彩电。

电视进万家:和谐入千家欢乐进万户2006年,1月26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农村合作金融工委浮出水面搭建行业自律平台2006年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迈出科学发展新步伐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根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2006年2月20日] 农业部:全国将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2006年2月21日] 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央“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有力开局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文件全文共分八部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06年3月9日] 总理一诺千金农民九喜临门阅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温家宝总理去年作出的惠农承诺,件件有安排,给农民带来九大喜。

一喜:实现“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承诺。

二喜:实现“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的承诺。

三喜:实现“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承诺。

四喜:实现“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诺。

五喜:实现“继续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的承诺。

六喜:实现“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承诺。

七喜:实现“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承诺。

八喜:实现“增加扶贫投入,积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承诺。

九喜:实现“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承诺。

让农民享有更充分的信息[2006年3月17日]安徽省[2006年9月13日] 农民在我省境内兴办实体将享受价费减免政策2006年10月11日~12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会上指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2007年1月30日] 陈锡文介绍有关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迅速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问题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共八章35条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文件的序言,主要是分析当前的农业农村的形势,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农业,它的必要性、紧迫性,还明确了在中国推进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在中国怎么建立现代农业,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二章到第六章,这五章的内容主要是提出了结合中国各地的实际,推进现代农业,着力要抓好五个大的方面:一是加强农业的设施和装备;二是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三是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四是完善农业的市场体系;五是加强对现代农民的培养,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农业从传统农业进一步推向现代农业的一些基本的要求。

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明确了建立现代农业一些最必要的保障,保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文件中第一章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农业,没有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是不行的,因此从政府到集体经济组织到社会,都怎么样来不断地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强调体制保障,这是文件中第七章,明确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创新体制,对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机制、体制方面的保障;三是关于组织领导的保障,这是文件中的第八章,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导,要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不断转变发展观念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引导部分农民回乡创业解决好留守农村人员问题农村尤其是党组织的基层选举要让群众也能参与[2007年3月6日] 农村低保如何落到实处代表委员答农村低保三问[2007年3月6日] 巢湖市教育局负责人解读“义保”新机制[2007年3月6日] 解读: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3月6日] 进城民工子女不免学杂费?●国土资源部官员解析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不放松[2007年3月23日]●财政部正式启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2007年3月27日]●今年中国农村将新建10万个连锁化农家店[2007年3月31日]●保监会副主席:《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可望年底出台[2007年4月2日]●安徽基层政府集体“瘦身”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2007年4月5日]●农业部发布《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7年4月11日]●省农委召开农业产业化有关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座谈会[2007年4月13日] ●安徽省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年4月28日]●政策解读:稳定粮价支农惠农[2007年6月18日]●我省拨5600万复垦水毁耕地[2007年8月29日]●中纪委答记者问: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作风纪律保证[2007年9月21日]●安徽:四项工程推动农村妇女儿童事业发展[2007年10月14日]●省档案局:纪录新农村发展历史[2007年11月24日]●省电力公司帮扶新农村建设:改造电网引来客商[2007年12月2日]●开启统筹城乡发展新时代——聚焦“五个一号文件”[2008年2月12日]●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加大“三农”投入力往哪儿使?[2008年2月15日]●一号文件解读:农业“硬件”固本强基是关键[2008年2月17日]●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农业科技,搭好平台服好务[2008年2月19日]●中央1号文件解读:一个指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好文件[2008年2月21日] ●解读我省“18项民生工程”[2008年2月22日]●解读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农业基础促城乡统筹[2008年2月26日]●惠农政策解读:789亿,直接补到农民手中[2008年4月5日]●省林改办表示村级集体林场应纳入林改[2008年5月17日]●国务院公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8月1日起施行[2008年5月31日]●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答记者问[2008年5月31日] ●新闻出版总署解读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如何规范利用[2008年9月20日]●宁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展迅速[2008年10月15日]●周小川:探索农村金融新的抵押方式和品种[2008年10月25日]●国务院:2020年前基本实现新农保试点全覆盖[2009年9月5日]●基础养老金标准将随着我国财力进一步增强而逐步提高[2009年9月16日]●到2020年之前新农保普遍覆盖适龄的农村居民[2009年9月16日]●4000多万绝对贫困群体的老年保障需要安排特殊政策[2009年9月16日]●新农保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2009年9月16日]●新农保与农村低保制度、五保制度等可以并行[2009年9月16日]●一号文件解读:建材下乡将给亿万农民带来新实惠[2010年2月6日]●国家的惠农惠牧网电工程让百万牧民得到实惠[2010年2月12日]●“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与选择[2010年11月9日]六部门办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集中财力改善民生[2011年2月26日]省际动态●江苏省力推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2006年9月7日]●“农家俱乐部”新风吹进村[2006年8月27日]●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06年8月23日]●全国百家电视台为赤峰援建100座“新农村书屋”[2006年8月11日]●农业部妇工委送科技下乡服务新农村建设[2006年8月2日]●省部携手全力推进示范村共建工作[2006年7月30日]●无锡新农村建设的三个亮点[2006年7月22日]●中储粮总公司:服务新农村建设落实“三个负总责”[2006年7月17日] ●云南村级森林可持续经营:新农村建设的新尝试[2006年7月13日]●百村调研: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2006年7月12日]●新农村:“养儿防老”与“社会养老”相辅相成[2006年7月10日]●浙江农业农村发展最新动态[2006年6月29日]●80万农民课堂"充电" 天津启动农民素质提高工程[2006年5月29日]●农业部领导与仪陇村支书共同规划新农村[2006年5月23日]●[2006年5月18日]●江苏:新科技送进新农村半年两千万农民增收44亿元[2006年5月17日] ●山东:多项税收优惠助推新农村建设[2006年4月2日]●建设新农村:江西启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2006年4月1日]●华西村免费为全国培训5万名村支书[2006年3月31日]●广西:林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保证[2006年3月1日]●探索“五型村庄”的建设模式[2006年2月24日]●河南:农民心目中的新农村[2006年2月20日]●贵州:建设新农村重点解决贫困群众“三个基本”问题[2006年2月17日] ●江西:从农民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2006年2月17日]●宁夏: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不应产生暴发户式的消费[2006年2月16日]●湖北新农村建设重点突出促生产保增收[2006年2月16日]●湖南岳阳市建立县、乡干部到村任职长效机制[2006年2月14日]●江西农民也可申请购房贷款[2006年2月8日]●河北衡水市:“链式扶贫”使17.8万农民脱贫[2006年2月6日]●从文明生态村到文明生态圈石家庄青年参与建设新农村[2006年2月4日] ●新春“三下乡”活动热气腾腾温暖广袤农村大地[2006年2月3日]●赣州发挥后发优势“低投入高效益”建设新农村[2006年2月2日]●建设新农村特写:“大件”的新主人[2006年1月29日]●山东“三通”助力沂水新农村建设[2006年1月28日]●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06年1月28日]●江西部分市、县、乡领导、农民畅谈建设新农村[2006年1月25日]●宁夏:40条相关政策措施将刷新农村工作图景[2006年1月24日]●重庆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活动1月22日正式启动[2006年1月24日] ●广东珠三角农宅公寓化开启“农村地产”新时代[2006年1月23日]●河北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2006年1月23日]●建设新农村:江苏将建5万余个农民集中居住点[2006年1月8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垦现代农业生机勃勃[2006年1月5日]●贵州:农民工“取款难”得到实质性突破[2005年12月30日]●北京: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将获财政补贴[2005年12月23日] ●建设新农村:小额贷款“贷”出贫困农民新生活[2005年11月25日]●小额信贷释放农村妇女脱贫活力成为脱贫发动机[2005年11月1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