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合集下载

《金融的逻辑——通往自由之路》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通往自由之路》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通往自由之路》读后感《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读书笔记1.金融不只是一组经济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后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与历史的全新视角。

假如以金融的逻辑作为一副眼镜,去看待社会与个人、历史与现状。

你会发现事实上各个社会、种族、民族都是相通的,相同为主,相异为次。

2.在没有金融市场的传统农业社会,当老百姓大众面临灾荒风险事件冲击时,更可能发生的是他们被迫变卖妻女,由于妻女可能是他们手头仅有的具有一定流淌性、能够变现的资产,除此之外可能难有其他活路。

这也是人类许多社会都曾经有卖妻习俗的原因。

3.长期而言,金融进展程度越高的国家,其收入不平等系数就越低;通常是随着金融市场的进展,收入不平等程度会逐步降低。

4.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不仅使资源配置效率过低、不利于创业创新,而且使收入分配恶化,不利于拉平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机会、创业机会。

过度依靠银行的金融体系从本质上偏袒富人、贵族与已经成功的企业。

5.考虑到中国股民毕竟不到一亿,有股票投资的家庭不到四分之一,制造股市繁荣的结果只是让部分人更富,让多数人更穷,收入与财富差距进一步恶化。

特别是在社会流淌性非常充分、银行惜贷、实体企业不一定想多借多贷的情况下,继续通过降息降准增加流淌性,只会让股市泡沫更大,拉大财富差距。

而且这样人为刺激股市,连实体企业也不想专注主业,也把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股市,由于在这种人为安排的“慢牛”下,大概股市的回报高于任何实体行业的投资,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被严重扭曲,包含人力资本过多的往炒股上转移,扭曲社会的激励架构,拖垮社会的长期创新力。

6.对金融的过多政策干预会扭曲资源配置,逆转经济结构调整,造成更多的机会不平等与财富差距。

我们要纠正往常的错觉,就是觉得“政府不干预的金融只对富人有利,政府干预就是为普通人而为”。

现实恰恰相反。

7.之因此“实体经济为主,金融经济为辅”的观点大有市场,从本质上看来是由于人们还没有走出短缺经济、农耕经济的思维。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在阅读了《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金融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金融,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领域,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过去,我对金融的认识可能仅仅停留在银行存款、贷款、股票投资这些表面的操作上,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金融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

书中提到,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它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流动,更是关于风险的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如,我们通过储蓄将今天的财富留到未来使用,通过贷款提前获取未来的资金来实现今天的目标。

这种跨时间的价值交换,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人生,应对不同阶段的需求。

金融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促进了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一个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往往速度缓慢。

而金融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迅速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本,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同时,金融也有助于分散风险。

在没有金融工具的情况下,个人或企业往往需要独自承担所有的风险。

但通过保险、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风险可以在众多参与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降低了单个个体遭受巨大损失的可能性。

在个人层面,金融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例如,住房抵押贷款让很多人能够提前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

虽然背负了债务,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逐步偿还,使我们能够在年轻时就享受到住房带来的稳定和安全感。

然而,金融也并非只有好处,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风险。

过度的金融创新可能会导致金融泡沫的产生,如 2008 年的次贷危机,就是金融衍生品过度发展、监管不力的结果。

此外,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让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书中还探讨了中国金融发展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金融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人们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投资和消费。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活力。

金融观后感

金融观后感

金融观后感第一篇:金融观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陈志武教授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用生活中贴切的案例阐述了金融、金融如何创造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与西方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同之处,等等诸多问题,不胜枚举,令我受益匪浅。

对于金融的初学者而言,这本书实在是不可多得入门工具。

第一,中国人对金钱的看法。

中国人很喜欢钱,喜欢把钱捏手里或存银行。

钱或者说货币,陈教授在《金融的逻辑》中指出,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媒介,而这种跨时间跨空间的物物交换或直接对货币的调用,便称为金融。

这是我对“金融”一词的概念理解,来源于这本书。

陈教授举例说,在以前,直接用金银购买物品,很是烦琐,后来有了银票,一种一定区域内所共认的金银在数值上的替代品得以购买物品,这便是货币的空间属性,这和《国富论》中货币的发展在思路上相差无几。

如果一个人看到好的商机,手头又没钱,另一方面银行有钱,却没商机,这时候这个人向银行借钱,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还给银行,这种货币在时间上的跨越就是金融运作的一表现形式。

中华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植根在我们心里,“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这种未雨绸缪的理财观念使我们认为钱存银行叫“有备无患”,而不是投资,用一定的风险去换取更多的财富。

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关于国人的消费理念。

第二,金融创造财富。

金融有什么用?中国人很讲究实用主义,在学术上也是如此,从清净无为的道家演变成求仙练丹可见一斑。

陈教授举了个例子:甲某有二十二亿资金的项目,可是手头只有二十个亿,这时候只要再有两个亿他的项目便能上市成为二十二个亿的运营企业,而港澳一些人(乙方)手头上有钱却没好的项目,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中介丙,甲通过丙,丙说服乙授受了此次风险的可接受性,这样甲丙达成了协议。

在此过程中,乙没有付出直接产出劳动的行为,但甲丙最后都要给予乙一定的报酬。

在中学马克思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价值,而现在《金融的逻辑》告诉我,只有需求才能创造价值!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陈教授指出,这种认识是学习金融所必须的,即价值在未来,而不是在劳动中,不是在生产中。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逻辑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书以清晰简洁的语言和详实的案例,对金融行业的基本原理和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使我对金融这一复杂而又晦涩的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读完本书后,我不仅对金融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其中的一些隐含的风险有了更加敏锐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金融的逻辑是建立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之上的。

金融领域的每一个决策和操作都存在着潜在的风险,而保险、资产定价和投资等金融工具和方法,都是为了应对和管理这些风险而产生的。

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在金融市场中,如何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风险的影响。

这使我深深地意识到,在金融行业中,我们不能完全排除风险,但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来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其次,本书还详细介绍了金融市场的运作逻辑和机制。

作者通过对金融市场的结构、交易方式和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深入剖析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变动机制,以及投资者的行为特点和决策方式。

这让我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变动并非是随机的,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决策者的行为选择。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机制,才能更好地利用市场信息和趋势,在金融市场中获取收益。

最后,本书还提出了一些关于金融行业的反思和思考。

作者指出,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是必然的,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

我们不能完全依赖金融工具和技术,而忽略了其中的风险和弊端。

同时,金融行业也与整个社会和经济密切相关,金融的逻辑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还需要考虑到社会、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因素。

这使我认识到,金融行业的发展和运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利益关系,不能只追求个人利益或一时的利润。

总之,金融的逻辑是一本具有启发性和深度的好书。

它深入解析了金融领域的基本原理和逻辑,使我对金融行业的理解更加深邃和全面。

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也激发了我对金融行业的兴趣和思考。

我相信,通过深入学习金融的逻辑,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融行业的内涵和发展动态,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投资决策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篇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篇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陈志武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他撰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虽然讲解了很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但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究竟是什么逻辑?通读全书,我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一是资本的逻辑。

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中国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

400年过去了,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命运外,其他国家迄今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

作者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

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

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

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

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政府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中国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

因此,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

二是市场的逻辑。

资本化与市场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之所以单列“市场化”,源于陈教授在书中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

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实现人际金融交易,但它不能每个人奋发向上。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买房子缺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

因为亲戚朋友的钱是“软约束”,没钱可以赖账不还;而银行的钱是“硬约束”,是需要房产作抵押的,一般赖不得。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在阅读了《金融的逻辑》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金融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开篇就指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金融现象。

比如,我们向银行贷款买房,就是将未来的收入提前到现在使用,实现了时间上的价值交换。

而跨国企业在不同国家发行债券或股票融资,则是在空间上实现了资金的调配。

书中还提到,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分工和经济增长。

在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中,资金能够更高效地流向那些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和个人,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正是由于风险投资等金融手段的支持,许多初创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

金融不仅对于企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金融规划,个人可以更好地应对风险、实现财富增值和保障未来的生活。

例如,购买保险可以在意外发生时提供经济保障,投资股票和基金可以让个人资产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值。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在个人理财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的发展。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投资,对于借贷也持有较为保守的态度。

这种观念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家庭的稳定,但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却可能限制了个人和家庭财富的增长。

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社会,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学会合理利用金融工具。

在探讨金融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时,书中指出,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大的金融市场能够吸引全球资本,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同时,金融创新也能够提升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其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密不可分。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往往是由于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监管缺失等因素导致的。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逻辑》一书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吴晓波先生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吴晓波先生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度深邃的剖析,揭示了金融运作的本质和规律,告诉我们金融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读完《金融的逻辑》,给我的感触颇为深刻。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金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金融不仅是商业活动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对金融的逻辑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融制度的运作和金融市场的演化。

吴晓波先生清晰地指出了金融机构如何通过资金的融通,实现资源的配置和风险的转移,以及金融市场如何形成价值发现和定价的机制。

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对金融的运作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其次,读完《金融的逻辑》,我对金融风险的认识有了提升。

金融是风险与收益共存的领域,风险的把控能力直接决定了金融机构的生死存亡。

吴晓波先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金融危机的起因和演化过程,指出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这让我更加明白,在金融领域,风险管理的能力是一项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才能够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金融的逻辑》也让我对金融创新有了新的认识。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同时也需要警惕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吴晓波先生以多个实际案例,探讨了金融创新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问题。

这让我明白了金融创新往往是在尝试新的模式和机制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因此,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应该注重风险控制和监管的完善。

最后,《金融的逻辑》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金融伦理的思考。

金融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之外,也需要考虑到社会责任和义务。

吴晓波先生在书中多次强调了金融伦理的重要性,呼吁金融从业者要以诚信和责任为基本准则,并提出了一些改善金融伦理的意见。

这让我深思,作为金融从业者,除了追求利润之外,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秉持诚信和责任的原则。

综上所述,读完《金融的逻辑》,我对金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篇二:读《金融的逻辑》有感篇三:《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篇四:读《金融的逻辑》有感逻辑思维读后感逻辑思维读后感(一)说到读书,萝卜青菜各有所一爱一,【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

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

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

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

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

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一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

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一爱一因斯坦,一爱一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

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一精一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一爱一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

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一性一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逻辑》一书,是一本深度剖析金融行业内在逻辑的著作。

作者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分析和对金融产品的解读,深刻揭示了金融行业的本质和运作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金融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对金融市场的分析让我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运作规律和内在逻辑对外部观察者来说并不容易理解。

但是作者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揭示了金融市场的本质和运作规律。

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

同时,金融市场也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市场,只有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逻辑和规律,才能在其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和回报。

其次,书中对金融产品的解读让我对金融产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金融产品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产品,其本质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和风险的转移来满足不同市场参与者的需求。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金融产品的本质往往被市场参与者所忽视,导致了金融产品的泡沫和风险。

通过对金融产品的解读,我深刻认识到金融产品的本质是风险和回报的平衡,只有在风险和回报的平衡下,金融产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也需要在风险和回报的平衡下进行,只有在风险和回报的平衡下,金融产品的创新才能为市场参与者带来更多的利益。

最后,书中对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让我对金融行业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金融行业作为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其未来发展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是通过对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的展望,我深刻认识到金融行业的未来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创新发展。

只有在风险管理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上,金融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稳健增长。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让我对金融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分析和对金融产品的解读,我深刻认识到金融行业的本质和运作规律。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读完《金融的逻辑》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一个之前我所知甚少但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世界。

在书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金融的本质和逻辑,让我这个原本对金融一知半解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一提到金融,我脑海中浮现的可能就是那些西装革履、表情严肃的银行家,或者是复杂难懂的数字和图表。

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金融并非遥不可及、高深莫测,它其实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我们日常的消费来说吧。

以前我买东西,总是习惯用现金支付,觉得这样心里踏实。

可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我发现自己的消费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以前,钱包里的现金一张张减少,会让我很有“肉疼”的感觉,从而在消费时更加谨慎。

但现在,用手机轻轻一扫,钱就花出去了,有时候甚至都没有太多的感觉。

这看似简单的支付方式的转变,其实背后就有着金融逻辑的影子。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让我们的消费变得更加冲动,商家的销售额可能因此增加,资金的流转速度也变得更快。

还有一个让我感受很深的例子,就是关于买房贷款。

曾经,我觉得贷款买房是一件压力巨大的事情,总想着要攒够钱一次性付清。

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贷款其实是一种合理利用金融工具的方式。

比如说,一套房子总价 100 万,如果我们非要等到攒够 100 万才去买,可能要等上好多年,而且在这期间还可能面临房价上涨的风险。

但如果选择贷款,先付 30 万首付,剩下的 70 万通过银行贷款慢慢还,虽然要支付利息,但我们可以提前住进心仪的房子,同时还能享受到房子可能带来的增值。

这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和规划。

再说说股票市场吧。

以前我总觉得炒股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那些红红绿绿的数字跳动,让人心里没底。

但现在我明白了,股票市场其实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普通人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的一种方式。

当然,这并不是说炒股就没有风险,而是要我们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和分析。

书中还提到了金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相关推荐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的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通读了几遍美国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加深了我对于现代金融的全面认识。

由于这本书将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穿插许多案例,深入浅出,让复杂抽象的金融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读来自然兴趣盎然,收益颇多。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问自己几个问题,并试图在书中可以找寻到答案。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其中大多数还是比较赞同的,对于某些问题的解释也让人觉得振聋发聩,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和启发。

我想,倘若一本书可以引起读者对于某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开阔了其研究视野,引导读者努力探索真相,那么就是一本非常有阅读价值的作品。

接下来,我想按照书中所列的几个方面的专题,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也算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智力资源配置,在作者成熟观点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一点思想泡沫。

一、什么是金融?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金融市场?作者认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而这里边的价值是由效用所决定,依靠交易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价值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变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可是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又可以看到什么?金融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每一次的交易都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金融与政治、历史、法律、文化、心理相互融合,在这些不同的外生变量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内部形成了不同的金融形态,国家之间的互相交流与碰撞进一步促进了新的形态的形成。

我认为,金融的逻辑就在于弄明白变量间的本质联系,还原事物的真相。

存在即合理,那么金融的出现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和价值呢?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增强国力,发展民生,是制定国策所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无论是发展国防尖端科技,改善人民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条件,还是发展产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都需要以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作为基础。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大学时在学校附近的图书超市看到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阅读之后感觉作者实在是非常优秀,作者在书中推荐了一些书籍,我就按着作者的推荐,开始了阅读,作者推荐了一本金融类书籍《金融的逻辑》,我就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开始看,因为图书超市当时找不到这本书。

阅读之后感觉作者的一些观点非常有见地,深受启发。

在分析英国崛起的原因时作者指出英国之所以在18世纪开始远远超过法国,并最终在世纪末战胜法国,其关键之一就在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术让它更能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正因为英国有着比法国远为发达的证券市场,是英国不仅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融到更多国债资金发展国力,而且需要支付的融资成本也比法国低一半。

更强的证券化能力使英国可以筹到更多的钱用于发展国家实力,使英国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都一直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让不到两千万人口的英国主宰世界两个世纪。

正是由于金融的发达,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反观中国,当时落后的金融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分析的很深刻。

作者另外说中国的儒家文化其实是一种保险,因为在古代社会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主要由家庭来承担,那就对家庭文化有相应的要求,在中国就有了儒家文化;如果这种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与此同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以兄弟姐妹间、长辈与晚辈间的感情交流为基础。

因为西方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保险就可以用市场来取代,市场使个人更加自由,不再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父母在退休后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需要受后代的支配。

对于儿女来说,他们也不用感到“孝”的责任压力,但他们出于爱父母还是可能选择自愿去照顾父母。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5000字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5000字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5000字篇一:《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经过了2021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时至今日,金融风暴的尾巴仍旧在我们上空盘旋持久不去。

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学经济的大学生,经过阅读《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了我应当在危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认清转型之道。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曾经阅读了《货币战争》这本有宋鸿兵撰写的书,虽然其中阴谋论的论调有待商榷,但是他却给我的学习讲课增加了兴趣以及动力。

《货币战争》向我们介绍了欧洲乃至美国金融了解的发展史,尤其让我对美国这个现如今的超级大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英美国从一个英殖民地脱胎换骨,成为现在这样经济繁荣昌盛的庞大金融帝国。

当然,从电视报道等渠道我也了解到,即便美国现在宏观经济如此昌盛,但是它的负债却也是世界最高的,这果然我不禁思考,或许是什么原因让负债额巨大的美国仍然能站在金字搭顶端屹立不倒?然后,我就有幸结识了能够解答我疑惑的朋友——由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产业经济学教授、中国研究部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

这本书让我简单的了解了美国是如何了利用借债发展经济,以及中国的一些观念表现形式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银行贷款负债往往都不是什么美事,就像老一辈的中国人宁肯花一辈子节衣缩食攒钱买房也不是很愿意向银行借款买房一样,还是自己的钱花得踏实。

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在这个金融市场中由于投入产出比的因素等等,人们开始借外债来进行自我发展,就好比借鸡小鸡一般,借了别人的钱,自己用这些钱赚钱更多的钱。

美国政府便是如此,借大量外债,发展国民经济,别看美国近几年总是报出美国的巨额赤字,但是美国经济总体水平尚就是逐年上涨。

美国通过发行国债进行股权融资,将得到的资本使用投资民企和开销当中,只要政府能正确的发行国债,投资业务得到的回报大于外债,只要不够出现大的危机,那么社会的资产总额逐渐大幅上涨,同时社会的银行存款就会上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读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有感

读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有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在国际金融的课堂上,可能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孙老师的介绍下读了《金融的逻辑》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志武先生,之前就有听说过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但是由于本身约束力不强,所以没有认真的读完就荒废了。

但是幸运的是,正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孙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这本书,而且在每周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一起交流和讨论这本书,所以使得阅读的过程变得有趣而且生动起来。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并非纯理论性的金融学专著,而是一本兼具金融与社会乃至人文等多方面的跨界杂文集。

全书从金融的视觉出发,对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批判了当前社会流行的一些陈腐旧习,比如宗族血缘观念、儒家思想等,给读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

书中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把金融的问题用一种很简单的方式有趣的讲述出来。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我读的也最为认真,因为趣味性很大和以往的金融书籍有很大的不同,浅显易懂。

介绍了金融是一种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在之后的书中,介绍了借贷金融以及美国金融的发展历程。

随后分析中国人为什么钱多了但是并不感到富有等等问题。

随着问题的不断推进,作者也在其中为我们一点点地讲述着金融的含义。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中国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

这个问题特别的吸引我,也是我一直以来很好奇的问题。

我也本以为作者会给我一个答案,怀着期待的心情来读这一部分,但是却发现远远不是我想象的样子。

作者很狡猾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反而告诉我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金融才能稳步顺利的发展。

作者认为:金融工具其实就是一种不定向的契约。

这种契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既然是一种契约,那么要想契约顺利的履行,就有几个条件需要满足,首先是公正完善的司法制度来保障契约;其次是媒体信息的有效性来监督契约;最后是政治法律要与金融相分离。

前面两条我们可能都比较好理解,但是在第三条我起初的时候并不是很理解。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逻辑》是一本让人对金融世界有了更深刻理解的书籍,也让我对于金融操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通过揭示金融领域的逻辑和规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金融的本质和运作方式。

这本书首先从金融的定义和作用入手,明确指出金融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满足人们资金需求和风险管理的工具。

通过向读者解释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金融工具的种类,作者帮助我们明白了金融是如何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融资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随后,书中深入探讨了金融投资的逻辑和原则。

作者着重强调了投资需要有长期的视角和战略性的思考。

他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需要具备分散风险、寻找长期投资机会、遵循价值投资和套利等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的应用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降低投资风险。

另外,书中还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首先介绍了金融风险的种类和来源,然后详细讨论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他强调了风险管理在金融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品和保险等工具降低金融风险。

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风险管理的技能。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俗易懂,逻辑清晰,让我对金融的运作方式和投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适合金融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对金融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我相信,只要读者认真阅读并应用书中所学的知识,一定能够在金融领域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金融的逻辑》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俗易懂,逻辑清晰,让我对金融的运作方式和投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适合金融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对金融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在金融市场中,人们常常被繁杂的数据和信息所困扰,很难找到正确的投资方向。

而《金融的逻辑》这本书给出了一些宝贵的思路和原则,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降低投资风险。

首先,在投资的过程中,作者非常强调需要有长期的视角和战略性的思考。

他指出,短期的市场波动可能会干扰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而长期来看,市场会趋向于合理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金融的逻辑》从金融的视觉出发,对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历史发展进行对比,给读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

我认为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

儒家“孝道”文化实质上是包含了一层隐性金融交易的,它不是纯粹的“孝”,不是纯粹的“爱”。

在传统的儒家“孝道”文化下,子女不是单纯的子女,他们还是养老保险、是投资品;而父母不是单纯的父母,还是债主、是VC(风险投资)。

这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情。

在经济不发达,金融市场不健全的地区,很多靠的都是熟人经济,是一个熟人社会。

但是经济发展了,金融市场也健全了,金融市场就可以替代原来的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可以替代“人情债”了。

这就将儒家“孝道”文化的经济功能解放了,让“孝道”变成纯粹的“孝”、纯粹的“爱”。

所以说,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建立起健全的金融市场,通过市场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的方式来实现个人自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

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

陈志武的书对中国传统和现行的经济和文化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唯其深刻,所以偏激,这几乎是难免的。

例如他说,会以欠债来推发展的“小政府”才有利于民主与法制的发展,保护私有财产,才有利于自由和民主,“养儿防老”在现代是不道德的,儒家思想不利于金融发展,西方国家不是依靠掠夺才强大而是强大了才有能力掠夺,等等。

不过,以作者理工科出身的经历,他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可能是不够全面和准确。

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满足消费的需求。

通过对各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有钱的反而没有发展,而借债的反而发展得好。

例如英美,从几百年前至今,一直处于借债发展的模式之中,而历代中国,几乎都没有缺过钱。

陈教授认为,国库钱越多的政府越会走向专制,而负债累累的政府一方面要面对债券市场,一方面要面对纳税人,它时刻都由证券市场和纳税人监督着,促使它必然发展民主,优化制度,进而使得负债累累的政府不断地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不断地强大。

金融不仅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可以促进制度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陈志武教授一向是“国退民进”思想的倡导者,认为民富才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只有在这种条件之下,政府的权利才可能受到有效制约。

国家要真正的强大起来,就必须要藏富于民,让它的人民都富裕起来,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而不是两极分化。

首先,政府应该少征税,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将财富留在民间。

政府需要资金可以发行国债,就像一个上市公司一样,如果它未来有着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大家都会去买它的股票。

如果大家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看好,那么大家都会去购买这个国家的国债。

其次,必须要打破特殊利益集团这种垄断,尤其是电力、电信、交通、能源等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公平交易。

有些部门涉及国家安全等问题,不适宜引入市场机制,则应该采取限制政策,制定严格的法律进行制约。

而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之所以步履维艰就在于相应契约执行机制,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与不健全。

其中以证券市场的发展最为艰难。

初期上证的建立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现今虽说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也在增加,但在规模上远不如国有企业。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当地国企上市就虚报利润,欺骗大众,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应也缺失责任感,反正损失的也是国家的,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有限,因此虚假信息充斥着股票市场,炒股有时还不如赌博!
陈教授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金融,了解其功能及重要性。

也让我对金融产生了不少的思考,从不同书本中得到的结论不同,加深了我对于金融的热爱和兴趣,以后会继续关注金融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选择性地学习别人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