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刚读完陈教授的《金融的逻辑》,受到了很多启发。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但又由浅入深,观点独到,这也是老师推荐书目时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当然这么长的篇幅只反复强调了几个问题,让读者感觉到一丝繁琐,但对于我们金融学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
此书分为五个部分,共二十二章。在序言中,陈教授通过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的问题,随后又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等方面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以下是我对本书几大部分的摘要和思考:
一、金融与文化
初读这本书,其中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陈教授对古代族群、宗族、家庭以及儒家文化从金融视角的分析,强调中国的传统家庭,在长辈和子辈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金融关系。金融,顾名思义,关键就在于融字一字上,金融的作用强调的就是资本的融通、资本的跨空间跨时间的重新配置。在市场规则、信用交易保障体系均不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以血缘建立的家庭、家族为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地,或者说家庭、家族就是隐性的内部金融市场。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血缘是这些族内、亲情内部利益交换的信用基础,而儒家“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便是信用交易的具体文化制度保障。“孝”道文化是这种个人未来生活安全保障体系的另称,所以古代讲究的是通过“三纲”来维护信用关系。比如说儒家文化中“孝'文化的提出,在陈教授看来就是为了加强对子女心理的约束,来使他们未来履行养老义务,也即是来保证他们对父母前期投资进行未来的偿还。所以陈教授指出古代的这种孝道并不完全纯粹是亲情,同时还夹杂了利益关系。只有现代金融的建立才能帮助老人能够不依靠儿女来安排养老,这样家庭子女关系才能在非利益的基础上变得更加重视感情。
对于陈教授的这一观点,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他将人与人间的关系说的太过于冷酷,但是他提供的这一个视角我认为是新颖的并且值得思考的。也许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古到今一直都是这种冷冰冰的利益交换,文化和感情就是这种利益交换的润滑剂和温情的面纱,而我们有时可能已经忘却了它的本质。有人说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但这种不求回报的背后是否也无形中对儿女造成了道德绑架,这也算是一种投资与约束吧。只有脱离了利益交换基础的感情,可能才能更加纯粹和真挚。
二、未来收入资本化
在后面的章节,陈教授谈到美国之所以更有钱,关键在于美国有着让人们能放心进行证券、票据交易的制度架构和金融中介体系。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的富裕在于他们有完备的制度使他们将未来收入资本化。把未来的收入今天就资本化变现,其好处在哪里呢?陈教授举了创业家沈南鹏的例子:
1999年沈南鹏创办携程,200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使他立即成为亿万富翁。通过上市变现的是携程未来多年的部分收入,所以他的钱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钱。当然,有了这些通过证券化变现的“未来财富”之后,沈南鹏继而于2004年投资分众传媒、创建如家快捷连锁酒店等企业,其中,分众于2005年成功上市,如家快捷正在上市申请过程中。去年,他辞去携程的总裁和首席财务官职位,创办美国私人股权基金——红杉(Sequoia)在中国的分公司,开始更多的创投项目。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沈南鹏能够把它创办的携程的部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让他今天的“钱”就多了亿万,他在过去几年里能通过利用这些钱做新的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使他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相反地,如果他不能将携程和其他企业的收入流权利通过证券化、票据化交易变现,他的创业空间就要小得多。
能否把未来的收入流作证券票据化,对企业的意义也是如此。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作证券化变成今天的钱,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证券融资不只是简单地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而是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会决定在竞争中谁会成功。因此,一个国家有没有“钱”取决于它能不能将各种未来收入流和“死”财富作证券化、票据化,不取决于它有多少
金银。而能否进行广泛的证券化和票据化交易又受制于它的制度。所以,制度的优劣决定一个国家“钱”的多寡。
三、借贷消费模式
陈教授以一个美国人借贷买房的故事引入,介绍了美国典型的借贷消费模式,也告诉我们:一个不会借钱的公民不是好公民,一个不会借钱的政府不是好政府。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政府。陈教授认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或许,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书中举了美国和中国的例子。今天的美国虽然负债全球第一却是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立国之初就是靠负债幸存下来,这应该跟中国各朝代的经历正好相反,中国历朝之初国库满满,但之后每况愈下,到最后财政危机终结朝代;而美国立国之初就负债累累,之后不断利用债券市场透支未来,而且还透支越来越多,可是其国力却越来越强。
再来说个人。陈教授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借钱总是件很负面的事,透支、负债、欠钱等等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证券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因此,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警示我们打倒“孔家店”,不要被落后的文化束缚。
陈教授所言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在我看来这在中国恐怕很难实行得起来。对于政府这一方面,我知识储备不够,不好妄下意见,但就个人而言,抛开儒家的传统文化不谈,中国人也很难大胆地消费,尤其是借贷消费。一个是没钱,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了,但基本上国富民穷,个人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GDP的增长速度,没钱何谈消费?另一个是缺乏保障,在房价飞涨、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跟不上的情况下,谁都想多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或者说中国人倾向于多储蓄而不消费其实是无奈之举。
四、民富才能国强
本书还提到了国家要强大必须“藏富于民”,这也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