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的第二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从而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本节课的相关历史知识,在了解史诗的基础上,政治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不仅是识记基础知识,还有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事例要有代表性,过程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理论基石和创立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进一步理解社会形态更迭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通过展示成果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自我表达能力;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进一步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使明白工人阶级取得胜利必须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剥削和压迫的命运,从而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制度终将战胜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途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是指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秉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的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通过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形成的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立足实际,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制定国家计划和政策时,重视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注重科学决策和执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并以此为指导,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富有科学性和体系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3. 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和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在实践中,特别是在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扶贫问题、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并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4.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人
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为目标。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体现在它对国情的适应性、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对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和对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
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马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依据。
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个文明”整体发展,必须探索“三个文明”自身发展规律、三者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的规律,必须探索“三个文明”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之间的关系。
而只有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从规律的层面把握“三个文明”的整体发展,才能使之保持可持续地协调发展,避免出现重大偏差和失误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而中国具有社会主义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科学理论指导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3 9卷 第 4期
科学理论指导与构建和谐社会
朴 日 . 勋
( 中共 吉 林 省 委 讲 师 团 , 林 长 春 10 3 ) 吉 3 0 3
[ 摘要]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离不开理论 指导, 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同样 离不 开理论指 导。这是 因为 , 构建和谐社会
是 建设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实践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而理 论 与 实践 的 关 系是 非 常 密 切 的 , 论 来 自实践 , 是 实践 的 总 结 , 理 既 又是 实 践 的指 导 。构 建 社会 主 义 和 谐社 会 , 须 坚持 正 确 的理 论 指 导 工作 。 这 就 要 _理 论 工 作 者 面 对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新 必 拉
教育 人 民 , 认真 贯彻 落实 科学 发展 观 , 扎扎 实实 地做 好科学 理论 的教 育 和 普 及 工 作 , 马克 思 主义 中 国 使
化 的最 新 成果 深 入 党 心 、 心 。要 大力 加 强 马克 思 民
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 , 以在全 社会 形成 难 共同的意志 , 实现社会的稳定 、 有序 与和谐。现在 , 我 国正 发生着深刻 的历史变革 , 在主流意识形 态不 断发 展的同 时, 会 生 活 多样 、 社 多元 、 变 的特 征 日益 凸 多
构建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 须 坚持 正 确 的理 论 必
有通过理论 工作者 的教育引导 , 一 的指导 思想 和 用统
指导工作 。理论指导 工作 如何 为构 建社会 主义 和谐
共 同的理想 信念 来凝 聚 人 心 , 基 固本 , 能 为政治 强 才
稳定 、 民团结 、 会 和谐 提供 根本 的思想保 证 和理 人 社 论支持 。当前 , 建社 会 主义 和 谐社 会 , 以发 展 为 构 要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 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 科学。
个人努力: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而刻苦钻研、 勇于实践,不断进行理论总结。
微点拨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 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 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它在本质层次上,就是科学社会主 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怎样创造 性地付诸实践的层次上,则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 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有别于科学社 会主义的“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
色社会主义,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
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
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表明( )
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过程 ②社会主义社会在
力量上已超过资本主义社会 ③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
远大发展前途 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目标素养
1.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理论基石,结合资本主 义发展的史实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明确从空想社会主 义到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 2.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3.概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结合十月革命 的历史事实,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4.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政治认同,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创新与发展
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就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 2 世纪 8 年代末冷 战结束后 ,世界朝多极化 0 O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创立和发 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并且接受着实践的不断检验 , 在实践中 展 ,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来源于实践 ,
推动下实现的。它是对社会 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 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持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就成为
我们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建设任务 。这是 中国
能形成新思想 , 出新路子 , 走 推动社会主义事业 向前
发展 。 为此 , 在党的十二大 , 邓小平首次提 出了“ 建设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永葆生命力的源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社会主义
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在改革开放程 中, 邓小平同志始
以检验 。 推进经济、 政治 、 文化和社会建设 , 建立社会 终坚持实践的观点 ,强调社会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民主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 , 建设富强、 民主、 明、 文 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将在相 当长 的历史 时期 内成为我们 实践 的艰 巨任 务。 面对不断发展的实践任务 , 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 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上发展建立起来的。通过总结历史经验 ,邓小平指 出 :“ 什么叫社会 主义 ,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我们过 去对这个问题 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 ・ 这就找到 了建 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 中出现曲折失误的 根源 。他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道路进行创造与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它是针对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和现实问题的,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邓小平同志提出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和完善。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党领导一切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历史条件和实际问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特征以及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一套具有鲜明特点的理论体系。
1.1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经验。
无论是农村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还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正是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反思而形成的。
1.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以德治国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共同点相契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资源。
1.3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固守成规,而是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进行科学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使之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和任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一系列重要内容,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与理解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电气工程4班姓名:李强学号:150831018摘要:“理论体系”是对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建设的经验总结和马克思主义化的最新理论,是全国奋斗的思想基础,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号角和指南。
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思维发展历程意义通过这门课9个周的系统学习,尤其是老师精彩的讲解和多种方式结合教学的方式是我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一次很好的普及,课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的阐述,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它对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同时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现阶段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50年代的“冒进”、60年代的“文革”我党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及我党今天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党经历了艰辛曲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探索得来的;放眼全球东欧的剧变以及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发展滞后的现实,同样告诉我们我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正确性;着眼现实我国在短短的改革开放30年里,GDP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精神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事实向我们诠释了中国经济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这一真理;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还存在着“左”的思想即否定改革开放、“右”的思想即主张全盘西化,这些思潮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队伍,告诉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加强社会建设。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重要内容,坚持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任务。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坚持以推进绿色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构建美丽中国为目标。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的指导意义◎姜楠理科学任何实践的发展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更需要正确方法论来推进现实事物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在实践的基础上,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
实践基础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部分同样也是科学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和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关键期,需要面对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实践的观点,灵活有效的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发现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发挥重要指导意义。
一、学习并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方法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所以是正确的,就是因为它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运用它也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实践是一种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和感性活动,从认识论角度说,也是一种能动的主体性的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结合,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以实践为基础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又被称为实践哲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理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方法同样也是客观的、科学的方法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并分析问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论是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的、客观的、开放的和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一、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科学理论的创新成果。
其核心要义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二、实践中的科学方法1. 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在处理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摆脱主观臆断和空想,以真实客观的事实作为行动的依据。
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辩证思维,辩证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
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依存关系,把握和处理矛盾,解决问题。
要善于辨别并化解各种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3. 实践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这意味着要坚持实践检验,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只有在实际中检验和验证,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实现事业的优良发展。
4. 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形成的。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要密切结合中国国情,深入剖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科学方法在经济建设中的运用1. 创新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践行科学方法,要求热衷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开放合作,科学方法要求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并通过合作与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
3. 问题导向,科学方法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要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方法在社会建设中的运用1. 以人为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套科学的理论,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部矛盾的斗争,并且存在着不断矛盾斗争、不断革除旧的、不断创造新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中国革命的基础上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掌握了革命的主导权,通过坚持正确的路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特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指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结论: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保证和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往更高的水平发展。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号角和指南。
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
党的十七大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
30多年来,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闯过激流险滩,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行。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何曾想,昔日广东南海之滨的一个小渔村,会发展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近8000亿元、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
何曾想,昔日一片危棚陋屋、发展落后的黄浦江东岸,会变成高楼林立、商企云集的现代城区和世界级的金融贸易中心——浦东新区。
何曾想,昔日11名科技人员在一间小平房里创办的“公司”,会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一家高科技企业——联想集团。
是什么促成了深圳的腾飞?是什么推动了浦东的崛起?是什么铸就了联想的辉煌?归根到底是改革开放,是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回首往昔岁月,许多人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30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改革开放犹如一支如椽巨笔,在中华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气势恢弘的壮美画卷。
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前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稳步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案
②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③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之而奋斗。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2.空想社会主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同时也是一种缺乏现实力量和正确途径方法的理论设想或空想的学说。
积极意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揭露,同时表达对未来社会的诉求。
局限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弊端;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①《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打开了通向未来的大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指明了路径,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②《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议题分析:
这三大工人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引导: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议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教师总结:
1.大学时期早年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远大志向。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拓展视野。
3.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邓论论述题答案
邓论论述题1、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答:(1)因为旗帜是方向。
党的十六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
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就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有机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因为旗帜是形象。
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就要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保持国内稳定、维护世界和平,树立一种改革、开放、向现代化迈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鲜明形象。
(3)邓小平理论既是方向,又是形象。
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才能把邓小平所开创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因为邓小平理论为实现我们的事业提供着理论的指南、精神的动力和智慧的启迪,提供着最重要的思想保证。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答: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产生极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1)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2)它是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南;(3)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因而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为什么说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答:(1)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必须与时俱进;(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十分复杂的社会矛盾,我们党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理论以及领导方式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了人民的利益,从新的实践出发,对自身工作思路的新探索和新要求。
4、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教学设计2: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理解:1.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空想;2.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4.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5.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能力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说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认识无产阶级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弘扬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教学难点: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3.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童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巨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统编教材政治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案
教师总结: 1 .大学时期早年树立了为人类幸福 而工作的远大志向。
2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拓展视 野。
3 .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理论与实践 的充分结合,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4 .善于总结工人运动的教训和经 验,探索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思考科学社会主义创立 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的产生及其意义。
知识链接:剩余价值学说 议题情境二:观看视频《真理的味道—— 《共产党宣言》》 议题活动: 1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有哪些? 2 .有什么社会意义? 议题分析: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
②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③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系 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 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 政党的必然性。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目标,激励着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为 实现之而奋斗。
让学生畅所欲结合教材, 寻找答案, 做好笔记让学生明白 成功的秘 诀:主观努 力+客观机 遇,主要是 自身的努 力。
运用大量史 实,让学生 发自内心的 认可接受马 克思主义知识点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1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民族振兴2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3 .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1 .巴黎公社工人运动2 .俄国十月革命3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情感升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目标,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来了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时机。
我们作为有责任的青年人,要抓住这个 重要历史机遇期,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奉献自己的青 春。
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2 .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 .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 .法国巴黎公社工人运动2 .俄国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3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课后小结板书设计。
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
特别策划Specials理论的价值怎样体现?学习掌握科学理论的目的是什么?理论武装的目的怎样实现?这是我们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时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从何而来?又如何发挥作用?理论的价值从何体现?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又很深奥。
要清晰地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一科学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推进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发展。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论断。
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又具有社会性。
因为实践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具体活动。
实践还具有发展性。
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而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不断发展的。
我国宋代著名哲学家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摘要】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理论自身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发挥作用,理论武装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取得实效。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关键词】科学理论 指导实践 功能 【中途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理论形成的“源头活水”是实践,理论之水“清如许”的原因也取决于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
当年,革命导师列宁为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曾经引用过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显,理论的根基是实践,如果脱离了实践,任何理论都失去了基础,理论要想保持生命力和创新力,就必须“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探究 2:“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建立 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在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内容后,我们 思考一下,为什么说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而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空 想呢?
提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提出具体的纲领,而且他们将改造社 会的希望寄托在富人良心和道德基础上,缺乏牢固的思想,所以是 空想。而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改造资本主义的力量——无产阶级;革 命方式:阶级斗争、暴力斗争。
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_必__要__性___。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_根__本__特__征_。 (3)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 __学 __社 ___会__主__义_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 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 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助推了中国的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两个伟大发现 (1)内容 ①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___德__国__古__典__哲__学___的合理成 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__物__史__观__。 ②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等思想,创立了 __剩__余__价 __值 __学 __说 ____。 1999 年英国 BBC 广播公司以“千年第一思想家”的命题,在 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深厚科学基础的,资本 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注定了西方国家会由于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这 一矛盾而逐步走向衰落,而我们的制度由于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的要求将强大起来。
【练疑难】
1.判一判: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
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一、现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1、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
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
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2、概括功能。
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
3、批判功能。
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
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
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4、预测功能。
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
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
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观。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就是在马哲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
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的内容。
要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线。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哲的根本方法。
我们只要坚持和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来理解它,对待它,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真正地和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这个寒假读了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仅仅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也有些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唯物辩证法德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查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物质生产的发展,才是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最终原因。
”然而在他提出唯物史观之前,有人曾经提出过唯心史观这一看法。
但是唯心史观说的是“从人类思想变化引起政治变化,从而使社会进步。
”但是这一说法是完全经不起推问的。
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那就是唯物史观。
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能因为个人意识而转变的。
那么我认为就这一点,已经能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思想了。
那便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再是他提出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所说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工人劳动所得的报酬并不是应有的所有酬劳。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工人他工作了8个小时。
但是他所得的报酬只有5个小时。
从表面来看工人的确是在他那里获取了酬劳。
但是剩余的3个小时,就被称为剩余价值。
那些资本家就是利用剩余价值发家致富的。
这也导致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马克思说:“资本家与工人是没有平等可言的。
”“生产者不占有生产资料,是不能获得自由的。
自由是这样,明珠也是这样。
”那么我们又可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部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实现解放的道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我哲学范畴。
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在否认对方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这样的统一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而对立却是绝对的。
社会中所谓的老板员工关系就是矛盾关系。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企业文化精神就是让员工认可企业,以企业为家,为企业奉献。
而老板对员工的要求也如下:忠诚,能干,奉献等等。
而马克思主义却直接一针见血地指出:老板和员工处在一个统一体中,是互相依存,互相存在为前提,老板没有员工,他也就没有了助手,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动手,无疑,事业也无法开展;员工没有老板,就是所谓失业人员,也无法在社会中获得物质资料。
所以双方都是互相依存的,谁也不必感恩谁,谁对谁都有利用价值,利益的双方就会走在一起。
既然老板和员工是矛盾关系,那么对方双方就必然有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心理准备了。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市场和企业也是矛盾关系,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必然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淘汰。
而做为企业的老板为了不受到市场规律的淘汰,必然需要招聘一些能开辟市场,从市场规律中赚到钱的员工。
假如这位员工不合格,光有忠诚,那也难逃被解雇的命运。
而相反的,如果老板发不了工资,那么物质决定意识,他也不能指望还有员工饿着肚子陪你奋斗了。
既然双方都有着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那么为了利益而斗争和排斥就再自然不过了,员工想为自己争取假期、福利、高薪;老板想的却是利益最大化,所谓福利、假期、高薪等方面都得有收入的保证,如果收入不稳定,那么这些将是空谈。
于是,有些聪明的老板及时把员工矛盾的斗争性引向了市场,让他们为了盈利而卖力,保证了内部的统一性。
也有些聪明的员工另起炉灶,把其他员工统一到自己一方,利用矛盾斗争性斗垮了原来的企业。
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