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
• 淦女士(冯沅君):《隔绝》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二、三)
• 通俗文学以趣味性娱乐性精神消费商业文化为主要特征。 • 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格调偏于世俗与媚俗,据说“卅六鸳 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是他们的常用语,他们因此 而得名。主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 《孽冤镜》和李定夷的《(雨员)玉怨》等,他们被称为 “三鼎足”。1912-1917年是鸳鸯蝴蝶派的繁盛 时期。(71)《礼拜六》,1914年创刊的消闲周刊。 (71)
•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周扬1933年11月在《现代》上以“周启应”的笔名发表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一文,介 绍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创作原则。这件事对中国后来的文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54)
“新月派” (梁实秋):文学无阶级性,天才论。(156 -157)
“性灵文学”(林语堂):1、强调自我审视与表现;2、 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的流露。(157)
年,国民党曾对“左联”进行过查禁、通缉、逮捕甚至杀 害。1936年春,“左联”为了配合全国的抗战形势宣布解 散。“左联”在这段时期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外国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推动 了文艺大众化运动。但他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也有一个曲 折的过程。鲁迅、茅盾对他们有过合理的批判,胡秋原、 苏汶(第三种人)在与他们的论争中也提出过一些合理的 建议。 (150-154)
现代文学个阶段思潮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主潮:文学革命(主要表现为启蒙和批判的文学、感伤情调、个性追求)代表性流派社团和文学主张:《新青年》、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学衡派、甲寅派;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零余者形象、浪漫抒情小说。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倡导“民主”与“科学”。
1、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猛烈批判与抨击、矫枉过正的文化策略、理论的全面批判与实际的不可能)2、文学革命的成绩(白话文、思潮流派、理论建设与创作成就)3、文学论争(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4、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的文学主张,周作人的理论贡献(人的文学)5、社团流派的建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二、鲁迅1、《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手法2、文学史上对阿Q形象的意义的不同阐释(分时段具体分析)、精神胜利法3、从《野草》看鲁迅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第一个十年小说概况1、问题小说(表现社会人生,关注人的价值,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2、乡土小说(描写故乡农村生活,多表现农村的破落衰败,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3、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侧重作家心境的自我暴露,取材于作家的个人经历、遭遇)4、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一类抒情主人公,五四时期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四、郭沫若1、《女神》: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追求个性解放,具有叛逆精神;也是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展现)《凤凰涅槃》鲜明的时代精神(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社会的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和叛逆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气势和激情、英雄主义的色彩、诗歌形式的绝对自由)《女神》在新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2、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结合《屈原》等作品看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风格(与现实社会相关的题材、发掘历史人物与新时代的精神相通、浓烈的抒情色彩)五、新诗1、湖畔诗人(汪冯潘应《湖畔》,爱情诗清新明快气息)、小诗(冰心、宗白华即兴短诗)2、冯至的诗《雨夜》(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3、前期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和谐、均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重点习题及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3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2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质。
第三章小说(一)1 简述“问题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1 谴责小说的特点?2 什么是鸳蝴─礼拜六派文学?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艺术特征?2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1 早期白话诗的意义?2 湖畔诗人的风格?3 前期新月派诗歌特点?4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第七章散文(一)1 早期各刊物“随感录”的主要作家?2 “言志派”散文特征?3 朱自清散文特色?4 现代评论派散文特色?第八章戏剧(一)1 什么是“文明新戏”?2 何谓“爱美剧”?3 “小剧场运动”的含意?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 简述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产生过程。
2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第十章茅盾1 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2 茅盾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何贡献?3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第十一章老舍1 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 《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3 简要说明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十二章巴金1 简述巴金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2 高觉新形象的复杂性在哪里?3 简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第十三章沈从文1 沈从文小说乡村叙述的独特视角?2 请说明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第十四章小说(二)1 左翼小说的特点?2 京派小说的特点?3 海派小说的特点?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1 张恨水小说的特色?2 武侠小说的想象与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1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特点?2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特点?第十七章鲁迅(二)1 鲁迅杂文的意义?2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3 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教材《文学思潮与运动(三)》提纲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1、国统区文学:1937.7-1938.10 抗战初期昂扬激奋1938.10-1944.9 抗战中期沉郁苦闷1944.9-1949.9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讽刺(1)抗战初期——”救亡”压倒“启蒙”①“文协”: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②各文体创作情况首先,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战地通讯或有关抗战英雄业绩的报告)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裁,新闻性、纪实性显得比文学性更能得到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中的读者的欢迎。
其次,是各种诗歌体式都有往“广场艺术”靠拢的倾向,普遍追求通俗、鲜明、昂扬,还出现了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便于鼓动宣传的形式。
再次,是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如解说宣传抗战的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戏曲,还有活跃在各基层的壁报文学,都以通俗易懂、有鼓动性为目标,紧密配合了抗战的宣传工作。
(2)抗战中期①时代氛围:苦闷、觉醒②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三个方面面对历史:从漫长的民族历史中,寻找民族脊梁,发掘民族美德,总结民族历史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的借鉴,由此形成了以郭沫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热潮;面对现实:从生活的再现中去探讨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面对自己:在抗日战争的广阔背景下,描写爱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探讨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题材: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
风格:呈现出繁复的音响,突出的主调是讽刺。
影响来源:解放区文学:民族形式与大众化方向外国文学:“五四”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引进(上海、国统区)2、解放区文学:明朗、朴素(1)特色:题材: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普通的农民、士兵、干部成为作品中重点表现的对象,翻身解放了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第三个十年
周扬、丁玲、艾青、王实味
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地取代
无端上纲上线以及以不适当的组织措施解决思 想理论问题的偏误,对后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焦点人物胡风 4、胡风的理论: “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
1、《讲话》的文学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2、《讲话》 (1)内容:核心命题“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
众”,具体落实在“工农兵方向”上。 (2)“如何为群众”三个方面: 一是作家与艺术家 “思想改造” 其二,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 其三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3、评价: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对马克思
(2)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情况:
题材、主题、人物描写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以 往新文学的特点。
A.许多文艺性社团、文艺刊物纷纷创办 B.工农兵成为表现的重点对象,翻身解放的
“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3、沦陷区:“孤岛文学” (1)从个体的战争体验出发 张爱玲为代表,形成新的美学风格 (2)雅文学与俗文学趋近
(3)解放战争时期: 讽刺为主调 对黑暗诅咒、嘲谑,对光明的期待与焦躁
《八十一梦》(张恨水)、《选灾》(沙汀)、 诗歌《马梵陀山歌》(袁水拍)
(4)文学流派: “七月派”(以路翎为代表的小说家) “九叶集”诗人
2、解放区: 创作基调:明朗朴素
(1)基本情况: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 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红色政权
艺形式活跃
(2)战争相持阶段: 现实中的黑暗、民族生活的底蕴
揭露与批判现实,追求史诗格调,风格趋向凝 重博大
一方面探讨民族命运 :萧红《呼兰河传》、 老舍《四世同堂》、曹禺的《北京人》、《家》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P19-23答: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
自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
举例: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
举例: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命命鸟》。
三是个性化的追求。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所以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
举例:郭沫若《女神》。
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是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
举例:鲁迅《野草》。
2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P9-10答: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周刊。
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2、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团体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如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答:(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从题材上看,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且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从眼光上看,主要是关注“病态社会”里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他的眼光在于“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从小说模式上看,体现在《药》和《故乡》中“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体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
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描述主人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三个十年)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1937-1949)(四十年代)一、背景:战争时期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这时期文学的显著的特征:①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联系。
②战时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
根据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国统区在全国所占的面积最大,拥有作家最多,有不同流派倾向,文学思潮与创作都比较活跃,所以比起其他区域文学来,也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
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的共同点:都受战争环境的影响;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二、文学现象,创作潮流与趋势,意义和特点(一)国统区文学1.初期(芦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基调: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①“文协”在武汉成立,标志着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
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战期间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文艺界的代表近百人,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产生了积极作用。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作用。
“文协”的成立是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②文体特征:a.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了热门的体裁,新闻性、纪实性比文学性更受作家重视。
b.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发表量猛增。
诗歌追求通俗、鲜明、昂扬。
c.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街头剧、戏曲、壁报文学,都以通俗易懂、有鼓动性为目标。
———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战斗性、时代性。
缺失:文学战斗性时代性的获取,以文学的多样性、个性化的部分丧失为代价,作家们陶醉在廉价的乐观主义中,这表明了现代文学的不成熟。
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到1944年)基调:沉郁苦闷正视残酷和艰难,面对现实的黑暗,反映民族精神的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圣才出品】
第2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21.1 复习笔记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1.“分割并存”的总体概况(1)不同政治地域文学的划分为适应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形势,这十二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的文学(通常又称1940年代文学)形成了不同于前两个十年的另一种文学史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的联系。
同时,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风貌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并形成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及上海“孤岛文学”。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包括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等人在内,出版了《抗战文艺》作为会刊。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19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3)抗战初期的文学状况①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体裁,新闻性、纪实性比文学性更受作家的重视。
②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发表量猛增。
出现了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便于鼓动宣传的形式。
③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如解说宣传抗战的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戏曲等。
④作家们大都真诚地放弃了自己的个性追求,希望和广大民众一起高唱时代的进行曲。
⑤抗战初期文学强调服从于“救亡”这一时代中心,强调的是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表现了现代文学与民族命运血肉联系的特质。
这正是现代文学作为振兴过程中落后国家的民族文学所特具的优越性与生命活力。
⑥文学战斗性时代性的获取,是以文学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部分丧失为代价,而作家们又大都为此陶醉在廉价的乐观主义中,这表明了现代文学的不成熟。
(4)相持阶段文学的艺术表现①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和深入,同时意味着题材的纵深的立体的开拓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30年》学习指导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首先要了解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通常把1917 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看作是一个历史的界碑,以标示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当今学术界也有人试图将近、现、当代打通,以“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涵盖百年中国文学。
事实上,虽然晚清以来已出现文学变革,如“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白话文的提倡,等等,但总体上仍是局限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真正有革命意义的突变还是在1917 年文学革命发生之后。
因此,必须大致了解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如何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有关近、现代文学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学科称谓与范围是否应被其他概念所取替等问题,都是有争议的前沿课题,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不一定就展开讨论。
(2)应了解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
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有各种解释,注意这里解释为“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
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3)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4)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摘要:一、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概述1.现代中国文学的定义2.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背景二、现代中国文学三大思潮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1.1 现实主义文学的定义1.2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3 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2.1 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2.2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2.3 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3.1 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3.2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3.3 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三、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融合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汇3.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互动四、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意义和价值1.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2.对于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探索3.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推动和影响正文:现代中国文学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阶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现代中国文学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体现现代人精神风貌的文学。
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相继崛起,交相辉映。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鲁迅为代表,主张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对于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黑暗具有重要作用,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郭沫若为代表,主张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其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等。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个体的内心世界,对于抒发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钱钟书为代表,主张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其代表作品有《围城》、《管锥编》等。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对于拓展文学的表现空间、提高文学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在中国文坛上出现并对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文学思潮。
通常被归纳为“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它们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重要思潮。
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是一场对传统文化体制和封建思想进行彻底改革的激进运动。
它提倡科学、民主和个人自由,主张用现代化的思想和方式来改造中国社会与文化。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颠覆和挑战,推动了白话文的兴起,提倡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
代表作家有鲁迅、胡适等。
2. 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中国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思潮,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这一思潮主张突破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探索个人内心、意识流和非线性叙事等新的艺术手法。
它对真实性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倾向于表现痛苦、迷茫和异化的现代人。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徐志摩等。
3. 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发展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对前两者进行反思和超越的文学思潮。
现代派文学强调个体和内心体验的独特性,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实验,并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
它既追求现实表达,又注重文学的内在美和独立价值。
代表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分类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和研究,并不能完全涵盖多元的中国现代文学。
此外,每个思潮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和个别作家的个性化表达。
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认知还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
除了上面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一提的新论:1. 抗战文学:抗战文学是指中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1937年-1945年)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达了抗战的英雄主义精神,揭示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抵抗。
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等。
2. 格局派文学:格局派文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间涌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7-1949
• 第一节、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 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 第二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 • 第三节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 的理论批评
[知识点]
•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章下乡 文章入伍、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国 统区文学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毛泽东 的《讲话》;"民族形式"论争、对王实 味的批判、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 论争、主观战斗精神说、精神奴役创伤 说。
第三节、文学思潮、论争与 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一、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一)、"文艺大众化"问题。 • 因为民族形式的问题是和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必须首先介绍 一下文艺大众化问题。文艺大众化问题,是新文学建设中一个带有根本性 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文学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就是新文学怎 样和人民群众相结合,为群众所接受,为群众服务的问题。
• 第三个时段,从1944年9月-1949年9月,1944年9月,共产党 提出“废除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议案,国统区 内民主运动高涨,人民解放战争在胜利进行。作家们对黑暗 的诅咒、嘲谑和痛苦、对光明的期待和焦躁不安,作为一种 创作心理反映在文学上,从而使讽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 现代文学的喜剧品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突出的现 象就是讽刺暴露性的喜剧大大增多,小说中钱钟书的 《围城》、张恨水的《八十一梦》、沙汀的《选灾》、 诗歌中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臧克家的《宝贝 儿》、杜运燮的《追赶时间的人》、以及冯雪峰、聂 绀弩等人的杂文,都是喜剧性的作品。 • 这种喜剧式的戏拟和模仿,实际上宣告了一个旧时代 的终结,旧中国已经走到了如马克思所说的"把陈旧的 生活形式送进坟墓"的阶段,而这种"历史形式的最后 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⑤文艺批评的标准:
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任何阶 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 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的。”
3.评价:
①是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 ②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③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特定背景下的、特定的文艺政策。在 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 但后来扩展到整个中国甚至延续近四十年,就显示出其弊端;
丁玲:《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 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罗烽:《还是杂文的时代》 王实味:《政治家· 艺术家》《野百合花》 萧军:《论同志的“爱”与“耐”》《杂文还 废不得说》 • 这些文章大多写于1941——1942年延安整风之 前,主要是针对延安民主化问题展开。 • • • • •
• 影响着这一时期国统区文学创作面貌的,除了时代历 史的因素外,当然还有其它区域文学的影响: • 首先,在解放区文学的影响下,一部分作家向民族形 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 其次,是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介绍俄国 和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现代作品的热潮,国统区文学 的两个重要流派:七月派(特别以路翎为代表的小说 家)和九叶集诗人,都从西方汲取了有益的养料,促 进了小说和诗歌的世界化和现代化。
• 首先是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为爱国主义主题的 深入和题材的纵深开掘 ; • 其次,在文学形式上,和当时普遍追求“史诗 格调”有关,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就是 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和抒情诗。许 多作家都不约而同地搞大体裁,力图以史诗的 规模去记录大时代的面影。 • 再次,在美学风格上,受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响, 具有沉郁、凝重而博大的风采。
• 第二个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 段,特别是以1941年皖南事变为标志,社会心理和时代气氛、情 绪也为之一变,国统区令人窒息的氛围促使作家们走出廉价的乐 观主义,开始进行冷静而痛苦的反思。 • 初期受速战论鼓动的昂扬兴奋一变而转为沉郁苦闷,人们开始 正视战争的残酷性和取得胜利的艰巨性,正视各种因战争而重新 表现出来的封建文化的积垢和现实中的腐败现象。这种"新的苦闷 和抑郁"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时代的、民族的,作家在苦闷和抑 郁中开始了更加深刻的思索,随即整个文学创作的方向发生了进 一步的调整,文学观念、文学主题、题材、文学形式和风格也相 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迎来了抗战文学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
(二)、民族形式问题。
• 1938年,在解放区就有关于话剧民族化的讨论,在国统区,茅盾、 向林冰等人围绕"酒瓶装新酒"也展开了讨论。"民族形式"作为一个口 号,是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 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提出来的,指出要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 族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 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40年,毛泽东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 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毛泽东的号召直接指导和推进了"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1939年,在 延安等根据地展开了"民族形式"的学习和讨论。但是,毛泽东关于民 族形式的论述传到国统区,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其中的焦点问题就 是怎样理解民族形式的源泉,也就是民族形式和旧形式的关系。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在武汉成立,发起人包括各方面的代表97人,选出周恩来、 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45人,其中有:郭沫若、 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巴金、 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等等,由老舍主持"文 协"的日常工作。 会刊《抗战文艺》(1938.5.4-1946.5),是贯通抗战 时期的唯一刊物。此外,由茅盾等主编的《文艺阵地》也 是一个影响巨大、存在时间久长的刊物。
沦陷区文学
• "沦陷区"定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 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 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 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 再加上台湾地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 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 沦陷区文学"。
“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 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 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 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②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 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③核心命题:
“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我认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 是一个 “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 的问 题:
• 早在"左联"时期,就有过多次关于大众文艺的讨论,但是限于历 史条件,却没能真正付于实践,有关的理论探讨也没能深入下去。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抗战宣传的需要,大众化问题又重新引起了 重视。"文协"成立后,大力推行文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提出了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并进而引发了关于大众化问题的 再讨论。这次讨论,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同时展开,比以往的讨论 大大前进了一步,澄清了那种把大众化单纯地理解为一时服务于 抗战的手段和把文学和政治平列、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也 初步接触到了"民族的新的形式问题",但是由于理论水平的限制, 还没能接触问题的实质。直到1938年10月毛泽东关于民族形式问 题讲话的发表,才使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又深入了一步,进而探讨 了文学民族化特别是其中的民族形式问题。
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演变
• 一、第一个时段,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 抗战初期,整个国统区文学的基调表现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了 一切。 • 文协成立后,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 实生活,而文学必须充当时代的号角,必须直接反映现实,必须为普通民众 所接受,成为众多作家的共识,文学创作显示出了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和共 同的思想追求,甚至在情绪和风格上也彼此相同,英雄主义的调子贯穿一切, 表现出统一的激昂兴奋的民族心理和时代气氛,鲜明而单纯。 • 表现在文体方面,就是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 裁,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发表量猛增,普遍追求通俗、鲜明、昂扬, 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 一种独特的现象是:作家们大都真诚地放弃了自己的个性追求,和广大的民 众一起高唱时代的进行曲,文学表现出了强烈的功利性和宣传性,存在着公 式化和概念化倾向战争浪漫主义成为普遍的文学习气。
第一节、战争制约下不同政 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战争救亡发生了紧密 的联系
•
1、战争直接影响了作家的写作心理、姿态、方式以及题材、风格, 即使是那些远离战争现实的创作,也不自觉地打上了战时的烙印。 2、文学发展的时段性很清晰,这主要是因为战争局势的发展变化, 影响了不同时段的时代审美倾向。 3、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分割并存。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 文学的发展和风貌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不同的政治区域有着不同的 风貌。 • 主要分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上海孤岛文学和沦陷区文学。而 国统区在全国所占的面积最大,拥有的作家也最多,文学思潮和创作 都比较活跃,所以比起其他区域文学来,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 但是在不同的战争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基调和风貌。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
1.召开:引言:1942年5月2日;结论:1942年5月23日。 2.内容: ①目的:
“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 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 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 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